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一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传统文化短视频,顾名思义即记录传统文化的网络短视频。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传统文化话题成了“抖音”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短视频客户端用户集中在24岁左右,而短视频传统文化传播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②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受众心理。③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催促着人们主动进入新环境、新领域,获得新知识。而“复古风”从生活服饰刮到了传统文化领域,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受众的面前。受众对于生动丰富、充满趣味的小众传统文化是新奇的,基于好奇与求新的心理,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④相对于“抖音”其他类型的信息,传统文化等知识的传播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传统文化信息,受众在观看其他类型比如搞笑类短视频时可能会有浪费时间的隐忧,但是观看知识类短视频能够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在此基础上,出于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作用,短视频客户端不再只有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是一款轻松学习、获得知识的工具。⑤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通常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都在提高,审美观念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仅要求简单的好看、眼球刺激,还要有个性、流行等因素。“美而不同”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新境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高雅文化存在,在注入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后开始接地气,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的呆板与生硬,有个性的传统文化传播符合大众审美,更容易在受众中间扩散传播。⑥在传播活动中,从众是指个体(或群体)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或行为,使之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在短视频领域,传统文化短视频在受众点赞、转发的二次传播中,引起了其他用户的跟随观看。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抖音”客户端无限推送的信息流模式,很多用户会选择点赞量多的视频进行观看。而平台功能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在从众心理的指导下,由好奇的观看转化为参与视频拍摄。如共青团中央的“抖音”号与京剧演员珮瑜合作,共同发起了抖音话题“我要笑出国剧从众心理推动受众点赞、转发、观看、参与拍摄,使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传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B.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味。C.当今时代,“美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D.从众心理推动受众点赞、转发、观看、参与拍摄,使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传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主要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探讨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倍受热捧的原因。B.文章用共青团中央与京剧演员合作发起抖音话题并提供示范视频的实例证明从众心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C.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及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给文化传播者指出方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唤醒青年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B.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主观因素。C.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抖音视频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注入了新活力。D.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需要寻求不同领域的合作来实现传播效果的优质与传播方式的深入。【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和理解分析能力。A项,“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但是观看知识类短视频能够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选项缺少限定语“观看知识类短视频”;B项,“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五段,原文为“人们通常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选项把原文中的“通常”替换为“都想”;C项,“‘美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说法错误,因果倒置,根据原文,是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的提高改变了以往的审美观念,并追求“美而不同”的新境界。