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2.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3.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4.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5.[2023·达州市二模]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据此可知,黄老思想()A.指导汉初治国理政B.否定秦朝治国理念C.着力恢复发展经济D.呈现思想融合趋势6.[2023·合肥市二模]乡啬夫是秦汉乡村社会中的乡官之一,主役赋,其秩级不满百石,为斗食之官。东汉儒生爰延为乡啬夫,“知人善恶,为役先后;知人贫富,为赋多少”,使当地“仁化大行”,以至于当地民众只知道“父母官”是乡啬夫,竟不知道国家委任的地方长吏。这表明()A.基层官员影响地方治理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难以调和C.地方官吏贪腐不得民心D.儒生开始登上地方政治舞台7.[2023·榆林市一模]《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A.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8.[2023·平顶山许昌济源三模]下表为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姓名乡论事迹入仕途径赵宣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张霸年数岁而知孝让举孝廉光禄主事江革乡里称之曰“江巨孝”举孝廉为郎朱儁以孝养致名为县门下书佐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9.[2023广东]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0.[2023重庆模拟]司马迁著《史记》,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而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入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史记》未给汉惠帝立纪,而是附在《吕后本纪》中,《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这些变化反映了()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B.外戚影响力逐渐削弱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D.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11.(2023湖南名校联盟联考)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12.(2023广东江门一模)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A.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B.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C.有助于统一局面形成D.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二、综合题13.(2023福建莆田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相关人物史事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董仲舒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金日磾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磾)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据《汉书》等整理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解析:秦简反映的是战国晚期到秦朝的历史信息,这一时期是诸侯兼并统一战争到巩固统一的征伐战争频繁时期,汉代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秦汉时期甚至此后历朝相马理论与技术的重视与发展,都主要是因为马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必备条件,是服务于军事征伐的需要,所以C项正确;西汉已存在马耕,但由于战争和传递信息等政治军事需要、小农经济模式等,马耕并不普遍,马的作用主要在于战争和信息传递,故排除A;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2.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解析:据图示可知,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讨论皇帝的诏令,执行方面则由尚书下达到二府、列卿、百官、郡国,即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故选C项;尚书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项;冗官指多余的官员,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没有解决王国问题,排除D项。3.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即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故选B项。4.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达州市二模]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据此可知,黄老思想()A.指导汉初治国理政B.否定秦朝治国理念C.着力恢复发展经济D.呈现思想融合趋势解析:题干中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即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法家、儒家的思想部分,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的关系,排除A项;“否定”与题干中“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相悖,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汉初的减轻田租,轻徭薄赋等信息,排除C项。6.[2023·合肥市二模]乡啬夫是秦汉乡村社会中的乡官之一,主役赋,其秩级不满百石,为斗食之官。东汉儒生爰延为乡啬夫,“知人善恶,为役先后;知人贫富,为赋多少”,使当地“仁化大行”,以至于当地民众只知道“父母官”是乡啬夫,竟不知道国家委任的地方长吏。这表明()A.基层官员影响地方治理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难以调和C.地方官吏贪腐不得民心D.儒生开始登上地方政治舞台解析:由材料“乡啬夫是秦汉乡村社会中的乡官之一,主役赋,其秩级不满百石,为斗食之官”“当地民众只知道父母官是乡啬夫,竟不知道国家委任的地方长吏”可知乡啬夫是治理基层的“父母官”,作为基层官员,直接关系到地方的治理与安定,故选A项;材料没有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体现,且“难以调和”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由材料“东汉儒生爰延为乡啬夫,知人善恶,为役先后;知人贫富,为赋多少,使当地仁化大行”可知儒生爰延为地方长官关心民众,深得民众爱戴,排除C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7.[2023·榆林市一模]《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A.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解析:由材料“《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可知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将其祖先视为黄帝,华夏四夷都是炎黄子孙,顺应了大一统时代的潮流,故选A项。司马迁将华夏四夷都作为黄帝的后代,排除B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各民族一律平等”不符合封建社会发展史实,排除D项。8.[2023·平顶山许昌济源三模]下表为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姓名乡论事迹入仕途径赵宣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张霸年数岁而知孝让举孝廉光禄主事江革乡里称之曰“江巨孝”举孝廉为郎朱儁以孝养致名为县门下书佐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解析:据材料“乡邑称孝”“乡里称之曰‘江巨孝’”,可知东汉时期举孝廉的重要依据是孝,而被推举者基本需获得乡论支持,说明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故选A项;东汉时期察举制被地方官垄断,逐步僵化,排除B项;乡论只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依据,不足以支配国家统治秩序,排除C项;录取人群固定才能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固化,但材料强调的是录取的事迹和途径,排除D项。9.[2023广东]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借助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迎合了汉初社会凋敝、亟须恢复生产的需要,故选A项;汉初的休养生息思想是黄老之学的体现,是对法家严刑峻法和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的修正,排除B项;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与尊崇儒术所强调的积极有为的思想不符合,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D两项。10.[2023重庆模拟]司马迁著《史记》,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而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入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史记》未给汉惠帝立纪,而是附在《吕后本纪》中,《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这些变化反映了()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B.外戚影响力逐渐削弱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D.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解析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列传记载的是帝王、诸侯王以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班固所著《汉书》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将项羽、陈胜编入列传,这反映了对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项羽、陈胜的地位,体现出儒家正统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与大一统局面无关,故A项排除;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影响力逐渐削弱”不符合史实,故B项排除;《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这无法体现著史规范逐渐形成,故C项排除。11.(2023湖南名校联盟联考)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知识分子制定治国方略,汉初皇帝励精图治,各方努力推动历史发展,而非单独的某一方力量,故选D项。12.(2023广东江门一模)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A.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B.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C.有助于统一局面形成D.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相比西汉将母族和妻族从九族中剔除,而且还强调“九族同姓”,这在伦理上巩固了父权,彰显皇权,结合所学东汉外戚干政的现实,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故选D项。二、综合题13.(2023福建莆田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相关人物史事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董仲舒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