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B卷 真题通关卷)-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人教版)(解析版)_第1页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B卷 真题通关卷)-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人教版)(解析版)_第2页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B卷 真题通关卷)-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人教版)(解析版)_第3页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B卷 真题通关卷)-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人教版)(解析版)_第4页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B卷 真题通关卷)-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人教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B卷•真题通关卷)1、训练范围:人教版九年级第7单元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F-19Na-23S-32C1-35.5K-39Ca-40Fe-56Cu-64Zn-65I-127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3•湘潭)下列图标中,属于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A. B. C. D.【答案】B【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故选项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物质的标志,故选项错误。D、是产品的安全标志,故错误。故选:B。2.(2023•东营)学校化学实验室易燃品毒害品储存柜上不应该张贴的标志是()A. B. C. D.【答案】D【分析】可以根据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图中标志是当心火灾标志,会在学校化学实验室易燃品毒害品储存柜上张贴,故A不符合题意;B.图中标志是当心爆炸标志,会在学校化学实验室易燃品毒害品储存柜上张贴,故B不符合题意;C.图中标志是剧毒品标志,会在学校化学实验室易燃品毒害品储存柜上张贴,故C不符合题意;D.图中标志是当心触电标志,不会在学校化学实验室易燃品毒害品储存柜上张贴,故D符合题意。故选:D。3.(2023•济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火。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可以盖上锅盖灭火 B.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的目的 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答案】B【分析】A、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B、根据室内着火的处理方法来分析;C、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D、根据促进燃烧的措施来分析。【解答】解:A、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可以盖上锅盖灭火,这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来灭火,说法正确;B、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说法错误;C、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物质的具有可燃性,二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三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因此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的目的,说法正确;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说法正确。故选:B。4.(2023•恩施州)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燃烧需要有氧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答案】D【分析】根据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支持,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有关分析。【解答】解: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有关。“火要虚”指燃烧时,应该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充分。故选:D。5.(2023•孝感)教材中的两个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1集气瓶中的水和图2烧杯中的水的作用相同B.其他条件不变时,图1和图2中的红磷都可以用木炭替代C.图1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最终测量结果偏大D.图2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实验现象的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A.A B.B C.C D.D【答案】D【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时,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水可以吸收这些白烟,防止空气污染,2中水既可以提高温度,又可以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解:A.图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时,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集气瓶中的水可以吸收这些白烟,防止空气污染,图2中水既可以提高温度,又可以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A错误;B.红磷燃烧时只消耗氧气,且不产生新的气体,如果改为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故B错误;C.图1装置气密性不好时,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偏少,所以实验结果偏小,故C错误;D.图2铜片上的白磷能接触到氧气,而水下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两处白磷的温度都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实验对比可以知道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D正确;故选:D。6.(2022•百色)如图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鼓入空气仅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B.燃着的蜡烛能提高面粉的着火点 C.燃烧引起的爆炸与空间大小无关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答案】D【分析】根据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爆炸,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鼓空气是为了使面粉充满容器罐,说法错误;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点燃蜡烛是为了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说法错误;C、燃烧引起的爆炸与空间大小有关,说法错误;D、这个实验原理与现象告诉我们面粉加工厂要严禁烟火,说法正确。故选:D。7.(2023•泰州)《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A.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 B.升高了松木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D【分析】根据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分析。【解答】解: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的是为了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松木的着火点固定不变,没有提高氧气的浓度。故选:D。8.(2023•湘潭)古代用“木燃”(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答案】C【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木燧”中的“木”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C、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钻木生热,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9.(2023•重庆)2022年重庆北碚缙云山发生特大山火,人们利用化学原理并采用多种方式灭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被茂密是大火旺盛的原因之一 B.高温少雨是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之一 C.细沙灭火的原理是清除了可燃物 D.用水喷淋降低了可燃物周边的温度【答案】C【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植被茂密,可燃物较多,是大火旺盛的原因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B、高温少雨,气候干燥,是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C、细沙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D、用水喷淋降低了可燃物周边的温度,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10.(2023•北京)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通入O2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O2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A.