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课时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课时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课时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课时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课时练习(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练习: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A.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促使宗法观念瓦解C.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 D.推动小农经济产生2.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流亡人口也编入户籍。这一变化反映出,北宋户籍制度(

)A.弱化了征发赋税功能 B.导致了政府财政收入减少C.加强了对人身的管控 D.推动了雇佣劳动关系普及3.东晋成帝时,“自江陵至于建康三千余里,流人万计江州。”大批流民的长期存在使统治者感到“流民散则转民为盗”的威胁,进而推行“土断”政策,就是要把侨户、流民和“浮浪人”实为编户,土断入籍。东晋政府推行“土断”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流民威胁 B.融入当地风俗C.进行人口调查 D.便于征发赋役4.里耶古城北护城壕中出土的20余枚“户籍简”中的户主前均冠以“荆”,说明其是“荆(楚)”的遗民。而在已公布的里耶秦简户籍资料中,秦统一后迁陵县“一邑二里”户口中的记录均未见“故六国”标记。秦及汉初以户籍为依据“名田宅”,不同身份等级的“编户”,拥有田宅的数量“各以差次”。据此可推知,秦及汉初(

)A.政府控制区域扩大 B.赋税制度出现变革C.地方行政制度完善 D.国家治理能力提升5.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户籍制度时指出,“在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宋朝客户主户之间依附关系更为牢固 B.元朝实行“大索貌阅”激化民族矛盾C.元朝诸色户计推动百姓身份趋于平等 D.明朝沿袭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制度6.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户籍管理制度(

)A.缩小了主户与客户的贫富差距B.抑制了传统租佃关系的发展C.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保证了赋税制度的正常运转7.手实,又称手状,意在强调亲手书写,如实申报,有学者称其为“户主自报户口、田宅的申告书”。县司要亲自核对手实登录人户的年龄与体貌信息,最后把核对结果记在手实之上。由此可见,“手实”制度(

)A.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B.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C.杜绝了隐匿户口的现象 D.扩大了政府统治基础8.秦代户籍、户人与家口的身份信息及奴婢分五项书写。西汉时期,填写户籍时还要求单身人员填写单身的时间和原因。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戍边和长期野外劳作之人,在填写户籍时,还要填写身高、肤色、体质等情况。这一变化表明西汉(

)A.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B.基层组织构建日益完善C.赋税征收项目增多 D.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9.东晋初期政府把南渡的北方侨民编入“白籍”,以别于南方土著的“黄籍”,并;有“不税不役”的待遇。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以现居地为准,不时将侨民编入月郡县户籍,称为“土断”,至此“白籍”逐渐消失。“土断白籍”的推行(

)A.扩大了北民的南渡规模 B.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扭转了户籍的混乱局面 D.加速了白籍人口土著化10.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

)A.为政府征派赋役而服务 B.为稳定社会治安而考虑C.完善“编户齐民”制度 D.以利于郡国并行制实施11.从秦汉时起,凡具备独立立户条件并进入地方户口登记序列的人户,不管是官还是民,是农或是兵,均由国家统一编制。国家以此为依托确定赋役责任。这一做法(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实现了官民地位的平等C.明确了编户齐民的责任D.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12.与前代相比,唐朝增加了对户籍信息的定期更新和审查,“三年一造户籍,……州、县之籍恒留五比,省籍留九比”。一次称一比,造籍每三年一次,州县户籍保管十五年,尚书省户籍保管二十七年。唐朝政府的这一做法旨在(

)A.有效控制人口流动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杜绝隐瞒户籍现象 D.为赋税征收提供准确数据13.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为若干种户,有数十种,称诸色户计,户一经划定,世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如种田的称为民户,充军役的称为军户,充站役的称为站户,煮盐的称为盐户或灶户,充工匠的称为匠户。元代的诸色户计(

)A.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B.巩固了小农经济地位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14.明政府规定农民的活动范围限于户籍所在地的一里之间,做到“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即验文引”;商人外出经商,也必须领取官府颁发的“路引”,否则按游民处置,“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这些规定旨在(

)A.强化专制皇权 B.防范地方割据 C.提高治理效能 D.防止赋役流失15.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确立起“催科四法”,要求每年征发赋役之时,每五户或十户为一单位,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分交州县存档、差役应比和税户执有),官吏不得插手,令自封投柜。“催科四法”的颁行(

