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江苏专用)_第1页
高二历史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江苏专用)_第2页
高二历史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江苏专用)_第3页
高二历史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江苏专用)_第4页
高二历史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江苏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江苏专用)全解全析(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刘向意在说明(

)A.争霸战争的激烈 B.民族交融的发展C.贵族统治的衰落 D.礼乐制度的崩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所形成的等级关系遭到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争霸战争的状况,无法得出“争霸战争的激烈”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族文化交流,无法得出“民族交融的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官员的选拔和权力的传承,无法得出“贵族统治的衰落”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关市律”规定:“为作务(手工业)及(到)官府市,受钱必辄人其钱缿(钱罐)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规定)者赀(罚)一甲(铠甲)”这表明秦朝(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盐铁官营做法C.注重工商活动管理 D.强化市场税收意识【答案】C【解析】材料“从事手工业者到官府所设的市上,收钱必须马上放入钱罐中,并让人市的其他人看到。不遵从这一规定的,罚他制作一件铠甲的费用。”体现了政府注重工商活动管理的政策,C项正确。A项虽然是秦朝实行的政策,但与材料的主旨不相符合,排除A项。B项是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D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D项。故选C项。3.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下图唐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胡旋舞》(现代摹本)。该图(

)A.说明政府较重视丝路文化 B.体现隋唐文化深受吐蕃的影响C.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D.表明唐代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体现了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行为和态度,无法得出“政府较重视丝路文化”,排除A项;吐蕃属于西藏地区,而非西域区域,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唐代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4.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变化反映了(

)A.重农抑商观念的强化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农业经济地位的提升 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地占有者的称呼由“豪强”变为“田主”,这说明百姓对土地兼并行为的看法发生改变,由不认可到认可,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大的是土地兼并得到认可,不是重农抑商观念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百姓逐渐对土地兼并行为的认可,不是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百姓逐渐对土地兼并行为的认可,无法得出农业经济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5.《乾隆会典》规定:百岁老民赐银30两,建坊里门题以“升平人瑞”四字,若是老妇人,则题“贞寿之门”四字,逾百岁者加赏银10两内府币;一百有十岁者,倍之;百二十岁以上者,请旌加赏不拘成例,此举旨在(

)A.缓和满汉矛盾 B.增进政权认同 C.重塑理学地位 D.延续敬老传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百岁老民赐银30两,建坊里门题以‘升平人瑞’四字,若是老妇人,则题‘贞寿之门’四字,逾百岁者加赏银10两内府币;一百有十岁者,倍之;百二十岁以上者,请旌加赏不拘成例”可知,材料中体现乾隆帝对老人生活的关注,这是弘扬孝文化的体现,对于满清,其目的在于增进政权认同,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满汉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理学自南宋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未涉及重塑,排除C项;延续敬老传统是表现,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6.19世纪80年代,思想家王韬评价《万国公法》时,认为其约束性以国际公理为依据,但“国强则公法我得而废之,亦得而兴之;国弱则我欲用公法,而公法不为我用”。据此可知,王韬的主张()A.表明外交思想迈向理性务实 B.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C.旨在维护国际法的公平正义 D.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王韬认为,如果国家实力强大,国际公法就会成为强国使用的工具。但如果国家实力弱小,国际公法便不会维护弱国的利益。说明国际公法能否发挥作用最终还是取决于国家实力,由此说明王韬的外交思想体现了理性务实,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王韬外交思想的特点,并不是在揭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仅能体现王韬外交思想的特点,并不能体现他的外交思想的目的,排除C项;王韬的外交思想中并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7.1905年,张謇向清政府上奏:“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驳驳(迅速)为文明之先导矣。揮(探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才,岂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张謇旨在强调(

)A.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B.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C.近代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 D.图书馆、博物院比学校更重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可得出张謇强调西方的进步根本在于其教育的发展,以及有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资源,说明他认为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A项正确;学校教育只是材料中所强调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的公共教育资源也是重要方面,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教育的落后,而是西方教育的优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把图书馆等与学校进行比较,二者是同等重要的,排除D项。故选A项。8.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表明(

