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练习题_第1页
心理学练习题_第2页
心理学练习题_第3页
心理学练习题_第4页
心理学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现象,又可称为心理过程,简称为心理。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

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5.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居

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的意识倾向性的是世界观。

6.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8.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描述和阐明人的心理现象;第二,测量和

预测人的心理现象;第三,理解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

9.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10.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11.心理实验法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形式。

二、名词解释

1.心理现象一一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是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

事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

分。

2.心现过程一一指在人脑中发生、发展和完成的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就其

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分为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过程。

3.个性心理一一指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各个人的不同心理特点,这些

不同特点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两个方面。

三、问答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

分。

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

于所认识所操作的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为达到预期目的并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三个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

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这种特点是

个性倾向性稳固化和概括化的结果。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人的心理的统一体。

综上所述,可以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

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研究心理过

程和个性相互惯性的规律性的科学。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填空

1.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它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

2.心理现象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机能

不断完善的结果。

3.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这一论断已被科学所证实。

4.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王观映象,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5.劳动和语言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6.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反射活动。

7.谢切诺夫认为大脑的反射活动,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开始环节、

中间环节和终末环节.

8.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识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反映一一反映是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心理是物质

运动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反映形式。

2.感应性一一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整体的变化来对某些直接影响机体

生命的刺激作出应答性的反应,以实现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换,并保存自己

的属性。

三、问答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级产物一一人脑机能的活动形式。人的心理

是在成熟、健全的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大脑的本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也为

现代有关脑的研究所证实。

脑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它是一块十分复杂而精致的物质,具有反映外界

刺激,抑制智慧活动和复杂行为的高级机能。人脑的这种复杂的内在结构,决定

了它的特殊机能,使其真正成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所具有的心理机能,

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从谢切诺夫的反射概念到巴甫洛夫的高

级神经系统学说,都表明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过程的结果。

2.为什么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人脑只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仅仅提供了人的心

理产生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人脑自身是不能单独产生心理活动

的。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结果,而在人脑中所

形成的各种映象则是主观的,因为,在人脑中所形成的事物的映象,虽然与客观

事物相似,但毕竟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正如镜中人是人的映象而并非人本身一样。

映象的主观性还表现在,映象总是在具体的人的头脑中形成;由于每个人的

经历不同,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知识经验、世界观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甚

至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每一个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不尽相同。譬如,同读

一本书,同听一堂课,每个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都不相同。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从反映内容上看是客观的,从反映的形式、反映的差别

和特征上看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第三章注意

一、填空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表明注意具

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3.注意的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指向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

它的对象.

4.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5.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三种功能。

6.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

将有关感受器转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而已经形成的条

件反射则暂时受到抑制。

7.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它

的转移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

8.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直

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o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A

本身的状态。

10.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之一,这些特点包括刺激物

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

11人本身的状态也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之一,这种状态是指人对事物的

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等。

12.在一定条件下,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可以转化为

有意后注意。

13.有意后注意是有自觉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

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14.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它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

的数量。

15.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对象的特点;二是个

体的注意任务与知识经验。

16.注意的稳定性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广义

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二渣动上的时间;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

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注意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17.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是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

18.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它要求同时

进行的两项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悉的。

19.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

对象上。

20.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原来注意的强度;新的注意对象

的特点,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二、名词解释

1.注意一一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

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

2.无意注意一一或称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

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初级形式,在心理学文献中有时被称为消极注意或情绪

注意。

3.有意注意一一或称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

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发展形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注意形式,也是

人特有的一种注意。

4.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消楚地把握的对象

数量;从信息论的观点来说,即指在注视点来不及移动的很短时间(1/10秒)

内所能接受的同时输人的信息量。

5.注意的稳定性一一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

意所能持续的时间;它可以用同一时间范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表示。

6.注意的分配一一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7.注意的转移一一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

一个对象上。

三、问答

1.注意有哪些功能?

