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方案_第1页
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方案_第2页
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方案_第3页
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方案_第4页
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

达万IWJ速公路DW10合同段工地试验室

道隧集团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

样品接收、流转及处置作业指导书

1.目的与范围

规范样品进入工地试验室后的受控管理。

适用于样品接收、留存、检测和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完全处于受控状

态管理,有利于样品的追溯查实。

2职责

2.1工程技术人员职责

负责进场材料的台帐管理;负责进场材料的见证取(送)样。

2.2收样人职责

负责样品的接受,并对样品进行外观描述;负责检测委托单登记编号,

并对留存样品入库登记;负责检测样品及留存样品的编号和状态标识;负

责填写检测任务单,并交检测室负责人及时安排检测工作。

2.3检测人员职责

检测室负责人确认任务单与检测委托项目无误后,分配检测任务;检

测人员接受检测任务后,根据任务单的检测项目确定检测依据和检测程序;

检测人员到收样室领取样品,并确认样品状态标识;检测过程中,检测人

员应依据样品实际状态,对样品状态(待检、已检、已检待结论、不合格

或不合格待复验)进行标识;检测完成后,检测人员将检测记录、检测报

告和任务单一同交检测室负责人。

2.3质量负责人职责

负责定期收集、保管检测任务单,统计检测工作量;负责样品处置申

请、实施和台帐管理。

3实施细则

3.1工程技术人员填写检测委托单,请试验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连同样

品送往工地试验室。检测委托单,见附表4。

3.2试验室收样人员受理样品委托时,应与送样人员一起确认样品外观状

态,并在委托单和样品状态标识单上进行描述。注意:样品描述应具有唯

一性,即应对样品逐一进行描述。样品状态标识单,见附表5。

注意:样品状态标识单除了样品外观描述外,还应对样品状态(待检、)

进行标识。

3.3同时,收样人员应对需要留存的样品进行分样。一份检测用,一份留存

建筑

用。

3.4对检测用样品进行登记编号,填写检测任务单后,将其与委托单一同交

检测室负责人及时安排检测工作。样品标识为待检。检测样品台帐,见附

表6O检测任务单,见附表7o

注意:检测任务单与委托单编号应一致。

3.5对留存用样品也应进行登记编号,样品标识为留样。并需送样人员签字

确认后,一同封存。留存样品台帐,见附表8o留样封存单,见附表90

注意:留存样品编号与检测样品编号应一致。

3.6检测室负责人在接到检测任务单后,应仔细查看任务单是否与检测委托

单的内容一致,是否符合填写要求,样品外观状态描述是否正确。然后分

配检测任务,检测委托单由检测室负责人暂存。

3.7检测人员接到检测任务单后,应到样品室领取样品,并确认样品外观状

态描述是否与样品一致。

3.8检测人员应根据检测任务单的检测项目确定检测依据和检测程序。

3.9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应依据样品实际状态(待检、已检、已检待结论、

不合格或不合格待复验)进行标识。

3.10检测完成后,检测人员将已检样品置于指定位置。

3.11检测完成后,检测人员将检测记录、检测报告和任务单一同交检测室

负责人审核。

3.12检测室负责人定期将检测任务单交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根据工作

量,分别提出样品的处置申请。

对检测后的无机样品,按废品处置;

对检测后的有机样品,按违禁品提出计划,由环保部门处置;

