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五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C-12O-16N-14Cu-64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包括10道小题,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电灯通电后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 B.米饭变馊、轮胎爆炸C.稀有气体制造电光、海水晒盐 D.糯米制成酒、发生沙尘暴天气2.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C.生成物一定是氧化物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3.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原子是一切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B.化学变化中分子不改变C.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D.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4.下列化学符号或符号中“2”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A.2H—2个氢元素 B.O2—2个氧原子C.2N2—化学式前的2表示2个氮分子 D.CO2—二氧化碳中含有2个氧原子5.下图一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图,图二是过滤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一中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燃烧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图二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D.图二中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导致滤液浑浊6.1839年虎门销烟采用的方法是:在海边挖池,放入烟土,引入海水浸泡,投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烟土溶解。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会吸收热量C.由此反应推测氧化钙可干燥某些气体 D.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7.N(NO2)3是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的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N(NO2)3由三种元素组成B.N(NO2)3分子中有9个原子C.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2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8.4%8.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物质按混合物、氧化物、单质分类的是A冰水混合物、氧化铁、氮气 B.汽油、高锰酸钾、氖气C.澄清石灰水、五氧化二磷、冰 D.空气、干冰、铁水9.安全警钟应时刻长鸣。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油锅着火,锅盖盖灭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C.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D.面粉厂内,禁止吸烟10.2020年10月,我国建成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 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C.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化利用CO2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1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液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图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金刚石属于______(填序号)。A.无定形碳 B.过渡态碳 C.晶形碳(2)石墨与KNO3共熔,能发生如下反应,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C+4KNO3______K2O+______N2↑+______CO2↑(3)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______。(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①石墨是一种含铅的物质______。②碳材料其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______。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用F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_______的现象时再开始收集。(3)甲烷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常在加热条件下,用醋酸钠(CH3COONa)固体与碱石灰固体中的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甲烷,同时生成碳酸钠固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标号,下同),若用G装置收集时,则气体要从_______端通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4)A、B装置都可以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若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获得平稳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_______和_______,方程式为________。(5)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同志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再次指出我国在2030年前“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①“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______。②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目标。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填字母)。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D.积极参与植树造林E.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F.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1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催化剂的知识后,想探究氧化铜能否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问题】CuO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呢?【猜想】(1)_______。【实验验证】(2)请完善下面表格。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一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H2O2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______常温下H2O2分解速率非常缓慢,放出很少量氧气实验二在装有相同量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CuO,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______过氧化氢在CuO催化作用下分解速率加快,放出很多氧气【讨论与反思】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仅由上述两个实验,不能证明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二个探究实验。【实验目I】(3)探究________。【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CuO(少量)的质量。②重复实验二的步骤:待反应结束,将试管里的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量。③对比反应前后CuO的质量。【讨论】(4)如果________,则说明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催化剂。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以说明,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实验目的Ⅱ】(5)_______。【结论】(6)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请写出CuO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14.某校九年级“我们爱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木炭与CuO反应时,完成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Ⅰ.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很快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1)请写出C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实验结束时,应_________(填写下列操作代号)。①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②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出导管Ⅱ.小组中华雪同学通过仔细阅读教材,认为当木炭较多、温度较高时,该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CO和CO2,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实验进行了验证:已知: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可以吸收CO2和水。(3)仪器B中所盛试剂为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4)D中玻璃管盛装的试剂为CuO,E中盛装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若A装置产物中确有CO,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5)实验前,需检查_______;点燃酒精灯前,先打开K,通入N2一段时间,其作用为_______。(6)请指出上述实验中的一项缺陷_______。(7)将1.44g碳和16.0gCuO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生成Cu,理论上可生成_______gCO。

答案解析包括10道小题,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电灯通电后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 B.米饭变馊、轮胎爆炸C.稀有气体制造电光、海水晒盐 D.糯米制成酒、发生沙尘暴天气【答案】A【解析】A.电灯通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B.米饭变馊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轮胎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稀有气体通电、海水晒盐过程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沙尘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2.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C.生成物一定是氧化物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答案】C【解析】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2种物质反应生成1种物质,故是化合反应,正确;B.任何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正确;C.生成物中不能确定有氧元素,故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错误;D.该反应中反应物都是单质,故各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变化,故正确。故选C。3.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原子是一切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B.化学变化中分子不改变C.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D.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答案】C【解析】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错误;B.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改变,原子不变,故错误;C.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故正确;D.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带负电,电子不是离子,故错误。故选:C。4.下列化学符号或符号中“2”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A.2H—2个氢元素 B.O2—2个氧原子C.2N2—化学式前的2表示2个氮分子 D.CO2—二氧化碳中含有2个氧原子【答案】C【解析】A.2H表示2个氢原子。A不正确;B.O2表示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B不正确;C.2N2中化学式前的2表示2个氮分子,右下角的2表示1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C正确;D.CO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D不正确。综上所述:选择C。