注意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①选择功能。这是注意的最基本功能。注意使心理活动从大量刺激中选择

有意义的、符合当前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刺激,排除或抑制那些些

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和任务的无关刺激;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心理活

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②保持功能。大量信息输入后,必须经过注意才能转换成一种持久的形式

而得到保持,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③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当注意离开了与当前活动任务有关的刺激,

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工作就会发生差错和事故;反之,如果注意集中,

朝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学习和工作效率就高,错误就少。

2.怎样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

(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及活动的合理组织。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活动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对活动的

意义理解越清楚、越深刻,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保持。

在活动的目的、任务明确的情况下,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有意主义的集中

和维持。

提出自我要求,有助于集中注意;提出问题,有助于加强注意;智力活动和

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

(2)培养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和活动过程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目的和结果的

兴趣。引起无意注意的兴趣多属于直接兴趣;而间接兴趣对引起有意注意有重要

作用,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间接兴趣越

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保持有意注意。

(3)用坚定的意志同干扰作斗争。

有意注意具有意志性特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有

意注意即使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坚持进行,这就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同内外

部干扰作斗争,排除干扰,维持有意注意。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根据感觉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3.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件的感觉,包括视

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里指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身体的

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和内脏感觉。

4.感受性是指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的大小通过感觉阈限来度量。

5.能够引起感觉的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叫感觉阈限,用它来度量感受性

的大小。

6.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量上呈反比关系。

7.每种感觉的产生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

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8.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

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觉察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10.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11.根据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

动知觉。

12.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

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13.知觉的基本特征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14、知觉的理解性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活动任务以及个人

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5.知觉恒常性的范围主要包括大小知觉恒常性、明度和颜色知觉恒常性。

二、名词解释

1.感觉一一(见填空部1小题)

2.感受性一一(见填空第4小题)

3.感觉阈限一一(见填空第5小题)

4.绝对感受性一一(见填空第8小题)

5.绝对感觉阈限一一(见填空第8小题)

6.差别感受性一一(见填空第9小题)

7.差别感觉阈限一一(见填空第小题)

8.韦伯定律11、理学家韦伯的研究发现,产生最小差别的感觉,刺激物

的变化量与原刺激量之间的关系再一定范围内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1/1

=K,其中I为原刺激量,△【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这一公式即韦伯

定律。

9.知觉一一(见填空第8小题)

10.观察一一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指受个人思维活动影响的有预定目的、

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活动。

11.观察力一一就是观察的能力,即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

特征的能力。

三、问答

1.感觉和知觉有何联系和区别?

感觉于知觉是两种本质不同而由联系紧密的心理过程。

(1)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越丰富、精细、

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2)区别: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

属性。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提示事

物的意义。

2.知觉有哪些基本特征?

不管是何种知觉,都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对同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进行选择而做进一步加工的

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

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在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

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仍保持完备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已经发生变化,但知

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哪些刺激物结构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1)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物;

(2)视野中接近,即空间位置相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刺激物;

(3)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

(4)连续、对称、趋合的图形。

4.怎样培养观察力?

人的观察能力是通过后天实践活动逐步发展的,只有在长期有计划、有目的

的训练中,观察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完善。培养观察力的方法和途经很多,一

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浓厚的观察兴趣。有了兴趣,人就会主动持久地观察某一事物,探究

事物的奥秘。这种由兴趣发展而致的强烈的求知探索心理,会使人以不寻常的态

度和方法去审视一般人所不注意的事物和细节。

②有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很多科学发现都起源于高度集中的注意和对细

节深入持久的观察及善于捕捉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

③要积极思维,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④要学会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能。必须熟悉和掌握并能运用各种数学统计

方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并能客观地将所观察的结果与其他

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进行印证比较,消除各种人为的误差,对观察结果进行恰

当的科学的评价。

第五章记忆

一、填空

1.记忆的心理过程包括迟运、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

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编碣和贮注,

它的对立面是遗忘。

3.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

象为内容的记忆称为形象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

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称为蛔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

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称为情绪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

容的记忆称为运动记忆。

4.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输入和编码方式的不同、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可

以把记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根据识记时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

13;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对其理解程度和采用方法不同,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

