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_第1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_第2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_第3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_第4页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神经内科简介我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95年,历经几届老主任的苦心经营,目前神经内科为市级重点学科,科室技术力量雄厚,拥有高级职称4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2人,主治医师6人,硕士研究生1人,科室以脑血管病规范诊疗为专业特色,承担着夏津县区域内广大脑血管病患者的救治与规范化诊疗。近2年开展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100余例,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没有严重出血转化不良事件发生。科室依托我院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康复科等的综合实力,真正打造成了我院卒中中心、卒中病房。急性脑卒中病人从入院到康复出院,均能得到规范有效的诊治。同时科室对于头晕、癫痫、帕金森病、失眠、头痛、颅内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等治疗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秉承患者至上、服务一流的管理理念;以技术促发展,以服务创品牌;全心全意救治于每一位患者。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脑血管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位,农村上升至第二位,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

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脑血管疾病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疾病脑卒中是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定义脑血管疾病的分类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脑出血

2.蛛网膜下腔出血

3.硬膜下出血

4.硬膜外出血脑血管疾病的分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

1.脑血栓形成

2.脑栓塞

3.腔隙性脑梗死

4.血管性痴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依据临床征象分类一、前循环梗死

1、大脑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

2、同向偏盲

3、对侧面、上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二、后循环梗死表现各种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症

1、同侧颅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

2、双侧运动感觉障碍

3、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三、腔隙性梗死表现为腔隙综合症即纯运动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手足笨拙、构音不良等CT分型1、大灶梗死梗死范围超过一个脑叶,最大径超过5cm2、中灶梗死梗死范围小于一个脑叶,最大径

3.1-5cm3、小灶梗死梗死最大径1.6-3cm4、腔隙性脑梗死梗死范围最大径<1.5cm根据病理和病情演变分为一、稳定型:症状在数小时或2-3天达高峰,以后不再发展二、进展型:形成血栓逐步发展,症状不断加重,历时数天,少数历时1-2周三、爆发型:脑动脉主干等急性阻塞导致广泛脑缺血水肿,早期出现意识障碍,极类似脑出血,此型预后差四、可逆型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患者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影像学可发现梗死灶,但因侧枝循环良好或者血栓自行溶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在3周内完全消失并不留后遗症临床分期急性期1-2周恢复期2周-6个月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常见病因和机制一、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年龄年龄上升卒中危险指数上升

2、性别任何年龄阶段男性>女性

3、地理分布中国沿海>内地城市>农村北方>南方

4、季节气候中国冬春和秋冬换季时发病高于其他季节

5、遗传因素脑卒中家族史种族等二、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高血压

1.国内外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

舒张压<90mmHg)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2.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

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

2、心脏病:各型心脏病(心房纤颤、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房颤导致卒中的危险性几乎增加5倍,与瓣膜病合并对脑卒中影响更大,美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何种血压水平,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对缺血性卒中而言,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者其相对危险度均为2.2,先天性心脏病为1.73、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及心脑血管、下肢等器官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糖尿病因其糖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从而致使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发生。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威胁生命,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糖尿病分型(1999WHO标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四种类型。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但临床许多病员症状不典型,如表现为:乏力;反复生疖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等。

4、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血栓栓塞卒中危险性与胆固醇升高呈连续增高趋势5、吸烟和酗酒均为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中的尼古丁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管痉挛,阻力增加,长期吸入可损伤血管内皮,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栓形成,尼古丁可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诱发脑出血。曾有人做了长达16年的研究观察:长期吸烟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是不吸烟的6倍,戒烟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可减少50%。酗酒对脑血管肯定有害,酗酒者脑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但少量饮酒通常不构成脑卒中的危险。6、其他因素:包括体力活动减少、肥胖、摄入过多食盐、肉类、动物油,还有颈动脉斑块、狭窄、情绪不稳定的生活习惯、口服避孕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卒中血管病临床表现左侧优势半球右侧轻偏瘫累及头面、上、下肢右侧偏身感觉障碍右侧同向偏盲构音障碍失语、失读、失写、失算右侧肢体失用右侧非优势半球左侧轻偏瘫累及头面、上、下肢左侧偏身感觉障碍左侧同向偏盲语言韵律丧失左侧肢体失用一、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影响脑干及小脑功能,表现为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眩晕、复视、眼肌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颅神经麻痹症状及肢体共济失调,重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四肢瘫早期识别1.症状突然发生2.一侧身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3.一侧面部肌肉下垂或麻木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5.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6.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7.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8.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癫痫诊断要点1、急性起病伴肢体功能丧失2、通常在安静状态下起病3、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达高峰,部分可在

