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为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认真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一调查职责,为统一和规范调查和监测工作流程及有关技术要求,指导全省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与监测工作,制定本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与监测的对象、技术流程与工作程序、外业调查、界址界定的技术要求等内容。本指南适用于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与监测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引用下列标准规范、政策文件中的部分条款或内容。凡是注明日期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应于本指南。GB/T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GB/T11821-200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7941-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2343-2008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2260-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30319-201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GB/T18894-2016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20257-201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GB/T39610—2020倾斜数字航空摄影技术规程GB/T39612—2020低空数字航摄与数据处理规范GB12319-2022中国海图图式GB/T24356-2023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42547-2023地籍调查规程HY/T124-2009海籍调查规范HY/T123-2009海域使用分类HY/T251-2018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HY/T0321-2021海域使用权属核查技术规程HY070-2022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CH/T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14-2016大地测量控制点坐标转换技术规范2CH/Z3003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TD/T1066-2021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海岸线调查技术规程(自然资办函〔2019〕1187号)养殖用海调查技术规程(自然资办函〔2020〕1654号)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自然资发〔2023〕234号)3术语和定义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同类型用海单元。3.2海域使用theUseofSeaAreas使用某一固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3.3海域使用类型typeofseaareause根据不同的海域用途和用海方式所形成的海域差异性划分的海域类别。3.4用海方式seausepattern根据海域使用特征及对海域自然属性的影响程度划分的海域使用方式。3.5界址点boundarypoint用于界定宗海及其内部单元范围和界线的拐点。3.6海域使用现状调查seaareausestatussurvey通过卫星遥感和实地勘测等手段,查清一个区域内海域使用类型、用海方式、面积、空间分布等开展的调查工作。3.7海域使用现状监测seaareausestatusmonitoring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以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数据和图件(或前一年海域使用现状监测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海域使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的监测工作。4一般规定4.1总体要求(1)数学基础:本指南所涉及到的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专题图件以及面积计算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单宗海面积计算时以宗海中心相近的0.5°整数倍经线为中央经线;成果图件编制时,各市可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确定相应的中央经线和标准纬线。(2)数据格式:制图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矢量数据采用.shp格式;坐标单位均采用度、分、秒形式,秒值小数点后取3位小数;长度单位均釆用米(m保留2位小数;面积单位均釆用公顷(hm2),保留4位小数。(3)工作底图:采用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如1:10000海洋测绘成果图)以及高分3辨率遥感影像图(精校正后分辨率优于2m)作为基础地理数据,叠加最新的行政区划界线和新修测海岸线成果,作为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与监测评价工作底图。(4)成图比例尺省总图比例尺为1:250000,各市比例尺应不低于1:50000,各县(市、区)成图比例尺应不低于1:10000,具体应根据地市、县(市、区)管辖海域范围大小,以能完整显示其内容的100倍为比例尺分母。(5)海域使用类型和海域使用方式海域使用类型和海域使用方式,见附录A1和A2。4.2调查与监测空间范围管辖海域。4.3调查与监测内容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与监测应尊重历史,尊重通过验收的调查成果。因此,在调查和监测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中的权属数据、养殖用海调查数据等现有成果,按照既能减少工作量又能满足既定目标的基本要求,主要调查与监测内容如下:(1)确权用海:宗海的位置、界址、面积、海域使用权人、用海类型、用途、用海方式、用海期限等权属信息,并核实海域使用范围与确权范围是否一致,是否占用自然岸线。是否符合空间用海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是否在生态红线内可作为选择性调查与监测内容。(2)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用海:位置、界址、面积、用海类型、围填海工程状态(围而未填、已填成陆)、审批状态(未确权、已补办用海手续或已海域确权、已土地确权)、开发利用状态(是否开发利用)、处罚状态(是否处罚)和竣工验收情况(是否竣工验收)等基本属性信息。(3)无任何审批用海:位置、界址、用海主体、用海类型、是否符合空间用海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是否在生态红线内等基本属性信息4.4调查与监测工作流程海域使用现状调查工作,以摸清全省海域使用现状家底,发现存在的问题,加强和规范全省海域使用管理、未来的规划实施监督为目标,以海域海岛监管系统中的权属数据、养殖用海调查数据等为基础,以遥感技术和现场调查为主要手段,开展全省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最终形成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报告成果。工作流程见图1。4图1调查工作流程图海域使用现状监测是一项业务化工作,是在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最新海域使用权属数据,以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监测和现场监测技术手段,对海域使用现状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编制监测报告和专题图件。工作流程见图2。5图2监测工作流程图5.资料收集与处理5.1资料收集(1)空间矢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行政区划图、地形图等;权属数据:海域海岛动态监测系统中海域权属数据、土地权属数据、不动产数据、其他权属数据;调查数据:养殖用海调查数据、围填海现状调查数据等;勘界数据:新修测大陆海岸线、省级和县级海域勘界线数据;其他数据:海洋生态红线数据、海洋功能区划数据、港口与航道规划图,以及海域使用现状调查需要的其他数据。(2)遥感影像数据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根据调查要求,收集分辨率优于2米的多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无人机影像数据,以及其他有助于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的遥感影像数据。海域使用现状业务化监测:收集最新的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影像数据。(3)地面测量数据覆盖3市15个县级行政区划沿海海域C级GNSS控制点成果。6(4)其他方面的资料各级地方政府关于海域使用现状审批资料,以及其他有关海域使用管理档案资料。