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课件_第1页
《教育管理学》课件_第2页
《教育管理学》课件_第3页
《教育管理学》课件_第4页
《教育管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管理学》主讲教师:艾述华1h《教育管理学》1h第一章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第一节管理与教育管理一、管理的界定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管理是经由员工使工作做好的程序。管理是一种包括计划、组织、激励及管制的程序,经由此种程序,运用可用人力与其他资源,以决定及完成所定的目标。管理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2h第一章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几点特性:第一,管理主要不是通过自己、而是通过别人去做某些具体的事务。第二,管理通常具有一套工作程序,其中最主要的程序是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协调、分配资源等。第三,管理总是朝向某个预定目标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找不到没有任何目标的管理活动,实现目标是一切管理工作最根本的任务。第四,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也就是说,检验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志就是看通过管理,工作效率是否有了明显提高。3h几点特性:3h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程序,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二、教育管理的涵义及特点1.涵义:教育管理即人们在教育领域所从事的管理活动。一般认为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部分。2.特点:(1)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4h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程序,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2)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3)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4)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5)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的评价,与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相比要复杂得多。5h(2)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6)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三、教育管理的发展1.经验管理模式所谓经验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凭借个人或某一团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实施管理工作。教育管理的经验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特点:(1)管理者笃信经验的价值,把自己的个人经验作为教育决策和判断的依据;(2)办教育的水平实际上就代表了教育管理者的经验水平;

6h(6)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6h(3)办学时间愈长,经验就愈丰富,相对来说管理教育就愈得心应手;(4)办学经验始终停留在经验水平层次,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更难以大面积推广;(5)当教育处于较稳定状态时,管理较有效,一旦教育发生剧烈变革,管理就会发生困难。7h(3)办学时间愈长,经验就愈丰富,相对来说管理教育就愈得心应2.科学管理模式变化的原因: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以及伴随而来的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人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特点有了更多的了解;现代实验教育学的兴起,它激起人们把教育作为一项实验来探究的兴趣,科学的方法由此被引入教育的研究之中;企业管理理论的崛起,它促使教育管理者用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思考教育管理问题;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受其影响广大教师对专断式的经验管理方法产生怀疑、抵触的心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这使管理者有可能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8h2.科学管理模式8h特征:(1)管理过程中更看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再盲目轻信于个体的感受、经验;(2)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3)管理过程中注意运用调查、统计、测量等原本自然科学常用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管理时比较注重民主管理的方法,强调参与决策的重要性;(5)管理的模式具有较大程度的推广价值。(6)有较强的适应性,既能适应稳定时代的教育事业的管理,也能适应变革时代的教育事业的管理。9h特征:9h四、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4.为了服务于教育10h四、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10h除了以上意义外,教育管理在教育决策、教育行政监督、教育评价、促进教育改革等方面也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1h除了以上意义外,教育管理在教育决策、教育行政监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教育管理学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我国教育管理学界目前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要将教育管理学分成两个科目进行研究,即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两者各有其研究对象。12h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1另一种观点是把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看待,认为这门学科既研究政府的教育行政事务,也研究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并把后者看作前者的一个部分。13h另一种观点是把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看待,认为这门学科既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方法一般的过程是:确定研究主题→编制问卷项目→选取样本→小范围预测→实施调查→统计调查资料→讨论分析→提出建议。3.访谈调查法4.实验研究法14h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4h5.人种学研究法它特别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描述和定性判断,而不看重假设或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我们平时所讲的自然观察法有点相似。6.比较研究法7.行动研究法15h5.人种学研究法15h本章参考书目1、久下荣志郎著,李兆田等译:《现代教育行政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2、哈罗德·孔茨等著,黄砥石等译:《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3、黄昆辉:《教育行政学》,东华书局199616h本章参考书目16h第二章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第一节现代管理理论的演变一、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十分盛行。古典管理学家阵营十分强大,有美国的泰罗、古利克,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等17h第二章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第一节现代管古典管理学派的基本主张是:

(1)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

(2)分工和专业化,认为这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

(3)统一指挥,即组织内部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明确的权力等级系统,每个成员都要严格服从上级的指挥。18h古典管理学派的基本主张是:

(1)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4)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成若干部分,从而使员工依标准程序展开工作。

(5)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

(6)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8)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规律的最好体现。19h(4)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成若干部分,从而使“他们试图仅仅以理性术语来说明管理的任务。他们视个人和组织为无关联的单位,并强调正式组织结构而不承认非正式组织结构的存在。通常他们并不收集客观和充分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假设,而是根据经验来发展他们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并不精致,他们的观点也常常是武断的。然而,他们的见解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奠定了后来学者们的发展的基础。”20h“他们试图仅仅以理性术语来说明管理的任务。他们视个人和组织为二、人际关系学说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流行的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管理理念。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罗特利斯伯格等。霍桑实验的基础。提出了以下观点:

