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关于社会哲学,我国学界曾存在一种误识,即认为历史唯物论就是社会哲学,因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人对于是否有可能和有必要在历史唯物论之外建构独立的社会哲学存有怀疑。其实,在历史唯物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哲学是可以与历史唯物论区别开来的。我们从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社会历史理论存在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两个不同的维度。历史哲学注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揭示人类历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社会哲学则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它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这一区别构成了社会哲学存在的基础。社会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式,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总体把握。社会生活的总体有着多种可能的存在样态,因为体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是多重的,即有多种构成类型。这就是说,社会哲学所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因此,研究社会哲学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否则研究工作便无法展开。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归根到底是由研究者身处其中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当代中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迫切需要从哲学层面提供一种总体性观念,以实现对这一社会转型的观念引导;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整体性或结构性变迁,社会运动的整体性特征能更为鲜明地呈现出来,这就为具有总体性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客观基础。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无疑是社会哲学研究最好的切入点。考诸思想史,近代西方社会哲学的兴起就是与西方国家由市场经济发展所推动的社会转型相伴随的。近几百年里,支配西方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深入人心的观念,可以说都是由社会哲学提供的。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是世界范围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西方社会哲学的积极成果对我们有可资借鉴的价值。但是,中国的社会转型处在现代化的后发阶段。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即先发国家相比,它有着不同的制度前提和历史起点,并且面临完全不同的世界格局。因此,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哲学,便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摘编自陈晏清《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哲学》)材料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是一个时代的任务,而不是在书斋中向壁虚构出来的事情。黑格尔将哲学理解为“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说哲学社会科学总是特定时代的理论表现,那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任务,就必定由特定的时代状况所决定。一方面,世界历史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变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被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正处在一个时代转折点上,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新的历史方位构成我们的时代坐标,只有依循这样的坐标,我们才能对时代提出的任务有深入的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就是这样的时代任务之一。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到特定阶段时,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会面临与之相适应的重大转折,就像18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是与现代性的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一样。在任何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或国家对思想理论的需要总是存在的,但只有在时代转折的重要关头,才会产生出巨大的理论需求和迫切的思想任务。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包括构建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一项重大的时代任务,是由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所托付的思想理论任务。在整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中,哲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文化的主干”和“思想的母体”。而在哲学学科中,学术体系从内容方面来说是基础性的,话语体系是从学术发展所形成的稳定范式中产生的;而学科体系则往往是建制性的:它规定着学术共同体的诸多研究领域和活动方式,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特定内容和展开方式,因而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学科体系包含着多重要素——学科分类与设置、学科发展的目标与架构、教学与科研团队的配置,等等。学科体系的特性,初始地反映在学科的分类中。