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舟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

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有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

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

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

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

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

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

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

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文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

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

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

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努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

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

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

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

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

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

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

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

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

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

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

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

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

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

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

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

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

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

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

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

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

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

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

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

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他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

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

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这里讲

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两个特征:一是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二是开放、不断生长发展。

以上所说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了人类现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部精华,它就是智慧的泉

源,而这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难道还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吗?因此结论是:

要有智慧舐必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其前提是人类通过官能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感性认

知。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去科学地改造世界。

C.人脑活动有层次高低之分,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灵等处在低层次,而智慧则处在更高的层次。

D.真正的智者看上去好像迟钝,其实大智若愚,他们不愿花心思思考一般问题,但善于考虑深邃的问

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

B.人们利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它是错误的。

C.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具有开放性,在不断地生长发展。

D.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获得智慧。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人的认识的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

A.吃一堑,长一智B.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C.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D.从斗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斗争。

4.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5.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提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请结合材料一谈

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案】LB2.C3.D

4.①要培养学生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②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智

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③要培养学生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④要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去培养学生。

5.①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行之愈笃”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②认识要通过实

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行之愈笃”也是检验“知”是否正确的过程;③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

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行”又是对“知”的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有通过实践检验为真理的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去科学地改造世界”说法有误,原文说“一个正确

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

复,才能够完成”,说明只要是“认识”就可指导实践,只不过经过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

次的反复,才能够形成真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

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获得感性人认识是结果,但未必是目的。

B.“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它是错误的”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在社

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

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

的”。

D.“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获得智慧”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因此结论是: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

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选项混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吃一堑,长一智”指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并没有体现出“两次飞跃”。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指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没有体现出

“两次飞跃”。

C.“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而后知至”是“格物”的结果,并非

“两次飞跃”。

D.“从斗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斗争”中的两次“斗争”因为“学习”而有了本质的不同,体现了“两次

飞跃”。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可知,要培

养学生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根据原文”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

开智慧的大门”可知,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

根据原文“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

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

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可知,要培养学生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同时还

要让他们学会运用知识。

根据原文“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

系”“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可知,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去培养学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意思是,对事情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

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由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

实践中来”可以知道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行之愈笃”的过程就是“知之愈

明”的过程;

由材料一“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

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

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

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可知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

识,“行”也是检验自己理解的“知”是否正确的过程;

由材料一“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

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可知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故而“行

之愈笃”又有可能产生“知之愈明”的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有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日(节选)

吴强

经过连日带夜地轻装战备行军,在夜晚十点钟光景,队伍到达一个丘陵地带,停了下来。

①村庄上漆黑漆黑,没有一个人家有一星灯火。每一个人家的门却是敞开着的。门前的地上。睡着

四腿捆绑着的猪、羊,笼子里挤满鸡、鸭。车子上捆绑着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牛和驴子在槽上嚼着枯

草,背上驮上了装满粮食、山芋等等的筐篓。被子、棉花胎、衣服,捆成了大包裹,放在炕上,连锅也

离开了灶腔,用绳子捆扎起来,拴在扁担梢上,人们在屋子里闷闷默默地坐着,幼儿像战士的背包一

样,背扎在大人的背后。他们没有一点声音,眼睛在黑暗中互相惊惶地望着,准备随时逃难到别处去。

看来,一声说“走”只需三、五分钟的短促时间,除去房屋、土地以外,他们可以把所有的财产全部带

走。

队伍蓦然地进了村子,使居民们大吃一惊。这完全是出乎他们意料的,他们恐惧、惊慌,可是已经

来不及逃走、藏躲。大人们一慌乱,孩子也就哇哇地哭了起来。秦守本他们走到屋子门口,用手电筒一

照,人们慌张地挤藏到门后和屋角上去。

“老乡!这是干什么呀?”“把灯点起来吧!”

人们这才有些明白,原来不是灾难的降临。

“是八路吗?”一位老大爷问道。

“是八路的弟弟新四!”秦守本大声地说。

老大爷从筐篓里摸出了油灯点亮起来。居民们暂时解除了恐惧,但同时又感觉到战争的更加逼近。

战士们看到居民准备逃难的惊惶现象,也就觉得自己已经到达了战地,置身在战斗里面。

“要跟他们打吗?”老大爷问道。

“来了,不打干什么呀!”王茂生说。

老大爷听不懂王茂生的海门话,疑问着。安兆丰拍拍手里的枪,学着山东话大声地说:“咱们来,

就是跟他们打的!不要跑!”

