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8讲钠及其氧化物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8讲钠及其氧化物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8讲钠及其氧化物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8讲钠及其氧化物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8讲钠及其氧化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讲钠及其氧化物层次1基础性1.(2024·广东深圳期末)用如图所示试验装置进行相关试验探究,不能达到试验目的的是()A.装置甲:称取确定质量的NaOH固体B.装置乙:验证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C.装置丙:验证Na2O2与水反应放热D.装置丁:证明Na能与水反应,且Na的密度比煤油大2.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没有金属单质生成B.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期放置,最终生成物为Na2CO3C.将钠元素的单质或者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火焰均为黄色D.将5gCH3CHO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全部通入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中,过氧化钠固体增重5g3.(2024·广东佛山统考)以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为线索,可结构化相识钠及其化合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a2O和CO2分别属于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B.若变更过程Ⅰ的反应条件,可得到钠的另一种氧化物C.若变更过程Ⅳ中CO2的量,可得到另一种钠盐D.过程Ⅰ~Ⅳ中,发生了电子转移的是Ⅰ、Ⅱ、Ⅲ4.(2024·湖北新高考协作体联考)现有装置如图(夹持装置已略去),将胶头滴管中的水逐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发生反应(该反应伴随放热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过氧化钠为碱性氧化物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C.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反应未结束),可视察到U形管中液面高度:a>bD.反应结束后(Na2O2已消耗完),往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可视察到试管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5.(2024·广东广州期末)下列反应与Na2O2+SO2Na2SO4相比较,Na2O2的作用相同的是()A.2Na2O2+2CO22Na2CO3+O2B.2Na2O2+2SO32Na2SO4+O2C.2Na2O2+2H2O4NaOH+O2↑D.3Na2O2+Cr2O32Na2CrO4+Na2O6.过氧化钠可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试验室可用如图装置制取少量过氧化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X还可以制取H2、CO2等气体B.②中所盛试剂为浓硫酸C.若②中所盛试剂为浓盐酸,则产物确定是氯化钠D.③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Z层次2综合性7.如图是Na2O2和CO2定性、定量试验的装置示意图。注射器1中抽取了100mLCO2(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U形管中装有适量小玻璃珠和约1.5gNa2O2粉末。试验起先时,打开K1、K2、K4止水夹,关闭K3止水夹,推动注射器1活塞,缓缓将CO2压至U形管中,注射器2活塞缓缓向外移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U形管内的玻璃珠可增大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B.U形管内淡黄色粉末慢慢变白C.注射器1活塞推原委后,注射器2中收集到的气体大于50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只是因为还含有CO2D.打开胶塞,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U形管中,可验证反应产物之一为氧气8.将确定量的Na2O2和NaHCO3固体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冷却后有固体物质剩余,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选项nn剩余的固体物质A12Na2CO3B1.52Na2O2、Na2CO3C21Na2O2、NaOH、Na2CO3D22NaOH、Na2CO39.某同学欲探究Na2O2与H2能否反应,设计装置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说明过氧化钠与氢气反应生成水(忽视空气中的水进入D)B.装置C加热前必需用试管在干燥管管口收集气体以检验气体纯度C.装置B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除去A中挥发出来的少量水蒸气和氯化氢D.装置A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反应制取氧气10.某试验小组为了粗略测定过氧化钠的纯度,称取mg样品,并设计用如图装置来测定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的作用为除去CO2中的HCl,B与C之间必需增加浓硫酸洗气装置B.D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取未反应的CO2C.试验结束读数时,调整量筒使E、F中液面高度相同D.F中读出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下为aL,则样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39a511.(2024·广东梅州联考)请选择适当的化学试剂和试验用品,用下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是过氧化钠)进行试验,证明过氧化钠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供氧剂。(1)A是试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下图装置中符合条件的是(填序号)。下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

(2)填写下表中空白:仪器加入试剂加入该试剂的目的B除去CO2中混有的HClDNaOH溶液(3)写出C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将确定量的Na2O2固体投入含有Cl-、HCO3-、CO32-层次3创新性12.(2024·辽宁抚顺六校联考)过氧化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优良供氧剂,其性质与过氧化钠相像。选用下列部分装置(部分固定装置略)合理组装可制备过氧化钙,其中不适合或不必要选取的装置是 ()13.钠的化合物有广泛的应用,其中Na2O2就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欲通过以下试验探究炭粉与Na2O2反应的产物。【试验装置与步骤】Ⅰ.按如图组装试验装置Ⅱ.将炭粉和Na2O2的混合物装入硬质试管,在靠近试管口处放置一张潮湿的氯化钯(PdCl2)试纸(潮湿的PdCl2试纸遇CO变黑,可用于检验是否有CO生成)。Ⅲ.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试管底部。【试验过程与现象】给试管加热后,试管中发生猛烈反应并产生火花,潮湿的PdCl2试纸未变黑,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请回答下列问题:(1)试验装置组装完毕后,首先要检查装置的。

