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点六比较阅读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点六比较阅读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点六比较阅读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点六比较阅读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点六比较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破点六比较阅读必备知识解题指津[命题分析]在新高考强化“考教融合”的新趋势下,古诗词比较阅读尤其是课内外比较阅读已成为新的热点。仅以2022年高考为例,就能发现这种命题出现频率较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卷别篇名及作者题目设题角度全国甲卷《画眉鸟》(欧阳修)、《画眉禽》(文同)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物象作用比较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抒情手法比较新高考Ⅱ卷《送别》(李白)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表达方式比较浙江卷《楼前》(王建)、《过勤政楼》(杜牧)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情感、写法比较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从考查内容上看,涉及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文本上看,既有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的组合,也有两则课外文本的组合;既有同一诗人不同作品的组合,也有不同诗人相同题材的作品的组合。不论是哪种组合方式,文本之间都有相同的比较点,而这往往就是试题的命题点。比较点并不局限于上表所示,“小”可比较一字一词或某个物象的内涵和作用等,“大”可比较全篇的艺术风格、思想感情等。学习这个突破点,必须在全面夯实基础、具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前提下,才会有所收获。[答题指导]比较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主旨、题材、情感、形象、语言、技巧等。比较的方式又非常灵活,包括评判优劣、分析各自特点、比较异同等。在此,只能选取几个常考角度进行探讨。角度一:比较语言语言比较鉴赏题主要分“字词句”比较题和“语言风格”比较题两类,这两类的比较方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解答语言比较鉴赏题一般分以下两个步骤:[题1][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诗意赏析]诗的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画面。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视觉景象,冈头花草整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还有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描写来展现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前六句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背景的铺叙,而这两句则通过歌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律,“沉舟侧畔”“病树前头”“千帆过”“万木春”,语言雅丽,对仗工整,运用典故,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插田歌》这几句诗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两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运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朴素无华,生动有趣,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角度二:比较形象诗歌形象的比较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这个形象(意象)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特点、内涵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解答形象比较鉴赏题一般分以下三个步骤:[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刘禹锡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注】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②〔羽翰〕翅膀。③《高僧传》记载,僧人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诗意赏析]首联“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礼闱”;“九陌”泛指都城大道和繁华闹巿。这两句生动地描述出了科举考试榜单放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颔联第一句意为一日内榜上有名的士子们名震天下。后一句的“春官”在唐朝本指“礼部”,这里代指礼部王侍郎;“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里指新榜进士。这句话是虚写,意在赞扬王侍郎善于选拔人才的功绩。“自吟白雪诠词赋”句中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指示青云借羽翰”句中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此句意在赞扬王侍郎愿意提携晚辈,借自己的翅膀以帮助举子青云直上。尾联中的“至公”是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此处指王侍郎;“支郎”即三国时期的高僧支谦,《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诗人以支谦高僧喻广宣和尚,用典准确,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之高深,体现出诗人与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①刘诗中的“桃李”是虚写,比喻科举中第的举子,意在赞扬王侍郎善于选拔人才的功绩;②陶诗中的“桃李”是实写,指屋前种植的桃树和李树,意在表现归隐田园之乐。[解析]此题就意象“桃李”命题,其实就是分析诗词中的事物形象。结合“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可知,一日内榜上有名的学子扬名天下,而这满城的得意门生皆有王侍郎之功。“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里指新榜进士。这里的“桃李”是虚写,意在赞扬王侍郎善于选拔人才的功绩。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可知,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栽种在屋前,素淡与绚丽交映成趣。“桃李”是对院中桃树和李树的实写,意在表现归隐田园之乐。角度三: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四个角度考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比兴、联想和想象等)、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居多)、结构技巧。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有的明确了表达技巧,有的没有明确表达技巧,作答时都需要结合作品分析、比较。解答表达技巧比较鉴赏题一般分以下三个步骤:[题3][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意赏析]《秋江送别》《秋江送别》是一首送别诗,主要抒写的是诗人客中送客的伤感,同时以江水、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这首诗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相同,运用重复的字使诗句有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开头两句话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和江边归家的车马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诗人以此来渲染气氛,为下文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作铺垫。后两句是说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分属不同人的家乡。