对留存样品,做好留存样品台帐的处置时间和处置方法记录。

建筑

水泥检测作业指导书

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检测

1.1标准稠度用水量可用调整水量和不变水量法中的任一种测定,如发生争

议以前者为准。

1.2试验前检查:仪器金属棒应能自由滑动;试锥降至锥模顶面位置时,指

针应对准标尺零点;搅拌机应运转正常。

1.3拌和用具先用湿布擦过。称取水泥500克。拌和水量如采用调整水量法

时按经验找水,采用不变水量法时为142.5毫升(水量精确至0.5ml)。将

拌和水倒入锅内,然后在5s-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

1.4将锅放到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依标准程序搅

拌完毕。

1.5搅拌结束后,立即把净浆装入模具内,用小刀插捣,振动数次,刮去多

余净浆,抹平后迅速放在试锥下固定位置,将试锥降至净浆表面,拧紧螺

丝,然后突然放松,让试锥自由沉入净浆中,到试锥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锥

30s时记录试锥下沉深度。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

1.6用调整水量法测定时,以试锥下沉深度28mm旅mm之间的拌和用水量为

标准稠度用水量,如超出范围需调整水量,重新试验,直至达到标准。

1.7用不变水量方法测定时,根据仪器上对应标尺计算得到标准稠度用水

量。P=33.4-0.185S

1.8如下沉度下沉小于13mm时,应该用调整水量法测定。

注:实验室温度为(20个)℃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

养护箱温度为(20土)°C相对湿度不低于90%o

1.9该检测细则依据T0505-200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

性检验方法》。

2.水泥凝结时间检测

2.1测定前,将圆模放在玻璃板上,并调整仪器使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

对准标尺零点。

2.2依标准稠度用水量制取水泥净浆,立即一次装入圆模,插捣振动数次后

刮平,然后放入养护箱内。

建筑

2.3初凝测定时,从养护箱取出圆模放到试针下,使试针与净浆面接触,拧

紧螺丝,然后突然放松,让试针自由沉入净浆,到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

锥30s时观察指针读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mm±mm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

态;最初测定时,应轻扶金属棒,已防试针撞弯。但初凝时间仍必须以自

由降落测得结果为准。第一次测初凝应为试件在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

30mino临近初凝时,每隔5min测定一次。在完成初凝测定后,立即将试模

连同浆体依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上取下,翻转180°,直径大端向上放在玻璃

板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养护。

2.4终凝测定时,先在终凝针上安装一个环行附件。从养护箱取出圆模放到

试针下,使试针与净浆面接触,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行附件开始

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

2.5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临近初凝

时,每隔5分钟测定一次。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

的终凝时间。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

注: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得早于45min,终凝不得迟于10ho

2.6该检测细则依据T0505-200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

性检验方法》。

3.水泥体积安定性检测

3.1制备标准稠度水泥净浆。

3.2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刻将已制好的标准

稠度水泥净浆装满雷氏夹。盖上约75g~80g已擦油的玻璃板后,立刻将雷

氏夹移至养护箱内养护21h«h。

3.3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之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能没过试件,不需中

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保证在30min=5min内水能沸腾。

3.4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0.5mm。

3.5将试件放入水中篦板上,指针朝上,试件之间互不交叉,在30mind5min

内加热水至沸腾,并恒沸3hH5mino

3.6沸煮结束后,放掉箱内热水,打开箱盖,待冷却至室温后取出试件进行

判别。

3.7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C,精确至0.5mm。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

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时,判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

的(C-A)值超过4.0mm时;应用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再如此,判

该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3.8该检测细则依据T0505-200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

性检验方法》。

4.水泥胶砂强度检测

建筑

4.1准确称取待检水泥450g^g,标准砂1350gfg,水225ml出ml.

4.2用湿布擦湿搅拌锅及搅拌叶片,将水加入锅内,再加入待检水泥,将锅

放在固定支架上固定好,上升至固定位置。

4.3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时,均匀加入标准砂;若

各级砂分装从最粗级开始,依次加完所需的各级砂量。在第三个30s,机器

高速搅拌,之后静置90秒;在开始的15秒内,用胶皮刮刀将叶片和锅壁上

的胶砂刮入锅中间。然后,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o整个搅拌过程240s各个

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土1s以内。

4.4胶砂制备好后,立即成型,将空试模和模套预先固定在振实台上,用勺

子直接从搅拌锅中将胶砂分二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中约300g

胶砂,用大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装第二层时,用小播料器播平,再

振实60次。

4.5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约90°角架在模顶一端,沿试模方向以横向

割据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多余胶砂刮去将表面抹平。

4.6在试模上做好标记或编号,放入养护箱中养护24h之后,脱模,放入按

同品种水泥划分的20°觉水池中养护。等到其检测龄期时,取出测其抗折、

抗压强度。

注:试体养护箱温度20°色℃相对湿度不低于90%,试体养护池水温应

20°(^℃养护期间试件间或试体上表面水深不小5mm。

4.7各龄期试件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强度试验:

龄期试验时间

24h24h±5min

48h48h=B0min

72h72h35min

7d7d攵h

28d28dd8h

4.8将试件成型侧面朝上放入抗折试验机内,调整好夹具,使杆杆在试件折

断时尽可能地接近水平位置。抗折加荷速度控制在50N/s±0N/s内。

4.9抗压试验须用抗压夹具进行,试件受压面为试件成型时的两个侧面,面

积为40mmM0mm。试验前应清除试件受压面与加压板的砂粒或杂物。试件

的底面靠紧夹具定位销,断块试件应对准抗压夹具中心,并使夹具对准压

力机压板中心。抗压加荷速度控制在2400N/SK00N/S内。

4.10抗折强度结果取三个试件平均值,精确至O.IMPa。当三个强度值中值

超过平均值±10%的,应剔除后在平均,以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4.11抗压强度结果为一组6个断块试件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MPa。当

6个强度值中有一个值超过平均值土10%的,应剔除后以剩下的5个值的算

建筑

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若一5个值中再有超过平均值10%的,则此组试件无

效。

4.12该检测细则依据T0506-2005《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细集料检测作业指导书

1.细集料筛分试验

1.1试验准备:

将来样通过10mm(圆孔筛)或9.5mm(方孔筛)筛,并算出其筛余百分率。

然后在潮湿状态下充分拌匀,用四分法缩分至每分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

在105d5°©勺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注:恒重系指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量

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密度(下同),通常不少于6ho

1.2试验步骤

1.2.1水泥混凝土用砂,按下列步骤筛分。

121.1准确称取烘干试样约500g(m),准确至0.5g。置于套筛的最上一

1

只筛,即4.75mm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摇筛约10min,然后取出套筛,

再按筛孔大小顺序,从最大的筛号开始,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

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筛上剩余量的1%时为止,将筛出通过的颗粒并

入下一号筛,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

全部筛完为止。

注:型样如为特细砂时,试样质量可减少到100g,并在筛分时增加

0.075mm的方孔筛1只;

②口试样含泥量超过15%,则应先用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

行筛分;

就摇筛时,可直接用手筛。

1.2.1.2称量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5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

和底盘中剩余量的问题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

1.2.2沥青路面用细集料(天然砂、人工砂、石屑),按下列步骤筛分。

1.221准确称取烘干试样约50Qg(m),准确至0.5g。

122.2将试样置一洁净容器中,加入足够数量的洁净水,将集料全部盖

没。

建筑

122.3用搅棒充分搅动集料,使集料表面洗涤干净,使细粉悬浮在水中,

但不得有集料从水中溅出

1.224用1.18mm筛及0.075mm筛组成套筛。仔细将容器中混有细粉的悬

浮液徐徐倒出,经过套筛流入另一容器中,但不得将集料倒出。

注:不可直接倒至0.075mm筛上,以免集料掉出损坏筛面。

1.2.2.5重复4.2.2〜4.2.4步骤,直至倒出的水洁净为止。

122.6将容器中的集料倒入搪瓷盘中,用少量水冲洗,使容器上沾附的

集料颗粒全部进入搪瓷盘中,将筛子反扣过来,用少量的水将筛上的集料

冲洗入搪瓷盘中,操作过程中不得有集料散失。

122.7将搪瓷盘连同集料一起置105d5°喋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干燥

集料试样的总质量(m),准确至0.1%-m与2m之差即为通过0.075mm部分。

122.8将全部要求筛孔组成套筛(但不需0.075mm筛),将已经洗去小于

0.075mm部分的干燥集料置于套筛上(一般为4.75mm筛),将套筛装入摇筛

机,摇筛约10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从最大的筛号开始,

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筛上剩余量的

1%时为止,将筛出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

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筛全部筛完为止。

122.9称量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5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

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质量与筛分前后试样总量m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

2

1.3计算

1.3.1分计筛余百分率

各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为各号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m)的百

分率,准确至0.1%。对沥青路面细集料而言,0.15mm筛下部分即为10.075mm

的分计筛余,由4.2.7测得的1m与m之差即为小于0.075mm的筛底部分。

1.3.2累计筛余百分率

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为该号筛及大于该号筛的各号筛的分计筛余

百分率之和,准确至0.1%。

1.3.3质量通过百分率

各号筛的质量通过百分率等于100减去该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准

确至0.1%o

1.3.4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或通过百分率,绘制级配曲线。

1.3.5对水泥混凝土用砂,按式(1)计算细度模数,准确至0.01。

Rr/A0.150.30.61.182.364.754.75

MX-KA+A+A+A+A)_5A]/(i00-A)

