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3367-2023 民用大中型无人直升机系统通 用要求(正式版)_第1页
GBT 43367-2023 民用大中型无人直升机系统通 用要求(正式版)_第2页
GBT 43367-2023 民用大中型无人直升机系统通 用要求(正式版)_第3页
GBT 43367-2023 民用大中型无人直升机系统通 用要求(正式版)_第4页
GBT 43367-2023 民用大中型无人直升机系统通 用要求(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用大中型无人直升机系统通用要求2023-11-27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前言 l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一般要求 14.1使用用途 4.2系统组成 4.3系统技术指标 24.4飞行品质 34.5环境适应性 3 44.7电磁兼容性 54.8使用寿命 54.9外部颜色与标记 54.10材料 54.11标准件 54.12平台任务集成和扩展能力 54.13适航 55无人直升机平台 65.1总体特性 65.2机体结构 75.3着陆装置 85.4旋翼系统 85.5传动系统 95.6动力系统 95.7燃油系统 5.8液压与气动装置 5.9飞行控制与管理系统 5.10电气系统 5.11辅助起降设备(仅适用船载型无人直升机) 6数据链 6.1安装 ⅡGB/T43367—20236.3天线与馈线 6.4无线电遥控设备 6.5无线电遥测设备 6.6无线电定位设备 6.7信息传输设备 6.8中继转发设备 7任务载荷 8控制站 8.1一般要求 8.2飞行操纵与管理设备 8.3综合显示系统 8.4地图与航迹显示系统 8.5任务规划设备 8.6数据实时处理与记录回放设备 8.7通信设备 8.8人机交互 9保障与维修设备 9.1一般要求 9.2航线级保障与维修设备 9.3车间级保障与维修设备 9.4基地级保障与维修设备 10贮存和运输要求 11试验验证 11.1试验目的 11.2试验类别 11.3试验项目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航空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35)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32370部队、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民用大中型无人直升机系统通用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民用大中型无人直升机(以下简称“无人直升机”)系统的用途、组成、性能、通用质量特性要求,无人直升机平台、数据链、任务载荷、控制站要求,以及保障与维修、贮存与运输、试验验证本文件适用于最大起飞重量不小于150kg的单旋翼带尾桨无人直升机系统、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系统,其他无人直升机系统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17799.4电磁兼容通用标准第4部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GB/T35018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GB/T38152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术语HB6490飞机航行灯和防撞灯通用规范HB8591—2020民用轻小型固定翼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HB20045直升机旋翼系统桨叶气动设计通用要求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中高风险无人直升机系统适航标准(试行)[Z].关于发布中高风险无人直升机系统适航标准(试行)的通知(民航适发〔2020〕7号).