而我们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大致依从两种区分:一种区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另一种区分是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这样的分类所反映的哲学学科体系,是长期以来历史地形成的,它在特定历史阶段对我国的哲学研究和哲学教学起到了支撑和推动作用。但是,学科体系并不仅仅是学科分类,哲学学科体系也不是仅凭主观想象就可以设计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关键是:适应于新时代的本质要求,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的改变。中国自近代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而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也随之在整体上进入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这种学徒状态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成果丰硕的。不过,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在特定的阶段上能够摆脱其“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往往会满足于“书中得来”和“纸上推演”,而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自我主张,恰恰要求深入到现实中,特别是深入到当今中国的现实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附带一些中国色彩或中国元素,而是在思想理论的根基上获得了自我主张的哲学社会科学。唯其如此,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当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时,它才能得到积极的推进并具有实际的效果。(摘编自吴晓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与任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我国学界存在历史唯物论就是社会哲学的误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在著作中对它们进行了区分。B.社会生活的总体有着多种可能的存在样态,即有多种构成类型,所以体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是多重的。C.西方社会哲学有积极成果,中华民族有优秀传统文化,都可直接拿来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D.以当代中国的变革和实践为根基和前提,是具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意识的应有之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代西方社会哲学兴起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相伴而生,带来的启示是中国也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哲学。B.欧洲18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构建哲学学科体系是一个时代的任务。C.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都能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的分支学科。D.长期处于“学徒状态”往往会满足于“书中得来”和“纸上推演”,缺乏现实支撑。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费孝通《乡土中国》:“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B.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C.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世界化的路。”D.陈独秀指出:“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4.请根据材料内容,为社会哲学下定义。5.如何在特定阶段摆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C3.B4.社会哲学是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的哲学。5.①深入把握时代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任务;②把握学科体系的多重要素和特性;③获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我主张。【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在著作中对它们进行了区分”错,材料一原文为“在历史唯物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哲学是可以与历史唯物论区别开来的”,是说可以区别开来,但没有明确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进行了区分;B.因果颠倒,材料一原文为“社会生活的总体有着多种可能的存在样态,因为体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是多重的,即有多种构成类型”;C.“都可直接拿来”过于绝对,材料一为“西方社会哲学积极成果,对我们有可资借鉴的价值”。故选D。【2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都能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的分支学科”于文无据。根据“而我们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大致依从两种区分:一种区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另一种区分是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可知,“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只是我们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依从的一种区分方法。至于是否“都能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的分支学科”,文章并无过多表述。故选C。【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摆脱‘学徒状态’并获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我主张,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与任务”。