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及技术_第1页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及技术_第2页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及技术_第3页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及技术_第4页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及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安全生产管理及技术

第一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一、法规的概念及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安全生产法规,是指国家关于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为保护劳动者在生产

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必须执行

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普通分为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大类。

技术规范,是指人们关于合理利用自然力、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和劳动对象的行为

准则。比如:操作规范、标准、规程等。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安全技术规范是指强制性的标准。因为违反规范、规程造成事故,往往会给个人和

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为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把遵守安全技术规范确定为

法律义务,有时把它直接规定在法律文件中,使之具有法律规范性质。

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1.宪法

2.安全生产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

基础法律、专门法律、相关法律

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建造法等

3.安全生产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

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的各类条例、办法、规定、实施细则、决定等。

例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93号令)、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397号令)、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373号令)、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302

号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文)、企业职工伤

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75号令)、特殊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34号令)等。

4.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

上海市建造市场管理条例、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上海市安全生

产条例、上海市消防条例等。

5.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

建造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128号令)、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

督规定(81号令)、建造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91号令)、建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

定(13号令)、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15号令)、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

规定(国家技监局13号令)、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国家安监局1号令)等。

6.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批准的国际公约

制定国家标准的主体是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制定行业标准的主体是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备案。

6.1相关的管理标准

6.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2001)

6.1.2.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0-IS014000)

6.1.3.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03)

6.1.4,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DGJ08-903-2003)

6.2相关的技术标准

6.2.1.建造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国务院[56]第40号)

6.2.2.建造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6.2.3.施工现场暂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6.2.4.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GJ65-89)

6.2.5.建造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6.2.6.掌上型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3787-93)

6.2.7.建造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6.2.8.高处作业吊篮安全规则(JGJ5027-92)

6.2.9.建造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2000)

6.2.10.建造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6.2.11.建造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6.2.12.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85)

6.2.13.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94)

6.2.14.塔式起重机操作使用规程(JG/T100-99)

6.2.15.建造卷扬机安全规程(GB13329-91)

6.2.16.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16188-92)

6.2.17.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GB10055-96)

6.2.18.安全帽(GB2811-89)

6.2.19.安全带(GB6095-85)

6.2.20.安全网(GB5725-97)

6.2.21.安全色(GB2893-82)

6.2.22.安全标志(GB2894-96)

6.2.23.建造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二、公司安全生产体系标准

□《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体系管理手册》

口《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体系程序》

□《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安全文明施工监督管理制度;

3.安全文明施工资金管理制度;(新增)

4.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5.安全文明施工检查制度;

6.安全施工措施与安全施工作业票管理制度;

7.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新增)

8.安全文明施工奖惩制度;

9.事故调查、处理、统计报告管理制度

10.分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11.安全工作例会制度;

12.安全用电管理制度;

13.安全防护装备管理制度;

14.有毒、有害、危(wei)险化学品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15.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6.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7.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新增)

18.起重、电动工器具安全管理制度;

19.起重运输安全技术监督管理制度

20.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21.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22.安全文明施工设施管理制度;

23.施工现场安全警示标志使用管理制度;(新增)

24.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管理制度;(新增)

25.安全生产管理资料、台帐管理规定;(新增)

26.班组安全管理制度;

n《安全技术规程》

(D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普通规定

(2)施工现场暂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3)高处作业及交叉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4)季节性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5)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6)起重与运输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7)金属焊接与切割安全技术规程

(8)土石方及打桩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9)砌筑及粉刷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10)混凝土结构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11)建造设备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12)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程

(13)施工升降机安全技术规程

(14)特殊构筑物安全技术规程

(15)压力管道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16)拆除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17)现场防火安全技术规程

□《安全文明施工标准》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节危(wei)险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一、基本概念

现代事故预防所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任何事故,只要采取正确的事故预防措施,事故是可以防止的。

事故之所以可以预防是因为它和其它事物一样,具有一定的特性和规律,只要掌握

这些特性和规律,事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就可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

的损失。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者其组合之根

源或者状态。

危害分为两类。

第一类危害: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

量或者危(wei)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害。常见的如:使人体或者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