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2020-5-11.3术语和定义GB/T35018和GB/T38152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一般要求4.1使用用途使用用途应按HB8591—2020中3.1规定的内容执行。无人直升机系统应由以下部分组成:气动装置、飞行控制与管理系统、电气系统、辅助起降设备以及其他设备;2c)任务载荷;d)控制站;e)保障与维修设备。飞行性能应包含以下技术指标。a)起飞性能:1)无地效最大起飞重量;2)有地效最大起飞重量;3)最大起飞重量的起飞滑跑距离及滑跑起飞离地速度(适用于能够滑跑起飞的无人直升b)垂直飞行性能:1)最大垂直爬升率;2)有地效悬停升限;3)无地效悬停升限;4)最大下降速度。c)爬升性能:2)实用升限。d)续航性能:2)续航时间。e)平飞速度:1)最小平飞速度;2)最大平飞速度;3)最大巡航速度。f)任务半径。g)其他飞行控制精度应包括:a)姿态控制精度(按需);b)航向控制精度;c)位置控制精度;d)高度控制精度;e)速度控制精度;f)悬停精度;g)航迹控制精度;3h)着陆/船控制精度。4.4飞行品质无人直升机系统的飞行品质应满足用户要求,一般分为以下三个等级:a)一级飞行品质:飞行品质能确保操作员遥控无人直升机系统顺利地完成各项规定的飞行任务;b)二级飞行品质:飞行品质适合于无人直升机系统完成各项飞行任务,但完成任务的效果有所降低,或操作员工作负担有所增加,或二者兼有;c)三级飞行品质:飞行品质能满足无人直升机系统操作员安全地控制无人直升机,但操作员的工作负担过重,或完成任务的效果不好,或二者兼有。除另有规定,应满足专用规范要求。4.5环境适应性无人直升机系统应能在用户规定的大气环境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和贮存。除另有规定,应满足以a)在一25℃~+50℃环境温度下正常工作;b)在一30℃~+55℃环境温度下存储。无人直升机系统应能在用户规定的风力范围内正常工作,除另有规定,一般最小抗风能力的推荐值为7.9m/s(飞行阶段)。如果无人直升机系统在船上使用,还应满足海况和起降风限相关要求。如果无人直升机系统需滑跑起飞,还宜考虑起飞降落阶段的抗正、侧风能力。无人直升机系统应能在用户或专用标准规定的降雨降雪量范围内正常工作。无人直升机系统应能在用户规定的湿热、盐雾和霉菌环境内正常工作。除另有规定,应满足以下要求:a)防湿热:具备一定抗腐蚀能力,确保在湿热环境下,其机械、电气、化学和热性能不发生改变;b)防盐雾(按需):具备一定防盐雾能力,确保在盐雾环境下,其不产生有害的金属腐蚀、活动部件的阻塞或卡死、绝缘失效、接触器件和无涂覆导线的损坏现象;c)防霉菌:具备一定的防霉菌能力,确保在高湿、温暖空气及无机盐存在这类有利于霉菌生长的条件下,其工作效能不受影响。无人直升机系统应能在用户规定的砂尘环境范围内正常工作。除另有规定,应满足:具有一定的防砂尘能力,并在砂尘环境中正常工作和贮存,不产生粘合、堵塞、活动部件的卡滞或阻塞、非工作性的接触和转换或形成电桥造成短路。无人直升机系统应能在用户规定的加速度、冲击和振动范围内正常工作。除另有规定,应满足:无人直升机系统及其部件能承受正常使用环境中所遇到的加速度、冲击和振动。4无人直升机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包括:a)无人直升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应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或平均无故障工作次数、平b)应对无人直升机各系统及设备的设计进行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c)对于无人直升机的关键系统或对重大故障模式,应进行故障树分析,对于所有可能发生的致命性故障,均应采取相应措施;d)对关键的或重要的组件或电路应进行潜在电路分析,对关键的或重要的元器件或电路应进行容差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e)应根据对重量、体积、经济性、安全性、基本可靠性与任务可靠性的权衡分析,确定是否采用余度设计。无人直升机系统的维修性要求包括:a)维修性指标应包括飞行前后检查时间、平均修复时间(MTTR)、平均维修间隔时间(MTBM)、每飞行小时平均直接维修工时(DMMH/FH);b)无人直升机部件应便于拆卸、安装和更换;c)在重要的分离和调整处应具有防错连接的措施;d)无人直升机系统及相关部件应具有可达性和维修空间;e)无人直升机系统及相关部件应有维修标记。