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2023·江苏淮安期末)1905年10月《万国公报》载:“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该评论认为废除科举制()A.启动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推动社会转型C.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变 D.导致清朝灭亡2.(2023·河南郑州统考)1910年夏,北洋大学堂的土木、采矿2门共有15名正科生毕业,根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经最终毕业考试,其中12人“均拟请赏给进士出身”,并授予实官,其待遇相当于过去科举殿试及第者中的“一甲”地位。这一事件说明()A.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B.晚清进行了选官制度的变革C.北洋政府重视实用人才D.民国政府沿用科举殿试制度3.(2024·河南南阳校考)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这反映了()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C.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D.新式教育开始起步4.(2024·江苏南京期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A.文官制度体系的成熟B.依法治国得到有效落实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D.官制设计具有近代烙印5.(2024·河南郑州实验中学)县知事试验是选拔县一级的行政长官。1914年到1915年,北洋政府共举行了四届考试,考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甄录试,主考论文;第二阶段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第三阶段考地方行政之策问;最后是口试,主要问答地方民情风俗习惯,四个阶段层层淘汰,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的一个重要尝试。此选拔制度()A.避免腐败现象滋生 B.延续了旧人事制度C.考试程序公正公开 D.蕴含基层民主理念6.(2024·河北沧州)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过程中规定,“如遇党员与非党员能力相当时,用人优先党员任用,裁员优先非党员裁”。同时,国民党中央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这些举措()A.完全继承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C.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专制统治7.(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酝酿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公务员制度崭露雏形;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据此可知,公务员制度()A.主要选拔领导干部B.采取择优录取的办法C.体现了法制化趋势D.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8.(2024·甘肃庆阳)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9.(2023·广东潮州期末)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10.(2023·河南名校联考期末)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概况,据此可知()途径章京考选驻外使馆同文馆与译学馆留学生举贡考试其他合计人数68154579224233比例29.18%6.44%19.31%33.91%9.44%1.72%100%A.中国外交人才选拔重务实B.清末“新政”的效果显著C.传统科举选士制度已瓦解D.外务部逐渐居六部之首11.(2023·河南商丘期末)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A.通过改革科举选拔经世之才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C.北洋政府优化政府官员结构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12.(2023·江苏徐州期末)北洋政府颁布的《颁定教育要旨》指出:“国之强,强于民,民之强,强于身,民之何以强,强于尚武。进行国民教育者,体育与德智育并重”。该要旨()A.找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B.确立了体育立国的基本国策C.打造了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D.丰富了国民教育的人文内涵二、综合题13.(2024·广东广州六十五中)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材料二1929年8月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2023·江苏淮安期末)1905年10月《万国公报》载:“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该评论认为废除科举制()A.启动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推动社会转型C.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变 D.导致清朝灭亡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废除科举制,标志着以科举为建制化的士大夫阶级被彻底颠覆了,大量新式学校建立,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革命和建设人才;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面对接踵而至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巨变,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为中国社会进一步的大转型作出重大贡献,B项正确。洋务运动启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社会结构发生转变,排除C项;清政府统治腐败导致清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河南郑州统考)1910年夏,北洋大学堂的土木、采矿2门共有15名正科生毕业,根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经最终毕业考试,其中12人“均拟请赏给进士出身”,并授予实官,其待遇相当于过去科举殿试及第者中的“一甲”地位。这一事件说明()A.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B.晚清进行了选官制度的变革C.北洋政府重视实用人才D.民国政府沿用科举殿试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北洋大学堂的毕业生给进士出身并授予官职,可见晚清时期选官制度出现了变化,出现了学堂选官,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正式设立,排除A项;1910是清政府时期,排除C项;1912年进入民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3.(2024·河南南阳校考)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这反映了()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C.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D.新式教育开始起步解析:根据材料“《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可知,晚清时期,对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做出了一定改革,体现了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留学生是主要对象,排除A项;“共识”表述夸大,排除B项;1906年之前,就已存在新式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4.(2024·江苏南京期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A.文官制度体系的成熟B.依法治国得到有效落实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D.官制设计具有近代烙印解析:根据本题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法规规范官员任命,体现了官制设计具有近代化的烙印,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体系成熟”,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颁布法规,无法看出是否有效落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官制实施的效果,看不出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5.(2024·河南郑州实验中学)县知事试验是选拔县一级的行政长官。