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大同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材料二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B.“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B.《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5.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C2.B3.B4.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异: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5.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错,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扎实历史还原的方式。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错,“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研究历史要以求真为准则,要以客观史实为基础。B.“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有取舍的褒贬,微言大义,是历史书写主观性的体现。ACD都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的“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和材料二的“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2)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的“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分析,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根据材料二“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可知,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2)根据“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可知,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石投江①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降半闭,焦躁不安地按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树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待,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有删改,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C.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C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
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次,“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想象秦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面向西北——郢都,那是楚国都城所在的方向;秭归,那是屈原的故里。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对国家的忠贞与坚定。【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殇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节选自《说苑▪至公》)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A在B上C位D以E率F士G民H士I民J或K怨L而M吾N不O能P免Q之R于S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公法则不阿亲戚”与成语“刚正不阿”中的“阿”字含义相同。B.“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中的“二三子”语出《论语》,与《卫风·氓》中的“二三其德”不同,相当于“诸位”“几个人”。C.“幸赦臣之过”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幸”字含义相同。D.“遂致其族人于廷理”与“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两句中“致”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认为韩献子为人公正,不拉帮结派,御下有法,临危不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B.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C.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D.楚国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肯定、赞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2)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14.某地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有如下发言,请你结合选文,为发言提供三条充分合理的论据。要求句式整齐,富有语势;不超过70个字。……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党员干部应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守住党纪法纪底线,做工作中的实在人,做国家、人民的公仆。〖答案〗10.DHL11.C12.D13.(1)这次我车驾乱了次序,(韩献子)杀了我的车夫,可算是不结朋党了,这证明我的举荐是正确的。(2)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14.示例:学习韩献子不结私党,杀了赵宣子的车夫;学习咎犯公私分明,举荐与他有仇的虞子羔;学习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惩治不守国法的族人。〖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超越国法之外。“吾”为主语,“在”为谓语,“上位”为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D处断句;两个“士民”处断开,既H处断句;第二个“士民”为“或怨”的主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L处断句。故选DHL。【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袒护”的意思。句意:在国法面前不袒护亲戚。/刚强正直,不徇私迎合。B.代词,你们;代词,那些人;不专一。句意:你们应该祝贺我。/那些大夫说。/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C.“两句中‘幸’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幸亏,幸而;希望。句意:多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D.送;达到。句意:于是他便送他的族人到管理刑狱的官员那里。/达到认知的途径在于考究事物。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不惜将族人杀了”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可知,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而不是令尹子文杀了族人。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失次”,乱了次序;“戮”,杀;“是”,这;“当”,正确的。(2)“以”,因为;“害”,损害;“其”,表示祁使语气,还是;“去”,离开;“顾”,回头。【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戳其仆”“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可知,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夫被自己推荐的韩献子杀了,赵宣子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推荐得当,可见韩献子不结私党。