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学习任务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 学习任务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 学习任务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 学习任务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 学习任务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老子》四章1.了解道家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3.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高二某班拟举行班级辩论赛,正方辩题是“中国社会更需要儒家思想”,反方辩题是“中国社会更需要道家思想”。为了这次辩论会,反方代表队认真查阅资料,仔细斟酌立论角度,拟从时代背景、社会体制、风俗人情和历史沿革等角度深入挖掘。他们翻阅了《老子》和《庄子》等道家经典著作进行了专题阅读。eq\a\vs4\al(活动一:整体感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示:了解每一章的主要观点,进而概括整合其思想的核心。要求:准确概括,语言简洁流畅。eq\a\vs4\al(活动二:文本研读)认真研读文本,疏通文义,为班级辩论赛打好基础。1.通读文本,疏通文义,解释加点的词语,将释义填写在空白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毂:埏埴:户牖:企:彰:伐:矜:强: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持:泮:累:几: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eq\a\vs4\al(活动三:研读探究)认真研读文本,探究下面的问题。1.《老子》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阐述的“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就是“实”与“虚”的关系。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歌赋创作,也讲究“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请结合所学过的诗词具体分析。提示:明辨老子所阐述的“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诗词的具体分析要能与老子阐述的关系契合。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2.《老子》善用精妙譬喻“提炼经验”,试从文中举例分析其作用。提示:掌握比喻论证的特征和效果,弄清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eq\a\vs4\al(活动四:拓展延伸)关于《老子》第三十三章的思想内容,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对《老子》这一章的理解。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它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种见解是可取的。但老子宣传什么知足,还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作长寿了。(张松如《老子说解》)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提示:深入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的思想内容,结合所给材料,表达独到见解。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语言简洁流畅。

1.老子其人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以博学而闻名,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2.作品延读老子是一种大格局灵遁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被各种各样的东西所吸引。钱啊,名啊,利啊,权势啊,等等,这些东西会一直围着你。很多人知道自己的心态很躁,但是深陷其中。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现在的人大多是这样的,心里想着的都是“我要往上走,往上爬”。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准则、生活态度。我一直说没有敬畏之心,是我们现代人最大的原罪。我有时候看看我自己,看看周围的人,看看网上的图片和信息,真的会觉得老子、庄子这些人活的才是真性情、真自然。我们是该回到远古,去心对心地听听这些老者的肺腑之言,听听他们的恬淡心态。找到这种智慧,普及这种智慧,我们这个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嫉妒,那么多浮躁。圣人从来没有走远,就在我们身边,如春风,如大山,如清泉。“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出自《道德经》,说的就是老子本身。他的生命力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强大。诗人臧克家也写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没有真正去生活的人,去好好观察生活的人,去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人,记住上面的话,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指导。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眼界有多远,格局就有多大。那个年代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望远镜,更没有飞船,老子的格局是怎样的?《道德经》第一句话就很清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大概翻译是这样的: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可以用文辞说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称谓;有,是万物母体的名称。所以常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常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这就是老子的格局,这就是老子对于世界的思考。他的格局不是吃饭,不是睡觉,不是一个村,不是一个县,也不是一个省。他的格局是宇宙,是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就是老子。他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所以老子是最恬淡的人,说他轻灵如水,是无人会反驳的。他与自然一样,他有宇宙常心。这就是圣人。试问这样的人,会计较吗?会嫉妒吗?会贪财吗?会痛恨吗?会的,因为他也是人。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他能理解,他能控制,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无为而治,宠辱不惊”。当代的我们真的要记住老子的这句话:“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就是说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他还提出“以无为用,以有为利”的思想。在当代社会,这应该被奉为生活心态的圭臬。所以他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对上面思想的最有力的支撑。人的强大,不是多学了多少技巧、语言,而是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宠辱不惊,这样就可以做到以无为做无不为。这样不断地进步,格局会小吗?别人还会不愿意和你交朋友吗?别人还会不愿意和你做生意吗?弄巧成拙、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这些词,不都是太“有为”了吗?而现在的我们呢?不正是这样的急躁吗?能多挣点就多挣点,能捞一把就捞一把,不管不顾后面的人,甚至后代的人。经济空前繁荣,空气质量、水土质量空前下降,这不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生活态度的警示吗?老子对于后代人的影响很深,很多地方都有老子的塑像。他被我们顶礼膜拜,这是好的。尊敬一个心怀宇宙的人,是好的。可是我们顶礼膜拜的时候,很多人是求财,求权,求名利。老子如果真的地下有知,只会摇摇头离开。是啊,明明良言妙药就在那放着,你们还一天天大喊:药在哪?幸福在哪?钱在哪?呜呼,哀哉!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老子没有生活在当代。生活在当代,说不定他比我们更世俗,更爱财如命。环境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对于这种假设我们只能呵呵一笑。以我们的心度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竹林七贤等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不管你处在哪个年代,脑袋还是架在肩膀上,人还是只有两只手,两条腿。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浩瀚的宇宙中,只不过是一眨眼而已。圣人就在我们身边,不要说师道不存久矣。我在呜呼而鸣的时候,不光悲哀别人,也悲哀我自己。我也是俗人一个。老子是一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我们来说太单调。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如果谁让我再回到农村,像小时候那样住上半年,我是不愉快的,我是不习惯的。我怕我留恋大城市,我怕农村太安静。但是身在闹市中,心中常常有老子这些字出现在眼前,于我们来说是大恩惠、大太阳。世界的种种都有规律,你可以利用得上,那么恭喜你;如果你利用不上,那就改变自己。竹林七贤中的人,不是一开始都那么放荡不羁,是因为报国无门、事业受阻,甚至不那样做,反而有生命危险。想想何苦呢,不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来得自然、舒服。所以说老子是一种境界,就5000多字,去看看,去听听。不要人云亦云,说老子多好多好。【点评】老子的“道”是对于整个世界的终极思考,这是一种大格局。我们的现实困境,起因不是我们不知道老子其人,而是我们不能领会老子的“道”,即大格局。作者认为老子的“道”是解决现实困境的一剂良方。

《老子》四章参考答案【活动方案】活动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精神性的宇宙本体;②规律性。作为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际存在着的。道是空虚的,却能够生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兼具“有”和“无”两种性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没有世界万物之前,道就已经存在;通过道的作用,万物得以产生,而道继续发挥作用。道又是规律性。“反者道之动”,“反”是道的总规律,包含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的含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活动二: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埏埴:和泥(制作陶器)户牖:门窗企:踮脚彰:彰显伐:夸耀矜:夸耀强:勤勉持:持守泮:同“判”,分离累:同“蔂”,土筐几:接近2.(1)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2)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3)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活动三:1.示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用这一比喻,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