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
2024.04
(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L本试卷共20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
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五上,不在答题
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生命中,光阴留下哪些痕迹?岁月如梭,我们产生怎样的情惊?岁月
如歌,我们又该如何吟唱?学校开展了以“岁月如歌”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和同学
们一起探究学习。
第一篇章:寻•岁月痕迹
班级开展”发现岁月见证者”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探究一:在器物中寻找痕迹
1.到苏州博物馆参观后,有同学写出下面的片段感想。请你帮他完善相关内容。
瓷器是时间的歌者。
它的每一道工序都讲述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摇yG①一种情怀,每一终光泽都浸近一丝智芯。它总
是古色古香地将生活的关好嵌入历史的痕迹,不着痕迹地与我们的心灵相qi②合。
唐三彩以流动的色彩高歌盛唐气象,龙泉青瓷以绝关的冰裂纹长吟宋的气度,青花餐以细ni③一的白釉
青花浅zhEn。④低唱元的风韵。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有诗:“九状风露越窑开,【甲】。”足见秘色瓷烧造之不易,
釉色之青翠。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
【乙】o它素有如冰似玉、无水似水的特点,瓷胎呈灰白色,釉面晶莹,俯身观看时,碗中无
水,却仿佛始终有着一江清水在其中。
时光深处走来的陶瓷,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灿烂的符号!
(1)为上文①一④处补写正确的汉字。
①摇ye;②qi合③细m④浅zhen低唱
(2)下列诗句最适合填写在文中【甲】处的是()
A.白釉青花一火成B.夺得千峰翠色来
C.能解红颜入醉乡D.白玉金边素瓷胎
(3)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在【乙】处补写几句说明性文字(至少运用一种说明方法)。
【答案】(1)①.曳②.契③.腻④.斟⑵B
(3)碗呈直筒形,碗外面花纹雕刻成莲花的花瓣的样子,整个碗的形状就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盏托的形
状如同一个烛台的底座,从上面看去,又像一个圆盘,内部的花纹是八个莲花花瓣组成,图案对称优美。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①摇曳,yaoye„晃荡;飘荡。
②契合,qihe,投合,意气相投。
③细腻,xim,细致滑润,精细,细密深入。
④浅斟低唱,qianzhendichang,慢慢地喝酒,低低地歌唱。形容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消闲享乐的情状。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
根据下文“足见秘色瓷烧造之不易,釉色之青翠”可知,所选诗句应该和“青翠”的颜色有关;
A.提到了“白、青”两种颜色;
B.有“翠色”二字;
C.提到“红”;
D.提到“白、金”两种颜色;
故选B。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结合三张图片,再使用一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即可。
示例: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外壁饰浮雕莲花三组,盏托的形状如豆,上部为翻
口盘,刻划双钩仰莲两组,下部为向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组。该碗共由七组各种形态的莲花组
成。
探究二:在古诗词中发现情怀
2.古诗文记录岁月的瞬间,传达作者的情怀。请你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作者和篇名。
每一个岁月的瞬间,都会浸透一次心灵的选择。相逢未久,分别在即。我们或许会有“①,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②》)的惆怅不舍。但是,请淡忘离别的惆怅,我们以“③,
®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祝福彼此。哪怕未来并不可期,我们也要有“⑤,
⑥”(李白《行路难》)的坚定信念,更应以古仁人⑦“,⑧
(⑨《岳阳楼记》)的旷达胸襟,书写生命的坚韧与挺拔。
【答案】①.山回路转不见君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③.但愿人长久④.千里共婵娟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⑦.不以物喜⑧.不以己悲⑨.范仲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判、婵娟、沧、己”
等字词容易写错。
第二空:由题目中给出的“岑参”和“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可知,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离
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所以,根据题目要求和给出的信息,此空应填《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第九空:由题目中给出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篇名《岳阳楼记》可知,这是北宋文
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一种旷达胸襟。范仲淹通过这篇文章,规劝友人滕子京要具有古仁人