根据“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可知,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可见其公私分明。根据“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可知,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其释放了,而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交给管理刑狱的官员,让他绳之以法,可见其为人公正。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把这三个人的事例整理成句式整齐,富有语势的三个排比句,注意字数不要超过60个字。参考译文:那做臣子的公正表现在:处理国事不经营私人的利益,身在君主之门就不计较财利,在国法面前不袒护亲戚,奉行公事推举贤能不排弃仇敌,用忠诚来事奉君主,用仁德来使民众得利,用宽容的品德来推行自己的措施,用不结朋党的办法来实行自己的主张,伊尹、吕尚就是这样的人。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说:“韩献子为人不结朋党,治理众人有条不紊,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驾冲撞了队伍的行列,韩献子杀了他的车夫。人们都说:“韩献子这次死定了,他的主子早上提拔了他,到晚上就杀了主子的车夫,谁能容忍这样的事呢?”战斗结束后,赵宣子请大夫饮酒,酒过三巡,他说:“你们应该祝贺我。”那些大夫说:“不知道该祝贺什么。”赵宣子说:“我曾向君王举荐韩献子,如果举荐不当,一定会受到处罚。这次我的车驾乱了次序,韩献子杀了我的车夫,可算是不结朋党了,这证明我的举荐是正确的。”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说:“多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违犯了国法的人,管理刑狱的官员拘押了他,但听说他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又释放了他。子文召见刑狱官并责备他说:“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超越国法之外。现在我的族人犯法很明显,如果让刑狱官迎合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就使我不公正的心,明显地暴露在国人面前。执掌一国的权柄,却以私心闻名,与其让我活着不按原则办事,不如让我去死。”于是他便送他的族人到管理刑狱的官员那里,并说:“不惩处这人,我将去死。”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楚成王知道了这件事,来不及穿上鞋就赶到子文的家中,说:“我太年轻,任命刑狱官用人失当,违背了先生的心愿。”于是楚成王罢黜了管理刑狱的官员使子文地位更尊崇,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都城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说:“像令尹这样的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于是互相传唱:“子文的族人,违犯国法章程,刑狱官放了他,子文不答应。顾恤百姓的怨恨,多么正直公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备注〗樽罍:酒杯。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分别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C.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16.同为悲秋寄情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答案〗15.B16.①谢诗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反衬出当下无人赏识的愤慨。
②杜诗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老病交加的窘迫。杜诗后两联以“万里”“常作客”点明漂泊,以“百年”“繁霜鬓”说明年老,以“多病”“停杯”指出患病,以“艰难苦恨”写出生活困境。〖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分别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错误。上句应该是俯视,下句应该是仰视。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谢诗的颈联“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意思是:无情的白发淹没了流逝的岁月,多情的黄花映照酒杯,我只有借酒浇愁。此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意思是: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杜诗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尾联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这两联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穷病交加的窘迫。(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想象无感情的动物竟能闻乐起舞来突出音乐的感染力,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洞箫声可以“________________”,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_____________”。(2)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并序)》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_________”。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3)唐宋诗词中有不少以反问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表达强烈情感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老鱼跳波瘦蛟舞(2)此时无声胜有声往往取酒还独倾(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①_________________,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在荒山上,张连印②_________________,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③_________________,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1)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2)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不耻下问②身先士卒③重振旗鼓19.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又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20.两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第(1)组极尽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2)组则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强调曾是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的张连印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农林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可填“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意思是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第二空,语境是强调张连印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冲在前头带领大家干活。可填“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第三空,语境是强调张连印失败之后没有灰心,而是重新振作,总结教训并摸索出适合的植树方法。