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_第1页
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_第2页
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_第3页
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_第4页
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35.080

CCSL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XXXXX—XXXX

`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

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

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Digitaltransformation—Part6:

Technicalrequirementsofmonitoringandwarningofcross-disasters

(征求意见稿)

(本草案完成时间:2022年5月22日)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GB/TX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III

GB/TXXXXX—XXXX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跨灾种监测预警平台所需的通信网络、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处理

和智能化决策支撑等必要的信息技术及其服务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灾害管理与控制的主管部门建立面向民众、行业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的综合性

多灾种监测预警系统时的技术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跨灾种cross-disasters

多灾种multi-disasters

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多种灾害联合处置的对象。

注:当一种灾害发生时,通常会引发多种灾害,这种现象被称为“灾害链”,需要实施跨灾种监测预警措施。

数字化监测预警digitalmonitoringandwarning

采用数字化手段完成监测与预警的工作模式。

灾害配置管理数据库disastersconfigurationmanagementdatabase

用于分析一个灾害或一系列相关联灾害的组成元素、受灾害影响元素和灾害控制元素的所有相关

信息,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影响关系。

群众监测massesmonitoring

灾害发生时,附近群众发现、报告、持续观察并报告变化的灾害监测方式。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排序问题)

D-CMDB:灾害配置项管理数据库(DisastersConfigurationManagementDatabase)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1

GB/TXXXXX—XXXX

5平台模型

概述

跨灾种监测预警的参考模型见图1,包括了跨灾种监测预警所需的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决策

智能层和应用逻辑层五个必要的技术支撑域,参考模型中包括了数字化监测预警业务目标和技术架构

的相关要求。

图1跨灾种监测预警参考模型

业务目标

监测预警业务目标包括:

a)建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能力,以适应数字化监测预警

的需求;

b)提供适用于跨灾种数字化监测预警能力的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公共服务产品,建立和优化产

品服务对象的数字化体验;

c)在数据分析服务基础上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跨灾种灾害链监测与预警机制,逐步形成数字化

监测预警决策能力和机制。

技术架构

跨灾种监测预警的技术架构包括:

a)跨灾种监测预警数据感知技术要求

b)相关参与方之间的通信网络技术要求;

2

GB/TXXXXX—XXXX

c)相关参与方之间的数据协同技术要求;

d)建立基于监测数据的智能化预警决策评估技术要求;

e)构建包括信息发布和可视化管理的应用逻辑技术要求。

6跨灾种监测预警业务目标要求

建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基础设施

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应:

a)实现对灾害的定性监测与定量监测,灾害种类存在已知分级分类标准的,适用相关标准完成定

性与定量;

b)实现早期、中期和后期监测:

1)具备对重大风险隐患点的早期监测能力,能够定期获取隐患点的灾害特征数据,并用于早

期监测分析;

2)具备采取技术措施对正在快速变化的隐患点、正在发生的灾害点进行状态监测的能力;

3)具备对灾害发生后的灾害点状态进行监测的技术能力;

c)实现对群众监测的技术支撑,为群众监测提供报告和状态跟踪通道;

d)建立跨灾种的专业监测技术能力,具备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对必要的隐患点和灾害点实施长时

监测的技术通道;

e)智能关联监测数据与预警分级,建立状态、影响数据等与预警分级之间的关联确认标准,平台

根据监测获得的灾害状态和影响数据等确定预警分级。

跨灾种监测预警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应包括:

a)分别面向公众和专业行业的差异化监测预警服务:

1)公众获得的监测预警应当基于其生活受到灾害影响的程度发出,基本不对其生活产生影

响的可以不面向公众预警;

2)专业行业应当获得更完整的监测预警,并根据其业务受灾害影响的程度,确定预警等级;

b)面向不同受众类型的能力规划与管理服务,受众类型至少包括;普通民众、行业保障体系和应

急救援专业队伍,相关能力规划与管理服务应当包括:

1)普通民众相关服务——接收监测预警的信息获取能力与服务、居民自救能力与应对措施

培训管理服务、灾害发生时居民获取救援和物资支持的服务能力等;

