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

思、力学进业。正因为认识到了札记撰写对于进学修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古代

很多学者将札记作为重要的为学之具,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

辑录见闻、考究原委等。如乾隆时学者翟瀚即是龚例:“苟可资多识者,靡不览。诸

子之康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而贯串之;下至街

谈巷说,亦必考所由来,有所得辄札记之,意或梃1酷,则旁参互巧。穿穴以求其合。

自壮至老,手搦翰一管,撰述无倦。”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

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数甚夥,精品亦多。清梁章钳说:“子书

杂家最多,而有数部不可磨灭之书,必须专读者。如班固之《白虎通义》、颜之推之

《家训》、王应麟之《困学纪闻》,皆当家有其书。”清徐养原说,“杂家者流,自

古有之,至唐宋而寝盛”,出现了苏鹑《苏氏演义》、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

斋随笔》等一大批学术札记名著,“足为考镜之资”。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

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

之《经义述闻》、孙诒让《札逡》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

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所以梁启

超说:“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于此求

之。”顾炎武写作《日知录》,一年之中“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积

30年之功才写成此书。古代学术札记多类此,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

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

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比如乾嘉学术札

记的训诂研究,其中很多微观的具体训释大都是精义妙论。清胡培荤说:“(乾嘉)

有札记之书,所释非一经,每经不数条,顾较通释全经者时有创获。”清凌扬藻也有

相近看法:“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杂家之言,偶举一义,

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可见,乾嘉学术札记所载者,多有作者在

经义训诂上的创新自得之言,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

乾嘉札记的理论阐述也同样富有学术价值,如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集中反

映了他的训诂理论,“其中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以及论经文假借各

条,尤为明白割切,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细读的重要文献”(郭在

贻语)。严元照《娱亲雅言》:“《释诂》篇首训'始',篇末训'死',两端具

矣。”梁玉绳《瞥记》:“《释训》自'子子孙孙引无极'以下十六句,皆用韵语,

如七言古诗。此训诂之创格也。”此类札记材料,昭揭了古代训诂著作的高妙精微之

处,可谓独具只眼、识见洞达。

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学术札记亦是如此,随意抒写,不

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内在的思想理路。事实上,不少学术札记往往暗含隐性的知

识体系。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

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学术论题或论域来

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比如,乾嘉时代众

多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零珠碎矶般地散见于各处,屏杂于考据性文字之中,

缺乏独立的显性体系,但如果从论题或论域的视角进行宏观审视,整体把握和解读这

些分散的碎片化理论材料,则知其中蕴含着相通的思想因素,潜藏着内在的知识构架

及其逻辑秩序,有其隐性体系。

(摘编自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札记在古人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很多学者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

见闻、考究原委。

B.以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为例,其中无论是微观的具体训释,还是宏观的理论探

讨,多有精义妙论。

C.在《经义述闻•通说》中,王引之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并对经文假

借进行了论述,值得反复研读。

D.作为一种文体,学术札记往往没有严谨而规整的显性结构,这与其文体特点以及写

作者不在意体系建构有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在训诂研究上的成果,大多以札记形式呈现,这是从札记入手了解清代训诂学

研究状况的重要前提。

B.关于经义训诂学的研究,乾嘉学术札记所记载的创新之言,其学术价值超过当时通

释全经之书。

C.为了发现可能暗含在古代学术札记中的隐性知识体系,我们需要对一部学术札记或

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观照。

D.学术札记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前人的学术精髓和学术智慧,可以为

当今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清章学诚说:“札记者,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之所有事也……如不札记,则无穷

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B.元陶宗仪在外劳作,辍耕休息时则探究学问,并摘树叶记其所得,贮存于盎中,

“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后据此编成《辍耕录》。

C.郑复光《费隐与知录》通过问答形式普及了诸多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试图使人“见

事之奇怪者如物理自然之常”。

D.王念孙针对“连语字”训诂望文生义与穿凿附会的现象,在其札记《读书杂志》

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4.有人说:“学术札记不仅承载着古人的学术成绩,还折射出先贤的治学精神。”请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本文的引用论证很有特点,班级读书小组想写一篇该方面的读书札记。请根据文本

内容,参照示例,在表格空白处填写“评论意见”。

读书札记(评论式)

评论

文章名称评论意见

对象

引用示例:以直接引用为主,指明出处,保留原文的意

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方式义,体现了学术论文严谨性。

国古代学术》

引用

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史更新“死而复生”

