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墨家的上述人才观折射出()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剧烈 B.墨家思想代表的是下层阶级的愿望C.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的时代特征 D.希望社会矛盾缓和平等的理想寄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墨子主张选贤任能,选举有才能的人做国君、天子和官吏,这种想法表达的是下层阶级的愿望,上层贵族追求的是身份、地位和特权,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确实有所表现,但这不是题干所能反映出来的,排除A项;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愿望和要求,C项的“新兴地主”表述偏颇,排除C项;D项属于道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秦朝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加强管理,政府设立多种职官及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这表明秦朝A.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 B.农本观念受冲击C.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D.以立法管理经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政府设立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表明秦律注重经济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农、商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农本观念受到冲击,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看出是私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3.西汉初年,朝廷曾诏令王国、郡设立太上皇(刘邦父亲)庙、高祖庙,与中央皇室共尊同祭。但西汉后期,汉元帝下诏废除郡国庙,且皇帝宗庙只设立在京师,由当朝天子亲祭。西汉郡国宗庙的兴废从本质上说明()A.礼制兴革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 B.统治者通过祭祀神化家族权威C.政体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D.西汉王国势力的扩张威胁中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但西汉后期,汉元帝下诏废除郡国庙,且皇帝宗庙只设立在京师,由当朝天子亲祭”,可知对宗庙祭祀由原来的郡国与中央共尊同祭到后来的只允许天子亲祭,符合加强中央权威的需要,说明礼制兴废服务于现实需要,A项正确;罢免郡国宗庙祭祀说明其目的不是为了神话家族权威,排除B项;政体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就解决了王国势力膨胀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4.北宋张载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人的思想抱负源于()A.科举制度对宋代文士的影响 B.理学对理想人格的塑造C.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使命 D.士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二者的理想抱负都符合理学对追求理想人格的要求,说明了二者的思想抱负源于理学对理想人格的塑造,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张载和文天祥的思想抱负,没有涉及到科举制度影响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张载的政治抱负不能体现忧患意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不是源于士人的社会责任,排除CD两项。故选B项。5.明成祖时期相继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分别建立了以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九个军事重镇为中心的军事城镇体系,其中甘肃、宁夏、山西、大同等军镇城市后来都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城市。这表明()A.明成祖时北方边防形势严峻 B.军镇设置对城市发展影响大C.王权通过军镇加强内部统治 D.周边游牧民族促成城市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题干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明朝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重镇,二是这些军事重镇后来发展成了综合性城市,并且后一个意思是重心,B项正确;A项说法至于第一层意思有关,排除A项;军镇建立是为了防止边境威胁,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对明朝统治威胁的加大,明成祖时期相继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排除C项;D项说法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D项。故选B项。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天津、烟台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抵抗侵略的行为A.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全力支持C.表明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答案〗D〖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天津等地民众自发抵抗外来侵略,这一行为展示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斗争精神,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的部分主权和领土在列强侵略下丧失,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清政府并没有完全支持民众的自发斗争,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仍然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项错误。故选D项。7.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有急切的变革要求,他们把变化、发展看作世界一切事物的规律,使用的武器是庸俗进化论,强调有次序的量变、渐变,排斥质变。他们不依靠达官贵人,但又幻想得到某些开明者的支持。这表明维新派A.存在有偏激情绪和绝对化倾向 B.注重变法实践与社会实际的契合度C.旨在开启思想文化领域近代化 D.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达到政治目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有次序的量变、渐变,排斥质变”“他们不依靠达官贵人,但又幻想得到某些开明者的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达到政治目标,D项正确;绝对化倾向和开启思想文化近代化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C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D项。8.在中国近代学制中.1904-1922年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这种变化癸卯学制(1904年)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两门,但分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戌学制(1922年)修身课改为公民课A.体现了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B.印证了民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C.说明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D.反映出平民人格与精神塑造被重视〖答案〗D〖解析〗中国近代中小学课程设置由重视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到取消读经、讲经课,修身课改为公民课,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对教育进行改革,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教育,教育内容由传统儒家道德教育转向培养公民的人格和公民精神,故选D;1911年辛亥革命已经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批判继承”,排除B;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C项不能说明1912年课程设置变化的原因,排除。9.如图是一部图书的封面。它涉及的历史事件()A.利于近代民族工业合理布局 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C.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 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试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与图片中“寻找西南联大”“1938年”“从长沙到昆明,1600公里联大西迁路”相合,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抗战时期企业内迁,排除A项;“改变了”不合史实,应为“打断了”,排除B项;高校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10.1979年3月,陈云在其《计划与市场问题》中指出“中国计划经济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由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这经济思想()A.已触及了指令性计划体系 B.明确了市场经济重要性C.提出计划经济为主的主张 D.主张恢复自由的市场经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中国)。