(1)经济刺激并非唯一的刺激动因,实际上非经济的社会因素限制了经济动因的效力;

(2)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的身份,而不是以单个个人的身份对待管理的;

(3)与人的生理能力相比,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准则对产量的影响更大;

(4)专业化并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21h二、人际关系学说21h(5)工人们往往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以免受专断的管理之害;

(6)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7)狭窄的控制幅度不是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8)非正式的领导常常跟正式的管理人员同等重要;

(9)人不是机器中所被动的齿轮,而是能动的生物体。22h(5)工人们往往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以免受三、结构主义管理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又译“官僚制”)理论为代表的管理学说。具有以下特征:

(1)分工和专业化;

(2)非个人取向,即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情色彩影响,公事公办;

(3)权力等级体系,即组织中每个成员按其职务和权力大小排列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每一个职务低的人受到职务高的人的严密控制,以保证上级指示被严格执行;

(4)规章制度,即组织中要有严密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组织的运作;

(5)职业导向,即主要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来提拔、晋升员工,以鼓励员工对组织保持忠诚。23h三、结构主义23h四、行为科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管理科学步入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2.西蒙的决策理论3.领导行为研究4.激励理论24h四、行为科学24h行为科学家在激励方面的研究包括: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麦格雷格的“X理论、Y理论”;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理论”);

(4)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5)亚当斯的“公平理论”;(6)莫尔斯和洛希的“超Y理论”,等等。

(7)哈尔平、李克特等有关组织气候的研究以及他们各自修订的“组织气候描述问卷”(简称OCDQ)和“组织特征测量图”(简称POC),等等。25h行为科学家在激励方面的研究包括:

(1)马斯洛的“需要层大体而言,古典管理学派注重组织的结构与科学的管理,较少研究组织中的人的问题;人际关系理论通常只重视人的问题,却忽视视了组织的问题,而行为科学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两种理论的偏颇。试图用一种整体、统合的观念看待组织和人的关系,力求实现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和人的统一、协调和平衡。古典管理理论钟情于效率与制度,人际关系理论强调社会心理与非正式组织,结构主义着重分析了组织的结构,行为科学则广泛地探讨了组织中人的行为问题,各有侧重,都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管理精髓,共同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历史整体。26h大体而言,古典管理学派注重组织的结构与科学的管理,较少研究组第二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哪些影响,很多教育管理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从积极方面看,今天学校管理中的很多做法都证明了这一理论的价值(参见表2-1)27h第二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古典管理理论的原则适合于教育管理的例子建立权力等级——控制的层次:教育局长-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教师-学生。工作任务和作业水平的科学度量——全面测试学生在学科领域、能力和成就方面的情况,并按学习水平分类。规定工作的科学程序——三年级的知识有别于四年级的知识,并为四年级的知识作准备,依次类推。建立劳动分工——语文老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历史教师、体育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校工。确定适当的控制幅度——中小学师生之比为1:40,正副校长之比为1:3。制订行为规范——学生手册、教学常规管理条例、教师奖励办法。招聘人员以能力和专业为基础——对进入教育部门工作的人要有教师资格证书。制订出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学校不断寻求语、数、外等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在雇员中建立纪律——学生要遵守学校规章,教师要服从教育规范,为人师表。28h古典管理理论的原则适合于教育管理的例子28h批评:

第一,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会有较多局限性,如忽视了教师劳动的特点,抹煞了学校组织与工厂组织的区别等。

第二,古典管理理论所推崇的那些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一定完全适用,如标准化管理问题,假如学校管理过于强调统一和标准化,就会扼杀被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冲淡教育的陶冶价值,并最终影响人才的培养。

第三,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如权力等级结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等,却忽视了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调动起人的直观能动性。29h批评:

第一,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二、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第一,提倡改善学校人际关系、民主管理学校的著作、论文在当时大量涌现,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

第二,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认识;

第三,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做到民主参与决策,以求改善学校中上下级关系;

第四,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30h二、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30h在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下,“独断专行的学校管理者不见了,师生享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自由,学校也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快乐的场所。”31h在人际关系学说的影响下,“独断专行的学校管理者不见了,师生享三、结构主义的影响教育组织“与其把它们说成是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结构,还不如把它们说成是一个观念上松散的结合体。“学校系统和学校事实上是以结构松散为特征的。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在教室上课的教师只是极其一般地受到校长的控制和指导。……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保持其特殊性和个别性”。32h三、结构主义的影响32h四、行为科学的影响从理论角度来讲,在行为科学的影响和启发之下,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如围绕学校组织的性质、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的意义,教育领导、教育决策、学校人际沟通、学校组织气氛、教师激励等等,研究者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量的理论,这些理论极大充实了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33h四、行为科学的影响33h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等。这些研究手段被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之后,打破了以前的研究框式,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

