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评价方法_第1页
油藏评价方法_第2页
油藏评价方法_第3页
油藏评价方法_第4页
油藏评价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油气藏评价方法采一地质研究所:崔刚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第二章:油藏类型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第四章:地质所应用的研究软件汇报提纲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如果在圈闭中只聚集了石油,则称为油藏;只聚集了天然气,则称为气藏;二者同时聚集,则称为油气藏。若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达到了工业开采价值,则称为商业性油气藏,否则,聚集的数量少,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则称为非商业性油气藏。二者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油气藏的重要特点是在“单一”圈闭内的聚集,所谓“单一”的涵义,主要是指受单一要素所控制,在单一储层内,具统一的压力系统,统一的油、气、水边界,同一面积内的油气藏。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油气藏中的流体:包括油、气、水。纯气藏中的流体:只有气和水。这些流体存在于储集层的孔隙、裂缝中。在圈闭范围内按重力分异,气居顶部,油居中,水在下面。三者以一定的关系共存于储集层的孔隙系统中。一:油气藏基本概念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的度量油气藏大小要进行储量计算,但计算储量要用如下参数1.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在油气藏中,由于重力分异的结果,油、气、水的分布规律是气上、油中、水底。形成油—气、油—水分界面,静水条件下界面是水平的,动水条件下倾斜。含油(气)边界是油(气)—水界面与储层顶、底的交线。其中与储层顶面的交线叫做外含油(气)边界,又称含油边缘;与储层底面的交线称内含油(气)边界,又叫含水边界。2.底、边水如果油层厚度不大,或构造倾角较陡,这时油气充满圈闭的高部位,水围绕在油气藏的四周。即在内含油气边缘以外,这种水称为边水;如果油层厚度大,倾角小,油气藏的下部全部为水,这种水称为底水。3.油气柱高度:油气藏内油(气)水界面至油气藏高点的垂直距离。4.气顶和油环:油气藏顶部的气称为气顶,油位于中部,在平面上呈环状分布,称油环。5.充满系数:含油气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油气成藏要素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保存(即生、储、盖、运、圈、保)六大要素,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它们的综合作用结果。生油气源岩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好的烃源岩取决于其体积、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排烃效率。这要结合盆地沉积史、沉降埋藏史、地热史、古气候综合分析评价。储层的好坏决定了油气藏容纳油气的能力,及开采的难易程度。盖层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油气的聚集与保存。油气的运移是油气由分散状态到聚集状态的唯一途径;也正是由于油气运移,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油气藏的破坏。它是分析油气聚集规律与分布规律的主要证据。圈闭是油气发生聚集的场所,没有圈闭就形不成油气藏;圈闭的大小、规模决定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它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保存条件是油气藏从形成到现在能否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以上任何一个要素不优越,都不能形成现今的油气藏。1.烃源岩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一)、烃源岩的定义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叫生油层。在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和一定的地史阶段中形成的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组合称为生油层系。岩性特征是确定生油岩最简便、最直观的标志。(二)、生油岩的岩石类型

泥质岩类:主要为暗色的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粘土岩等;

碳酸盐岩类:以灰色、深灰色的沥青灰岩、隐晶质灰岩、豹斑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为主。

泥岩和泥灰岩是石油原始物质大量赋存的场所。特征:粒度细——小于0.05mm,颜色暗——黑、深灰、灰绿、灰褐色等,富含有机质,偶见原生油苗,常见分散黄铁矿等。从沉积环境或岩相看,一般在利于生物大量繁殖、保存,且利于生油岩发育的环境最有利。这样的环境只有深水和半深水湖相及浅海相,沼泽相则主要为成煤环境。从生油层的厚度及分布看,分布面积越大,厚度越大,有机质的总量越大,则生烃量越大。但单层厚度很大的块状泥岩因往往欠压实,产生超压,会抑制生烃能力,不利于排烃。研究认为,粘土岩层厚30~40m,砂层单层厚10~15m,二者显略等厚互层的地区,生储岩接触面积大,最利于石油的生成与聚集。可见,生油层厚度太小了不好,太小了也不好。1.烃源岩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三)、烃源岩的机地球化学研究

①、有机碳:系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以单位重量岩石中有机碳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生油岩有机碳的下限:细粒页岩为0.4%;而碳酸盐岩可低至0.3%,甚至0.1%。咸化环境形成的泥质生油岩可降低至0.3%。生油岩级别泥岩(%)碳酸盐岩(%)差<0.5<0.12中0.5~1.00.12~0.25好1.0~2.00.25~0.50非常好2.0~4.00.5~1.00极好4.0~>8.01.00~2.00②、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