之心,心怀天下,不因外物的美好而喜悦,也不因自己的失意而悲伤,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因
此,根据题目要求和给出的信息,此空应填“范仲淹”。
第二篇章:说•流金岁月
学校开展“岁月讲述者”主题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邀同辈,共赴经典
3.为邀请更多同学参加此次读书交流活动,文学社成员拟写了一则邀请函。
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
阅读经典作品,让我们心怀悲悯、坚守良知。在本学年的语文学习中,
我们鉴赏并阅读了多部明清小说。为促进同学们的阅读与交流,由学校文学
社主办的“岁月讲述者”主题读书交流活动拟于4月30日下午两点在学校
三楼会议室成功举办。届时,学校语文学科教研组长张老师将到会交流,并
作主题报告。学校文学社诚邀广大热爱文学的同学积极参会,有意者请于4
月28日下午四点之前报名。
特此函达,期待君至。
XX中学文学社
2024年4月21日
此邀请函表达上有错误或疏漏之处,请你修改。
【答案】
1"我们鉴赏并阅读了多部明清小说”,要将“鉴赏并阅读了”改为“阅读并鉴赏”。
2、将“由学校文学社主办的‘岁月讲述者'主题读书交流活动拟于4月30日下午两点在学校三楼会议室
成功举办”改为“学校文学社拟于4月30日下午两点在学校三楼会议室开展'岁月讲述者'主题读书交
流活动”。
3、将“有意者请于4月28日下午四点之前报名”改为“有意者请于4月28日下午四点之前到文学社宣
传部处报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邀请函。
1、语序不当。“我们鉴赏并阅读了多部明清小说”,要将“鉴赏并阅读了”改为“阅读并鉴赏”。
2、成分残缺,不合逻辑,搭配不当。“由学校文学社主办的‘岁月讲述者'主题读书交流活动拟于4月
30日下午两点在学校三楼会议室成功举办”要将“由”字去掉。“成功举办”不合逻辑,应将“成功”去
掉,
将“由学校文学社主办的'岁月讲述者'主题读书交流活动拟于4月30日下午两点在学校三楼会议室成
功举办”改为“学校文学社拟于4月30日下午两点在学校三楼会议室开展'岁月讲述者'主题读书交流
活动”。
3、内容不完整。将“有意者请于4月28日下午四点之前报名”改为“有意者请于4月28日下午四点之
前到文学社宣传部处报名”
任务二:问世间,名为何物
4.《水浒传》开篇词中有一句:“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其实,无论是绿林好汉还
是文人雅士,都要经过“名”的考验。请你从《水浒传》与《儒林外史》中各列举一位“逃名者”,并概述
其“逃名”的表现。
【答案】示例:《水浒传》中的公孙胜,被称为“入云龙”,是梁山泊的法师,也是108将之一。他在小说
中表现出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不追求权势和地位,而是潜心修道,致力于方术和符咒的研究。在小说后
期,公孙胜想起罗真人“遇汴而还”之语,便向宋江辞行,返回蓟州二仙山。
《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出身贫寒,但他并不羡慕那些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利禄的人。第三十二回他说:
“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縻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
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抱了头装病不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水浒传》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
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
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
“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
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
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
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
理想。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从《水浒传》与《儒林外史》中各列举一位“逃名者”并概述其“逃名”的表
现即可。
示例:《水浒传》中,燕青劝许贯中出仕,许贯中对燕青说:“俺又有几分儿不合时宜处。每每见奸党专
权,蒙蔽朝廷,因此无志进取,游荡江河……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域的,都是峨冠博带;忠良正
直的,尽被牢笼陷害。小弟的念头久灰。兄长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寻个退步。自古道:“雕乌尽,良弓
藏。”一席话说得燕青点头称是。因此功成名就之后,燕青或者归隐山林,或者藏于闹市。总之不再为
官,只做一个平民百姓。
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角色,他原本是一个贫寒的农村青年,后来因擅长画荷花而声名鹊起。然
而,当京官危素想要见他时,王冕选择远走他乡,避免与官绅交往,因为他不愿依附权势,也害怕因此受
害。在经历了母亲去世和明军起义等事件后,王冕最终选择隐居,不接受明朝的官职邀请,以此彻底逃避
了名声带来的困扰。
任务三:品诗篇,感受声名
5.中国网认为,艾青声名远播,其创作深刻影响了30年代末到40年代的整个诗歌界。请你结合下面这首
诗歌,在本次研讨会上发言,谈谈艾背对这一时代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诗歌形式、意象与情感等角度)。
给战斗者(节选)
田问
呼啸的河流呵,叛变的土地呵,暴烈的火焰
口可
和应该激动在这凄惨的殖民地上的
复活的歌呵!