2)行业保障体系相关服务——影响业务运营的灾害特征识别服务、业务应对灾害影响的应

对预案规划服务、降低灾害对业务影响的能力建设服务等;

3)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重大风险隐患的监测与排查服务、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服务、应急救

援响应服务等;

c)应在差异化环境下检验为不同受众提供的监测预警支撑能力、数字化体验、基于数据分析形成

的服务业务和服务本身对于决策产生的影响等:

d)应结合自身需求重构数字化环境下的监测预警业务模式,包括:

1)数字化监测预警能力和服务,将传统的监测预警模式转化成为数字化能力,或是围绕业务

开展的数字化服务;

2)运营或参与跨灾种服务支撑平台,建立跨灾种的监测预警模式,通过基于数据的服务实现

跨灾种监测预警多方主体之间的高效协同。

3

GB/TXXXXX—XXXX

跨灾种灾害链监测预警机制

跨灾种灾害链监测预警机制应:

a)建立区域内内重大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机制,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b)建立对自然灾害类重大风险隐患的多源监测预警技术能力和运行机制;

c)建立对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畅通信息报送与发布机制;

d)建立区域内受多灾种影响的重点资产和重点人群分析图谱,形成相应的灾害配置管理数据库

(D-CMDB),支撑灾害链影响分析工作;

e)基于灾害配置管理数据库实现监测预警的关联分析、预警范围管理、响应预案的编制与演练等

核心工作。

7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架构

感知层

7.1.1一般要求

通过多层次、多种类感知定位技术,实现对多灾种灾害发生、发展和影响情况的感知,应包括:

a)将感知技术能力分类分级,分别应用于大范围感知普查管理、常态化感知监测管理和重点监测

预警管理三种情况;

注:大范围感知普查管理覆盖整个区域,目标是筛查存在主要自然灾害风险的点位,筛查结果被纳入常态化感知监

测管理范围,实施针对性的感知监测技术手段,常态化感知监测管理中发现的短期内可能发生灾害的点位被纳

入重点监测预警管理范围,应用实施不间断的针对性感知监测技术手段。

b)建立面向区域内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大范围感知普查管理机制,针对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林

草火灾,以及各类风灾等灾害因素,因地制宜建立可在区域内大范围筛查灾害风险点的感知技

术和服务能力,并实施定期的感知筛查;

c)面向大范围感知普查管理筛查出的结果点位和风险种类,建立常态化的频次感知监测服务,定

期对风险点执行针对性的技术感知服务,获取风险状态数据,经过数据反演和预测性分析,识

别出需要重点监测的风险隐患;

d)面向经预测性分析后识别的需重点监测的风险隐患点部署不间断感知监测技术手段,并实施

重点监测预警管理;

e)建立包括多层次空间遥感技术、多精度空间定位技术、多种类地面传感技术和人员填报支撑能

力的技术架构;

f)建立容纳不同种类灾害的状态监测数据架构,以获取、转换和提供相关的灾害感知监测数据。

7.1.2多层次空间遥感

空间遥感是跨灾种监测预警工作中进行风险调查和风险防范的核心技术,其要求应包括:

a)建设包括遥感卫星、遥测雷达等在内的多层次监测预警空间遥感技术与服务能力;

b)利用国家已建成的高分遥感和中分遥感卫星平台数据,支撑区域内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

c)建立卫星遥感数据的正演、反演处理系统,形成卫星遥感数据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影响分

析能力;

d)基于无人机载中低空雷达遥测遥感系统,对灾害相关的地质成因、灾害状态等进行定期监测,

支撑灾害发生的预测性分析;

4

GB/TXXXXX—XXXX

e)在某项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及时调取事件发生地相关的卫星遥感和雷达遥测数据,基于D-

CMDB系统的前期配置,调取可能的灾害链相关遥感遥测数据,开展灾害链预测性分析,支撑

对可能的次生灾害和事件的防范工作。

7.1.3多精度空间定位

空间定位是建立跨灾种监测预警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要求应包括:

a)建立基于GNSS的监测对象空间定位分析系统,接收来自于对象、对象监测装置的GNSS信号,

分析获取相关的空间定位数据信息,可用的GNSS包括北斗卫星定位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