)A.增加了政府管理成本 B.遏制了户口隐匿现象C.开创了户籍管理先河 D.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二、材料分析题1.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和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学者认为,汉唐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经典著作的出现为“政务运行”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汉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了一整套可依赖的行政运作的规章与流程,皇帝制敕的起草颁布、三省的运作、部司与寺监及州县之间的政务关系等都支持着汉唐社会的发展繁荣。——摘编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史索《2020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材料二

两汉将户籍正式纳入国家根本法范畴,用根本法的形式加以调整,提高了户籍的法律地位。《九章律》是汉朝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汉代法律的核心。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兴、厩三篇而成,称为《九章律》。所谓户,指户律-主要规定户籍、婚姻、赋税等事项。自此,关于户籍、赋税的户律便正式入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并被后世法典所继承,一直延续至清末。……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作用,逐渐被其他社会管理制度所取代。——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以来“国家权力运作”的政治基础。并结合所学,从中央行政中枢变革的角度说明汉唐两代在“政务运行”方面的创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清代户籍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归纳户律“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重要篇章”的因素。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账制度探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开皇五年(585年):“时民间多妄称老、小以免赋役,山东承北齐之弊政,户口租调,奸伪尤多。……主命州县,,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远配:大功以下,皆令析籍,以防容隐。于是,记账得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余口。高颎请为输籍法,遍下诸州,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1)请填写上述材料空白处的户籍管理制度,并补充一项这一时期的户籍管理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朝代的户籍管理制度。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木牍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以适应国家强化统治的需要。魏晋之际,户籍开始以纸质代替简册,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进行查勘核实。相较于战国秦汉普罗大众被统一纳入乡里,承担相同赋役的编户齐民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面对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民众逃移流徙严重的情况,开始将治下编户划分为多种身分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他们与普通民户一起,按照身分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魏晋时期户籍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时期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上计,是由下级行政长官向上级定期报告有关统计数字的制度,战国时应运而生,秦汉基本因袭,户口调查始终是关键内容。尽管西汉的户口资料在东汉初年可能已残缺不全,但班固《汉书·地理志》中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户口数仍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据。这项数字包括西汉政权设置郡县、直接统治地区的户口总数:12233062户,59594978口;103个郡或国分列的户口数;长安等5县的户口数;宛县等5县的户口数。由于西汉的赋税对象包括3岁或7岁以上的全部男女人口,因此这项数字还是公认现存历代户口数中最准确的数据之一、材料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为筹备宪政的一项措施,设统计司制定全国人口普查计划,并向各省发出了详细要求和标准表格,由新建立起的警察系统执行。两广总督袁树勋要求将此次调查户口“拟酌缓至乡镇巡警编设及识字学塾较多之时再行补办”。广西巡抚在奏折中说:“桂省幅员寥阔,村落零畸,兵雙迭经,流亡未复,调查户数较他省为难。加以民智额愚,人心浮动,未悉调查宗旨,将有抽丁增税之疑,办理稍未得宜,易致滋生事故。”这次普查匆匆开始、草草了事,但它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均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材料三

