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技术+边缘计算安全技术要求gbt+42564-2023》详细解读_第1页
《信息安全技术+边缘计算安全技术要求gbt+42564-2023》详细解读_第2页
《信息安全技术+边缘计算安全技术要求gbt+42564-2023》详细解读_第3页
《信息安全技术+边缘计算安全技术要求gbt+42564-2023》详细解读_第4页
《信息安全技术+边缘计算安全技术要求gbt+42564-2023》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安全技术边缘计算安全技术要求gb/t42564-2023》详细解读contents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缩略语5概述5.1参考架构contents目录5.2相关方的安全责任5.3主要安全风险5.4安全防护范围6边缘计算安全要求6.1边缘计算安全框架6.2基础设施安全要求6.3网络安全要求contents目录6.4应用安全要求6.5数据安全要求6.6安全运维要求6.7安全支撑要求6.8端边协同安全要求contents目录6.9云边协同安全要求附录A(资料性)边缘计算典型应用场景附录B(资料性)边缘计算安全风险因素附录C(资料性)边缘计算相关方与安全技术要求对应表参考文献0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某行业或领域的基本要求、技术条件、安全性能等方面的内容。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某特定类型的产品、过程、服务或管理活动,确保其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达到规定要求。本标准不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或特定环境,如有特殊需求应参照相关标准或规范。标准的对象与分类本标准涉及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某类材料、设备、工艺、流程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01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用途、结构、性能等进行分类。02标准的分类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标准,提高标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03标准的引用与关联010203本标准引用了多个相关国家或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和通用性。引用标准的内容在本标准中具有同等效力,应一并遵守和执行。当引用标准发生变更或废止时,本标准将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以保持与最新技术水平的同步。010203本标准的实施应遵循统一的原则和方法,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各级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工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标准的实施与监督02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XXXX-XXXX(相应基础标准)提供本文件特定术语和定义,或涉及本文件相关的测试方法、分类指南等,保障本文件的准确实施。GB/T1.1-XXXX《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界定了标准的结构、起草表述规则、编排格式和字体等要求,确保标准的一致性和易读性。GB/T20000.2-XXXX《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规定了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必须引用的文件010203推荐引用的文件01GB/TXXXX-XXXX(相关标准2)提供与本文件相关的技术指南或建议,帮助理解和实施本文件。0203注:规范性引用文件是标准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依据,确保标准内容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实施性。在编写标准时,应详细列出必须引用的文件,并根据需要选择推荐引用的文件。同时,随着相关标准的更新和修订,应及时更新规范性引用文件列表,以确保标准的时效性和适用性。GB/TXXXX-XXXX(相关标准1)涉及本文件相关的产品、过程或服务要求,为本文件的实施提供辅助参考。033术语和定义对专业名词或行业术语进行详细解释,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术语1提供另一专业术语的解释,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术语2解释第三个重要术语,使读者对特定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术语3术语解释010203对某一概念或事物进行定义,明确其内涵和外延,避免产生歧义。定义1定义2定义3详细阐述第二个定义,包括其特点、性质、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对第三个关键定义进行说明,确保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其含义和重要性。定义阐述044缩略语定义缩略语是指由词组中各个单词的首字母或关键字母组成的新词,用于简化表达。在本标准中,缩略语有特定的含义,不同于日常用语或其他语境中的解释。使用规则当缩略语可能引起歧义时,应使用全称以避免误解。在后续文本中,可直接使用缩略语,无需重复全称。缩略语在首次出现时,应使用全称并注明缩略语,如“全球定位系统(GPS)”。010203GPS全球定位系统,一种利用信号传输技术来确定地理位置的系统。CPU中央处理器,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AI人工智能,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举例055概述阐明标准的目标、意义和应用价值,为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奠定基础。概述标准的结构、章节安排和关键要点,便于读者快速把握标准全貌。提供对标准的整体描述,帮助读者理解标准内容及其制定背景。5.1编写目的010203明确标准所适用的领域、对象和活动范围,界定标准的边界。阐述标准所涉及的关键概念、术语和定义,确保各方对标准的理解一致。说明标准与其他相关标准、法规的关系,以及在本领域标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5.2标准范围5.3术语和定义列出标准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给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对术语进行分类和排序,便于读者查找和使用。确保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5.4标准的结构010203详细描述标准的结构框架,包括各个章节的划分和逻辑关系。概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要点,帮助读者把握标准的整体结构。提供标准的目录结构,便于读者快速定位和查找所需信息。065.1参考架构5.1.1架构组成基础设施层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为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数据资源层实现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应用支撑层提供各类应用服务组件,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日志审计等,以简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业务应用层基于应用支撑层构建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生产管理、客户服务等。