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21 小圣施威降大圣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21 小圣施威降大圣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21 小圣施威降大圣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21 小圣施威降大圣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21 小圣施威降大圣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21小圣施威降大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1小圣施威降大圣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激发阅读名著《西游记》的兴趣,热爱中国古典名著。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了解白话小说的文体特征。

◎思维能力:了解本文的故事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小圣和大圣的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精彩的变化过程,感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本文的故事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小圣和大圣的人物形象。

难点:品味文章精彩的变化过程,感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完成本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文的故事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小圣和大圣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品题趣味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这个卡通人物画的是谁吧?没错,就是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之一——孙悟空,那你们知道他有哪些称呼吗?(学生:齐天大圣、美猴王、斗战胜佛、孙行者……)看来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齐天大圣”这个称呼,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题目中的“大圣"指的是谁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那么,题目中的“小圣”又是谁呢?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小圣"指二郎神杨戬,他乃玉帝之妹和凡人所生,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号为“二郎显圣真君”,人称“小圣"。

追问:小圣为“小”,却能降服“大"圣,怪也不怪?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孙悟空曾被玉帝招安,做了个养马的芝麻官弼马温,后来知道自己上了当受了嘲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封为“齐天大圣”。“大圣"是自封的,因此并不为官家认可。而杨戬的称号却是玉帝亲封,是大家公认的。由此,就不能从称号上来判定孙悟空和杨戬的神通与能力孰大孰小、孰高孰低,而最终小圣降服大圣也就不足为怪了。作者借他们的称号有意造成阅读上的错位,以戏谑的口吻来演说两位神仙之间的故事。小圣施展威力降服了大圣,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阅读的渴望。

(板书文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

由孙悟空的图片导入,并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人物入手分析作者这样设置题目的意图,既能让学生了解题目的趣味性,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资料链接,检查预习

1.资料链接

(1)作者及《西游记》简介(见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2)前情提要(见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3)文体知识(见本课“文体知识”栏目)

2.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尤其是文中字词的掌握。(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默读课文,理清情节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部分讲的什么内容。并梳理故事的经过,用简练的语言讲给同学听。

课件出示

提示:默读时,尽量增加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

(学生默读后交流、讲述故事,教师指名回答并归纳)

预设1.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由于群猴惊散,遭二郎真君及梅山六兄弟围困的孙悟空无心恋战,迅速逃离战场。

第二部分(2、3):二郎真君与大圣斗法变化,各显神通,引得孙悟空玩兴大发,结果激斗变游戏。

第三部分(4、5):大圣逃至灌江口变作二郎神的样子,与赶来的二郎真君及梅山兄弟再次激战。

2.故事经过

文章写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眼见群猴惊散,准备逃跑不战,却被堵住去路。孙悟空依次变作各种动物以及土地庙、二郎神,企图蒙混过关,二郎神则依次变作相应能克制的动物及现出原形来牵制孙悟空。最后两人激战起来,胜负难分,孙悟空被天兵天将围困。

设计意图

理清小说的情节,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为进一步解读文章做铺垫。

四、品读语言,分析性格

1.品读语句

师:本文是一篇写神话人物的小说,虽是虚构的人物,但描写得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十分鲜活。请找出生动的描写语句读一读,品味其中展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学生品读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预设(1)大圣形象

①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赏析: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情势的紧张,变化的有趣,以及孙悟空的机敏、神通。

②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

赏析:用六兄弟慌慌张张的神态描写、前后寻觅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从侧面衬托出大圣的沉着、镇定和变化本领的高超。

(2)小圣形象

①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做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赏析:“收"撇”“卸"摇”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二郎神的反应敏捷和从容淡定。

②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

赏析:一个“笑”字,体现了小圣对大圣的轻蔑和嘲笑,语言描写表现了二郎神善于观察、细心机警的特点。

2.分析性格

师:孙悟空变作花鸨后,二郎神却不再变化,而是现出真身,结合他们各自的身份、性格特点分析其中的原因。

课件出示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西游记》中对杨戬的描写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古时认为花鸨是较为低贱的鸟。孙悟空无所顾忌,不管花鸨高贵还是低贱,一心只想戏耍杨戬,体现了他“顽童"的特征:爱闹腾、好耍赖、喜欢恶作剧。而心高性傲的杨戬很是注重自己作为神仙的身份地位,见孙悟空变作一只低贱的花鸨,不屑于再和他争较变化之术,于是现出真身取过弹弓射打孙悟空。

3.总结表达

师:分析完以上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你更喜欢哪一位?