5.2数据处理5.2.1矢量数据标准化处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形式的基础资料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投影转换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数据。5.2.2遥感影像处理5.2.2.1几何精校正(1)校正方法根据高分卫星数据几何畸变的性质和数据源来确定几何校正的方法,一般选择多项式校正方法。(2)选择控制点一般要求均匀分布在整幅高分卫星数据上,尽量选择明显、清晰的定位识别标志,如道路的交叉点、海洋构筑物的明显拐点等。(3)重采样一般选用双线性内插或三次卷积方法,重采样像元大小根据原始影像分辨率、按0.5m的倍数就近采样。(4)质量控制要求a)对于光学遥感影像,近岸海域和海岛的几何校正中误差应不超过1个像元;远离大陆海岸线的海域的几何校正中误差应不超过2个像元;b)微波遥感数据的几何校正中误差应不超过5个像元。5.2.2.2影像镶嵌针对全省管辖海域范围,需要多景影像才能覆盖,要求进行影像镶嵌。(1)镶嵌方法a)指定参考图像作为镶嵌过程中对比匹配以及镶嵌后输出图像的地理投影、像元大小、数据类型的基准;b)在重叠区内选择一条连接两边图像的拼接线,进行影像镶嵌。(2)质量控制要求要求景与景的接边精度控制在2个像元以内。5.2.2.3影像融合(1)融合方法7采用Brovey变换和PANSHARP融合方法。(2)质量控制技术要求影像融合应满足以下要求:a)光学遥感数据之间的配准中误差应不超过1个像元;b)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之间融合的配准中误差应不超过5个像元;c)融合后的影像中,各种用海构筑物特征应明显,边界应清晰,通过目视解译可以区分各用海方式。5.2.3坐标转换依托当地测绘部门掌握的本地坐标转换参数,将所在海域不同坐标系的控制点坐标、空间矢量图、遥感影像等统一转换成CGCS2000坐标。6调查底图制作6.1调查底图属性字段建立根据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与监测目标、内容和有关要求,设置海域使用现状调查底图的属性字段(见附录F)。6.2权属数据和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数据梳理充分利用最新的卫星遥感影像,海域海岛动态监管系统中的海域确权数据、养殖用海调查数据,土地权属数据、不动产数据以及地方掌握的权属数据,结合搜集到的有关权属资料以及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数据,按照海域使用现状调查属性字段和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数据属性字段分别梳理管辖海域范围内权属数据(包括土地权属、不动产)和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数据,制作海域使用现状调查底图的确权用海部分和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数据,对海域使用现状调查底图的确权用海部分,需要赋值“是否存在问题”以及“需要外业调查图斑类型”字段。说明:有海域使用权属与土地权属或其他权属发生重叠的用海,海域使用权属优先,然后再考虑土地权属和其6.3图斑提取(1)解译标志建立根据不同地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以及在卫星遥感影像上所表现出的形状、大小、色调、纹理等建立解译标志。(2)图斑提取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以调查为目的收集处理后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准,辅助各类历史调查数据,8叠加梳理后的权属数据,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分析遥感影像的纹理、色调、位置、形状等特征,判断因人为因素而发生变化的未确权用海地物,沿影像特征发生变化的区域外缘线,勾绘成闭合面状图斑(矢量图形),并初步确定图斑所在市、所在县级行政区划、用海方式、面积、需要外业调查图斑类型等字段,并给相应字段赋值。海域使用现状监测:以最新的卫星遥感影像为基准,以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数据(或前一年海域使用现状监测数据)为本底资料,辅助最新海域权属数据,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分析遥感影像的纹理、色调、位置、形状等特征,判断因人为因素而发生变化的用海地物,沿影像特征发生变化的区域外缘线,勾绘成闭合面状图斑(矢量图形),并初步确定图斑所在市、所在县级行政区划、用海方式、面积等字段,并给相应字段赋值。6.4质量控制技术要求a)图斑勾画应根据实际变化情况进行;b)图斑应最小冗余表示,勾画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折点;c)图斑应闭合且具有唯一性。超过海岸线的图斑以及属于陆地上的图斑必须补绘完整;d)每期新勾画的图斑与历史图斑的拓扑关系需正确,连接处不能有空隙或者重叠。7界址界定7.1一般流程7.1.1宗海分析根据本宗海的使用现状资料或最终设计方案、相邻宗海的权属与界址资料,以及所在海域的基础地理资料,确定宗海界址界定的事实依据。对于界线模糊且不能提供确切设计方案的开放式用海,按相关设计标准的要求确定其界址的界定依据。7.1.2用海类型与方式确定按照HY/T123-2009和《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相关规定,确定宗海的海域使用一级、二级和三级类型,见附录A1,并判定宗海内部存在的用海方式,见附录A2。7.1.3宗海内部单元划分在宗海内部,按不同用海方式的用海范围划分内部单元。用海方式相同但范围不相接的海域应划分为不同的内部单元。内部单元界线按7.3和7.4的要求界定。7.1.4宗海平面界址界定以宗海最外围界线确定其平面界址。9确权用海:尊重申请审批时的界址界定方法界定的用海范围,如果出现确权用海范围与实际用海范围不符,则采用初始界址界定方法进行现场测量;未确权用海:则采用本指南的界址界定方法界定其用海范围,计算其用海面积。7.2各用海方式范围界定方法7.2.1填海造地用海岸边以填海前的海岸线为界,水中以围堰、堤坝基床或回填物倾埋水下部分与海床的交界线为注:岸边指紧邻大陆海岸线的陆地边缘或已成陆的填海造地形成新的陆地边缘。7.2.2构筑物用海7.2.2.1非透水构筑物用海岸边以海岸线为界,水中以非透水构筑物及其防护设施与海床的交界线为界。7.2.2.2透水构筑物用海以构筑物及其防护设施在海床以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的外缘线为界。有安全防护要求的透水构筑物用海在构筑物及其防护设施在海床以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的外缘线的基础上,外扩不小于10m保护距离为界。7.2.3围海用海岸边以围海前的海岸线为界,水中以外围堰、外围堤坝基床的外缘线与海床的交线及口门连线为界。7.2.4开放式用海以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7.2.5其他方式用海根据用海特征,按7.2.1~7.2.4的方法界定。7.2.6特殊情况处理7.2.6.1相邻用海的分割a)相邻开放式用海的分割当本宗海界定的开放式用海与相邻宗海的开放式用海范围相重叠时,对重叠部分的海域,应在双方协商基础上,依据间距、用海面积等因素进行比例分割。b)相邻填海造地或围海用海的分割当本宗海界定的填海造地或围海用海与相邻宗海的填海造地或围海用海范围相重叠时,对重叠部分的海域,当相邻宗海已确权,则本宗海相邻的界址线以已确权宗海的界址线为界;当相邻宗海未确权,本宗海与相邻宗海同时申请用海时,以双方相邻围堰、隔堤的中轴线为界。7.2.6.2公共海域的退让处理当本宗海界定的开放式用海范围覆盖公用航道、锚地等公共使用的海域时,用海界线应收缩至公共使用的海域边界。7.2.6.3用海方式重叠范围的处理在同宗海中,当几种用海方式的用海范围发生重叠时,重叠部分的用海方式按照现行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最高的确定;当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相同时,以保证宗海内部单元的完整性确定。本宗海与其它宗海发生立体重叠时,应确保用海工程各部分在功能和布局上的完整,分别界定重叠部分的用海方式。7.3各类型宗海界址界定方法7.3.1渔业用海7.3.1.1渔业基础设施用海指用于渔船停靠、进行装卸作业和避风,以及用以繁殖重要苗种的海域,包括渔业码头、引桥、堤坝、渔港港池(含开敞式码头前沿船舶靠泊和回旋水域)、渔港航道、附属设施及海水育苗设施及陆上海水养殖场延伸入海的取排水口等所使用的海域。渔业基础设施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为:(1)用于建设渔业码头、渔港附属仓储、水产品加工与交易场所,以及渔港加油站、加水设施、育苗场等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以及B12中的填海造地用海部分;(2)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渔业码头、引堤,渔港外围堤、防波堤、导流堤、挡沙堤等用海,按7.2.2.1界定,其中渔业码头、引堤参见附录B15、B16、B20、B21中的非透水式码头和引堤部分;渔港外围堤、防波堤、导流堤和挡沙堤参见附录B6及附录B4中的外围堤部分;(3)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渔业码头、引桥、高脚屋式育苗场等用海,按7.2.2.2界定,其中渔业码头、引桥参见附录B10、B11和B13、B14、B17、B18、B19、B22、B23中的透水式码头和引桥部分;(4)有防浪设施圈围的渔港港池,外侧以围堰、堤坝港池一侧的基床与海床的交界线及门口连线为界,内侧以海岸线为界,参见附录B10中的港池部分;(5)开敞式渔业码头港池(船舶靠泊和回旋水域),以码头前沿线起垂直向外不少于2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水域空间不足时视情况收缩参见附录B11~B23中的港池部分;小型渔船的停泊水域(未设置调头或回旋水域),按实际使用或设计的范围为界;(6)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延伸入海的取排水设施用海,按7.2.2.2界定,参见附录B41中的取排水设施部分;(7)以海底管道形式建设的延伸入海的养殖取排水设施用海,以管道的外缘线向两侧平行外扩1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42输水管道部分;(8)沿岸养殖取排水口的口门、延伸入海的取排水设施头部等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用海,向陆一侧以海岸线或以取排水设施的用海界线为界,水中以取排水口的口门连线或取排水设施头部外缘线外扩30m的矩形范围为界,参见附录B42、B43中的取排水口部分;(9)渔港航道、锚地,以审核认定的范围为界。