意义识记。

6.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用

信息加工的观点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

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类。

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进行的研究表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8.学习程度指在学习过程中正酗应所能达到的程度;实验表明,学习程

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二、名词解释

1.记忆一一是过去经验在入脑中的反映;换言之,即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

保留和恢复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基本环节。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解释,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输入、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2.再认和回忆一一是人脑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

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

不在面前,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3.瞬时记忆一一也叫感觉记忆,是指刺激物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官,

便得到短暂的存贮,记忆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

形象性。记忆保持时间约为1秒,记忆容量约为9〜20个字母或物体。

4.短时记忆一一是指信息在人脑中一次呈现后,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

记忆。记忆的信息主要以言语听觉编码存贮,记忆容量为7±2个项目。

5.长时记忆一一是人脑对信息的永久贮存,记忆容量约为5—10万个组

块,记忆的信息有语词和表象两类,信息组织方式有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

提取记忆信息的方式是回忆和再认。

6.艾宾洁斯遗忘曲线一一艾宾浩期是德国心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人类

的遗忘过程是有规律的,即认为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根据遗忘与时间的关系所

绘制的曲线称“遗忘曲线”。遗忘曲线表明记忆的保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

下降的趋势,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然后趋于平稳。

7.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一指遗忘中的两种抑制现象。前摄抑制是指先前

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

对先前的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

8.记忆表象一一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该物体的

形象,简称表象。它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三、问答

1.短时记忆有什么特点?

(1)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12个项目;

(2)信息保存时间再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3)通过复述保持信息,并通过复述的作用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4)信息编码大量的是以言语听觉编码存贮,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存

贮;

(5)信息提取比较完全,提取方式有串行加工和平行加工两种。

2.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哪些?

识记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识记的目的、学习者态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方法。

①识记的目的对识记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识记材

料时的组织也不同。

②学习态度。如果识记的客体是学习者活动的对象或结果时,会激发学习

者的识记动机,从而提高识记效果。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影响较大。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

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用的时间就越多。识记直观材料和文字材料的效率

因人而异,识记容易的材料的进程一般是先快后慢,识记艰深材料的进程一般是

先慢后快。

④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也影响识记效果。理解了的材料识记比较迅速和

牢固。

⑤正确的识记方法是保证识记效果的手段。识记有三种方法:整体识记、

部分识记和综合识记;根据不同的识记目的、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采取不同

的识记方法。

⑥及时复习。复习即多次的识记,其作用在于强化联系,同时促进理解,

使识记有效地进行。复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组织复习。

3.产生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

①时间对遗忘的影响。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过程是有规律的,

记忆的保存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下降的趋势,遗忘的速度会随时间的延长

而愈来愈缓慢。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对遗忘的影响。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最越大,则识

记后的遗忘越多。

③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影响。一般地说,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

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

④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研究表明,学习程度为

150%时,遗忘最少,识记效果最佳,低于此种程度,记忆效果下降,超过此种

程度,识记效果并不随之显著增长。

⑤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影响。一般地说,最后或最先呈现的材料遗

忘少,容易回忆;中间部分材料由于受抑制现象的影响,最容易遗忘。遗忘中的

抑制现象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材料的记忆

的干扰叫前摄抑制;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叫倒摄抑

制。

第六章思维和想象

一、填空

1.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2.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其

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3.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结合和联系起来的过

程。把抽象概括中获得的概念推广运用到同类其他事物上去的过程称为具体化。

4.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

象思维。

5.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其特点是县

体形象性。

6.抽象思维亦称逻辑思维,是指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

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为思级的基本过程,来揭示

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思雄活动。

7.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8.发散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特性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9.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

象。

10.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划分为再造想象

和创造想象。

11.幻想是指向未来、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

形式。

1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大致可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

假设四个阶段。

1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解问题的方式,二是

定势的作用,三是功能固着的作用,四是迁移的作用,五是情绪和动机状态。

14.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定势有时促进

问题解决,有时则阻碍问题解决。

15.陆钦斯的量水实验说明,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16.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子根难骑好三轮车,这主要是受了负迁移的干扰。