装置、设备、场所;各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等。

第二类危害: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者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

危害。它通常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

危(wei)险:是指特定危(wei)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危(wei)险评价:也称安全评价或者风险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wei)险性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wei)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

故率、至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安全恐危(we—险失控事故

受控

危金上>源发展事故隐患

消除

(危(wei)险源W事故隐患)

二、危(wei)险、危害因素分类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wei)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的规定,

将生产过

程中的危(wei)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第1类:物理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

缺陷、外露运动件、控制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它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

其它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它电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它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它振动危害等);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丫射线、a粒子、0粒子、质子、中子、高

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

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它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它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它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

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

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它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

准、其它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

其它标志缺陷等);

(15)其它物理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第2类:化学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

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它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它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它腐蚀性物质等);

(5)其它化学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第3类:生物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它致病性微生物等);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它生物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第4类:心理、生理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它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它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它辨识功能缺陷);

(6)其它心理、生理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第5类:行为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它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它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⑷其它错误;

(5)其它行为性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第6类:其它危(wei)险和有害因素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⑶工具不合适;

(4)标识不清。

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进行分类:

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wei)险

因素分为

20类。

(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者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

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崩塌、下落、挤

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

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害U、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

伤害;

(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

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髓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

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

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者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者因结构稳定

性破

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崩塌等,不合用于矿山冒

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爆破。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

事故;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它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它伤害。

建造施工五大恶性事故: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起

重伤害)、坍塌。特别是高处坠落,是目前建造施工安全生产的头号杀手。

三、危(wei)险、危害因素识别

目的:通过事先对危(wei)险、危害因素的识别,找出可能存在的危(wei)险、

危害,对所存在的危(wei)险、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修改设计,编制合理的施工

方案,增加安全设施等),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在进行危(wei)险、危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识别,防止浮现漏

项。普通按照现场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施工工序、施工工艺、施工特点、主要设

备、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措施等几方面进行。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

过程。

土建施工危(wei)险、危害因素的识别,通常根据各个阶段(如桩基及基础施工、

结构施工、结构吊装、结构砌筑、粉刷装饰、建造设备安装、烟囱施工等)的施工工

艺和施工特点,以及专项施工特点(如施工用电、脚手架、模板支撑系统、特种设备

及井架等),找出各个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危(wei)险、危害,进行风险评价,然后

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控制或者消除危(wei)险源,提高施工的安全性。这是我们的

根本目的。

四、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起源于30年代美国的保险行业。目前用于开展企业(生产过程或者装置)

风险评价方法已达几十种。

风险评价方法已从初期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半定量和定量评价。

(1)安全检查表

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

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

查或者评审,这种表就称为安全检查表。

(2)作业条件危(wei)险性评价

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wei)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wei)险

性半定量评价方法。

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针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

这三种因素是:

L一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wei)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但是,要取得这三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资料,却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

过程,可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

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wei)险性的大小。即:D=LXEXC

附:作业条件危(wei)险评价参数表

可能性(L)参数表

发生事故可能性参数

彻底可预料10

相当可能6

可能,但不时常3

可能性小,彻底意外1

很不可能,但可设想0.5

极不可能0.2

实际不可能0.1

暴露在这种危(wei)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参数表

频繁程度参数

连续暴露10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6

每周一次或者偶然暴露3

每月一次暴露1

每年数次暴露0.5

非常罕见暴露0.2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性造成的后果(C)参数表

可能引起的后果参数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100

灾难,数人死亡40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15

严重,重伤7

重大,致残3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1

危(wei)险等级(D=LXEXC)参数表

危(wei危(wei可容忍程度参数

)险等级

极其危(不能继续工作>320

1

wei)险即将整改160~320

II高度危(需要整改70~160

mwei)险需要注意20-70

IV显著危(可以接受<20

(3)其它几种主要的分析方法

初步危(wei)险分析PHA法:

初步危(wei)险分析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者初始的计划,是在

方案开辟初期阶段或者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从组件、器件的故障开始,逐次分析其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事件树分析ETA法:

