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其很多墓葬为西周早中期。在这些墓葬中,随葬兵器数量多、等级高、延续时间长,至少是西周时期诸侯等级的。但文献记载同时期周王室在该地区没有分封诸侯。这一发现A.说明先秦文献记载都需经考古验证B.反映了西周前期对外战争的频繁C.利于研究西周王畿地区的统治方式D.表明西周前期分封制度尚未成熟2.《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说明战国时期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B.人地矛盾日益显现C.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D.道家思想影响广泛3.据记载:“汉代(广西)合浦的桑蚕半稼,其织半耕……一亩之桑,获丝三十八斤”,“交趾、蕃夷皆来市焉,虽赋重困穷,民未至庐室空,舟楫之繁庶,胜于他所。”这表明,汉代合浦地区A.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B.朝贡贸易注重经济利益C.经济结构受外贸影响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4.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官僚政治逐渐瓦解B.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澄清吏治C.割据势力日益膨胀D.门阀政治是历史环境的产物5.《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中记载:“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A.巩固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与中国古代镇的功能一脉相承C.有利于促进市场的繁荣D.宋代商业打破时空限制的结果6.下表为宋代河北、河南、江苏及安徽地区书院分布情况表。其中丙最有可能为宋代书院分布情况(单位:个)地区甲乙丙丁数量2920113A.河北B.河南C.江苏D.安徽7.永乐元年,朱棣下令翰林学士编修《永乐大典》,编篆完成后,朱棣亲撰序文:“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篆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助为典奥。”由此可见,《永乐大典》的编纂A.为明清新思潮的出现奠定基础B.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C.服务于封建小农经济发展需要D.推动明朝社会重文风气的兴盛8.下表为明代财政收入统计(摘自《明实录》),据表可知,明代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A.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白银逐渐被广泛的使用D.政府财政来源扩大9.乾隆十九年,陕西巡抚陈宏谋提到,榆林长城以北地区汉人和蒙古人“彼此相安,蒙汉不分珍域”,长城虽有倒塌,但无需修理。乾隆二十五年,山西巡抚鄂弼上奏山西杀虎口以北地区的情形称:“内地民人遂渐居住耕种,与蒙古错杂而处,历年既久,村落相望,遂与内地郡邑无异。这说明乾隆时期该地区A.长城军事功能丧失B.民族融合趋势加强C.农耕文明优势凸显D.社会风貌逐渐趋同10.上海正蒙书院是光绪四年(1878年)由上海邑绅张焕纶等创办,学生分为数班,即后来多级教授制,科目包括国文、地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等,后增设英法文、旁及体育,尤其注重德育。该书院A.以学生道德的培养为核心B.是洋务派开办的实业学堂C.具备近代学校的某些特征D.标志新学制系统全面建立11.下表是康有为和孙中山的部分思想。二者的思想康有为根据《公羊传》中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孙中山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A.植根于近代政治变革运动B.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涵C.肯定了社会变革的合法性D.意在重建国人文化自信12.下图可以用于观察江汉关棉花进出口贸易的变化趋势。其中1922——1926年棉花进口量增长的原因可能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B.武汉棉业的改造升级C.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13.陕甘宁边区在边区、县级参议会和政府中实行了“三三制”,但在乡一级实行“议行合一制”(即行政与立法统一),并创造了“一揽子会”的形式。对此,李维汉曾给予明确地说明,乡村主要是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由地主代表农民,“于理不通,于情不合”。尤其是在乡长、文书等主要干部中,更不能强求贯彻“三三制”。这表明陕甘宁边区A.多村管理低效率运行B.基层治理采取灵活方式C.政府权力向地方渗透D.照搬苏联政府构成模式14.1950年6月,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三年左右时间内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并做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统一战线、民族、文教等八项工作。这些工作旨在A.调整国民经济结构B.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D.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15.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的两幅宣传画。这两幅作品的宣传主题应为A.精神文明与现代化建设结合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经济转型全面释放了生产力D.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6.下表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年份外交活动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6年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四国外长首次会晤,开启金砖国家合作序幕2013年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A.致力于促进与周边国家经贸往来B.缓解了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矛盾C.体现了与第三世界的全方位合作D.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汉时期,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材料二隋唐时期,户籍人口依其年龄而有“黄小中丁老”的登记。到宋代,户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户”与“客户”之间的区别,主户即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并且将全国的居民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即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分别定等列籍。乡村主户五等,坊郭主户十等。坊郭户和乡村户皆由诸县三年一造版籍,推排物力,升降等第,送州府覆校,印缝保存。所谓物力,就是家业、家产、产业。