可视为石油运移后残留下来的原石油,二者的含量同时反映了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程度。氯仿沥青“A”下限值:0.0025%—0.003%;总烃下限值:0.0005%—0.001%。③、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类型不同,其生烃潜力及产物是有差异的。一般认为Ⅰ型干酪根生烃潜力最大,且生油为主,Ⅲ型生烃潜力最差,且以生气为主,Ⅱ型介于两者之间。④、有机质的成熟度是指有机质向石油和天然气的热演化程度。它显然是评价生油岩生烃能力的重要指标。常用的指标有TTI、镜质组反射率、热变指数、孢粉碳化程度、热解参数、可溶抽提物化学组成。此外,还有饱和烃组成、自由基含量、干酪根颜色、H/C—O/C原子比关系、生物标志物等。

(一)、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孔隙性、渗透性的好坏、分布规律是控制地下油气分布状况、油气储量及产量的主要因素。①、储集层的孔隙性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②、渗透性

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的流动能力。其大小遵循达西定律。③、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一般情况下渗透率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2.储集层④、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孔隙:是孔隙系统中的膨大部分。决定了孔隙度大小。

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的细小部分。决定了储集层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⑤、流体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在油藏的不同高度上的油、气、水的饱和度是变化的。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2.储集层(二)、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环境及分布

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受古沉积条件及古构造条件的控制。一般在盆地的斜坡带,碎屑物质经过机械分异作用,颗粒较均匀,圆度好,胶结物含量少,储集物性甚佳。在水下大型古隆起的顶部和翼部,由于湖水的冲洗作用,形成物性良好的碎屑岩储集层。

舌状砂岩体可分为四个带:

主体:砂岩体近沉积物来源部分。砂岩百分含量高,横向连通性好。

核部:砂岩体中部、砂岩最发育的地段。以细砂岩为主,层间连通性好。

前缘带:砂岩体最前方和两侧边缘的砂岩体尖灭带。以粉砂岩为主,连通性较差。

断续分布带:介于砂岩体沉积区与泥岩沉积区之间的透镜体砂岩,以泥质粉砂岩为主。

沉积岩储集层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碎屑岩储集层的岩类包括: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物性最好的是中-细砂岩和粗粉砂岩。(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碎屑岩孔隙类型分为5种类型:

①粒间孔隙、②特大孔隙、③铸模孔隙、④组分内孔隙、⑤裂缝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2.储集层1、冲积扇砂砾岩

山地河流进入平原,在山的出口堆积而形成的扇形砂砾沉积体。岩性为砾、砂和泥质组成的混杂堆积,粒度粗,分选差,成份复杂,圆度不好。

扇中的辫状河道砂砾岩体物性较好,若邻近油源,可形成油气藏。

2、河流砂岩体

岩性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以砂质为主,成分复杂,分选差-中等。包括:

边滩砂岩体(属称点砂坝)

河床砂砾岩体(属称心滩)3、三角洲砂岩体

三角洲是河流入湖或入海口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扇形沉积体,以砂岩为主,岩性偏细。可分三个亚相带,各亚相带主要的砂体有: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体,以粉砂岩、砂岩为主,偏细。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细、粉砂,分选好;远砂坝:粉砂、细砂和少量粘土。

前三角洲:席状砂:砂质纯,分选好。以前缘带的砂坝砂岩体和前三角洲的席状砂岩体,分选好,粒度适中,为三角洲储集层最发育的相带。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2.储集层4、湖泊砂岩体

平行湖岸成环带状分布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砂体集中于滨湖区和浅湖区,相对来讲,浅湖区砂体物性优于滨湖区。

湖泊砂岩体为我国多数油田的储集层类型。

5、滨海砂岩体

滨海区由于波浪、沿岸流、潮汐、风的作用,破坏附近的三角洲可形成沿岸线呈带状、串珠状分布的砂坝;由于海水的频繁进退可形成超覆与退覆砂岩体。

6、浊流砂岩体

浊流携带大量的泥砂在大陆斜坡到深海平原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由根部到前缘,由下部到上部,沉积物由粗变细,分选由差变好,前方和上部是分选较好的砂质沉积,可构成良好的储集层,浊积砂岩体发育在深水泥岩之中,有丰富的油源,构成了油气藏面积不大,但油层厚,储量大。7、风成砂岩体

在大陆沙漠区、河岸附近,可形成风成砂丘。由成份纯、圆度好、分选佳、胶结弱的砂粒组成,无泥质夹层,厚度大,孔隙渗透性好,最有利的碎屑岩储集体。

在陆相沉积中,湖成(海岸)砂岩体往往同河床、三角洲、冲积扇、风成砂体混在一起,不同时期,不同成因的砂岩体有时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历时层状砂岩体。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2.储集层华北油田采一地质所碳酸盐岩储集层

现在,从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发现的油气储量已接近世界油气储量的一半,产量则已达总产量的60%以上。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很多,岩性以粒屑灰岩、生物骨架灰岩和白云岩为主。一、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一)原生

1、粒间孔隙

2、粒内孔隙:生物体腔孔隙,鲕内孔隙。

3、生物骨架孔隙

4、生物钻空孔隙

5、鸟眼孔隙

(二)次生孔隙

1、晶间孔隙

2、角砾孔隙

3、溶蚀孔隙

根据成因和大小分为:粒内、粒间、晶间、岩溶溶孔。

4、裂缝

依成因可分为:

①构造裂缝:边缘平直,延伸远,成组出现,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穿层。

②非构造裂缝:包括:成岩裂缝、风化裂缝、压溶裂缝、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2.储集层其它类型储集层

火山岩储集层:包括火山喷发岩和火山碎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构造裂缝或受溶解的构造裂缝,因此,在构造裂缝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边缘与隆起过度带,有火山岩储层。它往往发育于生油层之中或邻近的火山岩,对含油有利。

结晶岩储集层:包括各种变质岩,储集空间主要为风化孔、缝及构造缝。多发育在不整合带、盆地边缘斜坡及盆地古突起,以此为储集层的油气藏属称基岩油气藏。

泥质岩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或泥岩中含有易溶成分石膏、盐岩等,经地下水溶蚀形成溶孔、溶洞等。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2.储集层一、概念

盖层: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常见的盖层有:石膏和盐岩占33%,泥岩、页岩占65%,致密灰岩占2%。二、盖层的封闭机制

盖层较致密,岩石孔径小,渗透性差;无或少开启裂缝,即使产生裂缝,由于其可朔性较好,也容易弥合成为闭合裂缝;盖层具较高的排替压力;异常压力带也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而成为盖层。三、盖层的性质

盖层有两大类:区域盖层与局部盖层。

(一)盖层的微观性质——封闭能力

盖层封闭性能力取决于从孔隙或裂隙中排出同生水所需的最小压力,相邻油气要通过此封闭层,它的浮压必须要达到这一进入毛细管的最小压力。

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3.盖层(二)盖层的宏观性质

1.岩性

岩性是决定封闭层的最重要的因素。通常有效封闭层的岩性为蒸发盐岩、细粒碎屑岩及富含有机物的岩石。

2.韧性

与岩性有关:碳酸盐岩及泥岩虽然排替压力很高,但它们形变时比盐层、石膏层、粘土页岩及富含有机质的岩石更易产生裂隙。

与温度、压力、埋深有关:如蒸发盐岩上面的覆盖层超过几千米,则它是非常韧性的封闭层,但在浅部却脆。

细粒且韧性的岩石,是很好的封闭岩。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含有干酪根层,可以变形,褶皱时表现为塑性形变。松软的干酪根层在形变时的流动性,使残余孔隙的排替压力变得非常之高。

3.厚度

理论上说,很厚的页岩就可以封闭很高的油柱。例如,粒度为10-4mm的粘土页岩,其毛细管进入压力为600Pa,理论上可以阻止915m高的油柱。但几厘米厚的岩石不可能在有一定规模的圈闭范围内维持不破、不裂、不被淋溶。

4.均匀性

具有封闭性能的地质单元,还要研究它在整个地质单元分布区内是否均匀。(三)区域性封闭层

区域性封闭层的特点是分布广、厚度大、横向均匀、韧性高。控制了成因上相关的油气的区域分布。

封闭层的特性与岩性有关:

I类最优质盖层:铝土质泥岩、砂质泥岩及含泥粉砂岩,盖层物性以低渗透率、高突破压力及低扩散系数为特点。

Ⅱ类盖层:沉积凝灰岩,孔隙度、扩散系数中等。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其封盖能力处于I类和Ⅱ类之间。

Ⅲ类盖层:含鲕泥岩,扩散系数虽小,但其突破压力较小,渗透率较大。

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3.盖层

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是流体和圈闭,油气从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到圈闭中聚集保存,必须要经过流动,油气的这种流动,就是油气的运移。

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

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Iuing(1933)首次把油气运移划分为初次运移、二次运移和三次运移。

初次运移:为油气自生油岩向储集岩中的运移;

二次运移:为油气在邻近生油层的储集层中的运移以及形成第一次油气聚集;

三次运移:油气聚集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油气再次发生的运移称为三次运移。

而这种划分实际上很难把二次和三次运移区别开,所以只把运移过程划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是两种过程,其运移机理和结果都不同。油气运移不仅是石油地质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直接与勘探目标油气聚集有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4.油气运移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

压实作用的动力因素

正常压实: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如果流体能够畅通地排出,孔隙度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相应减小,孔隙流体压力基本保持静水压力,则称为正常压实或压实平衡状态。

欠压实: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孔隙流体的排出受到阻碍,孔隙度不能随上覆负荷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孔隙流体压力常具有高于静水压力的异常值,这种压实状态就称为欠压实或压实不平衡。

排液方向

一般来讲,深部沉积物的剩余流体压力大于浅处的剩余流体压力,在均一岩性的层序里流体一般是向上运移排出的。大部分流体沿垂直方向向上运移,只有很少一部分流体沿水平方向运移。

砂页岩互层的层序

由于泥质沉积物和砂质沉积物的原始结构不同,其抗压性能也不同,在压实过程中泥岩孔隙度丧失得快,说明在相同负荷下泥岩比砂岩排出流体多,因此流体运移的方向是由页岩到砂岩。在砂、泥岩互层的情况下,泥岩中流体的运移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总是指向砂岩,砂岩中的压实流体只能与所排入的压实流体一起沿砂层做侧向运移。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4.油气运移圈闭:是储集层中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场所。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