据题干中陈云的文章内容,他指出了当时中国计划经济体系中只强调计划而忽视了市场调节的必要性,认为在某些方面市场可以“无政府”地调节生产,显示了他对指令性计划经济体系局限性的认识,A项正确;题干虽提到了市场调节的重要性,但并非明确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且主要语境是对已有计划经济体系的反思,排除B项;文题干并未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张,而是指出计划经济体系的不足,排除C项;主张恢复自由的市场经济与题干不符,陈云更多是在讨论计划经济体系内如何认识市场调节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1.拜占庭帝国吸收了罗马文化的一些内容,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到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它即以被称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据此判断“拜占庭文化”的主要特征是()A.以欧洲基督教为拜占庭帝国的国教 B.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基础C.罗马文化是拜占庭文化的真正底色 D.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并独具特色〖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拜占庭。根据题干以及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合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兼收东西方文化而又独具特色文化,D项正确;欧洲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而拜占庭是东正教,排除A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的基础,排除B项;罗马文化和拜占庭文化有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12.工业革命之初,英国的国内需求曾经很强劲,但到19世纪40年代之时,英国工人却没有充足的财富购买制造厂及纺织厂生产的大量五金器具和纺织品。为解决这一状况,英国()A.将重心转向和平开拓市场 B.颁布法律制裁荷兰和法国C.降低关税以引进外国货物 D.将工业贸易与扩张相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40年代(世界)。结合题意可知,19世纪40年代英国国内市场消费能力降低导致其生产过剩,为解决这一状况英国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在东亚、印度、拉丁美洲等地积极开拓市场,D项正确;和平开拓市场与英国发动侵略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在17世纪而不是19世纪,排除B项;材料显示英国需要的不是进口而是外销,C与材料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13.德国于1914年8月成立“战时工业委员会”,负责分配军事订货和原料供应,掌管整个军需工厂当月又建立了“战时原料管理处”,负责控制全德原料、规定最高价格、分配原料和开发替代品。该处下设59个军需公司,控制近300种原料。这表明()A.德国经济正在走向军事化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爆发C.一战中德国处于主动地位 D.战争胜负决定于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德国)。根据材料可知,德国成立“战时工业委员会”和“战时原料管理处”都是为战争服务的,这表明德国经济已经走向了军事化,A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7月已经爆发,排除B项;材料表明德国经济正在走向军事化,从材料看不出德国在战争中的主动状态,排除C项;经济实力确实对战争胜负具有重大影响,但这不是题干材料要表达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A项。1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认为英国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意在()A.肯定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 B.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C.揭示“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 D.为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进行辩护〖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材料“认为英国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表明这一学者是站在西方殖民国家的立场上,为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进行辩护,D项正确;该观点认为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是英国主动撤退而不是殖民地人民反抗的结果,这种观点忽视了殖民地人民自身的反抗作用,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说明该观点并不否认英国殖民的事实,因此不能说否定西方殖民侵略的历史,排除B项;“非殖民化”的真正成因是殖民地人民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斗争,而材料在回避这一原因,反而认为是英国主动撤退,因此是在掩饰“非殖民化”的真正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区性、跨地区性和洲际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面出,而且发展之势节节上长;非集团、自主权和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和用平等民主协商来解决国际问题的方法使世界性交往具体化。这()A.促进了亚非拉国家内部合作 B.打破了西方主导的旧格局C.提高了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 D.冲击了国际经济旧的秩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地区性、跨地区性和洲际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组织相继出现,并且非集团、自主权和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和用平等民主协商来解决国际问题的方法被应用于实践,这有利于提高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材料现象提高了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现象提高了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现象提高了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未体现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明史·食货·茶法》材料三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的特征。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2)依据材料思考茶马古道的当代价值。〖答案〗(1)特征:交易的产品以土特产为主;贸易双方具有互补性;边境贸易、对内贸易共同发展;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以管理。作用:保障物资供给,成为抗日战争中后期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促进了藏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加强汉藏等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当代价值:(任答3点,其他言之成理也可以,但必需是当代价值)①藏汉民族不断交融和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历史见证。②“世界屋脊”上的黄金旅游线能带动川、滇、藏最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可以达到我国藏区社会长治久安,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赢目的。③走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条件。④在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道,拥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可得交易的产品以土特产为主、贸易双方具有互补性;据材料二“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可得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以管理;据材料二“(明朝)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可得边境贸易、对内贸易共同发展。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三“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可知保障物资供给,成为抗日战争中后期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据材料三“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可知促进了藏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据材料一“茶马古道”地图,如东北到北京、西北到西藏、西南到缅甸、东南到老挝、越南,可知加强汉藏等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一“茶马古道”地图,可知藏汉民族不断交融和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历史见证;据材料三“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可知“世界屋脊”上的黄金旅游线能带动川、滇、藏最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可以达到我国藏区社会长治久安,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赢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茶马古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可知在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道,拥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走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条件。