A.侧重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状况,与哲学学科体系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强调“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我主张,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C.“全盘的西化”无法使我们走出“学徒状态”,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D.“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无法使我们走出“学徒状态”,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故选B。【4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由材料一“社会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式……社会哲学所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明确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社会哲学”的属概念是“哲学”;得出句子主干“社会哲学是……的哲学”。再结合“社会哲学则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它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这一区别构成了社会哲学存在的基础”总结出种概念的基本特点“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最后用下定义的表达式表述为:社会哲学是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的哲学。【5题】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就是这样的时代任务之一。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到特定阶段时,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会面临与之相适应的重大转折……”可得出:深入把握时代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任务;由“学科体系包含着多重要素——学科分类与设置、学科发展的目标与架构、教学与科研团队的配置,等等。学科体系的特性……”可得出:把握学科体系的多重要素和特性;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附带一些中国色彩或中国元素,而是在思想理论的根基上获得了自我主张的哲学社会科学。唯其如此,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可得出:获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我主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加西亚·马尔克斯星期天散弥撒时,冬天匆匆降临了。星期六晚上还热得透不过气来呢,直到星期天早上人们也没想到会下起雨来。天空宛如灰色的胶冻,悬浮在我们头上。整个下午都在一个劲儿地下雨。四周十分安谧,只听见雨点儿落下来的声音,就像整个下午都在乘火车旅行一样。连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我们为这场雨太动感情了。星期一清晨当我们去关门,以便挡住院里断断续续刮起的刺骨寒风时,这种感情达到了最高峰。到了上午,这感情仍然有增无减。我看见脊梁疼痛的父亲坐在摇椅里,斜靠在一个枕头上,目光忧郁,茫然地望着这场乱纷纷的雨。我想起了那些八月的夜晚,万籁俱寂,只听得见地球围绕着它那千百万年生了锈的,并且不上油的轴心转动的声音。刹那间,我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恐惧。像星期日一样,星期一整天都在下雨。然而此刻雨却像是下成另一个样子。因为某种异样的、痛苦的东西在我心中产生了。下午,我旁边一个声音说:“这雨下得真烦人。”我不用回头看,便听出这是马丁的声音。我知道是他坐在我旁边说话,口气冷冰冰的。自从去年十二月那个阴暗的早晨他成为我丈夫以来,他这种腔调就没有变。现在,我将要有孩子了,而马丁却坐在我旁边说这雨烦死人了。“雨倒不烦人,”我说,“让我太伤感的是光秃秃的花园和院里这些不能除掉的可怜巴巴的树。”说着,我回头去看他,可是马丁已不在那儿了。只听得他说:“看样子别指望雨停。”我循声找人时,看见的只是一把空椅子。星期二晚,雨下得更大了,令人心烦意乱。第一天早晨那种清爽,此时却变成了潮湿和闷热。气温不是冷,也不是热,而是一阵冷一阵热,像让人打寒战似的。双脚在鞋里直出汗。真说不出光着身子和让衣服贴在身上哪一样更受罪。家里的一切活动都停了下来。这是一个凄惨的下午,那滋味就像梦见陌生人而惊醒过来后一样。我知道今天是星期二。这一天,我们吃饭的秩序全打乱了。午睡时间,我继母端来了一盘清汤和一块陈面包。事实上自星期一以来,我们就没吃东西,我觉得自那时起,我们就不思饮食了。我们让这场雨弄得瘫痪、麻木了,在这场大自然的打击面前束手就擒。星期三中午时分,天还没大亮,可下午三点以前,又全黑了下来。黑夜一反常态提前到来,伴随它的是院里那慢条斯理、单调乏味、冷酷无情的雨水节奏。这个提前到来的惨淡而凄凉的黄昏,来到静悄悄的仆人们中间,他们蹲在椅子上,靠墙呆着,在大自然的骚乱面前甘拜下风,无能为力。这时,大街上开始有消息传来。也没有谁把消息带到家来,反正它就这么传来了。还很确切,一个接着一个,仿佛是满街奔腾的泥浆在传递着消息,它冲裹着家庭用具、各种物品、被远处水灾破坏的东西、瓦砾和死牲畜。事情是星期日发生的。当时这场雨仅仅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季节的先声。两天之后,家里也领教到了它。星期三消息才传过来,像是被这场暴雨本身的活力带来的。人们得知,教堂被水淹了,看来是要坍塌,当晚,有人说:“从星期一开始火车就过不了桥了,看样子是河水把铁轨冲跑了。”还有,一个生病的女人正躺在床上就不见了,今天下午才发现她漂在院子里。也许当夜我睡着了一会儿,醒来时,被一股刺鼻的酸臭、腐烂的尸体气味惊呆了。我使劲地摇晃着身边打鼾的马丁:“你闻到了吗?”我问他。他说:“什么?”我说:“一股味道,准是街上漂的死尸发出来的。”这种想法使我十分恐惧,可马丁却翻过身去,对着墙,迷迷糊糊、粗声粗气地说:“都是你多事儿,怀孕的女人想象力就是丰富。”星期四早晨,那股味道没有了,远了,闻不见了。时间的概念从昨天就弄乱了,这时已全部失掉。于是,星期四也不存在了,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有形的、胶冻状的东西,甚至可以用手扒拉开,以便探头看到星期五。我做了平平安安的梦,整整梦了一夜。第二天的气氛和前一天一样:没有色彩,没有气息,没有热度。我一醒就跳到一个座位上,呆在那里一动不动。因为有迹象表明我神智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我茫然地问继母几点了,她平静地说:“该是两点半左右了吧,不管怎么说,火车不会晚点的。”那声音听来像无精打采的敷衍。