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四中学2024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四中学2024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四中学2024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四中学2024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四中学2024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四中学2024届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空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B.从长辈们的高谈阔论中,他了解到爷爷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战斗英雄。C.中考在即,九年级的同学们全力备考,甚至到了目不窥园、废寝忘食的地步D.远足前夕,同学们已经准备好了水、食物和游戏器材,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啊。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B.《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C.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D.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等。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执著(zhù)寥阔荣膺(yīng)忧心冲冲B.沉湎(miǎn)狼藉木讷(nè)好高骛远C.发酵(jiào)佝偻瞥见(piě)根深缔固D.拮据(jù)蓦然羸(léi)弱马革裹尸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A.⑤⑥⑦①④③② B.④⑥⑦①③②⑤C.④①⑦⑥⑤③② D.⑤⑦⑥①②③④5.诗文默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谪居之地的荒凉和时间久远。家国情怀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情感触摸与人生追求。从苏轼的“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到范仲淹的“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到秋瑾的“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这些迁客骚人、名人志士眷恋故土、忧国忧民的情怀逐渐被沉淀汇聚并赋予时代特质。6.名著导读。我又搬到外祖父那里。“怎么啦,小强盗?”他用手敲着桌子,迎面对我说。“现在我不养你了,让外祖母养你吧!”“让我养我就养,”外祖母说,“你以为这是个什么了不起的难题吗?”“那你就养好了!”外祖父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又安静下来,对我解释道:“我和她完全各过各的了,如今我们样样都是分开的……”阅读上述文字,你能从人物的对话中推断出,“我”的外祖父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文中的“我”是外国文学名著《___________》的主人公,名叫______________。二、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义海习琴京师僧夷中鼓琴为天下第一,以其技授越州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①。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②,无有臻其奥。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①过从:米往,交往。②辐辏(còu):形容人或物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1.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3.依据原文内容,说说义海习琴成功的因素有哪些。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宗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①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②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召问其故,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注释:①折节:降低自己身份。②屯:驻军防守。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会久雨粮尽(2)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3)声闻帐中(4)高祖引师趣霍邑2.用“/”给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推财养客,群盛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4.