等;

b)建立基于GNSS信号的差分计算基站,提供更高精度的空间定位服务,将定位精度从10m等级

增强为10cm等级;

c)为监测预警提供不同等级的定位服务精度,以适应普通民众、行业专业保障和应急救援专业团

队对灾害的不同定位精度需求。

7.1.4多种类地面传感

地面传感应用于重点风险隐患的不间断监测,利用地面部署的传感装备,获取被监测的灾害相关数

据信息,其要求应包括:

a)针对重点风险隐患点的被监测对象,选择适当的地面传感技术装置;

b)针对地震灾害,采用综合性技术组成数字化监测台网,包括地磁与电磁、地形变与重力、地下

流体观测等不同种类的传感技术;

c)针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结合GNSS位移传感监测、地缝宽度变化传感监测、地

表下应力变化传感监测等物理量变化监测技术手段构建不间断状态监测局部网络;

d)针对洪涝灾害,结合流域水文数据变化、可见光视频监测、气象雷达数据、地形地貌和城市内

排水体系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构建洪涝灾害发生几率、影响范围等的传感监测能力;

e)围绕传感监测装备构建传感通信网络,实现数据实时监测与系统分析的时序性协同工作;

f)基于D-CMDB构建不同风险隐患点的灾害链预测分析配置基线,明确灾害发生时,跨灾种传感

监测的协同联动机制。

7.1.5人员填报

基于技术手段的早期监测体系主要应用于自然灾害领域,亦可用于继发的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

件监测,不适用于灾害链中首发灾害为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针对首发灾害为事故灾害或公共卫

生事件的,采用人工填报的方式实现监测与预警,其要求应包括:

a)建立接收人工填报灾害发生和演变状态信息的系统机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灾

害信息员队伍,执行灾情统计报送和开展灾情核查评估;

b)针对不同种类灾害,建立人工填报信息的不同数据结构、数据字典,支撑人工填报的准确性;

c)提供人工填报的便携式工具和软件应用,支撑灾害信息员与监测预警后台的数据填报有效性

和及时性。

通信架构

7.2.1一般要求

通信架构应具备适用带宽、高可靠性和环境的高适应性,其要求应包括:

a)围绕物联网、互联网和保底通信网络建立跨灾种监测预警的通信架构;

5

GB/TXXXXX—XXXX

b)在已具备的公用通信网络基础上构建常态使用的监测预警物联网,联通各类监测预警传感装

置;

c)当需要长距离传输建立监测预警传感装置与后台分析系统的联动时,在公用互联网基础上构

建加密通信传输能力;

d)建立多制式无线通信传输网络实现可靠的预警监测通信能力。

7.2.2监测预警物联网技术要求

监测预警物联网用于连接和汇集多灾种监测预警和关联分析相关的各类数据,其要求应包括:

a)建设跨灾种监测预警的开放式通信接口标准,实现对多灾种、多风险隐患点局部传感网络的通

信互联;

b)基于对应的通信接口访问不同灾种监测预警相关的各类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包括气象数据、签

约的卫星遥感数据等,获取更全面的监测预警相关数据,整合形成跨灾种监测预警物联通信架

构;

c)面向跨灾种监测预警需求,实现与各类信息发布网络、平台的通信互联,支撑预警发布的需求;

d)建设监测预警信息的分级访问控制机制,确保灾害信息的安全访问能力。

7.2.3监测预警公用互联网技术要求

公用互联网为监测预警信息的传递提供最大覆盖面的开放式通信基础,其要求应包括:

a)利用加密技术在公用互联网中构建监测预警加密专网,以支撑监测预警服务提供方的各类相

关信息的低成本传输;

b)为各局部感知监测网络建立本地汇集的公用互联网接入装置,以保障通过公用互联网络传输

监测预警信息的能力;