外边传来嘈杂的和哭泣的声音,战士们跑了出去。一群从北面来的难民,牵着牛、羊,背着孩子,

妇女们和孩子们哭泣着。队伍移让出一间屋子,给受伤的战士和难民们安身。从这批难民的口里了解

到,敌人正在砍伐树木,拆毁房屋,构筑工事,同时拉牛、宰猪,翻箱、倒罐地进行抢劫。

“唉!”张德来叹了一口气。

“马上就打仗了!还叹气!”秦守本气愤地说。

夜深。

起来,

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秦守本在经过连部门口的时候,听到里面发出来的低沉的《国际歌》声。连部的门关着,眼睛透着

门缝望望,里面挤满了人。②他熟悉地知道这是在开党员大会,便很快地缩回头来。

“我当你也是去开党员会的哩!”周凤山迎着秦守本说。“我吗?跟你一样,还不够条件!”秦守

本沉愣了一下,感慨地说。

“海门人也去啦!要我向你请假!”周凤山闷闷地说。“啊!”秦守本惊讶了一声。

秦守本和班里的战士们,默默地检查着武器、弹药等等。张德来困倦得很,解背包打算睡觉,秦守

本制止了他,告诉他战斗的时候,睡觉一律不解背包。

“就打了吗?”张德来问道。“人家已经打上了!重机枪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周凤山说。

“我们什么时候动手?”张德来又问道。

“说不定等一会儿就得出发!我告诉你呀,老张!打仗跟吃饭一样。吃饭,哨子一响,拿起筷子就

吃。打仗,哨子一响,拿起枪来就走。你睡睡吧!等着哨子响就是!"夏春生声音清亮地说。

“对!要休息,你们就赶快休息一会儿!”秦守本斜靠在墙边上说。

进行战斗动员的党支部大会结束以后,余仲和、王茂生回到班里,班里人已经睡着了;③只有秦守

本在小油灯的光亮下面,用双线加钉着鞋带子,防备在战斗的时候,鞋带子断了,鞋子不跟脚。

秦守本倒在王茂生的身边,低声到几乎使王茂生听不到的程度问道:

“你也是吗?”

“唔!”王茂生望着秦守本应了一声。

④“我来了三年多还不是!我要向你学习,下决心把枪先练好!”秦守本当王茂生被吸收入党的原因

是枪打得准,话音咕噜在喉咙边上说。

“我在家里就参加的。”王茂生告诉他说。

秦守本忽地坐了起来,惊叹道:“你早就是的啊!"他随即又睡了下去。

老大爷从屋里走到屋外,从这家走到那家,留心地察看了队伍的神色、动静以后,胆子壮了起来。

他走到驴槽上,把驴背上驮着的山芋篓子卸了下来,回到炕上对他的老伴说:

“我们也歇吧!”

“他们背包都没有打开。”老大娘咬着他的耳边子说。

“他们就要开上去打仗了!”

“我们不走啦?”

“不走!有队伍在这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屋子门口,秦守本与老乡们的对话简短直接,包含着对老乡们胆小怕事的不满,也有对老乡们的安

慰。

B.张德来叹气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秦守本觉得这时不应叹气,所以发出了不满的

指责。

C.文中引用《国际歌》的歌词,反映了新四军坚持正义、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表现出战士们昂扬的精

神风貌。

D.新四军战斗的时候,睡觉一律不解背包的规定,表现了战士们枕戈待旦的优良作风,也造成了后文老

大娘的误解。

7.下列对文中标序号句子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为环境描写,写战争前的紧张氛围,烘托了村民的恐惧心理,为下文描写逃难这一情节作铺垫。

B.②处“很快地缩回头”这一动作描写,既表现了秦守本的动作敏捷,又突出了他性格上的谨小慎微。

C.③处“油灯”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表现出百姓生活和作战条件的艰苦。

D.④处既表现了秦守本对王茂生党员身份的羡慕,也暗含了共产党员在斗争中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

8.文章开头写居民打算逃难,结尾又写老夫妻决定不走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居民的心理变化。

9.《红日》(节选)与《荷花淀》同属战争题材作品。两部作品在人物、语言、主题方面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

【答案】6.A7.B

8.

