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选择性必修三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选择题1.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他深刻指出:“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把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摆到首要位置,是法治思想的最显著特征。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因为(
)①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③中国共产党模范遵守宪法法律
④中国共产党支持司法、带头守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
)①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这是因为(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②法治对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③法治是的根本保证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4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指出,过去一年,人民法院依法严惩重大恶性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严厉惩治境内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1万件6.4万人,同比增长48.4%。材料充分表明,在我国(
)①对犯罪分子进行专政才能更好维护人民民主
②国家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③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④人民的诉求就是国家惩治犯罪的依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西周初期的统治者提出的“明德慎罚”思想,第一次把德政和刑罚有机融合起来,不仅塑造了西周法制文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德主刑辅”、唐代“德本刑用”、明代“明刑弼教”等思想,无不是从“明德慎罚”思想中汲取营养而形成的,这些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因时制宜。由此可见(
)①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为中国法治作出重要贡献②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社会历史性③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④坚持法律与道德的统一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廖某在某养生馆购买了多项养生保健服务,并通过预存的方式支付了几万元费用。之后,廖某认为该养生馆虚假宣传其按摩养生保健服务项目的功效,遂将其诉至法院,要求解除服务合同并退还自己尚未消费的金额。法院经过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支持了廖某的诉求。这一案例表明(
)①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法律所反映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③社会主义法具有社会职能,保护有利于人民的社会关系④社会主义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以下现象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的有(
)①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公共利益②国家坚决依法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③苏州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反间谍法判处美籍香港男子无期徒刑④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条例,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8.香港国安法实施三年来,香港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法治彰显,乱港分子不再逍遥法外,经济在疫情后快速恢复,市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幅提升,香港治理呈现崭新气象,“国安家好”观念深入人心。可见(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
②香港在社会治理中坚持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③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在法律面前应一律平等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多次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把文化思想融会贯通到检察履职中,通过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润物无声”地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凝聚社会法治共识、筑牢人民法治信仰。材料旨在强调(
)①公正和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②公正司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③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法治提供价值引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习惯是一种不仅最古老而且也最普遍的法律渊源。”蒙古人的许多世代相传的“约孙”(汉译为“习惯”),是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和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约孙”被当时的蒙古汗国作为参照依据成为蒙古法“札撒”最主要的法律渊源,另一些“约孙”则随时代延续下来,被现代蒙古人所遵守。对“习惯”与“法”的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习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②“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习惯”靠舆论力量被人们遵守③生活中的某些“习惯”得到国家以一定形式的认可便能成为“法”④“法”和“习惯”作为调整行为的社会规范都是阶级出现后的产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亚里士多德曾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正义和美德的制度”。这启示我们(
)①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②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③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④法治治本、德治治末,因此法治比德治更重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2024年3月,国务院颁布出台《节约用水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条例在全面总结城市节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对提升城市节水治理能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城市节水迈入法治化轨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②立法要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③国务院行使立法权,发挥法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④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法者,治之端也。”他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③我国致力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我国古代先贤留下了很多法治经典名言警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法治的呼唤与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以下古典名句所蕴含的法治思想与对其的解读相吻合的是(
)序号古典名句解读①“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严格执法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③“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全面依法治国④“法者,治之端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表述正确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人民政协都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D.党的领导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二、主观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他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2020年8月,他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反食品浪费法立法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吸纳合理建议。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以下简称《反食品浪费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正式表决通过,这意味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德,而是成为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条文。此项立法,聚焦餐饮浪费问题,切口虽小,但意义重大。通篇看来,这是一部应需而立的法律,更是一部十分接地气的法律,是丰富立法形式、探索“小快灵”立法的生动实践,也是顺民意之举,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材料,说明《反食品浪费法》的制定是如何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的。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国务院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对于保障国务院依宪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施行40多年来,该法一直没有修改过。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法治政府建设,有必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国务院组织法。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明确,国务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依法行政,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是如何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原则的。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优势。早在1921年建党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纲领》;在1938年六届上,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党内法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不断推进各领域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着力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准则条例为主干,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截至2023年6月底,全党现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已有3802部。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国家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一体建设,是法治的鲜明特征。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法治政府建设,有必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国务院组织法。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是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修改国务院组织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坚持以法治思想为指导,贯彻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修改国务院组织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制度创新成果和宝贵实践经验,与《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等制度规范做好衔接,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制度基础。(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是如何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原则的。(2)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说明我国修订国务院组织法的作用。答案:1.A【详解】①②: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因为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材料强调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原因,这两项是要求,③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2.A【详解】①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故①②正确。③④: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坚持的原则,③④排除。故本题选A。3.B【详解】①④:之所以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因为法律、法治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④正确。②:在改革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②排除。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的根本保证,而不是法治,③排除。故本题选B。4.A【详解】①②:材料中我国人民法院依法严惩重大恶性犯罪,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这表明对犯罪分子进行专政才能更好维护人民民主;也表明了国家坚决维护国家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①②符合题意。③:过去一年我国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1万件6.4万人,同比增长48.4%,并不是表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逐年上升的态势,③不选。④: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惩治犯罪的依据,而不是人民的诉求,④不选。故本题选A。5.B【详解】①④:西周初期的统治者提出的“明德慎罚”思想,第一次把德政和刑罚有机融合起来,不仅塑造了西周法制文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德主刑辅”、唐代“德本刑用”、明代“明刑弼教”等思想,无不是从“明德慎罚”思想中汲取营养而形成的,这些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因时制宜。