刘流

赵连荣在尸首堆里找来找去,找了两个过儿,找不见他的儿子赵保中。猛然间,

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来。

,,啊!”这一家伙,把个老头子给吓得倒退了三步。

赵连荣使劲儿揉了揉眼,仔细这么一看:喝!好大的个头儿,足有一冒手高,赵

连荣要看他,都得仰着脖儿。只见他膀扇儿有门扇这么宽,胳膊有小楝条儿那么粗,

四方脸盘儿又红又黑,两只眼睛又圆又大。浓眉毛,高灌页骨,高鼻梁,宽下巴,看样

子也就是二十七八岁,可是长了有半寸多长的稀稀拉拉的连鬓胡髭。

他满脸都是灰尘,就像刚打砖窑里钻出来一样。在他的左眼窝儿下边有一个小

洞,一条紫红的血线从里边流出来,顺着鼻窝儿流到嘴角儿,又流到脖子下头去。身

上的衣服满是血浆泥土,已经看不清他穿的军装是什么颜色了。①他手里没了武器,

紧紧地攥着两只像油锤一般大小的拳头,怒目横眉,咬牙切齿,全身都带着杀气。他

笔直地站着,动也不动,活像个铁打的金刚。

这个人说话了:“老大伯,别害怕。我没有死,我还活着。我受了伤,渴得要

命。”赵连荣一听他说话,这才把疑心定下来。那人往前挪动了挪动:老大伯,我真

没有死,这不是我还会走道会说话吗?你看看:还认得我不?我叫史更新,我就是在

你儿子赵保中领导下的史排长,我跟着赵营长来看这你老人家、我在你那上房屋西头

住过。不是有一天,我帮你锄草,还替你磨过锄刀吗?大伯。咱别在这儿多说话了,

恐怕敌人还要来,你快点把我领到别处去,我歇一会儿,你给我烧点水喝,我好去追

赶队伍。

赵连荣一听史更新还栗追队伍去,不由得就吸了一口气:

“你受了这么重的伤,还要追队伍?”

“老大伯,只要我死不了,我就栗追队伍。”

赵连荣听着可还是摇头:“现在到处都有敌人,你一个人又没有武器了,我

看……”史更新没有等他把话说完,就微微一笑:“大伯,我不会被敌人打死,别的

不用说了。”赵连荣一看,史更新这么坚决,知道再说也没有用:“好吧,既然这

样,那就快走,到我家去,烧水做饭还方便,吃了喝了,把你这伤好好地包扎包扎,

你就赶快去追队伍。可是我背不动你,我扶着你走吧。”史更新说:“用不着扶,我

能走。”说着两人就往家里走。

史更新心里着急,恨不能一步走进家去,他的路又熟,不知不觉就走到赵连荣的

前头。赵连荣一看他这股子劲头儿,心里话:真是好样的!受了这么重的伤,走起路

来还这么有劲儿,气势还这样的勇猛。他在后边跟着,止不住的点头称赞:

②好小伙子,真行!这样的战士,鬼子兵八个绑到一块儿也比不了他。

说话之间,两人进了家门。到了院里一看:可不好了!三间正房和两陪房都烧塌

了架,火头虽然熄灭,可是死火还在着,烧得什么东西还吱吱的直响。③院子里还有

一个深坑,看得出这是炸弹炸的。一所整整齐齐的院落,连炸带烧,弄得破烂不堪,

只有西南角上剩下了半间厕所,一间牛棚。史更新一看这个情景,不由得又是一阵难

过。他发着狠地咬了一咬牙。这一咬牙可不栗紧,就感着伤口火辣辣的酸疼,疼得钻

心,眼睛流泪,豆大的汗珠子从额头上滚落下来,两腿一软就倒在地下。

④这时候的赵连荣怎么样了呢?他没有注意史更新。因为他一进家门,心里就又

气又恨。他的脸色变成了铁青,浑身发抖,使劲睁着两只老眼,看看这也完了,那也

毁了,这个祖祖辈辈的老家,被糟蹋成了这个样子,真是心如刀绞,呆若木鸡!呆了

好久,他把大腿一拍,“咳!”使劲地咳了一声,这才吐出一口怒气。只见他捶着胸

膛,跺着双脚,大声喊着:“保中啊,这个仇你可要报啊!”这工夫史更新在地下躺

着哼了一声。老头子这才回过头来,一看,知道他是因受伤过重,再加上又饥又渴,

才跌倒在地。他慌忙上前把他扶了起来。房子全烧光了,只剩下厕所和牛棚没有烧,

这可让他到哪儿去休息呢?只好把史更新扶进了牛棚,让他躺在草上休息。

赵连荣回身出来,想栗给史更新弄吃弄喝。做饭是没有办法了,想法给他烧点儿

水吧,可是铁锅已经炸碎了;水瓮也炸得光剩了个底儿,里边只有一壶水,还掉进去

了许多灰土。咳!没有别的办法,他在地下拾起一块破锅片子来、放在火上,把水瓮

底子上那点泥汤子倒进去,就这样烧起来了。

诸位,这时候老头子已经顾不得别的,他在旁边一蹲,直瞪着眼看着,恨不能一

时把水烧开,赶快给灾更新喝了,好让他去追赶队伍,替他杀敌雪恨。好不容易才把

水烧开了。他用衣裳袖子捂着,把水端进了牛棚,又想起自己腰里还带着两个剩窝

头,急忙掏出来,掰碎了,在水里一泡,放在史更新的面前:“史排长。对不起你

啊!你将就着吃了吧。”史更新知道赵连荣的脾气,他叫你吃你就得吃,所以一句客

气话也没说,他就连吃带喝吃起来了。

说话之间,史更新就把这点东西吃完了。可是他倒觉着浑身无力,伤口疼痛,脑

袋发沉,眼睛也懒得睁,连话也不愿多说了。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外边不远的地方

“兵勾儿”响了一枪。史更新一听是“三八式”步枪响,知道是敌人又来了。就觉着

浑身一紧,腾的一下子站起来就要往外走。他又一想:这时候往外走不行啊!可是又

怕敌人来搜查,连累了赵连荣。于是就说:“老大伯,敌人来了,你赶快躲出去。”

史更新又准备进行决死的战斗了。

正是:

热血写成字

壮志坚定永恒心

(节选自刘流《烈火金钢•第一回史更新死而复生赵连荣舍身成仁》)

文本二

《烈火金钢》的创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评书”形式,既可以做为文

学作品读,也可以做为评书演员演出的脚本,但它的初稿却并非如此,而是新体小

说。怎么有了这种变化呢?一方面是父亲喜爱和熟悉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写起来更

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评书”做为传统的民族形式,长期以来受到广大群

众的欢迎,既可雅俗共赏,又可以使许多没有文化的人通过演员的演讲受到教育,应

该得到继承和发展。他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当时就有人表示看不起这种形式,还有

好心的同志对他讲这种形式的作品上不了文学史。但他好像根本没有考虑到成名成

家,也没有想到要在文学史上留什么名,他就是想用文字再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党所

领导的艰苦卓绝、残酷壮丽的抗日战争画卷,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那样一场残酷的战

争,有那样英雄的人民,那样伟大的党。

(节选自刘丽华《关于我的父亲刘流和他的《烈火金刚〉》)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更新进赵连荣家后“两腿一软就倒在地下”的行为与他近乎“超人”的形象,看

似矛盾,但合乎文本语境。

B.家园已成废墟,赵连荣还是想法方设法给史更新烧水做饭,这体现了群众的淳朴善

良和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C.赵保中在文中没有正面出现,但赵连荣、史更新的言行,可以引发读者联想,有助

于英雄形象的塑造。

D.文中大量使用“一”字,如“一口怒气”“水里一泡”“浑身一紧”等,均营造了

现场感,加快叙事节奏。

7.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史更新的出场用了工笔描写,使魁伟高大、勇猛刚强的英雄形象跃然纸

上,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句子②独立成段,一方面突出史更新的英雄形象,强化了赞美之情,同时也避免了

讲述的平铺直叙。

C.句子③描写了被敌人炸得面目全非的家园环境,为下文写史赵二人逃离险境、追赶

部队的情节提供依据。

D.句子④是作者讲述策略中对“听书人”的提问与提醒,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体

现出评书的特点。

8.文本一结尾用诗词做结,既契合评书特点,又点明思想主题。你会选用什么词填入

横线,请说明理由。

9.《烈火金钢》是具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兼具真实性与传奇性,请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昔师告急。公日:“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

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日:“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

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

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日:“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

围。"先轸曰:“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

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日:“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

犯日:“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背惠食言,以亢其触,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

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脚①而合,晋

侯患之。子犯日:“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共其不违。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日:“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

