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9 近现代西方经济 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9 近现代西方经济 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9 近现代西方经济 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9 近现代西方经济 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9 近现代西方经济 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序号:专题9近现代西方经济认真、规范、细致、用心第1页共1页专题9近现代西方经济【专题】9近现代西方经济【概况】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7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启蒙运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1864、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后电气化时代(1917~1945年):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④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1945年~初):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7)共同发展——后信息时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考点一】西方经济学思潮1、重商主义(16至18世纪)。(1)诞生背景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来的(但亚当斯密提倡的是自由放任)。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于西欧社会的一种经济思想。15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之时,重商主义兴起。当时社会上追求商品生产更快发展,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是重商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封建制经济正在被新的商品货币经济所代替,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旧式贵族变成了真正的商人,它正反映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变化。重商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2)主要内容①认为金银就是货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②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流通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利润在流通中产生。③只有各国之间的流通才是财富的源泉。④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其基本原则是“少买多卖”。⑤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活动,利用行政措施和立法手段,使金银尽可能多地流入国内。2.自由主义:19世纪以后在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兴衰原因: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代表作:亚当.斯密《国富论》3、凯恩斯主义:凯恩斯,1936年。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兴衰原因:符合了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集团日益同国家结合的要求。二战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大力推行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0世纪70年代初期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为导火线,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滞胀”(高通胀、高失业、低经济增长)的困境。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滞胀”是国家垄断资本充分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代表作:《就业、利息、货币通论》4、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的作用。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新自由主义者却仅仅将滞涨归结为国家干预过度、政府开支过大、人们的理性预期导致政府政策失灵所致。多年受冷落的新自由主义伴随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在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声浪中,占据了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的人都强加一个标准”。二是私有化。在他们看来,私有制是人们“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市场化。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是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开始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的必然产物。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实践:美国里根主义、英国沙其尔主义【考点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a、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的统治。b、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c、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②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陈旧,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往国外,不愿用于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b、英国广阔市场,对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缺乏应有的积极性,造成生产率低下。c、美德工业迅猛发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使英国逐渐失去“世界工场”地位。(2)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3)20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经济危机、侵越泥潭)。(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原因: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考点三】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四次高潮(1)第一次:19世纪中期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④三大进步潮流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继而生。(2)第二次:1870~1913年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影响: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3)第三次:1923~1929年原因: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a.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作用日益重要。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加快。b.科技密切结合,相互促进。c.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影响: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考点四】产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不断扩大。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一)背景: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市场的迫切愿望社会原因:《马可·波罗游记》刺激了欧洲的寻金热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崛起,威胁到东西方之间的陆路贸易通道安全精神动力: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需要政治原因:西班牙、葡萄牙在15世纪末完成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客观条件:地圆说的传播;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2、过程(1)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2)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3)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3、影响经济方面: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引发了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使亚非拉逐步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掠夺的财富加快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政治方面:首先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传统的贵族和封建主受到了削弱。思想文化方面: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融合。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核心提炼1】“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金银贬值,物价上涨。它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加速发展。而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商业革命:(1)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2)商业经营方式改变。(3)世界市场商品种类增多。(4)世界贸易范围扩大。(5)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各国各地区商业地位变化,以及原有的经济成分在各领域内的比重变化。(6)物价的变化。具体解释:1.商业贸易中心转移(1)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国际贸易地位下降。(2)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3)16-17世纪,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①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②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③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全球海路开辟后,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大西洋贸易,欧洲人到美洲展开贸易,并从事“三角贸易”。太平洋贸易:葡萄牙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贸易路线跨越三大洋:还参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西班牙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贸易,使用马尼拉大帆船,也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也逐渐形成。2.商业经营方式变化(1)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2)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3)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4)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后相继为欧洲国家所采用。(5)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国家给予特权,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6)近代中国商业的变化①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了汇丰银行,次年在上海设立分行。②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③19世纪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开始走向市场。④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⑤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3.商品流通种类增多(1)原因: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2)表现①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东方香料也大量涌入且变为大众化商品。②奴隶成为贸易的商品。③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后来美国等国加入。4.国际贸易格局变化(1)17世纪英国逐渐控制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打破英国贸易垄断地位,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核心提炼2】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1)政治上:国际政治格局的奠基与发展。①欧洲部分国家的实力对比出现变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等逐渐衰落,葡萄牙、西班牙一时获利但很快衰落,荷兰、法国、英国逐步崛起。②为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实力、财富和影响力空前强大,打破了世界力量的相对平衡,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③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导致亚、非、拉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丧失,社会发展日益贫困和落后,最终在工业革命后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2)经济上:全球经贸网络的改变与构建。