17.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

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8.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

二、名词解释

1.思维一一是人以己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

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认识的最高阶段。

2.想象一一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

心理过程。

3.问题解决一一是指一个人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要求运用

新颖独特的方法的问题解决叫做创造性问题解决;使用现有方法的问题解决叫做

常规性问题解决。

4.定势一一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它决定并

影响着后继的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向。

5.功能固着一一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

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的心理倾向。

6.迁移一一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

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产少积极影响的叫正迁移,产生消

极影响的叫负迁移,又称干扰。

7.创造性思维一一指有创见的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

维的高级过程。

8.原型启发一一是指人们在创造想象时,从其他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

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中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

9.灵感一一是在进行创造想象的过程中,突然出现新形象的心理状态,它

是一个人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

三、问答

1.概念掌握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途径:概念掌握一般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1)以个体直接经验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抽取出同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从而达到对日常生活概念或称前科学概念的掌握;

(2)以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解释出概念的关

键的、本质的特征,以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得科学概念。

方法:

(1)重视日常概念的积极作用,消除日常概念的消极影响;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帮助对概念的理解;

(3)恰当地利用变式;(变式指用来揭示概念本质特征的正反例子)

(4)正确下定义以帮助概念的理解。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可不断地获

得新概念。

2.用具体例证说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要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请自己举例说明)

3.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赋予其物体某种和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

体的其他功能。例如:箱子是装东西的,而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还可以作为板

凳,作为梯子登高,铺上小被子作为儿童小床,作为桌子等等。能否灵活地运用

物体的不同功能,关键在于能否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灵活地运用思维,发现和建

立起问题和物体之间的新联系。但是,这个关键,却常常因受事物固有功能的影

响不易突破。

邓克曾用实验证实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他设计两组被试在不同的

安排下使用同样五种工具解决五个同样问题.一组被试(实验组)先对这五种工

具的习惯用法进行一段练习,目的是增强功能固着的影响;另一组被试(控制组)

则不经练习工具的刁惯用法,直接解决问题。实验结果,实验组的成绩远远低于

控制组,说明实验组的工具经过被试的事先练习产生了功能固着作用,从而影响

问题的解决。可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能否改变物体固有的功能,适应新的需

要,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关键。

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点?

(1)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与创

造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

的活动。因此,创造性思维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首创和独特的活动。

(2)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才可以

实现的,因此,创造性思维与想象是有机的统一。

(3)执着和目标明确。当一个人被所要解决的问题深深吸引而达到着迷程

度是,创造就成为其生活的目的。如果创造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反过来又

会促使其更深地迷恋与创造。

(4)创造性思维中既含有发散性思维,又含有集中性思维的成分,而且在

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更为重要。

(5)知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成分。凭借直觉思维,可以发现

和选择问题,并在创造活动中作出预见和假设。

5.创造性想象的条件有哪些?

(1)实践要求与个人的创造需要相结合是形成创造性想象的基础。

(2)原型启发是激发个人创造性想象的起点。(原型启发的概念见名词解

释)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的作用,创造性地

想象出新事物的形象。

(3)创造者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创造性想象具有重要影响。

(4)灵感是促使创造想象与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们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

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通常是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

联系的体验。

3.一般认为,怏乐、愤怒、恐惧、悲哀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

4.人类情绪和情感的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称作表情。

5.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身段表情三种。

6.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区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7.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称作心境;猛烈爆发而短暂的情绪状

态称作激情;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作应邀。

8.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9.情感按其社会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0.道德感有三种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

情感体验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11.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美感的两个显著特点

是具有愉悦的体验和带有倾向性。

二、名词解释

1.情绪与情感一一(见填空第1、2小题)

2.心境——(见填空第7小题)

3.激情一一(见填空第7小题)

4.应激一一(见填空第7小题)

5.道德感一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

情感体验。

6.理智感一一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7.美感一一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标准,在创作或欣