7.3.1.2增养殖用海7.3.1.2.1围海养殖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1)一般的围海养殖用海按7.2.3界定,参见附录B1;(2)含外围堰作为道路的围海养殖用海的界定,参见附录B4。7.3.1.2.2开放式养殖用海筏式、渔排、网箱、底播等开放式养殖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位于开敞海域内的筏式、网箱和渔排养殖用海,单宗用海以最外缘的筏脚(架)、桩脚(架)连线向四周扩展20m~30m连线为界,参见附录B44;多宗相连的筏式和网箱养殖用海(相邻业主的台筏或网箱间距小于60m)以相邻台筏、网箱之水域中线为界,参见附录B45。其间存在共用航道的,按双方均分航道空间的原则,收缩各自的用海界线。7.3.1.2.3人工鱼礁用海人工鱼礁界址界定方法如下:通过构筑人工鱼礁进行的增养殖生产用海,如果相邻最近的单体鱼礁间距离超过50m,以单位鱼礁的垂直投影外缘线连接的多边行所形成的范围为界,其中所有单位鱼礁的面积之和为人工鱼礁用海面积,其余用海范围内的用海为开放式用海,参见附录B9;如果相邻最近的单体鱼礁间距离不超过50m(含本数),以外缘单位鱼礁的垂直投影外缘线连接的多边行平行外扩10m所形成的范围为界,用海方式为人工鱼礁用海面积,参见附录B9。7.3.2工矿通信用海7.3.2.1工业用海7.3.2.1.1船舶工业用海船舶工业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如下:(1)用于建设船厂和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的厂区(含干船坞和和注水式船坞)、顺岸码头或离岸码头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以及B12中的填海造地用海部分。(2)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码头、引堤,港池外围堤、防波堤、防沙堤,以及导流堤、挡沙堤等用海,按7.2.2.1界定,其中码头、引堤参见附录B15、B16、B20和B21中的非透水式码头、引堤部分;港池外围堤、防波堤、防沙堤,以及导流堤、挡沙堤参见附录B6及B4中外围堤部分。(3)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码头、引桥、平台、滑道、浮式船坞等用海,按如下方法界定:a)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码头、引桥用海,参见附录B11、B13、B14、B16、B17、B18、B19、B22和B23中透水构筑物码头和引桥部分;b)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平台用海,参见附录B7;c)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滑道用海,其中纵向滑道的构筑物用海,以滑道长度自中心线向两侧外扩0.5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28中的滑道部分;横向滑道的构筑物用海部分,以滑道外缘线向两侧外扩0.5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29中的滑道部分;d)用透水方式构筑的浮式船坞用海,坞门宽度小于1倍设计船长时的港池(坞门前沿水域)用海,坞门两侧以船坞中心线平行外扩0.5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坞门前方以坞门前沿起外扩1.5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26中的港池部分;坞门宽度大于或等于1倍设计船长时的港池(坞门前沿水域)用海,坞门两侧以与坞门两端相齐的船坞中心线的平行线为界,坞门前方以坞门前沿起外扩1.5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27中的港池部分。(4)有防浪设施圈围的港池水域,外侧以围堰、堤坝港池一侧的基床与海床的交线及门口连线为界,内侧以海岸线及构筑物用海界线为界,参见附录B10中港池部分。(5)开敞式码头前沿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靠泊、回旋的水域,以及船坞、滑道的前沿水域等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开敞式码头前沿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靠泊、回旋的水域,以码头前沿线起垂直向外不少于2倍设计船长且包含船舶回旋水域的范围为界(水域空间不足时视情况收缩),参见附录B11~B23中港池部分;对不设回旋水域,按设计或实际使用的范围为界;b)船坞前沿水域用海,如果是纵向滑道的港池(滑道前沿水域)用海,以构筑物用海的外侧边界起外扩1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28中的港池部分;如果是横向滑道的港池(滑道前沿水域)用海,以构筑物用海的外侧边界两端各延长0.5倍设计船长后,平行外扩1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29中的港池部分;c)滑道的前沿水域用海,如果是纵向滑道的港池(滑道前沿水域)用海,以构筑物用海的外侧边界起外扩1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28中的港池部分;如果是横向滑道的港池(滑道前沿水域)用海,以构筑物用海的外侧边界两端各延长0.5倍设计船长后,平行外扩1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29中的港池部分。7.3.2.1.2海水综合利用用海海水综合利用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为:(1)用于建设海水综合利用工业厂区等的填海造地用海,以及通过筑堤围割海域,用于处置沉淀物、碱渣等废弃物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2)合抱式取排水口的外围堤、防波堤、导流堤、挡沙堤,取排水明渠的离岸侧堤,以及经铺砌的取排水明渠底部等用海,按7.2.2.1界定,其中外围堤的界定参见附录B4的外围堤部分;防波堤、挡沙堤、导流堤、取排水明渠的离岸侧堤参见附录B6;(3)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取排水口外围栅栏、过滤设施、竖向构筑的取排水头部设施、潜堤等用海,按7.2.2.2界定;(4)蓄水池、沉淀池等用海,按7.2.3界定,参见附录B1、B5;(5)取排水管道用海,以管道的外缘线向两侧平行外扩1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39;(6)未经铺砌的取排水明渠底部,明渠口门外及取排水头部设施周围一定范围内,为保障取排水安全的用海,内侧以海岸线为界,明渠内以明渠围堤内与海床的交线为界,明渠口门外以取排水设施头部外缘线(或口门连线)外扩80m的矩形范围为界。7.3.2.1.3火电用海火电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为:(1)火电厂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电厂(站)厂区、顺岸码头等的填海造地用海,以及通过筑堤围割海域,用于处置煤渣等废弃物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以及B12中的填海造地用海部分;b)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电厂(站)专用码头、引堤,港池和合抱式取排水口的外围堤、防波堤、导流堤、挡沙堤,取排水明渠的离岸侧堤,以及经铺砌的取排水明渠底部等用海,按7.2.2.1界定,其中码头、引堤参见附录B15、B16、B20和B21中的非透水式码头和引堤部分;外围堤、防波堤、导流堤、挡沙堤、侧堤参见附录B6,以及B4中的外围堤部分;c)电厂(站)水库、蓄水池、沉淀池等用海,按7.2.3界定,参见附录B1、B5。d)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电厂(站)专用码头、引桥和平台、潜堤,以及取排水口外围栅栏、过滤设施、竖向构筑的取排水头部设施等用海,按7.2.2.2界定,其中码头、引桥参见附录B11和B13、B14、B16、B17、B18、B19、B22和B23中透水式码头、引桥部分;平台、潜堤参见附录B8;e)开敞式电厂(站)专用码头港池(供船舶靠泊和回旋的水域),以码头前沿线起垂直向外不少于2倍设计船长且包含船舶回旋水域的范围为界(水域空间不足时视情况收缩),参见附录B11~B24中的港池部分;f)企业专用航道用海,以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2)合抱式取排水口内的水域,未经铺砌的取排水明渠底部,明渠口门外及取排水头部设施周围一定范围内为保障取排水安全的用海,内侧以海岸线为界,明渠内以围堰与海床的交界线为界,明渠口门外以取排水设施头部外缘线(或口门连线)外扩80m的矩形范围为界;i)温排水、冷排水流离排水口后,混合扩散至达标状态用海,位于水产养殖区附近的电厂温排水用海,按人为造成夏季升温1℃,其它季节升温2℃的水体所波及的最大包络线界定;其他水域的温排水用海,按人为造成升温4℃的水体所波及的最大包络线界定。