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一、单选题1.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与此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地方割据卷土重来C.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D.瓦剌势力南下扩张2.熙宁八年(1076),诏:“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告获一人,赏钱千缗;即居停知情人能告首,原罪外亦与酬赏。时北人泛使将至,虑有奸人窃觇(窥视)中国也。”据此可知当时政府意在(

)A.注重维护地方稳定 B.预防国家机密外泄C.保障经济正常发展 D.加强监察提高效率3.下列关于宋辽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宋最终夺回了燕云十六州 B.双方议和后,宋给辽“岁赐”C.辽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 D.双方保持了较长期的和平4.宋仁宗庆历八年下诏:“闻士庶仿效契丹衣装,裹番样头巾,着青绿及乘骑番鞍辔,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宜令开封府限一月内止绝;如违,并行重断。仍仰御史台、閤门弹纠以闻”。这反映了(

)A.政权关系影响民族交融 B.生活方式改变服饰选择C.正统思想决定习俗观念 D.统治政策维护社会发展5.宋神宗元丰年间,徐州地区的36个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冶户和冶工均有“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而听命”。据此可知,当时(

)A.宋辽之间关系紧张 B.区域市场联系密切C.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6.宋代官吏待遇计有正俸、职钱、职田和杂役之费,正俸又有钱、绫、绢、禄米之给,此外还有茶、酒、厨料、薪炭、马饲料等。每年官俸支出,大约钱96万贯,金14870两,银620000两。赐禄以外还时有恩赏,银万两至钱百万不等。宋朝这一现象(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造成了积贫积弱 C.埋下了财政危机 D.实现了藏富于民7.唐代后期以来,“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北宋中期清查出漏税耕地三百六十万亩,又对全国耕地按照肥瘠程度进行征税。该项政策的实施(

)A.节约了政府财政开支 B.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C.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 D.保障了地主官僚的利益8.从宋神宗到北宋灭亡,为缓解长期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朝廷鼓励军队经商,于是大量的军人从事商业活动。很多将官利用权力役使普通士卒进行生产以谋利,甚至以经商为名,肆意克扣军饷、中饱私囊。由材料可以推知,北宋军队普遍经商的现象(

)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C.降低了军队战斗力 D.破坏中央集权体制9.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征,在小范围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议和,最终辽国撤兵,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

)A.有利于北方边防的安定 B.导致宋朝积贫积弱C.推动了王安石变法 D.消除了宋辽的民族矛盾10.宋真宗时期宰相李沆自评“居重位实无补万分,惟四方言利事者未尝一施行,聊以此报国尔。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这最能说明北宋(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政治风气因循守旧C.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11.“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今河北雄县)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材料中订约的双方是(

)A.唐与吐蕃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宋与西夏12.北宋初期,政府严格禁止兵书的印制流传。神宗时期诏命国子监校订《孙子兵法》等七种古代兵书并编为《武经七书》,印制发放给军队学习。这种变化说明北宋(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边疆形势的严峻C.文化教育的发展 D.治国思想的转变13.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使节往来不断,一位出使辽朝的官员回来后向朝廷报说:“(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表明宋辽和议(

)A.彻底解决了宋辽矛盾 B.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C.消除了北宋边境隐患 D.为北宋灭亡埋下祸根14.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15.有学者认为,宋辽能长期和平相处,贸易关系的维持是主要因素之一。材料中的主要贸易形式是(

)A.定期朝贡 B.榷场互市 C.海外贸易 D.输送岁赐二、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初,一鼓作气先攻下契丹,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只有使局面江河日下。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二: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图——据邓小南《王安右与他的时代》(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澶渊之盟出现的背景条件,两种分析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2)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请谈谈你的看法。(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端拱元年,诏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未几复禁,违者抵死,北界商旅辄入内地贩易,所在捕斩之。……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遣都官员外郎孔揆等乘传诣三榷场,与转运使刘综并所在长吏平互市物价,稍优其直予之。——摘自《宋史》卷第一百八十六(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互相市易”发生在北宋与哪个民族政权之间,并给出判断依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上述民族政权贸易交往发生的变化;指出北宋“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的考量因素。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澶渊之盟:“以钱财换和平”?材料一

——据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材料二

“澶渊之盟”后,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摘编自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材料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王旦:“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枢密副使富弼:“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1)材料一作为研究澶渊之盟历史背景的史料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2)说明材料二