5.1.2架构特点模块化设计各层之间采用松耦合设计,便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标准化接口提供统一的标准接口,实现各层之间的无缝对接。高可用性通过冗余设计和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安全性保障在多个层面实施安全措施,确保系统的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5.1.3架构优势提升开发效率通过应用支撑层提供的组件和服务,降低应用系统开发的复杂度,提高开发效率。02040301便于系统升级和扩展模块化设计使得系统升级和扩展更加灵活方便,可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降低运维成本统一的架构设计和标准接口简化了系统的运维工作,降低了运维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高可用性和安全性保障措施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减少了故障发生的概率。075.2相关方的安全责任政府部门需制定并执行相关安全法规,以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与执行安全法规定期对各类安全事项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监督与检查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降低事故损失。应急响应与处置5.2.1政府部门的安全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安全法规,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合法合规。遵守安全法规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降低事故风险。安全生产投入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安全培训与教育5.2.2企业的安全责任遵守安全规定提高安全意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参与安全监督积极参与安全监督,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共同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社会公众应自觉遵守各项安全规定,共同维护公共安全。5.2.3社会公众的安全责任085.3主要安全风险黑客攻击系统可能面临来自黑客的恶意攻击,包括但不限于DDoS攻击、SQL注入、跨站脚本等,旨在破坏系统正常运行或窃取敏感数据。恶意软件恶意软件(如病毒、木马、勒索软件等)可能通过电子邮件、恶意网站或下载的文件等途径传播,对系统造成损害或窃取信息。网络安全配置不当若系统网络安全配置不当,可能导致未授权访问、数据泄露等安全隐患。5.3.1网络安全风险010203数据备份与恢复不足若缺乏完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一旦数据遭受破坏或丢失,将给业务带来重大损失。数据泄露由于系统漏洞、人为错误或恶意行为,可能导致敏感数据(如用户个人信息、交易数据等)被非法获取或泄露。数据篡改攻击者可能通过非法手段对系统数据进行篡改,导致数据失真或失去原始性,进而影响业务决策和运营。5.3.2数据安全风险应用系统可能存在未知漏洞,被攻击者利用以执行未授权操作或绕过安全限制。系统漏洞若系统口令设置过于简单或权限管理不严格,可能导致非法用户入侵或合法用户越权操作。弱口令与权限管理不当若未及时安装最新的安全补丁或更新软件版本,可能使系统暴露在已知的安全威胁之下。软件更新与补丁管理不善5.3.3应用系统安全风险095.4安全防护范围提高防御效果通过界定安全防护范围,组织可以更加精准地配置安全资源,从而提高整体防御效果。遵循法规要求许多行业法规和标准都要求组织明确安全防护范围,以确保合规性并降低潜在的法律风险。保护关键资产明确安全防护范围可以确保组织的重要资产得到充分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潜在损害。确定安全防护范围的重要性识别关键资产首先,组织需要识别出其关键资产,包括数据、系统、网络、应用等,以便为它们提供适当的保护。评估潜在威胁针对识别出的关键资产,组织应评估可能面临的威胁,包括外部攻击、内部泄露等,从而确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制定安全策略根据资产重要性和潜在威胁的评估结果,组织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策略,明确安全防护的范围、目标和实施细节。020301如何确定安全防护范围在安全防护范围内,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敏感资产。对安全防护范围内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定期对安全防护范围进行安全审计,检查现有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制定针对安全防护范围的应急响应计划,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并减轻损失。安全防护范围的实施要点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应急响应计划106边缘计算安全要求边缘计算节点应部署在物理安全的环境中,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物理破坏。定期对边缘计算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且不受物理威胁。应采取适当的物理防护措施,如安装监控摄像头、使用安全门禁系统等,确保边缘计算设施的安全。6.1物理安全边缘计算网络应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6.2网络安全应采用加密技术保护边缘计算节点与云端、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定期对边缘计算网络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010203边缘计算操作系统应选用安全可靠的版本,并及时更新安全补丁。应对边缘计算系统进行严格的安全配置,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降低安全风险。实施强密码策略,并定期更换密码,防止密码泄露和暴力破解。6.3系统安全6.4应用安全边缘计算应用应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和审核,确保其不包含恶意代码和漏洞。01应对边缘计算应用实施最小权限原则,避免应用拥有过多的权限而引发安全风险。02定期对边缘计算应用进行安全检查和审计,确保其符合安全要求且未受到篡改。03116.1边缘计算安全框架保密性原则可用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追溯性原则确保边缘计算中数据、算法和模型等关键信息的保密性,防止泄露给未授权实体。确保边缘计算系统在面对各种安全威胁时仍能保持其服务的可用性。保障边缘计算系统及其数据的完整性,防止未经授权的修改或破坏。实现边缘计算系统中安全事件的追溯与审计,便于事后分析与责任追究。安全原则与目标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对访问边缘计算资源的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安全审计与入侵检测安全防护技术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保护传输与存储的数据安全,同时实施隐私保护策略防止用户数据被滥用。定期对边缘计算系统进行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漏洞与隐患;同时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并报警异常行为。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边缘计算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安全工作的有效执行。