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练习语文八年级下册2_第1页
第23课《马说》练习语文八年级下册2_第2页
第23课《马说》练习语文八年级下册2_第3页
第23课《马说》练习语文八年级下册2_第4页
第23课《马说》练习语文八年级下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阶梯训练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马说》的作者是____朝的______。他与《小石潭记》的作者_________并称为“______”。(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或___________,一般都为阐明道理。我们七年级曾学过周敦颐的《________》。【参考答案】(1)唐,韩愈,柳宗元,韩柳(2)说明事理,发表议论,记叙事物,爱莲说(二)课文默写(1)韩愈《马说》中,以马喻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千里马被摧残的悲惨处境。(2)韩愈《马说》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根本原因的句子是“,。”(3)韩愈《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4)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韩愈对统治阶级不识人才的无情嘲讽。(5)韩愈《马说》一文中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参考答案】(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观察漫画《千里马的遭遇》,写出漫画的寓意及对策。(8分)寓意:对策:【参考答案】寓意:让千里马去拉磨、耕田等,是大材小用,讽刺了社会上浪费人才的现象,批判了对人才有种种偏见的无知的人。对策:消除对人才的偏见,为人才安排合适的岗位,使其发挥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试题解析】分析寓意,首先要观察漫画,漫画中的人所说的话是分析的重点。他们让千里马去拉磨、耕田等,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千里马,没有让千里马做它应该做的事情。作者是借千里马不被重用的现象来讽刺社会上人才浪费的现象,也是对不识人才现象的一种批判。提出对策,可根据对寓意的分析,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根据漫画的寓意,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会识别人才,消除对人才的偏见;二是要人尽其才。(四)看漫画,做题目。(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2)看了上面漫画,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2分)【参考答案】①猪向伯乐行贿,得到“千里马”的称誉后得意忘形。②略(提示:①要加大对受贿、行贿者的惩处:②名人须自重;③纸终究包不住火……)。(三)综合性学习今年是农历马年。你们班开展了“马说”语文综合性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汉字探究】1、请你认真探究关于“马”字的演变图示,根据要求写出探究结论。(2分)

(1)从汉字的起源看:

(2)从汉字的发展看:【阅读名著】2、在我国古典名著中,马常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马,《西游记》中唐僧的马。(2分)【鉴赏名画】

马是画家的爱物,在这次活动中,你一定少不了收集欣赏名家名马画。下面这幅画可是名扬天下的国宝哦,它是徐悲鸿的《八骏图》请你仔细观察、品味,从画面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等方面,为它写一段解说词。(不超过50字)(3分)

【参考答案】1、(1)汉字的起源跟实物有关,或最初的汉字是对实物的描摹。(2)汉字的发展过程是由繁到简或笔画越来越少。(意思对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2、赤兔

白龙(2分)3、①徐悲鸿所画的奔马,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欢快振奋,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②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风格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③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④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⑤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任意谈到一点即可)(一)阅读《马说》,完成题目。(15分)(2011年安徽省中考真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安:(5)执策而临之执:2.翻译下列句子。(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文: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有着怎样的命运?(3分)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参考示例】1.(5分)(1)或:有时。(2)见:同“现”,表现(或:显露)。(3)等:相同,一样。(4)安:哪里。(5)执:握,拿。2.(4分)(1)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3.(3分)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意思对即可)4.(3分)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5分)(中考改编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④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故虽有名马虽:(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3)厉王使玉人相之。相:(4)王以和为诳诳: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译文:4、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3分)5、《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4分)【参考示例】1、(1)即使(2)有时(3)鉴别(4)欺骗2、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意思对即可)4、《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5、《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附【乙】文参考译文: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砍断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砍断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砍断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夫骥之齿至①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②膝折,尾湛③附④溃,漉⑤头洒地,白汗交流,中返迁延⑥,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辕而哭之,解衣以幂⑦之。骥于是傍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注释】①至:年老②申:同“伸”③湛:沉④附:脚背⑤漉:口鼻中流出的白沫⑥迁延:步履艰难⑦幂:覆盖。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_________(2)安求其能千里也安:_________(3)伯乐遭之遭:_________(4)若金石者若: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文:(2)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译文:3、【甲】文中的千里马如果不是遇到伯乐,它的命运只能“”;【乙】文对伯乐的描写与【甲】文对食马者言行的描写,形成对照的是“”【乙】文中千里马“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当政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4分)(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一样(2)怎么(3)遇见(4)像2、(1)千里马(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2)这时,千里马低着头喷着鼻子,又仰起头长鸣了一阵,洪亮的声音直达天际。3、【甲】文: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乙】文: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幕之;彼见伯乐之知己也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所以当政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恰当地使用人才;不仅如此,还要用伯乐“攀而哭之,解衣以幕之”那种爱护千里马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附【乙】文参考译文:千里马老了,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盖折断了,尾巴被浸湿,皮肤也溃烂了,口水洒到了地上,汗水满身流淌。被鞭打着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响亮得就好像金石发出来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他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策:________(3)遂得道遂:_________(4)不难师于老马与蚁师: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春往冬反,迷惑失道。3、【甲】文中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情形的语句,;【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成语)。(3分)4、【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4分)【参考示例】1、(1)食:同“饲”,喂

(2)策:用马鞭驱赶

(3)遂:于是

(4)师:向……学习2、(1)尚且与普通的马一样都办不到。(2)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老马识途4、【甲】文:统治者的“不识马”是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乙】文: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或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耻下问。)附【乙】文参考译文: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三)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②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③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④之山,不知其所终。(节选自刘基《工之侨献琴》)【注释】①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及礼乐的官员。②国工:全国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③窾,同“款”,款式。④宕冥(dànɡmínɡ):山名。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3)弦而鼓之鼓:_________(4)岂独一琴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