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经典整理版_第1页
犯罪心理学经典整理版_第2页
犯罪心理学经典整理版_第3页
犯罪心理学经典整理版_第4页
犯罪心理学经典整理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20定稿犯罪心理学口试(限10分钟)题库一、简答类简述犯罪心理学对象简述弗洛伊德关于犯罪原因的一个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他认为,虽然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但是,在一般情况,人们并不会去犯罪。在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两个重要的控制元素,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控制自己。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压倒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佛洛依德的本能轮弗洛伊德是典型的性恶论者,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犯罪的根源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犯罪就是违反了为了文明的存在而确定的各种禁律,而这种禁律是违反人类本性的。死忙本嫩转向外部世界,往往就以攻击本能和破坏本能的面目出现。人类本能中这种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滥肆满足就会导致犯罪。此外,性本能也与犯罪有关。否罗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最强大的本能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会严重的冲击文明社会为限制它而制定的各种禁律。儿童恋母情结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很早就有这种反对社会文明伦理的乱伦倾向。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只是由于他们没有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他们的暴力破坏、攻击行为才不被认为是在犯罪。一旦长大成人,他们的行为就会被社会视为犯罪。无意识罪恶感弗洛伊德在【本我与超我】中说:“无意识罪恶感的增长会使人们成为罪犯,这一发现是令人惊讶的。但这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民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他认为犯罪人的罪恶导致了犯罪,,犯罪人的罪恶感产生在前,犯罪行为实施于后。弗洛伊德揭示了犯罪人深层的无意识犯罪动机。简述弗洛伊德关于犯罪行为防治的一个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法律对防止犯罪有很重要的作用。他曾批评那些片面强调道德而忽视法律的惩罚作用的主张,但是,他也看到了只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运用其他方法防止犯罪。他在《文明及其缺憾》一书中写道:“文明希望通过使用暴力打击犯罪的权利,来防止最赤裸裸的野蛮暴行,但是法律是不能够控制人们用比较谨慎而且狡猾的方法来表现攻击性的。”因此,还需要运用其他方法。’(2)提倡运用认同作用和升华作用等方式防止犯罪弗洛伊德提出,防止人们犯罪倾向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运用认同作用的手段来发展人们的“目标被抑制的爱”,在这种广泛的爱的基础上发展人们的超我和道德心。他认为,认同作用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集体内成员之间的敌对感情就是通过认同作用而变为互相关心和体谅的感情的。人们对他人的友谊和对整个人类的爱也都是在认同作用下形成起来的。由于这种广义的爱的作用,人就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自己的超我和道德心,从而自觉自愿地抑制自己本能的犯罪倾向。人们也可以利用升华作用对自己的本能目标加以修改,使本能冲动转向对社会有利的方面和对象,变破坏为有益,但是,这一途径的作用只能为少数人所用。简述阿德勒关于犯罪防治的一个观点答:在犯罪防治中,阿德勒认为犯罪人选择与社会相违背的方式克服自卑,与他们在三大生活领域(即友谊、职业和爱情)失败有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社会兴趣和合作之道。所以,预防犯罪的途径就是要找出犯罪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样与人合作。这样就会使得犯罪数目大大减少。简要说明犯罪人在犯罪前自我辩解的主要方式自我辩解方式主要有合理化、比拟、投射、补偿等。合理化:用理由来掩饰自己不光彩的行为。比拟:将自己与历史上或者现实中有名的人相比较,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如黑社会把自己想象成梁山好汉。投射:犯罪人将自己的观点反射到别人身上。如强奸犯认为别人愿意同自己发生关系。补偿:犯罪人为挽回自尊,采取过激行为补偿自己。对精神分析犯罪理论作简要评价精神分析犯罪理论作用: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尽管现在的研究已经揭示出犯罪行为是由行为人的生物、心理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但生物遗传的主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许多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第二,大大扩展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精神分析理论家对犯罪人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深入剖析是独到有创见的。大多数犯罪是犯罪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发动的,但是,有些奇特的,动机不明的案件用常规思维及方法是很难搞清楚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我们分析这些奇怪的犯罪案件提供了方法,使我们能够从犯罪行为的表层深入到犯罪人的内心,揭露引发犯罪行为的深层动机。这不仅对刑事侦察、审判等司法实践活动有帮助,而且对于犯罪人的矫正,预防也有重要的价值。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起经历的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特别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在其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点对分析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历程有直接的帮助,通过对犯罪人过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的经历的分析,了解到犯罪人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有助于对其犯罪心理进行更有效的矫正,预防其重新犯罪。