我说:“都两点半了!我怎么睡了这么长的时间?”她说:“你没睡多久,最多不过才三点钟。”我颤抖着,觉得盘子从手里往下滑。“星期五两点半……”我说。而她却出奇地平静:“是星期四两点半,孩子,还是星期四两点半呢!”我不知道我梦游了多长时间,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我觉得家里寂静得厉害,令人发抖。所有的东西全都受到影响,难以置信地连一点动静都没有。突然,我觉得心脏变成了一块冰冷的石头。“我死了,”我想,“天哪!我死了。”我在床上蹦了一下,喊道:“阿达,阿达!”马丁生硬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谁也不会听到你的喊声的,人全都出去了。”这时我才注意到雨已经停了,我们周围一片宁静,一种深沉的、神话般的幸福、一种死亡一样的状态。随后,便听见走廊里的脚步声,听见一个响亮、充满生气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一缕清风吹动着门扉,弄得门锁吱吱地响。一个坚固的物体刹那间倒向院中的水池。空中有什么东西在宣告一个看不见的、在黑暗中微笑的人的光临。“我的上帝,”这时我已全让时间搞乱了,想道:“要是有人让我去参加上星期日的弥撒,我不会感到意外的。”(刘晓陆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空宛如灰色的胶冻,悬浮在我们头上”,用了比喻的手法,营造出灰暗、压抑的氛围。B.“光秃秃的花园”暗示“我”生活缺少生机,“空椅子”暗示马丁在“我”生活中的缺席。C.“那滋味就像梦见陌生人而惊醒过来后一样”,写出了无序的生活给“我”带来的疏离感。D.星期四像胶冻,“甚至可以用手扒拉开”看到星期五,透露出“我”对星期五的期盼。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对这场雨的感受,一开始是“太动感情”,之后经历了茫然无措、心烦意乱、麻木乏味、恐惧、幸福等阶段。B.“我”想到八月的夜晚,想到宇宙的浩淼,从而想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于是“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恐惧”。C.河水冲跑了铁轨、生病的女人躺在床上最后漂在了院子里,这两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传言,给“我”带来了恐惧和不安。D.“神话般的幸福”指雨停了带给“我”的感受,但生活仍旧如死亡一般寂静,暗示出“我”生活的常态就是这样寂死无声。8.马尔克斯将自己的小说看成是“密码写就的现实”,文中对时间的描写具有特殊的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文被看作是《百年孤独》里那场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的部分预演。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孤独”这一主题的。【答案】6.D7.B8.(1)时间是充满悲伤的情感的。“黑夜一反常态提前到来”“惨淡而凄凉的黄昏”等描写充满主观感受,暗示了主人公在观雨时凄凉无助的感受。“我”结婚是在一个“阴暗的早晨”,暗示着我婚姻生活的不和谐。(2)时间是无序的、停滞的。“时间的概念从昨天就弄乱了”,“我”不知道自己梦游了多久,失去了时间概念,“星期四……是一种有形的、胶冻状的东西,甚至可以用手扒拉开,以便探头看到星期五”。无序、停滞的时间,充满了魔幻色彩,隐藏着“我”乃至现实中人们无序、不变、无意义的生活,以及人们对这种生活的茫然与无力。(3)时间是循环往复的。首尾两段用星期天做弥撒来呼应,形成一个圆形循环的时间结构,以及第二段中“我”想起八月的夜晚的寂静,感受到地球千百万年的不变,都隐喻着马孔多居民们乃至拉丁美洲人民千年不变、与世隔绝的生活。9.(1)环境方面:小镇马孔多与世隔绝,灰暗的天空、被雨水和洪水破坏了的衰败的家园、死尸以及腐臭、死亡般的宁静,这些共同营造出阴暗、压抑的氛围,给人一种孤独感。(2)人物方面:继母的敷衍回答,马丁的满不在乎,父亲的痛苦忧郁,都让希望得到安慰和帮助的伊莎贝尔感到孤独。(3)情节方面:持续的大雨以及大雨带来的洪水侵蚀了村镇,人们束手无策,感到孤独无援。(4)标题为“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揭示出主人公无人倾诉的孤独。【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我”没有对星期五好奇与期盼,而是从星期四就能看到星期五,生活永远是这样的没有变化,枯燥、乏味。故选D。【7题】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我”不是因为想到“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渺小”而感到痛苦,而是想到这种生活是千百万年循环不变的,这种孤独与绝望无法改变,从而感到痛苦。故选B。【8题】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由“黑夜一反常态提前到来”“惨淡而凄凉的黄昏”可知,这些表示时间的句子描写充满主观感受,暗示了主人公在观雨时凄凉无助的感受。由“自从去年十二月那个阴暗的早晨他成为我丈夫以来,他这种腔调就没有变”可知,“我”结婚是在一个“阴暗的早晨”,暗示着我婚姻生活的不和谐。因此,时间是充满悲伤的情感的。由“时间的概念从昨天就弄乱了”可知,“我”不知道自己梦游了多久,失去了时间概念。由“星期四……是一种有形的、胶冻状的东西,甚至可以用手扒拉开,以便探头看到星期五"可知,无序、停滞的时间,充满了魔幻色彩,隐藏着“我”乃至现实中人们无序、不变、无意义的生活,以及人们对这种生活的茫然与无力。因此,时间是无序的、停滞的。首段由“星期天散弥撒时,冬天匆匆降临了"开始,尾段用“要是有人让我去参加上星期日的弥撒,我不会感到意外的”结束,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圆形循环的时间结构。表现时间是循环往复的。第二段中“我想起了那些八月的夜晚,万籁俱寂,只听得见地球围绕着它那千百万年生了锈的,并且不上油的轴心转动的声音”,“我”想起八月的夜晚的寂静,感受到地球千百万年的不变,都隐喻着马孔多居民们乃至拉丁美洲人民千年不变、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时间是循环往复的。【9题】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主题的能力。①环境方面:由“整个下午都在一个劲儿地下雨。四周十分安谧,只听见雨点儿落下来的声音,就像整个下午都在乘火车旅行一样”“那些八月的夜晚,万籁俱寂,只听得见地球围绕着它那千百万年生了锈的,并且不上油的轴心转动的声音”“它冲裹着家庭用具、各种物品、被远处水灾破坏的东西、瓦砾和死牲畜”“一个生病的女人正躺在床上就不见了,今天下午才发现她漂在院子里”“被一股刺鼻的酸臭、腐烂的尸体气味惊呆了"等可知,小镇马孔多与世隔绝,灰暗的天空、被雨水和洪水破坏了的衰败的家园、死尸以及腐臭、死亡般的宁静,这些共同营造出阴暗、压抑的氛围,给人一种孤独感。②人物方面:“该是两点半左右了吧,不管怎么说,火车不会晚点的”写继母的敷衍回答,“谁也不会听到你的喊声的,人全都出去了"写马丁的满不在乎,“我看见脊梁疼痛的父亲坐在摇椅里,斜靠在一个枕头上,目光忧郁,茫然地望着这场乱纷纷的雨”写父亲的痛苦忧郁,这些都让希望得到安慰和帮助的伊莎贝尔感到孤独。