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活动,提高边缘计算系统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能水平。应急响应计划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明确应对各类安全事件的流程与措施,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迅速响应并控制事态发展。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126.2基础设施安全要求建筑设计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确保结构稳固,防止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事件的影响。定期对建筑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建筑内部布局应合理,确保人员疏散通道畅通,减少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风险。6.2.1建筑安全010203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确保基础设施网络免受恶意攻击。加强对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网络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并修补安全漏洞。6.2.2网络安全6.2.3供电安全供电系统应设计合理,确保稳定供电,防止因电力波动对基础设施造成损害。01建立备用电源系统,确保在主电源故障时能及时切换,保障基础设施的持续运行。02定期对供电系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03010203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及时恢复。加强对数据的访问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泄露。定期对数据进行安全审计,检查数据是否存在异常或违规行为。6.2.4数据安全136.3网络安全要求123应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网络安全责任与分工。应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全员网络安全意识。应实施网络安全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网络安全事件。6.3.1网络安全管理6.3.2网络安全防护0302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网络攻击和入侵行为。01应实施网络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保障数据完整性。应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确保系统安全。应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审计,评估网络安全状况。应记录网络安全审计过程和结果,供后续改进参考。应配合监管部门进行网络安全检查和审计,确保合规性。6.3.3网络安全审计0102036.3.4网络安全应急响应010203应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人。应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应及时处置网络安全事件,降低损失和影响。146.4应用安全要求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6.4.1身份鉴别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且应满足相应等级保护对身份鉴别技术的要求。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010203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应授予不同帐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6.4.2访问控制01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03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0204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计进程,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审计记录。应提供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审计报表的功能。6.4.3安全审计应采用校验码技术或加解密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应对通信过程中的整个报文或会话过程进行完整性保护,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应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6.4.4通信完整性156.5数据安全要求加密传输应采用符合行业标准的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防止数据泄露。加密存储应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确保即使数据被非法获取,也无法轻易解密和使用。访问控制应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仅允许授权人员访问敏感数据,防止数据被非法访问。0302016.5.1数据保密性数据校验应采取有效的数据校验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被篡改。数据备份应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确保在数据遭受破坏或丢失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审计应实施数据审计措施,记录数据的操作日志,便于追踪和溯源数据的变动情况。6.5.2数据完整性6.5.3数据可用性数据容灾应采取数据容灾技术,如异地容灾备份等,提高数据的抗灾能力,确保数据的持续可用性。数据备份与恢复除了上述的数据备份措施外,还应制定详细的数据恢复计划,确保在灾难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数据的可用性。数据访问性能应优化数据存储和访问的性能,确保在大量并发访问时仍能保持数据的快速响应。166.6安全运维要求制定安全运维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运维的目标、原则、流程和组织架构。6.6.1安全运维管理制度定期对安全运维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和更新,确保其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需求的变化。对安全运维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熟悉并遵循安全运维管理制度。6.6.2安全运维技术要求部署安全运维技术工具,实现自动化监控、告警和响应,提高安全运维效率。01对重要系统和数据进行定期备份,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及时恢复业务。02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敏感数据,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泄露或篡改。03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安全事件的分类、报告、处置和恢复流程。对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及时调查和分析,找出事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团队的协作和处置能力。