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第一,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本能与犯罪的密切关系,基本上持有一种“性恶论”的倾向,弗洛伊德本人还主张“孩子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后来的精神分析家,如亚历山大也继承了这一观点,这显然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背道而驰。第二,精神分析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一些非理性的犯罪行为,如对一部分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等与本能冲动密切联系的自然犯罪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该理论对政治性犯罪,智能犯罪,高科技犯罪等难以做出详细严密的分析。尽管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所有人生来就是犯罪人的假设,但在实践中举步维艰。第三,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研究方法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他们过分强调主观的理性思辨,带有唯心主义的精神色彩,无法经实证进行客观的检验,使其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作简要评价自产生之日起,以其鲜明的个性引人注目,对近期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为犯罪学者研究犯罪行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行为主义直接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家直接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是人类若干社会行为之一,因此行为主义者发现的行为规律可直接用于对人类犯罪行为的解释。社会学习理论家发现的四种易于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为我们系统研究犯罪行为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的对策,建立有价值的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第二,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班杜拉等人设计的关于人类攻击行为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为我们对犯罪心理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当然,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心理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论深度不够。无论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还是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难以全面解释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第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班杜拉的理论观点主要来自实验室实验,但其实验的深入性不够,尤其是用于解释真正犯罪问题时显得过于简单,因为在实验室中很难模拟犯罪人在犯罪时必须面对的社会和法律的全部压力。对案犯进行心理分析的要点一般有哪些(1)心理分析的静态分析方面:主要有生物学因素(遗传、年龄或性别、神经生理及生物学);个体的人格倾向(需要和动机、价值观)、人格特征(性格、气质);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工作环境)。(2)动态分析:一、犯罪心理的形成(内化过程)1、犯罪心理的实质2、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渐进式、突发式、机遇式)3、渐进式犯罪心理形成的形式过程(内化过程)(1)、一般社会交往,特别是不良交往(2)、对消极对象的选择性汲取,包括模仿(3)、形成不良心态或不健全人格(个性)(4)、不法行为尝试获得成功,肯定性体验(5)、犯罪意向萌发P90二、犯罪行为的发生(外化过程)1、犯罪情境(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2、犯罪双方当事人的心理互动(犯罪行为发生前、过程中、完成后)犯罪心理的质性变化(良性或恶性演化)P104-1081、良性转化(1)、条件:内因、外因(2)、方式:三种,渐进型、顿悟型、反复型2、恶性转化(1)、条件:内因、外因(2)、方式:教材第一条是关键(3)、定型化、个性化、职业化简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分为个体的人格倾向和个体的人格特质两方面影响因素个体的人格倾向:在犯罪心理因素中,需要、动机、价值观等人格倾向是最为活跃的因素。需要和动机: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度的失控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强烈而畸变的需要是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犯罪行为人正是在报复、嫉妒、逞强等不良心理需要的激发、推动下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违法犯罪主体去实施某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违法犯罪主体的重要心理因素,犯罪动机来自犯罪主体的需要和一定的外部诱因(详见书本72页)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全部意识活动起支配、调节作用。不良、错误、腐朽的价值观是形成违法犯罪心里的思想基础。个体的人格特质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在人格特质中具有核心的、主导的意义。不良的性格易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详见书本73页)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质。气质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使犯罪类型打上气质特征的印记;2.不同气质的人再具体犯罪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另外,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建立在气质基础上后天社会成熟的结果。