由此可见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为中国法治作出重要贡献,坚持法律与道德的统一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①④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强调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社会历史性,②不符合题意。③:材料没有强调法律的产生,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6.B【详解】①: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支持了廖某的诉求。这一案例表明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①正确。②:法律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符合题意。③: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但保护有利于人民的社会关系属于政治职能。法的社会职能是执行一定社会公共事物的作用和职能,材料没有体现,③不选。④:廖某认为该养生馆虚假宣传其按摩养生保健服务项目的功效,遂将其诉至法院,要求解除服务合同并退还自己尚未消费的金额。法院经过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支持了廖某的诉求。这一案例表明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正确。故本题选B。7.B【详解】法的政治职能是维护一定阶级统治,法的社会职能是法管理一定的社会公共事务。①④:“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公共利益”“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条例,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均是法在维护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方面的体现,发挥的是法的社会职能的作用,①④排除。②③:“国家坚决依法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苏州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反间谍法判处美籍香港男子无期徒刑”,维护政治统治,发挥了法的政治职能的作用,②③正确。故本题选B。8.B【详解】①④:香港国安法实施三年来,香港政治平稳、社会安定、法治彰显,乱港分子不再逍遥法外,可见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④符合题意。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但材料并不涉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②不符合题意。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这一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9.D【详解】①③:材料中指出要把文化思想融会贯通到检察履职中,通过高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强调的是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未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①不选,③正确。②:坚持推进公正司法,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②错误。④:材料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与法律相结合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法治提供价值引领,④正确。故本题选D。10.C【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习惯”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的过程,未强调“习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①不选。②③:材料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约孙”被当时的蒙古汗国作为参照依据成为蒙古法“札撒”最主要的法律渊源,另一些“约孙”则随时代延续下来,被现代蒙古人所遵守,这表明“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习惯”靠舆论力量被人们遵守,生活中的某些“习惯”得到国家以一定形式的认可便能成为“法”,②③正确。④:材料强调的是“习惯”成为法的过程,未强调是阶级产生后的产物,④不选。故本题选C。11.C【详解】①②:材料“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正义和美德的制度”,这强调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①不符合题意,②符合题意。③:“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正义和美德的制度”。这启示我们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③符合题意。④:法治德治都重要,不能说法治比德治更重要,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2.A【详解】①③:《节约用水条例》在全面总结城市节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国务院行使立法权,发挥法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①③正确。②④:材料强调立法要符合国情,没有涉及立法要注重立法技术,没有涉及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3.B【详解】①③: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明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致力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①③符合题意。②: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②说法错误。④:材料强调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没有强调坚持从实际出发,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4.A【详解】①:意思是法律一经订立,凡有违犯者,必须实施惩治;命令一经发出,只有坚持执行,而不能违反。强调要严格实施法律,故①符合题意。②: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强调必须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故②符合题意。③:意思是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③表述错误。④:意思是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开始,这不是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15.B【详解】A: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没有立法权,A说法错误。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符合题意。C: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C说法错误。D: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6.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党的领导下编纂《反食品浪费法》坚持了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统一。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在《反食品浪费法》草案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顺应民意,广泛征求民意,坚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反食品浪费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④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反食品浪费法》应需而立,十分接地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分析】背景素材:《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及意义考点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反食品浪费法》的制定是如何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的。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关键词①: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可联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关键词②:反食品浪费法立法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吸纳合理建议→可联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关键词③《反食品浪费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联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关键词④:《反食品浪费法》是一部应需而立的法律,更是一部十分接地气的法律,是丰富立法形式、探索“小快灵”立法的生动实践→可联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7.①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总结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坚持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②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明确国务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明确国务院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分析】背景素材: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国务院组织法考点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是如何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原则的。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说明。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法治政府建设,有必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可说明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总结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坚持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效信息②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明确,国务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依法行政,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可说明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明确国务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效信息③: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可说明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明确国务院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18.①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纪律性,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以更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②统一全党意志,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党的事业领导核心地位。③推进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健全法治体系,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分析】背景素材: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考点考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需要调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从意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可联系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纪律性。关键词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不断推进各领域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着力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准则条例为主干,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可联系统一全党意志,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关键词③: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国家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一体建设,是法治的鲜明特征→可联系推进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统一。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9.(1)①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要求国务院坚决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房屋终止合同协议书模板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2《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北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综合复习(教案 )
- 五金厂的劳动合同(2025年版)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儿童乐园-北师大版
- (高清版)DB45∕T 838-2021 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百家宴服务规范
- 2025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一套
- 【单元测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层训练B卷(提升篇)-(含解析)
- 2024年海洋石油修井机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年物流仓储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疾病诊断编码库ICD-10
- 脑血管造影病人的护理-课件
- 阿里巴巴管理精髓管理者必修的24招
- 西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学课件
- DB3202-T 1026-2022 无锡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单位等级评定规范
- 产品设计材料及工艺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普通地质学教材
- 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
- 2021年云南省中考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
- 教师资格证幼儿教育真题及答案近五年合集
- 物业管理工作流程图全套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