①先是恐惧惊慌。队伍走进村里,居民们大吃一惊,恐惧惊慌。

②然后暂时解除了恐惧,但心里仍不踏实。经过与新四军的简短对话,村民们暂时解除了恐惧的心理。

③最后消除了恐惧,踏实入睡。村民们看到队伍的整体状态,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决定不走了,彻底

消除了恐惧。

9.①人物形象不同:《荷花淀》塑造的是一群青年妇女,她们勤劳善良,多情坚强;而《红日》(节选)

塑造的是一群新四军战士,他们坚持正义,坚毅果敢,富有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

②语言特色不同:《荷花淀》采用的是诗化的语言,清新自然,又内涵丰富,抒情意味浓;而《红日》

(节选)的语言则显朴实生动,简洁明了。

③主题不同:《荷花淀》淡化战争的残酷,主要表现人性的美好和对生活的热爱;而《红日》(节选)则

更多展现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包含着对老乡们胆小怕事的不满”错误,结合原文”老乡!这是干什么呀?”“把灯点起来

吧!"“‘是八路吗?'一位老大爷问道。’是八路的弟弟新四!'秦守本大声地说”可知,秦守本在看到

村民时非常亲切热情,语气态度温和。面对老大爷的问话,秦守本的回答风趣幽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村民们的恐慌心理。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又突出了他性格上的谨小慎微”错误,结合原文“他熟悉地知道这是在开党员大会,便很快地缩回头

来”“我吗?跟你一样,还不够条件”可知,“很快地缩回头”是因为他知道这是开党员大会,自己没

有资格参与,体现了他的严守纪律。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首先抓住描写居民心理状态的句子,据此分析居民的心理变化过程。

由原文“队伍蓦然地进了村子,使居民们大吃一惊……他们恐惧、惊慌,可是已经来不及逃走、藏躲”

可知,人们担心来的时敌军,起初非常恐惧惊慌。

由原文“居民们暂时解除了恐惧,但同时又感觉到战争的更加逼近”可知,在得知来人是新四军后,居

民们为他们点亮了油灯,暂时缓解了内心的恐惧,但是也感受到了战争逼近,心情并未彻底放松下来。

由原文“老大爷从屋里走到屋外……留心地察看了队伍的神色、动静以后,胆子壮了起来”可知,老大

爷在观察了队伍的神色和动静后,消除了内心的恐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人物、语言及主题的能力。

从人物上看:

《荷花淀》写到的人物主要是群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一类是以

水生为代表的青年战士,一类是以水生父亲为代表的广大群众。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

义情感,有着“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其中小说着墨最多的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们。

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把她们写得多么高尚,而是非常真实细腻地写出她们由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拿起

武器保家卫国的战士这一过程。

结合原文“经过连日带夜地轻装战备行军,在夜晚十点钟光景,队伍到达一个丘陵地带,停了下

来”“秦守本在经过连部门口的时候,听到里面发出来的低沉的《国际歌》声”可知,《红日》(节选)

新四军战士连续作战,表现了我军战士的坚韧品质,引用《国际歌》的歌词,反映了新四军坚持正义、

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表现出战士们昂扬的精神风貌。

从语言特色上看:

《荷花淀》语言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融小说、散文、诗歌为一体,具有散

文诗式的独特小说风格。如作品开始描写水生嫂月夜编席的场景,作者用“雪地”“云彩”比喻水生女

人编成的大片苇席,又抓住薄雾、清风、荷香这样富有水乡气息特征的事物,寥寥几行就点染出荷花淀

的风貌。这样优美的景色与主人公萦徊心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接着写夫妻话

别,话别语言则是质朴无华而感情真挚的深沉。这一切自然和谐地相互映衬,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当时的

环境和人物思想生活的特点。

《红日》(节选)的语言则显朴实生动,简洁明了。如“老张!打仗跟吃饭一样。吃饭,哨子一响,拿起

筷子就吃。打仗,哨子一响,拿起枪来就走”可知,夏春生把打仗比作吃饭,说明那个年代战斗频发,

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出战争的紧迫。

从主题上看:

《荷花淀》没有正面描写和渲染战争的严酷,而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饱含着亲切自然的人情味的描

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妇女的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着重写了话别、寻夫、遇敌、战斗、打扫战

场等几个场景,通过对水生嫂和妇女群像的成功塑造,赞扬了冀中平原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歌颂了中国农村妇女的美好心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渗透着对祖国

和人民深沉的爱。

《红日》(节选)则更多展现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村庄上漆黑漆黑,没有一个人家有一