简要说明需要与动机的关系举例说明犯罪动机的特殊性小红是某大学大三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寒,所以她平时的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也很优秀。但是她所在的寝室室友家境都比较好,而且经常在寝室里攀比各种名牌东西,让小红经常不得不出去躲避,一起出去聚餐也是去比较高档的地方,渐渐的小红也财力不支。长期以往,小红觉得自己生活在寝室里十分难受,自己又比较要面子,聚餐不去又不太好,但是自己又的确没有那个多钱去消费,于是她就想起了去偷。刚好这个时候,她从网上认识了一个有钱的富二代小王,由于小红较好的相貌,让小王很是爱慕,于是小王经常约小红出去吃饭。有一次,小王跟几个朋友吃饭的时候喝醉了,饭后小红就打车把他送回家里面。到了小王家里,他已经不省人事了,小红把他安顿好之后,发现小王家里很是豪华,于是一个念头从她脑海里出现——偷。缺钱的小红,于是就在小王家里翻箱倒柜,从家里偷走了几千元钱的现金还有一部苹果平板电脑,事后小王发现报警后,警察才通过一系列的线索找出了行为者小红,最终小红的盗窃行为被依法处理。本案中关于小红的犯罪动机,由于小红家境贫寒,平时可以用的钱很少,而她所处的环境又对她造成了一系列的刺激,刚好认识的富二代小王,让他有了犯罪的意向,趁小王喝醉的时候,她的犯罪动机得到了明确,使她决意实施犯罪行为。这里小红缺钱并因此受到的刺激,让她决意去偷,是故意犯罪的直接的内心起因。而她从犯罪意向的形成到明确,知道犯罪动机的产生,才是犯罪心理真正形成和成熟的标志。小红整个的犯罪心理中,犯罪动机的形成才是犯罪心理的核心。简要说明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即个体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一般要经历几下几个阶段:不良的交往与模仿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形成不健全的人格违法尝试获得体验犯罪意向萌发简述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念:犯罪心理形成后,在主体内外化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减弱或者消除,或者处于暂时性抑制状态。存在与犯罪任何阶段。条件:内部心理矛盾产生;要有促进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动因;要遵循转化规律简述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是指犯罪心理形成后,在主体内外因素的印象下,子啊犯罪活动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帮助,犯罪心理变得更加稳定和牢固。这种恶性发展可以发生在长期预谋从事某种犯罪活动的人身上,但更多地表现在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累犯和官宦身上。从初次犯罪满足犯罪欲求,再到实施犯罪和再次满足犯罪欲求,犯罪心理必然得到强化进而向恶性发展。它的发展有三个条件:1、不良诱因的刺激;2、非法欲望的满足;3、惩罚、改造措施不力发展的症状主要有6点:1、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2、个人欲望膨胀;3、反社会心理增强;4、作案经验更加丰富;5、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6、犯罪人格的形成它的发展主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1、定型化阶段:反复进行犯罪活动,犯罪心理得到强化,犯罪行为不再是偶尔进行的情境性活动,而是相对稳定、巩固的自觉行为2、个性化阶段:犯罪心理人格由一部分逐渐成为其人格结构中的主导因素3、职业化阶段:已经成为犯罪人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简述青春期年龄特征复杂性困难期过度性矛盾性不稳定性危机期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自主半孩子—半大人简述与未成年人犯罪作斗争的心理策略我们知道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模仿性、易受暗示性、情境性、戏谑性、情绪性、反复性、暴力性和团伙性。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与犯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引导,从而使其犯罪的严重性与危害性。1、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之后我们才能及时作出对策,比如未成年人因为长期遭受欺负而产生犯意,那我们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要给与心理慰藉,告诉未成年人他会受到我们的保护,保证他不会再受到欺负。2、未成年心理发育状况并不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找出未成年身上的某些优点,或者是给未成年展示他曾经获得过的荣誉等等,让未成年犯罪人觉得自己还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应该做违法犯罪的事情。3、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人的父母到场,击垮未成年犯罪人犯罪心理防线。简述报复犯罪心理特点报复犯罪,通常由于其需要或既定目标受挫而引起,可能报复特定对象,甚至泛化为报复社会,往往后果严重。报复犯罪的心理特征包括:以泄愤为犯罪动机目光短浅、以偏概全、将事态推向极端相当部分属激情犯罪自尊心过强,虚荣心强、心胸狭隘、多疑、以自我为中心简述物欲型犯罪心理特点1、追求超前或低级、奢华、腐朽的生活方式2、较高的智力水平或特殊技能3、缺乏高级情感和高尚情操4、缺乏抵御物质诱惑的坚强意志5、价值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6、行为方式主要有:技能式、智能式、强力式简述群体犯罪类型主要类型:1、合作式(一般共同犯罪)由2-3人组成,往往是有女性成员的,结构呈小型简单叠加型,成员的地位是比较平等的,相互配合进行犯罪活动。2、团伙式。多以地区相近、年龄相仿、自发组合为纠合特点,团伙式有核心人物,但是少有骨干分子,其结构呈团型,并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内部无明确规范,但是有广泛的“默契“。违法犯罪活动有较大的盲目性,参加者青少年多见。3、集团式。由集团领袖人物、骨干以及一般成员组合而成,结构呈宝塔型。集团内部有正式的团体规范,成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进行犯罪活动。4、聚集式(集群犯罪)多由某种强烈的外在刺激引起,随后受人暗示或者煽动,很可能迅速形成一股集体性的暴力破坏力量,其结构大体上是呈大型简单叠加型,作案过程中有教唆人物,亦有大量盲从者。简要说明从犯类型协从: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协从主犯实施犯罪活动。