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6000字(论文)】_第1页
【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6000字(论文)】_第2页
【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6000字(论文)】_第3页
【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6000字(论文)】_第4页
【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6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指城市在面对环境的变化和大量雨水所带来的自然灾害时,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城市的地面径流丰富时,地面能通过吸水、渗水、净水,把这些水资源合理有效的储存起来,当城市水资源缺乏时,能把水资源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满足城市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合理应用,既缓解了城市的内涝,又有效保障了水资源的供给,合理有效地使城市的生态发展得以平衡[1]。近年来,因温室效应导致我国常出现极端天气,夏季时诸如山西、河南等地区频繁暴雨,排水系统无法承载超标雨水,形成内涝,给人们的财产及生命安全都造成威胁。为此,市政单位要加大重视力度,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并针对相关问题及时处理,以全面提升城市的吸水、排水能力,给生态环境平衡及人们生活的舒适度提供保障。1.2研究意义我国的海绵城市发展历程,归纳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而后总结了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海绵城市建设及改造工程的设计方案。由于城市建设大量使用浙青、混凝土、水泥等材料,这些材料的透水率极低或几乎不透水,同时人多地少的城市现状造成建筑容积率居高不下,这些都导致大面积的城市雨水无处排泄。原本渗水良好的松软土地,变成坚硬不透水的建造材料后,无法下渗的雨水就要另寻出路,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雨水去处,就会导致雨水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的增大,并提前径流峰值的到达时间。对于小范围不透水下垫面的增加或可依靠加重周边自然土壤的渗水负担得以解决,但城市大面积不透水下垫面的排水问题,则需另寻有效办法。现今中国大多数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盲目扩张的“摊大饼”现象,此类问题在平原地区尤为突出。城市建设区域的盲目扩大,会更加加剧城市中心区的排水难题。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海绵城市雨水系统初见成效。如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形成一套完善的雨水管理体系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要想推动这一进程就必需加强宣传普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对民众共同朝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而努力有着重要意义。1.3研究目的通常情况下,城市管网建设总是落后于城市建设。城市开发往往是由中心向四周发展,但城市规划部门不能准确的预料到城市最终的发展规模。在管道建设的初期,周边区域还没有规划好,给排水系统不能一步到位。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周边的开发区逐渐发展成区域中心,导致原有的管网又不能满足新的使用需求。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错接现象严重。在城市雨污分流的片区会经常出现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错接的现象。污水管道应通向污水处理厂,雨水管道通向城市河流。如果污水管道错接到雨水管道,则会将城市污水直接排向河道,污染城市水体;如果将雨水管道错接到污水管道,就会导致城市内费,因为污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和管径要远远小于雨水管道,它无法满足暴雨时出现的短暂大流量排泄需求。另一方面,即使是在雨量不大的时候,不需要处理的雨水进入污水管道,会稀释污水的浓度,增加了污水总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探索,最后应能达到如下目的:第一,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最初建设的理念是以解决城市降水过多的问题为出发点,我们要改变单纯靠市政排水管道和泵站排水的现状,要更好地依靠城市生态系统存储,排放降水,合理利用人为调节和生态调节两方面来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第二,形成良好的水循环系统,保持城市的水土,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的内涝,也能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的问题,为城市建立良好的水循环系统。第三,改善城市的绿化和自然景观,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要对道路及居住的小区道路进行合理分割,加大绿地的使用面积,在道路上采用透水式铺装的办法,增加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也会增加湿地、公园的建设,为城市增添美丽的自然景观。1.4国内外研究综述1.4.1国外研究综述在国外,德国的城市地下管道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德国的城市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排水设备,它们不但能高效地排出污水,而且能使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均衡。比如德国首都柏林有9646公里的地下水道,有些甚至有140年的历史。柏林市区内的大部分管道都采用了混合管道,能够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节省地下空间,且不会阻碍内陆铁路和其他地下管道的运行。