7.3.2.1.4石化工业用海石化工业用海包括如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为:(1)用于建设石化企业厂区、顺岸码头等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和B12中的填海造地用海部分;(2)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企业专用码头、引堤,以及港池外围堤、防波堤等用海,按7.2.2.1界定,其中码头、引堤参见附录B10、B12、B15、B20和B21中的非透水式码头和引堤部分;港池外围堤参见附录B4外围堤部分;防波堤参见附录B6;(3)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企业专用码头、引桥、平台、栈桥等用海,按7.2.2.2界定,其中码头、引桥的界定参见附录B11、B13、B14、B15、B16、B17、B18、B22和B23中的透水式码头和引桥部分;平台参见附录B8;栈桥参见附录B7;(4)有防浪设施圈围的港池用海,外侧以围堰、堤坝港池一侧的基床与海床的交线及门口连线为界,内侧以海岸线及构筑物用海界线为界,参见附录B10中的港池部分;(5)开敞式码头港池(供船舶靠泊和回旋的水域),以码头前沿线起垂直向外不少于2倍设计船长且包含船舶回旋水域的范围为界(水域空间不足时视情况收缩),参见附录B11~B24中的港池部分;(6)企业专用航道用海,按实际设计或使用的海域界定。7.3.2.1.5其他工业用海其他工业用海是指上述工业用海以外的工业用海。其用海的界址界定参照7.3.2.1.4工业用海中(1)~(6)界定。7.3.2.2盐业用海盐业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为:(1)盐田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盐场内的生产与管理用房、堆场、生产加工场地,以及用于建设顺岸盐业码头和码头堆场等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以及B12中的填海造地用海部分;b)盐场靠海一侧的外围堤(含水闸)或围堰(作为道路用以及盐场内隔堤、围堰等的围海,参见附录B4中外围堤(或围堰)、隔堤、围堰部分;取排水口导流堤、泵站等参见附录B6;c)盐场内的结晶池、制卤池、蓄水池、沟渠,按7.2.3界定,参见附录B1;d)盐场取排水口口门周围一定范围内,为保障取排水安全用海,向陆一侧以海岸线或以取排水设施的用海界线为界,水中以取排水头部设施外缘线(或口门连线)外扩30m的矩形范围为界,参见附录B41、B42中的取排水口部分。(2)盐业码头用海a)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盐业码头、引堤等用海,按7.2.2.1界定,参见附录B10、B15、B16、B20、B21中的非透水式码头、引堤部分;b)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盐业码头、引桥、平台等用海,按7.2.2.2界定,其中盐业码头和引桥参见附录B17、B18、B19、B22和B23中的透水式码头、引桥部分;平台参见附录B8;c)开敞式盐业码头港池(供船舶靠泊和回旋的水域),以码头前沿线起垂直向外不少于2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水域空间不足时视情况收缩),参见附录B11~B23中的港池部分;未设置调头或回旋水域的,按实际使用或设计的范围界定;7.3.2.3固体矿产用海固体矿产开采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为:(1)海上开敞式矿产开采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海砂、底土及其他固体矿产资源开采用海,以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2)海底井隧式矿产开采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以隧道、矿井主体及其海底附属设施投影的外缘线向两侧平行外扩1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39。7.3.2.4油气用海油气开采用海和油气勘探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为:(1)用于建设沿岸采油场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2)油气开采用人工岛用海,界定方法如下:a)油气开采用人工岛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3;b)油气开采用人工岛的连陆或连岛道路(含涵洞式),参见附录B28中跨海道路用海部分;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登岛码头等用海,参见附录B15、B16、B20和B21中的非透水式码头部分;c)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油气开采用码头、引桥,以及连陆连岛栈桥、栈桥式道路等透水构筑物用海,按7.2.2.2界定,其中码头、引桥参见附录B11、B13、B14、B17、B18、B19、B22、B23中的透水式码头、引桥部分;连陆连岛栈桥、栈桥式道路参见附录B7;(3)石油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等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石油平台(含平台间通道)用海,以海床以上构筑物垂直投影的外缘线外扩5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29;b)立管或单点系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用海,以立管或系泊点为圆心,半径为1倍船长(含系泊臂、揽的总长度)的圆为界,参见附录B35;多点伸展系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用海,以油轮垂直投影的外切矩形向四周平行外扩0.5倍船长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35。7.3.2.5可再生能源用海(1)海上风电用海、光伏电站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电场(站)管理场所和变压站等设施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b)风机基础及规定外扩范围用海,以塔架中心点至塔架基础最外缘点外扩50m为半径圆的外切正方形为界,参见附录B31;c)因特殊原因不计外扩用海范围时,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风机基础用海,以及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用于布置光伏发电装置和变输电设施的路基、座墩等用海,按7.2.2.1界定,参见附录B6;d)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光伏发电装置和变输电设施等用海,按7.2.2.2界定;7.3.2.6海底电缆管道用海输油(气)管道用海、输水管道用海、输电缆用海、通信光缆用海、混合电缆管道用海和其他海底电缆管道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用海方式界址界定如下:(1)用于建设电缆管道登陆点及管理设施等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2)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电缆管道登陆点用海,按7.2.2.1界定;(3)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电缆管道登陆点用海,按7.2.2.2界定。(4)海底铺设的电缆管道用海,如果是一条或两条以上(包括两条)平行布置且间距超过20m,则以每条电缆管道的外缘线向两侧平行外扩1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38;如果是两条以上(包括两条)平行布置且电缆管道间距在20m以内的,按同一宗用海整体界定,以外围电缆管道的外缘线向两侧平行外扩1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39。7.3.3交通运输用海7.3.3.1港口用海港口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为:(1)用于建设堆场、客运场地、管理场所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以及顺岸码头、内设堆场的大型突堤码头等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以及B12中的填海造地用海部分;(2)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码头、引堤,以及防波堤、导流堤、挡沙堤等用海,按7.2.2.1界定,码头、引堤参见附录B10、B15、B20和B21中的非透水式码头和引桥部分;防波堤、导流堤、挡沙堤参见附录B6;(3)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码头、引桥,平台、栈桥、潜堤等用海,按7.2.2.2界定,其中码头、引桥的界定参见附录B11、B13、B14、B17、B18、B22、B23和B24中的透水式码头、引桥部分;栈桥参见附录B7;平台和潜堤的界定参见附录B8;(4)有防浪设施圈围的围海式港池用海,外侧以围堰、堤坝港池一侧的基床与海床的交线及门口连线为界,内侧以海岸线及构筑物用海界线为界,参见附录B10中的港池部分;(5)开敞式码头港池(供船舶靠泊和回旋的水域),以码头前沿线起垂直向外不少于2倍设计船长距离为界(水域空间不足时视情况收缩),参见附录B11~B23中的港池部分;未设置调头或回旋水域,按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7.3.3.2航运用海(1)航道用海含灯桩、立标和浮式航标灯等海上航行标志所使用的航道(不包括渔港、各类工业用海中的企业专用码头、旅游港、旅游码头、游艇码头等的专用航道用海),以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2)锚地用海船舶候潮、待泊、联检、避风及进行水上过驳作业等锚地用海,以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7.3.3.3路桥隧道用海7.3.3.3.1海底隧道用海海底隧道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各用海方式界址界定如下:(1)用于建设具有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海底隧道端口人工岛、登录区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37。