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B.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答案】D【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分析。【解答】解:A、通入O2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O2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故A说法正确;B、对比甲中白磷温度未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乙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燃烧,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说法正确;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C说法正确;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红磷不能燃烧,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故D说法不正确。故选:D。11.(2023•牡丹江)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接触氧气就能燃烧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后灭火 C.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D.图书、档案失火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答案】B【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B、电器着火,为防止触电,先应切断电源。C、根据打开门窗,空气流通,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灭火器的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接触氧气不一定就能燃烧,温度还需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B、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后灭火;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正确。C、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D、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图书、档案失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12.(2023•乐山)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A.纸杯着火点变高 B.纸杯不是可燃物 C.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答案】D【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是因为水汽化吸热,使温度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故选:D。13.(2023•阜新)为了践行“美丽中国”的理念,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势在必行。下列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是()A.煤 B.石油 C.风能 D.天然气【答案】C【分析】根据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煤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错误。B、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错误。C、风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正确。D、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错误。故选:C。14.(2023•扬州)关于某可再生能源的描述如下:该能源储量巨大,但阴雨天等因素会影响其使用,如图为该能源在生活中的运用。该能源是()A.地热能 B.太阳能 C.水能 D.化石燃料【答案】B【分析】根据题意,某可再生能源的描述如下:该能源储量巨大,但阴雨天等因素会影响其使用,结合该能源在生活中的运用图,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由题意,某可再生能源储量巨大,但阴雨天等因素会影响其使用,由该能源在生活中的运用图,该图为太阳能路灯,利用的是太阳能,受阴雨天等因素影响较大,故该能源是太阳能。故选:B。15.(2022•湘西州)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燃烧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又伴随着能量变化 B.可燃冰的大量发现表明化石燃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C.车用乙醇汽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答案】B【分析】A、根据物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人们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以燃烧的“可燃冰”,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优点,进行分析判断。D、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解答】解:A、物质燃烧过程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伴随着能量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B、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可以燃烧的“可燃冰”,可燃冰的大量发现,不能表明化石燃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事实上,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选项说法错误。C、车用乙醇汽油是乙醇和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汽车燃料,乙醇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空气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D、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16.(2023•辽宁)取一张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如图所示的小纸锅,用纸锅盛水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却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A.纸的着火点变低 B.水隔绝了氧气 C.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纸锅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太小【答案】C【分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解答】解:用纸锅盛水在火上加热,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却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水蒸发吸热,导致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故选:C。17.(2023•吉林)下列物质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氢气 B.石油 C.乙醇 D.一氧化碳【答案】B【分析】根据化石燃料的分类进行分析。【解答】解: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B。18.(2022•连云港)一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I2+SO2+2H2O═2HI+H2SO4 B.理论上每生成2gH2,同时生成32gO2 C.反应Ⅲ中生成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反应Ⅰ、Ⅱ和Ⅲ在反应前后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答案】B【分析】A、根据流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B、根据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C、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分析;D、根据化合价规则进行分析。【解答】解:A、由反应可得,反应Ⅰ是碘、水、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碘化氢和硫酸,化学方程式为I2+SO2+2H2O═2HI+H2SO4,正确;B、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8,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可得每生成2g氢气,同时生成16g氧气,错误;C、反应Ⅲ是硫酸在太阳能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硫、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SO42SO2+2H2O+O2↑,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正确;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反应Ⅰ中硫元素和碘元素的化合价改变,反应Ⅱ中氢元素和碘元素化合价改变,反应Ⅲ中硫元素和氧元素化合价改变,即反应Ⅰ、Ⅱ和Ⅲ在反应前后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正确;故选:B。19.(2020•成都)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答案】B【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考虑,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热水的作用有两个:隔绝氧气;提供热量。【解答】解:A.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红磷没有燃烧,选项说法错误;B.