而在市郊,则大部分采用独立的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在不同的管线上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水质处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从20世纪后期开始,“雨水工程”一直是瑞士在国内的一项重要工作[3]。这种方法成本低,效率高,实用性强。在瑞士,很多建筑物和住宅的外部都安装了专门的雨水循环系统,并在内部安装蓄水池[4]。雨水经过管道处理后可以重新利用。除饮用水外,基本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其他生活用水[5]。瑞士政府还采取了税收减免和补贴等政策,鼓励人们建造节能住宅,以回收雨水,节约大量水资源,但几乎不会出现城市内涝现象[6]。城市管道经常会有堵塞现象发生,一者由于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为图方便将各类生活垃圾不区分雨污水就倒入附近的管道,此类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菜叶、动物毛皮、油脂和难降解的各类杂物,长期堆积就会形成粘稠的膨胀物,严重堵塞地下管线和污染城市河道,此类现象在餐饮集中区十分明显。另一者则是雨后的雨水夹杂着大量树叶、齡泥、地面垃圾等径流污染物进入排水管网,若清理不及时,长此以往则会堵塞管道与河流。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管道、河流游堵,都会影响到排水效果,或者延长了排水所需的时间,或者增加了雨水峰值时积水量。1.4.2国内研究综述在国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城市化建设,至2018年城市化水平已达60%左右叫[7]。传统的城市雨水快排模式引起城市径流量大幅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同时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等各种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南京、广州等大城市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为了缓解城市“逢雨必涝”的局面,解决城市水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我国开始掀起建设海绵城市的浪潮。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它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8]。2017年“海绵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近年来,武汉、南京、广州等大城市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为了缓解城市“逢雨必涝”的局面,解决城市水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我国开始掀起建设海绵城市的浪潮[10]。此外,各省市也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实践,相继批准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11]。通常城市建设过程中比较侧重地上建设,不重视地下建设,因为与宽敞的柏油马路、漂亮的街心公园、林立的摩天大楼这些相比,地下管网建设的好坏不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美观,只有在出现暴雨时才会凸现出来。而地下管网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并且不能直接刺激地区经济的增长,尤其在城市改建的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影响周边军民和商业的正常运营,往往是费力不讨好。所以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城市排水系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章海绵城市的概念界定2.1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一种“弹性”很大的城市,它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和应对降雨导致的自然灾害,也称为“水弹性城市”。它就像一片海绵,在下雨的时候可以吸收、储存、渗透和净化本地或邻近地区的雨水,补充地下水,调整水的循环,如果出现干旱和缺水,可以将储存的水分排出并使用,这样就可以让城市的水变得“自然”,不再依靠下水道之类的“灰色设施”。中国的年际降雨量变化很大,一年中的降雨季节不均匀。6~9月,降水占全年总雨量的60%~80%.东、西、北、南,由于尺度、海陆等因素的作用,气温、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南部接近大海,水分相对丰富,北方接近内陆,缺少水分,季风从南到北逐渐减弱。由于天气的不稳定,导致了夏季的强降雨和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多变的降雨现象已成为一种内涝灾害。最近几年,全国多地出现了强降雨。2015年,我国20个省遭遇了近几年来难得一见的特大暴雨。这说明这个城市的下水道排水出了大问题。此外,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江西省新余市的仙女湖发生的一次严重的水污染事件。由于水污染,中国的水资源也严重短缺。然而,目前国内城市的雨水利用效率并不十分理想。城市排水的传统方法是采用工程管道直接排出。争取尽快排除雨水,使雨水不会在城市中渗透和蒸发,影响城市地下水的补充,人为增加径流,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会影响到城市上空气流的运动状态,一方面钢筋混凝土与沥青等建造材料的比热要远远小于自然土壤,吸收同样的热量其上升的温度要高于自然地面。另一方面,建筑物本身对风和气流有阻栏作用,这两者都会使城市形成“热岛效应”。这种“热岛效应”会使城市上空气结层不稳定,容易形成热力对流,引发对流降雨。而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物加大了下垫面的粗糖度,阻碍了降水系统的移动,加大了降水强度和延长了降水时间。2.2城市雨洪管理现状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的雨洪管理系统十分落后,很多城市给排水设施几乎没有形成系统,各自为战,绝大多数城市消纳雨水的途径极为单一,仅仅依靠地下管网独力支持。