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综合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综合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综合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综合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综合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2.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大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3.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4.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5.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寒门不可企及。这从本质上说明()A.社会阶层已经固化B.地主阶级统治加强C.士族精于为官之道D.门阀政治逐步形成6.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7.[2023·青岛市一模]《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8.西晋王朝沿用了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的官印制度(注:该制度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有别于内郡)。下图为西晋王朝颁赐给氐族部落首领的金印。这反映了西晋时期()A.地方治理体系完善B.大一统国家的发展C.民族交融日益增强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9.[2023·齐齐哈尔市高三三模]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10.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11.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水利事业有所发展,东晋至梁各朝都修建有水利设施,几乎遍及各地,而北方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政局影响经济发展 B.南方经济超越北方C.北方水利技术落后 D.农业摆脱自然束缚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概从200年到500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可能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415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沈约《宋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解析: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项;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项;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大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解析:根据材料“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符瑞年号”可知孙吴年号多为吉祥的征兆,意在营造帝王受命上天,体现出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故选C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四帝共有18个年号”可知不是因为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排除B项;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3.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解析:尚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当时只是尚书令,属中朝,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用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时丞相势力旁落,相权发生转移,故选B项;尚书台的设立是为了制约相权和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尚书台的职能扩大,体现出行政效率的增强,排除D项。4.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解析:根据所学,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所依托的条件主要是纸的改进,令其有了更好传播的载体,D项正确;自发到自觉,其实用性减弱,排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5.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寒门不可企及。这从本质上说明()A.社会阶层已经固化B.地主阶级统治加强C.士族精于为官之道D.门阀政治逐步形成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高品第士族基本把持了“地望清美、品轶较低、升迁较易”的官职,最终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形成士族把持政权的门阀政治,D正确;魏晋时期寒门和士族政治特权的比较不足以说明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排除A;寒族和士族在阶级属性上都属于地主阶级,B不能凸显出材料中寒族和士族的差别,排除;士族在为官方面的优势不是主观能力所致,而是门第所致,排除C。6.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便可知自己几年之后的仕途会高升,说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才能与人品及人才的举荐,而是出身门第,排除AB;从材料看不出官爵的直接继承关系,排除D。7.[2023·青岛市一模]《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吴政权定都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孙权封孙奋为齐王,封孙休为琅琊王,但是“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据此可知,这说明孙权的主要意图是统一南北方,故选C项;齐王孙奋的居所在武昌,琅琊王孙休的居所在虎林,都处于东吴的统治区域之内,也就无所谓“瓦解分化曹魏政权”之说,排除A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是割据一方,其政权的存在都是世势之必然,并且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孙权所封的两个儿子,与东吴政权是否合法没有关系,排除B项;孙权封其儿子为“齐王”“琅琊王”,这是其实际行为,不属于“舆论(公众的言论)”的范畴,排除D项。8.西晋王朝沿用了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的官印制度(注:该制度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有别于内郡)。下图为西晋王朝颁赐给氐族部落首领的金印。这反映了西晋时期()A.地方治理体系完善B.大一统国家的发展C.民族交融日益增强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解析:西晋王朝颁赐给氐族部落首领金印,这说明西晋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从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B项正确。9.[2023·齐齐哈尔市高三三模]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解析:据材料“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可知,两晋时期的官员主要由吏部任命,说明选官权利主要在中央,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入仕途径,没有凸显九品中正制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南北朝时期的选官方式,没有涉及士族政治,且官僚政治之下,社会阶层不可能绝对固化,排除C项;据所学,科举制是在隋代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0.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南朝人的政治生活较为单一,比较侧重于文化方面,相比较而言,北朝人不仅锻炼各种技艺,如“武艺绝伦”“工骑射”,而且还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如“善于决断”“敏于从政”等,据此可知,北朝人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优势,故选D项;题干图片中述及了南朝人的性格特点及成就,极少涉及政治层面,反映出其政治文化的不成熟,排除A项;虽然在题干图片内容中述及了南朝人和北朝人的性格特点及成就,但是体现不出“此消彼长”的趋势,排除B项;在题干图片内容中仅是述及南朝人和北朝人的区别和不同,没有任何有关“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11.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解析】门阀政治是在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社会动荡的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变异,故选B项。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水利事业有所发展,东晋至梁各朝都修建有水利设施,几乎遍及各地,而北方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政局影响经济发展 B.南方经济超越北方C.北方水利技术落后 D.农业摆脱自然束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南方政权相对稳定,从而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概从200年到500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可能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415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