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若再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选项说法正确;C.在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选项说法错误;D.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20.(2023•阜新)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三个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仅是提供热量 B.实验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 C.实验三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实验一中的现象也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答案】A【分析】A、根据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进行分析;B、根据物质的可燃性进行分析;C、根据对比铜片上的小木块和小煤块,铜片上的木块先燃烧,煤块后燃烧进行分析;D、根据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白磷与空气接触燃烧,而水中白磷不与空气接触不燃烧进行分析。【解答】解:A、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故A错误。B、对比木条燃烧,小石块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故B正确;C、对比铜片上的小木块和小煤块,铜片上的木块先燃烧,煤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C正确;D、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白磷与空气(氧气)接触燃烧,而水中白磷不与空气(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故D正确。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7分)21.(2023•哈尔滨)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可以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请结合如图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石油分馏主要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出的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由此可判断出石蜡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属于①有机物(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利用天然气替代煤作燃料可减少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排放,以减少酸雨的产生。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需将灶具的进风口③调大(填“调大”或“调小”)即可使燃料充分燃烧。【答案】(1)沸点;碳元素;氢;(2)①有机物;②二氧化硫;③调大。【分析】(1)根据石油分馏主要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来分析解答;(2)①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解答;②根据煤中含有硫、氮元素,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来分析解答;③根据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说明氧气不足来分析解答。【解答】解:(1)石油分馏主要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离出的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由此可判断出石蜡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甲烷属于有机物,利用天然气替代煤作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排放,以减少酸雨的产生,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说明氧气不足,需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即可使燃料充分燃烧。故答案为:(1)沸点;碳元素;氢;(2)①有机物;②二氧化硫;③调大。22.(2023•湘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1)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2)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正在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乙醇汽油属于混合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3)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以及调整能源结构,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请写一条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建议骑自行车出行(合理即可)。【答案】(1)石油;二氧化碳;(2)混合物(3)骑自行车出行(合理即可)。【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进行分析。(2)根据乙醇汽油含有多种物质进行分析。(3)根据节能减排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2)乙醇汽油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3)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以及调整能源结构,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了节能减排,建议骑自行车出行等。故答案为:(1)石油;二氧化碳;(2)混合物(3)骑自行车出行(合理即可)。23.(2023•辽宁)《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变。如图是不同年份中世界能源占比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化石能源占比日益减少的是煤炭、石油。(2)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其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3)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合理即可)(写一种)。(4)减少CO2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是AB(填字母)。A.随手关灯B.节约用纸C.多使用一次性木筷【答案】(1)煤炭、石油;(2)CH4+2O2CO2+2H2O;(3)太阳能(合理即可);(4)AB。【分析】(1)根据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图,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进行分析解答。(4)低碳理念指的是生产、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1)由2015、2030、2050年能源结构图,化石能源占比日益减少的是煤炭、石油。(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3)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还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4)A.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正确。B.节约用纸,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正确。C.多使用一次性木筷,增加了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1)煤炭、石油;(2)CH4+2O2CO2+2H2O;(3)太阳能(合理即可);(4)AB。24.(2023•娄底)控制单一变量是化学实验探究的重要思想,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迅速升温至50℃时,仅①中白磷燃烧,②③处无明显现象。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1)通过①②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要有空气参与,图中画线处应该填白磷。(2)通过①③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1)白磷;(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通过①②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要有空气参与,变量是空气,其它条件应相同,图中画线处应该填白磷。(2)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电炉提供的温度是50℃,①处白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1)白磷;(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5.(2021•鄂州)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2P2O5。(2)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探究燃烧需要氧气。(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4P+5O22P2O5;(2)探究燃烧需要氧气;(3)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4)提供热量、隔绝氧气。【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1)实验Ⅰ中,铜片上的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也没有燃烧;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和红磷没有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故填: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4P+5O22P2O5;(2)实验Ⅱ中未通入氧气时,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因此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探究燃烧需要氧气;故填:探究燃烧需要氧气;(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4)热水能提供热量,还能隔绝氧气,故填:提供热量、隔绝氧气。