1952年,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准确的人口数字,因此国家统计局筹备并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次普查中,很多妇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普查员还配备了农历干支或民国纪年的换算表,虚岁也一律折为周岁。1954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其中城市人口占13.26%,男性占51.82%,17岁以下的青少年占41.1%。——摘编自陆新蕾《从筹备到实施:现代人口普查在中国(1936-196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来源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说明“2年户口数”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户口调查相比,晚清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并简析其“草草了事”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意义。答案:一、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和“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可知,材料强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加强,这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强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加强,没有讲述促使宗法观念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加强,没有讲述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排除C项;材料强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加强,没有讲述推动小农经济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流亡人口也编入户籍”可知,宋朝相对唐朝来说,客户虽然编入户籍,但是不用纳税,说明北宋户籍制度弱化了征发赋税功能,A项正确;该变化并不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且宋朝商业税在财政税收中的比重也比较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户籍弱化赋役征收功能,与人身管控无关,排除C项;雇佣劳动关系普及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东晋政府是要通过“土断”把流民转变为国家的编户,从而加强对这些人口的控制,同时这些编户成为国家赋役征收的对象,D项正确;流民转为国家的编户是为了增加国家赋税征发的对象,解决流民威胁只是目的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通过土断将人口转为国家编户是管理手段,而不是融入当地风俗,排除B项;土断针对的只是流民,并不是东晋政府境内的全部人口,因此不能说明根本目的是为了进行人口调查,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及汉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户籍制度,秦朝成功实现“故六国”遗民身份向国家编民身份的转化。同时,秦汉户籍制度还与授田制相结合,为秦汉时期的“小农社会”打下了基础,并确保赋役和兵员来源,维护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态的稳定,这反映出当时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政府控制区域扩大”只是一个方面,不够全面,排除A项;“赋税制度出现变革”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完善”说法不准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元朝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元朝的户籍管理制度是诸色户计,并为明朝所继承,D项正确;宋朝是在元朝之前,排除A项;大索貌阅是在隋朝,排除B项;诸色户计体现的是不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题干可知宋代施行五等分户制,主户分五等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有独立身份和专属户籍且未附籍于主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这种户籍管理制度,相对于前代的严格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项正确;这种制度不一定能缩小主户与客户的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中宋代的户籍管理制度与传统租佃关系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赋税制度的正常运转与国家政策、土地制度等信息相关,材料强调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手实”是亲手书写,如实申报的“户主自报户口、田宅的申告书”,县司要亲自核对手实登录人户的年龄与体貌信息,最后把核对结果记在手实之上,这是对居民财产的统计,是征收赋税的依据,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A项正确;这是赋税依据,而非基层管理,针对的是所有民众,排除B项;“杜绝了”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基础的扩大,是对财产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与秦朝相比,汉朝时期的户籍填写信息更加详细,覆盖范围更大,说明汉朝的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并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的完善,并不能体现基层组织构建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户籍登记信息的增多,不能体现赋税征收项目的增多,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流民南下之初,多数还想重返故里,而且流人初到,并无产业,东晋政府为了安抚他们,同时凭借他们的武力为北伐资本,也不能不给以优复特权,但北伐多次失败,重返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侨人中的上层已多占有田园别墅,下层的除了沦为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通过开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而且许多江南农民也逃亡而变成豪强私附,这些都不利于东晋政府的统治,因此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要实行土断政策,“土断白籍”政策加速了白籍人口土著化,D项正确;北民的南渡规模与北方战乱有关,和“土断白籍”的推行无关,排除A项;土断白籍”的推行与户口有关,不涉及财政收入,排除B项;在“土断白籍”推行前,东晋政府户籍分为“白籍”和“黄籍”,并不混乱,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秦汉时期的“编户齐民”制度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征派赋役,并非单单是为了完善户籍制度,A项正确,排除C项;稳定社会治安加强基层治理并非根本目的,排除B项;户籍制度与郡国并行制之间没有太多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编制户口,确定赋役责任,这有利于强化统治,加强集权,A项正确;实现了官民地位的平等说法错误,排除B项;明确了编户齐民的责任只是表象,排除C项;材料中编制户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无法得知减轻农民赋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通过定期更新和长期保存户籍信息,政府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人口数据和资源分配情况,从而为赋税征收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基础,D项正确;户籍制度的强化和定期更新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追踪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但仅仅通过户籍更新并不能直接“有效控制”人口流动,户籍是一个记录系统,而非控制系统,排除A项;户籍制度更多关注的是人口信息的管理,而非直接针对地方割据,排除B项;定期更新和审查户籍信息可以减少隐瞒户籍的可能性,但很难做到“杜绝”,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元朝。元朝将居民按照职业分类,世代相承,不能随意变动,这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C项正确;诸色户计并不能解决财政危机,排除A项;诸色户计和小农经济无关,排除B项;诸色户计会限制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加强户籍管理,限制百姓随意流动迁移。结合所学,人口是赋役的承担者,加强户籍和人口管理,有利于防止赋役流失,D项正确;材料所述属于户籍管理,并不能直接强化皇权,排除A项;限制人口流动目的是加强户籍管理,与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割据关系不大,排除B项;“提高治理效能”说法宽泛,与材料结合不紧,不能具体和明确说明加强户籍管理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官吏不得插手,令自封投柜”等信息可知这一措施规定了赋税征收的内容和程序,从而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的原则和程序,D项正确;这一措施有利于降低管理的成本,排除A项;这一措施和遏制民间土地户口隐匿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开户籍管理和赋役征收结合先河”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故选D项。二、1.(1)政治基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亦可给分)说明: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2)变化: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户籍制度失去原有作用亦可给分)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反映:赋役制度的变化(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商品经济的发展(任意2点)因素: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的需要。2.(1)变化:由乡吏改为县吏。原因:纸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