太阳被掩覆了
疆土的烽火,
在生长着;
堡垒被破坏了
在诗篇上,
战士底坟场
会比奴隶底国家
要温暖,
要明亮。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我的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里与大家探讨艾青对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国诗歌界的影响。艾青,这位杰
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从诗歌形式来看,艾青的作品突破
了传统的诗歌形式,采用了更为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在《给战斗者》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运用了大量
的排比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力量感,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其次,艾青在诗歌中巧妙地
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他通过“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
苦难。同时,他也通过“暴烈的火焰”和“复活的歌”等意象,表达了对战斗者的崇敬和对未来的希望。
最后,艾青在诗歌中表达出了强烈的情感。他对战争的愤怒、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都深深地感
染着读者。在《给战斗者》中,他更是通过对比战士的坟场和奴隶的国家,表达了对战斗者英勇无畏精神
的赞美和对自由、平等、光明的渴望。总之,艾青的诗歌创作对30年代末到40年代的中国诗歌界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自由诗体、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都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
艾青,真名蒋海澄,现代文学家、诗人、画家。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从诗歌形式上看,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在《给战斗者》中,他运用了自由诗的形
式,打破了传统的格律束缚,使得诗歌的节奏更加紧凑,语言更加直接,情感更加激烈。这种自由的表达
方式,使得诗人能够更加直接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也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艾青的这一创新,不仅在当时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艾青在诗歌意象的塑造上,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给战斗者》中,他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
象,如“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暴烈的火焰”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
人民的苦难,也寓意着人民反抗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这些意象的塑造,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冲击
力,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艾青的这一手法,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从中汲
取了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从情感表达上看,艾青诗歌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在《给战斗者》中,
他呼吁人们为了自由和尊严而战斗,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献身。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正义
感,也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和勇气。艾青的这一情感表达,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也为后来的
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结合以上分析,从任意角度分析艾背对这一时代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示例: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艾青的诗作《给战斗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30年代末到40年代
的中国诗歌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形式上看,艾青摒弃了传统束缚,采用自由诗体,使得情感得以自由流
淌。在意象运用上,他巧妙地将“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等自然元素与战争相结合,形象生动,
意蕴深远。情感表达上,艾青以战士的坟场与奴隶国家为对比,凸显了战士的英勇与牺牲,唤起了民族觉
醒。艾青的诗歌不仅反映了时代,更激励了后来诗人的创作。谢谢!
第三篇章:品•先贤故事
先贤的成长故事,蕴含了多种情味。行笔处,琐细留人醉:点墨间,参差情万重。让我们一起追忆先贤的读
书岁月。
【甲】
夜梦
苏轼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坐①《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②初。
归然悸悟③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
【注】①坐:结束。②桓庄:此处指《春秋》中记录桓叔和庄伯的部分。③怛然悸悟:形容内心不安、紧张
焦虑。
【乙】
某之获幸于左右,非有一日之素,宾客之谈,卑然自进于门下,而执事①不以众人待之。坐而与之言,
未尝不以前古圣人之至德要道,可行于当今之世者,使巩熏蒸渐渍,忽不自知其益,而及于中庸之门户,受
赐甚大,且感且喜。
(节选自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
【注】①执事: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文中指欧阳修。
【丙】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①“诸父异燹②",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安,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
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闵,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目:“某所,而母立于兹。”妪
又日:“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
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口”顷之,持一象笏③至,目: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问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余。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注】①迨:等到。②异燹:分灶做饭,意指分家。③笏:君臣朝见时候所执狭长板子,用以记事备忘。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加冠:古代男子18岁时行加冠礼(束发戴帽的仪式),以示成年。
C.先妣:子女对已过世母亲的尊称,包含者内心的怀念、哀痛之情。
D.束发:清代以前男子15岁时将头发束起来,成暨,标志男子成童。
7.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加点字方法解释
B.交情,情谊
非有一日【查阅词典法】A.修养,
D.本然的,未加修饰①.