)A.国民革命在全国获得了局部成功 B.中国国民党的阶级属性已发生变化C.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壮大了力量 D.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已经分崩离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根据材料“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可知,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使后者演变为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的政党,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国民革命在部分省、市获得成功,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党内合作”,排除C项;北洋军阀的统治被动摇是在北伐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是1942年拍摄的八路军在延安开荒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

)A.抗日敌后战场根据地建设 B.土地革命如火如荼的开展C.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推广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42年拍摄的八路军在延安开荒的场景”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延安开荒就体现了抗日敌后战场根据地建设,A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至1937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是在1978年,排除D项。故选A项。10.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的重要意义是(

)A.提高国防能力和改善国民经济布局 B.融治国际关系营造和平环境C.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开启现代化进程 D.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制度优势【答案】A【解析】三线建设主要是在中苏关系恶化背景下兴起的,其开发了西北西南地区,一定程度上提高国防能力和改善国民经济布局,A项正确;三线建设首先是为了备战,因此其战略意义重大,与营造和平国际环境无关,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的战略决策,排除C项;D项与制度优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中共十三大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九大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述认识的变化是基于(

)A.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B.我国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中共对历史正反经验教训的总结D.中共一直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答案】D【解析】中共十三大(1987年)和十九大(2017年)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中共一直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2017年的十九大,距离1987年的十三大,已经过去30年,因此根据社会现实的深刻变化,做出新的认识判断,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D项。12.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用漫画式的手法评议古希腊的民主制:“他常常想搞政治,经常心血来潮,想起什么就跳起来干什么说什么,有的时候他雄心勃勃,一切努力集中在军事上,有的时候又集中在做买卖发财上。他的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他自以为他的生活方式是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并且要把它坚持到底。”可见柏拉图认为(

)A.古希腊民主制给予人们充分的人身自由B.古希腊民主制让人们感受到自由和幸福C.古希腊民主制导致政治生活混乱和无序D.古希腊民主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答案】D【解析】“经常心血来潮,想起什么就跳起来干什么说什么,有的时候他雄心勃勃,一切努力集中在军事上,有的时候又集中在做买卖发财上。他的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表明古希腊的民主制导致政治生活混乱和无序,C项正确;古希腊民主制给予人们充分的人身自由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古希腊民主制让人们感受到自由和幸福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古希腊民主制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表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B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C[美]伯恩斯、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说到:“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D《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A B.B C.C D.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朝鲜和日本。根据所学可知,《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日本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说明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了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D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奴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而非封建社会,排除A项;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的是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不能说明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较高的文化,无法判定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排除C项。故选D项。14.“路德出色的语言功底,不畏强权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广大人民的责任感,促使德语版《圣经》的问世。1522年德译《新约》出版发行……这鼓舞了其他国家的译者,纷纷把《圣经》译成其民族语言版本进行传播。”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 B.新教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麻醉人们思想C.马丁·路德沉重打击教会势力 D.欧洲各国发展为专制王权国家【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路德改革中体现出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广大人民的责任感”鼓舞了其他国家“纷纷把《圣经》译成其民族语言版本进行传播”,说明路德改革在对民族语言重视的基础上,强化了民族认同,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新教主张纯洁基督教义,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排除B项;马丁·路德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欧洲各国以前多是专制王权国家,即使在路德改革的时候,很多国家仍然是专制王权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图为1896年发表于瑞士苏黎世《新信使》杂志中的一幅漫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根据漫画内容,下列命名最为合理的是(

)盆上德文意思是:“资本主义的集水盆”A.《资本原始积累的快速发展》 B.《垄断组织改变经营方式》C.《资本主义紧张的劳资关系》 D.《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幅漫画通过描绘一个盆子来象征资本主义,盆子里装满了金币和纸币,而从盆子中伸出的许多手正在争夺这些财富。这个形象很可能在讽刺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不均以及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C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的快速发展主要在工业革命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是经营方式的改变,且没有体现垄断组织,排除B项;材料主旨“资本主义发展”,而“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1881-1912年欧洲在亚洲和非洲征服与夺取权力的全部进程,都是基于同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说辞:富有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强者权利说’,即所谓当地人没有能力对自身实行有序管理,以及在与欧洲对手的竞争中维护本国利益。”据此可以判断(