顺从:并非完全自愿,而由于某种原因跟随犯罪群体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盲从: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违法犯罪活动。胁从:被胁迫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简要介绍你印象深刻的有关犯罪心理的某影视作品《尼罗河上的惨案》讲述了一起发生在尼罗河上发生的离奇惨案。巨额财产继承人林奈特从杰奎琳那夺来的新郎赛蒙登上了豪华游轮,而游轮上的其他社会名流几乎都与林奈特有仇。后来杰奎琳在和赛蒙争吵时开枪打伤了赛蒙,第二天林奈特被发现被人谋杀,接下去又有人接二连三被枪杀。最后船上的侦探波罗终于揭露了这起赛蒙和杰奎琳精心策划以图林奈特财产的谋杀案。在电影中,杰奎琳因疯狂的迷恋赛蒙,所以伙同赛蒙共同策划了这起尼罗河惨案。杰奎琳作为女性犯罪者,意志力薄弱,且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在意志控制不了情绪的时候成为了赛蒙的帮凶。而且由于女性的易受暗示性,所以杰奎琳对于赛蒙有极高的遵从。又因为林奈特抢了赛蒙为新郎,激起了杰奎琳的嫉恨,因此杰奎琳就很容易的成为了赛蒙的帮凶。二、论述或案例(由教师提供案例)分析类1.谈谈你学习犯罪心理学课程的主要收获。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使我对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了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认识。首先,我知道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占卜,它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对于窥探人的心理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够无限放大将其作为一种“读心术”。其次,通过系统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两大块,七大点”我了解了西方心理学的三大流派: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文主义理论,在上述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过程及因素,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逐渐触及以理论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针对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分析。经过一学期对犯罪心理学粗浅的涉猎,能够对一些简单的案例运用犯罪心理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最后,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犯罪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而是一门实用类学科,它更多的服务于实践,也来源于实践,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四学生,在接触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可以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犯罪心理学知识运用其中,既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实践,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提升。2.结合你的实习经历或间接经验举例说明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价值。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价值是对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其中犯罪心理的描述是应用价值的第一层次,犯罪心理与行为的解释是应用价值的第二层次,预测与控制是应用价值的第三层次。在我们实习工作中一般遇到的情况处于第三层次比较多,例如,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在民警的审问下不肯交代犯罪事实,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其自身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的因素研究当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预测出犯罪嫌疑人的内心薄弱点,,最终揭示出犯罪事实。3.剖析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可能助长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不良因素。P74-80家庭教育:(1)家庭结构缺陷会助长犯罪心理形成。缺陷的家庭结构,如因离婚、分居等原因造成对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稳定性的破坏,使家庭功能受到削弱,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在未来更容易接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会助长犯罪心理形成。溺爱型、粗暴型、放任型、矛盾型和奢望型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和心理,在未来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内容的缺陷会对青少年犯罪心理造成影响。学校对学生在道德方面及法制教育方面的缺失,会让学生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心理。(2)学校教育方法和态度偏差会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总成影响。在学校教育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教育态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4.剖析目前社会生活中可能助长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不良因素。家庭1.结构缺陷:父母离异、死亡2.教养方式:溺爱、粗暴、放任、矛盾、奢望学校1.教育内容:不健康2.教育方法及态度: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歧视3.工作上的不尽责4.学校周边不良环境:学校周边混混、游戏厅、网吧、歌厅等社区环境1.不良居住环境:社区打架、斗殴、贩毒等2.社区不良人际交往:犯罪团伙聚集工作环境1.单位管理缺陷:规章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尽责、滥权2.工作环境风气:如功利、投机取巧之风3.工作人际交往:领导争权、嫉妒、诽谤5.我们与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方针之一是“教育、感化、挽救”。