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7分)26.(2023•大连)火的使用是化学认识的开端,人类在长期的观察、实践和探索中认识了火。​(1)《庄子•外物篇》载:“木与木相摩则燃”,其原理是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成语“火上浇油”是指在燃烧的木材上浇少量的油,火焰瞬间变大,木材燃烧更剧烈,解释原因油吸热汽化,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燃烧更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或其他合理答案)。(2)图1是探究密闭装置中蜡烛(主要含碳、氢元素)熄灭影响因素的一组对比实验(所用蜡烛及装置均相同),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4。图2是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的实验过程中甲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实验中观察到甲、乙两瓶中现象相同:蜡烛均先正常燃烧,而后同时慢慢熄灭。图1对比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上述探究因素外,再写出一条导致蜡烛熄灭的可能因素及理由:水蒸气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因为蜡烛中含氢元素,燃烧有水生成。根据上述实验及信息,推测乙瓶中蜡烛熄灭后,氧气与二氧化碳最终的体积比约为A(填字母序号)。A.B.C.【答案】(1)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油吸热汽化,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燃烧更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或其他合理答案);(2)①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②水蒸气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因为蜡烛中含氢元素,燃烧有水生成(或其他合理答案);③A。【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解:(1)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因此木与木相摩则燃;温度升高,油吸热汽化转化为蒸气,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且燃烧更加剧烈,这就是成语“火上浇油”的原理;(2)蜡烛中含有碳、氢元素,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图1对比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除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及上述探究因素外,还有可能是反应产生的水蒸气也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元素;乙瓶中氧气与二氧化碳体积比为1:4;由于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碳原子与2个氧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即消耗1个氧气分子,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6%,则反应的氧气为20%﹣16.6%=3.4%,生成二氧化碳为3.4%,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0%+3.4%=83.4%,因此乙瓶中蜡烛熄灭后,氧气与二氧化碳最终的体积比约为16.6%:83.4%≈1:5;故选A;故答案为:(1)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油吸热汽化,与氧气接触面积变大,燃烧更剧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更多未燃烧木材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或其他合理答案);(2)①探究甲中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②水蒸气是蜡烛熄灭的影响因素,因为蜡烛中含氢元素,燃烧有水生成(或其他合理答案);③A。27.(2023•扬州)CO2可用于灭火(1)①实验室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备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不使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备CO2,原因是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在溶液中浓度过大时会变成沉淀析出,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已知CaSO4微溶于水。)②下列仪器中,制备并收集CO2时需选用的是ACEF(填序号),仪器E的名称为锥形瓶。​③下列干燥剂中,可用于干燥CO2的是B(填序号)。A.碱石灰B.浓硫酸C.氢氧化钠固体(2)如图﹣1所示,向燃烧器内通入CH4和空气,点燃,待火焰稳定后,再从进口A分别通入CO2、N2、He。改变通入的三种气体用量,测得火焰刚好熄灭时,通入的CO2、He在混合器中的体积分数如下表所示。气体CO2N2He体积分数/%17.6527.1523.84三种气体中灭火效果最好的是CO2(填化学式)。​(3)研究KHCO3与CO2联合使用时的灭火效果。①KHCO3灭火的原理较复杂。KHCO3受热分解时吸收能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HCO3K2CO3+CO2↑+H2O↑。以初中所学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分析,KHCO3可用于灭火的原因有分解时吸热降低反应物的温度,分解产生H2O蒸发吸热,产生的CO2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②向燃烧器内通入CH4和空气,点燃,待火焰稳定后,从进口A通入CO2,进口B加入KHCO3粉末,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测得火焰刚好熄灭时,KHCO3的用量与混合器中通入的CO2体积分数的关系如图﹣2所示。CO2体积分数在8%~10%内,随CO2体积分数的增加,使火焰熄灭所需的KHCO3用量不再减少,且燃烧器内残留的KHCO3增多,原因是CO2含量在8%时,碳酸氢钾分解产生的CO2与通入的CO2足以达到灭火的效果。【答案】(1)①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在溶液中浓度过大时会变成沉淀析出,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②ACEF;锥形瓶;③B;(2)CO2;(3)分解时吸热降低反应物的温度,分解产生H2O蒸发吸热,产生的CO2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4)CO2含量在8%时,碳酸氢钾分解产生的CO2与通入的CO2足以达到灭火的效果。【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与装置及灭火原理的探究。【解答】解:(1)①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在溶液中浓度过大时会变成沉淀析出,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则不能用石灰石与稀硫酸为原料制取CO2;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在溶液中浓度过大时会变成沉淀析出,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②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CO2,该反应中发生装置需要为固液不加热的组合,则用CDF为反应的发生装置,CO2密度比空气大,则适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为A,则制取的组合为ACEF;E为锥形瓶;故答案为:ACEF;锥形瓶;③碱石灰中含有CaO、NaOH,CO2能与NaOH反应,不能与浓硫酸反应,则干燥CO2不能用碱石灰与NaOH固体,可以用浓硫酸;故答案为:B;(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CO2的灭火需要的体积分数最小,则灭火效果最好;故答案为:CO2;(3)燃烧的三要素为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灭火,碳酸氢钾受热可以分解产生碳酸钾、水与二氧化碳,则碳酸氢钾灭火的原理为:分解时吸热降低反应物的温度,分解产生H2O蒸发吸热,产生的CO2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故答案为:分解时吸热降低反应物的温度,分解产生H2O蒸发吸热,产生的CO2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4)碳酸氢钾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当CO2含量在8%时,碳酸氢钾分解产生的CO2与通入的CO2足以达到灭火的效果,则再增加碳酸氢钾已经不参加反应;故答案为:CO2含量在8%时,碳酸氢钾分解产生的CO2与通入的CO2足以达到灭火的效果。四、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26分)28.(2023•河南)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写出一种能使其燃烧的方法。【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2)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合理即可)。【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薄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均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2)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合理即可)。29.(2022•益阳)合理利用化石燃料资源,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册教材表7﹣3是2009年我国化石能源基础储量和年产量,以下为部分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