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其中“比喻论证”说法有误,文中没有比喻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以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主观因素”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受众的面前。受众对于生动丰富、充满趣味的小众传统文化是新奇的,基于好奇与求新的心理,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引发关注的客观因素。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以文学的力量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要历史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D5.D6.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取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点。①以被采访者熊育群《燃起黑色春天》中的一句话为契机,向被访者发出提问。②从作品的章节内容发出提问,根据被访者熊育群的回答,进一步用作品后记中的“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询问被访者的看法。③最后,将对话内容升华到文学层面,从作品的写作手法出发,提问被访者为何采用实地采访的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其中“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错,原文“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带来“震撼效果”,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错,原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可知人类共同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选项主客颠倒。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原文“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可分析出“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可分析出“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可分析出“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发现芦芙荭第一次遇见那对老夫妇,是在去年冬天。那天。我去一个山区采访。陪我一起去采访的是当地县委宣传部的小苗。小苗是我们报社的通讯员。我们两个在一条山沟里走了好长时间,没见到一户人家。已是午后了,太阳的光都由此往回收了。我们都有些疲惫。小苗走在我身后,不知啥时候,她竟然弄了一根树棍拄在手上。这时候,我们看见有一缕烟从前面的树林里冒出来,淡淡地。转过弯,果真就看见了一户人家。走近时,就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坐在门前的场院里晒太阳。她的面前还有一个火盆,火盆里的一只铜水壶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着热气。烟大概就是从那里冒出来的。老太太远远地看见我们,就伸长了脖子往我们这边看。眼神里满是好奇。等我们走近,老太太就站起来,说,来了?好像我们是她的熟人似的。我说,老人家,您好!老太太说,烤一会儿。说着,老太太就弯腰往火盆里添了些柴。火盆里顿时又蹿起一股浓浓的白烟。我们就走过去。刚走到场院口,旁边里突然就冲出一条黑狗,那条狗不叫,却吓了我一跳。小苗尖叫了一声,竟然扔了手里的棍子,一把抱住了我的膀子。老太太就在那里嘿嘿地笑,说,它不咬人呢,是稀奇你们。果然那只狗摇着尾巴一蹦一跳地在我们身前身后地撒着欢。这真是个不错的农家小院。冬日的阳光铺满了院子。院子边有一块竹园,一群鸡正叽叽喳喳地在里面觅食。还有些鸟儿的叫声在竹叶间飘来飘去,很热闹。竹林旁边有一棵柿树,柿树的叶子都掉光了,一颗颗柿子却红红地挂在枝头。这时,我闻到了一股异香。回过头,就看见一块场地里,挂着两排刚刚熏好的腊肉,那些腊肉在午后的阳光里冒着猩红的光。一个老人正忙着把那些油汪汪的肉往一间屋子里运送。老人看见我们,也说了一句,来了。算是打过招呼。就提着肉进屋了。我向老人走过去,香味越来越浓,我还闻到了一股松木间杂着柏木的香味。当我顺着那股香味走近门的那一刻,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间屋子的房梁上挂的全是腊肉,一块挨着一块整齐地排列着,足足有几百块。我激动地叫了一声。老人听见叫声回过头来,就在那瞬间,我按下手里的快门。之后的许多日子,我的脑子都被这个画面充盈着。那一排排腊肉中,一张古铜色的脸。没有欲望,没有贪婪,平静而安详。我和小苗帮老人把那些腊肉挂在了屋子里的房梁上,之后,就和老人一起靠在墙上晒太阳。太阳并不暖和。我说,老人家,你这腊肉卖不卖。老人说,不卖。我说,这么多的腊肉,怎么就不卖呢。老人说,为什么要卖呢?是呀,为什么要卖呢?我真不知该怎么回答。回来后,我把照片做了些技术处理,取名《守望》并参加了省摄影大赛。很快,《守望》就以参赛作品的形式在省报发表。之后,《守望》以她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初赛、复赛中脱颖而出,冲进决赛,成了获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据小道消息,我的这幅作品很有可能冲击金奖。朋友们已在私底下开始向我祝贺了。5万的奖金,对于获奖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感。更重要的,这是省两年一度的最高摄影奖呢。我打把这个消息告诉小苗时,小苗在里沉默了半天却不说话。我说,小苗,怎么不说话呢?又是一阵沉默。我说,小苗,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小苗说,老师,那个出事了。什么?怎么了?小苗顿了顿,说,老师,你不该拍他。没等我回答,小苗又接着说,你拍的照片在省报发表后,不知怎,的,老太太的家就被贼盯上了。一夜之间,只是一夜之间哪,他们一屋子的腊肉就被贼洗劫一空。那个一急就脑溢血了。你为什么不早些给我说?我有些急,对着喊了一句。小苗说,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再说,我们领导不让我告诉你。小苗,我在里说,等着我,我立马动身,我们一起再去那里看看吧。小苗说,老师,你别来,真的你千万别来。我还是去了。那天,我和小苗再次踏进那个农家小院时,我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已是春天了,草已绿绿地在院子里铺了一层,院子的周边探头探脑地开出了一些花来。