可填“重振旗鼓”。“重振旗鼓”比喻失败后,重新整顿再起。【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本句主干句是“他到处奔波”,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奔波的目的,“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是其中解决问题的几种形式,第二句是“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第三句是“‘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第四句是“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效果的能力。两句均采用了“四年多的……”和“……来了”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构。分析排比这一修辞的效果,可从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达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等角度分析。第一组句子,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甜酸苦辣”,是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经历的各种困难、不易的真实概括,运用排比能集中体现这些经历和感受,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二组句子,张连印带领人民坚持植树绿化,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通过写这些动物因为绿树成荫环境变好纷纷而来,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两组句子使用排比,从节奏、效果角度看,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能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1.以下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部分细节,请找出五处与原书情节、人物、主题设定不一致的词句,写在横线上。AI:在我的续写中,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最终得到圆满的结局。宝玉在王熙凤的阻挠下被送到南京读书,但他坚定的心意最终使他与黛玉重逢。王熙凤为了阻止他们的结合,试图通过毒害黛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贾宝玉及时发现并将王熙凤绳之以法。在此之后,宝玉与黛玉结为夫妻,并在贾府中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王熙凤因其阴险狡诈的手段而为众人所憎恶,最终被废黜出家,无处可去。〖答案〗①黛玉与宝玉爱情最终得到圆满的结局(根据第五回判断,宝黛爱情不可能得到“圆满的结局”)。②送到南京读书(在《红楼梦》中没有出现“南京”这个地名,一律称“金陵”)。③(王熙凤)毒害黛玉(王熙凤不可能“毒害黛玉”)。④(贾宝玉)将王熙凤绳之以法(贾宝玉不可能将王熙凤“绳之以法”)。⑤(王熙凤)被废黜出家(王熙凤不可能被“废黜出家”)。〖解析〗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①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最终得到圆满的结局,根据主题曲《枉凝眉》及第五回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判断,宝黛爱情不可能得到“圆满的结局”。②送到南京读书,在《红楼梦》中没有出现“南京”这个地名,一律称“金陵”。③王熙凤毒害黛玉,王熙凤一向知道贾母宠爱黛玉,且黛玉不喜世俗权欲,不会对她造成威胁,故王熙凤不可能“毒害黛玉”。④贾宝玉将王熙凤绳之以法,贾宝玉在书中不考虑功名利禄,不管人间是非,而且他一向尊重王熙凤,故宝玉不可能将王熙凤“绳之以法”。⑤王熙凤被废黜出家,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亲侄女,是贾家明媒正娶的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的女儿,即使有过错也不可能被“废黜出家”。22.阅读下面的图文,完成下面小题。下图是关于家庭消费的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乐型消费指数折线图,请结合该图分析2022年第四季度家庭享乐型消费的特点,写出结论。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消费指数〖答案〗第四季度的享乐型消费虽然比前三个季度明显向好,但依然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消费水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由图表信息可知,2022年第四季度家庭享乐型消费指数第一季度为91.0,第二季度为90.3,第三季度为86.7,第四季度为93.4。从数值变化来看,第四季度的享乐型消费指数比前三个季度明显要高;由家庭消费的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的数值来看,2022年第四季度家庭享乐型消费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消费水平。据此,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概括为:第四季度的享乐型消费虽然比前三个季度明显向好,但依然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消费水平。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红色”内容丰富,表现生动。与“红色”有关的词汇,由于形成的背景不同,运用上也各有惯例。“红”可以用来指“受追捧”,如“网红”“当红炸子鸡”等;“红”可以指“牺牲”或“奉献”,如“红烛”“红马甲”等;“红”可以指“温暖”“希望”,如“东方红”“日子红火”等:“红”也可以指“忠诚”“爱国”,如“红歌”“中国红”等;“红”也可以指“禁忌”或“暂停”,如“红线”“红灯”;“红”也可以作动词,如“眼红”“红了眼眶”……作为正值青春“红颜”的青年,请你就对“红色”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红星照耀中国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己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然而果真如此吗?我想,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因为“红星照耀中国”。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写道:“若你继续沿着朋友的足迹与理想前进,那么,你将看到活生生的故人。”回首百年,轻轻拂去历史的风烟。我看到了那些“活生生”的故人,以及震撼人心的场面: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在逃离法国巡捕之后,曾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说道:“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1927年南昌起义,一张张坚毅的面庞在炮火的映照下灿若夏花。1949年,一位伟人伫立于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也正在那时,周总理说:“飞机不够,就飞两次。”2008年汶川地震时媒体有一句话:“一个能出动十万军队救援的国家,一个总理2个小时就赶到灾区的国家,一个因民众争相献血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这样的一个民族,怎么可能会没有信仰?这撼动人心的场面,包含着中国人的精神信仰,那是“红色信仰”。这其中,有红船精神的敢为人先,有八一精神的不畏牺牲,有建国精神的独立自主,有抗震救灾精神的众志成城……它们汇聚成了熠熠生辉的红色精神,中国人近百年来的图腾!红星照耀中国,信念传承千古。如今的中国,虽然经济已经腾飞,但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吾辈青年需要继续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红色信仰,去面对,冲破,呐喊,去守护这个民族不能被亵渎的东西,一直到永远。神能让人丰衣足食?那神的样子我见过,那神曾叫神农,现在叫袁老。神能移山动岳?那神走过的路我走过,那神曾叫愚公,现在叫工程师神能百战百胜?那神的一角我戴过,那神曾叫轩辕,后来化为一面红旗。神能永生不死?那神就在我身边,那神曾叫华夏儿女,现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于是,我愿意以红色为名,继承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学习工程师们的匠心,擎起红遍山河的旗帜,做常含泪水、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华夏儿女!