对乡村户来讲,物力主要是指田地。而对于城市民户来讲,其物力则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方面的内容。不动产即为房地产,宋人谓之屋业,动产则主要是指经营工商业的资财。——摘编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至宋代户籍变化的主要表现。(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1840年到1930年前后,华工出国迎来高潮。19世纪,随着欧洲各国相继宣布禁止贩奴,美洲等迁入地的迁移“拉力”也大为增强。当时的中国,人口压迫已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窘迫,列强侵略又导致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对于闽粤沿海人民来说,出国谋生成为唯一选择。于是,迁出地的“推力”也明显增强。出国华工有两种,一种是“契约华工”,另一种是“赊欠单工”。前者指应募到海外做工并与招募者订有契约的出国华工,但契约规定在实际中从未真正兑现过。后者指赊欠船票旅费的出国华工,虽有“自由出洋”名义,但出国后往往被当作奴隶看待。据统计,1845—1920年间,出国华工约千万人次,但出国者并非都能到达迁入地,仅海上死亡率一项,就已令人膛目。出国后,他们遍及世界诸大洲,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迁入地。——摘编自朱国宏《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之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华工出国的历史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华工出国的特点。(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提出了“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口号。在50年代,这些口号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体现了体育为国防、生产建设服务和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服务的积极作用。60年代初,国家体委重新审定了1958年制定的“十年规划”,调整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提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运动量、运动竞赛的次数,仍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适当的控制”。1971年,周总理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口号。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中国乒乓球队与美国队在世乒赛期间友好往来,促成了两队在世乒赛后的互访,间接推动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此后,中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友谊或邀请赛事。——摘编自杨晓轼《新中国六十年体育口号变迁的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体育口号提出的历史依据。(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60年代初“调整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的背景。(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口号的历史意义。(5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民国初年,随着皇城墙被拆除,封闭的皇城被改造成了人人可以自由通行的开放空间,皇家坛庙园林也陆续开放为公园。1915年,北洋政府对正阳门瓮城进行改造,同年,展修京都环城铁路工程如期竣工,次年正式通车。这些市政工程便利了城市交通,促使北京的城市功能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57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提出,北京要建设为现代化的大工业基地,对旧城改造的力度也要加大。在此背景下,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建筑和圆明园等多处公园相继建成或开放。进入1960年代,“先生产、后生活”指导思想的延续,导致北京出现了基础设施缺口极大、违章建筑涌现、房屋居住条件变差、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相继推行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带动旧城有机更新、商业开发带动危改等新方法,同时颁布了相关鼓励配套政策。这些新方法新政策高效推动了城市更新的实施,短时间内补充了生活基础设施短板,优化了城市功能与布局,也建设了一批国际化高品质功能区,为北京的财政收益和居民生活改善带来了巨大贡献。——摘编自马红杰《北京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北京城市建设”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023—2024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C【解析】西周时期王畿地区指镐京及其周围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区域。根据材料时空信息及所学可知,从这些墓内的大量兵器和墓葬等级来看,西头遗址应与守护王畿之地的军队有关,且这种军队由高等级贵族来统帅,以维护王畿地区的安全,这有利于研究西周王畿地区的统治方式,故C项正确。“都需经考古验证”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主旨与此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兵器等相关信息体现不出对外战争的频繁,排除B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2.A【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和“壤”的概念,再由“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可知“壤”指的是农田土壤,战国时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是围绕“壤”的生产力的观点,综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人地矛盾,排除B项;粮食生产早已受到重视,排除C项;道家是当时的显学,土壤生产力可以变化这一观点确实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无法说明其影响具有广泛性,排除D项。3.C【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广西)合浦”“其织半耕”“交趾、蕃夷皆来市焉”可知,汉代广西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当地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养蚕织丝较为发达,外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买这些丝织品,表明外贸发展影响其经济结构,C项正确。