诗人巧妙地化近为远,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后两句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感情,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送柴侍御》起句“沅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沅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诗的第一句写两地相近,三、四句写两地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意象,融情入景,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诗句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答: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解析]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水”“山”,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从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则是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角度四:比较思想情感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思想情感比较鉴赏题的命题角度通常有两个:一是比较鉴赏某一句或某一联诗句的思想情感;二是比较鉴赏整首诗的思想情感。解答思想情感比较鉴赏题要做好四个“关注”,详见下方思维导图。[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诗意赏析]首联从青年时期写起,颇有一种自豪感。曹翰说他自己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好学上进,孜孜不倦,研读《六韬》,精通兵法,一心从军,希望为国建立战功;由于懂得军事,深知战略,故能使自己的英名与当时的一些俊杰列在一起。颔联承前而升华,形象地概括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深含感慨。在国难当头之际,他顶盔贯甲,驰骋沙场,英勇对敌;当国泰民安的时候,尽管官俸不高,生活贫困,但也舍不得卖掉伴随自己杀敌立功的宝刀。颈联对不卖宝刀之举加以深化,写眼下自身状况:论武艺,自己虽然步入晚年,但身体依然强健,臂力过人,刀马娴熟,尚觉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明亮,仍能看清战阵,深通阵法,胸藏兵机,善于攻防。这一联体现了一种老当益壮的精神。尾联以委婉之辞,倾诉心曲,怨而不怒。诗人不能身赴边陲,征讨对敌,而在宫中参加内宴,只能低头看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所以产生惭愧之感。这里的“羞”字用得很准确,它生动地表现了将军本色和诗人的拳拳爱国之情。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答: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解析]曹诗颈联“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写自己虽然步入晚年,但身体依然强健,臂力过人,刀马娴熟,尚觉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明亮,仍能看清战阵,深通阵法,胸藏兵机,善于攻防。这一联体现了诗人老当益壮、渴望为国效力的精神。尾联“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写诗人不能身赴边陲,征讨对敌,而在宫中参加内宴,只能低头看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所以产生惭愧之感,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拳拳爱国之情。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写词人追忆早年抗金时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身的沙场生涯,希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表明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其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答题示例例[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诗意赏析]《楼前》首句点明勤政楼修建时间。“天宝年前”,据记载,勤政楼修建于唐玄宗天宝年以前的开元年间,当时唐玄宗一举除灭韦氏后党势力,雄心勃勃,决心要干一番大的事业,所以诗中特别点出“勤政楼”三字,暗示其当时下令修建此楼原也包含着良苦用心,有激励自己勤于朝政的深层用意。次句逆接前意。“作千秋”,即祝寿。“每年”,说明庆祝寿辰活动的频繁;“三日”,表示每年祝寿活动持续时间之久。诗人有意识地将“勤政”和“作千秋”两个互不相容的概念排列一起,通过其自身的矛盾对照,辛辣嘲讽了唐玄宗修建此楼后的名实不符和言行不一。三、四句承接第二句,以马厩里的老马曾接受过舞蹈训练,因此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揭露了祝寿活动的穷奢极欲和挖空心思。本诗意在对唐玄宗骄奢淫逸的生活进行猛烈抨击;然而从整首诗来看,却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内容,其抨击意向只是在充分叙事中自然流露出来。《过勤政楼》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丝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诗的后两句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植物的茂盛生长暗示王朝衰亡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诗人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奢淫逸,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使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思路点拨]解答此题,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飞龙舞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杜诗后两句借助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用宫院中植物的茂盛生长暗示王朝衰亡之意。再看写法: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着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的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即学即练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诗意赏析]《画眉鸟》前两句写画眉鸟在林间百啭千声尽情歌唱、自由飞翔的情景,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后两将大自然中的画眉鸟与被关进装饰华丽的笼中的画眉鸟进行对比,写出了笼中画眉鸟的悲哀。这画眉鸟实际上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人进入官场,就变得不自由,不能畅所欲言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画眉禽》这首诗写诗人在公事之余,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胸怀尽为开阔,怡然自乐。诗人通过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闲适的心情,表达了向往自然的超脱不凡的志趣。(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解析]“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理解有误。欧诗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描写、抒情均围绕画眉鸟展开,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而文诗主要表现诗人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画眉鸟只是以鸣叫声来烘托渲染这种状态,并不是“直接描写对象”。故选A。★(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解析]比较画眉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须先明晰两诗的主旨。欧诗的主要立意在于抒发胸中郁结,表达自己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画眉鸟是诗人情感的引发,也是情感的寄托,没有前两句对画眉鸟的描写,就没有后两句的抒情内容。而文诗的主题在于表现自己公务之余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身在公廨,但事简身闲,不觉有了处于林下之感,画眉鸟的鸣叫声只是强化了这种感觉,与欧诗中的画眉鸟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渊明像艾可翁漉酒不孤头上巾[注],醉来万事等浮尘。谁家三径无松竹,肯说昨非能几人。仕晋何心更仕刘,知几闻早去来休。多君不肯腰轻折,非为区区县督邮。【注】〔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酒巾。《宋书·隐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诗意赏析]本诗是为陶渊明画像所题的诗句。首联照应诗题,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画像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写了陶渊明头上戴着用来漉酒的葛巾,描绘了他一幅视“万事”为“浮尘”的潇洒醉态。颔联是议论,“三径”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谁家三径无松竹”,意思是一般的归隐者虽然也在庭院里种上松竹,但他们却不能做到像陶渊明一样“肯说昨非”,即否定过往的官场生活。诗人用“能几人”直接表达对陶渊明勇于告别污浊官场的赞美与欣赏。颈联是记叙和议论,“何心”表达的是陶渊明既不“仕晋”也不“仕刘”的归隐决心。尾联写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