)A.强权政治推动殖民扩张 B.弱肉强食成为国际共识C.欧洲国家协调侵略步伐 D.亚非地区缺乏自治能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1-1912年(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欧洲在亚洲和非洲征服与夺取权力的借口是“强者权利说”,认为亚洲和非洲人没有能力管理自己、保护自己,所以,欧洲殖民国家来充当保护者,实质是通过强权政治推动其在亚非的殖民扩张,A项正确;据材料,“弱肉强食”是欧洲殖民国家的做法,不是“国际共识”,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欧洲国家间协调侵略步伐,排除C项;据材料,欧洲殖民国家认为“亚非地区缺乏自治能力”,实质是其强权政治推动对亚非的殖民扩张,而不是亚非地区真的缺乏自治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所谓“道”的划分,道之下是州统县的地方行政制度,唐太宗贞观初年,把全国分为十道,这时道只是一种监察巡视的区域,巡视道的官员都属临时派遣的性质,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常设的“采访处置史”管理,后来地方官吏的权利日益增大,节度使往往兼领道的长官,掌握军政大权,道也成为军事割据区或行政区,于是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摘编自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材料二

在各级地方官的设置上,宋朝基本上是针对节度使的权力开刀的。宋统一后,起初是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在路之下,宋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州、县两级,与州平级并存的还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增设“监司”、“通判”等职,有力地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但也造成宋朝冗官多的弊病。——摘编自周宝珠、陈振主编《中国历史·宋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唐到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趋势。(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的不同结果。(8分)【答案】(1)变化趋势:由地方专权到分权制约;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所辖范围逐渐缩小,数量却逐渐增多;地方逐渐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管理模式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2)唐: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国家分裂局面。(4分,每点一分)宋: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导致宋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处于弱势;引起北宋中期社会改革;社会阶级矛盾尖锐。(4分,每点一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至宋(中国)。根据材料“后来地方官吏的权利日益增大,节度使往往兼领道的长官,掌握军政大权,道也成为军事割据区或行政区”“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在路之下,宋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州、县两级,与州平级并存的还有府、军、监等机构”可知,由地方专权到分权制约;根据材料“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分全国为十五道”“宋统一后,起初是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可知,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所辖范围逐渐缩小,数量却逐渐增多;根据材料“在路之下,宋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州、县两级,与州平级并存的还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增设‘监司’、‘通判’等职”可知,地方逐渐实行多层次管理;根据材料“在各级地方官的设置上,宋朝基本上是针对节度使的权力开刀的。宋统一后,起初是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在路之下,宋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州、县两级,与州平级并存的还有府、军、监等机构”可知,地方管理模式在继承中有所创新。(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中国)。唐朝:根据材料“后来地方官吏的权利日益增大,节度使往往兼领道的长官,掌握军政大权,道也成为军事割据区或行政区,于是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国家分裂局面。宋朝:根据材料“在各级地方官的设置上,宋朝基本上是针对节度使的权力开刀的。宋统一后,起初是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在路之下,宋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州、县两级,与州平级并存的还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增设‘监司’、‘通判’等职,有力地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但也造成宋朝冗官多的弊病”和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宋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处于弱势;引起北宋中期社会改革;社会阶级矛盾尖锐。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甲午战后,为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与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借款1600万英镑,利息为4厘5,限45年还清。因关税抵额不足,另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江苏、湖北、浙江和江西四省七处厘金(清末至民初征收的国内贸易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即1%)抵偿部分债款。这一举措意味着庞大的厘金税收通过海关纳入户部直接管辖范围,地方财政收入将严重缩减。为弥补厘金抵债省份损失,清廷推出以昭信股票银为主,裁兵节饷、丁漕折钱平余款项为辅的拨补方案。却因拨补款的来源不够稳定,各种牵制因素变动不居,造成拨补虚悬的窘境。抵债省份和承协省份再三呼吁改变拨款无着的困局,但因调整难度大,随后又新增庚子赔款等筹款压力,户部对拨补方案仅作了微调,相关省份只能自行应对困局。清廷固执于“内重外轻”观念,财政调度能力渐趋低下,央地矛盾不断升级,演变成内外失信态势,这是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的关键因素。——摘编自王静雅《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财政纾困筹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实质问题。(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的原因。(8分)【答案】(1)特点:与列强侵华战争赔款直接相关(带半殖民地色彩);内重外轻,加强中央集权;拨补途径较多但不稳定;清廷财政调度能力低下(失败告终)。(4分,每点一分)实质:清政府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2分)(2)清廷“内重外轻”的治理观念(央地矛盾,内外失信);清末统治腐朽,积重难返;目的不是发展经济,而是维护专制统治;清廷财政治理能力低下;列强侵略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解析】(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为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与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借款1600万英镑”得出与列强侵华战争赔款直接相关;根据材料“这一举措意味着庞大的厘金税收通过海关纳入户部直接管辖范围,地方财政收入将严重缩减”得出内重外轻,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清廷推出以昭信股票银为主,裁兵节饷、丁漕折钱平余款项为辅的拨补方案。却因拨补款的来源不够稳定,各种牵制因素变动不居,造成拨补虚悬的窘境”得出拨补途径较多但不稳定;根据材料“财政调度能力渐趋低下,央地矛盾不断升级,演变成内外失信态势”得出清廷财政调度能力低下。实质: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结合上述材料可知,晚清政府财政危机加重,反映了清政府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2)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根据材料“清廷固执于‘内重外轻’观念,财政调度能力渐趋低下,央地矛盾不断升级”得出清廷“内重外轻”的治理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晚清的腐朽统治、财政目的及治理能力以及列强侵略进行分析解答。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1950年到1976年,中国正式与受援国签订协议的援助款额为619亿人民币。约80%的金额都用来援助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罗马尼亚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对外援助在内容上主要由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援助、军事援助和现汇援助这四部分构成。新中国领导人将对外援助视为贯彻革命外交路线的手段。——摘编自蒋华杰《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8—1918)》材料二