而那个坐在椅子上,歪着脑袋,嘴里流着哈喇子口眼歪斜地冲着我们傻笑。那个院子再也闻不到那股奇异的香味了。我想,即使有香味,那个怕也是再也闻不见了。那个老太太,见了我们,还是那句话,来了。我说,来了。那时候,我看见一只鸟从天空飞过,鸟叫了一声,又叫了一声。(选自《山西文学》2019年第8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叙写去山区采访途中在山沟里行走时的寂寞、疲惫,为下文看见一户人家、遇见那对老夫妇做了铺垫,从而产生一种波澜起伏、峰回路转的艺术效果。B.看到一排排腊肉,“我”问老人卖不卖,并对老人说“不卖”感到不理解,这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冲突,使小说具有耐人寻味的深层意蕴。C.腊肉这一事物在小说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散发异香,吸引“我”拍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守望》,也引来了窃贼,致使患上了脑溢血。D.宁静秀美的风光,恬淡自足的生活,平静安详的老人……这幅世外桃源般美好图景却因我们的“发现”而不复存在,小说以“发现”为题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8.小苗让“我”“千万别来”而“我还是去了”,分别包含了两人怎样的心理?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9.画线的两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D8.小苗:不想再去打扰甚至刺激老人,以便让他能够安安静静地养病,尽快恢复健康。“我”:去看望老人,是为了表达因自己拍摄照片而导致老人家腊肉被偷人也患病的愧疚之情。9.①从冬到春描写院子里景色,暗示时间不断流逝,事情不断变化;②景色依旧美丽而老人患病,异香不再,包含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与痛惜;③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且叙述中夹杂描写,使小说节奏舒缓,摇曳多姿。【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查的角度较多:有鉴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领悟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不复存在”“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分析不够准确。“不复存在”过于片面,依据文中“已是春天了,草已绿绿地在院子里铺了一层,院子的周边探头探脑地开出了一些花来”可知,“宁静秀美的风光”依旧存在,只不过得了脑溢血而使“恬淡自足的生活”受到影响;“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分析程度过重,小说以“发现”为题使文章主题更明确,暗示作者对平静恬淡生活的向往,揭示出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就有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这一主题,并没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小苗让‘我’‘千万别来’而‘我还是去了’,分别包含了两人怎样的心理”。基本的解题思路是:在文中找到“小苗让‘我’‘千万别来’”“我还是去了”句子所在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准确概括,最后分别解答即可。当我把获奖的消息打告诉小苗时,小苗“在里沉默了半天却不说话”,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我的追问之下,小苗告诉我“那个出事了”,并把出事的缘由给我说了说,我得知这一消息后,才知道自己不经意的一个举动,根本应过恬淡自给自足生活的带来了无情的灾难,自己内心无比的悔恨和内疚,很想马上去看望老人,去表达自己的这种歉意,但小苗却说“老师,你别来,真的你千万别来”,结合“一夜之间,只是一夜之间哪,他们一屋子的腊肉就被贼洗劫一空”可知,这里,一方面小苗知道这件事是因“我”而起,怕老人见到“我”之后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说明小苗对老人的同情,不想去打扰,希望安心养病,早日恢复健康。【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的作用题,一般要考虑从环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题干说明了文中划线部分的作用,通过阅读,文中两处划线部分为环境描写,考生在分析时要先锁定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再进行具体分析。该两处描写,一处在文章开头,描写的是“冬日的阳光铺满了院子”的农家小院,景色迷人,热闹而恬淡;另一处在文章结尾部分,描写的是“已是春天”的同一家农家小院,而此时的院落虽然景色依旧迷人,但由于老人的患病而显得寂静而凄凉。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知道:首先,这两处的环境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两处的描写景色虽然景色迷人,但所渲染的氛围不一样,前者欢快,后者凄凉;其次,在人物形象上,同一处院子了这种变化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这里暗含着“我”的悔恨和愧疚;再次,在情节上,前者描写的是冬景,后者描写的是春景,时间的推移,暗示着情节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另外,一前一后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然后,在艺术手法上,文章在叙事中运用描写,使文章节奏舒缓,内容丰富;最后,在表达主题上,通过前后对同一院落的“不同”描写,暗示出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就有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这一主题。【点睛】环境描写主要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场所,渲染营造某种氛围。(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3)为后边内容作铺垫,展开、推动故事情节。(4)象征和暗示。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谕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己。