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答题指导
【题型概述】
现代文阅读一版块,在老高考卷中由“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组成,
而在新高考卷中则合并成为了“现代文阅读一”,大体为老高考卷的综合、继承与创新。
需要大体了解的是,论述类文本的主要选材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一
般题型为3选择2简答或4选择1简答。
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特点主要有:
①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分析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梳理行文脉络(思路)等;
③增设开放性、探究式试题,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具体情境,分析根据文章观点/理论
阐释实际问题)
【课标要求】
关于“信息类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质量
水平描述”明确了具体要求:
①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多角度、多层面获取信息,有效筛选信息,准确概括观
点和情感,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②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或
解释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
③能比较多个文本或材料,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
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
④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
同;能从多个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
⑤能运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
能够依据多个信息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
【对标教材】以《说木叶》为例
附件1:
教材信息类课文汇总
必修上第二单元:
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一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
第1页共24页
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人物通讯)
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新闻评论)
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1课《反对党八股(节选)》(讲话稿'政论文)
必修下第三单元:
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科普文)
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科技论文)
第9课《说“木叶”》(学术论文)
必修下第五单元:
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演讲词、政论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幕词'政论文)
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消息)、《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人物通
讯)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第1课《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书信'学术论文)
第2课《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第3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第4课《修辞立其诚》(学术论文)、《怜悯是人的天性》(人文社会科学论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第13课《自然选择的证明》(自然科学论文)、《宇宙的边疆》(科普文)
第14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科普文)
附件2:
高三语文信息文阅读专项训练答题纸
1.提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页共24页
5.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次练习疑惑点:
(请在背面绘制文章思维导图)
附件3:
《说“木叶”》自主命题示例
《说木叶》命题1号卷
L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诗人们的文字洗练,不能解释木叶的常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树叶的
少用。
B.后世的许多诗篇多出现“木叶”,显然受到屈原《九歌》的影响,并且木叶成为诗人
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木”普遍的性格是干燥而不是湿润的,这决定着“木”的形象,使人联想到与门
闩、棍子相近的干燥感。
D.作者认为词语的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但极有可能导致艺术形象领域的一
字千金。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屈原以来,谢、陆、柳玉等大批诗人均把“木”字用在秋风落叶的意境之中,取得
鲜明的形象,使得“木”字不再是“万应锭”,而是只宜于秋天的情景的意象。
B.第五段可以看出,诗歌语言中概念之下往往有着暗示性的含义,而这种暗示性富有感
染性启发性。
C.作者引用曹植《美女篇》中的诗句,是为了使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形象与木叶表现
的形象形成对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窸窣飘零之感。
D.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式认识到了“木”字的感染性,加以不断运动,最终取得让
人感到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效果。
3.下列选项诗句中符合典型的清秋性格的是()(3分)
A.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B.高树悲秋风,海水扬其波
第3页共24页
C.后皇嘉树,橘彳来服兮
D.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木字和树字在诗歌中语言意义的相同与不同之处。(4分)
5.文章是如何对木叶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1,C木普遍的性格左右着木的形象而非决定着木的形象。