结合选文,用自己话说说太宗在帐外大哭的原因,从中可见他是怎样的人?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孙武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斧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于是鼓之右(______)趣使使下令曰(____)2.下面句子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孙子武者,齐人也。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D.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3.翻译下列句子。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4.请结合事例,简要分析孙武的形象特点。10.阅读现代文,完成各题。爱到无力①有些字有些词,无须想,只瞥一眼,就顿生疼痛。比如,“爱到——无力”。②外婆是第一个给了我“爱到无力”感的人。比母亲还让儿时的我亲近的,便是外婆。外婆简直就是天使,她像会变戏法样,常常带给我们惊喜。外婆任何时候来我家,都会给我过年的感觉。外婆一来,拆拆洗洗,家里所有被褥都旧貌换新颜;外婆一来,扫扫刷刷,家里每个角落都洁净起来精神起来;外婆一来,包包捏捏,家里不再冰锅冷锅,碗碗盆盆都生动起来……感觉外婆一来,似乎家才像个家,才有了温度。③母亲是个教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职场达人”。带数学,教物理化学,还给学校里排练节目,她工作上几乎是无所不能。只是打理家照顾我们,能力便很有限。顾此失彼是她的特长:飘雪了我们还穿着夏天的单鞋,开水泡馍是家常便饭……外婆便总是不放心,总是牵挂,总想帮衬一下她那一根筋的女儿,安顿好我们兄妹三人。④我们兄妹三人儿时最大的爱好就是一溜排坐在门口,双手撑着下巴,眼巴巴地看着巷子口,等那个神奇的老太太出现。她一出现就是胳膊挽着满满的笼,手里提着鼓鼓的包。我们会飞奔过去,夺笼抢包,迫不及待地在巷子口就翻找起快乐。外婆会连连说,看把我娃恓惶的,外婆该早点来……⑤外婆一来,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拉开了序幕,每一天都迸溅着快乐。特别是我,恨不得拽住每个人告诉他们,我外婆来了,我外婆来了!外婆像不知疲倦似的,干起活来浑身是劲。母亲总是说,娘,歇歇,歇歇。外婆有时会接一句,要歇也是回我屋歇,跑来就是帮衬你的。她有时也会说道我母亲几句:你抓学校的事娘没意见,丢了屋里的事娘就得说你,娃娃的事才是大正经事。⑥外婆直到自己瘫痪在床,才不再操劳我家的事,却还是时常指派外公来我家看看,送这送那,唯恐她女儿作难。而我的母亲,似乎是在我成家后才开始正儿八经做母亲的。好像母爱在心里闲置了多年,一下子全方位爆发了。从我的穿衣到天天买好菜送到我家,从我工作的调动到雇车到省城医院看我,从照顾我的孩子到拖着病残之躯一瘸一拐为我做这干那……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外婆的影子,她努力的样子更让我心疼又自责,感觉自己像个让母亲不堪负重的巨婴。⑦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如此拼命保护我,源于我那时的处境——独自拉扯儿子。既然没有温暖的肩膀可以让她苦命的女儿依靠,她就只能伸开双臂给女儿以荫庇……⑧母亲总是满眼忧愁地看着我,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唠叨起来:我咋能死得下去呀?好娃哩,你的日子过不好,我死了都闭不上眼。妈老了,叫妈缺胳膊断腿都行,叫你跟你娃好好的……⑨就在咋天,我在课堂上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说到史铁生的母亲时,恍惚间,我的母亲又站在了她的母亲身边。我想起了已经彻底不能挪动的母亲,给我的小舅打电话,央求他过来帮我招呼工匠们装修房子。至今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母亲当时说的话:我死了你不来都行,给凌儿过来帮着装修一下房子,娃一个女人家弄不了……我潸然泪下无法继续讲课,被无力的爱所击倒。我的母亲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还是对我不放心。而我呢?我何尝不是竭尽所能地照顾我的儿子?甚至有时明明已是力所不能及,还想去照顾他,以至于捶手顿足焦虑万分。⑩无力的爱,总归让人心疼。1.请概括:选文叙写了哪些“爱到无力”的人和事?2.试从选文第②段划线句中选取一个动词,赏析AABB式重叠运用有什么妙处?3.从运用修辞的角度回答:第⑥段中哪处句子与第②段划线句修辞格相同?有什么表达作用?4.联系自身谈一谈:你是不是认可文章所说的“无力的爱”?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昆仑山的树王宗仁①昆仑白雪有着人人都能感受到的纯净和尊严,戈壁沙漠的幻影折射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昆仑山下格尔木转盘路口、山中纳赤台兵站那一片片枝叶茂密的白杨林,记载着高原城镇从诞生到繁荣的历程。我每次重返昆仑山都要看看那些支撑着满天风云的老树,以及后来长起的新苗,每次来我都会放轻脚步。②昆仑树绝不自傲,总是保持着永恒的崇高。它们的枝叶上挂着一位开国将军沉重的美好梦境,是他最早泼洒心血在莽原上培植了第一缕春色。③这位将军就是被人尊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天安门广场响起开国大典礼炮后的第四年,他带领着由军人、驼工、民工组成的筑路队伍,开拔格尔木,开始修筑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当时格尔木只有撑在荒原上的6顶军用帐篷,是筑路人的营地。