在学科建设方面,由于采用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出现了极大改变,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强,学科的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34h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本章参考书目1、黄昆辉:《教育行政学》,东华书局1996年版。

2、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R.欧文斯著,孙绵涛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吴志宏主编:《中小学管理比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5h本章参考书目35h第三章教育管理体制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概述一、教育管理体制的概念1.体制:从组织学的角度而言,它们的内涵基本是相通的,即主要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内容。2.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即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36h第三章教育管理体制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概述36h教育管理体制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权力如何确立和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设置什么形式的教育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是否表现出一定的隶属关系;一个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总体上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核心的问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围绕教育事权方面的权限划分。37h教育管理体制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权力如何确3.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

与教育体制相比,教育管理体制无疑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除了教育管理体制外,还涉及到其他一些制度问题,如办学体制问题、教育投资体制问题、教育督导制度问题、学校内部管理制度问题、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等等。由此可见,教育体制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教育管理体制广泛得多。38h3.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

与教育体制相比,教育管理体制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力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39h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39h第二节教育行政体制

一、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演变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40h第二节教育行政体制

一、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演变40h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1963年,中共中央转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全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处于混乱状态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1978年修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41h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41h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1.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一: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42h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42h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统治。而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就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律、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明显表现为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43h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优点: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也有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和帮助。此外,这一体制也促进了教育标准的统一,各地可据之评估和检查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容易形成不顾地方特点和条件,强求一致的局面,从而对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造成不利影响;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集中于中央,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缺少灵活性,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率。

44h优点: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制定统地方分权制是指国家的教育事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的制度。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中央和地方有各自的职责范围,维持着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所以这也是一种平行的管理体制。45h地方分权制是指国家的教育事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优点是:教育行政权力分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使教育适应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执掌有关教育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办教育事业避免出现事事请示中央的现象;地方自主管理教育事业,有利于地方及时处理和决断有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同时反过来也能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地履行其宏观管理的职能。不足之处主要是:教育行政权力分散,不易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及统筹兼顾;各地条件不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不同,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教育协作。46h优点是:教育行政权力分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使教育第一,不管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这是该国长期历史文化条件造成的,正因此如此,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二,从优缺点两方面来看,两种体制各有利弊,很难断言谁优谁劣。第三,教育管理体制难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它更多影响的是国家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东西,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则小得多。要真正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还得从改进课堂教学入手。47h第一,不管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2.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二:从属制和独立制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管理从属制又称完整制,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接受政府首长的领导,而不能成为脱离政府的独立组织。48h2.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二:从属制和独立制48h主要优点有: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各级政府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行使管理职权,有利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性。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教育是周期长、见效慢的事业,容易使政府在工作安排中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情况,特别在政府财政困难时期,这些情况会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政府首长任期的限制,容易导致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热衷于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教育的特殊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结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损害。49h主要优点有: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各级政府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行政管理独立制又称分离制,一般应用于地方教育管理,主要指地方教育管理机关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的领导,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50h教育行政管理独立制又称分离制,一般应用于地方教育管理,主要指主要优点是:有利于避免外行领导内行,实现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有利于避免同级一般行政对教育的不必要的干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主要不足之处是:教育管理独立于一般行政管理之外,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的协调发展。51h主要优点是:有利于避免外行领导内行,实现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有3.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这种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教育管理专家统治制一般要求教育行政首长具备一定的学历,且是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专家。主要优点: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专业化,有利于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不足之处:容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忽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结果导致教育行政决策的片面性,出现就教育分析教育的情况。52h3.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5教育管理非专家统治制是指教育行政首长或领导者由非教育专家担任的制度。这种制度一般应用于教育决策或政策制定机关。优点:有利于密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创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不足之处:容易出现不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乱决策、瞎指挥的问题;由于非专家参与教育行政往往代表一定的社会利益集团或社会群体的利益,因此在教育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从而影响教育决策和教育政策的科学性。53h教育管理非专家统治制是指教育行政首长或领导者由非教育专家担任三、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1.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重心主要在于完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1985年以来,我国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已基本建立起中央统一领导,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和管理的体制。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领导、管理、检查的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54h三、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54h即中央规定基本学制、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校人员编制标准、教师资格、教职工的基本工资标准,等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则有权确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编制本地区的教学计划,选定教材和审编教材,确定教师职务、限额和工资水平。市、县(区)或乡镇分别对基础教育的不同方面负有责任。基础教育各级学校主要由市、县(区)、乡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在城市(不包括直辖市),一般是市或区(根据其规模大小而定)负责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筹措经费,并对师资和中小学进行直接管理;在农村,则由县或乡镇对实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实施管理权限,包括学校的布局、经费筹措、学校基本建设等。55h即中央规定基本学制、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校人员2.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首先要体现中央统一领导的精神。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还要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也要体现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的精神。56h2.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第三节学校管理体制一、校长负责制“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1.校长全面负责校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应当全面负责,如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有权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权聘任教师及其他教育人员,有权管理本校的设施和经费,等等。至于学校的人事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不该由校长领导负责,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中,曾引起争议。57h第三节学校管理体制一、校长负责制57h2.党组织保证监督监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校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3.教职工民主管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其职责是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校长关于学校各项工作问题的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主人翁作用。58h2.党组织保证监督58h二、学校组织机构1.学校机构设置的原则(1)精简机构,讲求效率。(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3)分工协作。(4)信息联系渠道畅通。(5)因校制宜。59h二、学校组织机构59h2.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建设学校行政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组成:

