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笔试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摘选含答案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下列不属于周易“易”的含义的是()A、简易B、不易C、变易D、容易2.提出超越儒家名教而尚老庄自然的是()。A、风度论B、请议论C、自然论D、趋合论3.性本情用、性情一也4.反映宇宙事物必然性的本质和法则是()A、人心B、天心C、地心D、道心5.翻译: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6.经学的普遍发展是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秦朝时期7.翻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8.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仇必和而解。9.简析孔子“仁学”的特征。10.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处于第几位()。A、15.0B、16.0C、17.0D、18.011.()两卦是《周易》的结尾A、无妄、大畜B、井、革C、既济、未既D、乾、坤12.中国图书四大门类中文学属于()。A、经B、史C、子D、集13.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4.下列关于周易的三易描述正确的是()。A、简易B、变易C、不易D、以上都对15.翻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6.试述严复对中西哲学所做的比较。17.()提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A、庄子B、老子C、《易经》D、孟子18.()不是我国佛教的宗派。A、玄宗B、禅宗C、华严宗D、天台宗19.李约瑟认为中国的技术从()开始落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20.商周时期贵族的体制是五等爵位。21.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22.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对象是:()。A、经验B、实际C、真际D、反思23.()时期开始捣毁佛教。A、唐太宗B、唐高祖C、唐玄宗D、唐武宗24.如何评价华严宗的“四法界说”?25.玄学最初是由谁提出的()。A、何晏B、嵇康C、老子D、周瑜26.《庄子·所染》中以染布来比附国家政治善恶。27.下列属于“三藏”文本系统中包含的内容的是()。A、经B、律C、论D、以上都有28.我国传统典籍中本无“哲学”这一术语,最先使用“哲学”两个汉字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的是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晚清著名学者()最先将“哲学”一词介绍到中国。2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的“人民大众”,是指()A、革命的动力B、革命的领导权C、革命的性质D、革命的前途30.周代以前的司徒不掌管()。A、土地B、卫生C、文化D、教育31.论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32.翻译: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33.不懂得变通的官员最有可能是()。A、循吏B、庸吏C、酷吏D、污吏34.下列帝王统治时期中,()采取了压制佛教的政策。A、唐玄宗B、唐武宗C、唐高祖D、唐太宗35.《小戴礼记》的作者是()A、刘向B、戴德C、戴圣D、司马迁36.()用“道”来作为生成世界万物的母体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孟子37.宋代学者义理发挥的方法是从子思和孟子学派学来的。38.下列属于“合同异”学派的论题的是()。A、山于泽平B、天与地卑C、物方生方死D、以上都有39.简述董仲舒的人性论。40.简述新儒学的思想理论来源。41.()二卦象征事物成长中的幼弼困难与蒙昧A、乾、坤B、屯、蒙C、无妄、大畜D、井、革42.下列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的是:()。A、打倒孔家店B、宣扬民主与科学C、文学革命D、文化革命43.如何看待朱熹的理气关系?44.宋明哲学以()为认知的主要领域。A、道德性命B、政治理论C、军事战略D、文化教育45.既济卦中“济”的含义是()A、接济B、济南C、渡水D、抚慰46.()是调节人的心灵和精神的一种文化A、礼B、乐C、器D、义47.儒家被认为是“盖出于()”。A、理官B、司徒之官C、羲和之官D、史官48.翻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49.如何评价孔子的天命鬼神观?50.“纵横捭阖”中的“捭”指的是张开,开展。51.秦汉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和()。52.简述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53.哲学在18世纪成为了一级学科。54.革卦和鼎卦的意思分别是()。A、变旧;取新B、变旧;稳固C、维持;取新D、维持;稳固55.()不是行人的职责A、朝觐B、聘问C、出使D、演算56.翻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57.“理学”中性命之“命”是指()A、反应性B、创新性C、客观世界的必然性D、主观能动性58.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是从哪个时代开始流行的()。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三国时期59.“庄周梦蝶”出自于()A、《齐物论》B、《德充符》C、《人世间》D、《应帝王》60.下列不属于“三皇”的是()A、伏羲B、神农C、黄帝D、秦始皇61.韩非是如何论述道和理的?62.()不是《周易》的三层义理A、简易B、便易C、变易D、不易63.周代统一的礼乐体制崩溃是子学兴起的文化动因之一。64.下列属于经学在春秋时期发端的明证的是()。A、《周易系辞传》B、《春秋》三家传C、《尔雅》诠释学D、以上都有65.在《道德经》中,下列选项不属于“反”所具有的含义是()A、相反相成B、反向思维C、祸福相依D、道法自然66.翻译: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圣之时者也。67.命汝典乐中“典”的含义是()A、恩典B、典当C、执掌D、字典68.谈谈王充对虚妄之说的批判。69.()主张道本位思想。A、法学B、佛学C、魏晋玄学D、先秦老子哲学70.哲学中的“哲”是什么意思()A、哲理B、学问C、明智D、智慧71.翻译: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72.古希腊的学问是从哲学衍生的,中国的学问是从多种学科融合衍生的。