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普高联考高三下学期测评(六)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普高联考高三下学期测评(六)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普高联考高三下学期测评(六)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普高联考高三下学期测评(六)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普高联考高三下学期测评(六)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测评(六)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4小题。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掘,在距今8000至7000年的磁山文化(今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和裴李岗文化(今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等新石器时期遗址中都发现了农作物种植的痕迹,并出土有农业生产工具。据此推知,这一时期()A.先民脱离采集狩猎活动 B.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C.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明显 D.先民逐渐转向定居生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的发生,使先民由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D项正确。早期农耕阶段,采集、狩猎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人们在农耕的同时,还辅之以采集狩猎活动,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出现,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重视生产实践,讲求科学、逻辑学知识,强调“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与该学派的思想主张较为接近的是()A.追逐实际功利 B.强调严刑峻法 C.倡导民贵君轻 D.讲求精神自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重视生产实践,讲求科学、逻辑学知识”“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可知,该学派重视社会生产实践,一定程度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故该学派是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都蕴含着追逐实际功利的精神,A项正确;B项是法家学派的思想,排除B项;C项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排除C项;D项属于道家学派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3.下为唐代前期、后期进士分布的示意图。图示分布状况的变化缘于()A.民族交融加强 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C.社会环境变迁 D.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唐代前期进士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唐代后期南方进士数量激增,南方与北方进士数量差距缩小。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波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给当时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带来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的南迁直接给南方带去了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才,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进步,这逐步打破了中原地区文化一枝独秀的局面,南方文化发展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因而出现图示变化,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科举制度的完善,理论上对南北科举取士具有同等效力,无法解释唐代后期南、北方进士数量差距缩小,B项错误。唐代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出现,而非经济均衡发展,D项错误。故选C项。4.明人俞应益说:“野史之繁,亦未有多于今日者矣。”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也说:明人史著,“实录外,野史家状,汗牛充栋,不胜数矣”。由此可见,明代史学的特点是()A.史著数量明显增多 B.私人记史之风兴盛C.方志撰修成就显著 D.当代史事记载详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私史又称野史,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材料来源、记述内容、著作体裁、语言文字、撰述目的、流传范围等方面与官修史著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材料“野史之繁,亦未有多于今日者矣”“实录外,野史家状,汗牛充栋,不胜数矣”可知,明代私史数量庞大,这说明明代私人记史的风气非常盛行,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官修史著数量情况,排除A项;“方志撰修成就显著”属于明代史学成就,而非明代史学特点,排除C项;材料所述野史未必都是“当代史事”,排除D项。故选B项。5.据《北华捷报》报道,洪秀全对于引进欧洲铁路、蒸汽机等极表赞成;李秀成经常向西方传教士讨论如何仿造外国机器;1862年,太平天国建造铸造厂,仿造西方枪炮。上述现象表明()A.中体西用已成社会共识 B.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开始出现C.自强思想逐渐获得认同 D.太平天国冲破了封建制度的禁锢〖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背景是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此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太平天国在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也关注和重视洋务事宜,并开展了实际的行动,这说明自强思想观念获得认同,C项正确。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中体西用”,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B项错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太平天国不可能冲破封建制度的禁锢,D项错误。故选C项。6.1925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报道:“国民党自改组以来,组织日益完备,主张日益鲜明;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内容,因而挺身加入者,据现知概数,已达百万以上。其中最占多数者,就是知识阶级之学生;学校中也有党部、党团之组织,至少都有几万党员活动。国民党与学生间之界线,已连成一气!”这反映了()A.国民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B.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浓厚C.革命统一战线基本建立 D.