(2)不形成有效岸线,仅发挥隧道接入功能的海底隧道端口人工岛用海,按7.2.2.1界定;(3)隧道主体及其海底附属设施用海,以隧道主体及其海底附属设施的垂直投影的外缘线向两侧外扩1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38;(4)通风竖井等非透水设施用海,按7.2.2.1界定。7.3.3.3.2跨海桥梁用海(1)跨海桥梁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跨海桥梁(含桥面、桥墩)及其附属设施等用海,以跨海桥梁(含桥面、桥墩)及其附属设施等在底床及以上部分构筑物垂直投影的外缘线向两侧外扩1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36。(2)公路、铁路和跨海桥梁的海底隧道连接段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具有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海底隧道端口人工岛、登录区和其他附属设施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38。b)不形成有效岸线,仅发挥隧道接入功能的海底隧道端口人工岛用海,按7.2.2.1界定;c)隧道主体及其海底附属设施用海,以其垂直投影的外缘线平行外扩1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38。d)通风竖井等非透水设施用海,按7.2.2.1界定。7.3.3.3.3其他路桥用海路桥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如下:(1)单独建设的城市道路、公路、铁路等道路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顺岸道路、穿越填海造地区域的道路,以及道路沿线车站、管理服务区等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b)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跨海道路用海,按7.2.2.1界定,参见附录B32中的跨海道路部分;c)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顺岸和跨海道路用海,内侧以海岸线为界,外侧以构筑物及其防护设施在水体中及以上部分的投影面外缘线平行外扩10m距离的范围为界。7.3.4游憩用海7.3.4.1风景旅游用海(1)滨海旅游场地、景观海域及配套服务设施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滨海旅游场地、旅游服务与管理场所的填海造地用海,以及用于构筑上述用途人工岛等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填成土地后形成的淡水水系、通过先填后挖形成的其他水系和所含的围堤、设施等用海,与其同一宗用海的填海造地用海整体界定,参见附录B2;b)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景观设施等用海,按7.2.2.1界定,参见附录B6;c)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景观设施,用于旅游观光平台、栈桥、廊道,以及水下喷泉等用海,按照7.2.2.2界定,参见附录B7、B8。(2)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和度假区等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宾馆、饭店和度假区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b)高脚屋式的小规模客房、餐厅、活动室和连接栈桥、廊道等用海,按7.2.2.2界定,参见附录B7、B8。(3)邮轮母港、旅游港、旅游码头及专用航道等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候船楼、顺岸码头及其他服务设施等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以及B12中的填海造地用海部分;b)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码头、引堤,防波堤、导流堤、挡沙堤等用海,按7.2.2.1界定,其中码头、引堤参见附录B15、B16、B20和B21中的非透水式码头、引堤部分;防波堤、防沙堤、导流堤、挡沙堤等参见附录B6;c)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码头、引桥等用海,参见附录B11、B13、B14、B17、B18、B19、B22和B23中的透水式码头、引桥部分;d)有防浪设施圈围的港池,外侧以围堰、堤坝港池一侧的基床与海床交线及门口连线为界,内侧以海岸线及构筑物用海界线为界,参见附录B10中的港池部分;e)开敞式码头港池(供船舶靠泊和回旋的水域),以码头前沿线起垂直向外不少于2倍设计船长且包括船舶回旋水域的范围为界(水域空间不足时视情况收缩参见附录B11~B23中的港池部分;未设置调头或回旋水域,以设计或实际使用的范围为界;f)专用航道用海,以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7.3.4.2文体休闲娱乐用海7.3.4.2.1文体休闲娱乐基础设施用海文体休闲娱乐基础设施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为:(1)用于文体休闲娱乐及配套服务设施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文体休闲娱乐场地、服务与管理场所的填海造地用海,以及用于构筑上述用途人工岛等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填成土地后形成的淡水水系、通过先填后挖形成的其他水系和所含的围堤、设施等用海,与其同一宗用海的填海造地用海整体界定,参见附录B2;b)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围海海堤等基础设施用海,按7.2.2.1界定,参见附录B6;界定,参见附录B7、B8。(2)文体休闲娱乐区内的宾馆、饭店和度假区等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宾馆、饭店和度假区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b)高脚屋式的小规模客房、餐厅、活动室和连接栈桥、廊道等用海,按7.2.2.2界定,参见附录B7、B8;(3)海上餐饮、娱乐场所等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采用浮式和透水方式构筑的用做海上餐饮、娱乐的高脚屋、渔排或其他浮式棚屋等用海,以及海上餐饮服务点所附用于水产品存养的网箱和养殖筏等用海,按7.2.2.2界定;(4)游艇码头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游艇码头、引堤、防波堤等用海,按7.2.2.1界定,其中游艇码头、引堤参见附录B15、B16、B20和B21中非透水式码头、引堤部分;防波堤参见附录B6;b)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游艇码头、引桥、栈道、潜堤等用海,按7.2.2.1界定,其中游艇码头、引桥参见附录B11、B13、B14、B15、B16、B17、B18、B22和B23中透水构式码头和引桥部分;栈桥参见附录B7;平台参见附录B8;c)游艇码头和游艇停泊水域作为一宗用海整体界定,以设泊位的码头前沿线、码头开敞端外扩3倍设计船长和码头其它部分外缘线外扩10m距离为界(水域空间不足时视情况收缩),参见附录B25;d)有防浪设施圈围的游艇港池内除游艇码头和游艇停泊水域以外的海域,外侧以围堰、堤坝的港池一侧的基床与海床的连线及门口连线为界,内侧以游艇码头和游艇停播水域的用海界线为界,参见附录B10。7.3.4.2.2浴场用海浴场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如下:(1)供游人游泳、嬉水,且无固定设施的浴场用海,以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参见B47;(2)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快艇码头、水上景观设施等用海,按7.2.2.1界定,快艇码头用海参见附录B15、B16、B20和B21非透水式码头部分;(3)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嬉水平台、快艇码头、水上瞭望台、潜堤等用海,按7.2.2.2界定,水上瞭望台、嬉水平台和潜堤参见附录B8;快艇码头参见附录B11、B13、B14等透水式码头部分;7.3.4.3游乐场用海游乐场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如下:(1)供游人开展水上娱乐活动,且无固定设施的开放式游乐场用海,以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参见B46;(2)有防浪设施圈围的供游人开展水上娱乐活动的围海式游乐场,以海岸线及防浪设施外缘外扩20~3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46;(3)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围堤、防浪堤、快艇码头、水上景观设施等用海,按7.2.2.1界定,围堤、防波堤参见附录B6;快艇码头参见附录B15、B16、B20和B21非透水式码头部分;(4)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嬉水平台、快艇码头、水上瞭望台、潜堤等用海,按7.2.2.2界定,嬉水平台、水上瞭望台、潜堤的界定参见附录B7;快艇码头的界定参见附录B11、B13、B14等透水式码头部分。