石油勘探的初期,人们以“油气苗”作为找油的主要场所,后来发现油气聚集与背斜有关,就产生了背斜学说(Z.C.White,1885)。1928年利莱(E.R.Lilley)总结得出有多种油贮类型。1934年,麦考洛(E.H.Mccollough)首先提出“圈闭”这一名词,用来表示不同性质的油贮,把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地质体都称为圈闭,形成了圈闭学说。并把圈闭分为构造圈闭和非构造圈闭。1936年,莱复生(A.I.Levorsen)首先提出“地层圈闭”的概念。在莱复生等从静态角度来研究圈闭的同时,赫伯特(M.K.Hubbert,1940,1953)从动态的角度,通过对地下水动力的研究,提出了水动力圈闭的新类型。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5.圈闭任一圈闭的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封闭条件对圈闭形成和类型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的非渗透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圈闭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圈闭性质和类型的主要因素。圈闭的分类就是以起主导作用的封闭因素为基础,结合储集层的特点而制定的。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的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

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5.圈闭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圈闭的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储集层有效厚度:按照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分级的标准,扣除储集层中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5.圈闭

已经聚集形成的油气藏,是否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是油气藏存在与否的重要前提,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油气藏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使油气散失、氧化或产生再分布,形成新的油气藏。因此,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形成后得以保存下来的关键。

从以上四方面分析可见,要形成大型的油气藏并保存下来,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有效的圈闭及必要的保存条件。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油气藏能否存在,决定于在油气藏形成以后是否遭受破坏改造。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存在的重要前提。主要有以下条件影响:1.地壳运动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地壳运动对油气藏的破坏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壳抬升,盖层遭受风化剥蚀,盖层封盖油气的有效性部分受到破坏,或全部被剥蚀掉,油气大部分散失或氧化、菌解,造成大规模油气苗。如西北地区许多地方的沥青砂脉。2)地壳运动产生一系列断层,也会破坏圈闭的完整性,油气沿断层流失,油气藏破坏。如果断层早期开启,后期封闭,则早期断层起通道作用,油气散失;而后期形成遮挡,重新聚集油气,形成次生油气藏或残余油气藏。如勃海湾盆地的“华北运动”,以块断活动为主,产生大量的断层,这些断层破坏了原有圈闭及油气藏的完整性,使油气重新分布,同时也导致次生油气藏的形成。3)地壳运动也可以使原有油气藏的圈闭溢出点抬高,甚至使地层的倾斜方向发生改变,造成油气藏的破坏。2.岩浆活动对油气藏的保存条件的影响岩浆活动时,高温岩浆会侵入到油气藏,会把油气烧掉,破坏油气藏。而当岩浆冷凝后,就失去了破坏能力,会在其它因素的共同配合下成为良好的储集体或遮挡条件。3.水动力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活跃的水动力条件不仅能把油气从圈闭中冲走,而且可对油气产生氧化作用。所以在地壳运动弱、火山作用弱、水动力条件弱的环境下才利于油气藏的保存。华北油田采一地质所

第一章:油气藏基本概念及成藏六个要素二:油气藏成藏要素6.保存条件

常规油气藏分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构造油气藏中比较重要的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油气藏及岩体刺穿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1、概念

背斜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闭合面积大小不一;有的是完整的,有的被断层复杂化。

2、背斜油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1)油气局限于闭合区内;

(2)背斜油气藏中的储油层呈层状展布,尽管绝大多数油层的储集性纵、横向存在较大的变化,但应是相互连通。(3)相互连通的多油层构成统一的块状储集体,常形成巨大油气藏。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一:构造油气藏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一:构造油气藏3、背斜油气藏的成因分类:

(1)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主要在侧压力挤压作用下而形成。

这种背斜常成排成带出现。图为酒泉盆地南部前山背斜带。

(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由于基底断块上升,使上覆地层隆起而形成同生背斜构造。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图为黄骅拗陷港东主断层下降盘逆牵引背斜构造。(4)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由于地下塑性地层受不均衡压力作用,向着压力降低的上方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形成的背斜圈闭。地下塑性地层常见的有盐岩和泥岩类,其中尤以盐岩占主要。

图为我国江汉盆地的王场油田,该油田为一长轴背斜,地下核部为盐岩隆起。(5)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

在古侵蚀面上常存在各种地形突起,它可以是结晶的基岩,致密坚硬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当接受新的沉积时,在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较薄,而周围的沉积物则较厚,由于突起和其周围沉积物厚度的不同,负荷悬殊,在成岩过程中,差异压实的结果在突起的部位形成了背斜构造,这种背斜通常称为披盖背斜。

图为济阳凹陷的孤岛油田剥蚀突起,其翼部超覆沉积有下第三系地层,顶部则被上第三系覆盖,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盖构造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二:构造油气藏二、断层油气藏