是一种逻辑的演绎法,它在给定一个初因事件的情况下,分析此初因事件可能导致

的各种事件序列的结果,从而定性与定量地评价系统的特性,并匡助分析人员获得正确

的决策。

故障树分析(FTA)法:

是一种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者故障开始,层层分

析其发生原因,向来分析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得到形象、简洁的逻辑树图形,以图形

的方式表明“系统是怎样失效的”。

第三节危(wei)险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

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

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

(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wei)险和危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wei)险和危害因素。

(3)处置危(wei)险和危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wei)险和危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匕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1)施工组织过程中,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

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浮现事故和危害。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若不能或者不彻底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

设备设计出一种或者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者危害的发生。

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

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者紧急撤离危(wei)

险场所。

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

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wei)险、危害程度。

(2)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要求,施工组织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消除: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wei)

险、危害因素的产生;

2)预防:当消除危(wei)险、危害因素有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

危(wei)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设施、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

器、强排风装置等;

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wei)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

(wei)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装置、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

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wei)险、危害因素

隔开,如遥控作业、安全隔离、防护屏、安全距离、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

具)等;

5)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者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wei)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

终止危(wei)险、危害发生;

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wei)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

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者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1)针对性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要危(wei)险、危害因素及其产

生危(wei)险、危害后果的条件,提出对策。

(2)提出的对策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实施的。

(3)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按过高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提

出事故预防对策。

二、控制危(wei)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消除、预防和减弱危(wei)险、危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预防对策

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质上是保障整个施工过程安全生产的对策措施。

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理,现将几项行之有效的、基本的控制危(wei)险、危害

因素的对策分列如下。(7条)

1.改进施工工艺过程。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wei)险、危害因素的产生,消除

人身伤

害的危(wei)险。这是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

2.设置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wei)险

牌示和识别标志。

3.确保机械强度。为了安全要求,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一定必

要的机械强度。

4.电气安全对策。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

5.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6.作业场所的布置与整洁。作业场所是工人使用机械设备、工具及其它辅助设备

进行施工的地点。完善地组织与合理地布置(实施定置管理),不仅能促进生产,而且

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

7.个人防护用品。采取各类措施后,还不能彻底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时,必须根

据须防护的危(wei)险、危害因素和危(wei)险、危害作业类别,配备具有相应防护

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补充对策。

第四节安全技术

&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JGJ130-2001)

〃合用范围

1.0.2合用于工业与民用建造施工用落地式(底撑式)单、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设

计与施工,以及水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模板支架的设计与施工。

“构造要求及设计计算

1.0.3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施工前,应按本规范的规定对脚手架结构构件与立杆地基承载

力进行设计计算,但在本规范第5.1.5条规定的情况下,相应杆件可再也不进行设计计算。

1.0.4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施工前,应根据本规范的规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5.1.5高度50m以下的常用敞开式双排脚手架,当采用本规范第6.1.1条规定的构造尺寸,

且符合本规范表517注、第6章构造规定时,其相应杆件可再也不进行设计计算。但连

墙件、立杆地基承载力等仍应根据实际荷载进行设计计算。

6.1常用脚手架设计尺寸

611在符合本规范第4.3.2条规定时,常用敞开式双排脚手架结构的设计尺寸,宜按表

6.1.1一1米用。

常用敞开式双排脚手架的设计尺寸(m)表611—1

立杆下列荷载时的立杆纵距?、(m)脚手架允

连墙件步距

横距2+4X0.352+2+4X0.353+4X0,353+2+4X0.35许搭设高

设置h

k(kN/m2)(kN/m2)(kN/m2)(kN/m2)度何

1.20-1.352.01.81.51.550

1.05

1.802.01.81.51.550

步1.20-1.351.81.51.51.550

1.30

1.801.81.51.51.250

1.20-1.351.81.51.51.550

跨1.55

1.801.81.51.51.237

1.20-1.352.01.81.51.550

1.05

1.802.01.51.51.534

1.20-1.351.81.51.51.550

1.30

S1.801.81.51.51.230

【注:1.表中所示2+2+4x0.35(kN/m2),包括下列荷载:

2+2(kN/mz)是二层装修作业层施工荷载;

4x0.35(kN/mz)包括二层作业层脚手板,另两层脚手板是根据本规范第7.3.12条的规定确定;