请尽可能结合实例,予以阐述。2005年6月,城区某中学初三学生朱某、罗某某(均15岁)下晚自习后,突然萌发抢劫念头,相互邀约去抢街上妇女的钱包,由于是第一次作案,因害怕、惊慌抢劫未遂。该院“青少年维权岗”的工作人员通过调查和走访学校、老师、同学,了解到二人平时学习成绩较好,且6月28日即将参加联招中考,为挽救两个失足的少年,该院做出了不逮捕决定。二人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现二人在继续读高中。2004年11月,该院决定对涉嫌盗窃的黄某、涉嫌故意伤害的彭某两名犯罪嫌疑人实施暂缓起诉。黄某是—名来自农村的孩子,家里千辛万苦供他到城市上大学,他却因虑荣心偶犯盗窃罪。黄某后悔不已,及时退赔受害人的全部损失。为了挽救一名即将为社会作贡献的大学生,检察院的干警走访了黄某的老师和同学,他们都认为黄某的本质不坏,并表示愿意帮助黄某改错纠过,于是该院作出了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事后,该案承办人到学院回访时了解到,在市检察院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教下,黄某改掉了不良习惯,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还被推选为班上的团支部书记。2005年至2006年5月底,区检察院共对20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予逮捕。充分体现了对青少犯罪坚持教育、挽救、感化的原则。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性时期,具有复杂性、矛盾性、不稳定性,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的特点可概括为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半孩子半成人。他们的犯罪行为多由外部环境影响所造成,加之本身认知水平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弱。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对青春期犯罪采取教育、挽救、感化原则,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使青少年浪子回头,改头换面重新做人6.青少年的性违法犯罪往往与缺少青春期教育(性教育)有关。请尽可能结合实例,对加强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的重要性予以阐述。首先,青少年生理发育并不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对性的好奇心是十分强烈的,其次,青春期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若缺乏正确地性知识教育,会迫使他们从电影、电视、录像等处学习不良的性知识,青少年受各种淫秽读物、感官刺激,导致自我失控,从而发生犯罪行为。如今校园性教育课程一片空白,老师、家长面对孩子都“谈性色变”,孩子受不到正确的性知识,从而导致性侵案在校园发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例如,2008年-2011年6月广东省共受理2267起涉及儿童的刑事案件,其中性侵害达到75.3%。受害人中,在校学生居多。(别的实例请自己查找)7.以你相对熟悉的犯罪类型(如盗窃犯罪或其他)为例,谈犯罪人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一、案例介绍: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第三者。小苏的内心不停地做着激烈的斗争,她想要离开张宇,但又放不下这份感情。她痛恨自己这样子又不知道该怎么办。生活就这样继续,在和张宇一起的第四年开始。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迫于现实的压力她去做了人流。从医院回来的那一天,她把自己关在房里哭了整整一天。她想清楚了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她必须和张宇说清楚。她不愿自己也变成像母亲一样可怜的女人,于是一个星期后她和张宇见面要求他和自己的妻子离婚。张宇如果不答应,她就要告诉他妻子他们之间的一切让他也付出代价。听了小苏的话,张宇打了小苏一耳关后门离去。此时的小苏真的绝望了,她真的不清楚这样的一个男人还有什么值得自己去爱的,她那可怜的孩子没能到世界上看上一眼就被杀死,而张宇在伤害自己之后凭什么还能和妻子幸福的生活。这真的不公平,她要为自己的孩子报仇。2005年下午3点她以推销面膜为借口进入了张宇家,趁李卉(张宇的妻子)不注意,用围巾套住李卉的颈部,致使其呼吸困难。就在此时,张宇四岁的孩子从游戏房里出来,在小苏和孩子眼神对视的那一刻她彻底醒悟了。她放开了自己手中的围巾,冲出了张宇家。她在路上不停的流着泪,走了两个小时后她到警察局自首。2005年,小苏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四年。二、案例分析:(二)犯罪心理状态:1.发生犯罪前的心理状态:在小苏进行犯罪前,她经历了最痛苦和残忍的事件打掉自己的孩子。从医院回来后她把自己关在房里哭了整整一天,小苏在伤心难过和痛苦强烈刺激的影响下,已经想好了自认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些所谓的好办法就是一种自我辩解心理,小苏为自己的行为穿上了一件“合理化”的外衣,她认为张宇在伤害自己后还和自己妻子幸福的生活。这真的不公平,她要为自己的孩子报仇,想用这种方法来补偿自己得到的不公平待遇。2.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小苏进入张宇家在对其妻进行杀害时,她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之情应该是得到一些缓解的。因为她知道这对张宇的伤害有多大,但在和张宇四岁的孩子眼神对视后,她停止了对李卉的杀害,因为天真可爱的孩子让小苏想到了自己可怜的孩子和自己不幸福的童年。她内心的良知和理智掩盖了报复所带给自己的愉悦和痛快。3.发生犯罪后的心理状态:在冲出张宇家后,独自走在路上在其内心中可怜着自己,她知道自己犯了罪但她又不想承认。她内心中做着激励的斗争,内心充斥着罪恶感,最后她彻底的觉悟了她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能减少惩罚,所以她选择了自首。8.试举例说明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化机制。(1).基本含义: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指个体对外界犯罪行为的观察、分析以及模仿,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从第一次犯罪尝试逐渐的发展成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而形成一种犯罪习惯。犯意萌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这种内化过程往往是从小到大的,多形成于青少年时期。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中,主犯张超自大学入学起就混迹于“天上人间”夜总会,人生观逐渐扭曲,才发展成为杀人碎尸的凶手。