1、概念

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2、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

断层的发育使油气藏复杂化,构造断裂带内的油气藏被断层切割为许多断块,分隔性强,各断块内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含油面积很不一致;油气常富集在断层靠油源一侧。

3、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断层在不同的位置,常起着封闭或通道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

(1)封闭作用

完全封闭(图中B),部分封闭(图中A),不封闭(图中C)。

(2)通道作用

断层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其结果是油气运移至浅处,若遇圈闭可形成次生油气藏;若无遮挡油气逸散至地面而散失。

4、断层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根据断层与储集层的平面组合关系,将断层圈闭分为四种类型:

1、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构造结合组成的圈闭和油气藏(图A)。

2、三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岩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图中B)。3、单一断层与褶曲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图中C)。4、逆断层与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图D)。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二:构造油气藏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一:构造油气藏

三、裂缝性油气藏

1、概念

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2、分类

裂缝性背斜油气藏按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他沉积岩两大类。

3、裂缝性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

裂缝性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油气分布总体上受背斜构造控制,但具有油气分布不规则的特征。储层非均性严重,使油气藏的油气产量,油气柱高度及油气层压力分布极不均一。

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油田,储集层为中新统底部的裂缝性泥岩夹薄层石灰岩、泥灰岩和砂岩透镜体。四、刺穿圈闭和油气藏

1、概念

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刺穿圈闭。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

2

、分类

刺穿油气藏的主要类型有:盐核遮挡闭和油气藏;盐帽沿遮挡圈闭和油气藏;盐帽内透镜状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Ⅰ①、②、③);与刺穿有关的隐刺穿油气藏(图中Ⅱ④、⑤、⑥、⑦)

图为阿普歇伦含油气区洛克巴组油田泥火山剌穿遮挡形成的油气田。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一:构造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分类:1.位于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2.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3.潜山油气藏4.礁型圈闭:是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渗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礁体的生长常常形成一个古突起,上方由于差异压实形成压实背斜;而且由于礁的生长接近水面,有时甚至露出水面,侵蚀和溶蚀作用对礁体的储集性增强有很大的作用,具有类似于古潜山油气藏的特征。礁型圈闭的闭合面积可由礁顶面的构造等高线或礁体的等高线来确定。

礁型圈闭中聚集了油气之后就形成礁型油气藏。礁型油气藏油气分布取决于礁体储集性的情况,一般礁核储集性好于礁前,礁后储集性较礁前差。另外礁型油气藏储量较大,烃柱高。常呈带分布,形成丰富的产油气区。

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二:地层油气藏

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聚了油气,就称为岩性油气藏,

1.岩性尖灭油气藏2.透镜体油气藏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三: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油、气、水都是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学规律,流体势的作用使流体在各自的力场作用下流向各自的低势区,如果油或气的低势区构成封闭就形成水动力圈闭。油气在其中能够聚集,油水界面顺水流方向发生倾斜。水动力的作用可在多种情况下形成油气聚集,产生各种类型的水动力圈闭。

水动力圈闭油水界面的倾斜度

在动水条件下,油或气水界面发生倾斜,其倾斜度与水头梯度、流体密度差有着密切关系油水界面的倾斜度要比气水界面的倾斜度大,使石油和天然气的水动力圈闭的位置随水头梯度的改变而改变。水动力作用可以使原来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圈闭,也可以使原来的圈闭遭到破坏。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四:水动力油气藏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四:水动力油气藏

自然地质条件中,由单一因素控制的圈闭是很少见的,而较多的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我们将储集层上方或上倾方向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根据以上三种因素的组合可分为四种类型:

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和油气藏

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

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

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

一、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和油气藏

各种构造因素与各种地层因素可以组合成很多种类型的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二、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

这种类型常见的有背斜—水动力和断层—水动力复合圈闭,而背斜—水动力油气藏往往由于闭合区偏离背斜轴部而被推至背斜翼部,常形象地称其为悬挂式油气藏

三、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

四、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

必须指出,复合圈闭和油气藏除了以上四种外,每一类型的构造或地层的各种因素也能复合构成圈闭。因此圈闭的复合型式是千变万化的。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五:复合圈闭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第二章:油气藏类型五:复合圈闭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油气藏(田)进行评价,搞清含油气地质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弄清油气水性质与分布状况,建立含油气地质体模型,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为编制开发方案提供依据。为顺利完成油气田评价的目标,落实油气储量,就必须深入研究以下的基本问题:(1)构造特征;(2)储层特征;(3)油、气、水特征;(4)储量特征;(5)开发生产特征。

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一、油气藏评价的工作程序

油气田评价勘控工作是以地震精查为先导,迅速查明油藏构造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评价井位,然后以地震、地质、测井等资料为依据开展油气藏描述与评价工作,准确计算油气储量。