之素志向;C.平素,一向。
的
凡再变矣【课内迁移法】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②
【同音通假法】音同字不同,但意思相同,叫同
阿母立于音通假。
③
兹比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
“返”,往返。
以手副门【语境分析法】比去(等到离开)④
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9.【甲】诗中的比喻新颖有趣,请分析“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一句的比喻之妙。
10.【丙】文中“口”处,有同学认为应该填写“?”,也有同学认为应该填写“!”。请阐述你理
解。
11.苏轼、曾巩、归有光学有所成,离不开自身的刻苦,结合【甲】【乙】【丙】诗文中三人少年时学习的
经历,说一说他们各自取得成功的其他原因。
【答案】6.B7.①B②两次③同“尔”,你的④关
8.(1)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2)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9.把自己比作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这是因为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
10.示例:应该填写感叹号。“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是祖母对看到归有光整日闭门读
书,觉得孙子日后定有所成,满怀期望,“儿之成,则可待乎”语气强烈,故用感叹号。
11.苏轼小时候也贪玩,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才最终学有所成。曾巩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和指点,进步很
快。归有光勤学乐学,还有祖母等人的激励,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B.古代男子20岁时行加冠礼,不是18岁;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以前连一天的交情也没有。素:交情,情谊。故选B。
②句意:一共变了两次。再:两次。“主人日再食”的“再”也是“两次”的意思。
③句意: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而:通假字,同“尔”,你的。按提示,这是同音通假。
④句意:用手关上门。根据此句前的“比去(等到离开)”可以推测,祖母离开的时候随手“关上”了
H=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置,设置;往往,到处。
(2)若,你;竟日,整天;类,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诗的大意是: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儿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来应该
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
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是小苏轼因贪玩,未完成父亲布置的功课,担心遭到父亲责罚的心
理描写。把自己比作挂在鱼钩上的小鱼,起坐不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心里不踏实的感受。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大母(祖母)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是祖母从书房走出时说的话,是对
家庭的感叹,又是对孙子的期盼,盼望孙子能读书有成,光耀门楣,因此语气强烈,句末要用感叹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概括理解。
甲诗是苏轼回忆小时候读书的经历。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多岁了,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过着
清苦艰辛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梦见儿时父亲督促自己读书的事情,可见童年记忆的深刻。“父师
检责惊走书”,可见父亲的严格督促是苏轼最终成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乙文中,“坐而与之言,未尝不以前古圣人之至德要道,可行于当今之世者,使巩熏蒸渐渍,忽不自知其
益,而及于中庸之门户,受赐甚大”,欧阳修与曾巩坐谈,用古代圣贤的道德品行与当世实际进行结合,
使曾巩不知不觉中增长了学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受益极大。
丙文中,归有光整日坐在书房中读书,祖母来看他,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又把祖
先用过的象笏赠给孙子,这对归有光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使他意志更加坚定,读书更为刻苦。
【点睛】参考译文:
【乙】
我能得到欧阳学士的青睐,但以前连一天的交情也没有,我作为宾客,自感卑微地去拜见,而欧阳公
不把我当作普通人对待。与我坐谈,没有不用古代圣贤的道德品行,可以在今世实行的,使人得到潜移默
化的熏陶,起初不知道自己增长了学识,等到学习中庸之道,受益非常大,又感动又惊喜。
【丙】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
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
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
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