③情节方面:由“整个下午都在一个劲儿地下雨”“它冲裹着家庭用具、各种物品、被远处水灾破坏的东西、瓦砾和死牲畜”“一个生病的女人正躺在床上就不见了,今天下午才发现她漂在院子里”“被一股刺鼻的酸臭、腐烂的尸体气味惊呆了”等可知,持续的大雨以及大雨带来的洪水侵蚀了村镇,人们束手无策,感到孤独无援。④标题为“伊莎贝尔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独白”揭示出主人公伊莎贝尔无人倾诉的孤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①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材料二: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犹表之与影,若呼之与响。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②黄,纳③聚之,有酸;徒水则必不可。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以茹④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纣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罚虽重,刑虽严,何益?大寒既至,民暖是利;大热在上,民清是走。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行不异乱,虽信令,民犹无走。民无走,则王者废矣,暴君幸矣,民绝望矣。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尽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贤名之。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领之死争其上之过,而不能与之贤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选自《吕氏春秋·功名》,有删改)【注】①揆:尺度,准则。②醯:醋。③纳:蚊类。④茹:腐臭。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可谓A智B乎C是以D惟E仁者F宜G在高位H不仁I而在J高位K是L播M其恶N于众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令之笑不乐”与“强行者有志”(《<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强”字词义相同。B.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纣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相传桀、纣都是暴君。C.“故民无常处”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处”字词义不同。D.“虽信令,民犹无走”与“虽父之不慈子”(《兼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国家如果在上的没有行为准则,在下的不守法规制度,官员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那么这个国家可能就会难以生存。B.因钓饵香美,鱼从十仞深的水下被钓出来;因弓好,鸟从百仞高的空中被射下来;而君主能使四方各族归顺的原因是恩德崇厚。C.桀、纣企图用惩罚和刑法这些暴政来求得太平安定的局面,结果却适得其反,这跟用臭鱼驱除苍蝇而苍蝇越来越多的道理相似。D.面对到了极点的寒冷和炎热,百姓却没有躲避的地方,这说明天下君主没有做好抗灾的准备,所以贤明的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疾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2)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14.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0.CHK11.A12.D13.(1)已经用尽了心思,又接着(推行)不忍心别人(受苦)的仁政,仁爱就覆盖天下了。(2)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致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14.都反映了民本(仁爱、仁政)思想。材料一认为君王治理国家要凭借前代圣王之道,推行仁政,关爱百姓;材料二劝谏君主要重视人心向背,致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能说是明智吗?因此只有仁人可以处在统治的地位。不仁的人如果处在统治的地位,这就会在民众中散布他的罪恶。“乎”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乎”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两个“在”的宾语都是“高位”,所以分别在两个“高位”后面断开,即在HK处分别断开。“……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故选CHK。【11题】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强制;勤勉。句意: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B.正确。C.正确。居处;为,做。句意:因此,人民没有固定的居处。/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D.正确。都指“即使”。句意:即使下命令,人民也不会趋附他。/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故选A。【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说明天下君主没有做好抗灾的准备,所以贤明的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疾苦”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可知,可见这里的“寒”“热”是打比方的说法,不是真的需要抗灾。此处要说明的是好的君主做法应与暴君有区别,百姓才会归附。故选D。【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竭”,尽;“继”,接续,接着;“覆”,覆盖。(2)“贤”,贤明;第二个“归”,使……归依;第二个“务”,致力。【14题】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由原文“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可知,材料一认为君王治理国家要凭借前代圣王之道,推行仁政,关爱百姓。由原文“仁者宜在高位”“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可知,材料二认为劝谏君主要重视人心向背,致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所以两则材料都反映了民本(仁爱、仁政)思想。