预设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活泼顽皮、自由不羁、敢于反抗。

二郎神:法术高明、机敏心细、随机应变、矜持而不肯纡尊降贵。

更喜欢孙悟空,我觉得孙悟空更有趣和真实。比如,在孙悟空被二郎神追得无处可逃时,变作一只花鸨,而二郎神自恃身份,觉得无论变作什么都有失身份,他越是庄重矜持、一本正经,越发显得孙悟空活泼顽皮、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感知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下查找文中斗法时所变幻的动物的资料,了解其习性,思考:孙悟空每次变化,二郎神都能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安排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角色?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文章精彩的变化过程,感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

2.激发阅读名著《西游记》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本文的情节,分析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品读本文精妙绝伦的语言,体会作者非凡的想象力,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二、研读变化,感知趣味

师:孙悟空和二郎神“一物降一物”的斗法过程充满趣味,作者对情节的设置同样巧妙绝伦,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其中的妙处。

1.体会地点之变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梳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斗法过程,看看他们都经历了哪些变化,斗法地点又有哪些变化。

课件出示

追问:斗法地点从“天空"到“地面”,再到二郎神的地盘“灌江口”,一直想要逃脱的大圣,为什么最后还自己送上门去了呢?

预设表面看来,大圣被二郎神追赶得四处逃窜,但大圣之所以无心恋战、不停逃跑是因为担心猴子猴孙伤亡严重,想脱身去救他们。但他遇到二郎神这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发现他与之前不堪一击的天兵天将不同,玩心骤起,生起戏弄对手之心,便不再逃跑,于是直奔灌江口去扮演了一回二郎爷爷,还仔细察看庙里的“香火”,真像是没有把二人的打斗放在心上。斗法地点的变化一则体现了大圣的“猴性":虽然心系花果山,但玩心很重;二则也表明大圣实力不在二郎神之下,更像玩闹,不像战斗;三则反映了孙悟空的机智灵敏,深谙“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之理。

2.感受心理之变

(1)品读第一次斗法。

师:请同学们先看第一次斗法时,对大圣变化的描写,说说其中透露出他怎样的心理。

课件出示

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预设虽然由这一系列的动作可见大圣反应灵敏、随机应变,但“慌"还是透露了他心里的慌张和被动。大圣的“慌”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大圣看到“本营中妖猴惊散”,作为花果山首领,担心猴子猴孙们受伤,“关心则乱”,所以他才收了法象,抽身就走。第二个原因是在大圣逃跑时,后有二郎神一路追赶,前被二郎神的手下“梅山六兄弟"挡住了去路,可谓“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因而斗法之初,大圣是被迫应战,所以“慌"。

追问:

课件出示

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做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

预设从动作中足以看出小圣二郎神变化之有条不紊、从容淡定。二郎神之所以如此自信、淡定,一则因为二郎神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二则他认为自己是由观音菩萨推荐、玉帝下旨前来捉拿妖猴的,临危受命的他理所当然视自己为正义的化身,这种正义感让他自信满满。

(2)品读第三次斗法。

师:第三次斗法时的描写,又透露出大圣和小圣怎样的心理呢?

课件出示

(二郎神)果一变变做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

预设此处描写对仗工整,相互呼应,大圣和二郎神的心理、行动都惊人地相似:看到对方时同样的感受、同样的逻辑思维、同样的谨慎小心、同样灵敏的反应。此时二圣无论在武艺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难分上下,旗鼓相当。

(3)品读最后一次斗法。

师:最后一次斗法中大圣变作二郎神的模样,来到灌江口,一本正经地办公时,二郎神怒气冲天地赶来。“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

预设大圣孙悟空先气定神闲地办公,被撞破后并不慌张,还耍嘴皮子“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占据心理优势;二郎神二话不说,劈脸就砍,气急败坏,恼羞成怒,心态已呈劣势。