73.下列关于文化形态的分类描述正确的是()。A、物质形态的文化B、智能形态的文化C、规范形态的文化D、以上都有74.阴阳家关注天文立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命运的问题,并不涉及到农业手工业等一些实际的产业。75.荀子对人的认识活动的论述有哪些?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翻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2.筒瓦最早出现在()。A、夏朝B、商周时期C、战国时期D、春秋时期3.简析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4.王弼的主要哲学观点是()。A、崇有论B、独化论C、贵无论D、心无论E、本无论5.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A、思维的习惯B、渊博的知识C、高尚的情操D、以上都有6.周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口A、冢宰B、司徒C、宗伯D、司空7.《周易》中“移”的意思是()A、客观性变化B、规律性变化C、形质性变化D、法则性变化8.什么是人的社会价值?它有哪些表现?9.佛教的基本教义不包括()。A、四谛说B、六蕴说C、八正道D、十二因缘10.《庄子天下》中认为事物的法则是()。A、辩论B、矛盾C、理D、玄11.玄学是一个由学历层次的概念复合而成的时代之学,它包括()。A、动静B、贵无C、崇有D、以上都有12.“礼”是从()活动及其意识发端的A、宗教B、贸易C、军事D、外交13.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14.敬德保民,以德配天15.()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制的文论的汇编。A、《周礼》B、《礼记》C、《士礼》D、《礼仪》16.《尚书•洪范》五行说17.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白马非马。18.学术文化的下移兴起了以()阶层为观念主导的思想学术潮流A、农B、工C、商D、士19.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土地革命路线,包括()A、消灭富农B、依靠贫雇农C、团结中农D、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E、发展农业生产20.“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不包括()A、空观B、假关C、真观D、中观21.()提出“世事明洞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观点。A、《三国演义》B、《西游记》C、《红楼梦》D、《水浒传》22.“大国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义是()A、指地位微贱的人B、卑鄙龌龊之意C、处在水的下游D、比喻众恶所归的地方23.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什么?24.简析“不龟手之药”的哲学和现实价值。25.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为()。A、隐学B、古学C、张学D、显学26.什么是人的个人价值?它有哪些表现?27.结合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四卷本)和西方哲学相关知识,试分析劳思光的哲学观28.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是指()A、曹操B、曹植C、曹丕D、曹渊29.老子的主要哲学思想记载在()一书中。30.翻译: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31.下列不属于周代官置中六官的是()A、天官B、地官C、春官D、风官32.翻译: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33.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34.翻译: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35.如何评价二程的天理观?36.我国中草药的种类不包括()。A、水质类B、植物类C、动物类D、矿物类37.翻译: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38.翻译: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39.明代“公安派”的领袖是()。A、李贽B、顾元武C、顾炎武D、公安三袁40.下面哪位是轴心时代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哲学家?()A、董仲舒B、朱熹C、孔子D、王阳明41.翻译: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42.下列关于“循吏”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洁清廉而治B、加强集权统治而治C、奉旨循礼而治D、滥施政令刑法而治43.“合同派”的论题不包括()A、天与地卑B、山与泽平C、物方生方死D、人不生不灭44.翻译: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45.如何看待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的相互关系?46.翻译:南方无穷而有。47.中国古代的文论中,一般不会用自然表示()。A、必然性B、事物的发展过程C、道D、人的自然本性48.翻译: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也。49.孔子的仁学思想要点有哪些?50.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意曾被当作是道德的尺度。51.下列人物中,认为“道”是世界本体的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52.佛教中的“惑”是指烦恼,主要包括()。A、见思惑B、尘沙惑C、无明惑D、以上都有53.下列关于中国文化中“人心”的定义描述正确的是()A、道德良心B、思维认识C、心脏D、以上都有54.如何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55.“四谛说”不包括()。A、苦谛B、集谛C、儒谛D、道谛56.翻译: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57.熊十力《新唯识论》从文言本到语体文本的转变标示着熊十力思想发展阶段的转变,关于这种转变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B、从“新佛家”到“新儒家”C、从援儒入佛到归宗于儒D、从推崇儒学到儒佛兼综58.“满招损,谦受益”出自()。