c)建设监测预警公用互联网平台级安全接口,用于各灾种预警专用网络的中心侧汇接,构建基于

公用互联网的跨灾种监测预警骨干网络。

7.2.4监测预警专用通信网络技术要求

监测预警专用通信网络用于偏远地区以及特定条件下公用互联网络不稳定乃至于中断的情况下,

提供高可靠保障,其要求应包括:

a)建立以5G/4G、卫星宽带等新建网络,以及专业系统已建网络为依托的通信物理架构,其中专

业系统已建网络主要包括电力能源等系统自建网络、广电有线网络、无线广播网络等;

b)实现感知数据的差异化传递,区分面向公众与面向专业行业的通信架构;

c)建设极端条件下的保底通信网络,采用短波/超短波/射频自组网等专用网络通信技术,构建局

部链路,保障极端条件区域的数据能够传输到正常通信环境中;

d)建设多制式融合通信管理架构,面向专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多种通信制式实现链路接续、保障、

切换等融合管理操作。

数据架构

7.3.1一般要求

数据架构需要适应跨灾种监测预警业务的数据要求,其要求应包括:

a)实现多数据集的获取、转换与服务:

b)实现不同灾种应用对数据集的灵活利用,制定适用的跨灾种数据格式与数据字典:

c)建立具备一致性的数据架构通信接口和灵活配置机制;

6

GB/TXXXXX—XXXX

d)建立具备一致性的数据架构控制过程和灵活配置机制;

7.3.2数据集管理和应用技术要求

数据集管理需要满足多灾种监测预警业务,其要求应包括:

a)实现多源数据的统一汇聚和管理;

b)建立数据治理体系,统一数据标准、质量和接口规范等,制定跨灾种数据格式与数据字典规范;

c)实现跨应用或多应用的统一数据存取;

d)建立统一的认证授权和访问控制机制;

e)建立数据安全管控机制,确保数据使用安全、可追溯。

7.3.3数据集支持跨灾种灾种应用的技术要求

数据集支持跨灾种监测预警应用,其要求应包括:

a)根据跨灾种监测预警需求构建数据集分类体系,以实现对跨灾种数据抽取、转化和服务的支持

能力;

b)建立数据集的开放式访问接口,实现不同灾种监测预警应用对数据集的访问;

c)数据集支持从不同灾种监测预警应用中抽取本数据集相关的更新数据;

d)数据集支持必要的数据转换能力,实现跨灾种的数据交互与利用;

e)数据集针对特定监测预警应用,提供定制化的数据集专用视图,提升跨灾种监测预警的数据服

务效能。

7.3.4数据架构通信接口的信道选择技术要求

跨灾种监测预警的数据环境复杂,不同类型的数据对通信接口需求不同,不同灾种和不同监测预警

需要不同的通信支撑,其要求应包括:

a)D-CMDB具备对数据类型、灾种类型和监测预警类型的数据通信需求进行配置的能力;

b)根据D-CMDB中的配置,为当前应用的数据访问选择恰当的通信信道,信道属性包括带宽、延

时、数据量;

c)实现多数据集的访问,支持多信道资源的使用;

d)在访问多数据集时宜支持数据的并发访问;

e)当执行灾害链监测预警时,依据配置的数据架构通信接口信道链实现对所需数据的访问。

7.3.5数据架构控制过程的选择技术要求

跨灾种监测预警的高层应用经过数据架构获得数据支持,其对数据架构的访问需要相应的过程支

持,其要求应包括:

a)D-CMDB对高层应用的数据访问过程,按照数据集类型、灾害类型的不同,定义其原始数据、

转化后数据等的访问过程;

b)数据集本身定义了其数据服务过程的,直接在D-CMDB中配置其控制过程;

c)规范化的数据服务过程包括访问认证、授权、脱密共享等;

d)当执行灾害链监测预警时,依据配置的数据架构控制过程链实现数据访问。

决策智能

7.4.1一般要求

决策智能充分利用数据架构的支撑,实现监测预警的业务目标,其要求应包括:

7

GB/TXXXXX—XXXX

a)实现持续的描述性分析,对所监测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危险源、风险点及

重点防护目标的历史和当前状态进行带判断性的描述;

b)实现预测性分析,对所监测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危险源、风险点及重点防

护目标可能发生的状态变化进行分析,形成结论;

c)实现预后性分析,对所监测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危险源、风险点及重点防

护目标在预测性分析基础上,形成下一步应对措施的智能分析结果;

d)依据上述三种分析结果,形成有效的决策行为选择逻辑,采取恰当的预防、治理、隐患消除、

损失管控等应对措施。

7.4.2描述性分析决策技术要求

描述性分析决策需要对所监测的危险源、风险点和重大风险隐患等监测预警对象进行清晰的结构

化描述,其要求应包括:

a)描述对象的命名、所在地点、灾害类型、灾害等级、监测预警分级等基础信息;

b)描述对象的当前状态,包括影响范围、进展状态、受控情况等;

c)描述对象当前所处的监测预警状态,包括监测措施、监测频次等。

7.4.3预测性分析决策技术要求

预测性分析决策基于对监测对象一定时间内的监测数据以及过往周期的历史数据分析,预测对象

状态的后续变化,其要求应包括:

a)在D-CMDB中定义对象实施预测性分析的基础监测周期,并按照配置要求完成监测并获取相应

数据;

b)在D-CMDB中定义有意义的预测性分析所需数据的过往周期数,并据此获取过往多个周期的相

应监测数据;

c)构建预测性分析决策算法模型,算法可使用相应灾害的经典预测算法模型,也可采用机器学习

和深度学习算法,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构建形成新的算法模型;

d)基于算法预测结果,形成预警、干预等不同的灾害应对决策,以在预测基础上降低灾害影响;

e)在数据架构访问的基础上,整合跨灾种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对应的灾害链预测机

制。

7.4.4预后性分析决策技术要求

基于预测性决策行为,对灾害应对的预后结果进行分析预判,形成预后性分析决策,其要求应包括:

a)持续监测灾害相关的各项应对行为产生的影响,适时评估灾害状态,形成新的描述性分析决策

数据;

b)向预测性分析算法模型中持续导入描述性分析决策相关数据,获得持续更新的预测性分析决

策结果;

c)基于持续更新的预测性分析决策结果,对灾害应对的后续结果进行判断,以优化改善应对措施。

7.4.5决策行为选择技术要求

决策行为选择基于上述三种分析决策技术,最终决策实际采取的灾害应对措施,其要求应包括:

a)灾害应对的决策行为包括预防、治理、隐患消除、损失管控等;

b)灾害应对措施框架包括风险调研、风险防范、救援处置和后期恢复

c)基于描述性分析决策,明确灾害对象所处的灾害处置阶段、灾害严重性和灾害影响力等关键决

策因素,帮助决策当前的应对行为,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理、隐患消除、损失管控等措施;

8

GB/TXXXXX—XXXX

d)基于预测性分析决策,选择后续的应对措施,明确风险防范或应急处置的相关应对措施;

e)基于预后性分析决策,选择最小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或是向相关方面发出有关预后的数据化

预警,以降低灾害的负面预后影响。

应用逻辑

7.5.1一般要求

应用逻辑用于明确跨灾种监测预警相关信息的恰当应用方式,应:

a)建立合法授权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b)建立监测预警信息的可视化访问机制。

7.5.2信息发布要求

跨灾种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要求应包括:

a)采用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发布者和受众的合法性;

b)在D-CMDB中定义不同灾种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等级与范围,并支持利用技术手段对发布等级

和范围的保障;

c)针对行业保障受众,建立信息接收后的联动保障措施,以降低灾害对业务的影响;

d)灾害链相关信息发布实现单项灾害信息的定向发布和全链灾害信息的领导层发布。

7.5.3可视化访问

跨灾种监测预警可视化访问要求应包括:

a)实现监测预警可视化信息的分级分层访问;

b)实现灾害链信息可视化关联呈现;

c)实现监测预警响应措施的可视化操作与状态呈现。

9

GB/TXXXXX—XXXX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令发布,2007年8月30

[2]《关于加强全国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应急管理部民政部财政部,应

急[2020]11号文,2020年2月13日

[3]《SendaiFrameworkforDisasterRiskReduction2015-2030》,United

NationsOfficeforDisasterRiskReduction,March18,2015

10

GB/TXXXXX—XXXX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1

5平台模型............................................................................2