2.A逻辑关系错误,并非诗人大量使用“木”字使其成为适宜秋天的意象,“木”字
的艺术特征是其本身就具有的。
3.D描写草木凋零,体现清秋特点。
4.不同:①树更加饱满,有着繁茂的树叶,木字更加空阔,含有落叶的因素。②树一般
是褐绿色,可能是湿润的,木可能是透着黄色的干燥的。
相同:树和木都是对树木形态的描写。
5.①按照提出木叶的概念并解释木叶的发展,木的艺术特征,总结木叶的艺术特征的思
路展开论证,结构清晰。②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阐明木的艺术特征,文章
说服力强。③论证语言典雅清新优美深邃。
《说木叶》命题2号卷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将“木叶”用于秋季,此后的诗人绝大多数也在秋季彰显其鲜明的形象。
B.在古代诗歌中,单单“树叶”不常见,不是遇见“树叶”时都简称之为“叶”的缘故。
C.由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着一般“木头”“木
料”“木板”等的影子。
D.“木叶”和“树叶”从概念上说是相同的,而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木叶”与“树
叶”则有着诸多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对“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意境差别,做出了极为精
细的美学辨析。
B.由于“树”与“叶”相同的联想,两者形象一直,“树叶”不比“叶”多什么,因此
在习于用单音的诗歌中很少有“树叶”出现。
C.“木叶”有着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因此让我们感受到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
D.本文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
3.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不仅与外在形式有关,还有思想感情上的暗示,下列诗句中最能体
现情感上的暗示性的是(3分)
A.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B.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第4页共24页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4.根据原文内容,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4分)
5.在文中,“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改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
请说出理由。(6分)
【答案与解析】
l.CA项由课本P63第三行“而自屈原……取得鲜明的形象”可以看出A项正确。B项
由课本P61倒数第四行”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可以分析得出。C项强加因果,
文中提到“'木'为何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但并未提到
谁是因谁是果。D项,由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木叶”相对于“树叶”具有更多的象征特点,
所以“木叶”与“树叶”在诗歌意象上有着诸多不同。
2.CA项,文中“木叶”有着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等,从“木叶”所具有的质感、情感、
外形上进行较为精细的美学辨析。B项,“树叶”与“叶”的意思相同,且由文中第二段“树
叶”在诗中一般情况下都简称为叶可以看出,“树叶”比“叶”并不多出什么。C项以偏概
全,在文中“木叶”有着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而“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是“洞
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带给我们的感受,不能完全概括在“木叶”的形象上。D项,本文
由“木叶”的诗句入手,论述使用“木叶”而不是“树叶”的原因,引用大量古诗句形象,
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
3.CA、B项,“嘉树”“高树”都属形象的暗示性。C项,“春水”常用于愁思,最能
体现情感上的暗示性。D项,“美人”是自屈原用这一意象后大多约定俗成。4.①“木”仿
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②“木”还暗示了颜色,透着微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
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5.(1)原句恰当。①从音韵上说,“病树前头万木春”朗朗上口。②“病树”指不断
落叶的树,春木指刚发芽的新木,“病”与“春”分别修饰“树”与“木”,暗示一种变化
感。
(2)改句恰当。①“木”透出一股微黄干燥之感,与“病”搭配更为恰当。“树”的
叶子饱满,与“春”搭配更恰当。②“病木”与“万树春”对比鲜明,视觉冲击更强。
《说木叶》命题3号卷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叶与树叶相较,前者不断发展,后者无人过问,这受到形象思维和概念的双重影响。
B.正因为敏感的诗人能够认识到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所以他们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
一言难尽的言说。
C.“木”字含有落叶的因素,这涉及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们只要留心就可以察
第5页共24页
觉到它的存在。
D.杜甫等诗人均将“木”用在秋风落叶的季节的描写中,准确地描绘出鲜明的秋天景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对木叶的论说中可以推测,“木叶”具有比“树叶”更丰富的意象内涵,这也导致
了诗人们均使用“木叶”或“落木”而不使用“树叶”的现象。
B.由原文内容可知,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被创作的原因可能是杜甫想借“落
木”一词表达出疏朗明快的清秋气息。
C.从前两段内容可看出,诗人们大都受屈原影响而钟于木叶形象,而这并不是文字洗练
的缘故。
D.由于众多诗中的“落木”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而来的,因此推知二者
可以互换。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诗歌的“暗示性”的一项是(3分)
A.“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C.“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霭霭停云,濠濠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陶渊明《停云》)