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未来”是个包罗广大的问题,从1900年至1930年左右,短短二三十年间,新派人物的时间意识及其连带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计划呈现巨大变化,“未来”成为一个无以名之的巨大力量。近代中国,经过晚清以来的历史巨变,过去与现在变得愈来愈不相似,范例式史学也逐渐没落。晚清民初流行的几种新史学,所带出来的新时间观与传统史学有所不同,也使得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以及“未来”的性质产生重大的改变。这些史学带有寻找并建立公例、律则、规律的特色。它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认为历史中可以找到规律;另一种是以律则或类似律则的方式在写历史。——王泛森《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加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一:维新派眼中的“未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华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中国各个阶级都在努力,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作为资产阶级中上层的维新派,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学习西方以此达到救国的目的。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思想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康有为先后发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总之,维新派面对民族危机,主张进行改良革新,学习西方,这就是他们眼中中国要走的“未来”。示例二资产阶级激进派眼中的“未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华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特别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于是引起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一运动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也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总之,资产阶级激进派面对民族危机与尊孔复古的逆流,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希望实现民主制度,这就是他们眼中的“未来”。〖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认真审题,确定主题是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然后确定回答的论题,如维新派眼中的“未来”。其次从产生背景、内容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产生背景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中华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内容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如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思想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并据此分析带来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回扣主题。总之,维新派面对民族危机,主张进行改良革新,学习西方,这就是他们眼中中国要走的“未来”。也可以确定主题为资产阶级激进派眼中的“未来”。从产生背景、内容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产生背景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华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特别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于是引起了近代新文化运动。内容需要联系新文化运动相关主张,如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并根据所学概括其这一运动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也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最后总结,总之,资产阶级激进派面对民族危机与尊孔复古的逆流,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希望实现民主制度,这就是他们眼中的“未来”。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开始与西方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工业革命的潮流也影响到了中国,催生出中国内部的现代工业,但是由于这一时段属于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时期,中国还很难摆脱传统的负荷,工业发展不足,同时也由于战争等政治上的原因,城市化率不高。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主要在沿海沿江部分地区进行,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缓慢。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现代铁路运输的激增,一批大城市兴起,同时小城镇也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在区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阶段战争连续不断,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城市化进程受到干扰和破坏,但局部地区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77亿;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小城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04年的19883个,其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例由20%提高到27%。1978—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7.92%上升到44.9%,年均增长0.86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加快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效应:首先,①________;其次,②________;最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城市化的方针政策。比如开始把城市化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赵红《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期,并概括每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分别填写①②空白处。(3)中国城市化从近代到现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城市化过程中,你得到什么重要的历史启示?〖答案〗(1)分期及水平:阶段一: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水平:城市化率不高,处于起步阶段;阶段二: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水平:城市化较快,但不平衡性较强,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阶段三: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水平:整体上城市化遭到破坏,只有局部地区发展较快,处于衰退与曲折发展时期。(2)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乡镇企业大发展,保障了城市化进程;②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国企改革、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等。(3)城市化不但需要充分的经济条件,还需要稳定的政治条件;城市化不但需要人民的力量,更需要国家和政府分领导力量。〖解析〗(1)分期和水平:阶段一: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同时也由于战争等政治上的原因,城市化率不高”可知阶段一是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这一时期城市化水平不高,处于起步阶段;阶段二:根据材料二“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现代铁路运输的激增,一批大城市兴起,同时小城镇也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在区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可知阶段二是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这一时期城市化较快,但不平衡性较强,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阶段三:根据材料二“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阶段战争连续不断,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城市化进程受到干扰和破坏,但局部地区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可知阶段三是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时期整体上城市化遭到破坏,只有局部地区发展较快,处于衰退与曲折发展时期。(2)①:根据材料二“1978—2007年”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改革首先从中国的农村开始,农村改革的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是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促进了中国农村发展的乡镇企业;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的农村改革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