1914年到1915年,北洋政府共举行了四届考试,考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甄录试,主考论文;第二阶段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第三阶段考地方行政之策问;最后是口试,主要问答地方民情风俗习惯,四个阶段层层淘汰,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的一个重要尝试。此选拔制度()A.避免腐败现象滋生 B.延续了旧人事制度C.考试程序公正公开 D.蕴含基层民主理念解析:材料表明民国时期的县知事选官分为四个阶段,层层淘汰,可见这种选拔制度有利于考试程序公正公开,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这种选官制度不能避免腐败现象,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考现行法令解释和国家条约之大要等内容可知,没有延续旧人事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县知事选官内容情况,不涉及基层民主,排除D项。故选C项。6.(2024·河北沧州)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过程中规定,“如遇党员与非党员能力相当时,用人优先党员任用,裁员优先非党员裁”。同时,国民党中央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这些举措()A.完全继承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C.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公务员考试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是为了加强公务员对国民党的认同,强化意识形态,从而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完全继承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说法绝对,排除A项;加试“党义”并不能促进公务员制度的民主化,排除B项;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7.(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酝酿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公务员制度崭露雏形;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据此可知,公务员制度()A.主要选拔领导干部B.采取择优录取的办法C.体现了法制化趋势D.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酝酿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公务员制度崭露雏形;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可知,在公务员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先后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反映出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趋势,C项正确;“主要选拔领导干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采取择优录取的办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党管干部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8.(2024·甘肃庆阳)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解析:根据材料“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主要考核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主要看是否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正是改革开放开局时期,中央对于干部的分类考核,技术类强调能力,党政干部强调政治素质和品德,这种考核方式意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是党的文件,并不属于国家法律,排除C项;廉政素质考核并非该文件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9.(2023·广东潮州期末)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解析:材料中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实行赋分制,加强干部管理与考核,这有利于推动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治风气,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干部管理,没有涉及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材料中工作效能占50分,是考核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干部考核条例的制定,没有体现边区政权吸纳或扩大新阶级加入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3·河南名校联考期末)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概况,据此可知()途径章京考选驻外使馆同文馆与译学馆留学生举贡考试其他合计人数68154579224233比例29.18%6.44%19.31%33.91%9.44%1.72%100%A.中国外交人才选拔重务实B.清末“新政”的效果显著C.传统科举选士制度已瓦解D.外务部逐渐居六部之首解析:依据材料“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中,出国留学的人才明显增多,反映了当时的外交人才选拔更务实,注重与国际接轨,A项正确;材料并未指明具体原因,排除B项;表格中有章京考选以及举贡考试,说明科举制度依然存在,排除C项;从表格中不能得出外务部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3·河南商丘期末)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A.通过改革科举选拔经世之才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C.北洋政府优化政府官员结构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将北洋大学堂优秀毕业生授予相应职位,说明当时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B项正确;科举制在1905年就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此时尚处于晚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六部培养对口人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3·江苏徐州期末)北洋政府颁布的《颁定教育要旨》指出:“国之强,强于民,民之强,强于身,民之何以强,强于尚武。进行国民教育者,体育与德智育并重”。该要旨()A.找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B.确立了体育立国的基本国策C.打造了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D.丰富了国民教育的人文内涵解析:根据“国之强,强于民,民之强,强于身,民之何以强,强于尚武。进行国民教育者,体育与德智育并重”可知,《颁定教育要旨》主张国民教育中体育与德智育并重,丰富了国民教育的人文内涵,D项正确;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A项;《颁定教育要旨》主张体育与德智育并重,并非“体育立国”,排除B项;《颁定教育要旨》重视体育,不能说明已经“打造了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排除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13.(2024·广东广州六十五中)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材料二1929年8月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租充气皮艇合同范本
- 几人共同购房合同范本
- 电缆外贸合同范本
- 包装合同范本8篇
- 公司合同范本梳理审核
- 仓库流转合同范本
- 单位集资建房转让合同范本
- 劳防用品采购合同范本
- 出售立轴制砂机合同范本
- 出售玻璃盖板合同范本
- 2023年超龄员工承诺书 60岁以上员工承诺书(八篇)
- 失业证明模板(通用6篇)
- 001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第一章
- 股骨粗隆间骨折PPT
- 供应商年度评审记录表
-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建议书
- 第五部分茶艺馆的经营与管理
-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课件ppt
- 中国思想史马工程课件第一篇 先秦
- HY/T 081-2005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 Unit 3 Reading and Thinking 课件 【知识导航+拓展迁移】 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