6.6.3安全事件处置010203010203定期对安全运维工作进行审计,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设立安全监督机构或人员,对安全运维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执行。对审计和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和验证。6.6.4安全运维审计与监督176.7安全支撑要求安全管理制度0302确立明确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01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和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形势的变化。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各项安全工作的有效执行。建立完善的安全技术体系,包括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的技术防护措施。加强对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及时应对新型安全威胁和漏洞隐患。部署专业的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等,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安全技术支撑123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活动,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针对不同岗位和角色,制定个性化的安全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效果。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知识,营造全员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不断优化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与处置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确保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有效处置。建立专门的应急响应团队,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提高应急处置能力。010203186.8端边协同安全要求加密通信应采用符合行业标准的加密技术,确保端边协同通信过程中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6.8.1端边协同通信安全身份认证建立严格的身份认证机制,确保只有合法、授权的端和边才能进行数据交互。防止重放攻击应实施相应的安全机制,防止恶意第三方截获并重复发送通信数据。01数据隔离确保不同端之间的数据在边缘节点上实现逻辑隔离,防止数据泄露。6.8.2端边协同数据安全02数据备份与恢复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并制定详细的数据恢复计划,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03数据销毁对于不再需要的数据,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全销毁,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定期对边缘节点的安全策略、配置和日志进行审计,确保系统安全。安全审计建立漏洞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并修复边缘节点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漏洞管理对边缘节点的访问进行严格控制,只允许授权的端进行访问。访问控制6.8.3端边协同系统安全针对可能出现的端边协同安全问题,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组建专业的应急响应团队,负责处理端边协同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团队对所有安全事件进行记录,并定期进行安全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安全策略。安全事件记录与分析6.8.4端边协同应急响应196.9云边协同安全要求设计安全通信协议,保障云边之间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部署统一的安全管理策略,实现对云边资源的统一监控和处置。确立云边协同的安全框架,明确各组件的安全职责与边界。云边协同安全架构010203实施强身份认证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云边资源。制定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策略,根据用户角色和权限分配云边资源。建立安全审计机制,记录用户对云边资源的操作行为,便于事后追溯和审查。云边协同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采用加密技术保护云边传输和存储的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获取。云边协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实施数据脱敏和匿名化处理,保护用户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监控数据使用情况,确保数据在合规范围内被使用,防止数据滥用和违规操作。云边协同安全应急响应与处置010203建立完善的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应对云边协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事件。制定详细的安全处置流程,指导相关人员快速有效地处置安全事件,降低损失。定期对云边协同环境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20附录A(资料性)边缘计算典型应用场景实时数据处理边缘计算能够实时处理生产线上产生的大量数据,提供即时分析和反馈,优化生产流程。机器自主控制通过边缘计算,智能制造设备可以实现自主控制和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安全性增强边缘计算可以加强智能制造系统的安全防护,保护核心数据和知识产权。智能制造智能交通自动驾驶辅助边缘计算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强大的感知和决策能力,保障行车安全。智能信号灯控制通过边缘计算对交通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智能调整信号灯配时方案,缓解交通拥堵。车路协同边缘计算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升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边缘计算可实现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家居生活体验。智能设备互联通过边缘计算在本地处理敏感数据,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数据隐私保护边缘计算可对家居设备进行智能节能控制,降低能耗,实现绿色环保。节能控制智能家居010203公共安全管理通过边缘计算对环境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智慧能源管理边缘计算可实现城市能源的智能调度和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边缘计算可助力城市公共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系统的建设,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智慧城市21附录B(资料性)边缘计算安全风险因素边缘计算数据处理安全风险边缘计算需要对数据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