实质是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保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峰值出现时间等。传统的开发模式会提高地块的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并提前峰值的出现时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开发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但是可以极大地改善传统开发模式的弊病。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口较少,土地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绿地的保有率也比较高,在雨水的源头有充足的场地来消纳径流增量。而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依靠场地源头的分散式雨水消纳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因为我国的国情人多地少,且人口大量集中在平原、沿海等各大城市,城市所在地的土地开发强度往往过量,所造成的结果一者没有足够的源头绿地来消纳雨水,另一者过量的土地开发会加大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使问题更加严重。所以在我国不可单纯的依靠场地源头的雨水消纳来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还应深入到中途、末端等各个环节中,全程综合处理,实现开发前后场地的水文特征基本一致。概括来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从前期的规划设计,到后期的实施建造,都应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的内容,统筹协调好城市规划、给排水、园林、建筑、道路、水利等各专业部门,共同营建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因此,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费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内游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城市内费灾害发生时,城市交通、网络、通信、水、电、气、暖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瘫痪,社会经济活动中断,其灾害损失已远远大于因建筑物和物资破坏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2.3海绵城市的起源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许多城市都遭遇过严重的积水。联邦政府延迟了降雨的流入受纳水体的时间,并通过挖深的隧道来减轻降雨和洪灾。因此,以建造深隧道和储罐为措施的第一代城市雨水和洪水管理理念——最佳实践管理(BMPs)已经形成。BMPs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雨洪问题,但也存在局限性:⑴占地面积大,施工影响大;⑵投资大,须由政府主导建设;⑶设施功能单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了“低影响开发(LED)”的第二代洪水治理理念。规划控制目标通常有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由于不同地区的水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不甚相同,应合理的选择主要控制目标。通常情况下,径流总量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径流污染和雨水资源化利用这两项指标。所以大部分地区可选择把径流总量作为最主要的规划控制目标。城市的下垫面种类多样,物理、化学性质复杂,包括各类的生活垃圾、渣土、枯枝败叶等。由于地表径流冲刷城市下塾面会将这些污染物带入城市水体,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的改变,同时,一些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还会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并产生潜在的二次污染,是仅次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第二大非点源污染。在同一地块,不同的用地性质也会对径流污染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商业区和居住区会有不同的产污特征;不同下塑面的地表径流也会有不同的产污特征,如草地比浙青路面对地表径流会有一定的净化作用。LID注重从源头进行控制,以达到对雨水和洪水的管理,代表性的工程措施包括绿色屋顶。大多数LID工程措施的实质是提高城市的雨水吸收和分流能力。LID可以对BMPs的局限进行弥补:⑴占地小;⑵单个项目投资相对较小;⑶具备景观功能。21世纪初期,BMP与LID技术的发展使第三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绿色暴雨基础设施(GSI)应运而生。类似的概念已在美国成为“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在澳大利亚成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海绵城市”是我国在基于GPS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将BMPs与LID相结合的海绵城市,不仅关注源头控制,还关注终端治理。2.4海绵城市载体概述海绵城市需要“海绵体”作为载体,包括城市原有或规划新建设的城中河、池塘、湖泊、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备等基础设施,具有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均是构成“海绵城市”这一个“大海绵”的海绵体。被自然土壤、城市绿地等吸收,起到饶灌绿地和补充地下水的作用;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调节、收集、蓄存,在大雨过后可以用于道路降尘、洗车、冲洗厕所、饶灌绿地、补充河道景观用水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途。大多用于绿化喷灌和公厕用水。修建蓄水池之前,而现在绝大多数雨水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也减轻了市政排水的压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也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目标之一,它需要跟低影响开发设施中的各类调蓄设施紧密结合。在制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时,也不可盲目的追求高利用率,过多的收集雨水会影响到正常的水生态循环,需要根据实际地块的水文特征和用地性质进行综合制定。雨水被“海绵”渗透、储存、净化、再利用,最终剩余的雨水通过管道和泵站排出,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排水能力,缓解了城市的内涝压力。