无人直升机系统的测试性要求包括:a)测试性指标应包括故障检测率(FDR)、故障隔离率(FIR)、虚警率(AER),有关指标按专用标准执行;b)机载电子设备和系统应具有自检能力,相关自检信息显示在控制站,并能通过自检将故障隔离到外场可更换单元;c)对无自检能力的设备和系统应在机上设置检测口,使其可实现原位检测。无人直升机系统的保障性要求包括:a)飞行机组人员数量、专业及技术等级需求应合理,随机备件清单以及计算机资源需求应满足无人直升机系统的使用;b)专用保障设备和工具的数量应合理,便于使用维护,与无人直升机系统同步交付客户;c)保障维修设备应满足自身可靠性和维修性要求。无人直升机系统的安全性应满足以下要求:a)进行系统的功能危害评估(FHA)和安全性评估(SSA);5b)采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式、材料与器件安全合理,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c)综合协调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可靠性、维修性、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健康保障、经济性因素,确保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d)当安全性技术措施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时,保证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e)安全技术措施的保障途径优先次序为:最小风险设计、采用安全装置、采用报警装置与标志。无人直升机系统及其分系统或部件的电磁兼容性应保证自兼容,同时与系统外部的电磁环境也保持兼容,应满足GB/T17626.2、GB/T17626.3和GB17799.4的相关要求。4.8使用寿命对无人直升机系统的有寿件的使用寿命指标应以飞行小时或(和)着陆次数或(和)日历持续年限给出,具体指标应在型号规范或产品规范中确定。4.9外部颜色与标记无人直升机系统外部颜色应符合行业特征或行业有关要求。用户如有特殊要求,按用户要求执行。无人直升机的标记应按详细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用户如有特殊要求,按用户要求执行。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选用材料。所选材料的强度、刚度、抗疲劳性、物理化学性能及电性能应满足使用要求。当选用非标准材料时,应证明其性能满足使用要求。选用的材料维修时应能互换、备料和代料。4.11标准件应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选用标准件。标准件的类型、尺寸规格、器件宜尽量少,宜优先在详细规范限定的范围内选用。铝合金螺栓、螺钉、螺母不应用于导电组件的连接,所有螺栓、螺钉、螺母连接应满足连接强度要求并采取防松措施。4.12平台任务集成和扩展能力无人直升机系统应具备良好的任务集成和扩展能力,主要包括以下要求。a)重量重心:在不同位置搭载任务载荷应满足无人直升机重心范围。b)空间:应满足多种任务载荷的装机需求。c)供电:应满足多个任务载荷同时供电。d)接口:飞行控制与管理系统、电气系统和数据链预留的接口应满足多个任务载荷的需求,其接口应采用主流通用接口。应确保平台与多型任务系统机械接口的匹配性。适航时,无人直升机系统应符合中高风险无人直升机系统适航标准(试行)规定的适航要求。65无人直升机平台5.1总体特性气动布局满足无人直升机功能和飞行性能要求的气动力外形,并使机身、平尾、垂尾、短翼、外挂物、着陆装置的形状及其它们的相对位置、尺寸合理。同时,气动布局设计应保证无人直升机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性能和使用、工艺和结构的合理性。任务载荷、辅助起降设备及主要受力构件、各类天线和导线走向的布置,应保证各系统有效工作,并保证全机重心范围处于使无人直升机安全飞行的位置。无人直升机应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阻力特征和力矩特征应满足性能、平衡和操稳特性的要求。无人直升机全机最大长度、全机最大宽度、全机最大高度、机体最大长度、机体最大宽度及系统各部分尺寸应满足产品图样或专用规范的要求。