参考译文:材料一:圣人既已用尽了目力,又接着用规、矩、准、绳,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这些东西用都用不完;既已用尽了耳力,又接着用六律来校正五音,这些音阶也就运用无穷;已经用尽了心思,又接着(推行)不忍心别人(受苦)的仁政,仁爱就覆盖天下了。所以说:建高台一定要凭借丘陵,挖深池一定要凭借沼泽,治理国家不凭借前代圣王之道,能说是明智吗?因此只有仁人可以处在统治的地位。不仁的人如果处在统治的地位,这就会在民众中散布他的罪恶。在上的没有道义准则,在下的不守法令制度,朝廷不相信道义,工匠不相信尺度,君子触犯义理,小人触犯刑法,而国家还能生存的,那是侥幸。材料二:遵循一定的途径猎取功名,功名就无法逃脱,正像日影无法摆脱测日影用的标杆,回声必然伴随呼声一样。善于钓鱼的人能把鱼从十仞深的水下钓出来,这是钓饵香美的缘故;善于射猎的人能把鸟从百仞高的空中射下来,这是弓好的缘故;善于做君主的人能够使四方各族归顺他,这是恩德崇厚的缘故。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致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做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瓦器中的醋黄了,蚊子之流就聚在那里了,那是因为有酸味;如果只是水,就一定招不来它们。用猫招引老鼠,用冰招引苍蝇,纵然做法再巧妙,也达不到目的。用臭鱼驱除苍蝇,苍蝇会越来越多,不可禁止,这是用招引它们的方法去驱除它们的缘故。桀、纣企图用破坏太平安定的暴政求得太平安定的局面,惩罚即使再重,刑法即使再严,又有什么益处?严寒到了,人民就追求温暖;酷暑临头,人民就奔向清凉之地。因此,人民没有固定的居处,他们总是聚集在可以看到利益的地方,离开那些没有利益的地方。想要做天子的,对于人民奔走的原因不可不仔细察辨。如今的人世,寒冷到极点了,炎热到极点了,而人民之所以不奔向谁,是由于天下君主所作所为都是同样的坏啊!所以,想做天子的人,他显示给人民的不可不与此有区别。如果君主的言行与暴乱之君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即使下命令,人民也不会趋附他。如果人民不趋附谁,那么,成就王业的人就不会出现了,暴君就庆幸了,人民就绝望了。所以,在今天的世上如果有仁义之人在,不可不勉力从事这件事;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在,不可不致力于这件事。贤明的名声与不肖的名声全由自己的言行而定,不能由别人给予,这就像命运不可更改,美恶不可移易一样。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遍害天下的人,却不能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死谏诤其君的过错,却不能给他们争得好名声。名声本来就不能由别人给予,它只能(靠人们)遵循一定的途径获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运用典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寂寞之情,溢于言表。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显得突兀了。D.“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16.贺铸的《鹧鸪天》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本词画线句与苏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进行分析。【答案】15.C16.苏词最后两句,从对面落笔(对写法),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亲人,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抒发黯然魂销之情。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贺词画线句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诗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细节怀念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分析错误,兴比颠倒。下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故选C。【16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后两句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思: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对面落笔,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人世,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使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哀思绵长。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贺词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诗人夜间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妻间恩爱体贴、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都通过这一平实的细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诗人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读来令人哀惋凄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句写月光照进树林,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_________________”句将月光、游子、诗人之情交织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余音袅袅。(3)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月照花林皆似霰④.落月摇情满江树⑤.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尽还复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霰”“材”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们大都当过放羊娃。他们现在看见这些乱石,觉得每块石头都像绵羊,绵羊的耳朵好像还在动,绵羊好像还能发出咩咩的叫声。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反正不管怎么看,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是他们,破开了石头,雕琢着石头。不知何时,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①。