第三章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1改造项目会对各类社会活动造成较大影响改造项目盲目的追求高利用率会对各类社会活动造成较大影响,过多的收集雨水会影响到正常的水生态循环,需要根据实际地块的水文特征和用地性质进行综合制定。无论是对城市道路的透水改造,还是对居民建筑、商业建筑进行屋顶绿化,都会影响到交通、居住、商业等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若这种影响范围大、程度深,或影响的人群数量多、社会阶层复杂,那么这类改造设施一定不能顺利进行。要探究海绵城市建设中体制机制中的偏差,首先要理清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主体、负主管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业务流程关系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主要由市长、副市长及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海绵城市领导小组,负责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进行统筹、部署,其下属的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部门之间的日常协调沟通工作海绵城市建设涉及住建、国土、水务、规划、发改、环保、财政、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由住建局承担各部门之间的总体协调工作,制定有关政策、建设计划和技术标准;国土局对建设性用地进行管理;水务局负责指导、监督涉及到水间题的项目;市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井在其他专项规划中体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市发改委负责对项目进行立项评估及审查;市环保局负责工程建设的环评审核及水质监督;市财政局负责落实财政经费、推进项目建设;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对排水系统运行进行管理和维护、制定管理政策;房管局负责开展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及公共项目改造建设从这些分管部门的职责范围来看,仍然以传统的按部门的性质进行任务分配,没有形成一套面向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体制机制。在己有的城市设施上进行改造会受到很多限制,如屋顶绿化需要对建筑屋顶的结构进行处理;建筑内排水的雨水断接需要将内排水管道外接。且不论这些改造对周边社会活动的影响,单纯这些改造项目本身施工难度就很大,因此推行起来也会比较困难。这种体制机制的僵化导致的无效率在项目立项中的手续办理和审核过程中体现尤为明显在项目申报的准备阶段,首先需要由市城乡建设规划局报送项目建设方案到市人民政府,经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后,授权市城乡建设规划局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社会资本采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需要变更的内容需要报市政府审批市城乡建设规划局负责协调和统筹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负责项目准备、采购、监管和移交工作,直至项目移交工作结束为止与此同时,市财政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的物有所值情况进行评价,对其财政承受能力因素进行论证,井报市规划建设局进行审批随后,分别到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发展改革等部门申请办理选址、用地、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审查等审批手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再由发展和改革局进行审批,审批流程是分步骤进行的而非井行的,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的流程,市规划局需要两次向市发改局提交,先经过发改局审批过项目建议书后才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办理用地审查等内容,然后将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发改局进行审批,这一流程大大降低了审批效率在一些省市中,为了减少行政审批时间和流程,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简化为一道审批程序,三项内容不得互为前置条件,做到一次会审、一次审结对于协调难度较大的项目,以会议研究审批方式进行联审联批,按照审批部门负总责的原则审批与这种审批模式相比,海绵城市项目审批流程无疑是低效率的,由于时间在行政审批阶段时间较长,工程建设时间被压缩,在有限的时间内易对建设质量产生影响。3.2工程造价的限制毋庸置疑,一切城市改造活动都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且需求量巨大。政府部门为了节省开支,不仅对某些他们认为不必要的改造项目进行削减,并且这类环境改造项目必然会有评审环节,在该环节中评审专家去除某些内容似乎己经成为了默认的“行规”。另一方面,大部分改造类项目常常没有十分可观的资金量,而改造项目有时需要将己有部分破除后再更新,单平米造价甚至高于新建项目,但由于工程总投资的限制,导致许多大型的或复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难以顺利建成。