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
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
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
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
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
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
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
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第四篇章:探•笔底春秋
用什么方式保留生活中的点滴?岁月中,有哪些走过的痕迹值得铭记?让我们开启以下的探
究。
探究一:探寻记录岁月的方法
材料一: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
定。“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修辞立其
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②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
综纷紫,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
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
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①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的“短视频单元”评选活动收官。本届上影节短视频单元共收到报名作
品近1500部,最终评审团连选出20部入选作品。
②但今年的上影节短视频之所以引人注目,也在于前不久的一则“负面”新闻给了它们一个“反差”
的背景:一位视频平台网站的CEO公开斥责短视频为“简单洗脑式”“拉低用户心智”的“猪食”。
③“猪食”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对于用户规模接近9亿、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的短视须而言,毋庸
讳言,盗版、重复、趣味低下等问题常见且突出,流量大于内容的现象也严重,“猪食”论虽是激愤之
言,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短视频这种“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从几小时到几分钟”的新事
物,打破了传统审美与创作习惯,造就了无处不传媒、无物不媒介、无人不作者的新传播形态,也消除了
技术和身份的边界,又绝非“猪食”论所能涵盖。它不仅应该成为拍摄者记录日常生活的方式,还应该成
为发掘和培养优质原创的渊薮,展现个人才华和趣味的平台,总之,对于艺术而言,它是一片能够有无限
可能性的无人区。
④“猪食”还是艺术?既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心态;如果只是将它当作吸引用户、赚取流量、哗众取
宠的工具,它就很可能游走在低质、雷同、无底线的边缘;如果更将它当作忠于内心、尊重自我、”在情
绪碎片中提取大众情感最大公约数”的途径,那么它一定会充分利用自身“短、精、趣”的叙事优势、碎
片化和视听一体化的传播优势,走向“大胆、积极、纯粹”的艺术表达。律诗是诗,截律(绝句)也是
诗,艺术从不以长短分高下;电影、电视剧、网络视频、移动互联网短视频,艺术也从不以形态分高下。
只要修辞立其诚——对社会、生活、历史、艺术……观众充满诚意,艺术便无处不在。从这点说,我们不
仅希望看到电影节里的短视频“艺术”,更希望看到无论电影节内外短视频的诚意。
(摘编自周劫《只要修辞立其诚,短视频也是艺术》
材料三:
①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掘情况,标题惊悚,文
章空虚。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
典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
②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
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
引起警惕。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评《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
12.下列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写范爱农及其同伴去日本带大包小包的行李、坐车互相让座等近乎可笑
的迂腐行为,体现鲁迅写真人、真感受的勇气。
B.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
和批判,也表露了与反动派坚决作斗争的决心。
C.司马迁抱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作《史记》,班固赞扬《史记》:“其文
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古人为文作诗讲求“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写作时对“立诚”的要求。
13.材料二称:对于艺术而言,短视频是一片能够有无限可能性的无人区。请结合相关内容阐述你对这句
话的理解。
14.学校将通过公众号发布本次“岁月如歌”的综合学习活动资讯,需要在新闻报道中穿插活动视频。请
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怎样在公众号的编辑中做到“修辞立其诚”。
【答案】12.D13.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多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手段。它打破了传
