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文字材料_第1页
宋庆龄文字材料_第2页
宋庆龄文字材料_第3页
宋庆龄文字材料_第4页
宋庆龄文字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在中西文化熏陶中成长:非凡的经历注定了宋庆龄热情单纯开朗的性格

宋庆龄出生在上海的殷实之家――闯荡美国的父亲在国内逐渐发达,西化家庭中成长的母亲贤淑温和、笃信基督教。这个传统底蕴厚重的家庭里,既存在着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又充盈着长幼尊卑的亲情观念;既鼓励行为思想的独立,又注重世俗生活的乐趣和享受。浸润在传统家庭的生活环境中,长期接受西式教育,成长其间的宋庆龄从少女阶段就有了一双明亮、热情、追求美好的眼睛和一颗温和、宽厚、热爱生活的心。她9岁入上海中西女塾,14岁赴美国留学,21岁回国,在美国生活长达7年,受美国文化熏陶12年。这个教育过程贯穿宋庆龄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对其性格以及认识社会、思考世界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至关重要,奠定了宋庆龄一生中西共融的复杂性格。美国文化熏陶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宋庆龄更习惯于西式的思考视角,虽然这让宋庆龄在国内生活中遭遇了种种困惑,但也赋予了她对待人和事始终保持单纯、美好的感受能力。

1912年4月,宋庆龄以流畅优美的英文在威斯利安女子学院的校刊上发表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热情赞扬了辛亥革命,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生活视角,指出剪辫子是因循守旧(注意,她称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保守”的民族)的中国人舍弃附属物――中华民族耻辱象征――的勇敢举动,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年轻的宋庆龄对中国社会习俗的思考已上升到政治层面上,其政治生命一开始就展现出女性视角的关注和理解。

身居国外的宋庆龄更能感受祖国落后带给个人的影响,更容易接受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专横的满人贪污腐朽这一观点。因此,在她看来,通过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是中国人获得“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可以使民众获得追求生活、自由和幸福权利的必由之路。这是宋庆龄青年时代即确立的政治观。在宋庆龄眼中,辛亥革命通过共和国制度的创建为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20世纪的奋斗目标主要是实现“博爱”。在谈及自由、平等、博爱三者的关系时,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宋庆龄将“博爱”喻为兄弟情谊,认同一切自由和平等的基石就是人类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的“博爱”。在奠定个人理想的少女时代,当时的宋庆龄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和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深刻,她对中国社会乃至人类进步发展的认识是在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认同和内化基础上形成的。

少女时代的宋庆龄在政治上还谈不上成熟,在生活上也缺乏磨炼,但她“民众获得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的权利”的社会理想却在此时形成。无虞的少年生活让她拥有了宽厚、温和的心胸,始终真诚关注民众生活,美国式教育的浸润让她拥有了理性的思考和宽阔的视野,可以用热切和忧患的眼光审视国人生活的现状和根源。虽然她对实现理想的认识,还因为缺乏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了解而显得稚嫩,却也因为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和吸收而洋溢着西式的纯粹和热情。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纯粹和热情在宋庆龄此后言行中时时显露。

在1913年4月发表的《现代中国妇女》一文中,宋庆龄希望回国后能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妇女身份“比别人承担更多的义务”,并设想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也将出现像英国女权运动者潘克赫尔斯特、美国女社会名流贝尔蒙特一样的中国女权运动者,“希望她们(即中国的女权运动者)的口号是‘争取女权不要像男子那样去打架’”,盼望“中国妇女也将成为同男人们地位相等、平起平坐的伙伴”。提出了争取女权而反对流血和战争,争取妇女解放但希望男女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的观点。宋庆龄热情中有一份与年龄不相称的冷静,不做狂热的女权运动者。虽然她的女性身份让她在践行理想的过程中,首先对妇女的生活、自由及幸福权利表示关注,但温和的家庭生活及中庸文化、基督教的教义都让她本能地反对战争、敌对和仇恨。这在她后来从事的妇女解放事业及世界和平事业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留学生活赋予了宋庆龄难得的见识和思考,一个对新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向往的知性少女回到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在归国途中,曾用轻松愉悦口吻给她亲密的美国女教师写信,细腻描述了在轮船上的种种细节,如舞会、水果鲜花、环绕着她的人们、土著、乐队等,在这个刚离开学校、憧憬新生活、乐观开朗的少女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信中流露了宋庆龄的独特个性:她对很快习惯于“生活高贵、思想简单”的生活方式进行自嘲,有点无奈地提醒自己,不应沉溺于这样的生活,应该保持高贵的思想。