同样的,市规划局首先要制定补助资金使用计划,井将该计划与市财政局进行商讨,商讨结果再报市政府或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审批补助计划,而后由财政局安排资金、把握支出进度建设单位若要申请建设资金,需要向市政府提交正式申请,而后由市财政局进行手续审核、批复和资金拨付从这一资金审批和拨付流程来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仍然是割裂的,依照惯例,一个部门将所负责的任务完成后移交到下一个部门,从流程看遵循着层级管理制度,事项办理需要经过逐级的审批和下达,按照这种流程进行事务办理无疑会增加行政审批时间,不利于项目资金快速投入项目建设中,一些项目会因缺乏资金而延误工期甚至停滞。3.3某些低影响开发设施适用面有限很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硬质材料为透水砖、透水混凝土,软质景观也都是偏生态化的植物组合,这与一些地块对景观风格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如商业街区倾向于高档的石材铺装,配套绿化也多是修剪整齐的简易风格等。因此某些低影响开发设施在这类地块中建设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类似的用地性质还有医疗、办公等。人才资源对于海绵城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海绵城市作为一项新兴的雨洪管理工程,需要大量综合型的专业人才,涉及生态、环保、水利、建筑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科技研发、设计适用于我国的海绵产品和设施是决定海绵城市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对这部分人才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但就目前而言,在建设一线和各个管理部门仍然存在大量人才资源缺口海绵城市人才培养需要付出成本,在国家政策井未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政策前提下,地方政府在资源约束和绩效考评要求下,就会将资源分配在更能够体现出政绩的项目中,忽视人才培育工作给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长远利益目前,在海绵城市政策落地过程中,省级政策文本中强调要加强海绵城市技术培训和学习,但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短期的培训和考察学习在市海绵城市绩效评估报告中提到,这种学习缺乏对学习实绩效果的考量,仅仅能够让建设者和相关管理人员对海绵城市进行初步的认识,无法从根本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人才匾乏的间题。3.4各方对海绵城市理论的片面认识在城市道路的机非分隔带改造中,评审人员认为只将机非分隔带改为透水材料对整个城区的透水性并没有可观的改变,因此否定了将垫层也更换为透水材质的方案。这种类似的片面观点在建设单位、施工方,甚至是很多设计方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是海绵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据测算,可以说投入资金巨大在国家级政策文本中,主要是对试点城市进行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通常而言,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多优于其他城市,从这项专项资金补助政策来看,国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资源更倾斜于经济状况好的城市,而恰恰经济状况较弱的城市更需要资金的补助从省级政策来看,《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在资金支持方面,要“坚持地方政府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原则”、“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大政府投入,在年度预算和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但实际上,大部分资金投入的压力落在地方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具体实施中,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估报告》可知,除去中央专项资金补助外,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为配套资金、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投资,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投资然而在地方层面,海绵城市建设井没有纳入到专项资金补助中,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财政而言是一种不小的负担。3.5改造过程中协调工作难度巨大城市改建会牵扯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许多人员,让其全部接受海绵城市的改造理念是一项难度巨大的工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改造的看法都不甚相同,甚至还会出现很多摇摆不定的人群,且数量巨大。这些人会在不同阶段倾向于当时的主导思想,导致协调工作反复进行,伤神费力。