冻土地上第一次蒸腾着震撼雪山的热力。慕将军的远见不仅在于他和他的队伍要打通穷山恶水把路修到拉萨,还在于他为高原描绘出了公路修成以后明天的新景。奔赴格尔木之前,他特地在日月山下的湟源县城买了100棵杨树柳树苗。修路队伍在荒原一落脚,他就和大家把这些树栽在了帐篷一侧的戈壁滩上。两大片,杨柳分栽。将军拄着镢把,跨步走上一个堮坎,深情地对大家说:“公路修成后,我们要把昆仑山建成大花园,咱们共产党员要带头在这里扎根、安家,种树养花,还要生娃娃!”④小苗落地生根。一场春风卷着细雨吹过,枝头的鹅黄嫩芽就探头露脸地拱出了荒原。亘古戈壁变得翠生生的撩拨人心,好像画家抹出一幅动感的水彩画。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疯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撮肥,它会添一片叶。蛮荒了千百年的土地一旦逮住苗儿就受活得巴不得一夜长成材!时间在一明一暗的开合中扫净了高原人脸上的笑容。夏天还没过完,绝大多数树苗就在一场突降的六月雪中枯萎而死。勉强活下来了10多棵树,也遍体鳞伤的缺胳膊少腿。但它们顽强地站立着,凛然傲气!很有意思,活下来的树杨柳各5棵。老天爷竟然这样不偏不倚地平分秋色!将军在收拾残枝败叶打扫战场时,用低沉的声音告诉大家:所有死去的树一片叶子也不许糟蹋,给每一棵挖一个坑,把它们埋起来。它们总算给咱们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呀!大家照此办理,荒原上凸起了一片小土丘,那是树坟。将军带头给这些土丘浇水,三天两头地浇。戈壁滩太干燥,怕它们渴着呀!奇迹出现,来年有些土丘上竟然冒出了嫩芽,死去的树复活了!大都是杨树。今天成荫林那一片杨树里就有一些是经过生死之洗炼挺过来的。⑤昆仑的第二代树,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出现于山中的纳赤台兵站,是红柳。这是生长在戈壁滩上的一种灌木,枝条硬中有柔,每年春秋两季绽放出淡红色的米粒碎花。人称它“三春柳”,意思是说一年中除冬季外对它都是春天。栽植红柳的人是总后勤部模范共产党员、纳赤台兵站教导员赵国瑞。为了给寸草不生的纳赤台添一丝绿色,他带着兵们从老远的诺木洪红柳滩地挖来一丛丛带着原地土质的红柳,小心地移栽在兵站门前的青藏公路两边。夏浇纯净的雪水,冬灌暖暖的不冻泉水,像伺弄娃儿一样让红柳度过了客居兵站的第一年,又度过了第二年。红柳终于由客人变主人,和兵们厮守在昆仑山。至今那些红柳繁衍的后代,依然蓬勃在纳赤台的山上、河边和路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红柳的年轮里记载着一位军嫂的心血和功劳,她就是赵国瑞的妻子、共产党员蓝伟华。开初她每次从家乡来昆仑山探亲时,总会给红柳带些肥料什么的,喂养它们。后来她等不到丈夫回转内地,就索性卖掉房子、家具来昆仑山下安家,更方便地照管这些高原花木树丛。其中有一丛红柳被兵们称为“夫妻柳”,让人们永远记着赵国瑞和蓝伟华的故事。⑥第三代树是纳赤台兵站门前的两排“党员树”,100棵白杨。上世纪末的一年“七一”前夕,站长姚万清少校带着20名党员栽下了这些献礼树。每人5棵,100棵树代表着20名党员扎根高原奉献祖国的宏愿。这时兵们已经积累了在冻土地上育树的一些经验,这年还没等卷着雪粒的北风降临,他们就给白杨树“穿靴戴帽披袍”全副武装起来。所谓穿靴戴帽披袍就是用棉纱或草秸把树根、树冠和树干保护起来。还好,第一年大部分杨树成活了,他们又补栽。第三年再补栽,一直保持着100棵杨树。⑦今年夏天,我到昆仑山深入生活,特地看望了这些将军树、夫妻树、党员树,并一一和它们合影留念。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1)冻土地上第一次蒸腾着震撼雪山的热力。(2)红柳终于由客人变主人,和兵们厮守在昆仑山。2.几代昆仑树分别栽在什么地方?分别寄托了栽树人怎样的意愿?3.请从修辞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段中描写昆仑树的文字作简要尝析。4.作者为何要“特地探望”昆仑树“一一和它们合影留念”?三、应用12.五月是我校的“行为规范月”,各年级都将以“习惯养成”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作为初三年级的学长,请你参与初一年级的筹备工作,完成以下任务。1.在准备启动仪式的发言稿时,主持人遇到了有关字词的问题,请为他提供帮助,完成小题。好习惯对人意义深远,但习惯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成功。关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人们有很多①。古人曾说:“不积跬步,无以②千里。”以此告诫后人: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有良好的行为并长期坚持,形成自然。“好习惯,益终身”,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⑴给加点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锲(qiè)而不舍“惯”字的第二笔是:竖B.锲(qì)而不舍“惯”字的第二笔是:点C.锲(qiè)而不舍“惯”字的第六笔是:竖D.锲(qì)而不舍“惯”字的第六笔是:横⑵结合语境,在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和汉字,正确的一项是A.①真知灼见②致B.①真知灼见②至C.①远见卓识②至D.①远见卓识②致2.一班同学正在制作展板,说明名人的成就与习惯之间的关系,请帮助他们完善展板,完成小题。(甲)他少年时发愤读书,日夜苦读,每每只在傍晚才吃一点东西,常常合衣而睡。