赏美的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问答

1.情绪和情感有何联系和区别?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

①情绪通常是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

联系的体验。

②在种系发生中,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

情感发生晚,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人类个体发展中,

情绪产生在先、有些情绪生下来就有;情感产生在后,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

起来的。

③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具有较大的

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多以内在体验的形式存在。

情绪和情感又有密切联系,二者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是同一

类型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

本质内客。一般地说,情感的产生会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支配。

第八章意志

一、填空

1.可以把意志看作是内部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

2.意志总是和自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常把意志称为意志行动。

3.意志行动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具有自觉的目的;二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三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4.意志行动可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5.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6.动机斗争有原则性与非原则性之分;在众多动机斗争中,具有社会意义

的高尚的动机能否获胜,是一个人意志水平高低的标志。

7.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等人研究了个人的内心冲突,认为个人的内

心冲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接近一接近冲突;②回避一回避冲突;③接近

一回避冲突;④双重接近一回避冲突。

8.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自觉性、果断件、自制性、坚韧性四个方面.其

中坚韧性是其它三种品质的综合表现。

9.意志的自觉性以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为基础:意志的果断性以深

思熟虑和大胆勇敢为特征;经得起长期磨练是意志坚韧性的基本特征之一。

10••对容易受暗示的人,应注意培养他的意志自觉性;对前怕狼、后怕虎,

不能作出决定的人,应注意培养他的意志果断性;对过分活跃和缺乏控制能力的

人,应注意培养他的意志自制性。

二、名词解释

1.意志一一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

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自觉性一一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认识到行动

的社会意义,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的品质。

3.意志的果断性一一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

执行决定的品质。

4.意志的自制性一一指一个人善于抑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的品

质。

5.意志的坚韧性一一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

三、问答

1.意志行动有哪些特征?

意志行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具有自觉的目的。这是指人在行动之前就已对行动的方向、结果以及如

何达到这一方向的结果有充分认识,从而有计划地去实现自己的目的。

②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困难包括外部困难与

内部困难,外部困难主要指外部条件的障碍,内部困难主要指人本身在心理和生

理方面的障碍。目的确立与实现,通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意

志行动的过程,人在活动中克服困难的情况,就成为衡量意志强弱的标志。

③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人的行动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动作可分为不随意

和随意两种,不随意运动具有无条件反射性质,没有一定的目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随意运动是在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而形成的条件反

射,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必要

条件,如果不具有必要的随意运动,意志行动就不可能实现。

2.意志行动分几个阶段?怎样理解?

意志行动可以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1)采取行动阶段

这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部署。这个阶段首先要解

决动机斗争问题,然后是确定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达到目的的方式和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这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坚强的意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方面是采取积极行动来达到目的,另一方面是制止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这个

阶段也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在克服困难的同时,还要根据意志行动中反馈过来的

新情况,修正原来的行动方案,以便更好地达到目的。

第九章需要和动机

一、填空

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2.需要的基本特征是永远带有动力性。

3.根据需要的起源,可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

要的对象,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是最

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5.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部条件是透因。

6.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类。

7.动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激发功能、指向功能和维持和调节功能三个方面。

8.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

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将动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

的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可将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

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根据动机是否被

意识到,可将动机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9.成就动机和亲合动机是最主要的社会动机。

二、名词解释

1.需要一一(见填空第1、2、3小题)

2.动机一一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3.诱因一一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条件。

4.成就动机一一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

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三、问答

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

马洛斯认为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需要,一类是沿着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

弱的本能需要,称为生理需要或低级需要;另一类是随着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

来的潜能,称为心理需要或高级需要。马斯洛提出人类共有七种基本需要,依次

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

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人类的各种需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

依赖和彼此重叠、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

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

在各种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量的,如果这类需要中一项不

能满足,它就会完全支配个人的行为。

马斯洛晚年又进一步把人类需要划分为三大层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

我实现的需要0

马斯洛研究了个人需要结构的发展,指出个人需要结构的发展过程更多地像

波浪式地演进,各种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至另一级。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把人的基本需要看作一

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它反映了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向,反

映了人的需要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为研究人类的需要提供了有意义

的线索,并且在管理科学和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马洛斯认为需

要是由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自然出现,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后来马斯洛本人也承