(1)校长办公室。(2)教导处。(3)政教处。(4)总务处。(5)教研组。(6)年级组。3.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建设(1)党支部(2)工会(3)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4)研究性团体60h2.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建设60h4.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架构模式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1.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实行聘任制原则包括:

①任人唯贤,择优聘任。②合理组合,优化队伍。③促进教职工合理流动。④实行双向选择。⑤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与岗位聘任分开。61h4.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架构模式61h2.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1)基本工资:教职工原来的基础职务工资。

(2)补贴工资:物价补贴、独生子女补贴、车贴、房贴、郊区津贴、洗理费、书报费、饭贴等。

(3)岗位工资:教职工确定岗位后,按工作量多少发放的工资,包括基本岗位工资、超工作量工资和兼职津贴等几部分。62h2.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4)奖励工资:根据教职工工作量和实绩发放的奖金。本章参考书目1、雷·怀尔德著,尉腾胶译:《管理大师如是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2、巴纳德著:《经理人员的职能》,哈佛大学出版社1938年版。

3、孔茨等著,黄砥石等译:《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63h(4)奖励工资:根据教职工工作量和实绩发放的奖金。63h第四章教育政策与法规第一节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一、教育政策1.教育政策的概念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64h第四章教育政策与法规第一节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64h2.教育政策的特点第一,指向明确。第二,相对稳定。第三,影响广泛。第四,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第五,不具强制性。二、教育法规教育法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总和。65h2.教育政策的特点65h(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教育规章。教育规章有两类,一为部门教育规章,一为政府教育规章。66h(1)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66h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共性(1)它们都属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

(2)它们的经济基础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它们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

(4)它们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5)它们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67h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67h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个性(1)制定的机关不同。(2)约束力不同。(3)执行的机关不同。

(4)发挥的作用不同。

(5)表现的形式不同。(6)执行的方式不同。(7)稳定的程度不同。

(8)公布的范围不同。68h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个性68h第二节教育法与教育管理一、教育法与教育行政1.国家教育权与教育行政2.教育行政机关3.教育行政行为(1)定义: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对教育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69h第二节教育法与教育管理69h(2)特点:

首先,它由教育行政机关作出。其次,它是教育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其行政职责的行为。最后,它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3)形式: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处罚、教育行政强制执行70h(2)特点:

首先,它由教育行政机关作出。70h二、教育法与学校管理1.学校的设置(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71h二、教育法与学校管理71h2.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学校的权利包括: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72h2.学校的权利和义务72h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9条,学校的义务包括: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73h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9条,学校的义务包括: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74h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74h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75h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4.教师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1)教师资格制度首先是教师资格的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

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③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所必要的身体条件;

④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其次是教师资格的认定。达到了上述教师资格条件,并不意味着自然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经过法定机构的认定,才能取得教师资格。76h4.教师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76h第一,认定教师资格,应当由本人提出申请;

第二,不同的教师资格分别有不同的认定机关,如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机关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经县级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审查后,还要报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认定。

第三,认定机构有一定的时间限制。77h第一,认定教师资格,应当由本人提出申请;

第(2)教师职务制度(3)教师聘任制度第一,学校聘任教师是一种法律行为,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聘任双方完全平等自愿;

第三,聘任有一定期限,聘任期满后,双方自主决定是否续聘。

目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大致有招聘、续聘、解聘、辞聘(即教师本人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等。78h(2)教师职务制度78h5.学生的权利和义务(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79h5.学生的权利和义务79h受教育者的义务包括: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学校事故及其预防80h受教育者的义务包括:

(1)遵守法律、法规;

(2)第六章教育领导第一节教育领导概述一、领导的涵义美国人斯多格迪尔(R.Stogdill)在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后,归纳了10种有关领导定义的主题句:①领导是团体过程的核心;②领导是个性及其影响的重合;③领导是一门引导服从的艺术;④领导即施加影响;⑤领导是一种行动或行为;⑥领导是一种说服的形式;⑦领导是达成目标的手段;⑧领导是相互作用的结果;⑨领导是特别的角色;⑩领导是结构的创新。81h第六章教育领导第一节教育领导概述81h我国的学者:“引导与影响组织、群体、个体,使之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固定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是管理人员影响个体或群体去努力实现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三层基本含义:第一,领导是一种过程;第二,领导是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第三,领导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82h我国的学者:82h二、领导者的角色1.组织发展的引导者2.组织运行的指挥者3.组织沟通的促进者三、教育领导者及其面临的环境教育领导者是指某一教育组织中的领导活动主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首长,诸如中央教育部部长、地方教育厅厅长或教育局局长等;另一类是以学校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者。83h二、领导者的角色83h第一,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分工来看,教育行政机关机构设置比较齐全,人员分工精细而专门化。而学校的机构则相对简单.第二,从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和权限划分来看,教育行政机关的层级比较分明,上下级关系十分明确。学校虽然也设置若干层级,各层之间的权限也有所划分,但这种层级和权限的划分有时却是比较模糊的。84h第一,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分工来看,教育行政机关机构设置比第三,从组织内部的沟通方式来看,教育行政机关中命令与服从、汇报与批示最为常见。而学校中磋商与探讨、征询与建议的沟通方式往往更为常见。第四,从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来看,教育行政机关人员的规范化行为和程式化行为占绝对主导地位,他们的工作规章意识比较强烈,其工作行为带有较为明显的非人格化倾向。学校虽然也有各种规章制度,但作为一种专业化组织,其成员的工作行为较为灵活多变,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完全用制度进行规范。85h第三,从组织内部的沟通方式来看,教育行政机关中命令与服从、汇第二节领导理论一、领导特质理论领导特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1)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2)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测定并归纳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人格特质,以便作为选拔领者的重要依据。亨利(W·F·Henry)通过研究发现,优秀的领导往往具备以下6种人格特质:获得成就的欲望强烈;获得社会进步的欲望强烈;喜爱自己的上司;坚决;果断;务实。86h第二节领导理论伊迈斯(Eminons)则从反向进行研究,归纳出成功领导者一般不会具有的5种人格特质:利已自私;重视组织的效能,忽视成员的需要;马虎草率、毫无主见,任职虽久,却无建树;胆怯畏缩,尤怕团体;顽固专横,不善应变。87h伊迈斯(Eminons)则从反向进行研究,归纳出成功领导者一二、领导行为理论库尔特·莱温(KurtLewin)等人进行了一项有关领导方式的研究,对民主型、独裁型和放任型三种领导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并发现民主型领导方式优于另两种领导方式。三、领导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既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也不完全取决于某种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能与特定的领导情景相匹配,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88h二、领导行为理论88h四、组织发展理论第三节教育领导者的决策和沟通行为一、教育决策的涵义和分类广义的教育决策泛指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无论是政策性的还是事务性的,无论是全局性的还是局部性的各种决定和选择,均可包含其中。狭义的教育决策一般仅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89h四、组织发展理论89h首先,依据决策的来源,可将决策分为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和创造的决策。第二,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可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第三,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可将决策分为积极的决策和消极的决策。此外,依据决策所涉及的层面可将决策分为战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依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可将决策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依据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依据决策是否运用计量手段,可将决策分为定量和定性决策等等。90h首先,依据决策的来源,可将决策分为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和创二、古典决策理论和西蒙的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对决策及决策过程的描述是建立在下列五个基本假设之上的:决策的目标是给定的;决策者必须审视所有的可能方案;决策者必须审查所有的方案结果;决策者可获得完整的信息;决策者是理想化的,即决策者具有很强的贮存、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91h二、古典决策理论和西蒙的决策理论91h首先,组织的决策目标常常不是预先给定的。任何一个组织在其发展中都会面临着一系列可选择的目标,决策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要决定哪一个目标更重要或在当前更重要。

第二,由对于每一项目标来说,总是有许许多多可供选择的方案或潜在的方案,因此审视所有的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既然审视所有的方案是不现实的,审查所有方案的结果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获得完整的信息是极其困难的,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源于不充足和不完整的信息。