1-2天内持续或阶梯式进展4、颅脑CT示:低密度灶形成治疗一、一般支持治疗1、通气支持和给氧畅通气道保证SO2>95%2、调节体温发热分为a、中枢性高热b、脱水热c、坏死组织吸收热d、感染热退热药及物理降温可改善预后3、调控血压合理使用降压药:在发病3天内一般不用抗高血压药,除非出现下列七种情况:

(1)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Hg;

(2)出现梗死后出血;

(3)合并高血压脑病;

(4)合并夹层动脉瘤;

(5)合并肾功能衰竭;

(6)合并心脏衰竭;

(7)需要溶栓治疗。

若收缩压高于200mmHg,舒张压高于110mmHg,缓慢降压。急性期不主张降压药物治疗,梗死24h-3d不用降压药。4、纠正血糖血糖>11.1mmol/L时使用胰岛素治疗5、抗感染通常是继发于吞咽困难时的吸入性肺炎,卒中严重、体质虚弱者肺炎发生率越高,女性常合并尿路感染出现下列两种要使用抗生素:

(1)出现感染的证据,如肺部和泌尿系感染

(2)明显的意识障碍。二、并发症处理1、颅内压升高a、甘露醇通过降低全脑含水量和脑脊液体积以及降低血容量达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还具有降低血粘度、提高脑灌注压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b、甘油果糖高渗制剂,通过高渗透性脱水,能使脑水分含量减少,降低颅内压。本品降低颅内压作用起效较缓,持续时间较长。c、利尿剂d、白蛋白2、癫痫(皮层病变)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大发作地西泮3、出血性梗死形成血肿按出血处理(点状渗血除外)停用活血、抗凝药物三、血管再通、重建循环抗血小板药物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斯匹林氯吡格雷阻止二磷酸腺苷(ADP)凝聚血小板。联合应用,药理上胜过单独制剂。阿斯匹林-潘生丁合剂明显地降低卒中危险度--相比阿斯匹林,可减少23.1%,比潘生丁,可减少24.7%;几乎是阿斯匹林、潘生丁的2倍。阿斯匹林-潘生丁合剂耐受好,是阿斯匹林预防卒中的又一种替代制剂;抗凝建议:

1、不推荐缺血性卒中后全部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或肝素类物质。(I级证据)

2、有些情况可以使用肝素,如房颤、其他有高危再栓塞危险的心源性病因、动脉夹层或高度狭窄。(IV级证据)

一、适应症

1、急性缺血性卒中

2、发病阿替普酶3-4.5小时内,尿激酶延长至6小时

3、年龄≥18岁

溶栓治疗降纤建议:降纤制剂于发病早期使用,包括类蛇毒制剂,隔日一次,共3次,剂量为10u、5u、5u,需在用药前后监测FIB(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参考值]2—4g/L。

扩容降低血液粘稠度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二、绝对禁忌症

1、TIA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

2、病史和体检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

3、两次降压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80/110mmHg

4、治疗前CT检查发现有出血、占位效应、水肿、肿瘤

5、在过去14天内有大手术和创伤

6、活动性内出血

7、7天内进行过动脉穿刺

8、病史中有血液学异常以及任何原因的凝血、抗凝血疾病(PT>15sec,INR>1.4,PTT>40sec,血小板<100×109/L)

9、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发作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者

三、相对禁忌症

1、意识障碍

2、CT显示早期大面积病灶3、2月内进行过颅内和脊髓内手术

4、过去3个月患有卒中或头部外伤

5、前21天有消化道和泌尿系出血

6、血糖<2.7mmol/L(50mg%)或>22.2mmol/L(400mg%)

7、卒中发作时有癫痫

8、以往有脑出血史

9、妊娠

10、心内膜炎、急性心包炎

11、严重内科疾病,包括肝肾功能衰竭

四、治疗过程

1、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mg/Kg(最大量90mg),其中10%先静脉推注,其余加入液体连续静脉点滴(1小时)UK:0.9%盐水100ml+UK100-150万IU,静脉点滴1小时,或按rt-PA静点方法进行。

