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记叙文之传记通讯阅读-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真题演练_第1页
专题13:记叙文之传记通讯阅读-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真题演练_第2页
专题13:记叙文之传记通讯阅读-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真题演练_第3页
专题13:记叙文之传记通讯阅读-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真题演练_第4页
专题13:记叙文之传记通讯阅读-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真题演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真题演练专题13:记叙文之传记通讯阅读阅读汪曾祺的《闻一多先生上课》,回答问题。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①闻先生性格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有删改)1.选文第①②段分别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件事情?2.从选文第⑥⑦段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上课有哪些特点?3.下面的两个句子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展现了闻一多先生哪些品质?①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②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选自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4.阅读本文后,你们班的语文学习小组准备将这篇文章推荐为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请你结合【链接材料】中单元导语和目录的内容,撰写推荐理由。单元导语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目录邓稼先/杨振宁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①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②火箭起飞了。③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④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⑤“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⑥火箭逐渐加速,我感到压力在不断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在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身体的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⑦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⑧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引起人的内脏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而且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⑨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⑩当时,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⑪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的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触碰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⑫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也没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儿子感觉不到振动。”⑬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⑭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⑮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⑯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5.这一文段的小标题是“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请从选文中找出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话。6.请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7.杨利伟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从这个文段中,你觉得作为一名航天员,还需要有什么品质?请作简要分析。8.如果当时你也在发射现场,你想通过无线电对杨利伟说些什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皓月清辉映碧空——追忆王小谟院士崔继先①我最后一次见到王小谟院士,是去年深秋去看望他。我们一行人坐在他家的棕色沙发上与他合影,我们在笑,他也笑,很随意地把胳膊搭在扶手上,笑得很惬意。现在他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我总感觉他还在,仿佛推开他家的门,就能看到那张亲切的笑脸。②2003年我刚刚进入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时,小谟院士在单位已是偶像级的人物。无论是带着研究所搬到贵州山沟沟里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还是与外方合作破裂后力主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国产预警机,他的故事大都荡气回肠,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③那时,他正带着一帮“老头+娃娃兵”的队伍搞出口型预警机,而我成了第一架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研制队伍里的另一个“娃娃兵”。搞预警机不是轻松的活儿,要三天两头跑试飞外场。但院里的人都知道,年过六旬的小谟院士常常在外场跟“飞”,爬十几米高的预警机机罩,忍受酷暑和寒冬。他都没为此皱过眉,我们这些“娃娃兵”又怎么好意思叫苦呢?④不过,小谟院士并不是象牙塔里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他更像一位“老顽童”,思维敏捷,诙谐幽默,尤其善于用巧妙策略和方法实现目标。碰到难题,只要看到他嘿嘿一笑,就知道他又有“妙计”上心头了。⑤很少人像小谟院士那样,耄耋之年还保持着少年的澄澈心性。有一次他在院里办讲座,播放了一个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PPT。事后我看见他的学生在摆弄电脑,便问道:“这个PPT是你帮忙做的吧?”对方却说:“都是王院士自己做的,我只准备电脑。”后来我才知道,他经常自己查看英文网站搜索资料,自己做PPT。⑥对于前线冲锋的年轻人,小谟院士就像后方的灯塔,有他在便觉得安心。有一年在成都开会,我需要就某型预警机的方案作报告,因为经验不足,加上准备仓促,我表现不是很好。他一眼看出我的紧张,很和蔼地鼓励我,让我放松了不少。去年我们团队忙一个新的型号项目,小谟院士不顾刚刚化疗完的虚弱身体,四处帮我们奔走呼吁,并不断勉励我们不要怕,大胆创新,坚持自己的技术主张。2021年,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之际,国防科工局隆重举行“军工记忆”盛典,要为小谟院士颁奖,表彰他为第一架国产预警机作出的贡献。他却把这个光鲜的任务交给了我:“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⑦他一生驰骋于国防科技的赛场,始终心无旁骛。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⑧去年,小谟院士在电科院领衔成立院士实验室,雄心勃勃描绘新的事业版图,我们最后一次去看望他时,他心心念念的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而非自己的病。遗憾的是,他已无法见证这最后一个梦想的实现。但我相信,他的品格与精神就像皓月清辉,长存不灭,他费尽心血播下的那些种子,终将繁花似锦。(《光明日报》2023年04月05日)学校话剧社想把这篇散文改编成话剧,参加校园艺术节的表演大赛,你作为本次活动的编剧之一,遇到了下面几个问题:9.你需要按照先后顺序把文中关于王小谟院士的故事概括补充完整,让演员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①爬十几米高预警机机罩从未皱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和蔼地鼓励我作预警机方案报告。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把接受表彰的光鲜任务交给了我。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为帮助演员把握人物情感,你需要对下面句子的意蕴进行分析。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11.为更好地塑造好王小谟院士这一人物形象,剧务组对王小谟院士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请你进行简要总结。12.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剧务组围绕话剧的题目“皓月清辉映碧空”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13.音效组的同学为选哪首歌作为结束的背景音乐而争论起来。你建议使用《中国男儿》,请把你的理由告诉他们。我建议使用《中国男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节选①这是一次英雄的出征。②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③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今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④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阔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⑤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⑥“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⑦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这时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⑧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⑨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⑩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使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数百名航天员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⑪今天,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⑫“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⑬“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⑭“是!”