第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决策都不具备古典理论所假设的那种超凡的智力和能力。92h首先,组织的决策目标常常不是预先给定的。任何一个组织在其发展西蒙和马奇(March)正是在分析批评古典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决策理论。这一新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于限制条件的最佳决策、满意方案、压力和决策的关系、程序的合理性等四个方面充满新意的阐述和论证:93h西蒙和马奇(March)正是在分析批评古典决策理论的基础上,三、教育领导者对参与决策程度与方式的把握相关原则;能力原则;权限原则至于参与决策的方式,按布里奇斯的看法,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方式:

照会式:

寻求意见式:

民主集中式:

议会式:

参与者共同决断式:94h三、教育领导者对参与决策程度与方式的把握94h第四节教育领导者的管理教育领导者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育领导者的选拔任用制度、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一、彼得原理与教育领导者的选拔《彼得原理》的作者彼得(L.J.Peter)和霍尔(P.Hall)认为:领导者在其职位上取得了成就,便被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当其在高一级职位上又做出成就时,就有可能被提升到再高一级的职位。这样,领导者就有可能被提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从而使领导者陷入尴尬的境地。彼得和霍尔的这一观点,便被称作彼得原理。95h第四节教育领导者的管理95h二、教育领导者的评价1.评价取向选择2.评价目的选择3.评价者选择4.评价方法选择三、教育领导者的培训四、校长职级制96h二、教育领导者的评价96h本章参考书目1.E.马克·汉森著,冯大鸣等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俞文钊著:《领导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阿诺德、菲尔曼著,邓荣霖等译:《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D.S.皮尤等著,唐亮等译:《组织管理学名家思想荟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6.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97h本章参考书目97h第七章教师管理第一节教师管理概述一、教师管理的意义1.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师管理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3.教师管理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98h第七章教师管理第一节教师管理概述98h二、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任用,即制订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对外招聘教师,对内进行教师岗位的聘任;教师的评价,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就作出判断和评定;教师的培训,即提出一定的要求,提供一定的条件,通过多种方式更新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的能力;教师的激励,即通过满足教师合理的需求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99h二、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99h三、教师管理的特点(1)教师是一种专业人员。反映教师专业性质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教育;二是教师必须享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三是教师应有反映其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四是教师必须不断地在职进修。(2)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等五个方面。100h三、教师管理的特点100h表7-1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项目主要内容地位与作用专业精神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具有乐业、敬业和为专业奉献自己的精神。做好教师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核心组成。教育理念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关于教育的观念与信念。新型教师的重要特征;“工匠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主要区别;对教师工作具有基础性价值。专业知识一般的、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的知识与技能;1-2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教育工作成功的知识和技能性保证。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新型教师的重要特征。专业智慧感受、判断新状态、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和转化教育矛盾、冲突的机智;迅速作出教育决策和选择,根据实际对象、情景和问题,改变教育行为的魄力。上述诸方面专业要求综合实现的产物;教育经验积累升华的结晶。资料来源:叶澜:《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01h表7-1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项目主要内容地位与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管理应当体现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要体现灵活性特点。包括不搞硬性的8小时坐班制,以开放教师的时间与空间,让教师选择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不硬性规定教师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不单纯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工作的好坏,以全面地综合评定教师的工作成绩。二是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参与性特点,即发动教师参与学校大事的讨论和决策,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并增加教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是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上要体现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包括注重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的建立;为教师的进修提高和专业发展提供机会等等。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管理的特点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上,一般以柔性管理为主;在权力管理和参与管理上,一般以参与管理为主;在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上,一般以定性管理为主。102h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管理应当体现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对教师的日第二节教师的任用一、教师队伍发展的规划一般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现状分析,包括学校现有教师的学历规格、专业情况、学科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有条件的话,对每个教师的发展潜力、工作态度、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也进行一些分析,以便全面掌握学校现有教师的情况。

二是需求预测,即对校内教师流动情况的预测,如职务的升降,岗位的更动,自然减员等;在此基础上测算学校在未来时期内对人员的需求情况,特别是各学科教学人员的所需人数,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物色或培训人才。

