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中考四模语文试题.docx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第四次模拟试题语文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1)一诗一境界,一词一慨叹。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拓出一片想象的境界,将现实的相思化为重逢的希冀;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渴盼和报国无门的悲愤。(2)课堂上,语文老师告诉大家学习不是死记硬背,“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我们要做到学思结合、积极探索;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要向老师多请教,态度要诚恳恭敬,正如宋濂“___________,_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同学们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不知不觉掌握了学习方法,不禁想起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何当共剪西窗烛②.却话巴山夜雨时③.了却君王天下事④.赢得生前身后名⑤.学而不思则罔⑥.思而不学则殆⑦.援疑质理⑧.俯身倾耳以请⑨.随风潜入夜⑩.润物细无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剪、窗、烛、赢、罔、殆、援、俯、潜、润。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甲】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草。没有树木遮阴,到了夜里他们就quán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的人生还。【乙】这时又一次征求敢死队了。红军战士们一个个地都站上前来,请求拿他们的生命来冒险,在这些自告奋勇的人中,选择了三十个人。在他们的背上捆上了手榴弹和毛瑟枪。很快他们就爬到奔téng的河流上去了,双手握着铁链往前推进。……第一个红军战士被击中了,掉到下面的水流中,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可是当他们来到离链子的近处,那些没有被毁去的桥板,多少保护了这些敢死的人,许多的子弹都飞过了,或者打到对岸的悬崖上。(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青稞()quán缩()沼泽()奔téng()(2)选文出自_______(国籍)______(作者)的《红星照耀中国》(3)请结合选文【乙】内容和图片,说说这是红军长征的哪一件事?(4)白修德评价《红星照耀中国》说:“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请结合选文和整本书分析“震撼世界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①.kē②.蜷③.zhǎo④.腾(2)①.美国②.埃德加·斯诺(3)飞夺泸定桥(4)示例:作者埃德加·斯诺深入陕北苏区,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震撼。斯诺客观、公正地描绘了一个个鲜活、饱满的红军战士的形象,这种形象的重塑,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书中,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坚持斗争、取得胜利的顽强精神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书中,斯诺传递出了一种希望和信念,即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激励。综上所述,《红星照耀中国》的“震撼世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揭示真相、重塑形象、展现力量和传递希望等方面。【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①青稞:qīngkē,大麦的一种,粒大皮薄。②蜷缩:quánsuō,蜷曲收缩。③沼泽:zhǎozé,水草丛生的泥泞地带,由于湖泊里物质长期沉积、湖水日浅而形成。④奔腾:bēnténg,形容许多马跳跃着奔跑,或水流湍急沸腾的样子。【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由甲文“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和乙文“这时又一次征求敢死队了。红军战士们一个个地都站上前来,请求拿他们的生命来冒险”可知,选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该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由乙文“很快他们就爬到奔téng的河流上去了,双手握着铁链往前推进”“可是当他们来到离链子的近处,那些没有被毁去的桥板,多少保护了这些敢死的人,许多的子弹都飞过了,或者打到对岸的悬崖上”以及图片描述战士们在铁索桥上前进的内容可知,这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飞夺泸定桥”的情节。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评价的理解。根据白修德“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中的“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可知,把“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比作“发现新大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自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然后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可知,科观地评价了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第一次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报道。据此概括作答即可。①揭示真相:埃德加·斯诺作为一位外国记者,他深入中国西北的革命根据地,亲眼目睹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在当时,外界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知之甚少,且存在许多误解和偏见。斯诺的报道打破了这些偏见,向全世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面貌。②重塑形象:斯诺在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这些描述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刻板印象,使他们从一个被误解和妖魔化的群体变成了值得尊敬和理解的革命者。③展现力量:斯诺详细记录了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毅力和卓越勇气,尤其是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的生存和战斗能力。例如,选文中描述的红军在草地的艰苦行军和白军追击中的不屈不挠,还有“飞夺泸定桥”的情节,都展现了红军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④传递希望:斯诺的报道传达了一种信念,即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种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和坚定信念,给予了当时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人民以及国际上的支持者极大的鼓舞和希望。3.欣赏艺术,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能力。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后,四十五中学九(2)班开展“走近音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1)本期刊“文学与音乐”专栏选定的主题是“边塞传音”,下面哪句诗句配文与主题不符()A.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下面是学校“学生音乐兴趣度”调查情况统计表,小明同学作为校报小记者想就此对学校姚校长进行采访,请你帮他写简短的采访语,并依据格内容向姚校长提出两个问题。对音乐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对乐器对学校组织艺术团喜欢不喜欢流行民族古典民族西洋想参加不想参加94.51%5.49%81.11%19.89%7.77%25.55%42.22%24.44%(3)学校举办“我喜爱的歌曲”展示活动,以下是节目主持人撰写的串词,请你完成相应的题目。是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走向繁荣富强。【甲】今天,让我们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享受着祖国母亲给我们的幸福。我们伴着和平和安宁生活,【乙】我们伴着歌声与微笑成长,下面请欣赏独唱《歌声与微笑》。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提取乙处划线句的主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校歌是《春风化桃李芬芳》,这首歌是由徐峻松作词,段继抒作曲,洛天依演唱,展现了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期待。