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党员形成了以知识青年为主的格局,这是因为五四爱国运动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在时代大潮的呼唤下,知识青年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投身于政党,从事政治活动,由此出现材料所述现象,B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是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1925年5月”革命统一战线处于发展之中,排除C项。1921年成立,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国共两党签订的某一文件称:“通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见并发表公报的形式,中共承认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国民党也承认了中共及其军队的地位,双方都可以从这样的表述中获得己方认可并需要的东西。”据此判断,该文件的签订()A.有利于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B.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C.意味着国共两党军事冲突的停止 D.顺应了民众期待国家重建的愿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由材料“通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见并发表公报的形式”可推知,该文件为重庆谈判过程中国共签订的《双十协定》。《双十协定》虽然形式效应远大于实际内容,但缓解了迫在眉睫的内战危机,符合民众期待国家重建与民族复兴的愿望,D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排除A项。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但当时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并未会见,排除B项。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签署,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8.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式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如表所示。这一理论()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A.依据地理位置的差异划分国家归属 B.依据国家独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划分C.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D.表明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共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可知,毛泽东关于中国式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将中国划入“第三世界”,这表明了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共性,有助于这些国家对中国产生认同感,扩大中国在这些国家中的影响力,把它们团结在反对超级大国扩张侵略政策的旗帜下,故D项正确;中国式的“三个世界划分”不是以地理位置划分归属,因为亚非拉国家被划为一类,排除A项;虽然“第三世界”中的大多数国家为二战以后新兴的民族国家,但其中的拉美国家早在19世纪初期就普遍获得了独立,排除B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出现于一战后,排除C项。故选D项。9.12世纪时,西欧城市居民通过他们自己的法庭来实施他们自己的法律,他们有自己的税收方式,把所有的账都收齐之后,一次性付给领主。上述做法()A.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B.加快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出现C.缘于王权力量日益削弱 D.强化了市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可知,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居民践行城市自治,并取得部分自治权,城市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封建割据局面,主旨是在论述城市自治促进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中古西欧王权力量呈现出加强趋势,排除C项;“西欧城市居民通过他们自己的法庭来实施他们自己的法律……一次性付给领主”说明随着城市自治的发展,市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10.有学者将法国政体与美国和英国的政体进行了比较,认为美国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总统面对一个同样不可动摇的国会;英国是一个可以动摇的首相面对一个可以动摇的议会;而法国则是一个不可动摇且又不负责的总统面对一个他可以随意解散的议会。据此推知()A.美国总统不能制约国会权力 B.法国是典型的责任内阁制国家C.英国议会主权原则遭受破坏 D.法国总统拥有规避限制的权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美国和英国)。据材料,“法国则是一个不可动摇且又不负责的总统面对一个他可以随意解散的议会”说明法国总统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包括可以随意解散议会,说明其拥有规避一些限制的权力,D项正确;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分权制衡原则,美国的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通过搁置否决权、行政命令权、委托立法权的行使,实际牵制着国会的立法活动,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的重要特征是议会高于内阁,不能随意解散议会,议会倒阁则没有法律上的限制,法国政体与此不符,排除B项;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提高并得到巩固,到19世纪时,英国逐渐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议会享有立法的垄断权、对政府的监督权以及最高司法权,排除C项。故选D项。11.1870—1900年世界各大洲铁路网(单位:千公里)的变化如下表所示。这一变化()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187021010593822188037316917516581890617224331349191900790284402602024A.使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B.为多数国家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工具C.推动世界各国工业差距不断缩小 D.不利于更多国家扩大工业产品的出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1900年的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1870—1900年铁路运输业发展迅速。到1900年,全世界的铁路已长达79万公里,比1870年增加了约3.8倍。美洲大陆的铁路里程数已远远超过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铁路里程数也有很大的发展,世界铁路网初步形成,极大地便利了国际经济交往。在铁路建设以前,国际贸易仍很难触及各大洲广袤的内地,铁路的发展促进了贸易往来的增多及经济的发展;为多数国家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工具,B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新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虽符合史实,但材料依据不足,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基础、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工业发展差距继续拉大,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迅猛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扩大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品的出口,排除C、D项。