式中:Mx-砂的细度模数;

Ao.i5>AW....、A4.75--分别为0.15mm、0.3mm、....、4.75mm各

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o

建筑

1.3.6对沥青路面及各种路面的基层、底基层用砂,按式(2)计算细度模数,

准确至0.01。

MX=(Al5+A)3+A06+Al18+A36+A75)/100

式中:Mx-砂的细度模数;

AM5A>0,3.>A4.75---分别为0.15mm、0.3mm、…、4.75mm#

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o

1.3.7应进行两次平行试验,以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

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应重新进行试验。

1.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27-2005《细集料筛分试验》。

2.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容量瓶法)

2.1试验准备

将缩分至650g左右的试样在湿度为105d5°@勺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

燥内冷却至室温,分成两份备用。

2.2试验步骤

221称取烘干的试样约300g(m),装入盛有半瓶蒸储水的容量瓶中。

222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

24h左右,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

瓶外水分,称其总质量(m)。

223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1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入与上水

温相差不超过2摄氏度的蒸储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

称其总质量(m)o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湿度,试验的各项

称量可以在15~25℃勺温度范围内进行。但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

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摄氏度。

2.3计算

2.3.1砂的表观相对密度按式(1)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

X=m(m+m-m)

式中:ya-砂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

m--试样的烘干质量,g;

0

m-水及容量瓶总质量,g;

m--试样、水及容量瓶总质量,g。

2.3.2表观密度qa按式(2)计算,准确至小数点后3位。

Qa=ya*QT或Qa=(ya-a)*Q

式中:pa—砂的表观密度,g/cm|w

QY水在4摄氏度时的密度,1000kg/m;

试验时的水温对水的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按表1取用;

建筑

Ql试验温度T时水的密度,按表1取用,g/cmo

不同水温时水的密度成水温修正系数。表4

水温(摄氏度)151617181920

水的密度。T

(g/cm)0.999130.998970.998800.998620.998430.99822

水温修正系数aT0.0020.0030.0030.0040.0040.005

水温(摄氏度)2122232425—

水的密度。T—

(g/cmj0.998020.997790.997560.997330.99702

水温修正系数aT0.0050.0060.0060.0070.007—

2.3.3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值大

于0.01g/cm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2.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28-2005《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容量瓶法)》。

3.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李氏比重瓶法)

3.1试验准备

将来样用四分法筛分至120g左右,在105ds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

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不少于1h)至室温,分成两份备用。

3.2试验步骤

3.2.1向李氏比重瓶中注入蒸储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壁附着的水,

记录水的体积(初读数)(y。

322称取烘干试样55d殳g⑻,准确至0.1g。徐徐装入盛水的比重瓶中。

323试样全部装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水

中,旋转比重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24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终

读数)(V)o

注:2在细集料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允许在

15〜25摄氏度的湿度范围内进行体积测定,但两次体积测定(指V及V)的温

差不得大于2摄氏度,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记录完瓶中水面

升高时止,其温度相差也不应超过2摄氏度。

3.3计算

331细集料的表观密度按式(1)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

p=m/(V-V)

式中:Qa-细集料的表观密度;।

m

-试样的烘干质量,g;

建筑

V-比重瓶中水的原有体积,mL;

倒入试样后水和试样的体积(终读数),mL。

3.3.2细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按式(2)计算。

YF。ST

式中:ra-细集料对水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

水温(摄氏度)151617181920

水的密度。T

(g/cm^0.999130.998970.998800.998620.998430.99822

水温修正系数aT0.0020.0030.0030.0040.0040.005

水温(摄氏度)2122232425

水的密度。T

(g/cmj0.998020.997790.997560.997330.99702

水温修正系数aT0.005U.006U.UU60.0070.U07

Q-水在试验温度时的密度,按表1取用。

不同水温时水的密度成水温修正系数戊表力

3.3.3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值大于

0.01g/cm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3.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29-2005《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李氏比重瓶法)》。

4.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试验

4.1试验准备

4.1.1试样制备:用浅盘装来样约5kg,在湿度为105ds摄氏度的烘箱中

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注:试样烘干后如有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捍碎。