空机重量应为满足基本使用要求而设计的机体、动力系统(不含燃油)及各机载系统重量.以及为满足特殊使用要求而预留的不能拆卸部分重量的总和。任务载荷重量应为执行任务所需的设备(或物资)的重量。燃油重量应为机载燃油的重量,分为最大载油量、不可用燃油量、任务燃油量,其中:a)最大载油量是指机内油箱满载时的燃油重量;b)不可用燃油量是指不能用于飞行的残余燃油量;c)任务燃油量是指执行规定任务所需的油量。起飞重量应为空机重量、任务载荷重量和燃油重量之总和,分为最小起飞重量、正常起飞重量和最大起飞重量。a)最小起飞重量是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最低重量。b)正常起飞重量是完成使用要求规定的主要任务所携带的全部内部和外部任务载荷重量时的无7人直升机起飞重量。c)最大起飞重量是按使用要求规定的无人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取下列条件所决定的重量中的最小者:1)按正常提供的机体空间和燃油容积,装满货物、可投放物品、任务设备及燃油时无人直升机满载的重量,但不超过支撑结构所能承受的载荷限制;2)发动机(组)以最大功率工作所允许起飞的最大重量;3)传动装置的扭矩限制所允许起飞的最大重量;4)按规定的起飞方式(有地效起飞或无地效起飞)所允许的最大重量;5)其他使用限制所允许的最大重量。5.1.6.1重心及其变化范围在设计文件中应分别给出下列条件(含不可用燃油)下的重心及其变化范围:a)空机重量;b)正常起飞重量;c)最大起飞重量;d)最小起飞重量。无人直升机的重心范围应符合以下要求:a)在各种飞行条件下,借助于正常的操纵,能保证无人直升机的平衡;b)保证旋翼桨叶在各种飞行状态下的挥舞量不超过设计限制;c)保证桨叶、桨毂和旋翼轴的疲劳强度不超过设计限制;d)保证无人直升机的纵向稳定性符合要求;e)能确保消耗重量(如燃油、运输物资、喷洒液)引起的重心变化在允许的范围内。5.2机体结构5.2.1结构设计准则a)机体结构外形尺寸满足总体要求和气动设计要求;b)限制载荷作用下结构不存在有害变形和残余变形,极限载荷作用下结构不发生破坏;c)整流罩、设备舱口盖、锁扣、紧固件均保证使用和安全要求;d)平尾和垂尾安装角固定或可调,且易于拆卸;e)合理选择机身结构承力型式和布置主要承力构件、确定载荷、选择刚度设计准则;f)采取必要措施以控制和降低机身结构振动水平;g)机身结构设置适当的排水孔和通气口;h)主减平台、发动机平台及底部蒙皮采取排泄设计,以防积液腐蚀;i)当无人直升机上设有起吊整机的吊环或接头时,机身上设置支承和连接点,用于安装起吊发动j)对于船载无人直升机,具备防止海水渗入设备内部的设计;8k)如有在船面或地面系留的要求,机身上设计相应的系留装置。无人直升机的结构强度应满足:a)在设计载荷下不发生破坏;b)在使用载荷作用下不发生残余的永久变形;c)如无人直升机有抗坠毁要求,结构能保证达到所规定的抗坠毁要求。疲劳、损伤容限和耐久性要求主要包括:a)对于采用无限寿命设计原则设计的零部件和结构,应保证在使用中发生疲劳破坏的概率极小;b)对于采用安全寿命设计原则设计的零部件和结构,在给定的使用寿命期内,应保证发生疲劳破坏的概率极小;c)对于采用损伤容限设计原则设计的零部件和结构,应通过执行编制的结构检查大纲,保证存在未发现的缺陷、裂纹或损伤的结构发生灾难性事故的概率满足安全性指标,同时应具有可d)按耐久性设计的零部件和结构,应通过试验或分析表明:在给定的使用寿命期限内,结构发生危及飞行安全的疲劳概率极小,并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状态和低的使用维修费用。在全部设计使用状态下和给定的使用寿命内,其部件不应发生地面共振、空中共振、颤振、扭振发散以及其他不稳定现象,也不应产生有害的或过度的振动。5.3着陆装置着陆装置的要求如下。a)民用大型无人直升机着陆装置一般为轮式起落架,民用中型无人直升机着陆装置一般为滑橇起落架,或根据特殊要求选用。1)滑橇起落架处于停机位置时,机身或外挂物距离地面的最小间隙宜为150mm。滑撬起落架弹性元件应按照落震试验确定极限载荷并在该载荷作用下不发生破坏,非弹性元件的极限载荷为限制载荷的1.25倍(推荐值),并在该载荷作用下不发生破坏。2)轮式起落架在全部缓冲支柱和轮胎压到底,或一个缓冲支柱和轮胎压到底时,机身或外挂物距地面间隙最小推荐值为152mm。在着陆重量下且模拟以125%最大下沉速度着陆时,起落架结构允许产生不失去功能的永久变形,但不应破坏。b)着陆装置应充分吸收在着陆时的撞击能量,减少撞击引起的过载,具备良好的减震性和耐坠毁性。