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谕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节选自《梁书·袁昂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忧,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D.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昂极重亲情,从兄袁彖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为他着期服守丧。B.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C.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D.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答案】10.D11.B12.B13.(1)拿别人的俸禄,却在某一日忽然忘记这件事(而向敌人投降)。不仅众人的议论都认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视这个做法。(2)我脱去布衣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树根己倾斜,枝叶还能依附哪里?还不如迅速转变改换图谋,自招多福,进则远离灾害保全自身,退则长守高官厚禄。如果怙恶不悛,大军到达,诛灭三族。“根本既倾”“枝叶安附”是并列结构,“枝叶”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是并列结构,各自断开,排除B;“岂若”是反问句,一般用在句首,前面断开;“大军”是句子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错误。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武官由兵部掌管,科举由礼部掌管。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因此”有误。原文是“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文中没有提到王俭赏识袁昂的原因。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关键词有:(1)“顿”:忽然、突然;“一旦”:某一日;“非惟”:不仅;“鄙”:鄙视,看不起”。(2)“释褐”:脱掉布衣,指做官;“期”:期望,料想;“殊”:不同的,不一般的;“全”:使动,使……保全。【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袁昂,陈郡阳夏人。他十五岁时,父亲袁抃去世。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昏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父亲墓地旁边建屋居住守丧。后来,他和堂兄袁彖一同拜见堂叔司徒袁粲,袁粲对袁彖说:“袁昂幼年丧父却能表现得这样,因此知道他以后会得到爵位名号是有原因的。”齐朝初年,起初做王俭镇军府功曹史。王俭当时任京尹,曾经在后堂单独引见袁昂,对袁昂说:“你以后一定会位居于此。”多次升迁后任秘书丞,黄门侍郎。后来他遇到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服未脱,堂兄袁彖去世。袁昂幼时父亲离世,他被袁彖抚养长大,于是他为袁彖制期服服丧。有人觉得奇怪而问他,袁昂致信晓谕他说:“从父亲去世以来三十多年了,从兄对我怜爱之极,无异于己出。此恩此爱,终身不忘。”服丧期满,袁昂被任命为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年,梁军攻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投降,独有袁昂占据辖境拒不受命。梁高祖亲自写信晓谕他说:“树根己倾斜,枝叶还能依附哪里?还不如迅速转变改换图谋,自招多福,进则远离灾害保全自身,退则长守高官厚禄。如果怙恶不悛,大军到达,诛灭三族。”袁昂回信说:“拿别人的俸禄,却在某一日忽然忘记这件事(而向敌人投降)。不仅众人的议论都认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视这个做法。”之后建康城被平定,昂自缚其身到宫阙,高祖宽免他不再追问他的罪责了。天监二年,高祖任命袁昂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袁昂敬奉书函谢绝说:“臣是东国低贱之人,学问和品行无可取的地方,您推恩及罪人,对于臣来说实在是巨大的恩泽,冒昧乞求辞谢。”高祖没有同意。六年,高祖征召他任吏部尚书,袁昂多次上表辞让,被调任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在朐山打败魏军,高祖下诏命袁昂暂代皇帝持节,前往犒劳军队。普通三年,袁昂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赐给鼓吹的仪仗,并赐护卫三十人。五年,他进升为左光禄大夫,增护卫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袁昂去世,时年八十岁。当初,袁昂在临终时上疏说,不愿接受官职追赠和谥号,并告诫儿子们不得为他立墓志铭。又说:“我脱去布衣去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因此盖棺,无愧于乡人了。”朝廷给予谥号穆正公。三、古诗词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莎衣①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②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①莎衣:即蓑衣。②直饶:纵使,即使。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B.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C.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与颔联写的“披”两相对照,颇有意趣,耐人寻味。D.此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炼,手法灵动多变,意境优美,引人人胜15.诗的尾联构思精巧,历来为评论家称道,请从表达技巧与情感抒发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14.A15.(1)卒章显志(或“画龙点睛”)。尾联在前三联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由物及人,画龙点睛,足有千钧之力。(2)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3)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情怀。