A、《周易》B、《论语》C、《道德经》D、《墨子》59.关于社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建立在人们共同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B、以形成共同文化认同为标志C、建立在文化创造活动基础上D、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联合体60.()不属于商周时期的史官记载的内容A、成败B、存亡C、祸福D、阴阳61.关于艺术、美学、哲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艺术的上级学的形态是美学,美学的上级形态是哲学B、美学的上级学的形态是艺术,艺术的上级形态是哲学C、哲术的上级学的形态是美学,美学的上级形态是艺术D、艺术的上级学的形态是哲学,哲学的上级形态是美学62.商周哲学时期意识形态领域()观占据了支配地位。63.老子口中的“无”是抽象到广义思辨的程度的精神实质,是一种逻辑实体。64.中国哲学的特征是什么?65.司马迁对孔子评价极高,以下哪一句是他对于孔子的评价?()A、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B、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C、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D、半部《论语》治天下66.怎样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67.子学的依源不包括()。A、《诗经》B、《尚书》C、《春秋》D、《论语》68.《尚书》中的道德价值观是()A、民为邦本B、政在养民C、德胜不狎侮D、以上都不对69.()提出“聪则参前视远,明则知事穷理”A、范仲淹B、苏轼C、王安石D、司马迁70.什么是“六相圆融”?71.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的区别?72.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73.如何看待性善与性恶的相异相济?74.《尚书》从尧舜禹时代开始到哪个时代结束()A、秦始皇时期B、周武王时期C、春秋中期秦穆公时期D、西汉武帝时期75.什么是生产力?其有哪些要素?有什么特征?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D2.参考答案:C3.参考答案: “性情一也。……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人本来有情感欲望,未发作时,存于心内即是性,表现于行动就是情。就人的自然本性来说,无所谓善恶,人的善恶是从情来的,是后天习染而成。情发当于理就是仁和义,不当于理,就是不仁不义。上智只是习于善,下愚只是习于恶,中人是说“一习于善,一习于恶”。上智与下愚只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不同,上智与下愚,是就人的认识能力来说的。4.参考答案:D5.参考答案: 使妇女依此而行,那么必定不能早起晚睡,去纺纱绩麻织布。6.参考答案:C7.参考答案: 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8.参考答案:仇就是斗争。张载认为对立双方必然互相斗争,但他又认为斗争的结果必然归于调和。太虚就具有这样的特征。9.参考答案: (1)仁的情感性。 (2)仁的普遍性。 (3)仁的族群本位性。 (4)仁的践行。10.参考答案:B11.参考答案:C12.参考答案:D13.参考答案:这是孔子的德治与礼治的主张,“道之以德”是指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齐之以礼”是指以礼仪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孔子认为,实行德治和礼治,才能真正赢得民心。14.参考答案:D15.参考答案: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16.参考答案:1、首先,世界观上的比较。严复认为西方以“力今以胜古”、“日进无疆”的进化论作为世界观(“极则”),中国则是信奉“好古而忽今”,周而复始的复古倒退的世界观。2、其次,认识论上的比较。严复认为西方是以培根为代表的先验论,中国则泛滥着“师心自用”的陆王心学的先验论。(彼此的距离是在二百年前拉开的,原因在于西方培根的经验论的诞生,而中国在宋代以后反而产生了“心成之说”,严复把它看做和西方的先验论一类。)3、再次,逻辑思维方式上的比较。严复认为中西逻辑思维的差异在于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建立起形式逻辑的公理系统。(他指出西学的兴起离不开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产生,而中国的学问则往往停留于直观经验,没有建立起形式逻辑严密的公理系统。)4、第四,伦理道德上的比较。严复尖锐的指出中西道德伦理根本差异在于:中国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是反科学的反民主的;西方以自由平等为原则的道德伦理,是富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17.参考答案:B18.参考答案:A19.参考答案:B20.参考答案:正确21.参考答案: ①董仲舒的宇宙图式论,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以“天人感应”说来阐述并概括宇宙起源、结构和演变问题。 ②关于宇宙的结构,董仲舒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天之端”构成的。董仲舒通过五行间的“比相生”和“间相胜”,肯定了“天”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德性和功能,他把阴阳五行作为世界的模式,认为自然界和人事按这模式互相感应,正体现了天意或天命,确认了自然规律和社会人事的序列同构和相互影响,彼此配合,由此组成一个宇宙——人事的整体结构图式。 ③在董仲舒的宇宙——人事结构图式内,“天人感应”还是外在表现,其内在根据则是天人间因“同类”而“合一”。他提出“天人同类”的命题。 因为天、人是同类的,所以,他们之间会发生感应关系。在相互感应的天、人之间作为中介联系的是气。董仲舒的学说是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22.参考答案:C23.参考答案:D24.参考答案: 法藏,唐代著名僧人,生于公元643年,死于公元712年。祖籍康居,后迁长安定居,俗姓康,字贤首。他所创立的华严宗,得到了王公贵族的大力支持。 对于世界的看法,华严宗提出了四法界说: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关于四法界的关系,法藏解释说:“理不碍事,纯恒杂也;事恒全理杂恒纯也。由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华严义海百门》)即他们认为,这四法界不仅体现了宇宙万物万事的关系,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四种精神境界。 