逗留日本的宋庆龄迫切要与人分享对美景的感受,她写信给密友艾丽,语气轻松、愉快,还不乏幽默。她像大多数年轻女子一样,对时尚极感兴趣,让美国好友告知她那里“所有的事情,譬如服饰、帽子的式样等等”。坦然称非常适应并喜爱欧式服饰,“尽管新式的中式服装很有魅力。我还是准备穿欧式的”,并盛赞“现在的生活真是太有意思了,假如你喜欢美的事物,就必须赶快到东方来”。署名是颇为亲昵的基督教教名:罗莎蒙黛。此后还有两封发自日本的信(1915年11月之前)都保持了类似的特色:详细描述旅行、美景、市井娱乐等内容。像大多数闺蜜之间的话题一样,宋庆龄从学生步入社会是围绕着一切微小细碎的快乐和轻松愉悦的美好生活感受展开。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又不甘沉溺于奢华安逸生活、追求自由愉悦的生活又不甘放弃精神独立思想高贵的女子,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

二、在爱情和理想中坚守:激情婚姻造就了宋庆龄献身理想的革命人生

怀揣救国理想的宋庆龄回国后,受家庭影响,非常幸运地接替大姐宋庆龄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从开始的第一份工作就注定了宋庆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宋庆龄决定“承担更多的义务”时,没有料想到会很快为“革命”而工作,更没有设想会同这位令人敬仰的革命领袖结合,成为一个“激进的革命者”。

与革命领袖结合,竟是作为少女的宋庆龄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重大、严肃、自主的选择,单就这一举动来说,即便是深受西方文化洗礼的父亲也难以接受,一般女性更是难以企及,足以表明其不同于一般女子的超人心境。这对两年前还单纯快乐的宋庆龄来说,无疑是一次个性淋漓尽致的发挥。我们理解,在具有浓厚亲情的家庭中长大的宋庆龄,尽管富有西方式的热情和勇气,但亲情仍然是她作为一个女儿源源不断的精神慰藉。面对富有人生经验的父母的反对,除了勇气和坚持之外,胆怯和怀疑也是其真实坦率的心理状态。之所以毅然决然快速做出超乎常人的决定,来自于宋庆龄接受西方教育中自由平等观念的潜移默化,来自于怀揣理想和梦想改变中国落后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敬仰崇拜革命领袖伟人品质的爱慕之情,来自于孙中山超人的胆识和慈父般的关爱,来自于少女的浪漫率真和憧憬未来的精神享受。父母最终默许后送的一套家具(陪嫁品),宋庆龄一直珍爱不弃,是在歉疚之下难以割舍父母的宠爱和庇护,珍视这份永不绝断的亲情。

在1915年11月18日写给艾丽的信中,宋庆龄向密友告知她同孙中山结婚的消息。信中的宋庆龄“既感不安又感受到了幸福”、高兴于自己能够“克服胆怯和怀疑”的羁绊。“感不安”也许是对在这场婚姻中不顾父母坚决反对的率性而为,忐忑于选择的正确与否。在这封信中,宋庆龄坦然承认自己获得了新生活,并感受到了幸福。这种幸福感来自两方面:一是新家庭融合了爱情和亲情,二是新生活结合了理想与爱情。若惊讶于这位年轻女子的判断是否轻率,婚后一年半写给艾丽的信中(1917年2月22日),她再一次更清楚的表达了这种幸福感及来源。