请你参照下图,结合歌词内容,简要分析校歌演唱的感情基调,体会它的不同凡响之处。感情基调:慷慨激昂轻松明快低沉悲壮舒缓从容【答案】(1)C(2)您好,校长,我是校报记者,最近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音乐兴趣调查,想向您提两个问题。第一,很多学生都喜欢音乐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团,咱们学校有哪些学生参与的艺术活动呢?第二,很多同学都喜欢流行音乐和西洋乐器,可以采用什么形式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呢?(3)①.在“幸福”后加上“生活”②.我们成长(4)示例:校歌演唱的感情基调是温馨、自豪、激昂和充满希望的。歌词中充满了对学校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体现了学生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和对成长的积极态度。不同凡响之处在于,这首校歌不仅传达了学生对学校的赞美和感激,还融入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梦想的放飞。歌词通过“你的笑容温暖了我的目光”、“你的挚爱美丽了我的理想”等语句,生动地描绘了学校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同时,歌词中的“励志笃学自律自强”、“贤师善教新风传扬”等语句,强调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最后,“每一双翅膀都能展翼高翔”、“每一次攀登都铸就新的辉煌”等语句,则表达了对学生们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待,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这种充满希望和激情的结尾,使整首校歌更加动人心弦,令人难以忘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A.句意: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胡琴、琵琶与羌笛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句描写了置酒饮别的情景,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边地器乐之声,也触发了送别者与临行者的愁思。与“边塞传音”相符;B.句意: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和铿锵激越的音调,给读者展示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渲染欢快热闹的气氛,突出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风貌。与“边塞传音”相符;C.句意: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此句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诗人闻笛的感受,想象笛声散入洛阳城中,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与“边塞传音”不符;D.句意: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羌管之声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此句情调苍凉而悲壮,写将士们远戍边疆的愁苦、满怀乡愁的思念,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与“边塞传音”相符;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从表格中得出结论并提出问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有94.51%的学生喜欢音乐,有42.22%的同学想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团。据此可提出问题:很多学生都喜欢音乐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团,那么,咱们学校有哪些艺术团体和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有81.11%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有25.55%的学生喜欢西洋乐器,只有7.77%的学生喜欢民族乐器,由此可提出问题:很多同学都喜欢流行音乐和西洋乐器,可以采用什么形式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呢?注意:提出问题时,首先是称呼。问候语和自我介绍“您好,校长,我是校报记者”。【小问3详解】①本题考查病句修改。“享受着祖国母亲给我们的幸福”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生活”。②本题考查句子主干。“我们”是主语,“伴着歌声与微笑”是状语,“成长”是谓语。故主干是:我们成长。【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感情基调:根据“四十五中可爱的校园”“四十五中知识的殿堂”“四十五中成才的摇篮”可知,校歌表现了同学们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故感情基调是自豪、激昂的。根据“你的笑容温暖了我的目光\你的挚爱美丽了我的理想”可知,母校让学生们感受到温暖,让学生的理想变得美丽。故感情基调是温馨的。根据“每一句承诺都坚定报国心愿\每一次攀登都铸就新的辉煌”可知,母亲让学生坚定了心愿,为学生将来的辉煌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感情基调是充满希望的。不同凡响之处:根据“你的笑容温暖了我的目光”“你的挚爱美丽了我的理想”可知,母校给学生们以温暖,让学们的理想变得美丽,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校给孩子们带来的温暖,也表现了母校对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母校的温暖与关爱。,歌词中的“励志笃学自律自强”、“贤师善教新风传扬”等语句,直接点明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激励着学生们励志笃行、自律自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每一双翅膀都能展翼高翔”、“每一次攀登都铸就新的辉煌”等语句表现了母校对学生们未来的美好祝愿与期待,祝愿他们能展翅翱翔,能铸就人生新的辉煌。所以这首歌不仅表达了学生对母校的赞美与感激之情,也表现母校对学生的祝愿与期待,令人难以忘怀。二、阅读(55分)【一】(23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荒漠中的苇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地歌唱。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慢慢不急不躁悠悠欢快 B.不急不躁欢快悠悠慢慢C.慢慢悠悠不急不躁欢快 D.悠悠欢快不急不躁慢慢5.本文题为“沙漠中苇”,请简要概括沙漠中“苇”的外在特征?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7.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沙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8.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答案】4.A5.沙漠中“苇”的特点是:瘦削,不成气候、稀稀落落,结伴生长,有的已经干枯颓折。6.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以“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顽强地生长的特点。7.突出“苇”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做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8.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对苇身处荒漠却能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也会生根、发芽、开花的愿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词语的运用。慢慢:迟缓的样子;渐渐。悠悠:闲适;自由自在;遥远;不急不躁:形容心情平静,不急躁,行动从容,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工作谨慎踏实。欢快:欢乐而轻快;第一处:根据语境“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可知,此处是用来描写我们对于走了很久路都还有到达目的地,兴趣渐渐地没有了,应使用“慢慢”;第二处:根据语境“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地跑着”“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可知,此处描写我们在漫长的道路上,毫无波澜的心情,感觉连车子都是平静地在马路上行驶,应使用“不急不躁”;第三处:根据语境“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起舞”可知,此处描写我记忆中的苇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的悠闲姿态,应使用“悠悠”;第四处:根据语境“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地歌唱”可知,此处描写别的地方的苇在微风中翩然起舞,纵情歌唱的美好景象,应使用“欢快”;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文章第⑤段“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生命的再生”可提炼出苇的特点:瘦削,不成气候、稀稀落落;根据文章第⑥段“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伴儿啊”可提炼出苇的特点:结伴生长;根据文章第⑦段“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可提炼出苇的特点:有的已经干枯颓折。