7.3.5特殊用海7.3.5.1军事用海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用海位置和范围,参照7.3及前述各类用海的界定方法进行界定。7.3.5.2其他特殊用海7.3.5.2.1科研教学用海用海方式界定如下:(1)海上科学实验场、海洋监测站等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海上科研实验场所、监测站点及配套设施等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通过先填后挖形成的实验水池、水槽及围堤等用海,与其同一宗用海的填海造地用海整体界定,参见附录B2;b)围隔自然海域(非先填后挖方式)形成的科研实验用海,按7.2.3界定,参见附录B1;c)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外围堤、防波堤、导流挡沙堤及承载科研教学设施的基座等用海,按7.2.2.1界定,参见附录B6;d)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平台、栈桥、潜堤、水下实验装置及承载科研教学设施的桩基承台、塔架等用海,按7.2.2.2界定,其中栈桥参见附录B7;平台、潜堤参见附录B8;e)通讯、输电等电(光)缆用海,以电(光)缆的外缘线向两侧外扩10m为界,参见附录B39。(2)开敞式海洋水产品驯化试养场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开敞式的海洋水产品驯化试养场用海,按设计或实际使用的范围界定;(3)海上运动训练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顺岸码头、训练准备场地等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以及B12中填海造地用海部分;b)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码头、引堤、防波堤、导流堤、挡沙堤等用海,按7.2.2.1界定,码头、引堤参见附录B15、B16、B20和B21中非透水式码头、引堤部分;防波堤、导流堤、挡沙堤参见附录B6;c)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码头、引桥、栈桥、平台、潜堤等用海,按7.2.2.2界定,其中码头、引桥参见附录B13、B14、B17、B18和B19中透水式码头和引桥部分;栈桥参见附录B7;平台、潜堤参见附录B8;d)有防浪设施圈围的海上运动训练海域,外侧以围堰、堤坝的港池一侧的基床与海床的连线及门口连线为界,内侧以海岸线及构筑物用海界线为界,参见附录B10;e)开敞式的海上运动训练海域,以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7.3.5.2.2海洋保护修复用海(1)海洋保护区用海海洋保护区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如下:a)不进行填海造地、围海或设置构筑物,保持保护区自然状态的海域,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用海为界;b)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观光道路、登陆登岛码头、宣教设施等用海,按7.2.2.1界定,其中登陆登岛码头参见附录B15、B16、B20和B21中非透水式码头部分;e)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观光栈道、登陆登岛码头、宣教设施等用海,按7.2.2.2界定,其中观光栈道参见附录B7,登陆登岛码头参见附录B13、B14、B17、B18和B19中透水式码头部分;(2)海洋生态修复用海1)沙滩修复养护等工程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潜堤、水下拦沙坝等保滩护岸设施用海,按7.2.2.2界定,参见附录B8;b)不形成新的有效岸线的人工堆沙、补沙形成的沙滩用海,以设计或实际使用的范围为界;2)滨海湿地修复与建设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用于建设湿地维护、管理、科研、宣教等场地和设施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形成淡水水系人工湿地、通过先填后挖形成的其他水系人工湿地,以及所含的围堤、设施等用海,按与其同一宗用海的填海造地用海整体界定,参见附录2;b)种植植被用海,按设计或实际使用的范围为界;c)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堤坝(含水闸)、观光道路等用海,按7.2.2.1界定,参见附录B6;d)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观光栈道、宣教设施等用海,按7.2.2.2界定,观光栈道参见附录B7。7.3.5.2.3海岸防护工程用海海岸防护工程用海包括如下用海方式。用海方式界定如下:(1)防潮大堤(标准海塘)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在已有海岸基础上顺岸建设的防潮大堤(标准海塘)用海,按7.2.2.1界定,参见附录B6。(2)保滩护岸设施用海,按以下方法界定:a)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导流堤、挡沙堤等保滩护岸设施用海,按7.2.2.1界定,参见附录B6;b)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潜堤、水下拦沙坝等保滩护岸设施用海,按7.2.2.2界定,其中潜堤参见附录B8;c)人工防护林、红树林等用海,按设计或实际设计的范围为界。7.3.5.2.4污水达标排放用海污水达标排放用海包括以下用海方式,其界址界定方法如下:(1)排污管道用海,以管道外缘线外扩10m距离为界,参见附录B39;(2)在排污管道基础上竖向构筑的排水头部设施用海,按7.2.2.2界定,参见附录B43取排水设施(头部)部分的界定;(3)排水设施头部周围一定范围内,为保障排水安全用海,以排水设施头部外缘线外扩80m的矩形范围为界,参见附录B41、B42中取排水部分;(4)污水流离排水口后,混合、扩散至达标状态的用海,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和保护目标,以其所排放的有害物质随离岸距离浓度衰减,达到海水水质标准要求时水体所波及的最大包络线为界,海水水质标准按照GB3097的规定执行。7.3.5.2.5倾倒区用海倾倒区用海以实际设计或使用的范围为界。7.3.5.2.6海底场馆用海在海底建设仓库、储罐等各种场馆用海及其附属设施,以海底场馆及其附属设施垂直投影的外缘线平行外扩10m为界,参见附录B40。7.3.5.2.7其他情形特殊用海参照7.3及前述各类用海的界定方法进行界定。7.3.6其他用海7.3.6.1城镇建设填海造地用海用于城镇建设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7.3.6.2农业围垦填海造地用海用于农业建设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7.3.6.3废气物处置填海造地用海用于废弃物处置的填海造地用海,按7.2.1界定,参见附录B1、B3。7.3.6.4纳潮沟用海用于围海养殖用海或盐田用海等的进排水。其界址点直接采用两侧围海用海的界址点。参见附录B47。7.3.6.5公共水道用海用于管理筏式养殖等开放式养殖用海的船舶航行的通道,以实际使用海域的范围为界。7.3.6.6其他情形的其他用海参照7.3及前述各类用海的界定方法进行界定。8外业调查外业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用海范围与审批范围不一致的用海、无任何权属的用海。现场测量对象包括用海范围与审批范围不一致的用海和未确权用海中所有围海、构筑物用海、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用海(已核销的除外),进排水渠开放式用海。新增筏式养殖等开放式养殖用海可以通过亚米级遥感影像或无人机影像开展调查。8.1走访现场走访应严格遵守走到、看到、记到的“三到”原则。通过走访海域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居民或村民委员会或……等方式,对未确权用海、确权用海范围与实际用海范围不一致的用海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并填写海域使用现状调查表(见附录C1)。8.2现场测量8.2.1测量内容包括平面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等。8.2.2测量仪器界址点坐标测量采用GNSS-RTK;如果所处海域没有GNSS-RTK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则采用其他可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测量仪器。对于不能实地测量,又无卫星遥感影像的区域,则选用无人机测量。8.2.3平面控制测量在有条件采用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测量的地区,首先选择已有控制点进行检核测量,证明CORS提供数据的可靠性后再进行测量。如果测区内没有通过验收的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则根据已有控制点的分布情况,设计控制网,加密控制点,使之能够覆盖控制整个测量区域。控制网布设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全球定位执行。