在经年累月的刻苦学习中,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并以古仁人为榜样,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是北宋的一代名臣。此外,他在文坛也享有盛誉,有(丙)传世。(乙)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在创作(丁)《龙须沟》等小说和戏剧时,为了更好地展现老北京独特的风土人情,走路、吃饭都在思考,常常为了一个字绞尽脑汁。他还给自己规定每天写4000字,完不成决不收工。他的生活极有规律,简直像个陀螺,而写作是其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⑴在展板(甲)(乙)两处依次标注出姓名。(甲):(乙):⑵在展板(丙)(丁)两处依次补充作品,正确的一项是()A.(丙)《范文正公集》(丁)《彷徨》B.(丙)《天净沙•秋思》(丁)《屈原》C.(丙)《醉翁亭记》(丁)《骆驼祥子》D.(丙)《渔家傲•秋思》(丁)《四世同堂》⑶展板的最后一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3.二班同学针对大家希望提高写作能力的愿望,准备用一段文字探究写作与习惯的关系。请你参与材料的搜集整理,完成小题。契诃夫喜欢通过描摹人物的“习惯”来描写人。他塑造的木匠叶里扎洛夫最能体现这一特色。“他判断每个人和每样东西的时候总是从结实着眼:看看是不是需要修理。他在饭桌边坐下来以前,先试了好几把椅子,看它们结实不结实。”契诃夫就是这样来写人的,他笔下的人大都囿于自己的生活,(甲),周围的世界一片黑暗。契诃夫就站在黑暗中,凝视着他们的愚蠢和精明、他们的忧愁和恐慌、他们的坏心眼和好心肠。他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多是自然之作(乙)习惯之举。⑴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内容,将契诃夫的背景资料补充完整。契诃夫是①国短篇小说巨匠,他塑造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成为了②的代名词。⑵在文段(甲)(乙)两处依次填入语句和标点,恰当的一项是()A.(甲)仿佛处在只有烛光能照见的那一小片光影之中(乙)逗号B.(甲)仿佛在空白的画卷中涂抹绚烂的色彩(乙)顿号C.(甲)仿佛在空白的画卷中涂抹绚烂的色彩(乙)逗号D.(甲)仿佛处在只有烛光能照见的那一小片光影之中(乙)顿号4.三班同学通过探究书法与人品性之间的关系,希望同学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重要性。他们选取了四幅书法作品进行说明,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陶渊明《拟古九首帖》李白《上阳台帖》颜真卿《多宝塔碑》(拓本)毛泽东《七律•长征》A.从《拟古九首帖》方正古拙的行楷中,得以窥见魏晋文人身上的洒脱风韵。B.从《上阳台帖》苍劲挺秀的行书中,能够体味李白恃才放旷的豪情与孤傲。C.从《多宝塔碑》骨力遒劲的楷书中,仿佛目睹颜真卿刚直不屈的铮铮铁骨。D.从《七律•长征》豪迈开张的草书中,可以感受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气概。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请以“家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自选文体;③600字以上;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参考答案一、积累1、B【解析】

B项“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带有贬义,用在句中不恰当。2、D【解析】

D.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伉俪”,指配偶、夫妇。3、B【解析】

A.有误,“执著”应读作“zhízhuó”,“忧心冲冲”应写作“忧心忡忡”;C.有误,“瞥见”应读作“piējiàn”,“根深缔固”应写作“根深蒂固”;D.有误,“拮据”应读作“jiéjū”。4、A【解析】

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①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②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③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语段是围绕“理”来议论的。⑤引用俗语提出论点,应为首句;⑥⑦①紧扣论点,联系现实来阐述,“深思”“遐想”“感悟”三者之间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因此,这三句的顺序为⑥⑦①;④句中的“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承上启下;③紧承④句进一步阐述,②句总结。这几句的排列顺序为⑤⑥⑦①④③②。故选A。5、(1)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采菊东篱下(3)二十三年弃置身(4)会挽雕弓如满月赢得生前身后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千里共婵娟八年风味徒思浙【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得”、“赢”、“婵娟”、“徒”的书写。6、自私冷酷童年阿廖沙【解析】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二、阅读7、1.