统的审美和创作习惯,以更加碎片化、视听一体化的方式呈现内容,使得艺术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在短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内容,包括记录日常生活的方式、发掘和培养优质原创的平台以
及展现个人才华和趣味的途径等等。这些特点使得短视频在艺术领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14.①要深入生活,掌握真实情况。只有真正了解社会和生活,才能写出贴近读者、反映现实的文章。同时,
要避免闭门造车、杜撰文章等不良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②要注重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在新闻
报道中穿插活动视频时,应该选择与活动内容相关、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素材进行展示,避免过于花哨或
冗长的表现形式。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④要保持守正求
真的态度。在报道新闻事件或发布信息时,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夸大事实或隐瞒真相。⑤注重
传递正能量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D.结合材料一“'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可知,“修辞立其诚”强调的是表达自己的
真实思想。D项中的“炼字”体现了古人写作时对文字的推敲和追求,更多地是关于文学创作中的技巧和
修辞,而非表达真实思想的要求。因此,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观点;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材料二第③段“短视频这种’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从几小时到几分钟'的新事物,打破了
传统审美与创作习惯,造就了无处不传媒、无物不媒介、无人不作者的新传播形态,也消除了技术和身份
的边界”“它不仅应该成为拍摄者记录日常生活的方式,还应该成为发掘和培养优质原创的渊薮,展现个
人才华和趣味的平台”可知,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多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手段。它
打破了传统的审美和创作习惯,以更加碎片化、视听一体化的方式呈现内容,使得艺术的表现力得到了极
大的拓展。在短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内容,包括记录日常生活的方式、发掘和培养优质
原创的平台以及展现个人才华和趣味的途径等等。这些特点使得短视频在艺术领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生
命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提炼与概括。
由材料二第③段“对于用户规模接近9亿、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的短视须而言,毋庸讳言,盗版、重
复、趣味低下等问题常见且突出,流量大于内容的现象也严重”可概括出:要注重传递正能量和引导正确
的价值观;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
由材料三第①段“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敲键,杜撰文章;不掌掘情况,标
题惊悚,文章空虚”可提炼出:要深入生活,掌握真实情况。只有真正了解社会和生活,才能写出贴近读
者、反映现实的文章。同时,要避免闭门造车、杜撰文章等不良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由“把讲故
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典论担当,让公
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可提炼出:要保持守正求真的态度。在报道新闻事件或发布信息时,要确保信息
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夸大事实或隐瞒真相。
由材料三第②段“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
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可概括
出:要注重表达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在新闻报道中穿插活动视频时,应该选择与活动内容相关、具有吸引
力和感染力的素材进行展示,避免过于花哨或冗长的表现形式。
探究二:品鉴记录岁月的美文
重回老院
肖复兴
①二十年来,我记不清有多少次重回老院。不知为什么,只要路过前门,脚就会往东一拐,情不自柴地
走进那条老街,一直走到老院。
②记得闷别多年第一次重回老院,是2003年的冬天。那时候,老街尚未改造,老院尚未拆迁,依旧是
我小时候见到的模样。尽管有些破旧,老院却如风雨故人,那样亲切,在寒风中迎着我。
③记忆中,二道门内的影壁在晚上会遮住月光和灯光,四周幽暗。夏天,我们把捉到的萤火虫放进小玻
璃瓶里,然后拿着瓶子,绕着影壁跑。绕着影壁疯跑时的呼叫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还有院里面那三棵前
清留下来的老来树。记得从前,秋天一到,我们天天仰着脖子盼着枣红。终于等到枣热,一帮孩子爬上树,
挥动竹竿打枣,打得马牙枣如红雨从天而落,砸在捡枣的孩下的头上、身上,大家欢快地大呼小叫。农落一
地,但谁也不会私自拿回家,我们满着流脸盆,一念盆地给各家送去。盼来、打来、送来——秋天的三部曲
这才算曲终奏雅。寒冬的夜晚,秫秸纸柳的顶拥上,耗子大爷肆无忌惮地四下乱窜,咬噬着上面的干耀糊,
发出意意拿率的响声...
④老街坊不少还在,见到我很高兴。一位老街坊陪我来到这三间老屋前,告诉我现在这里住着一位外地