8.2.4界址点测量在现场施测前,要做好前期内业准备工作,研究待实地勘测用海的用海方式、特点,及周边用海情况,同时准备好现场测量记录表和界址点坐标记录表。对于能够直接测量界址点的宗海,应按照界址界定方法,采用界址点作为实际测量点;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界址点的宗海,应采用与界址点有明确几何位置关系的标志点作为实际测量点,然后再利用图解法推算界址点坐标。测量时注意保存测量数据,并填写界址点坐标记录表(见附录C2)和现场测量记录表(见附录C3)。8.3拍照要求对界址点测量时要进行现场照片或视频拍摄(无法到达区域可选用卫星影像或无人机影像作为反映宗海现状变化的证明资料:拍摄照片时站在用海主要位置处,每处拍摄照片不少于3张,分别平行于拐点的左右连接方向各一张、以及拐点的大致角平分线方向一张,每张照片不小于1M,照片要附带经纬度、拍摄时间等水印信息。视频拍摄时间不小于15秒,重要拐点、分界点等处可采用360°全景拍摄;拍摄要素应尽可能完整,能清晰反映用海特征。按照图斑编号建立视频和照片的储存目录。8.4质量控制技术要求(1)所有测量仪器应有国家法定计量机构检定证明并在有效期内。(2)现场测量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a)平面控制点的定位中误差为±0.05m,2倍中误差作为限差b)位于人工海岸、构筑物及其他固定标志物上的宗海界址点或标志点,其界址点平面测量精度应优于0.1m;(3)照片像素不得低于800万。9成果编制9.1外业调查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与监测基本信息表、界址点坐标记录表、现场测量记录表等。9.2数据成果省、市和县级行政区划的海域使用现状调查各类统计表;海域使用现状数据库等。在进行用海面积统计时,立体确权用海面积除了按照单宗海进行统计外,需要单独列出立体用海项目,并进行立体用海重叠面积统计。在数据库建设时,将立体确权用海项目在备注中注明。9.3图件成果省海域使用现状图、沿海三市海域使用现状图、15个县级行政区划的海域使用现状图的矢量数据以及图集。9.4文本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调查工作方案、海域使用现状调查技术指南、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与监测技术报告(见附录D)、海域使用状况调查与监测年度工作报告等(见附录E)。调查海域使用现状调查与监测报告大纲。10成果汇交与归档按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有关要求提交调查成果,并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对调查过程中形成的图、表、文档、数据库等成果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归档。海12海3海4海686海7979说明:1、原代码为《海域使用分类体系》中代码,原类型为《海域使2、原代码一栏,代码后加-1或-2为技术指南海域使用类型与《海域使分类体系》内容描述存在差异,按指南中海表A2用海方式名称和编码一级方式二级方式编码名称编码名称1填海造地建设填海造地农业填海造地废弃物处置填海造地2构筑物非透水构筑物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等透水构筑物331港池、蓄水等盐业围海养殖4开放式41开放式养殖42浴场43游乐场44专用航道、锚地及其它开放式5其它方式人工岛式油气开采平台式油气开采海底电缆管道海砂等矿产开采取、排水口污水达标排放倾倒附件B典型宗海界址界定示例B1顺岸平推式围填海工程用海特征:与海岸线相接的围填海工程。其界址界定方法见图B1。示例:图B1顺岸平推式围填海工程界址界定图示B2建有淡水水域、构筑物等的填海造地工程用海特征:填海造地用海内有淡水水域及构筑物。其界址界定方法见图B2。示例:注1:折线①-1-2-②-③-④-①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注2:折线①-1-2-②为原来的海岸线;折线2-3-4-1为围堰、堤坝的坡(堤)顶线;折线②-图B2建有淡水水域、构筑物等的填海造地工程B3人工岛式填海造地工程用海特征:离海岸线一定距离的填海造地用海,形成有效岸线。其界址界定方法见图B3。示例:注2:折线1-2-3-4-5-6-7-8-1为围堰、堤坝的坡(堤)顶线;折线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①为围堰、堤坝图B3人工岛式填海造地工程界址界定图示B4封闭式围海及含有隔堤,外围堤(用作为道路)的用海用海特征一:与海岸线相连,有外围堰作为道路的封闭式围海,其界址界定方法见附图4。示例:注:折线①-1-2-⑤-⑥-3-6-⑨-⑩-7-10-②-③-④-①围成的区域为折线12-13-5-4-9-8-11-14-15-③-④-16-12为非透水构筑物用海);①-1-2-⑤-⑥-3-6-⑨-⑩-7-10-②-14-11-8-9-4-5-13-12-①为围海,用途为围海养殖池图B4封闭式围海及含有隔堤,外围堤(用作为道路)的用海B5半封闭式围海用海特征:用堤坝等设施圈围但不完全闭合的围海。其界址界定方法见图B5。示例:养殖或港池、蓄水用海,折线⑧-⑨-⑥-⑦-⑧属非透水构筑物,如堤坝、挡沙堤、注2:折线①-②-③-④-⑤为海岸线;线段⑦-⑥、⑧-⑨、⑦-⑧、⑥-⑨为堤坝基床外缘线,线段⑦-①和⑥-图B5半封闭式围海界址界定图示B6一般非透水构筑物用海用海特征: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用海。其界址界定方法见附图B6。示例:注1:折线①-1-2-②-③-④-①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属非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防波堤、挡沙堤、图B6一般非透水构筑物用海界址界定图示B7一般透水构筑物用海特征: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构筑物。其界址界定方法见图B7。示例:注1:折线①-1-2-②-③-④-①围成的注2:折线①-1-2-②为海岸线;折线1-2-3-4-1为透水构筑物海床以上部分投影;折线②-③-④-①为外缘线图B7一般透水构筑物用海界址界定图示示例:注1:折线①-②-③-④-①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属透水构筑物用海,注2:折线1-2-3-4-1为平台的水体中及以上部分的投影面外缘线;折线①-②-③-④-①为平台外缘线向四周平图B8一般平台界址界定图示用海特征:多个单位鱼礁形成的透水构筑物用海示例:注1:相邻最近的单位鱼礁间距离不超过50m:折线①-②-③-④-①围成的区域属于本宗海的用海范围,为透水相邻最近的单位鱼礁间距离超过50m(含50m):折线①-②-③-④-①围成的区域属于本宗海的用海范围,其中21-22-23-24-21、折线25-26-27-28-25、折线29-30-31-32-29、折线33-34-35-36-33为单位礁体,为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人工鱼礁;用海范围的其他用海为开放式用海,用途为注2:折线1-2-3-4-1围成的区域为外缘单体鱼礁投影外缘线的连线,折线①-②-③-④为外缘单位鱼礁连线整体外扩20m的连线;折线1-2-3-4-1、折线5-6-7-8-5、折线9-10-11-12-9、折线13-14-15-16-13、……、折线示例:注1:折线1-2-3-6-7-10-11-①-②-③-④-⑤-⑥-⑦-1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其中折线1-210-11-12-13-10围成的区域属非透水构筑物折线5-4-3-6-9-8-7-10-13-12-14-②-③-15-16-④-⑤-17-18-5围成的区域属港池、注2:折线⑦-1-2-3-6-7-10-11-①为海岸线;折线3-4-5-1、6-7-8-9和10-11-12-13为码头的外缘线;折线①-②、③-④、⑤-⑥-⑦为防波堤的水下护坡坡脚线,②-③、④-⑤为口门连线;线段12-14、15-16、17-18-5-1为防图B10港口界址界定图示示例:途为码头;折线4-3-①-②-4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水注2:线段1-2为海岸线;折线2-3-4-1为码头外缘线;线段②-4和①-3为码头前沿线4-3的垂线,并与码头两端图B11顺岸码头甲界址界定图示用海特征: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顺岸码头,已形成有效岸线。回旋水域位于码头侧前方,横向范围超出码头一端。其界址界定方法见图B12。示例:注1:1-2-3-①-②-③-4-1为本宗海用海范围。其中折线1-2-3-4-1围成的区域为非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码头;折线4-3-①-②-③-4围成的区域,属港池、注2:线段1-2为原来的海岸线;折线2-3-4-1为码头外缘线;线段3-①为码头前沿线4-3的延长线;线段③-4和②-①为码头前沿线4-3的垂线,其中线段③-4与码头左端相齐,线段②-①与回旋水域外缘相切;线段③-②为码头前沿线4-3的平行线,与4-3相距2倍设计船长或与回旋水域的外缘相切(以两者中距码头前沿线图B12顺岸码头乙界址界定图示示例:途为码头;折线4-3-①-②-4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水注2:线段1-2为海岸线;线段3-2为本码头与其它码头的分界线;折线3-4-1为码头外缘线;线段②-4和①-3为图B13顺岸码头丙界址界定图示B14突堤码头甲示例:物用海,用途为码头;折线⑤-1-4-③-④-⑤和2-①-②-3-2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与对应回旋水域外缘相切;线段3-②为3-2的垂线,与码头前端相齐;线段④-⑤和②-①分别为对应码头前沿线4-1和3-2的平行线,分别与4-1和3-2相距2倍设计船长或与回旋水域的外缘相切(以两者中距码头图B14突堤码头甲界址界定图示示例:注1:折线④-1-2-①-②-③-④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其中折线1-2-3-4-1围成的区域属非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码头;折线④-1-4-3-2-①-②-③-④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水注2:折线④-1-2-①为海岸线;折线2-3-4-1为码头外缘线;线段③-②为码头前沿线4-1和3-2的垂线,与回旋头前沿线较远者为准);线段②-①为码头前沿线3-2的平行线,与图B15突堤码头乙界址界定图示用海特征: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突堤码头,与其它项目的突堤码头相邻(水域间示例:注1:折线①-1-2-②-③-④-①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其中折线1-2-3-4-1围成的区域属非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码头;折线①-1-4-3-2-②-③-④-①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水注2:折线①-1-2-②为海岸线;折线2-3-4-1为码头外缘线;线段④-③为码头前沿线4-1和3-2的垂线,与最外的回旋水域外缘相切;线段④-①和③-②为码头前沿线4-1和3-2的平行线,平分或依比例分割本项目码头与相邻码图B16突堤码头丙界址界定图示用海特征: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T型码头,码头后方有单个运货引桥。