华严宗把世界区分为“理”和“事”、本体和现象两个世界,这是佛教世界观的出发点。他们把整个物质世界说成是“事法界”,宣布为现象世界,同时又在物质世界之外建构了一个精神性的本体世界,以回答多样性的物质世界(事法界)的统一性问题。这就是华严宗佛教哲学的思想实质之所在。25.参考答案:C26.参考答案:错误27.参考答案:D28.参考答案:西周时懋;黄遵宪29.参考答案:A30.参考答案:A31.参考答案: 老子指出,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遵循着“反”的规律运动变化的。“反”,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意思;二是循环的意思。正是在这种“反”的观念中,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一种状态,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事物都是与其对立面相互依存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与其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如果失去了一方,那么另一方也就因为失去了依据而不存在了。 3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经常互相转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互相转化的。4事物的转化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量的积累过程的。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困难,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要把握住有利的时机,要随时观察事物变化的苗头。以便防患于未然。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老子的辩证思想是不彻底的,他所理解的运动变化,只是往复循环。同时,老子也忽略了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条件,他强调“柔弱胜刚强”,但他未区分新生事物的“柔弱”与腐朽事物的衰弱之间的本质差别,也没有说明“柔弱”怎样才能胜“刚强”。32.参考答案: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33.参考答案:C34.参考答案:B35.参考答案:C36.参考答案:A37.参考答案:正确38.参考答案:D39.参考答案: 1)性善情恶论这是他从天人关系直接推导出的。“天人同类”天有阴阳,与此相似,人身上也存在着贪、仁两种性。董仲舒把“仁”叫性,把“贪”称为情欲,就是说人身上同时存在着可导向善的性和导向恶的情,因此董仲舒提出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主动弃恶向善。 2)性待善论(性未善论)。 A.董仲舒认为人性虽包含于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只能说人性待善。 B.为统治者进行道德教化提供理论依据,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而担当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封建统治者,圣王的任务就是“继天成性”既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3)性三品论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在于仁,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进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总之,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君王统治人民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君王的任务是遵从天意,统治民众的重要的工作是教化民众,使他们向善。40.参考答案: 新儒学的理论来源,儒家方面是汉学以前的原始儒家经典,主要是《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四书的地位南宋以后反在五经之上;佛;教方面则以华严宗和禅宗的理事、心性思想为主;道教方面则主要:是无极太极和阴阳气化学说。新儒家们累年出入于佛老又返之于儒,继承了传统儒家人世和有为的基本精神,引人了佛道两家在宇宙生成论、本体论、认识论和人性修养说等方面的思想资料和思维成果,最后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的思想体系。41.参考答案:B42.参考答案:D43.参考答案: 朱熹理气先后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朱熹早年从理本论出发,主张理气无先后;由南康之后经朱、陈之辩到朱、陆太极之辩逐步形成了理在气先的思想;晚年则从逻辑上定论理在气先。朱熹在论本原时讲理在气先,但在论构成时强调理气无先后。朱熹关于理气先后的思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一般说来,朱子是主张理气不分的,但作为二物,则必定有所分,这时,理在气先是基本义;但是,气本身也自由的,它有不受理的约束的一面,这就是朱子的理气观。44.参考答案:A45.参考答案:C46.参考答案:B47.参考答案:B48.参考答案: 人性是恶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装出来的。49.参考答案: 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1)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它决定社会的治乱兴衰和人的生死祸福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因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 (2)肯定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仁由己。由此看出,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对人力的作用予以一定的地位。 (3)敬鬼神而远之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由此看出,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50.参考答案:正确51.参考答案:宇宙模式论,形神之辩52.参考答案: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王夫之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辩证法命题。