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二黑体西安中学高2026届高一第一次月考小二黑体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吕进《新诗的“变”与“常”》)材料二: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伎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雅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2.下列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C.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D.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3分)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静静的产院茹志鹃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杜书记说要组织一个产院,拨给了三间房子。谭婶婶在这房子里,自己做了一张办公桌,弄来了一张高脚产床,发展了五个床位。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如今村里张大嫂的二丫头荷妹,已在城里培训毕业,刚派到产院里工作。此刻,谭婶婶正带荷妹参观产院:有橡皮手套,各种针药,补血的,止痛的,止血的,还有几针麻醉针剂,每一样东西,都标明着产院发展的各个阶段。“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谭婶婶心里有点不高兴。可是第二天,谭婶婶回到产院,还没跨进屋子,就愣住了。办公室那雪白的墙上,已打了水桶大的一个洞,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她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自来水?对,自来水……”谭婶婶扶起一张凳子坐下,她觉得向她涌来的东西太多,她累极了。荷妹突击了半天,料想婶婶见了一定会又惊又喜。她拭着汗,等了半天,婶婶却一声不响。她迷惘了。荷妹收敛起笑容,认真地说道,“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是啊!”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啊!自己曾经说过的,三年前头,推广新法接生的时候,自己对许多人说过“又卫生,又科学”,对妇女说,对妇女的男人说,对婆婆说,对妈妈说,现在……谭婶婶看看刚做起来的自来水管,荷妹带来的氧气瓶,白色的护士帽,还有荷妹那对亮晶晶的眼睛……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恰好这时竹管已接到井边,荷妹欢呼起来,阿玲她们也拍起了巴掌,谭婶婶竭力想在这时候也找一点事来忙一忙,跑一跑,以证明自己在这里的作用,可是什么也想不起来。真奇怪,平常匆匆而过的时间,今天却拉得那么长,那么长……“谭婶婶,彩弟要生了!”下午,一个男人气喘喘地扶着一个快临盆的产妇走来。谭婶婶跳起来,立刻浑身来了力气,手脚也利落了,荷妹也立即丢下那些竹管跑来帮忙。彩弟迅速地被安排上了产床,产院里,一切都恢复了正常。谭婶婶像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有把握地守卫在被保护人的旁边。她像一个正正式式的特种兵,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守候那喜悦而又紧张的一刻。现在,谭婶婶面对这一切,无论自来水管也好,荷妹那熟练准确的动作也好,心里很安然。彩弟夫妻俩,使她记起了自己过去的光荣,她在新法接生上做过的种种努力。忽然,彩弟打了一个呵欠,迷迷糊糊地要睡了。无论是老法、新法接生,都知道,产妇打呵欠要睡,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象,婴儿需要很快用钳子钳出来,不然婴儿会闷死,产妇也会有生命的威胁。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电灯光一动不动,更耀眼地照着雪白的产床,照着沉沉欲睡的彩弟。手术是个小手术,只需要十多分钟,可是,谭婶婶不会。她飞似地向队部办公室奔去,风掀着她的衣裳,在她耳畔呜呜地叫。去给医院打电话,这不是第一次,可是今天,谭婶婶心里刮起了大风。电灯、电灯下面雪白的产床,床上躺着产妇,一切都如理想中那样,可是她,她只能跑来打电话,前年是这样,去年也是这样,如今有了电灯,有了汽车,有了拖拉机,可她还是这样跑来打电话,眼看着救护车把产妇从雪亮的灯光下接走,而产妇需要的,只是一次十几分钟的手术,只要拿起剪刀和钳子。谭婶婶第一次感觉到,给医院打电话,竟是一件这样难受的事。奇怪的是,自己在这以前,打过多少次这样的电话,竟然会那么心安理得。“荷妹!”谭婶婶站住了脚,清楚地记起来了,当自己跑来打电话的时候,荷妹那张年轻的脸上,确确实实是十分镇静,并没有跑来打电话。产院有了自己的医生,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荷妹这一个年轻的医生,仿佛是在刚才那一霎间,才来到产院,才进入谭婶婶的心里。风用一种巨大的、看不见的力量,在后推着她,拥着她,迫使她好像是脚不沾地地在向前走。谭婶婶回到产院,荷妹正在穿一件消过毒的隔离衣,神情稍稍有些紧张,但并不慌乱。“婶婶,我看不能等了。”荷妹急促地说道。“快吧,孩子!”谭婶婶声音里带着无限的温存。“荷妹,让我来学学吧!”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一切都如理想中一样。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马蹄钟上的时针已指向午夜十二点,这个静悄悄的产院,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选自茹志娟《静静的产院》,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这两句表现了荷妹喜悦的心情。B.“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写出了天气真实的变化,渲染了人物的心理。C.“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这个举动表明谭婶婶的心里已经对新事物开始接受。D.“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荷妹是年轻一代的产科医生,致力改变;谭婶婶却满足现状: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谭婶婶的批判。B.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天一夜中,人物的言谈、动作、心理等描写详略得当,重点写了谭婶婶的心理变化。C.出色的细节描写是小说的显著特色,谭婶婶的心理变化与荷妹的思想作风都是通过一连串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的。D.小说在构思上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时代潮流对人思想的影响。6.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风”有何作用?(6分)7.小说标题“静静的产院”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诗歌阅读(35分)(一)现代诗歌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祈祷闻一多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告诉我那智慈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泰山的石霤②还滴着忍耐,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是孔子吊唁死麟③的伤悲?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注]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②石霤(liù):滴下的水。③孔子吊唁死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麟,麒麟。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担心惊扰了这数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反复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C.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固执地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单纯以“国籍”概念界定的。D.本诗赞美之中含有迷惘,诗人另一首诗《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表达的炽烈的爱国情感是相通的。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运用四行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行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在听觉上给人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第四、五节中陈述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寻味。C.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D.诗歌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相关典故及古代人物的运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引人怀想。10.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11.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注释】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年行(其一),第三句中的“意气”内涵丰富,包括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B.少年行(其一),第四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从侧面虚写了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C.少年行(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D.少年行(其三),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13.同样是写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10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观“万山”“层林”之远景,看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近景,不仅远近结合,而且色彩鲜明。