故选B项。12.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将油价提高了近三倍;1974年8月,控制世界铝土出口总额80%以上的国际铝土协会将税收和地租增长了7倍;1974年11月,铜矿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缩减生产10%,1975年2月及4月进一步缩减5%。上述现象反映了()A.二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资源紧缺 B.世界生产领域开始出现国际分工C.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1975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由发展中国家成立的一些专门性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增加税收和地租、自主减产等形式,提高初级产品的价格,以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维护自身利益,C项正确;二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资源紧缺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世界生产领域已出现国际分工,排除B项;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属于专门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并非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52—1875年,大约20万中国人移民到了加利福尼亚。一些人,如陈兴发,买了船票,在淘金热中发了财;然而大多数人作为契约劳工从事种植业或者参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还有5万中国移民去加拿大淘金,或去加拿大修筑太平洋铁路。日本和中国的移民来到秘鲁,或在沿海的棉花种植园中工作,或开采海鸟粪生产肥料,或修筑铁路……移民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的音乐、舞蹈、节日、运动和语言,丰富西半球的文化多样性。拖家带口的移民通常集中在特定地区。然而美国本土的白人公民对于如此多的新移民开始感到不堪重负。对外国人的厌嫌常常使本土白人对如潮水般涌入工业城市的移民产生敌意:1882年美国政府明令禁止中国移民进入美国,1907年禁止日本移民进入美国。——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台湾已不再是闽粤人口外迁的主要方向”,而海外移民则成为沿海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粤东生齿过繁,久有人满之患。三十年以来,谋生海外者,其数既逾百万。其始多不肖奸民,脱逃转徙,以外国糊口较易,稍稍艰衣缩食,便能捆载而归;后遂有正经商人,携本觅利者”。五口通商后,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以后,闽粤地区向海外迁徙人口剧增,如福建“漳泉两府,地稀人稠,居民贫困者多无以为谋生之术,幸海禁大开,于是相率出洋谋食者近至四百万人之多,皆散见于南洋各埠,几于无处不有华人足迹,极一是时之盛已”。——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1840—19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为排斥亚洲移民而采取的措施以及亚洲移民浪潮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海外移民不断增加的原因。〖答案〗(1)措施:将亚洲移民集中在特定地区居住,阻止亚洲移民在其他地方定居;颁布法律和运用立法手段,禁止亚洲移民进入美国。影响: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刺激了美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美洲大陆的开发,加快了美洲的交通运输建设和工业化建设;使美洲出现了新的族群和新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的形成。(答对3点)(2)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清政府允许外国人雇用中国合同工,批准他们移民到外国;中国沿海人多地少的压力,人们自愿出洋谋生;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为海外移民提供了必需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手段。(答对4点)〖解析〗【1题】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拖家带口的移民通常集中在特定地区”“1882年美国政府明令禁止……1907年禁止日本移民进入美国”可知,将亚洲移民集中在特定地区居住,阻止亚洲移民在其他地方定居;颁布法律和运用立法手段,禁止亚洲移民进入美国。影响:根据材料“大多数人作为契约劳工从事种植业或者参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日本和中国的移民来到秘鲁,或在沿海的棉花种植园中工作……或修筑铁路”可得,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刺激了美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美洲大陆的开发,加快了美洲的交通运输建设和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移民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的音乐、舞蹈、节日、运动和语言,都增加了西半球的文化多样性”可得,使美洲出现了新的族群和新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的形成。【2题】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852—1875年间,大约20万中国人移民到了加利福尼亚”“一些人……买了船票,在淘金热中发了财;然而大多数人作为契约劳工从事种植业或者参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粤东生齿过繁,久有人满之患”“漳泉两府,地稀人稠,居民贫困者多无以为谋生之术,幸海禁大开……几于无处不有华人足迹,极一是时之盛已”可得,中国沿海人多地少的压力,人们自愿出洋谋生;根据材料“五口通商后,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以后,闽粤地区向海外迁徙人口剧增”可得,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清政府允许外国人雇用中国合同工,批准他们移民到外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为海外移民提供了必需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手段。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民族今日所拥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无论是其优长处还是其弊端所在,都是从长久的历史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并将深刻影响我们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格局。这种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是无法割裂的。