【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或像耄耋老者”是比喻的手法,将苇比作“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生动形象的体现出芦苇的状态:“稀稀落落地”,不成气势。“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苇”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苇的稀疏。但根据“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可知,虽然它们的生长环境如此荒凉恶劣,但它们依然顽强地生长着,“表明着生命的再生”,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怜惜、赞美之情。【7题详解】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第①段中“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突出沙漠的辽阔荒凉、缺乏生机。这些辽阔荒凉的恶劣环境,竟然还有芦苇生长。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荒漠”,目的是要说明苇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来反衬苇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坚韧和生命力顽强作铺垫。【8题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文章主旨。此文赋予苇以人的品质,类似于《陋室铭》《爱莲说》《白杨礼赞》的写法,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根据第⑧段“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可知,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能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也会生根、发芽、开花的愿望。这些芦苇稀稀落落却极富生命力的韧性,孤芳自赏却别有一番韵味。它们身处荒漠却顽强生活,这种顽强向上的精神激励、鼓舞着我们,启示我们珍惜生命,即使在最艰难的境地也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二】(16分)【材料一】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儒、道、佛等各种思想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形成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文化形式。传统文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融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其中优秀的民族精神,促进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具有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北京广播电视台依托北京世界文化遗产资源,高质量打造《紫禁城》《运河之上》等精品节目,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等重要理念;深入挖掘书画、中医、戏曲等各类非遗资源,精心制作《书画里的中国》《养生堂》《最美中国戏》等品牌节目,立体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兼收并蓄、和合共生等鲜明特质;聚焦首都文博领域重点工作,创新推出《博物馆之城》《文物里的北京》等重点节目,生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薪火相传的文明成果。诸多全新且高品质节目的推出,不断展示文化底蕴,提升文化自信。(摘编自《高质高效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11月1日《人民日报》)【材料三】东方圣城,儒风浩荡,文脉不绝。在前不久举行的202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首批成果发布。《齐鲁文库》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旨在打造齐鲁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建立起新时代“文化泰山”,同步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古籍研究整理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播更多承载齐鲁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为构建多层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格局,山东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以孔子诞生地——尼山命名的“尼山书屋”已在五大洲的32个国家落户89家,5万多种图书通过尼山书屋走进海外读者视野:持续做大孔子IP,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的山东篇章。(摘编自《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2023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材料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广大青年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祸秘“考古盲盒”;同三两好友一起围炉煮茶,举杯慢饮在非遗工坊观摩学习,亲身体验一次老手艺……年轻人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频相遇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深切共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惊艳国际交响乐舞台的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刘雯雯,到以《只此青绿》火遍全网的舞蹈演员孟庆旸;从用数字化方式“复活”千年艺术的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到“活化”古村落的青年古建修复工作者,广大青年以热爱为底色,以专业为本色,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展现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摘编自《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展现青春风采》,2023年7月9日《人民日报》)9.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没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宫、商、角、徵、羽C.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D.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0.北京和山东两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哪些优秀的做法?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11.请按照下面的提示,梳理材料四第一段的行文思路。首先,①____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然后,列举年轻人热衷“考古盲盒”、围炉煮茶、体验非遗老手艺等例子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请根据上述四则材料,说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意义。【答案】9.D10.北京:依托北京世界文化遗产资源,高质量打造《紫禁城》《运河之上》等精品节目;深入挖掘书画、中医、戏曲等各类非遗资源,精心制作《书画里的中国》《养生堂》《最美中国戏》等品牌节目;聚焦首都文博领域重点工作,创新推出《博物馆之城》《文物里的北京》等重点节目。山东: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古籍研究整理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多层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格局,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通过尼山书屋走进海外读者视野;持续做大孔子IP,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的山东篇章。