①传统的贸易格局被打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贸易圈以及两者之间以若干贸易中转港为中心的亚洲贸易圈被以欧洲为中心的贸易圈打破,逐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经济格局。②推动了国际市场向全球的扩展。新航路开辟后,商品交换的全球化,使得各民族国家市场和区域市场日趋连成一片,打破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和闭关自守状态,也日益打破了小生产的狭隘界限,有力地推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考点】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客观上为明清时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引入,使得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了专业化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2)日本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明清时期白银的货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东南沿海,葡萄牙侵占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4)“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了西方文化。徐光启、宋应星等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方科技成果,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核心提炼3】多种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1.从革命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们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2.从全球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是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途径,世界逐渐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并得以拓展。3.从文明史观看,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4.从现代化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5.从社会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一)荷兰殖民扩张1、主要方式:进行海外贸易17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2、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国际金融中心3、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二)英国的殖民扩张1、过程:(1)英国早期一方面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2)17世纪英国势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3)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2、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②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2)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④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3、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国家区域特点结果及影响荷兰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新大陆”的贸易建立大型商业公司发展银行信贷业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抢占殖民地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英国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占殖民地和建立贸易公司政府支持下的海盗掠夺一系列的商业战争商业活动和殖民掠夺黑奴贸易18世纪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三)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2、对殖民地国家:(1)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3、对世界:(1)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2)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三、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⑴前提和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a.政治上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b.具备了市场、资本、技术等条件。◎工业革命前英国社会的剧烈变革(1)经济上: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这些使英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2)政治上: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3)对外关系上: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参与殖民掠夺,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18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思想上:16世纪,英国进行了“国教”改革,建立了民族宗教;启蒙思想家最早在英国出现,如:霍布斯、洛克等,推动了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建立。⑵进程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向各国扩展。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至今仍方兴未艾。⑷主要特点①第一次工业革命:a.主要在资本主义国家开展。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由一国向多国扩展。b.以轻工业为主导;c.将资本主义发展推进到蒸汽时代。d.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提醒:(1)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后来也主要在轻工业部门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重工业和电力业为主要领域,对带动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更大的作用。(2)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标志⑸影响和后果: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②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③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加速城市化进程;④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⑤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工厂制度的特点:机械动力机器生产;分工明确,流水线、倒班制,规模化生产;三纪律严格,有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有职能化组织结构工业革命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②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垄断组织)。③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工人运动,促使马思主义产生);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④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价廉物美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纸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⑤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⑥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核心提炼1】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4.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1)坚持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2)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设有标准钟。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1)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经费支持等措施促进初等教育的发展。(2)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核心提炼2】工业革命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1)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2)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对中国影响: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核心提炼3】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3)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4)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作用。(5)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6)女权运动的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革,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随着妇女家庭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联系的扩大,男女社会权利趋向平等。(7)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英国的学校数量大大增加了,教育内容日趋合理化、科学化,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的大众化开始形成。【核心提炼4】多元视角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1)从全球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扩张促进了国际分工不断扩大,带来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差距不断扩大。(2)从文明视角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从近代化视角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从社会视角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城市化问题;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的救助与保障问题等。(5)从革命战争视角看,伴随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斗争不断发展;殖民侵略导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6)从生态文明视角看,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提炼5】对比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发明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来源于科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主要国家首先发生在英国,后缓慢扩展到其他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美德突出,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起始行业棉纺织业等轻工业能源等重工业生产力的进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中小企业为主垄断组织出现【核心提炼6】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认识(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2)它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的状态,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整体发展。(3)殖民掠夺和殖民体系的确立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与矛盾,孕育着更大的冲突。(4)它建立在列强宰割奴役亚非拉人民的基础之上,体现的是【核心提炼7】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西方世界和中国产生的影响(一)西方世界(1)政治方面: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国共和政体确立,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与此同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2)经济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3)思想方面:自由主义产生并发展,取代重商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4)世界一体化进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的加剧,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二)中国(1)政治上: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民族工业产生。