三是人事决策,在现状分析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学校人事政策,以保障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管理。可制定的政策内容有:提前退休、岗位调动、重新培训、挑选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外出深造、择优提升、提高待遇、聘用兼职教师、招聘、辞退不称职教师等。103h第二节教师的任用一、教师队伍发展的规划103h二、教师的招聘和录用好的招聘方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能吸引高度合格的候选人。第二,降低招聘成本。第三,招聘后最初一段时期内能把人留住。第四,依法办事。104h二、教师的招聘和录用104h三、教师的岗位聘任为使教师聘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更好效果,学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力争上级部门的支持。其次是学校领导层必须具有一种高度负责精神。再次是要体现民主作风。105h三、教师的岗位聘任105h第三节教师的评价和激励一、教师评价的意义教师评价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就作出判断和评定的过程。教师评价在教师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用来作为人员晋升、工作反馈、岗位调整、解聘等的依据,可以籍此了解教师的工作能力,也可以用来设计有效的培训计划。106h第三节教师的评价和激励一、教师评价的意义106h二、教师评价的内容教师评价的内容通常是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二是师德状况,三是其工作行为态度。在建立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时,有学者指出至少应当从三个维度来考察评价教师的表现。第一是教育维,即从教育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素质、表现和成就;第二是学习维,即从学习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的表现和成绩;第三是创造维,即从创造者的角度考察教师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和革新成就。107h二、教师评价的内容107h三、教师评价中应处理好的关系1.显性与隐性的关系2.定量与定性的关系3.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四、教师的激励108h三、教师评价中应处理好的关系108h图7-1学校报酬体系结构109h图7-1学校报酬体系结构109h第四节教师的培训一、教师培训的理念椐统计,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相当于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则需要通过职后的学习来补充。110h第四节教师的培训一、教师培训的理念110h二、教师培训的方式1.校外培训。2.校本培训。3.研修培训。111h二、教师培训的方式111h三、教师培训的精致化第一,不仅要“有”,而且要“卓越”。第二,不仅要增加投入,而且要提高效益。第三,不仅要开拓,而且要完善。第四,不仅要培训学员,而且要培训教师。第五,不仅要建设培训机构,而且要建设社会化的培训辅助系统。112h三、教师培训的精致化112h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第一节课程管理一、课程管理及其要素1.课程与课程管理的涵义课程是什么?研究人员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界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①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③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④课程即学生对社会的适应。113h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第一节课程管理113h课程管理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课程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管理原则和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对一定课程系统的人、财物、课程信息等因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课程系统预期目标的活动。2.课程管理的基本要素(1)课程管理主体课程管理主体是指课程管理者,包括课程的主管人员和课程实施的管理人员。114h课程管理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课程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管理原则和(2)课程管理客体课程管理客体是指课程管理的对象,它包括被管理的人、财、物、信息等因素及其所组成的课程系统。(3)课程管理手段课程管理手段是连接课程管理主体与课程管理客体的纽带,主要指有关课程管理的技术、方法以及对课程管理客体所施加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职能。(4)课程管理目标课程管理目标是指课程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115h(2)课程管理客体115h二、课程管理体制1.课程管理体制的类型(1)集中管理的体制(2)分散管理的体制(3)标准统一、管理分散的体制2.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116h二、课程管理体制116h建国后,我国长期采用苏联式的高度集中型课程管理模式。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中将课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两类,是建国以来课程管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1996年3月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单独一部分列出,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关于课程管理的内容上不仅再次明确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而且更进一步扩大地方和学校的权利,允许地方和学校开发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课程。2001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纲要》还规定了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自的权利与责任。117h建国后,我国长期采用苏联式的高度集中型课程管理模式。1992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职责分工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118h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职责分工118h三、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1.课程规划管理2.课程计划管理3.课程标准管理4.教材管理5.课程实施管理6.课程评价管理119h三、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119h第二节教学管理概述一、教学管理及其意义1.教学管理的涵义教学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120h第二节教学管理概述一、教学管理及其意义120h2.教学管理的意义(1)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2)教学管理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3)教学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4)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5)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121h2.教学管理的意义121h二、教学管理的任务1.贯彻方针,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2.令行禁止,建立政令畅通的教学指挥系统3.建章立制,保证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4.参与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5.全程管理,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个核心6.加强科研,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化122h二、教学管理的任务122h三、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和制度建设1.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基本类型(1)垂直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2)咨询、监督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2.我国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构建3.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1)教学管理制度的含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规则、细则、守则等。123h三、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和制度建设123h(2)教学管理制度的类型一种是国家主要是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教学的法规制度、文件、纲要等;另一种是学校内部为管理教学而制定的规章制度等。