4.文中的“木”有哪些艺术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阐释。(4分)
5.“落红不是无情物”中的“落红”是诗歌中常用的形象,其在概念上与“落花”相差
无几,但诗人们却不常用“落花”。请结合文章对“木叶”的分析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与解析】
LDA项“受到形象思维和概念的双重影响”错,由文章第三段”从概念上说,‘木叶'
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一句可知,并未受概念影响。B项因果关系不当,
由文章第五段“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能量,把这些潜
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的言说”可知,还需把潜在的力量与
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才能成为此言说。C项,条件关系不当。“我们只要留心就可
以察觉到它的存在”错。由文章第五段“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可看出,止匕项表
述绝对,将必要条件转换成了充分条件。
2.CA项“诗人们均使用‘木叶'或‘落木’而不使用‘树叶'”错,由文章第二段''很
少看见用‘树叶’”可知,诗人并不是不使用树叶,而是很少用。B项“表达出疏朗明快的
清秋气息”错,结合杜诗的感情分析,作者想表达出萧条壮阔的凄秋之味,而非疏朗明快。
D.由文章第六段“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可看出,“落木”与“落
叶”并不是相同意象,无法互换。
3.B文中的“暗示性”指诗歌意象的潜在力量,是一种于本意之外的内涵。A项,诗中
“飞絮”“垂丝”都暗示了思妇友人等对游子的情深。B项,“柏森森”仅是客观环境描写,
第6页共24页
并无暗示性意味。C项,“鸿雁”“鱼龙”意象都暗含传书意味,表达了一种相思之意。D
项,“停云”一词暗含对亲友的思念。
4.①“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以外去,
因而“木”暗示着落叶。②“木”有着微黄与干燥之感。清秋的“木”透着黄色,在触觉上
应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并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因而“木”有微黄与干燥之感。
5.①“落红”与“落花”相比,前者雅致,后者通俗,前者更有诗意。②“落红”尽显
花的明艳之色,这是“落花”一词所不能表现出的形象的情味。③“落红”本身就有暮春时
节花儿凋谢、满目萧条的景象意味,与作者“惜春”的心境契合。
《说木叶》命题4号卷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树叶”一词相较于“叶”而言不够洗练,因此“树叶”常常无人过问,甚至没
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B.中国的诗歌语言丰富多彩,这与古代诗人能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在自己的学习中创
造有关。“落木千山天远大”中诗人对落木的创造性使用就是其典型例子。
C.“树”与“树叶”两词在概念上没有太大区别,但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发展,是因为在
诗歌的语言中,细小的差异也会导致形象思维中的极大差别。
D.“叶”字由于暗示着“落叶”这一形象,常被排除到木的疏朗形象之外。
2.关于原义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柳悻《捣衣诗》、沈侄期《古意》中的名句,它们与作者论述观点中的“诗
歌具有洗练的特征”相悖。
B.“木”带有暗示性和颜色性这两个艺术特征,因而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受中国古
代文人青睐。
C.作者在论述文章观点时,援引大量诗句名篇,语言绮丽优美,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D.林庚首先对比吴均与曹植诗中的“高木”与”高树”的形象特征,得出“木”有落叶
因素的结论,接着又借助诗歌的暗示性阐述了原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论证文中关于“木”和“树”的艺术特征的一项是(3分)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D.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4.请结合材料,概括“木叶”的形象特征。(4分)
5.《说“木叶”》中所阐述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结合材料内容,
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的“柳”经常具有怎样的暗示性。(6分)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高鼎《村居》)
第7页共24页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
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答案与解析】
LCA项"由于……不够洗练”与“树叶常常无人过问……”因果关系错误.原文第二段
“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B项“落木的创造性使用”错误。在黄庭坚
之前,杜甫、庾信都已使用过“落木”。C项根据第三段“原来诗歌语言……前者则不断发
展”得出。D项因果颠倒,由第5段“因为叶子原不是……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得出。
2.DA项作者引用...意在说明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并不与“诗歌...
特征”相悖。B项颜色性包含于暗示性中,二者不为并列关系;两个艺术特征应是“暗示了
落叶”及“暗示了微黄、干燥”。C项“绮丽”错。
3.CA项“病”意为枯萎,与“树”的“饱满”“繁茂”相悖。B项“木”的“空阔”
与“疏朗”、“萧索”与“欣欣”相悖。D项“木秀于林”,“木”在文中的特点为疏朗、
萧条,与该句中的“秀”相悖。
4[答案]①含有落叶的因素;②带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疏朗的清秋气息;③带有
袅袅不断的余情(每点1分,答全得4分)
[解析]解答本题应综合号复“木”与“叶”两者带来的意蕴。因此结合文章4、6段可
得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再结合第六段中叶中叶”的“绵密”,“袅枭不断的余情”,
得出最终答案。
5[答案]①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②暗示了送别友人的伤感之情③寄托了诗人的思乡
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村居》中“二月天“醉春烟”等词语将“柳”的形象放在了春天中,郑诗题目
中的“与友人别“,诗句中的“愁”字为考生“提供了答题角度;周词“望菊国”、“京华
倦客”等词语表露了作者的态度。形成了春天、送别、思乡三个角度。
【解题思路】
1.略读文章
阅读文章的特殊结构内容,建立对文本的整体认知,把握文章的思路大方向。如标
题、开头、结尾、中心论点、分论点等。
特别提示:遵循文本内容和出题设问进行作答。切忌“我以为”式做题!