2.作业层横向水平杆间距,应按不大于la/2设置。】

[4.3.2在基本风压等于或者小于0.35kN/m2的地区(北京地区为0.35kN/m2,上海地区

为0.55kN/m2),对于仅有栏杆和挡脚板的敞开式脚手架,当每一个连墙点覆盖的面积

不大于30m2,构造符合本规范第6.4节规定时,验算脚手架立杆的稳定性,可不考虑

风荷载作用。】

(517注: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值不应小于40Mm,且不应大于65N・m)

”立杆纵距选择

表6.1.1-1的选用,是必须具备一定的作业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根据上海市的环境

条件和作业习惯,通常按照30m以下、30~40m、40~50m三种高度条件,采用下部加双

立杆或者减小立杆纵距的方法,或者采取每24m以上采用悬挑脚手架进行卸荷的方法。

对24m以下的落地式双排脚手架,如果按照规范搭设的话,可以不进行计算。

>立杆对接及双立杆

6.3.5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处,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织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

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

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2)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

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

6.3.6立杆顶端宜高出女儿墙上皮1m,高出檐口上皮1.5m。

637双管立杆中副立杆的高度不应低于3步,钢管长度不应小于6mo

根据青岛建工学院的试验,用2只旋转扣件作钢管搭接接长后的最大承载力为

26.3kNo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用对接扣件作对接接长的最大承载力为82.7kN,为搭接接

长的3.14倍。

对双立杆的脚手架,中国建造机械化研究所做过试验,其承载力比单立杆高16.5%,

其破坏形态表现为上部的单立杆失稳。双立杆中,荷载作用在其中的1根主立杆上,通

过试验表明,双立杆的主立杆的荷载分配规律为由上而下递减,副立杆为由上而下递增。

向下传至第3步时,主立杆承受的荷载降为60%,经7步传递后,主副立杆各承受50%。

扫地杆对立杆承载力的影响

根据脚手架的试验,其结果为:①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的可使脚手架的承载力提高

5.24%;②在立杆与纵向水平杆的相交处间隔设置横向水平杆和不设扫地杆,使立杆的

极限承载能力降低11.1%o

扫地杆的设置: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

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

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

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A剪刀撑对立杆承载力的影响

国内对脚手架设置合理剪刀撑的试验对照表明,支撑体系能够提高立柱的极限承载

能力约17%。合理的剪刀撑设置能改变立杆的失稳形态,特殊是斜杆应与每立杆和横杆

的节点用旋转扣件扣接。

剪刀撑的设置: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

角宜在45。~60。之间;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立面的两端各

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中间各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5m;

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立面整个长度和高度上连续设置剪刀撑;剪刀撑

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者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

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连墙件卜-----沁巴-------T

6.4.2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挨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2)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艰难时,应采用其它

可靠措施固定;

(3)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4)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

建造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2步)。

643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造物可靠连接,亦

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644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造物可靠连接。

6.4.5连墙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者拉筋宜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

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上斜连接;

(2)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顶撑应

可靠地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4mm的钢丝拧成一

股,使用的不应少于2股;亦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m的钢筋。

(3)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可搭设抛撑。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与脚手架

可靠连接,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脚手架搭设

7.2.2脚手架底座底面标高宜于自然地坪50mmo

7.3.1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一次搭设高度不应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二步。

7.3.2每搭完一步后,应按本规范表8.2.4的规定校正步距、纵距、横距及立杆的垂直度。

7.3.3底座安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2)垫板宜采用长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小于50mm的木垫板,也可采用槽钢。

>脚手架检查与验收

8.2.1脚手架及其地基基础应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与验收:

(1)基础完工后及脚手架搭设前;

(2)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3)每搭设完10~13m高度后;

(4)达到设计高度后;

(5)遇有六级大风与大雨后;寒冷地区开冻后;

(6)停用超过一个月。

8.2.3脚手架使用中,应定期检查下列项目:

(1)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的构造是否符合要求;

(2)地基是否积水,底座是否松动,立杆是否悬空;

(3)扣件螺栓是否松动;