412容量筒容积的校正方法:以温度为203摄氏度的洁净水装满容量筒,

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玻璃板与水面之间不得有空隙,擦

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量,用式(1)计算筒的容积V。

V=m,-mzi

2

式中:m'--容量筒和玻璃板总质量,g;

m'-容量筒、玻璃板和水总质量,go

2

4.2试验步骤

421堆积密度:将试样装入漏斗中,打开底部的活动力门,将砂注入容量

筒中,也可直接用小勺向容量筒中装试样,但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

筒口均应为50mm左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

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取质量(m)。

1

422紧装密度:取试样1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装完一

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mm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

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

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两层装完并颠实后,添加试样超出

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

建筑

称其质量(m)o

2

4.3计罐积密度及紧装密度分别按式(2)和式(3)计算至0.dlg/mo

国mi-m)/V

6=(m-iTb)A/

式中:。-砂的紧装密度,g/cm3;

0-砂的紧装密度,g/cm;

rn--容量筒的质量,g;

m-容量筒和堆积密度砂总质量,g;

1

m-容量筒和紧装密度砂总质量,g;

容量筒容积,mLo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4.3.2砂的空隙率按式(4)计算至0.1%。

n=(1-,Q寸100

式中:n-砂的空隙率,%;

Q-砂的堆积或紧装密度,g/cM;

Qs-砂的表观密度,g/cmo

4.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31-1994《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试验》。

5.细集料含水率及表面含水率试验

5.1试验步骤

用来样中取各约500g的代表性试样两份,分别放入已知质量的干燥容

器中称量,记下每盘试样与容器的总量(m),将容器连同试样放入温度为105

上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量(m)。

3

5.2计算

5.2.1砂的含水率按式(1)计算至0.1%。

倍(m-Bi%(m^m)T100

式中:/一砂的含水率,%;

1

E“索燃康的试样与潞器总质量,g;

2

m-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

3

522砂的表面含水率按式(2)计算。

U)S=MU)x

式中:⑴S--砂的表面含水率,%;

好砂的含水率,%;

G-砂的吸水率(由T0330法求得),%0

5.2.3以两次试觞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

建筑

5.3该检测细则依据T0332-1994《细集料含水率及表面含水率试验》。

6.细集料含泥量试验(筛洗法)

测定细集料中粒径小于0.075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含量。本方法

不适用于人工砂、石屑等矿粉成分较多的细集料。

6.1试验准备

将来样用四分法缩分至每份约1000g,置于温度为1053摄氏度的烘

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取约400g(m)的试样两份备用。

0

6.2试验照骤的试样一份置于筒中,并注入洁净的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

200mm,充分拌和均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

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水中,缓缓地将浑浊液倒入1.25mm(或

1.18mm)至0.075mm的套筛上,滤去小于0.075m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

面应先用水湿润,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砂粒丢失。

注:不得直接将试样放在0.075mm筛上用水冲洗,或者将试样放在

0.075mm筛上后在水中淘洗,以避免误将小于0.075mm的砂颗粒当作泥冲走。

6.2.2再次加水于筒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筒内砂样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6.2.3用水冲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0.075m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

出筛中砂料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75mm的颗粒,然后将

两筛上筛余的颗粒和筒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

壬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称取试样的质量(m)。

1

6.3计算

6.3.1砂的含泥量按式(1)计算至0.1%。

Q=(mrmi)/m*100

式中:Q--砂的含泥量,%

m--试验前的烘干试样质量,g;

m-r试验后的烘干试样质量,

6.3.2以两小成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的差值超过

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6.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33-2000《细集料含泥量试验(筛洗法)》。