(3)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4)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四、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a.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统治;b.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c.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形成;d.大机器生产以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成就:主要表现为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用和电讯事业的发展。特点:a.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开展。b.有坚实的科技基础,规模广泛。C在一些国家中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影响:①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②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④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⑤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⑥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⑦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对中国影响: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②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核心提炼】垄断组织1、背景(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体。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大,资本需求也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3)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2、出现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主要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大企业兼并小企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4、垄断的目的、评价(1)直接目的在于保持企业生存与发展,根本目的在于保持和实现高额利润,控制市场。(2)评价: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和发展;但资本高度集中在少数垄断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控制市场,阻碍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同时他们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疯狂对外扩张,从而加剧了国际竞争,导致战争危险。五、再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条件:a.二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b.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c.科学技术的发展;d.社会要求迫切(二)内容:领域成就意义计算机1946年,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美国军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网络技术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演化为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遍布全球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人工智能技术概念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意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分支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内涵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等成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新兴的尖端科技,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航天技术迅猛发展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海洋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在水下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海洋技术在现代科技进步中处于重要位置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12年,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突破7000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四)代科技进步的意义1.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1)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来实现利润增长。(2)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1)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通信交流,丰富了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3)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2)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4.负面影响: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影响: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4\*GB3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负面影响(1)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2)世界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3)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社会,使部分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未成年人。(五)在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政府内外交困,于是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如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很快就失败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时,1945~1949年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1949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待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缺乏正常的交流,于是中国政府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开展科技创新,重视科学体系的建设,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后由于“左”倾思想泛滥,文革十年使中国失去了一个科技发展的好机会;改革开放后,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六)我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对策(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大力发展高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4)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发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核心提炼1】四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20世纪40年代后21世纪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及航天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广泛应用劳作形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产生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垄断、垄断组织产生由粗放式转为集约化经营,大型农场、养殖场出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影响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进入“电气时代”自动化、信息化,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全媒体等纷纷出现、全球化进程加快,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智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导致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创新启示(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一种新的制度要得到巩固和确立,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3)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4)落后就要挨打,要科技强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核心提炼2】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世界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英国位居“世界工厂”地位。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如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④在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消极影响①破坏了亚非拉传统的经济结构,限制和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②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核心提炼3】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阶段方式表现工场手工业时期(15世纪~18世纪中期)商业资本的扩张,政治上的移植性和经济上的重商主义新航路开辟后,西、葡、荷、英、法进行殖民征服,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第一次殖民高潮,美洲大部分地区、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被纳入新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炮舰政策,强制实行不平等贸易,使更多殖民地、半殖民地沦为廉价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各国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进行纵深扩张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20世纪)通过直接征服、建立势力范围瓜分世界,资本输出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各国掀起第三次殖民浪潮,把非洲内陆和亚洲内陆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考点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的扩张推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殖民体系三大部份。其形成可分为工场业时期(萌芽)、蒸汽机时代(初步形成)、电气时代(最终形成)三个阶段,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华勒斯坦提出的一种史学概念。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1)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2)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70年代。(即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资本所具有的扩张本性。形成的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动等。形成的过程:(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2)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大作用:第一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第二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壮大。第三是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核心提炼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资本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萎缩的矛盾。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破坏性极强:大量商品积压,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危机期间,真个社会生活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状态。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条件: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家已经达到相当数量,并散步于世界各地。