回旋水域位示例:域属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码头;折线④-6-5-①-②-③-④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注2:线段1-2为海岸线;折线2-3-4-5-6-7-8-1为码头与引桥的外缘线;线段④-6和5-①为码头前沿线6-5的延与6-5相距2倍设计船长或与回旋水域的外缘相切(以两者中距码头图B17T型码头甲界址界定图示用海特征: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T型码头,码头后方有多个运货引桥。回旋水域位示例:途为码头;折线4-3-①-②-4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水注2:线段1-2为海岸线;折线2-3-4-1为码头与引桥的外缘线;线段②-4和①-3为码头前沿线4-3的垂线,与码图B18T型码头乙界址界定图示用海特征: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T型码头,码头后方有多个运货引桥。码头一端与示例用海,用途为码头;折线4-①-②-5-4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注2:线段1-2为海岸线;折线4-5-6-7-1为码头与引桥的外缘线;线段4-3为本码头与其它码头的分界线,与码头前沿线5-4垂直;线段3-2为分界线4-3的延长线,与岸线相接;线段②-5和①-4为码头前沿线5-4的垂线,与码头图B19T型码头丙界址界定图示用海特征: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L型码头。泊位和回旋水域位于码头后方,回旋示例:注1:折线⑤-1-2-①-②-4-5-③-④-⑤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其中折线⑤-1-2-①-3-4-5-③-④-⑤围成的区域属非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码头;折线①-②-4与回旋水域向岸一侧的边缘相切(以两者中距码头前图B20L型码头甲界址界定图示用海特征:采用非透水方式构筑的L型码头。泊位位于码头后方。回旋水域位于码头侧方,向岸一侧边缘与码头前沿线的垂直距离不足2倍设计船长。其界址界定方法见示例:注1:折线⑦-1-2-①-②-③-④-⑤-⑥-⑦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其中折线⑦-1-2-①-3-4-5-⑤-⑥-⑦围成的区域属非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码头;折线①-②-③-④-⑤-5-4-3-①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水用海,用途回旋水域外缘相切;线段①-②为码头前沿线3-4的平行线,与3-4相距图B21L型码头乙界址界定图示用海特征:采用透水方式构筑的F型码头。回旋水域位于码头前方或侧前方。其界示例:注1:折线1-2-3-4-5-①-②-8-9-③-④-10-1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其中折线1-2-3-4-5-6-7-8-9-10-1两者中距码头前沿线较远者为准);线段5-①为码头前沿线6-5的延长线;线段②-①为码头前沿线6-5的垂线,与对图B22F型码头甲界址界定图示示例: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码头;折线2-①-②-③-④-10-9-8-7-6-5-4-3-2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水用海,用途为线10-9和6-5的垂线,线段④-10与码头一端相齐,线段③-②-①平分或依比例分割本项目码头与相邻码头之间的水图B23F型码头乙界址界定图示人行栈桥。回旋水域位于码头前方,纵向范围不超过码头前沿线起2倍设计船长。横向示例:域属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码头;折线④-①-②-③-④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水图B24蝶型码头界址界定图示示例:注1:折线①-1-2-②-③-④-⑤-⑥-①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属透水构筑物用注2:折线①-1-2-②为海岸线;折线2-3-4-5-6-7-8-9-10-1为游艇码头与栈桥的外缘线;线段③-④和⑤-④分别为设置泊位的码头前沿线及码头开敞端外扩3倍设计船长形成的边线;线段③-②和折线⑤-⑥-①为码头、栈桥边图B25游艇码头界址界定图示示例:海,用途为船坞;折线①-4-3-②-③-④-①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水用图B26船坞甲界址界定图示示例:途为船坞;折线3-①-②-4-3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与船坞两端相齐;线段②-①为坞门4-3的平行线,与图B27船坞乙界址界定图示示例:途为滑道;折线3-①-②-4-3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线段4-3、②-①为滑道中心线的垂线,线段4-3与滑道前端相齐,线段②-①与滑图B28滑道甲界址界定图示示例:海,用途为滑道;折线3-①-②-③-④-4-3围成的区域,属港池、蓄水注2:线段1-2为海岸线;线段1-4和2-3为滑道中心线的平行线,与滑道两侧相距0.5倍设计船长;线段④-③和端相齐;线段③-②为滑道中心线的垂线,与滑道前端相图B29滑道乙界址界定图示示例:注1:折线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①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属透水构筑物用注2:折线①-②-③-④为海岸线;折线1-2-3-4-1为发电设施的外缘线;折线④-⑤-⑥-⑦-⑧-①为发电设施外图B30发电设施界址界定图示示例:图B31风机塔架界址界定图示示例:区域属非透水构筑物用海,用途为连陆道路或堤坝;折线③-④-⑤-⑥-⑦-⑧-③围成的区域属人工岛式油气开采用④-⑤-⑥-⑦-⑧-①为人工岛及其连陆道路或堤图B32油气开采用人工岛及其连陆道路或堤坝界址界定图示示例:注1:折线①-②-③-④-①围成的区域为本宗海的范围,属平台式油气开采用注2:折线1-2-3-4-1为平台的外缘线;折线①-②-③-④-①为平台外缘线向四周平行外图B33石油平台界址界定图示用海特征:采用立管或单点系泊方式的储油轮。示例:注1:图中用虚线表示的圆为本宗海的范围,属平台式油气开采用海,用途注2:圆心为立管中心点或系泊点,半径为1倍船长(含系泊图B34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甲界址界定图示示例:注1:折线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费用借款担保人条款
- 春节后复工劳动合同续签方案
- 科技公司产品发布会议方案范文
- 关爱留守儿童的暑期营地计划
- 2025年发射塔架、发射台以及移动发射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医药行业仓库主管的岗位职责
- 科研人员职称评定个人述职报告范文
- 城市规划项目立项完整流程
-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措施在环保工程中的重要性
- 模拟法庭流程与法律伦理探讨
- 《智能轮椅的结构计算设计与选型案例综述》3000字
- 上海市智算中心建设导则(2025年版)
- 2025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答案)
-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毕业生实习报告
- DB32T 2060-2024 单位能耗限额
- 品管圈PDCA案例-提高成人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规范率医院品质管理成果汇报
- 形势与政策总体国家安全观
- 《QOHAB123-2023高端G系列冷镦钢用热轧盘条》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食品药品检验组”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Unit 5 Humans and nature Lesson 1 A Sea Story 说课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