【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错。“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无论穿著什么样的衣裳,都比不上柔软绿草织成的蓑衣,它跟斜倚篷船吟诗垂钓的生活,实在是最最相宜。可见应是穿着蓑衣来吟诗或者钓鱼,是最合适的,洒脱自在。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前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而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由物及人,“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情怀。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6空,每空6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⑴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可以用来表明那些清廉不贪的官员的内心思想。⑵《小石潭记》中,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凄清,又写出了作者悲伤抑郁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关雎》中写追求心上人未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思念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苟非吾之所有(2).虽一毫而莫取(3).凄神寒骨(4).悄怆幽邃(5).求之不得(6).寤寐思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苟、毫、怆、幽邃、寤寐。三、语言基础与应用(26分)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文字篆刻极佳,有之妙。但内容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妙笔生花差强人意B.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差强人意C.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妙笔生花心满意足D.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巧夺天工心满意足19.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B.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C.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D.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答案】17.B18.B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回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最后。故选B。【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结合前面“秦砖汉瓦”分析,此处选用成语“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此处是形容建筑仿古的街市和居民建筑之美,根据“虽没有皇家气象”,此处选用成语“美轮美奂”。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此处结合前文“此联内容很好”分析,选用成语“妙笔生花”。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根据前文“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分析,此处选用“差强人意”。故选B。【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这句话的病因有两个:一个是成分残缺,一个是逻辑混乱造成的语序不当。是因为“年代久远”,“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幅咏竹联’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这幅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所以画线句子可改为“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故选C20.某中学将于2020年12月27日举行2021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两处词语使用不简明,三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尊敬的各位家长:①我校将于2020年12月27日早8时在国旗广场举行2021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②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③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④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品一份。⑤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将敬谢不敏。×班班委会2020年12月20日词语使用不简明的两处是:(前一空只填序号,后一空填修改后的文字)⑴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词语使用不得体三处是:⑶___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实属是——实属/是(2).抽出时间拨冗——拨冗/抽出时间(3).家父家母——家长/您(4).惠赠——敬赠(5).敬谢不敏——深表感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的能力。本题中,“实属”中的“属”就等于“是”,所以“实属是”语意重复,应删去“是”或“实属”;“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与“抽出时间”重复,应删去“拨冗”或“抽出时间”。“家父、家母”是称呼自己的父母,而语境中是想邀请同学们的家长参加成人礼仪式,所以改为“家长”或“您”;“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语境中是表达我们赠送家长礼物,所以改为“敬赠”;“敬谢不敏”是表示推辞的客气话,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语境中是想表示我们对家长的感谢,所以改为“深表感激”。