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进家园共育3700字(论文)】_第1页
【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进家园共育3700字(论文)】_第2页
【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进家园共育3700字(论文)】_第3页
【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进家园共育3700字(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进家园共育目录TOC\o"1-2"\h\u31734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进家园共育 127540关键字:生活教育;教育方式;家园共育 123562一、家庭层面——教育源自生活,转变教育方式 115975二、学校层面——教育服务生活,延伸教育内容 226373三、家园共育——生活与教育相辅相成,家庭与学校协同共进 332058参考文献 3摘要:我们常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均衡,导致教育与生活相脱离,带来了很多弊端。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我们需作出调整:从家庭层面,父母需要转变教育的方式,以自身为榜样,身体力行的改变孩子;从学校层面,教师需要延伸教育的内容,根据幼儿园学生的特点,开展“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在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前提下,家庭与学校要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实现教育的最优目的。关键字:生活教育;教育方式;家园共育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思想的主线,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是陶行知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如此来说,生活与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而目前我们却更多地强调应试教育,忽略了个体发展的均衡,这显然是需要做出调整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和归宿,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他的思想内涵、理论含量是十分丰富的。[2]生活与教育同在、同等,近几年,初中生频繁出现离家出走、自残、跳楼自杀等现象,从根源上来说就是“教育与生活”的脱离。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需要学习、理解陶行知的核心思想,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贯彻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多层次的生活教育实践活动。一、家庭层面——教育源自生活,转变教育方式回想孩童时期,从“咿咿呀呀”的“婴语”到清晰流利的汉语,这样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在生活环境中,慢慢地聆听、模仿,一点一点地积累中完成的,父母甚至没有刻意的教导,某一天就突然发现孩子会流利地表达了!可为什么还有些事情怎么教都不行呢?比如,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见人就打招呼问好,却发现自己的孩子见人不但不打招呼反而会低着头往后躲。我们可以想象这些父母教育的过程,他们更多的是要求孩子:“快叫人”,却没有想过,你自己打招呼问好了吗?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教育的方式,自己先去做一个懂礼貌的人,遇到长辈主动打招呼、主动问好,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我们的孩子会很自然地选择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并且认为这种方式就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常会接到许多的父母诉求“老师,你帮我管管孩子,我们说的话没有用”“老师,他回家总是贪玩,不写作业,说了也不听”……听到这些话,我总想问一问家长们:“您平时教育孩子时,说过的话、定下的规矩都能说到做到吗?孩子们回家写作业的时候,您一般都做些什么呢?”要知道,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处于快速发育期,此时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改变,自我意识尚未建立完整,不想被束缚,却又不够成熟,往往就容易调皮和哭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教育,更多地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代替语言的说教。比如,孩子在家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尽量不玩手机,试着陪孩子看看书或者讲讲有益的故事?也许会有家长说:“我们上完一天的班真的很累,就想躺着玩会儿手机,看会儿电视啊!”那孩子们是不是也这么想呢?要知道,学习也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你只要坐在那儿听,又不需要干什么”,长时间的脑力劳动甚至比体力劳动更辛苦,你若觉得疲惫,那孩子肯定也是疲惫的,或许他们跟你们一样,只是想玩会儿手机、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只是自控力不行而已!既然这样,那不如试试一起放下手机和作业,出门散个步,放松的同时还能促进促进感情,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正所谓“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重复性地说教往往成效更低,反不如从根源上改变自己的行为,要知道以身作则胜过千言万语,一味的说教远不如身体力行来得印象深刻。孩子最早的老师其实就是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说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就好像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一些不起眼小事,偶尔完成几次容易,想要长期坚持做下去却很难,故教育源自于生活,我们需要在生活中转变教育的方式,这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二、学校层面——教育服务生活,延伸教育内容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真实有效,而目前的幼儿阶段,学生的时间安排的太满,从早上上学到晚上回家还要写作业,哪里还有时候安排生活教育的内容?团结友爱、遵纪守法、诚信、爱国……这些从小就开始接触的词语,在现在的学生看来就是可有可无的课、装模作样的一次活动,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无非就是,我们的教育脱离了实际生活。就拿爱国主义来说,不一定非要单独列出一个主题去空洞学习、强调,也可以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爱国教育也绝不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口号!很多学生觉得国家离自己太遥远,自己太渺小,就算想爱国也不知道该为国家做点什么?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不能只是语言的传达、思想的停留,而是要教育学生从行为有具体的体现!还记得弯腰捡国旗的升旗手袁晋爽吗?国庆期间,列队行进过程中,他弯下腰捡起了落在地上的一面国旗,这一视频刷爆了全网,他弯腰捡国旗的这一小细节感动了无数人,这就是爱国行为!现在幼儿小学阶段的很多孩子就开始追星,这不一定就是坏事,也有很多正能量的事例,比如,杜江、霍思燕带着儿子参加活动,当天下着雨,但国歌奏响的同时,父母立刻脱帽也摘下了儿子的雨帽,行了注目礼,这也是爱国行为!……而这些也确确实实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爱国行为,你看,你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终还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服务于你的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不仅仅是“生”,更重要的是“活”!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学生,需要的不是“死的书本知识”,而是“活的生活知识”,故作为教师更应将教育定位为“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根据该时期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有的放矢的开展更多的生活教育,如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生活和死亡教育等,不局限于课本、教材,有效的延伸教学内容。三、家园共育——生活与教育相辅相成,家庭与学校协同共进“家园共育”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与转移和学校教育功能的强势与扩张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缺位、越位、错位和退位现象时有发生。[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点在于教育的对象,但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家庭是所有学生经历的第一所学校,它最直接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人们常说:“童年的伤痛往往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可见其影响之深广!在此阶段,学生会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思维意识,富有独立的个性特征,有自己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则是一种教育延伸,是统一的、系统化的专业教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计划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像生活与教育,两者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在学生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承担的角色、需要发挥的作用,相互配合、协同共进[4]。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在教师层面,一般会在学生入学初期,收集各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等信息,以备及时沟通联系,交流情况;在学校层面,一般通过自愿或推荐等方式开办家长委员会等,让学校的管理中有家长的身影,引导家长有效地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家庭与学校沟通的平台更是十分丰富,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微信、QQ等软件,语音通话、视频会议等方式更快捷、有效地进行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其次,相互支持,优势互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去学校,在学校由老师全权负责,自己是可有可无的,行使不了、也不需要行使教育的权力;也有很多老师认为,学生放学回家,干了什么一概不问,一律不管,这是家长的职责范围。[5]其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优势,作为家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便于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支持并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作为老师更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从而更好的了解学校教育,积极组织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活动,帮助并配合家长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总之,生活和教育、家庭和学校从来都不是相冲突,而是目的一致、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在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前提下,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实现教育的最优目的。“生活即教育”,教育不仅仅为是“生存”,是为了更好的“活”,我们需要把生活本身当作一种教育,从其中汲取教育资源,增长学生的才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个体更好地生活。参考文献陶行知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