7.细集料泥块含量试验

测定水泥混凝土用砂中颗粒大于1.25mm的泥块含量。

7.1试验准备

将来样用四分法缩分至每份约2500g,置于温度为105d5°0勺烘箱中

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1.25mm(或1.18mm)筛筛分,取筛上的砂约

400g分为两份备用。

7.2试验步骤

建筑

721取试样1份200g(m)置于容器中,并注入洁净的水,使水面至少超

出砂面约200mm,充分拌混均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捻碎泥块,

再把试样放在0.63mm(或0.6mm)筛上,用水淘洗至水清澈为止。

722筛余下来的试样应小心地从筛里取出,并在1055°觉烘箱中烘干

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量(m)。

7.3计算2

7.3.1砂中泥块含量按式(1)计算至0.1%。

Q=(rrii-m)/m1*100

式中:Q-砂中大于1.25mm(或1.18mm)的泥块含量,%;

m--试验前存留于1.25mm(或1.18mm)筛上试样的烘干试样量,g。

nir试验后的烘干试样量,g。

7.3.2取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的差值如超

过0.4%,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7.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35-1994《细集料泥块含量试验》。

8.细集料含水率快速试验(酒精燃烧法)

8.1试验步骤

8.1.1取干净容器,称取其质量(m)。

1

812将约100g试样置于容器中,称取试样和容器的总量(m)。

813向容器中的试样加入酒精约20mL,拌和均匀后点火燃烧并不断翻拌

试样,待火焰熄灭后,过1min再加入酒精约20mL,仍按上述步骤进行。

814待第二次火焰熄灭后,称取干样与容器总质量(m)。

注:试样经两次燃烧后,表面应呈干燥颜色,否则须再加酒精燃烧一

次。

8.2计算

821细集料(砂)的含水率按式(1)计算至0.1%。

份(m-Bi%(m^m)M00

式中:/一砂的含水率,%;

1

用==藤烯髓属样与容器总质量,g;

2

m-燃烧后干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o

3

8.2.2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8.3该检测细则依据T0343-1994《细集料含水率快速试验(酒精燃烧法)》。

建筑

粗集料检测作业指导书

试验项目所需碎石或砾石的最小取样数量(kg)

公称最大粒径圆孔筛1016202531.5406380

及及

方孔筛9.5161926.531.537.56375

(mm)试验项目13.253

筛分1015202030406080

表观密度888812162424

含水率22223346

吸水率22444668

堆积密度404040408080120120

含泥量88242440408080

泥块含量88242440408080

针片状含量1.24882040——

硫化物、硫酸盐10

注:⑨机物含量、坚固性及压碎指标值试验,应按规定粒级要求取样,

其试验所需试样数量,按本规程有关规定施行;