材料强调合浦地区工商业经济发达,而非“农耕发展自然条件优越”,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是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未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D项。4.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虽然在权力上具有世袭趋势,但它产生于皇权政治的衰落,并最终随着皇权政治的强化而消亡,这表明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下,虽然士族垄断选官权,但官员最终任命仍在皇帝之手,且当时官员的权力运作仍按照规章制度运转,A项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材料与澄清吏治无关,排除B项;门阀士族只是垄断了部分政治特权,并非是割据势力,排除C项。5.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商业镇的发展吸引商人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因为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推动集镇发展,这主要缘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是自足自给,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镇主要为军事目的而设立,排除B项;宋代商业打破时空限制的主要是指城市里市坊界限和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而不是工商业集镇的出现发展,排除D项。6.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国家的文化中心不断偏向南方,北方文化中心地位优势逐渐消失,故甲、乙为江苏和安徽,丁为河北。北宋时期,河南为京师所在地区,其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地位使其书院有所发展,因此丙为河南,故B项正确。7.B【解析】据题干朱棣亲撰序文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强调对历代典籍的汇总整理,这有利于对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对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而非为明清进步思潮奠基,排除A项;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关系不紧密,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永乐大典》编纂产生的社会影响,排除D项。8.C【解析】明代财政收入结构中,白银数量大幅度增加,可知白银逐渐成为流通货币,被广泛的使用,C项正确。题干表格数据显示,米麦、布、绢(实物地租)虽呈下降趋势,但依然是明代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知农民的赋税负担和财政来源,排除B、D两项。9.B【解析】根据材料“榆林长城以北地区汉人和蒙古人‘彼此相安,蒙汉不分珍域’”“内地民人遂渐居住耕种,与蒙古错杂而处,历年既久,村落相望,遂与内地郡邑无异”可知,乾隆皇帝时期,长城沿线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影响,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说明该地区民族融合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长城的军事功能日趋弱化,并不是彻底丧失,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民族交融的加强,而非农耕文明的优势,排除C项;社会风貌逐渐趋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0.C【解析】材料中该书院教授的科目除了国文、地理、经史等传统内容外,还包括时务、格致、数学、英法文、体育等近代学科,且采用了多级教授制,这种形式不同于传统书院,具有近代学校的一些特征,所以可以说它具备近代学校性质的新式书院,C项正确。材料中仅提及注重德育,该项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与洋务派及专门实业学堂的关系,排除B项;仅凭一所书院不能标志新学制系统的全面建立,该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11.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根据《公羊传》中的“三世说”总结出社会历史是不断进化的,即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这是历史的进步,肯定社会变革的合法性;孙中山则指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已提出民主共和的理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二者的思想都将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增强其政治理念的历史合法性,C项正确。二者的思想是为了促进社会变革,A项因果倒置,排除A项;孙中山立足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这与丰富传统儒学内涵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重建国人文化自信无关,而是主要论证社会变革的历史合法性,以促进社会变革与救亡图存运动,排除D项。12.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22—1926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在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这一时期江汉关棉花进口量增幅较大,可能和此地棉业的发展相关,B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排除A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排除C项;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致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蚕食鲸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迅速膨胀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13.B【解析】根据材料“三三制”“议行合一”“创造了‘一揽子会’的形式”“尤其是在乡长、文书等主要干部中,更不能强求贯彻‘三三制’”及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体现了基层治理采取灵活方式,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乡村管理的效率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权力向地方渗透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并不是照搬苏联的政府模式,排除D项。