(2)内化的过程: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的过程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与转化的过程。经过多次、反复的认知选择与加工,内外因素逐渐接近、融合,某些消极的客观因素便转化成为个体的主观因素。违法犯罪人正是通过不良倾向性的加工,逐渐形成和巩固自己的不良个性品质,最终完成犯罪心理的内化过程形成犯意的。9.试举例说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王某七岁时母亲就与同村男子私奔,丢下王某与其父亲相依为命。其父在其母离开后开始酗酒,经常打骂王某,王某将受虐原因归于其母,从小就埋下痛恨的种子。上学期间王某常常打架,老师也懒得对其进行管教,初中上到一半便辍学外出打工。21岁时王某与李某结婚,一年后双方生子,李某在家带孩子,王某外出打工。王某返乡探望时,听到李某作风方面的风言风语,在一次意外中,王某看到李某与他人通信,内容露骨,王某便问李某,李某未加解释,反而嘲讽王某性功能障碍,王某突然想到自己的母亲,对李某感到厌恶。只是碍于自己的脸面没有与李某离婚,之后王某带着李某到外地一起打工。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某对李某的怀疑越来越重。一天李某在房间里玩手机,边玩边笑,王某问话,李某也未答,王某怒火中烧,一把抢过李某的手机,李某死死抱住手机,还嘲讽王某与其父亲一样是废物,王某想起自己狠心的母亲,觉得李某迟早要离开自己,便拿起菜刀,对李某狂砍数十刀导致李某死亡。本案中我们清楚的看到犯罪人与被害人的恶性心理互动。首先我们从犯罪行为发生前的心理互动来看,王某与受害人李某存在显露性心理冲突。王某产生犯罪动机的原因一方面是其母与他人私奔,其父没有引导,反而在王某身上撒气,这是家庭的教育的缺少,是王某埋下了痛恨的种子。王某上学时,老师也为对王某进行关注,这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其妻子李某外遇后,未与王某沟通,反而嘲讽王某,加快了王某犯罪动机的产生。在犯罪行为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发生显露性心理冲突后,才由这种冲突产生特定的犯罪动机,从而引发犯罪。犯罪过程中,王某杀人是激情犯罪,其妻子并未注意王某的心理变化,李某认为王某不会对其产生身体危险,对王某嘲讽,正是被害人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了自己的死亡。更深入的看,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家庭缺陷和教育缺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妻子对案件发生有着事实责任。如果李某能够洁身自好就不会发生这种惨剧。10.“渐进式”符合绝大多数故意犯罪的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过程。请举例说明其进程。11.设想你是一位某职业中学的校外法制辅导员,你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开展工作?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人生观的初步建立阶段,青春期可能是他们人生的困难期和危险期,所以作为法制辅导员,应当注重“做人”的教育,这包含三点:第一是道德教育,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重视对中学生的道德观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第二,要加强法制教育,要普及他们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并利用反面教材来达到警示作用;第三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加强对他们的青春期(性)教育,要通过实际案例来达到目的,不仅要向他们讲解性心理的培养,还要开展性道德教育。犯罪应当从预防开始,所以作为法制辅导员,更应当注重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12.设想你是一位某法制报刊记者,你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开展工作?我们在具体分析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时,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犯罪心理的实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犯罪心理形成的静态分析可知犯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作为法制报刊记者,我主要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犯罪心理的形成来开展宣传工作。