他们虽然性格各异,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幽默,有的②,但他们都很自信,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片滚沸的激情,他们都在凝神笃志地打凿着石头。他们的歌,越唱越响。山川、大地、树林、草木也跟着律动。当他们唱到最动情最亢奋时,仰头向天,物我两忘。这时候再看看他们吧,他们目不视手,他们的眼睛好像只是在望天望云;他们动作纯熟,③,完全成了盲打盲敲,但手下却锤锤都准确无误。他们唱着打着,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18.“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中的“像”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像”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对于一个在北京住习惯的人,像我,冬天要不刮风,便觉得像是个奇迹。B.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像刚结出来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C.绕过这个山头,它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似的,突然出现了。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月亮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B19.①严丝合缝②不苟言笑③游刃有余20.①原句多用短句,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②原句单独成句,“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强调“月亮”在歌声和伴奏里升起来的美感,语调舒缓,富有画面感;

③原句强调月光泼在石头上,与上文“他们打凿着石头”相照应,行文更严谨,逻辑更严密,也进一步体现出凿石工人们的生命热情。改后将“泼在石头上”删去,只是强调月亮升起来的状态,缺少美感,上下文衔接不紧密。【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像”字表示比较;A.表示举例,有“比如”的意思;B.表示比较;C.表示猜测,有“好像”的意思;D.是比喻词。故选B。【19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歌的节奏和打石的节奏严密结合,应用“严丝合缝”。“严丝合缝”,指缝隙严密闭合。第二空,慈湖语境是指他们有的不随便说笑,应用“不苟言笑”。“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他们动作纯熟,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应用“游刃有余”。“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20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多用短句,这些短句“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改句“月亮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升起来了”是个长句,原句是两个短句“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单独成句,强调“月亮”在歌声和伴奏里升起来的美感,语调舒缓,富有画面感;原句“月光如水,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强调月光不仅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与上文“他们打凿着石头”相照应,行文更严谨,逻辑更严密,“他们唱着打着,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进一步体现出凿石工人们的生命热情。改后“月光如水,泼了满地”将“泼在石头上”删去,只是强调月亮升起来的状态,“泼了满地”,缺少美感,上下文衔接不紧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逻辑理论的观点看,循环论证的现象是很有趣的,因为它向我们表明了,最终我们是想要比具有真前提的有效论证更多的一些东西。但是,那些更多的东西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必须牢记论证的两个基本目的:说服他人、发现真相。①,我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比结论更可接受的前提。当然,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就是,我们不可能永远都说服别人。正如老人们所说的,“说服一个人违背他的意愿,而他还是会坚持他的观点。”但是,在某一个给定问题上我们希望用一个论证来说服一个人或一群人,我们就需要给出对那个人或那群人来说比结论似乎更合理的前提。显然,“似乎更合理的”是什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人或这群人相关。要总结出这一点,需要通过断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可靠的论证,而且需要说服或劝说人们。但是,我们使用论证不仅要说服他人,②。从这个角度看循环论证就是有缺陷的,因为显然,当一个真相自身被包含在一个论证的前提之中时,一个人不能合理地宣称通过这样的推论发现了该真相。想要通过论证来发现一个给定的真相,每一个前提都必须是一个不同于结论的陈述。并且,考虑论证之前,我们通常想要(正确地)采用比结论更可能的前提。总而言之,无论从说服他人还是发现真相的观点来说,③。当然,这不是要否定循环论证有时确实能说服一个人或一群人。但是这样的论证不能说是有力的,因为它们不合法地假设了所需要证明的观点。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22.根据上文所述,下述论证是循环论证吗?请说明原因。每个人都必须被允许说出他的想法,因为否则的话就会违反言论自由。【答案】21.①从说服他人的观点来看②而且也要发现真相③循环论证都是有缺陷的22.是循环论证。该前提意思是,如果有人没有被允许说出他的想法,那么言论自由就会被违背。如此,该论证的前提在内容上与结论相似。该前提也并不比结论更能为人所接受。【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由后文“我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比结论更可接受的前提。当然,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就是,我们不可能永远都说服别人”可知,此处指说服他人的情况,故此处可填“从说服他人的观点来看”。第②空,由前文“这里,我们必须牢记论证的两个基本目的:说服他人、发现真相……我们使用论证不仅要说服他人”可知,此处重点阐述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