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2020年7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首期“一生一芯”计划成果——在国内首次以流片为目标,由五位2016级本科生主导完成一款64位RISCV处理器SoC芯片设计并实现流片,芯片能成功运行Linux操作系统以及学生自己编写的国科大教学操作系统UCAS—Core。这五位学生将这款处理器芯片命名为“果壳(NutShell)”,与“国科”发音相近。他们希望通过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来寄托对国科大深厚的情感。【答案】①2020年7月25日,②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布了③首期“一生一芯”计划成果——“果壳”处理器芯片,④“果壳”与“国科”发音相近,⑤寄寓了学生对国科大的深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共有三句话,第一句交代了中心事件,这一部分应该是重点,即时间“2020年7月25日”,事件“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布了首期‘一生一芯’计划成果”,并且具体阐述了是什么成果,即“SoC芯片设计并实现流片”;第二句交代了芯片命名为“果壳”;第三句交代寄托对国科大深厚的情感。最后将三部分内容加以合并整理即可,注意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经典,是人生的瑰宝、时代的精华,是情感的凝聚、想象的放飞,更是它赖以诞生和流传的文化传统所绽放的璀璨花朵。以下所列的篇章,都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诗经蒹葭》(蒹葭苍苍)《庄子逍遥游》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一曲经典唱古今,一段情思扣心弦当时节如流,光阴瞬逝,鸿图霸业尽化为过眼云烟之际,当沧海桑田,白衣苍狗,朱门豪户都变作断井残垣之时,我仍然相信,那穿越千年历史风尘的诗文经典依旧熠熠生辉,虽千淘万漉而光芒不减,纵时移世易而璀璨如昨。那红笺墨香里,那狼毫寸管下,那蝇头小字间,写满的是人之情思,世之大爱,至真而至美,至善而至圣。我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可不独是浩邈历史时空里一个空洞的神圣符号而已,而是缘于对真情的演绎,对大爱的书写。因其饱蘸深情,因其是情之文字,故千载以下,百代以来,感人肺腑,撼人心魄。故曰:一段情思,扣人心弦;一曲经典,传唱古今。经典,书小我之私情,融悲欢与离合为一炉,至真而至美。煮一壶清茗,在香气氤氲间,恣意游弋于诗文经典的情感之河。那《蒹葭》里满蘸的是求索的执著和怅惘。那粼粼江水,白露清霜,是追慕者寻寻觅觅求索未得的连珠落泪;那芦苇摇曳,秋意瑟瑟,是追求者衣带渐宽矢志不悔的悠悠低吟。那一页《蒹葭》停驻了人生的轻轻叹息,一如西楼残月晓风拂柳,婉约而动人;而诗文经典里也有另一般的沉郁深愁,一如汤汤江河茫茫荒野,凄怆而心伤。试看,少陵野老的宏大忧愁,郁结于心,挥洒为文,便成冠绝千古的七律绝唱。落木萧萧,纷飞不绝的是潦倒经年颠沛流离的羁旅之愁;长江滚滚,流逝不尽的是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迟暮之叹。那一曲《登高》,便将浩浩愁,深深忧,不如意,不得志,尽倾吐于字里行间。那古代诗文经典,或是书写飞花丝雨般的闲愁,或是刻画霜寒彻骨般的悲情,皆是这般感人以情真,情真而意切。经典,书家国之大爱,系个人与家国于一线,至善而至圣。温一壶烈酒,在酒香浓郁里,往那诗文经典里,重温千年未熄的激烈壮怀和偾张热血。两宋诗文,灿若繁星,永不能忽略的是词中之龙辛稼轩的经典。那是纤弱文风里异军突起的豪情之作,那是婉约词坛里惊世骇俗的悲壮之曲。那经典不全然留恋于儿女情长,而是将情怀放至九州,放诸家国:叹只叹,那神州破碎,山河沦陷,烽火狼烟,不堪回首;忧只忧,那舞榭犹存,英雄无觅,谁似仲谋,匡卫家国;恨只恨,那朝堂偏安,不思进取,佛狸祠下,神鸦社鼓;悲只悲,那长缨在手,报国无门,廉颇老矣,凭谁过问……那一曲《永遇乐》,一片丹心,日月可鉴;七尺昂藏,已许家国;满腔赤忱,光照汗青;盈盈热泪,尽洒故土……在浩如烟海的著作里,书写家国大爱的诗文经典,为热血者写心,为报国者吐气,志笃而情深,情深而至善。反观当下,或有漠视经典鄙夷诗文者,“满口芬芳”粗俗不堪,或有矫糅造作虚情伪意者,巧言令色夸夸其谈。呜呼!人心之不古,世风之日下,诚不可不使有识之士痛心而伤怀矣!当此之时,何妨重提中国古代诗文经典之义,以诗文经典涵养人心,以诗文经典救赎世风,以使社会好学重道向善求真蔚然成风。故曰,吾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无论是写小我之私情,抑或书家国之大爱,其必是写情之字,情深之文。缘其有情,因其情真,故而扣人心弦,传唱古今。【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首先审读材料,材料的第一节是对“经典”的解读,主要是帮助考生理解“何为经典”,也有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的意图。“人生”“时代”“情感”“想象”“文化传统”等,都可视为与确定文章主题与写作角度有关的元素。材料的第二节列出了8篇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作品,这8篇古代诗文作品均选自考试说明的《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中初中3篇,高中5篇。考生首先要分析材料中列举的8篇作品,分析其情感内容,找出相关点,然后再进行立意。考题要求“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来谈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考生不能只简单地复述、默写诗文内容。在谈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时,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评述角度,选择一个适宜的介绍方式,从所选定的“两至三篇”经典作品中提炼出一个统摄作文全篇的主题。因为可供选择的作品有8篇之多,所以具体组合的类型、结果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学生作文的立意也会各有不同,只要没有逾越考题规定的写作范围,都应视为符合题意。参考立意:(1)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忧国、报国、救国的情怀(2)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入世与隐逸的矛盾(3)《庄子·逍遥游》、苏轼《赤壁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