(一)地震精查

1.目的与要求评价勘探项目建立以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迅速补充完善地震精查或部署三维地震勘探。其目的在于提交各类圈闭的构造要素和详细的分层构造图,开展储层横向预测,进行烃类检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评价井井位。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初探阶段要安排地震精查,测网密度要达到0.5km×1km或0.5km×0.5km,满足最终成图比例1︰50,000或1︰25,000的精度要求。针对复杂油藏安排三维地震、抽稀的三维或0.5km×0.5km测网的地震精查,满足最终成图比例尺1︰25000或1︰10000的精度要求。在此阶段,着重进行构造解释,储层解释及烃类检测。2.构造解释查明圈闭(油气藏)的准确形态,落实断层、高点分布等构造细节,提交接近油气藏顶面的精细构造图。3.目标处理和储层横向预测储层解释一般采用制作模型和已有资料标定的方法,做出主要含油层系的砂岩厚度或砂岩百分比预测图、储层孔隙度解释预测图,并根据新钻井资料及时进行校正,经过反复多次的精细目标处理解释,提高预测准确性。特别要重视垂直地震剖面、地层倾角测井的应用,要对砂体发育状况、延伸方向等做出补充解释。4.进行烃类直接检测和含油气性的模式识别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烃类检测解释应将不同层位、不同类型、不同可靠程度的异常标定到构造图上,并对其作出初步的解释。要应用钻探资料进行验证和修改提高,进而圈出预测的含油气范围,若有化探资料,应将不同指标、不同强度的异常区标注到图上,并做出合理的解释。5.评价井设计评价井设计是在构造综合解释、储层预测、油气水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井数目、位置、井深剖面、完钻深度、井眼轨迹、取样要求等方面的地质设计以及与之配套的钻井工程设计工作。评价井设计所需资料包括:①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的地震剖面两条以上,其中一条必须是过井剖面;②1︰1万或者1︰2.5万的含油气层段精细的构造平面图、含油气范围预测图;③储层岩性分布图,物性参数分布图及油层综合评价平面图;④油气层对比图、栅状图、油气藏剖面图。评价井的井距一般在1~2.5km之间,在具体井位部署上除在预测砂岩发育区、预测烃类检测的异常区和构造有利部位外,还要在高点之间的鞍部、低断块、断块的较低部位、预测砂岩的不发育区、预测烃类检测异常区范围以外的部位部署一定数目的评价井。

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二)评价井钻探评价井是在已经证实有工业性油气的构造、断块或其他圈闭上,在地震精查的基础上,为查明油气藏类型、评价油气田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经济价值为目的的探井。评价井钻探的主要目的在于:(1)探边,确定油气水边界、油气水界面,探明含油气范围;(2)查明油气层的分层厚度,岩性与物性特征,明确储层四性关系;(3)采集油气藏内部流体特征资料;(4)取得油气层的试油试采资料,如温度、压力、开发特性资料,划分开发层系,确定合理的开采方式。

(三)油气藏评价油气藏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油气藏地质评价:评价圈闭特征、储层特征、流体特征,建立油气藏构造模型、储层结构模型、储层参数模型、流体分类模型。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2)储量与经济评价:包括储量评价、储能和产能评价,确定合理的采油速度。(3)开发特征评价:温度特征、压力特征、驱动类型、生产特性,制定合理的开发措施和开发方案。油气藏描述是油气藏评价主要的技术方法,它充分利用地震、测井、地质资料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和测试资料,对油气藏几何形态、储层内部结构与特征、油气水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其目的在于对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含油气地质格架,揭示油气藏的内部结构和油气藏内油气水分布状况,为计算储量提供参数。

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二、评价勘探的部署原则

评价勘探的目的在于探明油气藏的工业价值,提交探明储量,在评价勘探部署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根本的出发点。(一)科学部署评价井,快速、有效、经济地评价油气田在评价勘探阶段,探井成本占整个成本比例很高,科学部署评价井,尽量减少探井费用是实现评价勘探工作快速、有效、经济运行的重要保证。第一,要根据油气藏类型和地质特征,确定评价井合理的井数、井距、井位。对于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油气藏类型,可以采用大井距、少井数,甩开勘探;而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油气藏,可以根据次高点、断块的分布等,多部署评价井;对于特别复杂的断块油气田、裂缝性油气田等,则应该实行滚动勘探开发,简化评价阶段过程,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气田的预探发现工业气流后,一般不需要打深边井(评价井)去摸清气水边界,最好是利用烃类检测,如亮点、平点、空白带、极性转换等方法和高精度压力计测试求得气藏边界,以获得气田最高的勘探效益。第二,在评价井部署中要科学、合理地处理取心、试油及勘探速度三者间的关系,把三者有机地统一于整个评价方案的总体部署中。