c)着陆装置应减少由于地面不平而引起的无人直升机的颠簸。d)着陆装置应保证刚度和阻尼系数有合适的量值,不使机体发生地面共振。e)机尾设计有尾撑或尾橇(必要时)。5.4旋翼系统旋翼系统的要求如下。9a)满足气动效率要求。b)强度、刚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c)旋翼气动设计符合HB20045的有关要求。d)满足旋翼动力学设计要求:1)尽量降低桨叶在使用过程中的弯曲应力水平,提高桨叶的疲劳寿命;2)尽量减小旋翼通过桨毂传给机身的交变激振力和力矩,降低无人直升机振动水平;3)具有较小的铰链力矩,减轻操纵载荷;4)在使用中旋翼不发生气动弹性不稳定现象。尾桨的要求如下:a)满足气动效率要求;b)满足尾桨动力学设计要求;c)尾桨气动设计符合HB20045的有关要求;d)强度、刚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5.5传动系统传动系统应工作可靠,同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保持传动系统的润滑,减小传功装置和轴摩擦引起机械功率损失;b)安装起动离合器;c)保证传动系统不发生扭转共振和过度扭转振动,并防止发动机、旋翼和传动系统组合情况下出现动力不稳定现象;d)装有2台发动机的无人直升机,用单发飞行时,停转的发动机不影响另一发动机发动旋翼旋转;e)传动轴连接具有一定的设计补偿措施;f)运动部件与其他系统及结构件之间有足够的间隙;h)传动系统的安装使其与机身结构安全、可靠、方便地相连接,并确保在任何飞行状态下,传动系统工作正常。5.6动力系统速的匹配特性因素开展设计和选择。动力装置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a)动力装置的安装和固定符合总体布置要求,便于检查、维修、安装、拆卸和更换,且具备良好的可达性;b)发动机安装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结构简单,且方便调整发动机在舱内位置;c)发动机安装能防止发动机或系统的任何部件产生较大的振动。发动机舱的设计应保证满足以下要求。a)易于整体卸下,以便接近或敞开发动机。b)舱内通风良好,高温部件处舱体设有进排气风口。按不同发动机的要求设置油气分离器和发动机漏油装置的排放口,防止舱内存油积水。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舱体结构温升超过100℃的部位,要采取隔热设计或采用耐热材料。发动机整流罩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a)易于部分或整体装卸;b)能良好通风,整流罩材料具有耐热性;c)整流罩的构造和支撑能承受在飞行中可能遇到的振动和载荷;d)整流罩底部有放排油装置,并确保油不会排放到可能引起火灾的地方。发动机起动装置的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a)保证发动机可靠起动至工作转速状态;b)发动机起动后,与地面起动电源(按需)能安全、快速地分离;c)无人直升机无空中起动要求时,起动系统中除起动电机(如有必要)外,均安装在地面设备中。发动机点火装置的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b)如有必要,高压部件采取干扰抑制措施,不对机舱内电子系统产生电磁干扰;c)点火装置能承受机舱内电子系统正常的电磁辐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设计满足以下要求:a)应防止金属零件或紧固件松脱,且能防止脱落零件进入发动机;b)进气口宜安装在较高位置,必要时加装防砂尘装置,以减少外来物吸入的危险;c)必要时宜考虑防冰设计。发动机排气系统的设计满足以下要求。a)排气系统的连接和支承在热膨胀时应不损坏发动机和排气系统。b)排气系统四周应有适当的间隙,以减小对附近结构的热影响。c)排气系统应保证废气的排出不引起火灾。d)排气管的布置应使15°夹角内的排气不能直接喷在无人直升机上的任何部分。如果不能避e)消声装置(按需)应满足发动机性能和详细规范要求。发动机冷却系统应符合详细规范的温度要求,保证发动机在使用状态下正常工作。如有必要,发动机带动的发电机需采取冷却措施。