1980年11月国务院指出对外援助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95年起中国以优惠贷款作为新型援外方式,主要投向受援国的经济基础设施领域。在促进受援国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对外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援外志愿者等也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方式。援助领域已从经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工业、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摘编自刘方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对外援助的不同。(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调整对外援助政策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意义。(4分)【答案】(1)改革开放前:援助对象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援助内容以成套项目、物资、军事、现汇等为主;为贯彻革命外交服务;不计成本和回报。(4分)改革开放后: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严格控制援助金额,讲求互惠互利;援助形式多样,遍布多个行业领域;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4分)(2)原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意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获得了更广泛的政治支持和丰厚的经济回报,促进了受援国的综合发展,有利于新时期的和平外交。(2分)【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不同:改革开放前:根据材料“约80%的金额都用来援助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罗马尼亚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可知援助对象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根据材料“对外援助在内容上主要由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援助、军事援助和现汇援助这四部分构成”可知援助内容以成套项目、物资、军事、现汇等为主。根据材料“新中国领导人将对外援助视为贯彻革命外交路线的手段”,可知为贯彻革命外交服务。根据材料“中国对外提供的援助不仅数额大、力度大,而且让渡性也很高。以贷款利息为例,1964年中国政府将全部贷款改为无息”可知中国对外援助不计成木和回报。改革开放后:根据材料“1980年11月国务院指出对外援助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可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根据材料“援外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可知严格控制援助金额。根据材料“在促进受援国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知讲求互惠互利。根据材料“援助领域已从经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工业、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可知援助形式多样,遍布多个行业领域。根据材料“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可知改革开放之后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对外援助是一种独特的外交方式,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潮流等角度分析,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经济回报以及新时期的和平外交等角度回答。中国调整对外援助政策的意义为:对外援助作为对外关系的一个方面,它与一国整体的价值取向和外交战略紧密相关。在发展和巩固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友谊、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获得了更广泛的政治支持和丰厚的经济回报,对外援助是实现我国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促进了受援国的综合发展,有利于新时期的和平外交。20.(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