于是,我看到一个个故人古老又鲜活的面庞冲我微笑。于是,我再次吟唱起那首熟悉的歌谣:“当我再次看到你,在古老的梦里,落满山黄花,朝露映彩衣。”回望过去,喜见百年红旗飘;展望未来,永怀千秋家国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从各个方面对“红色”进行了介绍,目的在于引发联想,打开思路。从写作任务来看,要求青年人对“红色”谈一下感受。也就是说,从青年学生的角度谈一谈对红色的理解。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任何一个与“红”相关的话题均可。比如“网红”,我们可以表达对网红的认知和理解。比如,网红之“红”,如何看待这个“红”,应该怎样做“网红”?如何让“网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让“网红”一直“红”下去?一旦不“红”了,应该如何做?这些都是思考的问题,也是可以写作的内容。牺牲的鲜血是红色的,志愿者的马甲是红色的,这样的红色象征着牺牲和奉献,而正是这些人的牺牲和奉献给我们带来的和平和安定,带来了安全和幸福。因此说,这样的红也是值得我们讴歌的赞美的,也正是这样的红,让中国得以延续和发展。火焰是红色的,它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让我们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这样的红更具有象征意义,可以深入挖掘。当然,关于红还有更多的内涵。比如红色精神、红色信仰……还有红歌、红线等。此外,“眼红”和“红了眼眶”相较于其他更具有新意,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写“红”。无论选择哪一个,只要能够对“红”由表及里进行深挖就可以,可以适当地联系,把“红”的深意写出来。比如可以写“红色信仰”这一话题。开篇引出“红色信仰引领中国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以此作为中心论点。然后,主体安排成层进结构:红色信仰是什么?为什么样有红色信仰?如何保持红色信仰?最后,再重申观点,照应开篇。立意:1.胸怀爱国心,信仰中国红。2.传承红色精神。3.红色的青春,最好的我们。4.弘扬红色文化,滋养初心使命。5.不能踩“红线”。山西省大同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材料二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B.“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B.《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5.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C2.B3.B4.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异: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5.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错,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扎实历史还原的方式。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错,“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研究历史要以求真为准则,要以客观史实为基础。B.“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有取舍的褒贬,微言大义,是历史书写主观性的体现。ACD都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的“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和材料二的“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2)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的“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分析,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根据材料二“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可知,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2)根据“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可知,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石投江①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降半闭,焦躁不安地按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树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待,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有删改,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C.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C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
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次,“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想象秦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面向西北——郢都,那是楚国都城所在的方向;秭归,那是屈原的故里。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对国家的忠贞与坚定。【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殇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节选自《说苑▪至公》)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A在B上C位D以E率F士G民H士I民J或K怨L而M吾N不O能P免Q之R于S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公法则不阿亲戚”与成语“刚正不阿”中的“阿”字含义相同。B.“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中的“二三子”语出《论语》,与《卫风·氓》中的“二三其德”不同,相当于“诸位”“几个人”。C.“幸赦臣之过”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幸”字含义相同。D.“遂致其族人于廷理”与“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两句中“致”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认为韩献子为人公正,不拉帮结派,御下有法,临危不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B.咎犯公私分明,不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度石材机械战略市场规划报告
-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合同三篇
- 造船厂工程招标合同三篇
- 项目实施方案计划
- 2024年脱硫脱硝设备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跨文化团队建设与管理计划
- 2024年四川交通项目建议书
- 社区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计划
- 嘉峪关景区路灯合同范本
- 助老服务合同范本
- 钢管静压桩质量监理实施细则Word版(共25页)
- 第4课《一天的食物》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 猎人进行曲课件
- 《沁园春·长沙》理解性默写
- 毕业设计论文--伊利集团内部控制的调查分析
- GB-T 41233-2022 冻鱼糜制品(高清版)
- 羊水栓塞-(PPT)PPT课件
- 药物合成反应(全)
- 小学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2课)
- 第5批高效节能电机目录(高压)
- 医院学习制度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