要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方面的压力,社会资本投资是一项较好的选择,但就目前而言,社会资本投资仍占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的小部分除去海绵城市本身具有公益性质,投资回报难以保障的原因外,社会资本投资少的原因还在于政策在风险分担、收益保障方面的缺失国家层面共有三项政策文本提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模式,从内容来看具有模糊性:《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到“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中提到“要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采取总承包方式,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整体打包运作”、《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中提到“农发行各分行要积极创新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融资模式,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和融资渠道”由以国家政策文本可看出,在国家级政策文本中仅仅提到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运用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总承包方式进行建设,为海绵城市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但对于如何保障社会资本方权益、如何进行风险分担、责权分配方面井没有进行明确的要求,这种政策的模糊性也为执行过程中进行社会资本引进埋下隐患在海绵城市政策落地过程中,同样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但同样没有明确具体实施策略和配套政策到具体落实到城市项目建设中时,对于政府在项目的收益和补偿机制方面的绩效考评要求仅为“保障机制建设方面,考核要求建立运营维护保障机制,保护各方权益,确保项目可持续经营”、“收益机制建设方面,考核要求根据项目类别建立收费标准制度体系,形成合理的政府补贴标准”从这些文本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于收益补偿机制、风险分担策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地方政府与企业在地位权力方面存在天然的不对等关系,管理的主动权集中在政府手中,社会资本方在互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强势地位将责任和经济负担转移到企业在这种缺乏政策保障的情况下,社会资本方出于对自身获利和风险承担方面的考虑,会对海绵城市投资产生迟疑。3.6相关城市管理部门的懒政行为该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在项目推行过程中,有关部门遇到协调困难或缺少基础资料的情况往往进行妥协,不能坚持海绵城市的改造理念。另一种是在海绵城市改造后,可能会增加某些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出于一己的考虑,这些部门在方案评审阶段就会大力阻烧改造的推行。这两种懒政行为都是属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导部门存在的问题,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在旧城中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将会万难实施。体制机制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探索出与当地政治体制相契合的海绵城市运行机制,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在项目审批、资金审批、招投标等方面相关手续办理简约高效这种高效的行政审批流程离不开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从国家级海绵城市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要求海绵城要统筹建设,以城市人民政府为主体进行统筹规划,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井明确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四部门对应的责任再看省级政策,在法规管制类政策工具中,有大量政策内容提及到要求市、县政府强化主体责任,把海绵城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加强规划、建设、城管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而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从国家、省级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二者都强调了部门间协调配合的重要性但从城市具体的项目建设过程来看,以为例,在《海绵城市绩效评估报告》中提到,“由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现有各类文件、规章制度改动难度大,按照原有程序办理惯性大,导致在推进过程中手续的办理、相关文件审核、招标等环节相对缓慢,延误了建设的进度”也就是说,虽然在制度规定了要部门间协调联动,但从更深层次而言井没有将海绵城市政策融入到各部门的规划和日常工作中,从事务办理的角度出发,形成一种高效的管理流程和审批制度。

第四章建设海绵城市中问题的解决对策4.1降低和把控改造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在城市建城区中,无论是交通、居住还是商业,都己经有其较为稳定的进行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城市改造,或多或少都会对原有的社会活动造成一定影响,而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影响最小的方法,和在影响可控范围内将其降到最低值。要明晰政府与社会投资者的责任边界基于城市排水工程的总体构架,按照城市地区排水划分区域、横向和竖向特点、功能性质特点、建设条件等要素划分项目工程片区,要保证各个项目片区水文单元和排水系统独立,从而划分清晰的责任边界对于不便于按照汇水分区或排水分区打包井进行考核的项目,难以严格划分责任边界的,例如新建项目与改造项目井存、涉及主体和责任单位成份复杂等情况,由政府直接投资进行建设。4.2选择工程造价小的改造方法条条道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措施往往有很多种,对于海绵城市的改造也是如此。例如在机非分隔带的改造中,不单单是改变铺装材料这一种方法,还可以将行道树树池连接起来,形成带状的下沉式绿地,既不会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也可以很好地消纳机非分隔带部分多余的雨水。开发商要做好长远规划,积极了解市场情况,学习先进技术,与时代同进步,和市场共发展。开发商的建设比例超过均衡点后,消费者的购置趋势会下降,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开发商的建设均衡点,使其不能过小,另一方面,要考虑供给速度与需求速度的匹配,供过于求的状况也不利于海绵项目的长期发展。