5.下图一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图,图二是过滤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一中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燃烧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图二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D.图二中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导致滤液浑浊【答案】B【解析】A.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不符合题意;B.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符合题意;C.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不符合题意;D.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则滤液会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空隙中流过,造成滤液仍然浑浊,不符合题意。故选B。6.1839年虎门销烟采用的方法是:在海边挖池,放入烟土,引入海水浸泡,投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烟土溶解。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会吸收热量C.由此反应推测氧化钙可干燥某些气体 D.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答案】B【解析】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发生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石灰遇水沸腾,该反应过程中会发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氧化钙可干燥某些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7.N(NO2)3是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的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N(NO2)3由三种元素组成B.N(NO2)3分子中有9个原子C.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2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8.4%【答案】C【解析】A.N(NO2)3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B.一个N(NO2)3分子中有四个氮原子、六个氧原子,N(NO2)3分子中含有很多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4+16×6=152,该选项说法正确;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8.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物质按混合物、氧化物、单质分类的是A.冰水混合物、氧化铁、氮气 B.汽油、高锰酸钾、氖气C澄清石灰水、五氧化二磷、冰 D.空气、干冰、铁水【答案】D【解析】A.冰水共存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氧化铁是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氮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错误;B.汽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高锰酸钾是由锰、钾、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是氧化物;氖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错误;C.澄清石灰水是由氢氧化钙和水组成的,属于混合物;五氧化二磷是由磷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冰是固态的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错误;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铁水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正确。故选D。9.安全警钟应时刻长鸣。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油锅着火,锅盖盖灭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C.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D.面粉厂内,禁止吸烟【答案】B【解析】A.油锅着火,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破坏燃烧的条件灭火,正确;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容易引发爆炸,错误;C.点燃氢气,提前验纯,防止气体不纯引起爆炸,正确;D.面粉厂内,禁止吸烟,防止引起火灾,正确。故选B。10.2020年10月,我国建成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 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C.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化利用CO2【答案】A【解析】A.太阳能是可再生能,A错误。B.H2燃烧生成水热值高、无污染,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B正确。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C正确。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化利用CO2,生成CH3OH,D正确。故选:A。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1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液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图1。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图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金刚石属于______(填序号)。A.无定形碳 B.过渡态碳 C.晶形碳(2)石墨与KNO3共熔,能发生如下反应,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C+4KNO3______K2O+______N2↑+______CO2↑。(3)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______。(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①石墨是一种含铅的物质______。②碳材料其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______。【答案】(1)C(2)①.2②.2③.5(3)工业应用(4)①.错②.对【解析】【小问1】由图1可知,金刚石属于晶形碳,故选:C;【小问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将化学方程式配平,反应前后均有5个碳原子、4个钾原子、4个氮原子和12个氧原子,因此化学方程式为,故填:2;2;5;【小问3】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工业应用,故填:工业应用;【小问4】①石墨是一种单质,不含铅,故填:错;②由材料可知,碳材料其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故填:对。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用F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_______的现象时再开始收集。(3)甲烷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常在加热条件下,用醋酸钠(CH3COONa)固体与碱石灰固体中的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甲烷,同时生成碳酸钠固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标号,下同),若用G装置收集时,则气体要从_______端通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4)A、B装置都可以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若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获得平稳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_______和_______,方程式为________。(5)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同志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再次指出我国在2030年前“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①“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______。②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目标。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填字母)。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D积极参与植树造林E.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F.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答案】12.试管13.①.②.气泡连续均匀冒出14.①.C②.n③.15.①.B②.大理石##石灰石③.稀盐酸④.CaCO3+2HCl=CaCl2+H2O+CO2↑16.①.二氧化碳##CO2②.ABDE【解析】【小问1】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小问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F装置即排水法收集氧气,当观察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的现象时再开始收集,以免收集到开始排出的空气;【小问3】实验室可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是固体加热型反应,选择发生装置A,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若用G装置收集时,则气体要从n端通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小问4】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获得平稳气流,A、B装置都可以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小问5】①“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②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可以节约用电,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因乘车而消耗的化石燃料,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D.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E、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减少了木材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F、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从而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ABDE。1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催化剂的知识后,想探究氧化铜能否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问题】CuO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呢?【猜想】(1)_______。【实验验证】(2)请完善下面表格。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一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H2O2溶液,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______常温下H2O2分解速率非常缓慢,放出很少量氧气实验二在装有相同量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CuO,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______过氧化氢在CuO催化作用下分解速率加快,放出很多氧气【讨论与反思】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仅由上述两个实验,不能证明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二个探究实验。【实验目的I】(3)探究________【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CuO(少量)的质量。②重复实验二的步骤:待反应结束,将试管里的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量。③对比反应前后CuO的质量。【讨论】(4)如果________,则说明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以说明,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实验目的Ⅱ】(5)_______。【结论】(6)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请写出CuO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答案】(1)氧化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2)①.实验一:木条不复燃②.实验二:木条复燃(3)探究CuO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4)质量没有改变(5)探究CuO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6)【解析】【小问1】结合问题可提出猜想:氧化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小问2】根据实验一结论常温下H2O2分解速率非常缓慢,放出很少量氧气,可推出现象为:木条不复燃;根据实验二结论过氧化氢在CuO催化作用下分解速率加快,放出很多氧气,可推出现象为:木条复燃;【小问3】根据实验步骤可知实验的目的是在探究CuO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小问4】联系探究的目的,实验步骤,故得出质量没有改变,则说明CuO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小问5】通过上面的探究证明了氧化铜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根据催化剂的定义还需验证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故实验目的是探究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小问6】过氧化氢在氧化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方程式为。14.某校九年级“我们爱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木炭与CuO反应时,完成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Ⅰ.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很快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1)请写出C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实验结束时,应_________(填写下列操作代号)。①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②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出导管Ⅱ.小组中华雪同学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