2.勾画选项
选择题各选项并非每个字都同等重要,任何版块的选择题都一定要建立考点意识。
本版块主要应勾画选项中涉及的“关键字词”“句间逻辑”和“文意理解”,即选项的重要
“怀疑点”。在后续进一步阅读文章和做题比对时,需要重点关注,从而提高做题的效率与
质量。
第8页共24页
3.留心简答
本版块简答题中,基本上至少有一道涉及“信息梳理/提取",而“评论分析”和“知
识思路”的作答展开,也离不开文本这一基石。故而,值得在详读前简要理解简答题的任务
方向。在后续进一步阅读文章时,可以顺手做出相关内容的勾画与批注。
4.详读文章
带着之前勾画下的“选择题怀疑点”和“简答题问题方向”详细阅读全文。同时,应
当标注好相关内容信息的定位区间。
5.文题比对
进行信息间的比对与整合。选择题,需要牢记考点意识,并优中选优;简答题,需要
铭记题型及其相应思路,并参考分值、优先使用原文表述等进行作答。
【错点辨析】
1.混淆程度
①混淆可能必然,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②增删改限制,文本为了说理严密,往往使用较多的定语、状语等。故而,在设置
错误选项时,命题者常常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③混淆条件,只有……才(必要):即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分句指出的
结果;但有了所说的条件,也不一定产生所说的结果,还要看是否具备其他条件。指结果成
立的条件之一,程度并不绝对。只要……就(充分):即有了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面分句
指出的结果;但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程度较为绝对。
2.是非颠倒
设计选项时,有意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3.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
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选项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
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4.混淆时态
选项设置时,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5.以偏概全
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多个方面或角度漏掉一部分,而把其他的内容作为
整体(如发生的原
因、形成的结果、发展的过程等)。
6.因果混乱
①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②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
第9页共24页
7.偷换概念
①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将原文词语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换,常见漏字、添字、
换字、错位。
②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与文章内容在表
述上出现误差。
8.张冠李戴
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
趋势等)进行了混淆、调换或改变,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
不同。
9.曲解文意
设错项故意曲解文中相关词句的意思。
10.无中生有
在转述原文或解读原文时,添加了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的信息。
【典例分析】
高考真题(2023新高考I卷)
①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的一项是(C)
款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
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
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食物的理想之选。
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
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
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
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
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
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
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上涨了两倍J2011年,《独立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
第10页共24页
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息的能力,推断判断和识别推理逻辑谬误的能
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力。
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定位获取】第三段一一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
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
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
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
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C.根据原文可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
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的重视”改变了秘鲁利马城里人对藜麦带有歧
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报视的看法,而非“藜麦的大面积种植,选项错
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误归因。”而且"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错,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
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并没有说明玻利维亚人
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对食用藜麦是否存有歧视。
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D)
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
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
食用藜麦是否合适。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
件的看法。
②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
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
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
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
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
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的灵活性。
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
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
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
第11页共24页
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害。
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整合信
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息的能力,推断判断和识别推理逻辑谬误的能
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力。
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定位获取】第四段一"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
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
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
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
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
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见
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是“可能”会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选项
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
③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点的一项是(B)
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
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
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
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
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伤害就越深”。
"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
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
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
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正伤害这些农民。"
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
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
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解析】本题考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观
第12页共24页
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点的能力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第二段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
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存在明显的联系。
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A项观点与第二段结论致,可以支撑第二段观
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点。
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B项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
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C项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直接关系。
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D项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
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参考答案】①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
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玻利维亚的
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③藜麦种植区的
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④玻利维亚人和秘
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
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答题区间】:第一段:①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
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媒体发现,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
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玻利维亚的藜
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③《纽约时报》援
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引他人研究报告,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
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④玻利维亚人和秘鲁
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O
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核心概念】第四段: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
有许多藜麦。"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
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
④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为“竞争性真相”。
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破题关键】解答本题要依托文本两步走,思维
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具有跳跃性,非常考验审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只
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有快速抓住核心概念“竞争性真相”的含义,
第13页共24页
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才能概括出竞争性真相的具体内容
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
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参考答案】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
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点;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
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论证思路】
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第一段列举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出问题。
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第二段先提出质疑的观点,"这种说法看似可
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
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o很多时候,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然后结合经济学家
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的相关调查,得出恰当的结论,“消费量的下降
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第三段实地考察,以事实说话,使得阐释更具
相"。有科学依据: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区的人食用藜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麦给当地人带来了好处;另一方面指出当地人
代》,刘清山译)并不缺少藜麦。
第四段进一步指出"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
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模拟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
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
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
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缙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
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
第14页共24页
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
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
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
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
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
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
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
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
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
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
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
“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
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
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
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
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
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
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
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
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
第15页共24页
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
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
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
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
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
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
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
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
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
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
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
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
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
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
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
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
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
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
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
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
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
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
影响意义深远。
第16页共24页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
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
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
画家的心灵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
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
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
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
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
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4.色彩观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
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第17页共24页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
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内河驳船货物运输服务合同版B版
- 2024年专业鱼塘租赁合同模板一
- 2024年供应链管理合同:原材料采购与分销
- 2024农业承包合同范本
- 2024工程合同管理论文
- 2024年度沙子市场定价与销售合同
- 2024年全新升级版电子商务安全合同SET版B版
- 2024年公务车辆租赁定点服务机构协议一
- 2024年合作事宜具体合同样本版
- 二零二四年度非专利技术保密合同2篇
- 河北省地震安全评价收费标准
- 全国主要水文站点及雨量观测分布和代码
- 第四节金本位制度
- 《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 新版一年级看图写话(教学PPT)学习课件.PPTx
- 标书密封条格式模板大全
- (完整版)药剂学简答问答题加名词解释
- 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知识手册讲解
- 【班会】放飞心灵 释放压力教案
- 中国食物成分表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共3页]
- 残疾学生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