(3)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教职工的民主参与精神,这样有利于学校成员更好地接受、理解和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应做到目的明确、要求适当、条款简明、易于理解,各项制度要形成一个目标一致、内容协调、功能互补的体系。建立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之后,就要严格地参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决不能因人而异;必须做到客观公允,决不能主观随意;必须做到一以贯之,决不能半途而废。124h(2)教学管理制度的类型124h第三节教学管理的基本环节一、教学计划管理1.教学计划管理及其内容教学计划管理就是通过对未来教学工作和活动的设计,控制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并取得最好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计划管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制定课程计划、编制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科书等任务;而在学校里,主要是抓好全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以及教师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25h第三节教学管理的基本环节一、教学计划管理125h2.教学计划管理的实施(1)制定教学计划首先,要制定全校教学工作计划。全校教学工作计划是学校整体工作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由校长亲自主持,教导主任协助制定。其次,要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应围绕加强本组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由教研组长负责,在全组教师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经主管校长或教导主任批准后执行。最后,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计划应于开学初提出,经教研组长同意后,交教导主任或主管校长审查批准后执行。126h2.教学计划管理的实施126h(2)执行教学计划(3)检查执行情况(4)评价教学计划二、教学组织管理1.教研组建设:①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一般来说,同一学科教师在三人以上,学校可应考虑成立教研组;不足三人者,可将性质相近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多科性的教研组。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教研组成立后,就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教研组的定期会议制度、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考勤制度等。③选任好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最好上下结合来选定,他应德才兼备、管理能力较强,在业务上也有较高的学科教学能力,并在教师中享有一定威望。127h(2)执行教学计划127h2.课务安排3.教务行政(1)招生招生是教务行政的基本工作之一,它的政策性强,影响面广,必须审慎行事。在招生政策确定后,通常的招生程序是:①调查摸底,即对有关的毕业生人口和招生数进行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早作准备。②组织考务,包括安排考场、组织评卷等。③录取新生,根据招生政策和考试成绩,完成录取工作。④组织入学,新生注册报到。128h2.课务安排128h(2)编班编班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依据什么标准进行编班,二是班级规模的确定。能力分班;常态分班小学每班平均学生数为40—45人,初中和高中都是45—50人。129h(2)编班129h3)编排课表编排课表的要求是: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各门课程适当错开。②便于教师开展教研活动。③有利于教学设施场地的充分利用。④便于学校其他活动的。⑤课表确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4)学籍管理和档案管理这主要指学籍卡片、学生健康卡片、入学登记表、毕业登记表、教师教学档案、学校设备资料、各类文件和报表等的整理、统计、归档和存放等事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参与此项工作。130h3)编排课表130h(5)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管理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都属于教学设备,有关这方面的采购、保管、使用等事项,也应受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三、教学质量管理1.教学质量管理及其意义所谓教学质量,是指学生经过一定期限的学习后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教学质量管理就是为保证培养规格,促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要求,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的指导、控制等活动。131h(5)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管理131h2.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1)教学工作质量标准这一标准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各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考试等的合乎科学规范的要求。(2)教学效果标准教学效果应该表现在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上,目前一般采用的方式是把预期教学效果化为分数,确定分数控制线,通过考试的方法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检测。132h2.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132h(3)时间标准这一标准意在使中小学教学工作按照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时间进行。学校应当科学地规定学生课后学习和完成作业的时间限额,3.教学质量的检查与分析(1)教学质量检查与分析的步骤从时间上讲,教学质量检查与分析的步骤一般是:学期初检查教学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检查教学工作是否已进入正常轨道;学期中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进度计划检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检查教学常规是否执行良好,分析前半学期的教学质量;学期末组织和安排好总复习和学期考试,全面检查与分析教学质量,作好教学总结。从层次上讲,教学质量检查与分析的步骤一般是:任课教师分析所教各班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班主任分析本班学生的成绩;教研组检查与分析全校某学科的教学情况,年级组检查与分析本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导处综合检查与分析全校各学科、各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全校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学业成绩。133h(3)时间标准133h(2)教学质量分析的常用方法评议法是指由学校管理者组织教师和学生对某教师、班级的教学、学习情况进行特征性分析。数据分析法也叫定量分析法。优生率、及格率、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幅度等。比较法有两种:一种是就当前教学状况、结果作横向比较,如本校同年级班级之间的比较、校与校之间的比较等,这种方法也可称静态分析法;另一种是将同一对象的前后教学状况、结果作比较,如将某班学生的本学期成绩与前一学期成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也可称作动态分析法。比较法往往与数据分析法结合进行。134h(2)教学质量分析的常用方法134h因果分析法旨在对形成当前教学质量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它可细分为两种:①横向因果分析,是从形成教学质量诸因素的状态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查找形成目前结果的原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服务、管理等方面。②纵向因果分析,是从教学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来分析,找出教学工作各个环节中的薄弱处,再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因果分析能帮助学校管理者确定今后教学管理的重点,在教学管理中实施有效的调控,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135h因果分析法旨在对形成当前教学质量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它可细分4.教学质量的改进(1)提高质量意识,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2)加强流程控制,抓好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管理(3)开展教育科研,以科学的理念与方法改进教学质量136h4.教学质量的改进136h本章参考书目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许象国著:《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刘茗著:《当代教学管理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陈孝彬、程凤春主编:《学校管理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