来的画家。有意思的是,房据下紧靠墙角挂着一个竹篮,那是当年我妈夏狄两季装菜的老物件、它灰不溜秋、
破旧不堪,像一只巨大的壁虎攀附在那里,顽因地眺望着从前的时光。
⑤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问里,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老院。老院仿佛有什么魔力,吸引着我。
⑥有一次,我来到老院前,发现老门旁边新开了一扇大门。老门黑漆,斑驳脱落;新门红涤,鲜亮耀眼。
一新一旧,一红一黑,相互对峙,如在布菜布特的话剧中,有了历史跨越的间离效果。
⑦只是新门紧锁,进不去,只好叩开老门。迎我的是位老街坊,她告诉我院子大多已经拆了,盖起了新
房,只有他们东跨院的几家老街坊还在,所以保留下了老门,便于老街坊出入。我进了她家,她麻利儿地把
床上的褥子翻了起来,让我踩在床板上,从地家的后窗翻进老院。就像小时侯我们一群孩子爬上了房,踩得
她家的房顶砰砰直响一样。
⑧院子原来的格局没有变,只是全部翻盖成新房。人去屋空,没有任何杂物堆积的院子,显得更为幽深,
仿佛比小时候的院子大了许多。没有了以往的烟火气,空旷的院子像搬空了所有道具的舞台,显得清冷。而
道最里面的东头是我家的那三问房子:灰瓦,红门,绿窗;地砖,窗台,房榜;清风,朗日,花香。房门虚
掩,我推门走了进去,屋里空荡荡的。我却似乎能看到屋中央煤火炉升腾起淡蓝色的火苗,闻到母亲炮锅的
葱花味儿和炉盘上烤窝头片的焦香。
⑨走出家门,站在空无一人的老院里,望着四周曾经熟悉的一切,我仿佛看到岁月留下的影像,听到时
光流逝的声音。多少孩提的欢乐、少年的忧伤、青春期如春潮翻滚的多愁善感,都曾在这里没溢。多少人来
人往、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成为错综交织的老院记忆。
⑩五十一年前,我离开家去北大荒的那天。清早,隔壁的张大爷走到我的西前,递给我一个蓝色的小布
包,里西包着黄土,嘱咐我到了那边若水土不服,就用点儿这土冲水喝。忆及此,我想起沈从文闷别故乡十
五年后重回湘西时,曾经写过一段话:“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
软和得很。”真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也软和得很。
甦年冬天,我再一次回到老院。红涤大门紧闭,黑涤老门敞开着。但是,我没有走进去。我已经老了,
腿脚不利索了,难以再从老街坊家的后窗翻进院里。在老院前,我站了好久。记得以前,老院大门西侧的外
墙上,有一个报栏,邮递员每天都会用概糊往上面贴一张当日的报纸,贴的报纸多了,便是厚厚的一层,没
有人揭去卖成品。如今,新门占据了这段墙的位置。报栏留在了梦中,老院的一切都在梦中。
跳站在那里画了一张速写。老街上,没有一个人,只有老院的两扇大门和我静静相对。有风吹过,
阳光的斑点打在我的画本上。
(选自2024年3月15日《光明日报》)
15.本文图绕“重回老院”展开内容,通读全文,补全下表。
老院带给“我”
重回老院的经历老院的变化
的感受
2003年冬天,第一次重回没什么改变,但有些破
(2)
老院。旧。
有一次,我来到老院前。(1)软和
红漆大门紧闭,黑漆老门
去年冬天,我再一次回到
敞开着,新门占据了曾(3)
老院。
经的报栏。
16.作者一次次情不自禁地回到老院,老院到底有什么魔力吸引了作者?请结合文章内容归纳。
17.在读到文中第④节时,同学对文章中加点字“有意思”的内涵不太理解,请你解释给他听。
有意思的是,房檐下紧靠墙角挂着一个竹篮,那是当年我妈夏秋两李装菜的老物件。它灰不溜秋、破旧不堪,
像一只巨大的壁虎攀附在那里,顽固地眺望着从前的时光。
18.作者三次重回老院都画下了速写图,但编辑在整理文本时不慎遗失了第一次的速写。请你结合文章内
容,推测这幅速写的画面内容。
19.回归是文学创作永恒的母题。第⑩段中,作者引用沈从文的话:“我仿佛触若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
看明白了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诸你结合本文以及鲁迅小说《故乡》的相关内容,分别说一
说,两篇作品中的“我”在回归故地后“触若了”什么?又“看明白了”什么?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
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答案】15.亲切;老门旁开了一扇红门;怀念
16.老院承载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记录着人来人往、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的诸多往事。
17.见到保存完好的竹篮这一情景的惊讶和喜悦之情,表达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18.示例:刷满黑漆的大门,门后是二道门影壁,院中一棵高大的老来树,老屋略显得陈旧。
19.作者回忆起童年的点滴生活,感受到乡邻的关心,“触若了”世间的温情,明白了生活的美好;《故乡》
揭露人民的苦难,“触若了作者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第②段“记得闷别多年第一次重回老院,是2003年的冬天。那时候,老街尚未改造,老院尚
未拆迁,依旧是我小时候见到的模样。尽管有些破旧,老院却如风雨故人,那样亲切,在寒风中迎着我”
概括可得:亲切;
二空,结合⑥段“有一次,我来到老院前,发现老门旁边新开了一扇大门。老门黑漆,斑驳脱落;新门红
涤,鲜亮耀眼。一新一旧,一红一黑,相互对峙,如在布菜布特的话剧中,有了历史跨越的间离效果”概
括可得:老门旁边新开了一扇红门;
三空,结合(0段“如今,新门占据了这段墙的位置。报栏留在了梦中,老院的一切都在梦中”概括可得:
怀念。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③段”记忆中,二道门内的影壁在晚上会遮住月光和灯光,四周幽暗。夏天,我们把捉到的萤火虫放
进小玻璃瓶里,然后拿着瓶子,绕着影壁跑。绕着影壁疯跑时的呼叫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还有院里面
那三棵前清留下来的老来树。记得从前,秋天一到,我们天天仰着脖子盼着枣红。终于等到枣热,一帮孩
子爬上树,挥动竹竿打枣,打得马牙枣如红雨从天而落,砸在捡枣的孩下的头上、身上,大家欢快地大呼
小叫。农落一地,但谁也不会私自拿回家,我们满着流脸盆,一念盆地给各家送去”、⑨段“走出家门,