概述............................................................................2

业务目标........................................................................2

技术架构........................................................................2

6跨灾种监测预警业务目标要求..........................................................3

建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基础设施..............................................3

跨灾种监测预警公共服务..........................................................3

跨灾种灾害链监测预警机制........................................................4

7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架构..............................................................4

感知层..........................................................................4

7.1.1一般要求....................................................................4

7.1.2多层次空间遥感..............................................................4

7.1.3多精度空间定位..............................................................5

7.1.4多种类地面传感..............................................................5

7.1.5人员填报....................................................................5

通信架构........................................................................5

7.2.1一般要求....................................................................5

7.2.2监测预警物联网技术要求......................................................6

7.2.3监测预警公用互联网技术要求..................................................6

7.2.4监测预警专用通信网络技术要求................................................6

数据架构........................................................................6

7.3.1一般要求....................................................................6

7.3.2数据集管理和应用技术要求....................................................7

7.3.3数据集支持跨灾种灾种应用的技术要求..........................................7

7.3.4数据架构通信接口的信道选择技术要求..........................................7

7.3.5数据架构控制过程的选择技术要求..............................................7

决策智能........................................................................7

7.4.1一般要求....................................................................7

7.4.2描述性分析决策技术要求......................................................8

7.4.3预测性分析决策技术要求......................................................8

7.4.4预后性分析决策技术要求......................................................8

7.4.5决策行为选择技术要求........................................................8

I

GB/TXXXXX—XXXX

应用逻辑........................................................................9

7.5.1一般要求....................................................................9

7.5.2信息发布要求................................................................9

7.5.3可视化访问..................................................................9

参考文献.......................................................................10

II

GB/TXXXXX—XXXX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跨灾种监测预警平台所需的通信网络、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处理

和智能化决策支撑等必要的信息技术及其服务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灾害管理与控制的主管部门建立面向民众、行业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的综合性

多灾种监测预警系统时的技术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跨灾种cross-disasters

多灾种multi-disasters

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多种灾害联合处置的对象。

注:当一种灾害发生时,通常会引发多种灾害,这种现象被称为“灾害链”,需要实施跨灾种监测预警措施。

数字化监测预警digitalmonitoringandwarning

采用数字化手段完成监测与预警的工作模式。

灾害配置管理数据库disastersconfigurationmanagementdatabase

用于分析一个灾害或一系列相关联灾害的组成元素、受灾害影响元素和灾害控制元素的所有相关

信息,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影响关系。

群众监测massesmonitoring

灾害发生时,附近群众发现、报告、持续观察并报告变化的灾害监测方式。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排序问题)

D-CMDB:灾害配置项管理数据库(DisastersConfigurationManagementDatabase)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1

GB/TXXXXX—XXXX

5平台模型

概述

跨灾种监测预警的参考模型见图1,包括了跨灾种监测预警所需的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决策

智能层和应用逻辑层五个必要的技术支撑域,参考模型中包括了数字化监测预警业务目标和技术架构

的相关要求。

图1跨灾种监测预警参考模型

业务目标

监测预警业务目标包括:

a)建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能力,以适应数字化监测预警

的需求;

b)提供适用于跨灾种数字化监测预警能力的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公共服务产品,建立和优化产

品服务对象的数字化体验;

c)在数据分析服务基础上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跨灾种灾害链监测与预警机制,逐步形成数字化

监测预警决策能力和机制。

技术架构

跨灾种监测预警的技术架构包括:

a)跨灾种监测预警数据感知技术要求

b)相关参与方之间的通信网络技术要求;