星灯火。每一个人家的门却是敞开着的”“从这批难民的口里了解到,敌人正在砍伐树木,拆毁房屋,

构筑工事,同时拉牛、宰猪,翻箱、倒罐地进行抢劫”可知,夜晚村庄荒无人烟,渲染了战争前紧张的

氛围,烘托村民的恐惧心理。夜晚本是人们沉浸在梦乡之时却因为战争而不得不逃难,由此揭示了战争

的残酷,控诉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二、文言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谓李克日:“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

对日:“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日:“先生临事勿让!"克日:“君

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审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何待克哉!”文侯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日:"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

色目:“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

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婚。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日:“子言克

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

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

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日:“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上(周世宗)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日:“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

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已丑,加王溥门下侍郎,与范质皆参加枢密院事。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

事,枢密使如故。仁浦里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期有.忤邑者仁浦及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

八,故中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忝。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材料三:

故方其(庄宗)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乃冬

下筹。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浦虽处A权要B而能谦谨C上性严急D近职有忤E旨者F仁浦G多引罪归己H以救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视其所不为”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中“穷”字含义相同。

B.刀笔吏,古代记事最早用刀刻,后来才有笔。所以刀笔并称,指用刀笔主办文案的官吏。

C.“时人不以为忝”中“忝”是“耻辱”意思、,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用法不相同。

D.“为天下笑”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李克对选任宰相人选并没有做出明确回答,但他委婉建议从五个方面来对人才作长期而全面的考

察。

B.翟璜急于探听消息、,落选后不服气要一比高低,动作情态由变了脸色生气地询问发展到徘徊不安地自

嘲。

C.周世宗力排众议,重用魏仁浦,魏仁浦果然不负所望,以其谦谨的品德、卓越的才干赢得了时人的认

同。

D.五代主要以科举取士,非进士出身的官吏往往被人轻视,世宗要任用魏仁浦担任要职,遭到众臣的反

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14.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李克、世宗、庄宗的人才选用标准分别是什么。

【答案】10.CDF

11.D12.B

13.(1)刚才听说君王见先生谈选人任相的事,究意是谁任相呢?

(2)你把我李克推荐给君王,难道是要结党营私做大官吗?

14.①李克特别强调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的贡献;②周世宗任人唯贤,任用德才兼备

的人;③庄宗任人唯亲,宠用伶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仁浦虽身处权力的中心位置却能够谦虚谨慎,世宗性格严厉而急躁,身边的官员有违背世宗旨

意的,仁浦大都选择自己承担罪过来拯救他们。

“上性严急”,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CD处断开;

“仁浦”为后句的主语,前面F处断开。

故CDF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穷”,处境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与“通”或“达”相对。句意: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

事。/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B.正确。

C.正确。耻辱。/有愧于。句意:当时的人并不以之为耻。/愧在师门。

D.错误。“为天下笑”表被动。/“见恕”为宾语前置,即“恕见”,原谅我。句意:被天下人耻笑。/

希望你或许能够原谅我。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自嘲”错误,原文为“翟璜逡巡再拜日:'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是明白了自己的

不足,表示臣服,而不是自嘲。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今者”,刚才、刚刚;“卜”,选择;“果”,究竟。

(2)“岂",难道:“比周”,勾结,结合,结党营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

之”可知,李克特别强调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的贡献;

结合“仁浦不由科第”“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

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可知,周世宗任人唯贤,任用德才兼备的人;

结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可知,庄宗任人唯亲,宠用伶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讲过:'家贫就想到良妻,国乱就想到良相。'目前要选人担任国相,

看来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他们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应该去谋划尊贵者的事,关

系疏远的人不应该去考虑亲近者的事,臣是一个在野的人,实在不敢应命。”文侯说:“先生面临决定国家

大事的时候,请不必谦让!”李克说:“君王只是没有详察罢了。在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有钱时看他所

交往的人,显达时看他所举荐的人,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贫困时看他所不取用的是什么,从这五个方

面观察就足以判断他们的优劣了,何必要我参与研究呢!”文侯道:“先生回家休息吧,我已定下国相的

人选了。”

李克辞出,遇见翟璜。翟璜说:“刚才听说君王见先生谈选人任相的事,究意是谁任相呢?”李克说:

“魏成。”翟璜变了脸色生气地说:“防守西河的吴起,是臣推荐的。君王内心为邺县百姓忧虑,是臣推

荐西门豹。君王准备攻打中山国,臣推荐乐羊。中山被占领后,未能选派出防守的人,臣推荐先生。君王

的儿子没有老师训导,臣推荐屈侯笫。凭着这些有眼可见有耳可听的事实,臣哪一点比魏成差!”李克

说:“你当初把我李克推荐给君王,难道是要结党营私做大官吗?君王向我征询选谁为相的意见,我只作

了请君王详察这样的回答。我之所以知道必定会任魏成为相,原因是魏成在自己薪俸的开支上,把十分之

九用到了有关国家的事情上,只将十分之一用于他个人;因此从东方吸引来了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等

贤者。这三位,君王都把他们视为老师;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都只把他们用作臣子。你怎么能同魏成

相比呢!"翟璜不安地后退了几步,向李克拜了两拜,说:“翟璜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讲话失礼,希

望终生当你的弟子!”

材料二:

后周世宗想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参与商议的人认为魏仁浦不是从科举及第而为官的,不能作宰

相。世宗说:“从古至今都是选拔有文才武略的人作辅佐之臣,哪里都是从科举及第的呢!”己丑(十五

日),王浦加官门下侍郎,与范质都参与枢密院的事务。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的职务

不变。魏仁浦虽身处权力的中心位置却能够谦虚谨慎,世宗性格严厉而急躁,身边的官员有违背世宗旨意

的,仁浦大都选择自己承担罪过来拯救他们,因此得以保全性命的十有七八。所以魏仁浦虽然出身于刀笔

吏,而官至宰相,当时的人并不以之为耻。

材料三:

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

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

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是宠溺伶人的原因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书愤②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时诗人被免官移居成都。②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六十有一。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表明诗人病后身体的消瘦,又暗含诗人被贬后心情的落寞。

B.“位卑未敢忘忧国”表明诗人虽职位低微,但从未忘记忧国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C.“早岁那知世事艰”写自己少不更事,不知世事艰险,表达诗人对理想破灭的悲观。

D.一“空”与一“已”互为映衬,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已老、功业难成的伤感和愤懑。

16.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借用《出师表》这一典故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两者的异同。

【答案】15.C16.同:都给予《出师表》极高的评价,敬佩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决定,表达

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异:①《书愤》尾联暗讽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②《病起书怀》尾联表达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决

心和忧国忧民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C.“诗人对理想破灭的悲观”错误,“早岁那知世事艰”是对世时艰难的慨叹,诗人书写自己青壮年时

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没有悲观情绪。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

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所以尾联运用诸葛亮的典故,对《出师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的

忠义之气万古流芳。《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

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所以这句诗对诸葛亮自请北

伐、讨贼报国的决定表示了钦佩之情,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

怀。

而《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到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

中原!这句诗也对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表达了作

者想像诸葛亮那样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但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

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暗讽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如果能

做到“就不会失败。

(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

实例,得出结论“,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写春江花月之夜景,

抒思乡孤独之情,“,"两句体现了人事变幻、江水永恒的道理。

【答案】①.常于几成而败之②.慎终如始③.忧劳可以兴国④.逸豫可以亡身⑤.

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识记和默写能力。

考生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几、慎、逸豫、己、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蜘蛛结的“八卦图”,既复杂又美丽,即使工匠用直尺和圆规也难画得如此匀称。传说法国数学家

笛卡尔从蜘蛛结网中获得灵感,发明了直角坐标系。笛卡尔希望用几何图形来表示代数方程,但几何图

形是直观的,①,要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呢?当他看到蜘蛛在墙角结网时,豁然开朗:可以用

两面墙和天花板之间的交线,来确定蜘蛛的位置,于是直角坐标系应运而生。

我们如果仔细观察蜘蛛结网的过程就不难发现,蜘蛛构建完蜘蛛网基础框架后,会从最外圈盘旋着

向中心结网,构成一条螺线,而这种螺线被数学家称为对数螺线。对数螺线向着中心绕,而且

②,但似乎又永远不能到达中心,而且距离呈有规律的分布。

蛛丝被称为强度最高的天然丝,跟同样粗细的钢丝相比,蛛丝的强度是后者的5倍。如果铅笔粗细

的蛛丝结成,甚张力孤可必阻碍波遣747运种大型喷气式筌■机起飞。而且③,直径为人类头发

1/30的蜘蛛丝,拉长两倍以上才会被拉断。

1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忌、O

【答案】18.将蜘蛛网比作“八卦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蜘蛛网复杂美丽的特点;同时,