站在空无一人的老院里,望着四周曾经熟悉的一切,我仿佛看到岁月留下的影像,听到时光流逝的声音。
多少孩提的欢乐、少年的忧伤、青春期如春潮翻滚的多愁善感,都曾在这里没溢。多少人来人往、生老病
死、爱恨情仇,都成为错综交织的老院记忆”等内容可知,老院承载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记录
着人来人往、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的诸多往事。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第④段“有意思的是,房檐下紧靠墙角挂着一个竹篮,那是当年我妈夏秋两李装菜的老物件。它灰不
溜秋、破旧不堪,像一只巨大的壁虎攀附在那里,顽固地眺望着从前的时光”可知,此处“有意思”一词
写出作者对历经多年,仍在老院中见到保存完好的竹篮这一情景的惊讶和喜悦之情,表达作者对逝去时光
的怀念。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②段“记得闷别多年第一次重回老院,是2003年的冬天。那时候,老街尚未改造,老院尚未拆
迁,依旧是我小时候见到的模样。尽管有些破旧,老院却如风雨故人,那样亲切,在寒风中迎着我”、③
段“记忆中,二道门内的影壁在晚上会遮住月光和灯光,四周幽暗”“还有院里面那三棵前清留下来的老
来树”“寒冬的夜晚,秫秸纸柳的顶拥上,耗子大爷肆无忌惮地四下乱窜,咬噬着上面的干耀糊,发出意
意拿率的响声”等内容概括可得:画面主体有:刷满黑漆的大门,门后是二道门影壁,院中一棵高大的老
来树,老屋略显得陈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第⑩段“五十一年前,我离开家去北大荒的那天。清早,隔壁的张大爷走到我的西前,递给我一个蓝
色的小布包,里西包着黄土,嘱咐我到了那边若水土不服,就用点儿这土冲水喝。忆及此,我想起沈从文
闷别故乡十五年后重回湘西时,曾经写过一段话:‘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世界上一
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真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也软和得很”等内容可知,作者回到故乡的老院,回
忆起童年的点滴生活,感受到乡邻的关心,“触若了”世间的温情,明白了生活的美好;结合鲁迅《故
乡》“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
成了路”等内容可知,作者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
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触若了”鲁迅救国救民
的强烈爱国情怀。
第五篇章:写•成长方式
20.作文。
在回忆创作岁月时,余华曾经说川端康成是他的第一个老师。可是记者们认为他的小说和川端康成的风
格太不一样了。针对记者的疑惑,余华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树木在成长的岁月中是需要阳光的照耀,但
最重要的一点是,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成长的时候,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在成长。”
任务一:余华的说法你认同吗?请你以“成长的方式”为话题,自选观点,写一篇演讲稿,在本次综合实践
活动中作主旨演讲。
任务二:余华的比喻引发了你成长岁月里的哪些记忆或联想、想象?请你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要求:①请从以上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
②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在文中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一:
成长的独特轨迹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站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制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科技学院《中学化学课程教学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大气污染控制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蒸汽发生器热工水力计算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茶叶审评与检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工业大学《现代化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零售管理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折旧的计算方法》课件
- 《绝密微信课程》课件
- 赣南师范大学《现代文与中学语文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医院肺病科年度工作计划
-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 【重庆武隆区文旅品牌传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3000字(论文)】
- 老年综合评估知情同意书
- 会议筹备工作分工表
- 水土保持监理工作报告
- 时间管理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3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工况下的涉网性能技术要求
- 分子影像学概论课件
- 医学英语术语解密-福建医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中国移动呼叫中心的精细化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