(4)高度在24m以上的脚手架,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偏差是否符合表8.2.4项规定;

(5)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6)是否超载。

续表

允许

技术偏差松告方法

项次

nt要求△勺工具

(mm)

主力点

处各扣件

的板尺

中心点相150mm

互能离

扣500mm

£

6

立杆上I

的对接扣

装件至主节

点的距离

弧向水

I平杆上的

I对接扣件铜卷尺

至主节点

!的的高

扣件爆

栓拧章扭忸力扳手

力矩

剪刀律斜杆与地

7面的惨角45°~MT

a■130-

对接ISOmn

k300mm

脚手

8板外伸

长度

aAlOOtnm

搭接

,>200tnm

&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JGJ88-92)

>构造要求

3.1.5提升机吊篮与架体的涂色应有明显的区别。架体采用黄色,吊篮采用蓝色。

3.1.7提升机安装完毕后,必须经正式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3.1.8提升机的操作人员应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提升机构

3.2.5滑轮组的滑轮直径与钢丝绳直径的比值:低架提升机不应小于25;高架提升机不

应小于30。

3.2.6滑轮应选用滚动轴承支承。滑轮组与架体(或者吊篮)应采用刚性连接,严禁采

用钢丝绳、铅丝等柔性连接和使用开口拉板式滑轮。

,安全防护装置

3.3.1提升机应具有下列安全防护装置并满足其要求:

a)安全停靠装置。该装置应能可靠地承担吊篮自重、额定荷载及运料人员和装卸

物料时的工作荷载。

b)断绳保护装置。当吊篮悬挂或者运行中发生断绳时,应能可靠地将其停住并固

定在架体上。其滑落行程在吊篮满载时不得超过1m。

c)楼层口通道门(或者栏杆)。各楼层的通道口处,应设置常闭的通道门(或者栏

杆),宜采用联锁装置,在吊篮运行到位时方可打开。通道栏杆可采用钢管创造,其强

度应能承受1kN/m的水平荷载。

d)吊篮安全门。吊篮的上料口处应装设安全门。安全门应采用联锁开启装置,升

降运行时安全门封闭吊篮的上料口,防止物料从吊篮中滚落。

e)上料口防护棚。防护棚应设在提升机架体地面进料口上方。其宽度应大于提升

机的最外部尺寸;低架提升机应大于3m,高架提升机应大于5m。其材料强度应能承受

10kPa的均布静荷载。也可采用50nlm厚木板架设或者采用两层竹笆,上下竹笆层间距应

不小于600mm。

f)上极限限位器。该装置应安装在吊篮允许提升的最高工作位置。吊篮的最高位

置与天轮架最低处的距离应不小于3m。当吊篮上升达到限定高度时,限位器即行动作,

切断电源。

g)紧急断电开关。紧急断电开关应设在便于司机操作的位置,在紧急情况下,应

能及时切断提升机的总控制电源。

h)信号装置。由司机控制的一种音响装置,其音量应能使各楼层使用提升机装卸

物料的人员清晰听到。

3.3.2高架提升机除应满足331条规定外,尚需具备下列安全装置并满足其要求:

a)下极限限位器。该限位器应满足在吊篮碰到缓冲器之前限位器能够动作。当吊

篮下降到最低限定位置时,限位器自动切断电源,使吊篮住手下降。

b)缓冲器。在架体的底坑里应设置缓冲器,当吊篮以额定荷载和规定的速度作用

到缓冲器上时,应能承受相应的冲击力。缓冲器的型式,可采用弹簧或者弹性实体。

c)超载限制器。当荷载达到额定荷载的90%时,应能发出报警信号。超过额定荷

载时,切断起升电源。

d)通讯装置。当司机不能清晰地看到操作者和指挥人员时,必须加装通讯装置。

>电气

3.4.2提升机的总电源应设短路保护及漏电保护装置;电动机的主回路上,应同时装设

短路、失压、过电流保护装置。

3.4.4提升机的金属结构及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Q。

3.4.5当提升机高度超出相邻建造物的避雷装置的保护范围时,应安装避雷装置,其接

地电阻不应大于10Q0

3.4.6携带式控制装置应密封、绝缘,控制回路电压不应大于36V,引线长度不得超过

5mo

3.4.7工作照明的开关,应与主电源开关相互独立。当提升机主电源被切断时,工作照

明不应断电。各自的开关应有明显标志。

3.4.8禁止使用到顺开关作为卷扬机的控制开关。

〃基础、附墙架、缆风绳及地锚。

3.5.1基础

3.5.1.1高架提升机的基础应进行设计,基础应能可靠地承受作用在其上的全部荷载。

基础的埋深与做法,应符合设计和提升机出厂使用规定。

3.5.1.2低架提升机的基础,当无设计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土层压实后的承载力,应不小于80kPa;

b)浇注C20混凝土,厚度300mm;

C)基础表面应平整,水平偏差不大于10mm。

3.5.1.3基础应有排水措施。距基础边缘5m范围内,开挖沟槽或者有较大振动的施工时,

必须有保证架体稳定的措施。

3.5.2附墙架

3.5.2.1提升机附墙架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此间距不应大于9m,且在建造物的顶

层必须设置一组。

3.5.2.2附墙架与架体及建造物之间,均应采用刚性件连接,并形成稳定结构,不得连

接在脚手架上。严禁使用铅丝绑扎。

3.5.2.3附墙架的材质应与架体材质相同,不得使用木杆、竹竿等做附墙架与金属架体

连接。

3.5.2.4附墙架与建造结构的连接应进行设计。

3.5.3缆风绳

3.5.3.1当提升机受到条件限制无法设置附墙架时,应采用缆风绳稳固架体。高架提升

机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采用缆风绳。

3.5.3.2提升机的缆风绳应经计算确定,缆风绳的安全系数取3.5,缆风绳应选用直径

不小于9.3mm的圆股钢丝绳。提升机高度在20m及以下时,缆风绳不少于一组(4根~8

根);提升机高度在21m~30m时,不少于二组。

3.5.3.3缆风绳应在架体四周有横向缀件的同一水平面上对称设置,使其在结构上引起

的水平分力处于平衡状态。缆风绳与架体的连接处应采取措施,防止架体钢材对缆风绳

的剪切破坏。对连接处的架体焊缝及附件必须进行设计计算。

3.5.3.5缆风绳与地面的夹角不应大于60°,其下端应与地锚连接,不得栓在树木、电

杆或者堆放构件等物体上。

3.5.3.6缆风绳与地锚之间应采用与钢丝绳拉力相适应的花篮螺栓拉紧,另加一根保护

钢丝绳。缆风绳垂度不大于0.01L(L为长度),调节时应对角进行,不得在相邻两角同

时拉紧。

3.5.37当缆风绳需改变位置时,必须先做好预定位置的地锚,并加暂时缆风绳确保提

升机架体的稳定,方可挪移原缆风绳的位置;待与地锚栓牢后,再拆除暂时缆风绳。

3.5.3.8在安装、拆除以及使用提升机的过程中设置的暂时缆风绳,其材料也必须使用

钢丝绳,严禁使用铅丝、钢筋、麻绳等代替。

3.5.4地锚

3.5.4.1缆风绳的地锚,根据土质情况及受力大小,应经计算确定。

3.5.4.2缆风绳的地锚,普通宜采用水平式地锚。当土质坚实,地锚受力小于15kN时,

也可选用桩式地锚。

3.5.4.3地锚的位置应满足对缆风绳的设置要求。

,安装与拆除

3.6.1.2提升机架体的实际安装高度不得超出设计所允许的最大高度。

3.6.1.4安装精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a)新制作的提升机,架体安装的垂直偏差,最大不应超过架体高度的1.5%。;多次

使用过的提升机,在重新安装时,其偏差不应超过3%。,并不得超过200nlm;

b)井架截面内,两对角线长度公差不得超过最大边长的名义尺寸的3%。;