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2.(义海)白天黑夜手不离弦,最终穷尽了弹琴的奥妙。3.师从名师;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广泛涉猎。【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是:义海学完夷中的技艺,于是就到法华山练习,谢绝跟外界的往来。“海尽夷中之艺”是主谓短语,因此停顿。乃入法华山习之,乃句首词。谢绝过从,动宾短语,停顿。因此停顿为: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思路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本句重点:释,放下、离开;穷,穷尽;其,代指弹琴。3.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归纳。从文中句子“京师僧夷中鼓琴为天下第一,以其技授越州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可以概括出益海成功的原因是:师从名师;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广泛涉猎。【点睛】参考译文:京城的僧人夷中弹琴可称为天下第一.他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越国僧人义海.义海学完夷中的技艺,于是就到法华山练习,谢绝跟外界的往来.在山中弹了近十年琴不下山,白天黑夜手不离弦,最终穷尽了弹琴的奥妙.义海出名之后,跟他学琴的人多的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但无一人能赶得上他.义海现在老了,夷中的技艺从此也就失传了.义海会读书,还能写文章,士大夫们都喜欢和他结交,但是他唯有以善于弹琴而出名.义海的琴艺不在于声音多么美妙,而是在声音之外,还有自己独到的意韵.这是其他人所没有的.8、1.(1)恰逢(2)暂时(暂且)(3)被……听到(4)同“驱”,向……进发2.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3.(1)散发财物来给养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2)等到举义时,太宗就率领军队攻占了西河,攻克城池。4.现在我们凭正义的名义起兵,如果向前作战就一定能胜利,如果后退回去就一定解体。我们的军队解体了,又有敌人在后追击,死亡很快就到了,因此“在帐外大哭”。从中可见他是一个有卓越领导才能、目光远大、有明锐的洞察力、善于分析敌情的人。【解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会”,适逢;“且”,暂时(暂且);“趣”,通假字,通“驱”,向……进发。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率兵奋勇拼杀,敌人大败,各自丢下兵器逃跑。故可断句为: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客”门客;“莫”,没有;“及”,等到;“乃”,就。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分析即可。从中可见他是一个有卓越领导才能、目光远大、有明锐的洞察力、善于分析敌情的人。【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参考译文: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名讳世民,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她的母亲是太穆顺圣皇后窦氏。高祖守太原时,太宗十八岁。当时隋朝的气数已尽,太宗暗中谋划举义起事。经常纡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养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等到举义时,太宗就率领军队攻占了西河,攻克城池。大军又向西进发到贾胡堡,隋朝的将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扎在霍邑,来抵抗举义的军队。恰逢连日大雨,唐军的粮食断绝,高祖和裴寂商量暂且撤军回太原,再作谋划。太宗说:“本来我们举义兴兵,是要拯救苍生百姓的,因此应当先进入咸阳,号令天下。现在遇到一些敌人就要撤退,恐怕跟从我们举义的人很快将解体。回去守住太原区区一个城,这也只是当强盗而已,又凭什么能保全自己?”高祖不采纳他的意见,急忙命令军队撤退。太宗于是在军帐外放声大哭,哭声让军帐内的高祖也听到了。高祖召他进帐询问原因。太宗回答说:“现在我们凭正义的名义起兵,如果向前作战就一定能胜利,如果后退回去就一定解体。我们的军队解体了,又有敌人在后追击,死亡很快就到了,因此悲伤。”太祖这才醒悟,不再要求退兵。八月己卯,雨停了,高祖率领军队向霍邑进发。太宗从南原率领两骑兵从险峻的山坡上冲下来,从中间冲击斩断隋朝的军队,率兵奋勇拼杀,敌人大败,各自丢下兵器逃跑。隋军放下吊桥(准备投降),老生却拉着绳子想把吊桥拉上去,被太宗军队斩杀,于是平定了霍邑。9、1.击鼓派遣2.C3.阖庐从此了解孙武会用兵,终于用他为将。4.要点:孙武善于治军、军纪严明;对用兵之道坚持自己的意见【解析】