备用广口瓶法测定表观密度时,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者,其最少取

样数量为8kgo

1.粗集料石筛分析检测

建筑

测定粗集料(碎石、砾石、矿渣等)的颗粒级配。

1.1试验准备

将来料用分料器或四分法筛分至表1要求的试样所需量,风干后备用。

每种试样准备两份,分别供水洗和干筛法筛分使用。对水泥混凝土用集料,

如果没有要求,也可不进行水洗,只进行筛筛分。根据需要可按要求的集

料最大粒径的筛孔尺寸过筛,除去超粒径部分颗粒后,再进行筛分。

筛分用的试样质量表1

公称最大方孔筛756337.531.526.519169.54.75

粒径(mm)圆孔筛80634031.5252016105

试样质量不少于(kg)108542.52110.5

1.2用水洗法测定集料中小于0.075mm的细粉部分质量。

121取一份试样,将试样置105ds摄氏度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干燥

集料试样的总质量(m),准确至0.1%。

注:恒重系指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量

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密度(下同),通常不少于6ho

122将试样置一洁净容器中,加入足够数量的洁净水,将集料全部盖没。

123用搅棒充分搅动集料,使集料表面洗涤干净,使细粉悬浮在水中,但

不得破碎集料或集料从水中溅出。

124根据集料粒径大小选择组成一组套筛,其底部为0.075mm标准筛,上

部为2.36mm或4.75mm筛。仔细将容器中混有细粉的悬浮液倒出,经过套

筛流入另一容器中,尺量不致将粗集料倒出,损坏标准筛筛面。

注:不可直接倒至0.075mm筛上,以免集料掉出损坏筛面。

125重复4.1.2~4.1.4步骤,直至倒出的水洁净为止。

126将套筛的每个筛子上的集料及容器中的集料全部间收在一个搪瓷盘

中,容器上不得有沾附的集料颗粒,将搪瓷筋连同集料一起置105ds摄氏

度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干燥集料试样的总质量(m),准确至0.1%。

2

1.3用联薄法删徒|瞳料各个用般蜘喇廨音中烘干至恒重,称取干燥集料试

样的总质量(m),准确至0.1%。

0

1.3.2用搪瓷盘作筛分容器,按筛孔大小排列顺序逐个将集料过筛,人工

筛分时,需使集料在筛面上同时有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不停顿的运动,

使小于筛孔的集料通过筛孔,直至1min内通过筛孔的质量小于筛上残余量

的1%为止。采用摇筛机筛分后,应该逐个由人工补筛。将筛出通过的颗粒

并入下一号筛,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

部筛完为止。以确认1min内通过筛孔的质量确实小于筛残余量的1%。

1.3.3如果某个筛上的集料过多,影响筛分作业时,可以分两次筛分,当

建筑

筛余颗粒的粒径大于20mm时,筛分过程中允许用手指轻轻拔动颗粒,但不

得逐颗粒颗塞过筛孔。

1.3.4称取每个筛上的筛余量,准确至总质量的0.1%。各筛分计筛余量及

筛底存量的总和与筛分前试样的总质量m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0.5%。

1.4计算

1.4.1集料中通过O.(P75m(nm混按#01)计算,准确至0.1%。

式中:物75-集料中出于1C075him的含量(通过率),%;

7-用于水洗的干燥集料总质量,g;

m--集料水洗后的干燥质量,g。

142分计筛余百分率

各号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按式(2)计算,但0.075mm筛不计算分计筛

余,准确至0.1%。

P=m/mo*(1OO-P0.075)/100

式中:R各号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

伯-用于干筛的干燥集料总质量,g;

各号筛上的分计筛余,g;

i-依次为0.15mm、0.3mm、0.6mm..…至集料最大粒径。

1.4.3累计筛余百分率

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为该号筛及大于该号筛的各号筛的分计筛余

百分率之和,但0.075mm筛不计算累计筛余,准确至0.1%。

1.4.4各号筛的质量通过百分率

各号筛的质量通过百分率等于100减去该号筛累计筛余百分率,但

0.075mm筛的质量通过百分率即为P,准确至0.1%。

0.075

1.5根据需要,绘制集料筛分曲线。

1.6该检测细则依据T0302-2000《粗集料筛分试验》。

2.含土粗集料筛分试验

用于测定含粘性土的粗集料的颗粒组成。

注:如天然的砂砾土、碎石土以及中低级路面的材料,粘性土颗粒包

覆在砾石(碎石)和砂颗粒上,对这类材料不适用于T0302的方法。

2.1试验准备

将来料用分料器或四分法缩分至表1要求的试样所需量,烘干或风干

后备用。

筛分用的试样质量

公称最大方孔筛756337.531.526.519169.54.75

粒径(mm)圆孔筛80634031.5252016105

建筑

试样质量不少于(kg)108542.52110.5

2.2试验步骤

221将试样放在浅盘内,并一起放到温度保持在105ds摄氏度的烘箱内

烘干24hah。

222从烘箱中取出试样,冷却后称重,准确至样品质量的0.1%,用m表

示⑹。1

223将试样放到容器内,向容器内注水,淹没试样。

224剧烈搅动容器内的试样和水,使粘在粗颗粒上的小于0.075mm的颗粒

完全分离下来,并悬浮在水中。

2.2.5在需要试验细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时,将容器内的悬浮液倒在0.5mm