1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做好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统一战线、民族、文教等八项工作,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是1950年10月—1953年7月,时间不符,排除C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1956年开始的,排除D项。15.A【解析】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左面的宣传画“从小学科学,立志攀高峰”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精神文明建设中注重动员青少年学生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科技人才;右面宣传画“文明礼让热情为顾客服务”体现出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要求服务业等从业人员塑造服务意识,为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表明改革开放初期精神文明建设将现代化建设目的渗透其中,A项正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主要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经济转型的实际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工业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6.D【解析】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既有周边邻国,也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有经济合作,也有政治互信。整体而言,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项正确。依据表中有巴西、二十国集团,可知中国外交活动不仅仅涉及周边邻国,排除A项;依据表中信息可知,材料不是缓解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部分领域的合作,排除C项。17.【参考答案】(1)变化:由乡吏改为县吏。(2分)原因: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乡里体制存在弊端,吏治腐败;传统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6分,任答3点)(2)户籍登记分主户与客户;由按年龄登记到按资产登记;出现了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6分)【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可分析出由乡吏改为县吏。原因:结合纸的使用可分析出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根据材料“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可分析出乡里体制存在弊端,吏治腐败;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可分析出传统户籍制度遭到破坏;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据材料二“到宋代,户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户’与‘客户’之间的区别”可知户籍登记分主户与客户;据材料二“隋唐时期,户籍人口依其年龄而有‘黄小中丁老’的登记”和“而对于城市民户来讲,其物力则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方面的内容”可知由按年龄登记到按资产登记;据材料二“并且将全国的居民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即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可知出现了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18.【参考答案】(1)黑奴贸易废止后,美洲等地对劳动力需求扩大;清政府政策转变(或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人口压力;列强侵略导致农民及手工业者破产;国内局势动荡(或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等);闽粤地区下南洋的历史传统;近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等。(6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2)延续时间长;类型主要包括两大类(或主要包含契约华工和因生计所迫出国的两类华工);主动出国和被动出国兼有;出国者主要集中于闽粤两省(或东南沿海地区);境遇悲惨(或地位低下或过程艰辛);迁入地分布广泛,以东南亚为主等。(6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解析】(1)根据“随着欧洲各国相继宣布禁止贩奴,美洲等迁入地的迁移‘拉力’也大为增强”及所学知识,可联系到美洲等地对新的劳动力需求;根据“人口压迫已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窘迫,列强侵略又导致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及所学可得出人口压力、列强侵略导致农民及手工业者破产;根据“从1840年到1930年前后”“闽粤沿海人民”及所学,可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国内的时代背景、历史传统等角度进行分析。(2)根据“从1840年到1930年前后”可得出延续时间长;根据“出国华工有两种”“闽粤沿海人民来说,出国谋生成为唯一选择”及所学可得出类型主要包括两大类(或主要包含契约华工和因生计所迫出国的两类华工)、主动出国和被动出国兼有、出国者主要集中于闽粤两省(或东南沿海地区);根据“但契约规定在实际中从未真正兑现过”“出国后往往被当作奴隶看待”“出国者并非都能到达迁入地,仅海上死亡率一项”可得出境遇悲惨(或地位低下或过程艰辛);根据“他们遍及世界诸大洲,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迁入地”可得出迁入地分布广泛且以东南亚为主等。19.【参考答案】(1)新中国遭受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孤立(或抗美援朝或巩固国防、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等);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或“一五”计划的开展等);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等(或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或国家政权性质决定等)。(5分)(2)三年经济困难的出现;八字方针的提出;大跃进运动的结束等。(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3)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外交新局面的到来;拓展了中国体育交往范围和领域(或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等。(5分,任意答出3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赋分)【解析】(1)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