(一)家庭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

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急剧发展变化阶段。他们面临着许多突如其来的矛盾,家长能否合理地引导青少年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青少年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和犯罪心理活动极易成为他们观察模仿的对象,会将观察模仿的不良行为演变为自身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凶暴、残忍、自私的人格特质,最终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

对于成年人而言,家庭病态现象也会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当家庭出现某种缺陷或某种病态,家庭结构复杂,家族之间、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家庭冲突和矛盾对于成年人的心理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容易导致犯罪心理,诱发犯罪行为。

(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的另一个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加强对未成年人在校期间的管理和教育,是学校不容忽视、不容回避的问题。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学校所处社区的治安状况不良,学校周围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期望。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的影响。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不当之处诸如片面强调知识教育,忽视道德教育,使一些学生素质觉悟低,识别能力差,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等,使人形成恶习和不良品质继续发展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犯罪心理。

(三)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

在社区环境中,不良居住环境,不良人际交往,邻里之间的冲突往往容易导致彼此之间的隔膜和矛盾,特别是一些利害关系直接、影响较大的邻里冲突事件,更容易激起犯罪动机,诱发犯罪心理。

(四)工作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并有着相应的职务、地位和身份。职业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人的大部分时间都要花费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因而职业环境对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单位管理缺陷,工作环境风气不正,工作环境人际障碍等也会诱发犯罪心理形成。

13.设想你是一位某电视台法制专栏记者,你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开展工作?我们在具体分析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时,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犯罪心理的实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犯罪心理形成的静态分析可知犯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作为法制记者我主要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犯罪心理的形成来开展宣传工作。

(一)家庭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

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急剧发展变化阶段。他们面临着许多突如其来的矛盾,家长能否合理地引导青少年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青少年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和犯罪心理活动极易成为他们观察模仿的对象,会将观察模仿的不良行为演变为自身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凶暴、残忍、自私的人格特质,最终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

对于成年人而言,家庭病态现象也会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当家庭出现某种缺陷或某种病态,家庭结构复杂,家族之间、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家庭冲突和矛盾对于成年人的心理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容易导致犯罪心理,诱发犯罪行为。

(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的另一个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加强对未成年人在校期间的管理和教育,是学校不容忽视、不容回避的问题。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学校所处社区的治安状况不良,学校周围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期望。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的影响。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不当之处诸如片面强调知识教育,忽视道德教育,使一些学生素质觉悟低,识别能力差,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等,使人形成恶习和不良品质继续发展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犯罪心理。

(三)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

在社区环境中,不良居住环境,不良人际交往,邻里之间的冲突往往容易导致彼此之间的隔膜和矛盾,特别是一些利害关系直接、影响较大的邻里冲突事件,更容易激起犯罪动机,诱发犯罪心理。

(四)工作环境与犯罪心理形成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并有着相应的职务、地位和身份。职业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人的大部分时间都要花费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因而职业环境对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单位管理缺陷,工作环境风气不正,工作环境人际障碍等也会诱发犯罪心理形成。14.设想你是一位社区民警,你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开展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