即“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之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动、静,皆动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趋止者静。”“动而成象则静。”这也就是说,只有动中之静,没有绝对的静。 二、“天地日化日新”的发展观 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时时刻刻变化更新的。即“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火。”“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天下之万变,而要归于两端。”即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是相互推移相互摩荡。王夫之认为,对立两方面的统一就在于对立两方面本身的相互参透,而不是有一个第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53.参考答案:错误54.参考答案:A55.参考答案:D56.参考答案: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57.参考答案:C58.参考答案:B59.参考答案:A60.参考答案:D61.参考答案: 1、韩非在天道观上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使其具有客观物质性内容并创造性的提出理,以理释道。 2、韩非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又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而与道相对的理,则是各种事物的特殊规律,道是综合万物之理的总规律,因此道和理是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3、缘,道,理,是一种完全凭主观妄想,猜测的前识论相对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要根据自然的总规律,联系到具体事物的规律,由始到终,反复行进观察比较,不用主观成见或猜测。62.参考答案:B63.参考答案:正确64.参考答案:D65.参考答案:D66.参考答案: 应该做官就做,应该辞职就辞,应该继续干就干,应该马上走就走.指圣人中能适应时势发展的人。67.参考答案:C68.参考答案: 王充提出“疾虚妄”,极具战斗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 王充的“疾虚妄“首先是批判谶纬神学对孔子和儒学的神化。 其次,王充又继承和发展了西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杨雄、桓谭的传统,强调要“考论实虚”,立验证、诠轻重,以辨真伪。69.参考答案:D70.参考答案:C71.参考答案: 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72.参考答案:错误73.参考答案:D74.参考答案:错误75.参考答案: 荀子提出人的认识活动表现为一个闻、见、知、行的顺序发展过程,而最后的行则成为荀子认识论的最为重要的范畴。他说:“不闻不若问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闻、见、知、行的顺序递进,在荀子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是将理性之知从感性闻见中明确区分出来,肯定了理性高于感性。 二是理性知识亦非认识的完成,它还必须见之于行,只有见之于行,一个确定的认识活动才能算是完成。因而,“明”的认识理想是只有在行中才能实现的,其典型表现就是圣人。 三是每一阶段都对认识总过程的完成有所贡献,但除行之外每一阶段都有不足,只有进到最后阶段即行才能解决之前所有阶段的认识偏差。即行实际上承担起了检验人的认识正确性的标准的角色,所谓“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这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2.参考答案:B3.参考答案: (1)自然是从肯定面来讲,意思是自然而然,依其本性来发展。无为是从否定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包含任何人为的成份。 (2)“自然无为”原是道的特征,人效法道,需要效法其“自然无为”精神。4.参考答案:E5.参考答案:D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C8.参考答案:(1)含义:人的价值首先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对社会的积极的、肯定的作用和奉献,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即人对社会的社会价值。(2)表现:A.一个人的出生伊始就有了某种社会价值,他或她首先是为亲人们带来了欢乐与希望,进而还可能对家庭、民族、国家有一般的或特殊的意义。B.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因而具有社会学所说的“角色价值”。(3)人作为劳动者、创造者的价值,通过自己所创造的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价值表现出来。(4)人的社会价值最重要的表现,是人的劳动能力。这里所说的人的劳动不仅指人的体力老动还指人的脑力劳动。(5)一个人有没有社会价值,不仅取决于他或她的劳动能力与创造能力,还取决于他或她的道德水准。(6)人的社会价值不仅简单的取决于能力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发挥的程度。9.参考答案:B10.参考答案:C11.参考答案:D12.参考答案:A13.参考答案: 时代变了人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发生变化,要处理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也必然让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14.参考答案: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15.参考答案:C16.参考答案: 《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人们所用的五材,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17.参考答案:这是公孙龙提出的命题,他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对这个命题进行了论证,但他的论证是似是而非的,他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18.参考答案:D19.参考答案:B,C,D,E20.