白:“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

犯言告雍季,雍季日:“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

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

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日:“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

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日:“临难用诈,足以却敌;

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

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注】①鄙:城濮附近之地。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公说A乃拘B宛春C于卫D且私E许复F曹卫G曹卫告H绝于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B.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

同。

C.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

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

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

B.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

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

C.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

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

D.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

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14.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

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为六绝句(其六)①

杜甫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②复先谁。

别裁③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论诗十绝句(其四)

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当时人们对南北朝庾信和初唐四杰多有批评。杜甫

作《戏为六绝句》予以回应。②祖述:效法;仿效。③别裁:区别淘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和戴诗题目相近,题材相同,以绝句形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诗歌创作理念。

B.杜诗首句指出比不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戴诗首句强调创作要精心构思追求变化。

C.杜诗表示借鉴不分先后,与《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相似,戴诗对此无涉及。

D.杜甫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风流儒雅,戴诗认为诗歌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16.化用前人诗句是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如戴诗第二句“笔端有力任从横”化用了

杜甫的“凌云健笔意纵横”。请结合两首诗主题,谈谈你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

解。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近来班上攀比、游玩之风颇盛,魏老师在课上建议同学摘录《谏太宗十思疏》里

的“”和“”两句作为座右铭,勉励大家要节俭、游

玩要有节制。

(2)古人常发生命之思:有感喟止命短暂的,如《赤壁赋》中的

”;有的则表示虽然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但人类存在则足绵延长

久的,如《春江花月夜》中的“”。

(3)古人对“窗”别有情怀,一扇窗,犹如一个画框,镶嵌着作者的人生悲欢。高中

古诗文里的“窗”常常传达出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感悟,如: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在树木的世界里,绚丽多姿的树皮也如衣裳一般,

给不同的树木赋予了不同的“穿衣风格”。每一种树木都像是一个“绿色精灵”,被

多彩的树皮装点,这赋予了林界多元的美感。例如,着一身“迷彩服”的白皮松,

其幼树树皮呈灰绿色,待其脱落后露出浅黄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黄褐、红

色,展现出迷人的色彩;彩虹梭树,则身披五颜六色的外衣,水分充足时,它毫不吝

啬自己的美丽,用“撞色拼接”向人们展示自然魅力;而“火烧木”罗浮柿,则以黑

褐色的树皮傲视群芳,宛如穿着黑天鹅晚礼服的公主,显得高贵冷艳。

①,树皮的不同形态特征还赋予了树皮纹理之美。朴树的树皮光滑无

痕,展现出平滑之美;黄连木的外皮呈现出鳞状开裂的形态,展现出独特的开裂之

美。此外,还有些树皮的形态各异,如眼睛状的枝痕、圆环形的叶痕等,都散发出象

形之美。|这些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形成,也使树皮形态整

体上趋于达到完美。

林林总总的树皮千姿百态,但你以为它仅仅是件美丽的“皮囊”?不,树皮还承

担着运送养料的重要功能。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通过树皮里的韧皮部组织

被输送到根部和其他器官。如果韧皮部受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

长出,树根②o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18.下列句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粗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冀申调动,没有通过局党委,你为什么放他走?

B.我们又在通过一片洼地,水从脚腕没到膝盖了。

C.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D.请唐先生宣布《保国会草章》,请往会诸君通过,以便进行。

19.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彩虹桂树的树皮五颜六色,水分充足时,更容易

呈现出多样色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2.请结合语段内容写一则倡导语,倡导人们爱树护树,要求使用“让字句”,字数

不少于30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发”与“到达”是生活中常见现象,也是充满哲思的话题。有时,出发是洋

溢欢笑的启航,到达则是血汗换来的回报;有时,出发意味着对新道路的探索,到达

则是阶段性的总结……

关于“出发”与“到达”,你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因果关系不成立。故选A。

2.答案:B

解析:B.“其学术价值超过当时通释全经之书”错误,以偏概全,结合“其价值有时

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可知。故选B。

3.答案:D

解析:D.第四段的观点是: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

含量。ABC都不涉及。故选D。

4.答案:学术成绩:①学术札记成果数量多,所涉猎的研究范围广;②学术札记研究

程度深且有精妙新颖之见。治学精神:①勤于为学,刻苦钻研,笔耕不辍;②潜心为

学,严谨审慎,实事求是。

解析:学术成绩:①结合“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

为数甚夥,精品亦多”可知,学术札记成果数量多,所涉猎的研究范围广;②结合

“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可知,学术札记研

究程度深且有精妙新颖之见。治学精神:①结合“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

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可知,勤于为学,刻苦

钻研,笔耕不辍;②结合“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

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

学术论题或论域来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

可知,潜心为学,严谨审慎,实事求是。

5.答案:①文章引用大量学术札记的具体内容,论据较为权威,增强说服力;②文章

引用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充实文章内容,又展现作者深厚的学养。

解析:①结合“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

于此求之”可知,文章引用大量学术札记的具体内容,论据较为权威,增强说服力;