建立成本补偿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合理的收益机制,构建海绵城市的收费标准和制度体系,形成合理的政府补贴标准,从收费机制、效益分析、收费标准、政府补贴和保障机制方面进行明确要求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存在外溢性,要明确污水处理费、公园经营设施的收费、物业服务费、土地房地产交易税费等收费标准二是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管理流程,制定监督和约束机制,制定经营运作市场化的运营维护资金保障机制。4.3扩大低影响开发设施适用面城市道路、商业街区都是白天人群集中的时间,那么改造活动就宜选在晚上进行。而对于居住区则恰恰相反,白天居民都在办公区上班,晚上回家休息,这部分的改造活动更适宜在白天进行。选择合适的施工时间不仅可以降低改造影响,使工程顺利进行,还能节约成本,加快工期。完善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体系目前,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常按照实际工程计费,缺乏对项目建成后的实际运行效果和运营维护情况的考虑,工程款项拨付与后者不直接挂钩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会出现重项目建设、轻运营维护的现象因此,海绵城市项目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应转变传统政府投资项目运营模式,更强调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按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付费,聘请第三方机构制定具体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标准和测算依据,制定明晰的按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付费方案建议从“可用性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指标”和“运营维护期使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考核指标”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既要根据海绵设施的建设效果评定付费,也考虑到后期运营维护的优劣进行付费,对海绵城市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的量化考核,促使社会资本在全生命周期内合理规划风险和收益,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维护管理水平。4.4选取低影响开发设施中最低风险开发设施在对旧城区进行改造分析时,往往不是单一的改造路径,因此需要对每种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权重分析,考虑因素包括设施造价、对社会的影响、实际效益、长期性等,根据综合权重值由高到低进行选择。为了响应海绵城市整体建设的要求,开发商要针对不同消费层级设计打造不同的项目,针对保守消费的层级的产品要保证达到政府要求的标准,控制成本同时保证质量;为普通消费可以设计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兼顾美观与实用;针对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可以采用全面先进的技术打造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了解相关的知识和讯息。明确项目风险分配机制海绵城市项目共面临着六大主要风险:包括政治和法律的风险、合约风险、投资风险、建设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非可抗力等风险其中的建设风险和运营风险都是需要注重根据各种情况而制定风险分配模型建设风险是指应按照项目建设的责任方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及分配因项目设计失误、施工质量差、工期不满足要求等导致的建设风险应由承担建设任务的项目公司承担;若因其他外部客观情况,如地质条件、工程/操作变更等导致的建造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运营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井在特许经营时间内承担项目运营维护风险,由项目运营公司定期向政府部门报告运营情况,同时政府也要承担监督和检查责任,共同降低运营期项目风险。4.5顺水推舟,借势而为对己有的事物进行改造,难度通常很大,但若找准时机,借势而为,又会变得非常容易。例如在居住小区的透水铺装改造中,实现率就很高,原因在于原有铺装破损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借更新铺装的时机将其换为透水材料,就得到了广大居民旳拥护和支持。因此对于绿色屋顶、建筑内排水断接这类较难实施的改造,不必一味坚持短期内实现,设计方可以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做法提出,等到建筑整体改造的契机融入其中,便可顺利建成。消费者要提高自身的参与意愿,消费者需求是开发商建设的起点,自主动参与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的海绵城市知识竞赛、问卷调查、文明建设等线上线下活动。在对海绵城市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自发对周围的人进行海绵理念的宣传。发对建设质量进行监督,提高建设要求,关心项目的进展,提出需求侧的问题与合理性的建议,促进海绵项目的高质量建设,推动创建美丽城乡。政府信用与社会资本投资风险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影响着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若地方政府信誉较低,在风险发生后可能通过其不平等的身份条件向社会资本方转嫁风险,使其承担损失对此,要构建地方城府诚信监管制度,着力建设监管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相关建设部门加强监督工作,各省总负责,监督指导地级市有序推进信用监督体制构建,建立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井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地方政府评价体系中,加强政府失信成本同级人大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财政部门成立督导组,统筹监督项目设计、审批、风险控制业务依托项目信息公开平台,加强项目审批流程及文件公开,强化公众监督作用。