筛孔的筛上,筛下放一接收悬浮液的容器。

2.2.6将筛上剩余料回收到清洗容器内。

2.2.7重复上述步骤至清洗容器内的水清洁。

228将洗净的集料放在浅盘内,并一起放于温度为105ds摄氏度的烘箱

内烘干8h-12ho

2.2.9从烘箱中取出试样,冷却后称其质量,准确至原样品质量的0.1%,

用m表示(g)。按T0302的方法对试样进行筛分(干筛)。

2

2210将容器内的悬浮液澄清,使细土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分数次将上层

的清水细心倒出,注意勿倒出沉淀物。

2.2.11待容器底部的细土风干后,取出粉碎并拌匀,从中取出一部分做液

限和塑性试验。

2212取部分风干细土放在105±°0勺烘箱内烘干24h小h,冷却后,称

量100g,用m表示(g)。

2213将烘干细土放到一容器内,向容器内注水,并剧烈搅动容器内的水

和土,使小于0.075mm的颗粒与0.075mm〜0.5mm的颗粒分离。

2214将悬浮液倾倒在0.075mm筛孔的筛上,继续清洗筛上的剩余料,直

到筛下的洗液清洁为止。

2215将筛反扣过来用水仔细冲洗入浅盘中,放在105d5°0勺烘箱内烘干

8h~12h,冷却并称质量,用4m表示(g)。

2216在不需要试验细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时,可直接将悬浮液倾倒在

0.075mm筛孔的筛上,反复清洗容器内的集料,直至容器内的水洁净。

2217按4.15的方法将筛上的清洁料收回,与容器内的清洁料一起烘干,

冷却,并称其质量,用m表示(g)。

2218按T0302的方法将烘干的集料进行筛分。

2.3计算

2.3.1计算小于0.5mm的颗粒含量。

建筑

C=(m-m)/m*100

式中:C—小于0.5mM的颗粒含量,%;

m-烘干试样的质量,g;

m--0.5mm筛孔筛上集料的烘干质量,g;

2.3.2计算细土中小于0.075mm的颗粒的含量。

F'=(m-m)Zm*100

式中:F'--细土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m--细土的烘干质量,g;

m--0.075~0.5mm颗粒的烘干质量,g。

4

233计算整个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F=C*F,

式中:F-整个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2.3.4计算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G=(m-n)/mi*100

式中:G—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

5

2.4该检测细则阚据5mm帽婚部蛔幽翻配粗即筛分调佥》。

3.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网篮法)

适用于测定碎石、砾石等各种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

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密度、表干密度、毛体积密度,以及粗集料的吸水

率。

3.1试验准备

311将取来的试样用4.75mm(方孔筛)或5mm(圆孔筛)标准筛过筛,用四

分法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

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上保持原有

的级配。

312经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313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

粉,经多次漂洗干净至水清澈为止。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测定密度所需要的试样最小质量

公称最大粒径圆孔麻i1016202531.5406380

(mm)方孔筛9.5161926.531.537.56375

每一份试样的最小质量

1111.51.5233

(kg)

3.2试验步骤

321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瓷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

样2c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o

32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

建筑

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

323调节水温在15〜25摄氏度范围内。将试样移入吊篮中,溢流水槽中的

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称取集料的水中质量(m)。

W

324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将试样倒入浅搪瓷盘中,或直接将粗集料集

料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注意不得有颗粒丢失,或有小颗粒附在吊篮上。

稍稍倾斜搪瓷盘,用毛巾吸走漏出的自由水,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干颗

粒的表面水,至表面看不到发亮的水迹,即为饱和面干状态。当粗集料尺

寸较大时,可逐颗擦干。注意拧湿毛巾时不要太用劲,防止拧得太干。擦

颗粒的表面水时,既要将表面水擦掉,又不能将颗粒内部的水吸出,整个

过程中不得有集料丢失。

325立即在保持表干状态下,称取集料的表干质量(m)。

1

326将集料置于浅盘中,放入1055°0勺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浅盘,

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集料的烘干质量(m)。

a

注:恒重是指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其前后两次称量之

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粗密度,即0.1%。一般在烘箱中烧烤的时间不得

少于4h~6ho

327对同一规格的集料应平行试验两次,取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3.3计算

331表观相对密度卜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骸式(1)、b

(2)、(3)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

Ya=na/(ma-iTL)(1)

?s=m/(m-m)(2)

bafffw(3)

式中:r-集料的祀M时密阚,无量纲;

a

Ys-集料的表干相对密度,无量纲;

丫-集料的毛体积密度,无量纲;

b

小一集料的烘干质量,g;

*-集料的表干质量,g;

m-集料的水中质量,g。

3.3.2集料的吸永率以烘干试样为基准,按式(4)计算,准确至0.01%o

%=(mf-m附)*100

式中:Gx—粗集料的吸水率(%)oa

3.3.3粗集料的表观密度(视密度)。表干密度6毛体积密度成式(5)、

(6)、(7)计算,准确至小数点后3位。不同水温条件下测量的粗集料表观

密度需进行水温修正,不同试验温度下水的密度双龙的湿度修正系数a

如表2所列,此表适用于在15~25摄氏度测定的宿况。

建筑

Qa=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