11.①.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②.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1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内容,属于传统文化;B.“宫、商、角、徵、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属于传统文化;C.“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春节对联,也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D.“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现代诗人海子的诗句,是现代的文学表达,不属于传统文化的典型范畴;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北京方面:由材料二第二段“依托北京世界文化遗产资源,高质量打造《紫禁城》《运河之上》等精品节目”“深入挖掘书画、中医、戏曲等各类非遗资源,精心制作《书画里的中国》《养生堂》《最美中国戏》等品牌节目”“聚焦首都文博领域重点工作,创新推出《博物馆之城》《文物里的北京》等重点节目”提炼即可得出答。山东方面:由材料三第二段“《齐鲁文库》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同步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古籍研究整理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第三段“为构建多层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格局,山东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通过尼山书屋走进海外读者视野:持续做大孔子IP,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的山东篇章”提炼即可得出答。【11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材料行文思路。①由材料四第一段“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广大青年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可知,材料四第一段开头部分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定义和重要性。②由材料四第二段“广大青年以热爱为底色,以专业为本色,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展现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可知,结尾强化了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中的逐渐增强,突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心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以及其在塑造文化自信中的核心作用。这一结论凸显了材料开头提出的论点,即文化自信是深刻而持久的力量,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据此作答。【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材料一“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尤其是其中优秀的民族精神,促进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可知,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民众能够更加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伟大成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由材料一“传统文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融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材料二第二段“诸多全新且高品质节目的推出,不断展示文化底蕴,提升文化自信”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其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引导公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由材料三第三段“‘尼山书屋’已在五大洲的32个国家落户89家,5万多种图书通过尼山书屋走进海外读者视野”以及材料四首段“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可知,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多种方式展示给世界,可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由材料三第二段“建立起新时代‘文化泰山’,同步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古籍研究整理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播更多承载齐鲁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以及材料四首段“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追求,其传承和弘扬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都有积极作用;由材料一“传统文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融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其中优秀的民族精神,促进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以及材料四尾段“广大青年以热爱为底色,以专业为本色,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展现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可知,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体验,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三】(16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①。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②,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③源而上,屡陟④弥高,石为泉啮⑤皆若灵璧。(节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注]①瘦削:陡峭。②锦幄:锦帐,指华美的帐幕,③溯(sù):逆着水的方向。④屡陟(zhǐ):不断攀登。⑤啮(niè);啃、咬,文中指侵蚀。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2)泊水溪泊:____________(3)桃可千余树可:____________(4)屡陟弥高弥:____________1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15.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石为泉啮,皆若灵璧。16.【甲】【乙】两篇文字都写到了桃花源,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两文分析.【答案】13.①.邀请②.停泊③.大约④.更14.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15.(1)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16.甲文的桃源是虚构的,抒发的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乙文写的是眼前真实的美景,可见抒发作者对眼前美丽景色的喜爱陶醉之情。【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延,邀请。(2)句意:船停泊在溪水旁。泊,停泊。(3)句意:大概有上千棵桃树。可,大约。(4)句意:越走越高。弥,更。【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本句句意: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分析句意可知,“之绿萝山下”点明地点,“诸峰累累”与“极为瘦削”的主语都是“诸峰”。故断句为: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为,被。啮,侵蚀。皆,都。若,像。灵璧,峭壁。【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一种政治理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安宁。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由“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壁”可知,《再游桃花源》中的景物美在险峻、明艳、幽深。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