②结合“其中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以及论经文假借各条,尤为明白割

切,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细读的重要文献”可知,文章引用内容丰

富,类型多样,既充实文章内容,又展现作者深厚的学养。

6.答案:D

解析:D.“均营造了现场感,加快叙事节奏”错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故选D。

7.答案:C

解析:C.“为下文写史赵二人逃离险境、追赶部队的情节提供依据”错误,无中生

有。故选C。

8.答案:示例:选择“无畏”一词。①从文本形式看,“无畏”一词与下句“永恒”

词性相同,上下句形成对仗,符合评书特点,俗雅兼具;②从文本内容看,“无畏”

一词既能概括史更新坚定无畏的英雄形象特征,也突出了作品全民抗战、奋勇杀敌的

主题。

解析:示例:选择“无畏”一词。①结合“热血写成字壮志坚定永恒心”可知,从文

本形式看,“无畏”一词与下句“永恒”词性相同,上下句形成对仗,符合评书特

点,俗雅兼具;②结合“他手里没了武器,紧紧地攥着两只像油锤一般大小的拳头,

怒目横眉,咬牙切齿,全身都带着杀气。他笔直地站着,动也不动,活象个铁打的金

刚”可知,从文本内容看,“无畏”一词既能概括史更新坚定无畏的英雄形象特征,

也突出了作品全民抗战、奋勇杀敌的主题。

9.答案:①生活真实:素材取自真实的历史,抗战背景、全民团结抗日的事实;艺术

真实:小说中人物抗日、保家卫国的情感真实,人物际遇给读者带来的共情和共鸣真

实;②传奇性:故事传奇,充满悬念、巧合;人物形象传奇,“死而复生”。

解析:①结合“赵连荣在尸首堆里找来找去,找了两个过儿,找不见他的儿子赵保

中。猛然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来”可知,生活真实:素材取自真实的历史,抗战

背景、全民团结抗日的事实;结合“赵连荣使劲儿揉了揉眼,仔细这么一看:喝!好

大的个头儿,足有一冒手高,赵连荣要看他,都得仰着脖儿。只见他膀扇儿有门扇这

么宽,胳膊有小楝条儿那么粗,四方脸盘儿又红又黑,两只眼睛又圆又大。浓眉毛,

高额骨,高鼻梁,宽下巴,看样子也就是二十七八岁,可是长了有半寸多长的稀稀拉

拉的连鬓胡髭”可知,艺术真实:小说中人物抗日、保家卫国的情感真实,人物际遇

给读者带来的共情和共鸣真实;②传奇性:结合“老大伯,别害怕。我没有死,我还

活着。我受了伤,渴得要命”可知,故事传奇,充满悬念、巧合;结合“老大伯,我

真没有死,这不是我还会走道会说话吗?你看看:还认得我不?我叫史更新,我就是

在你儿子赵保中领导下的史排长,我跟着赵营长来看这你老人家、我在你那上房屋西

头住过。不是有一天……”可知,人物形象传奇,“死而复生”。

10.答案:A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

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说”通“悦”,解释为

“高兴”,所以“公悦”是主谓句,表意完整,其后A处断开;“乃拘宛春于卫”为

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于卫”后D处断开;第一个“曹卫”是前句宾语,第二个是

后句主语,中间G处断开。综上应在ADG三处断开。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

确。句意:楚国吝惜曹国、卫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B.错

误。强盛、雄壮;壮年。句意: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我壮年时,尚且比不上别

人。C.正确。句意: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形容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守信用。

D.正确。故选B。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

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有误,从原文“文公日:

'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

乎’”来看,是文公认为咎犯建议属于“一时之务”,不应得最高赏赐,而雍季之言

对百世有利,可以得到最高赏赐。故选D。

13.答案:①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来躲避他们,就

是作为报答。

②遇到危难用诈术,足以击退敌人;回来以后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微”,如果没有、如果不