②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③这些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定份额并影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④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已经对全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⑴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⑵1857年由美国开始,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印证世界市场的形成。⑶1929—1933年由美国开始,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⑷20世纪70年代,中东国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核心提炼4】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阶段性调整第一阶段: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70年代初,加强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50~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经济危机(1)原因: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3)影响:加深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危机,加剧世界局势紧张。2.新政(1)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两个阶段:调整与复兴经济——改革。(3)三项内容: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4)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5)意义: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间接影响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的增长,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深远影响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3.多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1)革命史观: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是,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现代史观: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3)社会史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民生。(4)全球史观: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二战后各国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文明史观: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文明成果,挽救巩固资本主义文明,体现文明的发展与交融。4.特点:(1)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2)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关注民生,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以多种立法形式解决问题。5.罗斯福新政成功原因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发展,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经常引发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经济基础一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经济实力雄厚,为新政实施提供了经济基础政治保障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的指导国外经验新政的成功与借鉴当时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分不开主观条件罗斯福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既能迂回前进,又大胆突破6.评价:(1)罗斯福新政是一系列应付突如其来的大危机的措施,它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崩溃和激烈的社会动荡,摆脱了美国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2)罗斯福新政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国家资本主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但是新政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岗位,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3)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兴建了一批公共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4)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政策措施,为美国投入二战和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端,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混合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3)第三阶段: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局面。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规律,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这一过程本身也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正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考点六】大国兴衰更替由于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程度和速度不同,原有的工商业基础及世界航路转移所造成的影响不一致,导致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各具特点,这就决定了在争霸战争中的胜负。(1)西班牙虽然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但其殖民掠夺来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因而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2)荷兰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成为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够充分,对外贸易较工业占优势,从而成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3)法国资本主义在18世纪发展较快,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但经济发展受到落后小农经济严重阻碍。(4)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控制了殖民霸权,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主导地位。(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6)二战后,欧洲的英法遭到削弱,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并主导世界市场。(7)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考点七】近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随着银行业垄断的形成,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银行主要在支付中起中介作用。银行同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不固定的,因为当时贷款数量少、时间短,贷款对象也分散。随着工业集中和垄断的发展,规模巨大的工业垄断企业需要大量的长期贷款,而大银行能够满足这种需要,于是少数大银行和工业企业的信贷关系日益密切和固定,这就使工业资本家日益依赖于银行,而银行则通过贷款控制工业企业。这样,银行就由过去的资金借贷中介人变为万能的垄断者,支配着全社会的货币资本和工商业的经营活动。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统治的确立。在工业和银行业中的垄断都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情况下,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便通过各种途径互相渗透、日益溶合。如银行资本通过贷款和投资渗入工业,控制已有的企业或创办新的企业;工业资本通过持股或兼并,渗入银行业,或建立自己的银行和金融公司,从而使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混合生长,形成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这是一些为数不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他们掌握金融资本,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统治。1.金本位制(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的日益频繁和复杂。(2)形成: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其他国家先后采用。(3)特点: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4)内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自由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5)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6)动摇: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黄金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流通量大减。(7)崩溃:1929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8)崩溃原因:①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②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④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使金本位制规则无法维持。2.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关系日益动荡和混乱,加剧了世界矛盾冲突;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美国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2)建立:1944年7月,美、英、中等44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3)特点(内容):以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3)机构:194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并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可以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不同的是IMF一般提供短期贷款,具有“救急”的特点;而WB则提供长期贷款,具有“救穷”的特征。(4)评价: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5)瓦解: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但美元仍然是国际上的主要货币。(6)瓦解的原因:体系自身存在缺陷;美元危机;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单一的货币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案】金本位制确立崩溃重塑瓦解时间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国家英国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美国等原因资本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经济大危机,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标准陷入混乱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特点以英镑为中心英镑地位下降以美国、美元为中心;金汇兑本位制;一固定双挂钩三组织美元贬值,实行浮动汇率,但仍占主导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转嫁危机,实行关税战,国际经济秩序混乱强化了美国的经济霸权;稳定了国际金融贸易与世界经济秩序,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扩大了世界贸易多极化趋势下,欧元、日元、法郎、人民币的影响力上升【考点八】近代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一.主要问题(1)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2)世界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难。二.解决——新贸易体系的建立1、关贸总协定宗旨: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特点: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作用: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世界贸易组织(1)由来(成立过程):关贸总协定签署(1947年)→1986年倡议建立多边贸易组织→1993年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立(1994年)→1995年其正式开始运作。(2)宗旨: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3)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①世贸组织制定的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推动了各国的市场开放和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②其运行规则和“完全协商一致”的决策方式有效地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③促进了各成员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三.