任何斩断历史的做法,都心劳日拙,其结果往往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人们不能摆脱传统,正像无法用手拔着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摘编自冯天瑜著《中国文化史》请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论述: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栖息于东亚大陆,在这片广袤而丰饶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历经万般艰难险阻,以惊人的韧性和包容精神,持续而富有独创性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培育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秦时期,融合儒道、综汇百家,通过《易传》《中庸》,会通人文与自然,出现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高潮;从魏晋到隋唐,易、老、庄三玄及佛学彼此交汇,会通儒释道,综合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走向,中华文化创造出旺盛的生命机制,形成恢宏博大的文化格局和开放包容的民族品格;宋元明清时期,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相互激荡,中华文化走向精微深邃,民族精神趋向平衡。与此同时,贯穿古代全过程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互补,彼此相反而又相成,迭起波澜,增添异彩。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曲折发展进程中,在传承中不断更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示例二论题: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在批判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论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社会意识诸成分之一、是中华民族历代社会信息的独特载体,具有稳定性、变异性和继承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机制,是民族内聚力的源泉、维系民族生命的抗体,借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代人方能相互联系起来,并将前人的经验传递给后人;通过文化传统的传承,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能得以保存和实现。如北宋张载的千古名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后世知识分子不断张扬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惯性作用,又容易形成一种惰力,当历史进步要求摆脱或改造某些传统时,必须作出艰巨的努力,如中国古代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抑商观念和闭关政策等。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二重性,决定了我们应当采取分析的、历史主义的态度,切忌食古不化、全盘承袭和数典忘祖、一概骂倒两种偏颇。〖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中华民族今日所拥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无论是其优长处还是其弊端所在,都是从长久的历史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结合所学可得,关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应从先秦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几个阶段出发,如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栖息于东亚大陆,在这片广袤而丰饶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历经万般艰难险阻,以惊人的韧性和包容精神,持续而富有独创性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培育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秦时期,融合儒道、综汇百家,通过《易传》《中庸》,会通人文与自然,出现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高潮;从魏晋到隋唐,易、老、庄三玄及佛学彼此交汇,会通儒释道,综合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走向,中华文化创造出旺盛的生命机制,形成恢宏博大的文化格局和开放包容的民族品格;宋元明清时期,佛学思辨融入儒学体系,强调内圣与外王的理学和经世实学应运而兴,相互激荡,中华文化走向精微深邃,民族精神趋向平衡。与此同时,贯穿古代全过程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互补,彼此相反而又相成,迭起波澜,增添异彩。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曲折发展进程中,在传承中不断更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同时可从批判继承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述,如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在批判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论述方面可从文化传统的传承、北宋张载的千古名论等角度论证,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社会意识诸成分之一、是中华民族历代社会信息的独特载体,具有稳定性、变异性和继承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机制,是民族内聚力的源泉、维系民族生命的抗体,借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代人方能相互联系起来,并将前人的经验传递给后人;通过文化传统的传承,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能得以保存和实现。如北宋张载的千古名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后世知识分子不断张扬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惯性作用,又容易形成一种惰力,当历史进步要求摆脱或改造某些传统时,必须作出艰巨的努力,如中国古代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抑商观念和闭关政策等。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二重性,决定了我们应当采取分析的、历史主义的态度,切忌食古不化、全盘承袭和数典忘祖、一概骂倒两种偏颇。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因经济落后受尽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尽快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中国志士仁人的共识,随着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执政的自然要将工业化置于首位。就当时来看,世界上成功的工业化基本上有三种:一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美;二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日;三是苏联。……上述三种工业化道路,与当时中国情况最相近、最可行的是苏联的道路。——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与苏联一样,新中国选择了一条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国的重工业基础过于薄弱,这一事实所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被连年的战乱和外敌的入侵不断放大。旧中国工业生产所表现出来的轻型化结构非常明显,1933年在中国的工业资本中,制造生活资料的资本所占比重为92%,1946年下降至88%,其中纺织业占35%、食品业占15%。也就是说,在工业部门内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