中两位学者分别立足哪一角度来评价澶渊之盟。(3)有一种看法,认为宋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结合材料三表明你对此看法的态度并谈谈你的认识。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代笔记中存有大量记载吐蕃与宋王朝之间最重要的贸易即"茶马互市"的内容。如关于“茶马互市”的交易商品,宋代笔记明确记载当时主要以蜀地的名山茶与吐蕃进行交易,“雅州名山茶为羌人贵重,可令熙河兰湟路以名山茶易马,恪遵神考之训,不得他用”。关于战马,宋代笔记明确记载北宋的战马主要来自与西部吐蕃的茶马贸易,有宋一代,西部吐蕃地区一直为宋朝战马的主要供应地,并专门在秦州设置茶马司分管茶马贸易。除茶马贸易之外,西部吐蕃地区的大量土特产也纷纷进入内地,“秦风一路与西蕃诸国连接,蕃中货物四流,而归于我者不知几百千万”,大量民族市场应运而生。宋朝还特地在陕西为吐蕃设置驿站,“置陕西州县特置驿,谓之哨家位,岁贡奉不绝”。此外,宋代笔记中吐蕃经济文献还提供了从经济方面解读宋朝与吐蕃熙河之役的重要参考资料。——摘编自齐德舜《宋代笔记吐蕃经济文献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与吐蕃关系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与吐蕃交往的经济意义。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苏洵《嘉祐集》(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什么?(2)从材料二可看出,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3)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答案:一、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北宋中后期,随着政府财政危机的加剧,以及改革的次生问题,民间社会矛盾激化,民变频发,地方社会秩序逐渐动荡,因此中央政府不断扩大转运使的汇报范围,试图通过制度调整来重建地方秩序,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割据卷土重来没有依据,排除B项;瓦剌是明朝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外国刺事人,令都亭驿、开封府密遣人缉捕。……时北人泛使将至,虑有奸人窃觇(窥视)中国也。”可知,北宋王朝采取了奖励举报外国间谍的措施,说明其意在通过防范间谍的方式预防国家机密外泄,B项正确;材料信息“外国刺事人、北人泛使将至”与维护地方稳定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保障经济正常发展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王朝的监察制度与行政效率的关系,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后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D项正确。北宋并没有夺回了燕云十六州,排除A项;“澶渊之盟”后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排除B项;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宋时民间仿效契丹服饰的较多,而政府对这种现象是禁止的,说明政权的紧张关系影响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B项;正统思想决定习俗观念,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实行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原本徐州地区的治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但苏轼上疏请求后政府撤销禁令,使得徐州地区的铁能够进入河北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徐州和河北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市场发展联系,B项正确;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但材料没有明确宋辽之间的政治、军事等关系,得不出宋辽之间关系紧张,排除A项;雇佣是出卖劳动力,材料没有涉及出卖劳动力的信息,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而不是松弛,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官俸支出量大,类目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冗官冗费现象严重,国库消耗大,埋下了财政危机的隐患,C项正确;宋朝这一现象埋下了财政危机,材料并未体现该现象激化社会矛盾,排除A项;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原因很多,并不只是宋代官俸开支大造成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百姓拥有财富,无法得出实现了藏富于民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北宋时期清查出了大量漏税耕地,并且对全国耕地按肥瘠征税,这都有利于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征税,不是政府的财政开支,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农产品价格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有清查出漏税耕地三百六十万亩,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官僚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北宋军队经商导致很多军人从事商业活动,这会带来军队训练的不足;将官压迫普通士兵以及中饱私囊等行为,则会导致军队上下离心,军纪废弛。这些都会导致军队战斗力的下降,C项正确;军队的经商行为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但是因为军队经商行为具有官方背景,并不利于市场规律的正常运转,所以排除A项;军队经商的现象不是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金国的入侵,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北宋军队普遍经商”,“破坏中央集权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辽、宋之间的战争以宋的失败告终,并附带经济赔偿,这种“无偿经济援助”缓和双方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北方边防的安定,A项正确;导致宋朝积贫积弱,是“无偿经济援助”的主观影响,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为解决宋朝社会弊端而进行的,“无偿经济援助”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排除C项;消除了宋辽的民族矛盾,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宋真宗时期宰相李沆在执政时期,不主张改弦更张,认为随意更改制度对国家无益,这说明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B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官僚队伍的变化,排除C项;通过李沆的言论并不能说明当时北宋的财政危机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今河北雄县)交割”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条约是北宋与辽签署的澶渊之盟,订约规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B项正确;唐与吐蕃有和亲、会盟等关系,与材料中条约无关,排除A项;南宋与金签订的是绍兴和议,内容是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与辽的关系,与西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初,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高度重视对军权的管控,但随着与辽、金之间战争局面的出现,北宋政府需要加强军事力量,军事政策发生转变,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印刷技术的进步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代文化教育发展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宋朝的治国思想始终是崇文抑武,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澶渊之盟之后,辽宋边境安定,少数民族和汉族百姓安居来往,说明澶渊之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边境民族融合,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澶渊之盟不能彻底解决宋辽矛盾,排除A项;澶渊之盟并不能彻底消除北宋边境隐患,当时宋夏之间也有冲突,排除C项;北宋灭亡并不是因为澶渊之盟,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可知,宋神宗时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武将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文抑武”的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时期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频繁失败,提高武将的地位,减少对武将的限制,其目的是增强军队战斗力,以改变在与少数民族战争中的颓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神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文抑武的政策,排除A项;文官和武官都属于统治阶层,重视武官不涉及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放松了对武将申请考核词赋水平的限制,并非对科举制的调整,不涉及扩大科举规模,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B项正确;定期朝贡不属于贸易,排除A项;海外贸易不属于宋和辽之间贸易形式,排除C项;输送岁赐不属于贸易,且北宋对西夏才是岁赐,排除D项。故选B项。二、1.(1)分析:材料一,在黄仁宇看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材料二的观点是,可从气候变迁角度来研究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南侵的原因,由于北方气候变冷,草地减少,导致少数民族南下,出现民族之间的战争。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正说明形成澶渊之盟的局势是多种因素构成产物。补充:可以补充辽的封建化改革及国力的增强、北宋的“积贫”“积弱”及社会矛盾尖锐和军事力量羸弱等方面的史料。(2)澶渊之盟顺应民族友好发展的需要。澶渊之盟是当时宋辽均势的产物,两方不可能战胜对方,签订和约应是最好的选择。由于澶渊之盟的影响,宋辽两国之间暂时不再兵戎相见,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军事冲突,为两国带来了之后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两国政权都松了一口气。例如:史载,“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