2、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和出血征象

3、测血压q15min×2h,其后q30min×6h,其后60min×16h

4、生命体征q1h×12h,其后q2h×12h

5、神经功能评分q1h×6h,其后q3h×72h

6、24小时后每天神经系统检查

7、用药后卧床24小时,其后再评价

8、维持血压低于180/105mmHg

9、如果出现严重头痛、急性高血压、恶心和呕吐,停止使用rt-PA或UK,即刻CT检查

10、24小时后重复CT检查

11、原则上24小时内不使用静脉肝素和阿斯匹林,24小时后重复CT没有发现出血,可以开始使用阿斯匹林和/或肝素

12、用药后45分钟时检查舌和唇以判定有无血管源性水肿,如果发现血管源性水肿立即停药,并给予抗组织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四、神经保护剂

所有的神经保护剂均处于实验阶段,目前尚无一个独立的神经保护剂表明影响卒中的预后。

可考虑的用药为:胞二磷胆碱、钙拮抗剂(低灌注梗死禁用)、银杏制剂、硫酸镁等。

使用方法:最好联合用药。五、中药治疗

目前尚缺乏可靠数据表明中药影响病人的卒中预后,无循症医学依据。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可参考使用适宜的中药制剂。

六、其它治疗

若急性梗死延误治疗的时间较长,将不适合溶栓治疗。对此类患者定时反复神经系统检查,以确保卒中无发展。内科疾患,如低、高血糖、低容量、低血压、心衰、缺氧、高热,应予以纠正。寻找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应处理。

自然史五年累计生存率为50%-75%,大面积梗死死亡率接近80%神经缺损症状在半年后明显好转1.5年后日常生活无法自理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大面积梗死者预后不佳脑血管病的防治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高血压

1.国内外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

舒张压<90mmHg)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2.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

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

高血压病的人群患病率在我国约10%,而老年人在60岁以上的却达33%以上,65岁以上者更达50%。因此,预防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本病是一种慢性发生、进行性发展的疾病,预防措施从青少年起就应该开始。

①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情绪乐观,加强体育运动。

②淡食慎味,保持正常体重。血压升高与摄取食盐量有一定关系。如果每天食盐量少于6g,则不易发生高血压,淡食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做到不吸烟、少喝酒,饮食慎味,使体重保持标准水平,对预防本病也有重要意义。

③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病人。

老年高血压病多是中年高血压病的延续,少数病人,甚至早在青年时期就已开始。因此,定期进行体检,有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④保持环境安静,忌喧闹。

⑤睡眠应当充分,注意避免久卧伤气。

⑥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

⑦注意防寒保暖,天气变化时要及时更换衣着,特别是严冬季节,清晨起床或夜间临厕时更多加小心。

⑧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忌肥甘辛辣过咸与煎炒。戒忌烟酒。失眠者睡前忌茶与咖啡。

⑨调控血压,平稳降压,应用长效制剂。老年人血压过高,往往容易损伤血管内膜,但血压过低,血粘度增高,脑供血不足又易发生脑梗塞,特别是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常常是完全性脑梗塞的先兆。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控血压,如发现患者血压骤升、骤降,或出现一过性眩晕加重,甚至晕厥,应立即对病人进行监护,作出紧急处理。防治误区就病人及其家属而言,高血压病防治方面的认识误区可以从随意性、盲目性、与片面性三个方面来加以概况。

随意性表现为:

(1)“跟着感觉走”高血压病是一个慢性病,它严重危害人体重要脏器——心、脑、肾,然而开始一段时间里是隐袭进展的,为数不少的患者在患高血压相当长的时期内(数年、乃至十几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或感觉,部分患者因此十分大意,不予必要关注,甚而讳疾忌医;

(2)诊治无计划,随意就诊、道听途说地随意用药,随意停药、中断治疗。防治误区盲目性表现为:(1)重治疗、轻诊断部分患者极其家属可能会出于经济原因拒绝必要的相关检查——高血压病的相关发病背景因素与相关靶器官——心、脑、肾受损情况的诊察;此外,自己不注意经常监测自身的血压变化;不重视病历的作用,随诊随弃;不知道只要有可能就应选择信得过的医师,并相对固定,以便经治医师熟悉自己的病情,给予恰当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防治误区(2)错误理解高血压病治疗仅是降压药治疗很多患者只看重药物治疗,而且可能错误地理解药物治疗也仅仅是降压药的应用。其实真正合理有效的高血压病治疗必需是综合性治疗——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有机结合。非药物治疗包括合理饮食与科学营养、心理按摩与心理调适、戒烟限酒以及健身锻炼等。现实中许多患者过多依赖于药物,而对非药物疗法颇不重视,譬如有人一方面服用降压药、一方面又继续嗜烟,如此其药物治疗带来的好处也就化为乌有。再者,药物治疗也常常并非局限于降压药的应用,可能还必须结合应用改善糖代谢、脂代谢,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脑、肾等药物方能达到最佳疗效。