发动机润滑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a)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润滑系统的布局能自动保持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滑油压力;b)加油口、油量检查口和放油开关便于接近;c)滑油温度、滑油压力及滑油耗油量不超过规定值,且滑油量满足最大续航时间的需求:d)润滑系统的增压油路和回油路能提供滑油过滤。5.7燃油系统燃油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a)每台发动机单独配备供油系统,以防止单个系统损坏而造成所有发动机停车。b)必要时设置应急泵并能自动启动和连续工作。c)确保材料与燃油的相容性。d)构造和布置成可保证燃油以一定的速率流动,且能为发动机在任何可能的工作条件下设定一定的工作压力。防止燃油系统在任何飞行状态下因气塞导致故障。在规定的负过载飞行状态e)管路安装设计符合有关规定。燃油系统在各种情况下无外漏,管路设计充分利用标准设计及标准件,未经验证的非标准设计不推荐采用。f)所有油箱安全可靠地固定在机身结构上,以防止油箱发生任何方向的移动。油箱的安装位置能确保燃油消耗引起的重心变化在允许的范围内。g)油箱设计能防止发生坠毁后燃油泄漏引起的爆炸。5.8液压与气动装置液压装置应满足功能要求,并应保证系统及附件在规定的极限飞行状态和工作环境下正常工作。气动装置在使用、检查和维护方面应简单和安全可靠。5.9飞行控制与管理系统飞行控制与管理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a)符合详细规范要求的空速、高度、操纵性、飞行和环境条件,并根据用途满足飞行品质相应要求。b)满足无人直升机从自动起降转换到人工控制起降的要求。c)满足无人直升机在巡航、悬停飞行阶段的自动与人工控制的切换要求。d)满足在正常情况下人工或自动切换控制模态时,过渡过程不影响任务完成和飞行安全的要求。e)若系统发生故障时有替换的模态,故障检测逻辑自动选择和接通替换模态,发生故障至校正动作之间的时间延迟不应阻止对飞行状态控制的恢复。当系统数据链中断时,具备自动返航的功能。f)能使各有关系统协调工作。g)能根据相关传感器信息,正确判断无人直升机所处的飞行阶段和飞行状态,并给出正确的控制方式及有关系统的状态。h)对能够进行飞行中在线任务规划、装订或修改的管理系统,满足实时性要求和任务信息存储量限制要求。i)软件具有冗余性、兼容性、可移植性和扩充性,并加强模块化及可靠性设计。5.9.2飞行控制与管理计算机飞行控制与管理计算机应符合以下要求:a)明确数字和模拟接口通道数,满足采样精度、实时控制要求;b)满足详细规范规定的容错要求;c)输入、输出信号能被检测;d)规定并达到运行时间和存储空间裕量要求;e)数字计算和采样速率确保不引入不应接受的相移、舍入误差、非线性特征、频率重叠及混淆;f)在系统使用包线内,参数定标、字长、输入限制及溢出保护确保数据处理准确,并确保系统连续安全地工作。机载传感器主要包括高度/速度类传感器和姿态类传感器,提供无人直升机位置、航向、姿态、速度、a)根据测量参数和飞行控制与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和配置传感器;b)所选传感器符合相应产品的有关标准,且尺寸、重量符合无人直升机总体要求;c)传感器的余度配置应使系统满足飞行安全性和系统可靠性要求;输出信号形式。伺服作动器分为电动类伺服作动器和电液类伺服作动器,其要求主要包括:a)应满足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的功能与性能要求;c)应确定接口类型、通道数、采样精度要求、实时控制要求、自检与故障诊断要求。导航设备的要求主要包括:a)导航设备定位方式的选择和定位精度的确定应满足技术要求;b)导航计算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为独立的导航计算机,也可以和飞行控制与管理计算机合并设计,即在飞行控制与管理计算机中增加导航定位类传感器信息采集和导航定位的解算功能;c)独立的导航计算机应明确数字和模拟接口通道数,满足采样精度、实时控制要求;d)导航定位类传感器应满足相关详细规范要求。无人直升机应加装空管应答设备。应答设备应具有空管应答和ADS-BOUT广播功能,满足空管部门对飞行中无人直升机实时监管要求,不发生无人直升机与其他航空器空中碰撞事故。