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年代:西汉参考译文:孙子名武,是齐国人。因为他精通兵法受到吴王阖庐的接见。阖庐说:“您的十三篇兵书我都看过了,可用来小规模地试着指挥军队吗?”孙子回答说:“可以。”阖庐说:“可以用妇女试验吗?”回答说:“可以。”于是阖庐答应他试验,叫出宫中美女,共约百八十人。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阖庐最宠爱的两位侍妾分别担任各队队长,让所有的美女都拿一支戟。然后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吗?”妇人们回答说:“知道。”孙子说:“我说向前,你们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左,你们就看左手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右,你们就看右手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后,你们就看背所对的方向。”妇人们答道:“是。”号令宣布完毕,于是摆好斧铖等刑具,旋即又把已经宣布的号令多次重复地交待清楚。就击鼓发令,叫她们向右,妇人们都哈哈大笑。孙子说:“纪律还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又多次重复地交待清楚,然后击鼓发令让她们向左,妇人们又都哈哈大笑。孙子说:“纪律弄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现在既然讲得清清楚楚,却不遵照号令行事,那就是军官和士兵的过错了。”于是就要杀左、右两队的队长。吴王正在台上观看,见孙子将要杀自己的爱妾,大吃一惊。急忙派使臣传达命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用兵了,我要没了这两个侍妾,吃起东西来也不香甜,希望你不要杀她们吧。”孙子回答说:“我已经接受命令为将,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然后按顺序任用两队第二人为队长,于是再击鼓发令,妇人们不论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倒、站起都符合号令、纪律的要求,再没有人敢出声。于是孙子派使臣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来验察她们的演习,任凭大王怎样使用她们,即使叫她们赴汤蹈火也办得到啊。”吴王回答说:“让将军停止演练,回宾馆休息。我不愿下去察看了。”孙子感叹地说:“大王只是欣赏我的军事理论,却不能让我付诸实践。”从此,吴王阖庐知道孙子果真善于用兵,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后业吴国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克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在诸侯各国名声赫赫,这其间,孙子不仅参与,而且出了很大的力啊。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鼓:击鼓。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C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例句是判断句,C项是使动句。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知:了解。卒:终于。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孙武善于治军、军纪严明,对用兵之道坚持自己的意见。10、1.外婆对妈妈和我们兄妹仨,一直爱到瘫痪在床,于是无力;妈妈对我,一直爱到彻底不能挪动,于是无力;我对儿子,已是爱到力所不能及,还是捶手顿足焦虑万分。2.比如“拆拆洗洗”(扫扫刷刷/包包捏捏)这种AABB式的重叠,比单纯AB式的“拆洗”(扫刷/包捏),就更加突出了一种动作状态,给人手不停歇、连续不断的感觉,更能突出外婆的劳碌。3.句子是:“从我的穿衣……做这干那”。运用排比的修辞,尽力铺陈外婆对妈妈、妈妈对“我”毫无保留的劳作、付出,表现了她们无私的母爱。4.示例一:认可。中国的父母对于儿女,确实是永无尽头的爱的付出,直到“无力”,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息的传承,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广大。示例二:不认可。父母对于儿女的爱,应该适可而止。否则,只会培养出让父母不堪重负的“巨婴”。而且,如果因为爱而“无力”,也会增加子女反哺父母之爱的压力和负担。【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文中围绕题目“爱到无力”写了三种无力的爱,一是,外婆的对我们的爱,一直爱到瘫痪在床;二是母亲对“我”及“我”的孩子,爱到彻底不能挪动;三是,“我”对儿子“明明已是力所不能及,还想去照顾他,以至于捶手顿足焦虑万分”。据此理解作答。2.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②段中采用“AABB”式的词语很多,例如:拆拆洗洗、扫扫刷刷、包包捏捏。这些动词给人手不停歇、连续不断的感觉,更能突出外婆的劳碌,表现外婆对我们的爱。据此理解作答。3.此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方法的判断和赏析。②段中划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外婆的忙碌,表现了外婆对我们的爱。与之修辞手法相同的⑥段中的句子是“从我的穿衣到天天买好菜送到我家,从我工作的调动到雇车到省城医院看我,从照顾我的孩子到拖着病残之躯一瘸一拐为我做这干那……”运用排比,写出了母亲为我的付出,表现了母亲无私的爱。据此理解作答。