防治误区(3)治疗不规范、断断续续这使得血压反复波动,结果心脑血管事件有增无减。造成用药中断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对高血压病必须长期治疗认识不足,有的患者有一种误识,即血压一旦降了下来便以为可以停药了,过分担心用药时间长会引起不良反应。这种错误认识应当消除,要明确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后,一般需减量坚持用药,通常不可随意中断用药,许多患者需要终身用药以保持血压的理想水平,以便减少靶器官受损数目及受损程度。防治误区(4)治病心切,仅对作用快的降压药“情有独钟”。高血压病一般为终身慢性经过疾病,治疗强调规律性和个体化、且不主张一下子将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应当是逐渐降至理想或目标水平。但许多患者由于治疗心切,总想在一两天内就把血压降下来,如果用药几天后血压未能降至正常水平便频繁更换药物。这样一种药尚未起效前就已换用了另一种药物,总是“劳而无功”。造成血压波动不定。其实多年的高血压患者不需立即快速降压,而是应该缓慢,平稳——在全日24小时内降压,对此,长效降压药可达此目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应尽量用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防治误区(5)轻易迷信降压药品或器具的厂家或商家的广告宣传高血压病的治疗相当复杂,长期与艰巨,现代大量医学实践证明要取得满意疗效,必需充分个体化。这需得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医师们而言,亦非易事。病人切不可贸然听信各种媒体渠道里充斥着的由诸多荒言谬语堆砌而成的药品或产品的广告宣传.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降压药物的合理使用

目前用于降压的药物有6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α受体阻滞剂。应用降压药治疗的原则:①小剂量开始;②多种药物合理的联合使用;③初始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应改另一类降压药;④使用长效制剂。约有50%~60%的患者只需一种降压药即可使血压得到满意的控制,另外40%~50%则需要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联合应用。

降压药物的选择应以个体化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血生化改变、靶器官损害、血压值及其并发症等因素选择用药。1.高血压无靶器官损害者中,年轻患者多属高动力型、心排出量增加、脉压大、血压波动大伴心动过速等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老年患者由于外用血管阻力增高,应选择ACEI或钙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2.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及痛风者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3.合并左室肥大和心绞痛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4.合并心脏病、心力衰竭者,宜选用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或利尿剂;5.合并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应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6.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宜选择袢利尿剂或钙拮抗剂,当血肌酐<3mg/dl时可选用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7.合并脑梗死者应选择钙拮剂或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有效的药物联合应用包括利尿和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ACEI;钙拮抗剂(二氢吡啶类)和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ACEI;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5种方案。

通过长期随访,合理治疗3~6个月,一般可使血压达目标值,若未达目标值应考虑其他原因。建议: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建议≥35岁者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2.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3.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杜区,定期筛查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随诊4.对于早期或轻症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

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心脏病各型心脏病(心房纤颤、扩张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美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何种血压水平,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对缺血性卒中而言,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者其相对危险度均为2.2,先天性心脏病为1.7建议:1.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3.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

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4.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

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糖尿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因此,应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建议: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血脂异常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有3项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

19~31%建议:1.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2.对既往有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且Tc高于5mmol/L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TG增高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吸烟

1.Shinton对22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表明,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度随吸烟量而增加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吸烟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约为2.5~5.6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2.长期被动吸烟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Bonita其同事发现,在去除年龄、性别、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史的影响后,长期被动吸烟者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比不暴露于吸烟环境者的相对危险增加1.82倍建议:1.劝吸烟者戒烟(动员吸烟者亲属参与劝说,提供有效的戒烟方法)2.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3.促进各地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吸烟法规,如在办公室、会议室、飞机、火车等公共场所设立无烟区,仅在指定地点可供吸烟,以减少被动吸烟的危害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饮酒男性每次喝白酒不超过50ml(1两,酒精含量~30g),啤酒不超过640ml,葡萄酒不超过200ml(女性饮酒量需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而每天饮酒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建议:1.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孕妇更应忌酒2.饮酒者一定要适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次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0~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