C)导轨接点截面错位不大于1.5mm;

d)吊篮导靴与导轨的安装间隙,应控制在5mnTl0mm以内。

3.6.2.1安装架体时,应先将地梁与基础连接坚固。每安装两个标准节(普通不大于

8m),应采取暂时支撑或者暂时缆风绳固定,并进行初校正,确认稳定后,方可继续作业。

3.6.2.5装设摇臂扒杆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扒杆不得装在架体的自由端处;

b)扒杆底座要高出工作面,其顶部不得高出架体;

c)扒杆应安装保险钢丝绳,起重吊钩应装设限位装置;

d)扒杆与水平面夹角应在45°~70。之间,转向时不得碰到缆风绳;

e)随工作面升高扒杆需要重新安装时,其下方的其它作业应暂时住手。

3.6.2.6在拆除缆风绳与附墙架前,应先设置暂时缆风绳或者支撑,确保架体的自由高

度不得大于2节标准节(普通不大于8m)o

3.6.3卷扬机安装

3.6.3.1卷扬机应安装在平整坚实的位置上,宜远离危(wei)险作业区,视线应良好。

因条件限制,卷扬机安装位置距施工作业区较近时,其操作棚的顶部应按第3.3条中

防护棚的要求架设。

3.6.3.2固定卷扬机的锚桩应坚固可靠,不得以树木、电杆代替锚桩。

3.6.3.4当钢丝绳在卷筒中间位置时,架体底部的导向滑轮应与卷筒轴心垂直,否则应

设置辅助导向滑轮,并用地锚、钢丝绳栓牢。

3.6.3.5提升钢丝绳运行中应架起,使之不拖地面和被水浸泡。钢丝绳穿行区域应做好

围护设施,严禁在钢丝绳穿行的区域内堆放物料。

检验和试验

3.7.1提升机在第一次投入使用前,应按设计创造文件及使用说明书进行试验。试验项

目包括:空载试验、额定荷载试验、超载试验和安全装置的可靠性试验。

提升机的检测:

建设部发布《建造工地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第二条(定义及合用范围)本规定所称建造工地起重机械是指房屋建造工程和市政工

程施工现场使用的塔式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汽车、履带、轨道和轮胎起重机)、施

工升降机、高处作业吊篮、物料提升机等起重机械。

第二十二条(起重机械投入使用的具体规定)建造工地起重机械在首次安装投入使用

前,必须经检验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建造工地起重机械首次安装、转场或者位移安装的,

必须按照本规定第十七条组织验收。

3.7.2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提升机,应重新进行试验。试验项目包括:空载试验、额定

荷载试验、安全装置的可靠性试验。

a)正常工作状态下的提升机,作业周期超过1年的;

b)闲置时间超过半年重新恢复作业的;

c)经过改进和大修后的;

d)重新安装后,使用前的;

e)遭受自然灾害,可能使结构和提升机构以及安全防护装置遭受伤害的。

3.7.3试验前的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a)试验前应编制试验方案,采取可靠措施,以保证试验及试验人员的安全;

b)对提升机和场地环境进行全面检查,确认符合要求和具备试验条件;

c)应按设计规定的全部装置和附件进行安装,当高架提升机的架体组装不具备

一次组装全高的条件时,可随建造的增高按架体每接高30m为一试验阶段,

分阶段进行。

使用与管理

3.8.1.1提升机安装后,应由主管部门组织按照本规程和设计规定进行检查验收,确认

合格发给准用证后,方可交付使用。

3.8.1.3使用提升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物料在吊篮内应均匀分布,不得超出吊篮。当长料在吊篮中立放时,应采取防

滚落措施;散料应装箱。严禁超载使用;

b)严禁人员攀登、穿越提升机架体和乘吊篮上下;

c)高架提升机作业时,应使用通讯装置联系。低架提升机在多工种、多楼层同时

使用时,应专设指挥人员,信号不清不得开机。作业中不论任何人发出紧急停车信号,

应即将执行;

d)闭合主电源前或者作业中蓦地断电时,应将所有开关扳回零位。在重新恢复作

业前,应在确认提升机动作正常后方可继续使用;

e)发现安全装置、通讯装置失灵时,应即将停机修复。作业中不得随意使用极限

限位装置;

f)使用中要时常检查钢丝绳、滑轮工作情况。如发现磨损严重,必须按照有关规

定及时更换;

g)装设摇臂扒杆的提升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