5.10电气系统电气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a)电气系统的系统相容性符合有关要求;b)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电气系统能可靠地将电能传输到用电设备,并满足质量要求;c)在个别部件发生故障、局部线路断开或短路时,电气系统的其他部分不受影响,仍能保持正常工作;d)应急状态下能保证应急用电设备的供电质量。机载主电源通常由发动机带动的发电机或蓄电池提供,其选择应与所需负荷大小相匹配,并留有一定的余量,满足所有设备的用电冲击电流要求。备用电源应采用蓄电池。电缆和布线满足以下要求:损、弯曲及气压变化因素,使其在任何电气负载、环境温度下,约束、保护管或其他包容物内产生的温度不超过电线的额定温度;b)布线时宜按线束分类、分卡箍安装,以满足电磁兼容的要求;c)布线和布线用的器件便于维修,并在使用寿命内具有高可靠性;d)应使布线的制造、安装及维修所需的布线器件和工具通用,以减少零件种类;e)布线和布线用的器件防止发生烟雾和火灾危害;f)电线、电缆上有明显标识,且清晰、耐久,不应损害布接地、搭接和屏蔽设计应符合无人直升机总体电搭接要求。检测插座应布置在无人直升机侧面宽阔位置,方便插头插拔。5.10.6设备的环境控制按照设备要求对其进行冷却或加温。GB/T43367—2023电缆和线束应采取必要的防磨损、防尘、防雨和隔热保护措施,重要的电源馈线还应进行绝缘保护。应安装符合民航夜航规则的航行灯和防撞灯,并遵照HB6490相关规定。5.11辅助起降设备(仅适用船载型无人直升机)船载型无人直升机需配置辅助起降设备,主要种类有鱼叉、全自动助降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a)在用户要求的海况下,无人直升机使用辅助起降设备,船面相关系统能保障无人直升机安全自由降落,并能从机库和起降平台之间安全牵引其进出机库;b)无人直升机自动着船或遥控着船时,允许偏离预先规定的安全着船圈的范围由详细规范规定。6数据链6.1安装数据链设备安装分机载、地面两部分,安装应遵循以下原则:a)符合设备详细规范及图样或设备手册的规定;b)地面数据终端安装按方舱有关规定;c)机载数据终端安装符合无人直升机总体布置和有关规定;d)必要时开展水密性和气密性设计。6.2性能6.2.1通信频率无线电测控与信息传输设备应符合民用频谱管理的有关规定和专用标准的规定。6.2.2作用距离应根据无人直升机系统的任务、活动半径和通用化原则确定数据链的作用距离指标。具体指标应根据用户或详细规范的要求。6.2.3数据速率应根据用户或详细规范要求确定上行遥控、下行遥测和下行任务载荷数据速率。数据链误码率一般不大于10-5。具体指标应根据用户或详细规范的要求确定。6.2.5传输时延传输时延为链路处理时延和链路无线电波时延之和,一般不大于100ms,具体由专用规范规定。6.2.6抗干扰能力具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和反劫持能力,能避免电磁设备干扰、反辐射攻击、电子截获和情报利用、欺骗反制、对数据的无意干扰或蓄意干扰和劫持。应根据任务性质和链路类型因素,确定上下行链路的密码体制和密钥量,具体保密要求应根据用户或详细规范的要求确定。一般满足以下要求:a)通信链路加密,防止数据遭受非授权篡改或破坏,保障信息安全;b)对配置的计算机机内软件和信息进行安全隔离,防范病毒、入侵和复制;c)对系统人机交互软件、数据库系统进行安全防护,防止非授权用户访问或更改。6.3天线与馈线数据链的天线及馈线的设计和安装符合以下要求:a)机载天线机械设计与安装宜考虑无人直升机的阻力、气动性能和重量;b)依据天线特性(如天线驻波系数、增益、方向图)和静电积累的电晕放电以及旋翼桨叶对天线的影响进行天线电气设计与安装;c)处于同一个载体的天线宜考虑其相互影响与隔离度,并选择最佳安装位置;d)馈线保证输入、输出端子阻抗匹配。6.4无线电遥控设备无线电遥控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a)无线电遥控设备各部件的尺寸和重量由详细规范规定,机载设备满足无人直升机的总体布置要求。b)性能指标满足用户要求和无人直升机系统相关要求,并与总体性能、使用用途和飞行控制相匹配。其主要性能指标为:1)遥控作用距离;2)离散与连续指令条数、形式和采样速率、响应时间;4)指令错误概率;5)失控指示方式(回报方式);6)抗干扰保密性能(扩频技术、频点选择、指令加密)。c)若在同一空域内要求几套系统同时工作,设备具有多机兼容和多系统兼容性。