是;“辟”,通“避”,躲避;“所以",用来……的。(2)“临”,遇到;

“却”,击退;“反”,通“返”,回来。

14.答案:①欺骗(或欺诈之术)。②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

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兵不厌诈”大意是“用兵不厌嫌

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兵者,诡道

也”大意是“用兵打仗是一种变化无常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迷惑敌人”。都

强调用兵会用到欺诈的策略、手段。《吕氏春秋》中说到“成乎诈,其成毁,其胜

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意思是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

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国派门尹殷到晋军中报告情况非常危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

不去救他便断绝了交往,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又不答应。我们想作战,齐国和秦国

又不同意,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丢开我国而去给齐国、秦国赠送财礼,假借

他们两国去请求楚国。我们逮住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吝惜

曹国、卫国,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财礼而怨恨楚国不

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

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

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先轸说:“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

国;救援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

们,建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再说。”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

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子玉发怒,追击晋军。晋军

撤退。军吏说:“以国君而躲避臣下,这是耻辱;而且楚军已经衰疲,为什么退

走?”子犯说:“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在外边时间的长短

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这里。退避三舍,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

话不算数,票用这个来抵抗他们的敌人,我们理由而楚国理直,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

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我们还要求什么?若他们不回去,国

君退走,而臣下进犯,他们就缺理了。”晋军退走三舍,楚国骑士要停下来,子玉不

同意。楚军背靠着险栗的丘陵宿营扎寨,晋文公对此很忧虑。子犯说:“出战吧!打

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护。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大河(黄河),内有高山(太

行山),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楚军大败。

材料二:

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

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琐的君主,对于文饰礼仪从不感到

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

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捉鱼,难道不能获

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

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

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

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言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

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

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是应付一时之急的方法,哪有将一

时之急的方法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面临危难采用

诈术,足可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

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

利必定变为失败。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

国夕卜11阿。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追求风流儒雅”错。杜诗的第三句指出我们学习前人,要学习“风雅”,此处的

“风雅”指的是《诗经》“风”“雅”的传统,风雅传统最主要的就是比兴、美刺,

就是诗歌创作要言之有物,要刚健,要有寄托,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要有积极的社

会意义。选项把“风雅”理解为“风流儒雅”错误。故选D。

16.答案:①化用现象,应该像杜诗所说要多方面向前人学习,既有所选择批评,又

充分尊重、博采众长;②又要如戴诗所说贵在创新,强调独创,不应该因循守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首先分析杜诗。

这首诗着重表达“转益多师”的观点,要求后生必须多方学习前贤的长处,裨补缺

漏,才能深受教益。“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轻薄之后生不及前贤是

毫无疑义的,但代代相传又很难分清谁是先驱。“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

师”,应区分和裁除华而不实的文风而崇尚风雅,博采诸家之长,多方面的师承,才

能融会变化以成新体,转而受益。

其次分析戴诗。

作者强调写诗要独具匠心,反对因袭他人。“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意纵横”,

诗人说进行艺术构思时,想象超妙,变化无穷,这样才能笔端有力,放纵奔腾。诗贵

创新,必须出自自己胸中,最忌讳的是蹈袭固有的窠臼,跟在别人后面前行。全诗后

两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正确与错误,进一步明确诗重创新的观点。

自古以来效仿甚至模仿前人作诗,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后人作诗,要注意写出自己

的真情实感,反映真实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前人过程中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又

要吸收又要扬弃。批判继承中有所创新,这才是杜诗“转益多师”“别裁伪体”之精

神所在,才是我们理解古诗创作中仿造、化用、引用现象之关键。

17.答案:(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哀吾生之须臾;人生代代无穷已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18.答案:C

解析:文中“通过”是介词,是经由的意思。A.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B.

穿过。C.介词,经由。D.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故选:Co

19.答案: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自然产物,这也使树皮

形态整体上趋于完美。

解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进化”后添加“的自然产物”。前后主语

不一致,前句主语是“树皮”,后句主语说的是这一进化过程,在“也”前添加

“这”。自相矛盾,“趋于”“达到"相矛盾,删去“达到”。修改为:形态各异的

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自然产物,这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完美。

20.答案:①除了色彩之美;②就会因得不到养料而死亡

解析:①根据“着一身‘迷彩服'的白皮松,其幼树树皮呈灰绿色,待其脱落后露出

浅黄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黄褐、红色,展现出迷人的色彩”“‘火烧木'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