在独行的道路上,革命磨砺让宋庆龄政治上更加成熟,对社会、家庭、亲情的关系处理上也表现出智慧和勇气。在1942年宋子文退出保卫中国同盟的事件中,宋庆龄发表了措辞中肯的声明。在已有对宋子文和宋庆龄的研究中,均称赞二人在处理这件事时的理性和姐弟情深。文字内外,透露了宋庆龄在处理亲情与事业关系的准则。以女性的角度看,宋氏姐弟在处理这件事时,应并无太多顾虑和曲折,或者说在他们家族当中,处理这类政见或工作分歧时,几乎是毫不犹豫的采取了公私分明、公私不悖的原则。宋氏姐弟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定位和政治角色,但在追求目标上,只有高低之分,并无是非之分。在《致艾丽的信》(1942年10月5日)中,宋庆龄介绍了她们三姐妹在重庆致力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工作,而三个弟弟都在华盛顿致力于同样的工作。另一方面在于,得益于家庭教育中的传统“孝悌”之德,以及基督教“爱兄弟”教义,爱亲人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前提和基础。宋庆龄是一个坚持“博爱”、推崇世界和平的人,甚至对待敌人也主张和平斗争,怎么可能因为政见不同抛弃自己的手足?对一个女子而言,如果心中没有爱,没有对人类的大爱,怎么可能在经受了种种磨难之后,内心依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并从事传播和平与爱的事业?

抗战期间及至抗战胜利后,宋庆龄从保卫中国同盟延续至中国福利基金会,革命事业处于巅峰状态。宋庆龄忙碌紧张,虽然战争的惨烈和民众的苦难令她极为忧心,但在民族危难时刻能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和影响,其内心极为充实和愉悦。这在她给艾丽的信件(1942年10月5日、1946年5月5日、1947年2月7日、1949年2月)及王安娜的信件(1942年3月至1949年10月)中有明显流露。其中,大段关于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和国内现状的描述,说明当时宋庆龄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语气平和、温婉,不乏忧心但没有失望,时不时会轻松愉快地谈论一些关于女性生活时尚的话题,比如对获得久违的化妆品表示欣喜、对一些时尚的女性饰品表示浓厚的兴趣,对服饰的式样和质地细致的挑选(主张节俭而不降低品味)等,字里行间充满生活的气息和女性的灵动。从抗战至新中国成立,宋庆龄作为一个成熟的女性,不仅在理想和事业上获得了满足,在生活上也始终保持着少女时代的爱好和情趣,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和愉悦的。

四、在孤独和苦闷中升华:默然坚守映出宋庆龄伟大人生的女性光辉

新中国成立以后,宋庆龄同密友的信件一度中断,1964年宋庆龄被推选为国家副主席,承担了更多的国家事务,此后一直被繁忙的国事访问和各种会议缠身。在建设中的中国以及后来发生政治动荡的中国,宋庆龄再次处于一个微妙的政治环境当中。这令宋庆龄振奋过,但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困惑和疲倦。在这一时期的私人书信文字中,特别是给海外友人的书信中,坦诚地描述了她的真实感受,也透露了晚年宋庆龄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的心路历程。

1对新气象的振奋。在“文革”之前的书信中,宋庆龄对国内的各种事务保持了赞成和热心参与的态度。比如1958年9月4日给黎肇寰的信中,宋庆龄就懊恼地表示“正当我的同事和朋友在大跃进运动中做出许多成绩的时候,我却只能在家静坐养病”。对此时北京的大规模改造,宋庆龄赞叹“不久,它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首都之一”。以宋庆龄一贯的坦诚风格看,她是发自内心地接受并热心于当时的中国建设。这种振奋源自对祖国的热爱,更来自一个意志坚强的女子对理想的忠诚不弃。在1976年9月9日给多年的密友艾丽的信件中,宋庆龄就表示因为身体和工作的原因不能重访美国,特别是“在经历了这次大地震之后,我不能在大家都忙于重建家园和建设可爱祖国时离开自己的国家”。八十余岁高龄的宋庆龄,从没有因为祖国的贫困、苦难和挫折而离开祖国,也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理想。