4.6分步实施,逐一实现由于工程造价的限制,许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难以一步到位。政府的激励措施直接作用于开发商与消费者群体,能直接影响开发商的开发动力与消费者的购置欲望。但开发成本与购置成本较高时,为调动另外两方群体的建设积极性,政府的激励成本也会过高,政府应当考虑成本控制,提高研发激励从而解决成本高昂的问题。政府应当以引导为主,不能将建设风险转嫁于开发商,要鼓励开发商良性竞争,不能强制消费者承担建设成本,提高消费者对海绵城市的关注参与。对此,应将这些设施合理规划先后顺序,然后分步进行,最终实现统一、有机的海绵系统,起到共同调蓄雨水的作用。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和传统项目建设不同海绵城市项目不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项目运行过程也分为不同的阶段,包含了项目的立项、建设和后期经营维护三个环节这就需要监管主体在全生命周期中做好监管,形成以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负责人、第三方组织以及公益性群体组织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组织,承担整个工程的各种监督和指导任务在项目立项研究方面围绕海绵城市在建设规划和其可行性研究的基础深入考虑该项目的必要性和其可行性规范的各种要求避免以名进行变相融资在招投标立项阶段地方政府部门可和专业咨询机构之间展开交流与合作对物有所值的招投标进行专业化评估与此同时通过搭建的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采用公开透明的市场竟争手段,来选择合适的招投标对象增加合作的成功率在项目的施工和运行阶段应当建立中期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的方法建立一套由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对项目的运作、公共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都进行评价以此来调整项目建设,纠正其中存在的偏差,保障项目建设质量。

结论海绵城市是今后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城市改建,都将充分融入这一城市设计理念。而我国在过去的城市发展历程中,这一部分几乎是空白的。因此,在现今诸多旧城区中如何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旧城己有的环境下进行改造,首先应明确改造地块的用地性质,然后根据其性质特点选择主要的控制目标:城市道路宜主要控制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适当把控径流污染和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居住小区是改造效果最明显的部分,四类主要的控制指标都能得到显著地降低,甚至可以实现错峰;商业街区是改造的一大难点,只能少量降低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城市绿地的改造重点则应放在径流污染控制和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方面。对于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城市改建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有:透水砖铺装、透水浙青混凝土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下沉式绿地、初期雨水净化设施、小型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简易生物滞留设施和雨水断接设施这9大类。由小及大,在北京市整体范围内推行海绵城市改造,与本项目有很多类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从技术措施的层面来说,前文提到的9类较易实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绿色屋顶、蓄水池、渗井、渗管、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需要视情况而定,而复杂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调节塘等虽然在本次改造中没有涉及,但是可以应用于更大尺度的海绵城市改造中。因此,对旧城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应采用适宜的方法,避轻就重,总体把控,以便能更好的推行海绵城市理念。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绿色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的逐步发展,许多发达地区已经开始积极开展建设新型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然而,在其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经常暴露出许多安全问题。例如,一些城市建设计划支离破碎,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没有系统、科学的建设方案来指导建设过程,城市规划支离破碎。但是,海绵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建设与执行都是以整个城市为基础的。制度的实施和建设不能一盘散沙。在坚持自然法则、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建设海绵城市。所有的行动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设海绵城市。要把城市的江河湖泊作为城市的框架,总体布局也要根据各城市的不同情况制定建设标准。

参考文献[1]张盼耿.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居舍,2019(34):1.[2]李羲霖,李志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地理,2018(4X):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