(二)取全取准各项数据,为油气田评价提供第一性资料评价井钻探的目的主要在于录取资料,在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资料录取要全面,包括录井资料、测井资料、测试与试油资料、测温测压资料等,因为评价井钻探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查明已发现油气田的工业价值,提交探明储量,为油田顺利投入开发作好准备。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2)较大规模的油田必须有油基钻井液或者是密闭取心资料,并安排高压物性资料,以求得可靠的储量计算参数。(3)在油田范围内要分井、分段取心,以建立主要含油气层段的完整岩性剖面,并进行全套常规分析和某些特殊项目的分析。(4)要有一批单层试油井,以确定工业油气流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进行探井试采,以求得可靠的单井油气产能。(5)在测井、试油及岩心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录取一批工程地质参数,如岩石力学性质、粘土矿物成分与含量、储层敏感性方面的参数。

(三)始终采用油气藏描述方法,实现少井多拿储量油气藏描述是正确认识和评价油气藏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方法,油气藏描述成果是评价井部署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评价勘探是有计划、分步骤滚动进行的,因此油气藏描述也必须随着资料的增加滚动地进行。根据资料的占有程度和评价任务的差别,油气藏描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发现井和预探井取得的各项资料为依据,通过在过井的地震时间剖面上进行标定,以地震信息为主展开油气藏框架描述,最终提交控制储量和评价井位意见;第二阶段以评价井取得的各项资料为骨架,在多井评价的基础上,与地震资料相结合开展油气藏描述,提交探明储量。因此,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资料积累,油藏描述要滚动进行,不断提高精度。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三、油气藏评价技术要求

(1)准确查明各主要目的层的构造形态、断层在平面上的分布和纵向上切割的层位、局部高点和断块分布等。(2)查明各含油层段的储层分布和变化、成岩作用、储层孔隙结构特点,储层物性、含油饱和度以及润湿性等。(3)查明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层系的油气水在地面和地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4)查明地层温度、温度梯度、地层压力、压力梯度,以及各套含油层段的压力系统变化情况,明确油藏类型和驱动类型。(5)查明不同含油层段油气水层在纵向上的组合关系、产能状况、油气水界面、以及油气水层在平面上的分布状况,明确有效厚度的含油面积。(6)取全取准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按照不同时期的勘探程度,计算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并通过油藏描述为油田开发做好准备。

1.主要地质任务

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1)开展初探,总体了解油田的宏观概况,提交控制储量。(2)开展详探,详细探明油田地质特征,提交探明储量。(3)对于复杂油藏,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即对已基本探明区进行开发的同时,继续钻探新的断块和扩边,并加深钻探新的层系。

2.评价程序

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3.地震精查和三维地震

(1)精度要求

初探阶段要安排地震精查,测网密度要达到1km×2km或0.5km×1km,满足最终成图比例尺1︰50000或1︰25000的精度要求;详探阶段要针对复杂油藏安排三维地震、抽稀的三维或0.5km×0.5km的精查,满足最终成图比例尺1︰25000或1︰10000的精度要求。(2)成果解释要点a.

构造解释除应用已有钻井资料对构造图进行校验外,还要根据新完钻探井资料及时对构造图进行局部的修订,并用多种处理、解释手段提高构造图准确程度。要加强构造和断层发育史的研究,重点是构造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大量生成、运移时间能否较好地配合。加强对断层的力学性质(张性、压性、张扭性、压扭性)及其在油气运移,遮挡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要从众多的断层中归纳分类,分清主要断裂带和局部断层。b.

储层解释采用制作模型和已有资料标定方法,作出主要含油层系的砂岩厚度或砂岩百分比预测图、储层孔隙度解释预测图,并根据新钻井资料及时进行校正;经过反复多次的精细目标处理解释,提高预测准确性。参考垂直地震剖面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对砂体发育状况延伸方向作出补充解释。c.

烃类检测解释应将不同层位、不同类型、不同可靠程度的异常标注到构造图上,并对其作出初步解释。还要应用钻探资料进行验证和修改提高,进而圈出预测的含油气范围。如有化探详查资料,将各种不同指标、不同强度的异常区标注到图上并作出解释。

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4.评价钻探

(1)评价井部署详探井的井距一般在1~2.5km之间,在具体井位部署上除了在预测砂岩发育区,预测烃类检测的异常区和构造有利部位外,还要有一些详探井部署在高点之间的脊部、低断块、断块的较低部位,预测砂岩中等发育和不发育区,预测烃类检测异常区范围以外的部位。(2)评价井资料录取a.

必须有油基钻井液或密闭取心井的分析资料以验证含油饱和度,并安排高压物性取样,以求得地层条件下的原油性质资料。b.

要分井分段取心,以建立完整的主要含油层位岩心剖面,并进行全套常规分析及某些特殊项目分析。c.

要有一批井的单层试油,以确定工业油流的有效厚度下限层标准,并须有1~2口井试采。d.

在测井、试油及岩心分析中,应录取一批勘探工程基础参数,如岩石力学数据、粘土矿物成分及含量数据、储层敏感性数据等。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3)滚动勘探开发a.

早期滚动勘探开发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初探或详探以后,若油田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逐块逐层详细评价钻探,为了少打评价井,缩短从获工业油流到油田开发的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实行开发向前延伸。在落实基本探明储量的油气富集区块,开辟生产试验区,用生产资料井代替部分详探评价井,加深对油藏地质特征的认识。同时,研究油田的驱动类型、开采方式,计算未开发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编制一次开发方案。b.