师小结:通过以上三处斗法,不难看出人物的心理经历了微妙的变化:小圣临危受命,降服大圣,越战越慌;大圣被迫迎战,戏耍小圣,越战越勇。

3.解读称呼之变

师:在斗法过程中,二郎神和他的手下“梅山六兄弟”对孙悟空的称呼发生了变化,在文中找出并探究变化的原因。

预设二郎神:猢狲—那猴—畜生—猴王—齐天大圣

梅山六兄弟:泼猴—猴精—大圣

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起初对孙悟空的称呼都是蔑称,因为在他们看来,孙悟空只是一只扰乱天宫秩序的妖猴,是他们要捉拿的要犯。经过六次斗法后,孙悟空跟二郎神竟然难分胜负,势均力敌,这让他们对孙悟空刮目相看。这些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他们对孙悟空的态度从轻视到欣赏、佩服的转变。

师小结:从地点之变、心理之变、称呼之变中,一个桀骜不驯、争取自由的大圣孙悟空形象呼之欲出,而一个武艺高强、自恃身份的二郎神形象也跃然纸上,足见本文语言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有同学能够解答上节课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孙悟空每次变化,二郎神都能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安排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角色?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预设孙悟空每一次变化,紧张中透着诙谐,使得情节一波三折,故事趣味横生,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安排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角色,就会使得故事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也不能体现神魔小说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变”字,在分析“地点变化"心理变化”“称呼变化"的过程中,感知文章情节设置的巧妙和趣味性,体会作者绝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畅所欲言,发表感悟

设问1:课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并发言,教师归纳)

预设生1:大圣变作大鹚老的情节。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2:大圣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作土地庙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读来极具喜剧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生3:大圣变作二郎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顽皮,使紧张的斗法情节得以舒缓,张弛有度,让我印象最深刻。

设问2: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学生思考并发言,教师归纳)

预设生1:遇到困难时,要有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精神。只要努力坚持过,不懈奋斗过,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怨无悔。

生2: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生3: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我们要学习作者奇妙大胆的想象。

四、课后延学,领悟魅力

阅读整本《西游记》,在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选择一个故事,品析情节的一波三折。

(2)选择一个人物,品析其性格特征和成长历程。

结束语:活泼顽皮的孙悟空让我们喜爱不已,妙趣横生的斗法过程让我们忍俊不禁。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挥动着奇妙想象的翅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神奇瑰丽的神魔世界。课后,让我们一起遨游于幻想的海洋,去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吧。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本教学设计先以家喻户晓的人物——孙悟空的卡通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题目设置的趣味所在;再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后,要求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复述情节;最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一边品语言,一边评人物,一边析变化,通过品读读出其中的情味、情趣、精彩之处,感知文本丰富奇特的想象。整个教学过程,以“趣”为核心,以“变"为抓手,层层深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经典的喜爱之情。

资料链接

探究《小圣施威降大圣》“趣”之所在

1.“趣"在题目。

题目“小圣施威降大圣”包含了很多有趣的信息。孙悟空乃天地精华所生,上天入地,何所不能?号为“齐天”,意为与天地齐寿同春,何其威严,何其神圣,是谓“大”圣。而镇守灌江口的杨戬,乃玉帝之妹和凡人所生,他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号为“二郎显圣真君”,人称“小”圣。小圣为“小”,却能降服“大”圣,怪也不怪?原来,孙悟空曾被玉帝招安,做了个养马的芝麻官弼马温,后来知道自己上了当受了嘲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封为“齐天大圣"。既然“大圣”是自封的,自然并不为官家认可。而杨戬的称号却是玉帝亲封,是大家公认的,由此便不能从称号上来判定孙悟空和杨戬的神通与能力孰大孰小、孰高孰低,而最终小圣降伏大圣也就不足为怪了。作者是借他们的称号有意造成阅读上的错位,以戏谑的口吻来演说两位神仙之间的故事,小圣施展威力降伏了大圣,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阅读的渴望。

2.“趣"在比较。

通读课文,杨戬的正统庄重,悟空的滑稽诙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神的形象和性格反差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反差越大,给读者带来的愉悦感越强,趣味性越足。仅举文中一处例子来加以体会:“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躘踵。”孙悟空的形象格外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是因为他具有“顽童"的特征:爱闹腾、好耍赖、喜欢恶作剧。变作“花鸨”,也只有悟空能想得出来,他才不管花鸨高贵还是低贱,一心只想戏耍杨戬。玩起来,就要玩得尽兴,玩得忘乎所以。相比之下,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