6.5无线电遥测设备无线电遥测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a)无线电遥测设备各部件的尺寸和重量由详细规范规定,机载设备满足无人直升机的总体布置b)无线电遥测设备的性能指标满足用户要求和无人直升机系统相关要求。其主要性能指标为:1)遥测作用距离;5)抗截获、抗干扰保密性能(扩频技术、频点选择、信息加密)。6.6无线电定位设备无线电(跟踪)定位设备主要包括以下要求。a)无线电(跟踪)定位设备的技术指标应与无人直升机系统相关要求相适应,且具备远/近场跟踪功能,其主要性能指标应包括:1)定位精度(距离和方位);2)跟踪范围;3)跟踪方式(手动、自动、数字引导);4)跟踪速率(角速度、角加速度)。b)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应用测距均方误差和测角均方误差衡量。c)角跟踪系统的设计应保证跟踪误差满足要求。d)定位系统的设计宜考虑无人直升机目标丢失需重新捕获的跟踪方法与性能、无人直升机的近场跟踪方法与性能问题。其信道设计应对上行遥控信道和下行遥测信道进行统一设计。6.7信息传输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主要包括以下要求。a)信息传输信道应与无线电遥控、遥测、定位系统统一设计。b)采用宽带传输设计时,宜考虑总体对电平分配和发射机的频谱纯度要求。c)信息传输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包括:1)信息传输作用距离;2)信息传输频段选择、频点数;3)信息的带宽及码速率;4)模拟输出信道的信噪比(加权)或数字信道的误码率。6.8中继转发设备中继转发设备是克服视距限制,增大无人直升机系统信息传输能力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可以转发遥控、遥测、图像和其他信息,用于地面中继的转发设备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包括:a)转发作用距离;b)对经过转发后的信号质量要求。7任务载荷任务载荷应根据无人直升机系统的不同用途而配置。不同类型任务载荷的尺寸与安装、接口、供电、重量、通用质量特性均应与系统平台相匹配,且应满足无人直升机系统的技术要求、指标和使用要求。8控制站8.1一般要求控制站应满足以下要求:a)控制站的设备根据无人直升机系统的技术要求配置;b)控制站各设备装在方舱内,安装布局合理,方舱的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c)加强软件开发的模块化和可靠性设计;d)能实时采集无人直升机的飞行状态与工作状态信息;e)能显示任务载荷工作状态、机载供电数据;f)机载和地面工作异常时有报警提示功能;g)监控设备的主频、内存满足监控软件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h)监控设备满足一定的防水、防尘、防风性能要求;i)供电系统保障监控设备持续工作的时间大于续航时间。8.2飞行操纵与管理设备飞行操纵与管理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a)具有以下功能:起飞前无人直升机的自检,无人直升机的起降、飞行、执行任务过程的指挥控b)功能与性能满足无人直升机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c)满足人机工程和操纵使用性能要求,包括操纵方便性和舒适性、按键位置合理性。8.3综合显示系统综合显示系统符合以下要求:a)应提供实时性的飞行参数、任务参数、数据链参数;b)数据应以图形和数字方式显示,易于指挥员和操作员的分析和判断;c)飞行故障状态或任务载荷故障状态以声、光或红颜色形式特别提示,以引起指挥员和操作员d)控制软面板按钮的布局与硬面板按钮布局保持一致,便于操纵使用。8.4地图与航迹显示系统地图与航迹显示系统符合以下要求:a)必要时能实时地显示飞行数字地图、预定航线、实际飞行航迹;b)地图航迹显示应平滑实时,导航指令与参数的输入界面及其他控制界面设计应易于人工操作。8.5任务规划设备任务规划设备符合以下要求:a)任务规划数据格式与内容满足标准化要求;b)任务规划结果应进行合理性检验,并进行预飞行仿真;c)能有效控制任务载荷。8.6数据实时处理与记录回放设备数据实时处理与记录回放设备应符合以下要求:a)设备具有双余度设置,并满足高可靠性要求;b)接口双向通信及数据处理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