2

GB/TXXXXX—XXXX

c)相关参与方之间的数据协同技术要求;

d)建立基于监测数据的智能化预警决策评估技术要求;

e)构建包括信息发布和可视化管理的应用逻辑技术要求。

6跨灾种监测预警业务目标要求

建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基础设施

监测预警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应:

a)实现对灾害的定性监测与定量监测,灾害种类存在已知分级分类标准的,适用相关标准完成定

性与定量;

b)实现早期、中期和后期监测:

1)具备对重大风险隐患点的早期监测能力,能够定期获取隐患点的灾害特征数据,并用于早

期监测分析;

2)具备采取技术措施对正在快速变化的隐患点、正在发生的灾害点进行状态监测的能力;

3)具备对灾害发生后的灾害点状态进行监测的技术能力;

c)实现对群众监测的技术支撑,为群众监测提供报告和状态跟踪通道;

d)建立跨灾种的专业监测技术能力,具备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对必要的隐患点和灾害点实施长时

监测的技术通道;

e)智能关联监测数据与预警分级,建立状态、影响数据等与预警分级之间的关联确认标准,平台

根据监测获得的灾害状态和影响数据等确定预警分级。

跨灾种监测预警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应包括:

a)分别面向公众和专业行业的差异化监测预警服务:

1)公众获得的监测预警应当基于其生活受到灾害影响的程度发出,基本不对其生活产生影

响的可以不面向公众预警;

2)专业行业应当获得更完整的监测预警,并根据其业务受灾害影响的程度,确定预警等级;

b)面向不同受众类型的能力规划与管理服务,受众类型至少包括;普通民众、行业保障体系和应

急救援专业队伍,相关能力规划与管理服务应当包括:

1)普通民众相关服务——接收监测预警的信息获取能力与服务、居民自救能力与应对措施

培训管理服务、灾害发生时居民获取救援和物资支持的服务能力等;

2)行业保障体系相关服务——影响业务运营的灾害特征识别服务、业务应对灾害影响的应

对预案规划服务、降低灾害对业务影响的能力建设服务等;

3)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重大风险隐患的监测与排查服务、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服务、应急救

援响应服务等;

c)应在差异化环境下检验为不同受众提供的监测预警支撑能力、数字化体验、基于数据分析形成

的服务业务和服务本身对于决策产生的影响等:

d)应结合自身需求重构数字化环境下的监测预警业务模式,包括:

1)数字化监测预警能力和服务,将传统的监测预警模式转化成为数字化能力,或是围绕业务

开展的数字化服务;

2)运营或参与跨灾种服务支撑平台,建立跨灾种的监测预警模式,通过基于数据的服务实现

跨灾种监测预警多方主体之间的高效协同。

3

GB/TXXXXX—XXXX

跨灾种灾害链监测预警机制

跨灾种灾害链监测预警机制应:

a)建立区域内内重大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机制,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

b)建立对自然灾害类重大风险隐患的多源监测预警技术能力和运行机制;

c)建立对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畅通信息报送与发布机制;

d)建立区域内受多灾种影响的重点资产和重点人群分析图谱,形成相应的灾害配置管理数据库

(D-CMDB),支撑灾害链影响分析工作;

e)基于灾害配置管理数据库实现监测预警的关联分析、预警范围管理、响应预案的编制与演练等

核心工作。

7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架构

感知层

7.1.1一般要求

通过多层次、多种类感知定位技术,实现对多灾种灾害发生、发展和影响情况的感知,应包括:

a)将感知技术能力分类分级,分别应用于大范围感知普查管理、常态化感知监测管理和重点监测

预警管理三种情况;

注:大范围感知普查管理覆盖整个区域,目标是筛查存在主要自然灾害风险的点位,筛查结果被纳入常态化感知监

测管理范围,实施针对性的感知监测技术手段,常态化感知监测管理中发现的短期内可能发生灾害的点位被纳

入重点监测预警管理范围,应用实施不间断的针对性感知监测技术手段。

b)建立面向区域内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大范围感知普查管理机制,针对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林

草火灾,以及各类风灾等灾害因素,因地制宜建立可在区域内大范围筛查灾害风险点的感知技

术和服务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