晚期滚动勘探开发对已提交未开发探明储量地区实施一次开发方案过程中,利用少量评价井对开发过程中所认识到的新领域(新层系、新地区)进行评价勘探,为已开发区提供新的接替区块

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5.综合评价

(1)应用评价井钻探和垂直地震剖面测井成果求准各段地层的速度,为准确对比追踪各反射层和提高构造解释精度提供依据。不断修改构造图,准确勾绘出最低圈闭线和高点位置。开展构造发育史的研究,包括二级构造带和局部圈闭的宏观发育史和主要断层及分断块的构造发育史。

(2)应用钻探和试油成果,修订地震二次解释的成果图件,重点修改储层预测图件,如砂岩预测图、烃类显示异常图等,争取作出主要含油气层系的预测孔隙度图。应用平点资料解释气油、油水或气水界面。编制出以微相为单元的高精度大比例尺的储层状况图件。(3)不断总结本区各含油层系油层的录井显示特征和电性特征,及时参照分层试油成果作出测井二次解释,逐步提高综合解释的符合率。在完成一批评价井后,要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测井系列,提出油气水层的解释标准。在探区的大部分评价井钻完后,进一步修订解释标准,提高测井资料的多井解释成果,并研制出储层物性解释图版。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要充分利用地层倾角测井等多项测井资料进行油藏描述研究,解释不整合面位置、断点位置、地层的倾角、倾向、追踪构造高点,解释砂岩的沉积相带延伸方向、裂缝发育层段、粘土矿物成分和其他岩矿组份含量、孔隙度、地层水矿化度、含油饱和度等。

(4)应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能谱、电子探针、热解、压汞等多种测试手段,深入研究各含油层系的储层特征,包括岩石碎屑和粘土矿物的组合特征,成岩作用、自生矿物和包裹体、孔隙类型、润湿性,以及它们在纵向上的演变和平面变化情况,指出有利储层分布区。(5)对中途测试、系统试井、酸化压裂、试采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对污染前后的产能、压裂前后的产能、初期与稳定产能进行对比,明确油层的产能,制定适当的工艺措施。(6)充分利用系统试井、高精度压力计测压、压力恢复曲线和试采等提供的资料,深入认识油藏的特征,包括明确各含油层系的压力系统,计算出气油、油水、气水界面,明确储层的渗透性能(高渗透、低渗透、致密层)和类型(孔隙型、裂隙型、孔隙—裂隙型),推算储油层的分布范围和边界条件(砂岩尖灭、断层边界等),进而对所测试层和油田的含油范围作出预测,测算出储量。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7)应用高压物性取样和油气水的分析资料,取得体积系数、原油密度等储量计算参数。应用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和地层温度等资料,确定产油层的渗透率下限,为储层评价提供依据。应用密闭取心资料或油基钻井液取心资料,求得油水饱和度数据,并研究饱和度影响机制。根据对下限层的试油和压裂资料,修订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和相应的电性,物性标准。

(8)针对不同含油层系的不同碎屑成分、粘土矿物种类、胶结物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开展酸敏、水敏、速敏等室内试验,研究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钻井液、射孔压井液、酸液和压裂液的最佳配方,达到保护油层、减少污染,提高产能。(9)油藏描述a.基本原则在圈闭评价基础上,根据油藏评价以来取得的新资料,修改补充原有认识;描述是滚动进行的,贯穿于油藏评价的全过程;对油藏的描述具有预测性,描述的准确性将在油藏评价过程中和投入开发钻井后予以验证。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b.重点内容①圈闭条件;②储层状况;③油气水层分布规律;④产油能力;⑤油气水性质;⑥油藏类型,驱动条件,温度和压力;⑦储量参数及计算结果,储量评价。c.基本方法以地震资料为主,用探井资料对地震成果予以标定,全面描述和预测储层,详细描述圈闭形态。充分利用地层测试资料,通过解释了解油藏规模、压力系统等。并用细分层测试资料解释成果修正油藏描述成果。(10)根据已认识到的本区的地质特点,提出在地震、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压裂和分析化验等方面需要建立和发展的技术,以适应下阶段勘探和开发工作需要。

第三章:油气藏评价研究方法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地质所

6.评价应提交的资料

油藏评价阶段的重点工作就是逐步加深对油藏的认识。经评价后应将全部数据和资料输入勘探数据库并完整移交给开发研究部门作为编制油田开发设计的依据。(1)勘探概况a.

油藏的地理位置和一、二、三级构造位置。勘探工区的范围、面积。b.

勘探工作量:包括地震测网密度和测线长度,钻井口数及进尺,试油、压裂、试采井数和层数,密闭取心或油基钻井液取心进尺、岩心长度等,平均每口探井控制面积,分析化验项目和块数。c.

主要成果:统计出主要含油层系见油气显示、解释有油气层、获少量油气流、获工业油气流、未见油气显示井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