2受病痛的折磨。宋庆龄十分信赖王安娜,书信内容细腻、文字亲近。从1950年开始,宋庆龄在信中更多的开始表露出各种病痛带给她的干扰和烦恼。1966年后,年事渐高和繁重工作压力的双重作用,让她对病痛更加敏感,忍受病痛更加艰难。

3孤独中的坚守。与病痛比,对意志坚强的宋庆龄而言,女性精神上的孤独更难以承载。建国后,宋庆龄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继续从事服务祖国和世界和平的工作。这个当年没有被丧夫悲痛击倒、没有被反动势力左右、吓倒,没有被各种曲折退却的女子,在晚年却受到了某些人对孙中山及她们婚姻的怀疑和恶意中伤,这令她痛心和愤怒。五六十年代给黎照寰博士的信中,宋庆龄对不止一次受到这样的攻击而不得不澄清表达愤怒,令她痛心。对一个女性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表示怀疑,就等于否定她当年追寻理想投身革命的人生目标和她努力付出的价值。这是对宋庆龄最珍贵感情的亵渎,这令她更感精神上的孤寂和悲鸣。因此,除了应各方要求,撰写有关孙中山文章外,宋庆龄在1956年11月(给黎照寰的信件)的一封信中,恳请黎博士“告诉那些询问关于我与孙博士共同生活情况的人,我不能接受他们的请求,因为每当我试图去回忆我和孙博士在一起的日子,我的伤口就被撕开。为这个原因,我不打算参与任何类似的纪念会议”。因为“每当人家纪念这样的日子,我却在经历痛苦”。对这段珍忆,历经三十余年而无法从容,拒绝窥视、独自深藏,是不愿任何外界亵渎那份纯粹的情感和精神的珍宝。

除此之外,亲情的缺失也加重了这种孤独。在学者汤雄的《宋庆龄与她的生活侍从》中谈到,晚年宋庆龄只有女佣李妈(李燕娥)相伴,宋庆龄与其姐妹相称,并安排共同葬在父母左右。这一举动,其实是宋庆龄在晚年远离亲人,倍感凄凉和孤独,几十年的女佣变成她久违的亲情,抚慰了一个女子多年对亲情的渴望。一个毕生为了民众获得“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奋斗的女子,在晚年却不得不远离“生活”、缺失了基本的、亲情的幸福权利。宋庆龄终其一生对重大牺牲的承受力,令后世肃然起敬,也令人倍感伤怀。

4热爱生活。一个意志坚强、不懈追寻理想的女子,如果在生活的磨砺中变得越来越干练、寡淡、犀利,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以坚硬的外壳抵挡了艰苦的磨难。但是,在宋庆龄不同阶段的书信文字中,对女性物质生活的由衷喜爱和热情洋溢的生活气息却从来都没有缺失过,这也是宋庆龄最吸引人的地方。少女时代的宋庆龄就表现出对服饰时尚、饮食、西洋音乐等现代娱乐的兴趣,对西化生活方式的习惯、对美和美好的事物拥有敏锐的感受力。令研究者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个内心充实、美好,热情洋溢、极富感染力的女子形象。这样的形象,在后来的生活中,除了增添了温婉、坚毅和优雅之外,并无变化。查阅宋庆龄在不同时期的照片资料,可以看到,她注重在不同场合、不同国家服饰的选择和搭配,善于体现那个时期的中西服饰时尚。即便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新中国建设时期,全国讲节俭的大环境下,宋庆龄也坚持服饰要讲究品味和美感。她不仅在给王安娜的信件中多次细致地讨论关于服饰的式样、布料质地、色彩等话题,还竭力向警卫员解释,参加招待会的外国年轻女士穿拖地长裙是适宜的,因为“时尚和服饰在人们的生活中很重要的”(1951年10月11日致王安娜的信),热切盼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