认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时也不一定会阻碍高层次需要的出现。②依据观察和推

理较多,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的指标,在许多方面尚带有假设的性质。③离

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抽象地谈人性和人的自我实现。

2.需要在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在人的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中

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正是各种需要推动着人们在各个方面

的积极活动。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个体的一切活动。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的活

动也就越有力。

需要的基本特征是永远带有动力性。它不会暂时满足而终止。旧的需要满足

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在活动中需要

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使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需要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为了满足需要,个体必须对有关事物进行

观察和思考。需要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认识倾向。

需要对人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

要为中介的。一般地说,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则引起肯定的情绪和情

感;反不能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引起否定的情绪和情感。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人为了满足需要,从事一定的活动,在克服困难的过

程中,锻炼了意志。

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个性倾向性的其他方面,如动机、理想、信念等

等都是需要的变形,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3.什么是成就动机?它有什么作用?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成就动机的概念见名词解释)

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作用,它好象是一架强大的

“发动机”那样,激励人们努力向上,在前进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成就动机是一个人人格中非常稳定的特质,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成

就动机水平,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

不受环境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①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与成就动机的高低有密切关

系;②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③经常参加社会竞争的带冒险性活

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④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成正比;⑤个人

对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就动机;⑥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成就动机;⑦群体的成就

动机的强弱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有关。

1•根据能力的倾向性,可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根据能力的功

能,可将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根据能力参与其中活动的性

质,可将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2.一般能力也称普通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观察力、

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都是一般能力,而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

通常所说的智力,就是各种一般能力的整体结构。

3.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能力完全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与环境和教育无

关;环境决定论者则认为,能力是由坯境因素决定的,完全否认遗传因素。

4.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一般地说,大多数个体的素质是相差不大

的,其能力发展所以有差异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实践和个性品质所共

同造成的。

5.能力测量只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按能力的种类,可将能力

测量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6.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智力测验有两种:斯坦福一比奈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

智力测验。

7.1905年比奈和西蒙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即比奈

—西蒙量表。1916年经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的修订,称为斯坦福一比

奈量表。

8.斯坦福一比奈量表首次采用餐商的概念表示智力水平。

9.智商是智力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率。智商等于100,表示这个儿童的智

力中等。

10.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主要包括三套最表,适应年龄范围从幼年到老年,每

套量表包括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韦氏量表首创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

11.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发展水平差异和能

力表现的早晚差异三个方面。

12.人与人之间的能力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一般能力方面。

13.个体在知觉方面的能力类型可分为综合型、分析型和分析综合型三种。

14.个体在记忆方面的能力类型差异,根据记忆材料的方法可分为视觉型、

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四种。

15个体在言语和思维力面的能力类型,可以分为生动的思维言语型、逻辑

联系的思维言语型和中间型三种o

16.超常儿童是指智力的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

种特殊才能的儿童。

17.低常儿童又称弱智儿童,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

应行为障碍的儿童.一般把智商四以下的儿童称为低常儿童。低常儿童不是基

-心理活动水平的低下,而是整体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水平的低下。

18.某个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为80分,标准差为10分,甲得90分,乙得

70分,那么,甲的离差智商为1U,乙的离差智商为至。

19.能力的早期表现在音乐和绘画领域最为常见。

二、名词解释

1.能力一一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现代心

理学认为能力有二种含义,一是已经发展并表现出的实际能力;一是可能发展的

潜在能力。

2.才能一一是指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3.智力一一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一般能力的整体结构。

4.素质一一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

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

三、问答

1.能力和知识的关系怎样?