将蜘蛛网结构与直尺、圆规构图做对比,凸显出了蜘蛛网的匀称之美,极具艺术感染力。

19.①代数方程是抽象的②越绕越靠近中心③蛛丝的韧性也极高

20.如果铅笔粗细的蛛丝结成网,其张力就可以阻止波音747这种大型喷气式客机起飞。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蜘蛛结的‘八卦图',既复杂又美丽”运用比喻手法,把蜘蛛网比作八卦图,说“八卦图”美丽指

的是蜘蛛网结构匀称,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本句中将蜘蛛网比作

“八卦图”,使蜘蛛网更加具体形象,凸显蜘蛛网复杂美丽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②“即使工匠用直尺和圆规也难画得如此匀称”使用对比手法,也是突出蜘蛛网结构的复杂匀称。对比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句中把蜘

蛛结网与工匠用直尺和圆规画图作对比,说工匠画得没有如此匀称,突出了蜘蛛网的匀称,使蜘蛛网的

形象更加立体,增强文章的艺术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几何图形是直观的”可知,语境在说代数方程和几何图形的直观特点不同,故此处应填

“代数方程是抽象的”。

第②空,上句有“对数螺线向着中心绕”,下句有“但似乎又永远不能到达中心”,可见此处应填“越

绕越靠近中心”。

第③空,前面说蛛丝强度高,此处与上文形成递进关系,根据“拉长两倍以上才会被拉断”可知,此处

可填“蛛丝的韧性也极高”。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结成”缺宾语“网”;

二是搭配不当,“阻碍”和“起飞”不搭配,可将“阻碍”改为“阻止”。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到江南,我转得最多的地方,是的小巷。那一条条幽静的巷子,狭窄且悠长。小巷,是一

首轻柔的诗,似一阕轻浅的词,或似一曲渺茫的戏文,它从唐朝的风,宋朝的雨,或是明清的烟云中,款

款地吟出。,曾经座无虚席的戏园已无踪影,的古迹已光彩不再,而小巷依然是

旧时容颜。江南的雨,惆怅,委婉。如梦,如歌,如韵!多情的雨,滴落在屋檐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

犹如丝竹轻弹,声声清越,悦耳动听。老旧的青石板路,湿湿潮潮的,石隙间探出幽幽苍苔。青苔爬上老

墙,攀上瓦檐,阴凉湿潮的地方,皆苔痕青郁。苔葬是大地的绿衣,小巷穿上了它,从此便不再脱下。邨

郁茂茂的苔葬,一寂褰她长,如典拽生,带着些许嗨逸情怀,老街人的迅忆被染绿了I.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声声清越、悦耳动听的多情的雨,滴落在屋檐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

上”,和原文相比哪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曲曲折折、斗转星移(日月轮转也可)、闻名遐迩

22.原文更好。①原文运用了比喻,将江南的雨比作轻弹的丝竹,形象优美。②原文将“声声清越,悦耳

动听”单独成句,突出了江南雨声清越悦耳的特点。③原文运用短句,与全文段的风格一致。

23.郁郁茂茂的苔群,幽幽地生,寂寞地长,带着些许隐逸情怀,染绿了老街人的记忆。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转得最多地方”的语境及与“小巷”的搭配可知,此处是说小巷曲折,可填:曲曲折

折。曲曲折折:形容弯曲。

第二空,结合“曾经座无虚席的戏园已无踪影”的语境可知,此处应指时光流逝。可填:斗转星移(日月

轮转)。斗转星移:表示时序变迁或时光流逝。日月轮转:太阳和月亮轮流转换,指的是日夜交换更替,

时间飞逝。

第三空,结合“曾经座无虚席的戏园”的语境及与“古迹”的搭配可知,此处是说古迹曾经远近闻名,

可填:闻名遐迩。闻名遐迩:远近闻名。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更好。

理由:修辞上看,原句本体为“雨”,用一“犹如”把它比喻成“丝竹轻弹”,更形象生动,形象之间

产生联想,便于读者理解和感受;

从句式看,原文中“多情的雨”声声清越,悦耳动听”多用四字、六字、七字的短句,单独成句,成分

简单,意思表达更简洁直白易懂,突出了江南雨多情、悦耳、美妙等特点;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