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如果选择同意的话,就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来谈来说,从周围的亲人无微不至的关心来谈。如果选择不同意,就从无力的爱的弊端来谈,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据此理解作答。11、1.(1)在冻土地上第一次有人凭着崇高的理想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开始了与恶劣环境的战斗。(2)移栽的红柳终于在这里扎根成长,成为兵站的一部分,成为驻守昆仑山的战士们的伴侣.2.(1)第一代,栽在了筑路队伍帐篷一侧的戈壁滩上。表明慕将军及其队伍打通穷山恶水把路修到拉萨,把昆仑山建成大花园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心。(2)第二代,栽在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门前的青藏公路两边。为了给原本荒凉的纳赤台增添绿色,增添春意。(3)第三代,栽在纳赤台兵站门前,表明了党员战士们扎根高原、奉献祖国的宏愿。3.修辞手法:①生动的拟人。如:“它们顽强地站立着,凛然傲气”“经过生死洗炼挺过来的”。②生动的比喻。如:“亘古戈壁变得翠生生的撩拨人心,好像画家抹出一幅动感的水彩画”。表达效果:生动传神地突出这些树顽强坚韧的生命活力。4.①作者体会到,昆仑树是建国后代代军人报效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的象征。②从昆仑树的发展变化中,作者看到了军人们报效祖国、英勇无畏精神品格的传承与发展。③作者对军人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意志满怀敬意。【解析】

1.理解对文章中重要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首先要读懂句子的大意,然后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解读。(1)“冻土地上第一次蒸腾着震撼雪山的热力”一句表明冻土地上第一次有人开始了与恶劣环境的战斗,而“蒸腾着震撼雪山的热力”形容的是指人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干劲冲天的情形。(2)“红柳终于由客人变主人,和兵们厮守在昆仑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由客人变主人”是说移栽的红柳终于在这里扎根成长。“和兵们厮守在昆仑山”是说红柳成为兵站的一部分,成为驻守昆仑山的战士们的伴侣。写出了战士们对红柳的喜爱和赞美,“终于”也侧面写出了栽植红柳的不易。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代栽的地方,可分析第3段的“修路队伍在荒原一落脚,他就和大家把这些树栽在了帐篷一侧的戈壁滩上”一句;寄托的意愿可分析第3段的“公路修成后,我们要把昆仑山建成大花园,咱们共产党员要带头在这里扎根、安家,种树养花,还要生娃娃!”一句。第二代栽的地方,可分析第5段的“昆仑的第二代树,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出现于山中的纳赤台兵站,是红柳”一句;寄托的意愿可分析第5段的“了给寸草不生的纳赤台添一丝绿色”等句。第三代栽的地方,可分析第6段的“第三代树是纳赤台兵站门前的两排‘党员树’”一句;寄托的意愿可分析第6段的“每人5棵,100棵树代表着20名党员扎根高原奉献祖国的宏愿”等句。3.题干要求对描写昆仑树的文字从修辞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首先要通篇阅读,找到描写昆仑树的文字,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如“它们顽强地站立着,凛然傲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的顽强的状态与坚毅的品格。再如“亘古戈壁……好像画家抹出一幅动感的水彩画”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戈壁因树木的装点而变得美丽动人。4.考查对文章重要情节的理解。考查某一情节的作用,要考虑到这一情节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与昆仑树合影留念的情节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昆仑树是战士们报效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的象征。昆仑树见证了这种精神品格的传承。而与昆仑树合影留念正是作者对军人们的敬佩使然。【点睛】小题3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三、应用12、1.⑴C⑵B2.⑴【甲】范仲淹【乙】老舍⑵D⑶示例:他的生活极有规律,简直像个钟摆,而写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⑴①俄②见风使舵者⑵D4.A【解析】1.⑴锲——qiè,“惯”的笔顺是点、点、竖、竖折/竖弯、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故选C。⑵“真知灼见”的意思是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远见卓识”的意思是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结合语境,此处不含有远大眼光的意思,故用“真知灼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