能力和知识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着。

能力和知识的区别在于:①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

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②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并

不同步:能力的发展要比知识的获得慢得多;能力也不是随知识的增长而成正比

地增长,人的知识在一生中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积累,而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

表现为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能力和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

来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得不到发展,能力又是通过运用知识的活

动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

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掌握知识的速度,广度

和深度。可见,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和知识密

切联系,相互促进。

2.教育、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

系统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了能力。尤

其是早期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更为重要,早期教育不仅影响儿童当前的智力

水平,而且还影响他们以后智力的发展。

(2)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

好的环境何教育,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只有从事各种不同的活动、不同职业,

才能积累各种不同的能力。

(3)优良的个性品质推动个体从事并坚持某种活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

许多研究都表明,能力发展水平受兴趣和性格制约。具有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

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而好胜,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具有比较稳定的特殊兴

趣,是促进某方面能力发展的一种极重要因素。

第十一章气质

一、填空

1.气质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

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2.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来解释气质,并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

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

3.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这两

个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即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这三个基本特性

的独特组合就形成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4.巴甫洛夫把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主要类型对应于四种基本的气质类

型.即强而不平衡的类型(或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强而平衡、显渣的类型(或

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强而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或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

弱型(或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

5.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是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近代的“气质”概

念来源于罗马医生盖伦。

6.构成气质类型的六种主要特征是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

奋性、向性。

7.具有四种气质类型中某一类型的典型特征者称为典型型;近似其中某一

类型者称一般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者称混合型或中间型。在全人口中,

气质的一般型和两种类型的混合型的人占多数,典型型和两种以上类型的混合型

的人占少数。

8.善交际、开朗、活泼,具有领导力的人的气质,一般属于多血质;敏感、

不安、兴奋、易冲动的人的气质,一般属于胆汁质。

9.遗传和环境是影响气质发展的两个因素。

二、名词解释

1.气质一一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

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一一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过程有三个基本特

性,即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这三个特性的独特组合就形成了高级

神经活动类型,它是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

三、问答

1.气质在实践活动中有何作用?

气质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他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个体的活

动上打上一定的烙印。了解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对更好地开发智力,培养、

选拔、教育人都有重要意义。

①气质对智力的影响。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气质类

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不能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但

气质对智力活动并非毫无意义,研究表明,气质对于思维品质、识记效率、智力

活动的特征和方式等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识记材料的数量多、难度

大,神经系统强型的人较弱型的人识记效果要好。在动觉记忆方面,对于不复杂

的任务,弱型的人比强型的人记忆要好;而在复杂情境中,强型的人比弱型的人

记忆要好。

②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了解气质的实质、特征和类型时于教育工作者

非常必要。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但都各有其优缺点,教育工作者了解了气

质的特点,就能够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一视同仁,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利用

其积极方面,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防止个性品质向消极力面发展。2)气质

类型不能决定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但却能对掌握知识技能和智力活动

产生影响。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气质特点,在学

习方式上给予个别指导,发扬有利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优良特征,控制

和改变消极特征,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任何一种个性品质都

能在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身上形成,而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发展成为不良个性的

可能性。教师应帮助和指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自觉

地发展积极品质,控制消极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③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具有不同气质的人,有职业适应性。一般说来,

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更适于做要求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粘液质和抑郁质的

人,更适于做要求细致而持久的工作。某些职业对人的气质有特殊要求,如宇航

员,飞行员运动员等,都必须经过气质测定,经过严格的选择和培训,才能胜任

这类活动。

总之,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确实具有一定作用,但气质对实践活动的性质

和效率并不一定起决定性作用。人的行为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

的理想、信念和态度所决定的,气质与理想、信念和态度相比,对人的行为的作

用,毕竟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第十二章性格

一、填空

1.性格特征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

特征。

2.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气质和性格有共同的生现

基础,即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3.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指性格中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性格

的意志特征主要是指人们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特征;性格

的情绪特征主要是指人们在情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

导心境方面的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的认识活动的特点与风格。

4.关于性格的形成,历史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

定论。

5.现在一般认为,性格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

因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和发展的潜在能力,环境因素对性格形成起决定作

用。

6.性格研究的综合方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纵向的综合法,另一种是橙

向的综合法。

7.当代心理学对性格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方法论倾向,即“生态学运动”。

8.在国外常用的投射测验有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二、名词解释

1.性格一一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

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特征一一,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构成物,包含着各个侧面,具有各

种不同的特征,如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等,性格特征就是

指性格的各个不同方面的特征。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