(2)已知PdCl2溶液是无色的,则PdCl2试纸应为色。

(3)装置C的作用是。

(4)装置B的作用是。

(5)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CO在潮湿环境中可将PdCl2还原为黑色粉末状的钯(Pd),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中还原剂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第8讲钠及其氧化物1.A解析A项,氢氧化钠固体易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且具有腐蚀性,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在玻璃器皿中称量,不能放在托盘上干脆称量;B项,外管温度较高,内管温度低,将NaHCO3置于内管,将稳定性较强的Na2CO3置于外管,通过右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左侧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验证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Na2CO3>NaHCO3;C项,脱脂棉燃烧可证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且放热;D项,上层为煤油、下层为水,试验中有气泡产生且钠粒在两层液体的界面处上下跳动,则证明Na能与水反应,且Na的密度比煤油大;故选A。2.D解析金属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A正确;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期放置,最终转化为Na2CO3,B正确;钠元素的焰色呈黄色,故将钠元素的单质或者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火焰均为黄色,C正确;乙醛的分子式不能表示成(CO)m·(H2)n的形式,故乙醛完全燃烧的产物被过氧化钠吸取后固体增重不是5g,D错误。3.D解析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Na2O和CO2分别属于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A正确;钠和氧气点燃生成过氧化钠,B正确;氢氧化钠溶液和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C正确;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没有元素化合价变更,没有电子转移,D错误。4.D解析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A错误;生成物中有单质,不是复分解反应,B错误;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反应未结束),反应放热,大试管温度上升,气体压强增大,U形管中液面高度:a<b,C错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其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可视察到试管中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生成的强氧化性物质又使溶液褪色,D正确。5.D解析在Na2O2+SO2Na2SO4中,Na2O2的作用是氧化剂,SO2是还原剂。在2Na2O2+2CO22Na2CO3+O2中只有过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更,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A错误;在2Na2O2+2SO32Na2SO4+O2中只有过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更,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错误;在2Na2O2+2H2O4NaOH+O2↑中只有过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更,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错误;在3Na2O2+Cr2O32Na2CrO4+Na2O中,Na2O2中-1价的氧变为-2价,Na2O2作氧化剂,D正确。6.C解析装置X为固液不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可以制取O2、H2、CO2等气体,A正确;②为干燥氧气的装置,所盛试剂为浓硫酸,B正确;若②中所盛试剂为浓盐酸,那么在装置Z中可能发生多种反应,水蒸气、HCl、氧气都可以与钠反应,产物不愿定是氯化钠,C错误;③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Z,D正确。7.C解析玻璃珠的存在可增大Na2O2粉末与玻璃珠间的缝隙,增大Na2O2与CO2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A正确;U形管中发生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固体由淡黄色粉末变为白色粉末,B正确;n(Na2O2)=1.5g78g·mol-1≈0.019mol>n(CO2)=100mL22400mL·mo8.B解析将Na2O2与NaHCO3的固体混合物加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依次为2NaHCO3Na2CO3+CO2↑+H2O、2CO2+2Na2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当Na2O2与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二者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Na2O2+4NaHCO34Na2CO3+O2↑+2H2O;当Na2O2与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二者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Na2O2+2NaHCO32Na2CO3+O2↑+2NaOH,即当n(Na2O2)∶n(NaHCO3)≤1∶2时,反应后剩余固体为Na2CO3,当1∶2<n(Na2O2)∶n(NaHCO3)≤1∶1时,反应后剩余固体为Na2CO3和NaOH,当n(Na2O2)∶n(NaHCO3)>1∶1时,反应后剩余固体为Na2O2、NaOH、Na2CO3,由此可以推断A、C、D正确,B错误。9.D解析A装置制备的H2中会混有HCl和水蒸气,B装置中的试剂用来吸取HCl和水蒸气,而且装置B是U形管,只能装固体,应当选择碱石灰,C装置中Na2O2与H2反应,D装置通过检验水蒸气的生成来证明C中的反应。忽视空气中的水进入D,若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说明过氧化钠与氢气反应生成水,A正确;装置C加热前,应当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B正确;装置BU形管中装的是碱石灰,目的是除去A中挥发出来的少量水蒸气和挥发的HCl,C正确;二氧化锰是粉末状,浸泡后会随液体从塑料孔中漏下去,D错误。10.A解析本试验通过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计算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都能反应放出氧气,则B与C之间不用增加浓硫酸洗气装置,A错误;本试验须要除去氧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故D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取未反应的CO2,B正确;试验结束读数时,应调整量筒使E、F中液面高度相同,使E中气体压强和外界大气压相等,便于换算氧气的物质的量,C正确;F中读出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下为aL,则生成氧气的物质的量为a22.4mol,依据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可知,样品中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a22.4mol×2=a11.11.答案(1)②分液漏斗(2)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除去生成O2中混有的未反应的CO2气体(或除去未反应的CO2)(3)2Na2O2+2CO22Na2CO3+O2(4)Cl-解析A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过B装置除去挥发的氯化氢气体,二氧化碳和C中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通过D装置除去过量的二氧化碳,运用排水法收集氧气。(1)试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应为固液不加热反应,装置中符合条件的是②。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2)氯化氢和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装置B中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除去二氧化碳,故装置D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除去生成O2中混有的未反应的CO2气体(或除去未反应的CO2)。(3)C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4)Na2O2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氢根离子生成碳酸钠和水,故HCO3-、CO32-12.D解析制备过氧化钙时,用H2O2溶液制备氧气,钙属于活泼的金属,极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而制备的氧气中会混有水蒸气,所以生成的氧气在与钙反应之前须要干燥,选用的试剂是浓硫酸,同时为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最终还须要连接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制备过程中不须要装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故选D。13.答案(1)气密性(2)白(3)检验气体中是否有CO2(4)防止倒吸(5)2Na2O2+C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