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在确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项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自养异养异养实例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光合自养:绿色植物和蓝细菌等;化能合成:硝化细菌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病毒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作用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原来源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地位必要成分基石、主要成分。最活跃的成分、非必要成分。关键成分、必要成分。(2)相互关系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2)食物网(5)不参与食物链组成的成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7)食物网的困难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第2节能量流淌一、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概念及过程留意流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流入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第一养分级能量流淌3.其次养分级及其后养分级能量流淌(1)由图分析可知①输入该养分级的总能量是指图中的b(填字母)。②粪便中的能量(c)不属于该养分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养分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③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同化量的“2个”去路)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下一养分级同化的能量(i)⑤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⑥同化量的“3个”去路(定量不定时,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去路):各营养级同化量其中最高养分级无b(填字母序号)⑦同化量的“4个”去路(定量定时,在确定时间内的去路)比“3个”去路多的是未利用的能量。二、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特点及探讨意义1.能量流淌的特点及缘由(1)单向流淌:缘由:a.食物链中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不行逆;b.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后,不行重复利用。(2)逐级递减:缘由:a.自身呼吸作用消耗;b.分解者利用;c.未利用。一般来说,能量在沿食物链流淌的过程中相邻两个养分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相邻两养分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2.探讨能量流淌的实践意义(1)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如,农田的间种套作、蔬菜大棚的多层育苗等立体农业。(2)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如沼气工程。(3)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留意能量利用率不等于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在相邻两个养分级之间一般为10%~20%,这是不能变更的。三、生态金字塔第3节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2)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名师指导:“物质”主要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二、碳循环(如图所示)(1)大气中的CO2库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和一些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2)碳元素进入非生物环境(大气)的主要方式: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碳的循环形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4)碳的存在形式: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生物群落中则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三、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四周环境中吸取、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2)特点:元素或化合物会沿着食物链慢慢在生物体内聚集,生物所占养分级越高,其体内这些物质的浓度越高。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关系(1)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行分割。(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淌;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来回。要点碳循环示意图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推断①图1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CO2库,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②图2中,A为生产者,B为大气中CO2库,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分解者。③图3中,E为生产者,A为大气中CO2库,B、D、F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三、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案例1(1)试验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2)试验设计:试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1h灭菌,以尽可能解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比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留意:落叶也要进行高温灭菌处理,以解除叶片微生物的作用。案例2(1)试验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2)试验设计:试验组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比照组B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

第4节信息传递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和作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沟通,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方面: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方面: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与生态系统方,面:信息传递能够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二、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1)养鸡时,在增加养分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2)用确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等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3)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可提高果树传粉效率和坚实率。2.对有害动物进行限制目前限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生物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来发挥作用。(1)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除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2)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3)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三.能量流淌、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项目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淌、逐级递减循环流淌、反复利用双向或单向(往往双向)范围食物链各养分级之间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信息传递确定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三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行分割,形成统一整体联系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特征: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②功能平衡:生产一消费一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淌;③收支平衡:植物在确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2.生态系统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维持或复原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实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实力。(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缘由:生态系统具有确定的自我调整实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困难,其自我调整实力就越强。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1)自我调整实力的基础:负反馈调整。(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确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峻的破坏。(3)深化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①自身净化实力一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②完善的养分结构一自身的反馈调整,维持各养分级生物数量相对稳定。二、抗拒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类型抗拒力稳定性复原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抗拒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实力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复原到原状的实力核心抗拒干扰、保持原状受到破坏、复原原状二者联系①一般状况下二者呈相反关系,抗拒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复原力稳定性差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迥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③特例:因环境条件不适宜,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等的抗拒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都比较弱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限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当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实力的范围。(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赐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要点下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更图,请分析:(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填“大于”或“小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