参考答案:C21.参考答案:C22.参考答案:C23.参考答案: (1)董仲舒在哲学史上对天人感应第一次进行了自觉而系统地阐发。天人感应的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天人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天与人能互相影响。 (2)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第一步,是将天神化,将自然属性人格化。第三步则是具体落实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非天不生。阴阳即是天的刑德,五行相生体现了天的恩德,五行相克则体现了天的刑罚,而春秋四季则体现的是天的爱、乐、严、哀的志向。 (3)第二步是讲天人同类、人副天数。天人能够“合一”的基础,在于二者本是同类。认为天是人之曾祖父,而人则是天的副本,举凡天有什么,人也就有什么。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标准的“天人合一”的提法。 (4)第三步则是具体落实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认为,天人感应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是上传,即人以行感天;另一则是下达,天根据人的行为的好坏,或降下“祥瑞”以资鼓励,或降下灾异以示遣告和惩罚,后者又随着人是否反省和改正其恶行而逐步加重。 (5)如此的双向天人感应的目的,在董仲舒是想要利用上天来劝诫统治者随时注意调整君民关系,防止官逼民反,它既包括“屈民而伸君”,也包括“屈君而伸天”,二者可以相互发明。24.参考答案:“大瓠之种”与不龟手之药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隐喻。道性和本性就是最高的免疫系统,这是一种生理膏药,也是一种心理膏药、道德膏药、生存的膏药,是万物本有的本体和本原,是万物的认识能力和道德能力。它具有巨大的价值,能够保证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是人本有的生命力量和生命的保护力量。它是每个人都有的自家宝贝,这是我们能够生存的前提。但每个人对身体和心灵本性的理解和运用并不相同。宋人没有发现自家宝贝的最大的价值,在算计理性的心灵的指导下(卖膏药这一行为的隐喻),把此膏药卖给了客人,客人把它卖给了吴王,吴王靠它打败了越人,因而这个客人得到了封地的奖赏。客人知道这个膏药的秘密和最好的用途,献给最高的价值——无用之用、无王之王(吴王的隐喻),解救了“有我”带来的心灵战争的困难,超越(越人的隐喻)了我,获得了最大的价值和功绩(战争胜利和封地的隐喻)。无我、无己就能达到无功之功。这种转化是通过一个理解的行动而达到的。人通过人的认知能力转化自己,人必须以一种比那个平凡的、近视眼的,只想到以一笔小钱就出卖配方的家族更高的境界来思考。25.参考答案:D26.参考答案: (1)含义:人的个人价值即个人的存在和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或者是说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2)表现:A.人的个人价值首先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个人价值的前提,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而且是首要的价值。B.劳动的需要和满足C.人的个人价值还表现在人的自尊、自爱、自强的需要,需要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和尊重,这是个人作为人所应有的价值。D.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其根源就在于人有一种超越自身的现实的理想追求。27.参考答案: 劳思光以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为蓝本,以基元问题研究带动哲学思考。 第一、他以“系统性”和“自觉意识”为哲学的根本要素。所谓“系统性”是指“主体性”与“客体性”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所谓“自觉意识”则是指生命的自觉,即主体的自由或最高自由; 第二,他以“自我问题”作为哲学的基元问题,只是此问题在他看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变化的。其中,形躯我、情意我(生命我)、认知我以及德性我构成了自我问题,不同流派对此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自觉,而只有孔孟对“德性我”达到了高度自觉。以是否有“心性论”的自觉为标尺,劳思光用之来衡量了中国哲学史上有所学派,如把宇宙论、形而上等视为第一等级的思想; 第三,在依傍着西方哲学观念来组织中国哲学写法的旧的范式尚未打破的情形下,该著作可谓是对冯友兰、胡适等的哲学史的深入推进,而就其缺陷而言,中西哲学许多观念还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一定劳思光尚未觉察。如ontology,metaphysics等西方哲学核心概念,本不可直接与中国哲学中的“本体”、“形而上”相对应,而该著作在未做分疏的情况下就直接对应,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戕害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28.参考答案:C29.参考答案:《道德经》30.参考答案: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31.参考答案:D32.参考答案: 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33.参考答案: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可以解释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是指事物,“物,犹事也”,指天下万事万物。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是知识的意思,“知,犹识也”,是指包括知识的知和道德的识两部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径包括直接地“接物”穷理,亦即身体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或间接地从书本上读书穷理,获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34.参考答案: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哪里敢当!”35.参考答案:程颢(公元1032-1085),北宋人。程颐(公元1033-1107),程颢之弟。