(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3)诗歌《芣苢》中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生动的写出了采摘芣苢的妇女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喜悦。(4)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5)爱而不见,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三、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从容不迫沧海桑田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四、课内考察内容(本题共3小题,9分)18.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B.《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民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D.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其诗作平易自然,清新活泼,时人称为“诚斋体”。19.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粪土当年万户侯”,将“万户侯”比喻成大军阀、大官僚。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烽烟”借喻战争。20.下列对《短歌行》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句忧叹人生苦短,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承接前句而来,其中“君”不再指具体某个人,而是泛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吟”,沉思吟味,指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C.“越陌度阡”四句,实写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举杯畅谈不忘旧谊,因贤才既得而喜不自胜,感情由忧转喜。D.全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写忧思,无处不在,难以排解,引人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豪杰气象,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博大胸怀。五、写作(4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的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脉脉的涟漪;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漪……生活中,又有哪些事也对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你对生活学习或者未来有了更为深入地思考……请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错误,文章原句是“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强调的是“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错误,原文是“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文章说的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而不是“用最清晰的语言”。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错误,原文是“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选项将前后两句的顺序颠倒过来了。2.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错误,由原文“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可知,这里应该是说“大多数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而不是“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大多”和“都”不可互换。故选B。3.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可以推知的是,《静夜思》是大众化倾向作品,《蜀道难》是小众化倾向作品。故选D。4.B【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B.“写出了天气真实的变化”错,这是谭婶婶的心理感受,不是真实的天气变化。5.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表现了作者对谭婶婶的批判”错,作者对谭婶婶没有批判。6.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矛盾、心理转变);②暗示(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紧张的氛围。(6分)【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这是在荷妹接通了自来水和谭婶婶说“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后谭婶婶心理活动后加入了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天气突然阴沉,树枝在空中乱舞,根据“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啊!……”,可见这出关于“风”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第二处“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电灯光一动不动,更耀眼地照着雪白的产床,照着沉沉欲睡的彩弟。”这是在彩弟生产时打呵欠要睡时的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大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的情景,写出风的狂大。根据“无论是老法、新法接生,都知道,产妇打呵欠要睡,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象,婴儿需要很快用钳子钳出来,不然婴儿会闷死,产妇也会有生命的威胁”,可见这出关于“风”的描写起到了渲染紧张氛围的作用,渲染了接生时紧张的气氛。第三处“风掀着她衣裳,在她耳畔呜呜地叫。去给医院打电话,这不是第一次,可是今天,谭婶婶心里刮起了大风”,这是在谭婶婶去给医院打电话的路上的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风越来越大的场景,写出了谭婶婶内心的紧张,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谭婶婶请荷妹接生做铺垫。第四处“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这是在小说结尾,一切都按照理想中的样子发展时加入了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狂风退却,一切变得安静的场景,渲染了恬静的氛围,暗示了故事的结局。综合以上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风”的作用可从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暗示(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紧张的氛围角度分析。7.①表层含义指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②喻指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③新旧冲突终将平息,新时代终将到来。(6分)【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根据“谭婶婶在这房子里,自己做了一张办公桌,弄来了一张高脚产床,发展了五个床位。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小说开头描绘了产院幽静整洁的环境,紧扣标题的“静”,所以“静静的产院”实指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小说主要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谭婶婶一开始自豪地介绍目前产院的情况,后来当荷妹问起“我们在哪里洗手呢”时,谭婶婶心里先是疑惑、不快,到后来看到荷妹改了自来水,内心发生了转变,到最后认可了荷妹的建议,谭婶婶的心理变化是在这个产院里发生的,所以“静静的产院”比喻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小说结尾写到“一切都如理想中一样。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马蹄钟上的时针已指向午夜十二点,这个静悄悄的产院,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这段描写了狂风退却,一切变得安静的场景,渲染了恬静的氛围,暗示了故事将向着美好、灿烂的结局发展。谭婶婶和荷妹之间的矛盾也将消失,新时代终将到来,所以“静静的产院”象征新旧冲突终将平息,新时代终将到来。8.B解析B.“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理解错误,题干中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赞美和深切怀念。9.C解析C.“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理解错误,诗歌的感情是逐渐深化的。10.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表现“中国人”的特征:(1)借杰出的历史人物表明“中国人”应有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2)借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表明“中国人”应具备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等品质;(3)借“凤凰授歌”等文明繁盛景象表明“中国人”应热爱中华历史,传承灿烂文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第二节连续出现了几个杰出历史人物,尧、舜、荆轲、聂政、神农、黄帝,这些人或为国,或为民,勇奋斗,敢担当,表现了“中国人”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的精神品质。诗歌第三节赞美了河图、洛书、凤凰授歌等中华文明,呼吁中国人要热爱传统文化,并传承我国优秀灿烂的文化。诗歌第四节写了我国壮丽的山河——戈壁、五岳、长江、黄河,“忍耐”“和谐”等词表明“中国人”应具备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等品质。由此可见,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