影响(1)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2)服务贸易增长迅速,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经济合作方式更多样化。(4)贸易手段发生改变,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便利了人民生活。【考点九】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多极化、信息化、多元化(一)、经济全球化(1)实质:从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2)发展历程a.开始起步阶段(15~18世纪):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初步形成阶段(19世纪初期至中期):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c.最终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陷入困境阶段(一战至二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e.制度化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自由贸易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在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f.全方位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后,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交通、贸易生产、金融、信息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使经济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加速原因:①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障碍。②科技发展,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③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实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④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更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手段。⑤跨国公司等各种国际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加强。(3)经济全球化的认识a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b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问题: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促使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入有害垃圾、掠夺性开采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展望: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各个国家的方向调整。c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①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②主动熟悉全球化规则,加强国家经济的安全防范。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国际竞争力。④发挥政治、经济大国优势,积极倡导建立全球化新规则。⑤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创造知识资源,以确立应对全球化的根本之策。【考点】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冷战后世界的影响(1)影响到冷战后大国权力斗争内容和形式。①从大国权力斗争的内容来讲,主要的变化表现为: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从势力范围的争夺转向对高新技术和世界市场的争夺,技术和市场成为冷战后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②从斗争形式来看,大国间军事对抗的程度比冷战时期有所降低。(2)推动着冷战后大国关系从对抗走向协调。由于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制约和影响,大国关系中的对抗状态基本消除,大国间的合作和利益上的协调正越来越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中的主导因素。(3)推动了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为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带动和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合作性的发展,国际合作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流。(4)密切了世界的经济联系,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增加,由于经济全球化中这些现代经济的要素日益要求冲破民族国家的壁垒,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推动世界的发展。但由于资本、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5)推动全球文明多样性的发展,加剧文明冲突。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显著增加,但“全球化”趋势不会让文明的差异消失,而是推动各国进入文明状态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的发展,从而打破西方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并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念。(二)、区域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时间1993年1994年1967年1989年性质经济政治联盟区域性经济集团组织经济政治联盟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性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四国生产率较高,产品成本较低,出口竞争力强;法国、意大利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农业不发达;法国、荷兰、意大利农业较发达。美国、加拿大都属于发达国家,而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宗教多样既包括世界最发达国家,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成员之间差异性明显。合作领域政治、经济、军事等经济政治经济经济超国家权力机构有无无无=2\*GB2⑵.代表=1\*GB3①欧盟——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发展过程: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的简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欧洲联盟成立(1993年,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一体化进程的特点:一是参与国家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延伸;三是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方向发展。成员国:初建时6个——15个(1995年)——25个(2004年)——27个(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元: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欧洲议会:成立于1958年,欧盟三大机构(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之一,为欧盟的立法、监督和咨询机构,总部设在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议会,1962年正式改称现名。欧洲议会的特别之处在于:1979年以来,它的成员是由欧盟成员国人民直选产生。欧洲议会是欧盟唯一的一个直选议会机构,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直选的超国家议会。=2\*GB3②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它不是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其成员国之间可享受减免关税的待遇,但并没有形成关税同盟,它们之间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3\*GB3③东盟东盟是亚洲第一个囊括本地区全部国家的区域经济组织。“10+3”会议和"10+1”会议合作机制的产生、中国一东盟贸易区的谈判等,对促进东盟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有着重要的作用。=4\*GB3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其成员并不全是国家,如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其合作方式基于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注:区域经济集团对于集团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具有排斥性,实行集团贸易保护政策是常有的行动,虽然这些措施有利于区域集团和各成员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地阻碍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统一和联系。◎关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几个问题(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1)现代科技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2)国际分工的差异与经济竞争的需要。(3)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推动。(4)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第一,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向美国、西欧、日本三极对峙的局面转变;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又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第二,随着国际局势的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第三,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如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2)区域性经济集团的特点第一,区域性经济集团是政府间的、官方性质的组织。这种集团是由国家直接出面,通过缔结国际条约或协定而建立的,与跨国公司或民间组织越出一国范围,进行国际化活动有明显区别。第二,区域性经济集团是一种有形的、契约性的组织,有自己的组织和机构,通过签订共同遵行的准则、协定,共同管理区域经济。第三,区域性经济集团可行使部分主权。为了协调区域内经济发展,集团往往要求成员国各自让渡部分主权。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同机构制定共同经济政策,并对每个成员国进行直接的、强制性的约束。第四,区域性经济集团所涉及的往往包括成员国关税、贸易、金融、货币以及工农业政策等各方面的协调合作。这一点有别于部门或产品联合组织,后者只涉及一两个经济部门或某一种产品,如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五,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第六,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参加国往往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第七,区域性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它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只向成员国提供的优惠,这种优惠是不向非成员国提供的。这种排他既可以表现为有形的,即对外构筑关税壁垒,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即成员国之间互相减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这种减免并不向非成员国提供,或非同等程度地向非成员国提供,这也构成了事实上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3)经济区域集团化产生的影响积极作用:①有利于促进区域及世界经济的增长。②促进成员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的缩小。③经济区域集团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集团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④各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消极影响:①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②经济区域集团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金、技术、人才等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启示(1)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要适应形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2)区域经济合作并不只是享受利益,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3)发展中国家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潮中学会如何趋利避害。【考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联系(1)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融合。(2)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三)、多极化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①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①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②欧盟的建立、扩大和发展。③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