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思想体系,为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程的主要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体系,为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理”又称“天理”,二程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一、理的含义(1)理是天地万物的普遍原则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所谓“天”,指最高实体,认为“天即是理”,就是认为“理”是最高实体。“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凡眼前皆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凉。”(2)理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原则这“理”的一个重要涵义是指伦理纲常。即“礼即理也。”“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3)理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便是天理。”“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天理”不因为社会上有尧那样的好人就存在,也不因为有桀那样的坏人就灭亡,个人行为的好坏,不影响“天理”的变化。“理”永远如此,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二、理气关系(1)事物是由气构成的“万物之始皆气化。”“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2)理在气先二程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形而下的即是物质世界,他们认为这不是根本的;形而上的是“道”和“理”,他们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道则自然生万物”36.参考答案:A37.参考答案: 上天让他对命运,生命不是圣人不去;单纯的对性,性不是教化不成;人要的就是情,爱情不是制度不规范。38.参考答案: 治的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安宁。宣扬道德,谨慎惩罚,国家既治理天下平。39.参考答案:D40.参考答案:C41.参考答案: 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42.参考答案:C43.参考答案:D44.参考答案: 遇到该喝酒的时候就要喝酒,碰到要高声歌唱的时候便权且高声歌唱。45.参考答案: (1)天人合一之“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作为人性的赋予者或来源与人性合一,人通过自己的德行锻炼努力回归于天(性、心);二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是人道的前提和基础,人道是天道的顺承、效法和补充。 (2)天人有分,或称天人相分,其“分”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与人分别构成为自然与人事两大领域并各有其特定的职能,天意与人意无关或相违;二是天与人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定,天自然无为而人积极有为。 (3)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的相互关系。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分不是互不相容,双方是相互补充和发明的关系。合一是有分的合一,有分是合一中的有分。从整体上说,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正是天人之际的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46.参考答案: 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47.参考答案:B48.参考答案: 阳气出现,经常悬在前面并承担事物;阴气出现,常悬在后面并只守在空虚之处,由此可见上天亲近阳气而疏远阴气,任用恩德而不使用刑罚。49.参考答案: “仁”、“义”、“礼”为孔子学说的基本义。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50.参考答案:正确51.参考答案:C52.参考答案:D53.参考答案:D54.参考答案: (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A.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C.只讲运动不讲物质犯唯心主义的错误,只讲物质不讲运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相对的。B.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只讲运动不讲静止犯相对主义诡辩论,只讲静止不讲运动范形而上学静止观。55.参考答案:C56.参考答案: 大凡论述事理的人,如果违背了事实而不举出证据,那么,即使道理讲得再动听,说得再多,大家也还是不相信的。57.参考答案:B,C58.参考答案:A59.参考答案:B60.参考答案:D61.参考答案:A62.参考答案:宗教世界63.参考答案:正确64.参考答案: (1)以人为核心,重视道德的认知与实践。既注重人形而上的精神生命的提升,也重视形而下的物质生命的改善。 (2)重视权威的言论,强调概念的综合与溯源式的探讨。65.参考答案:C66.参考答案: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守仁反对二程、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认为知行是不可分割的,由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王守仁认为,认识都来自内心,不承认外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当然不会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他又提出“知行合一”,这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中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他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知行合一”说,包含三层含义: 1、知行同时发动 他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他认为,良知发动时产生的主观意念、情感、动机等都可以叫做行。他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