⑮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⑯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及海胜相互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14.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内容。15.冰心《成功的花》诗中这样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珠,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诗中“成功的花”,在这里如果比作杨利伟飞天成功,那么诗中“当初她的芽”与课文中什么内容最接近?(用原文语句回答)16.“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17.请结合下列材料,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杨利伟是一个怎样的人?出征前,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见面会上,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向全军将士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本报记者问:通过军报,最想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杨利伟答: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也请战友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彩。——《解放军报》2003、1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段新权①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②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③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型优异,穗大粒多。兴奋的袁隆平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袁隆平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④1962年,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⑤这年暑假,他去中国农科院,找大学时候的老师、遗传学专家杨国荣。杨老师悄悄告诉他一此国外研究的情况。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他决定放下“月光花红薯”,专攻水稻杂交。⑥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种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⑦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⑧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这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此,杂空水稻开始真正大面积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和粮食生产。⑨杂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名声大振。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准备提拔他担任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领导,袁隆平诚恳地说:“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别的不说,在搞科研这一点上,倘若真当上领导。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院里本来要给袁隆平换一间大一点的办公室,但袁隆平坚决不同意。说:“何必浪费呢。”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每年手里的经费成千上万,但他对科研工作的经费也非常“吝啬”。⑩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降平高科”在海交所挂牌交易,袁隆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但他还是以原来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仍旧是那个朴素的如农民一样的老头。⑪50年来,在促进水稻增产这座科研高峰上,袁隆平及其团队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多次创造水稻大面积平均亩产的世界纪录。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宣布,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4期中国超级稻亩产达1026.7公斤,创造新纪录。⑫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改动)18.用“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做标题有什么妙处?19.从记叙的顺序看,选文主要按_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袁隆平。20.选文第⑥段画线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袁隆平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内容,说说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种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2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袁隆平具有哪些精神品质。22.选文最后一段写道:“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说说这段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近代“问天”第一人①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二期公款留学美国的名额。②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③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④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出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50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第一人。⑤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祯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⑥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馆),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⑦“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物候学》是竺可祯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有人评价此书“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⑧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1974年2月7日凌晨,这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记叙为主,第④段末句运用了议论,点明了中国人自主预报天气的深远意义。B.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六十岁的竺可桢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C.第⑧段写竺可桢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运用了详细的数据,具体准确,有血有肉,富于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D.此篇新闻特写记述了竺可桢“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一生,人物形象饱满感人。24.本文记叙了竺可桢的光辉事迹,请根据时间提示,写出他的重要贡献。(1)193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6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70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第⑥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6.简要概括竺可桢的优秀品格。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有人在他的遗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以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遗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经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垒了一石墓。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2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段的大意。28.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句子中“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29.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30.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①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③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④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⑤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⑥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⑦1950年8月,钱学森买好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9月中旬,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③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移民局不准他离开美国,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还搜查并扣压了他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诬蔑他企图运送机密科学文件回国。⑨那时,中美在朝鲜战场正处于交战的敌对状态。美国正盛行法西斯式的麦卡锡主义。钱学森的回国决心触怒了美国当局。1950年9月9日,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押了15天。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⑩加州理工学院的许多师生和当时远在欧洲的冯·卡门教授闻讯后,立即向美国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又募集了1.5万美元保释金,才将钱学森从特米那岛的拘留所营救出来。⑪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要他每月到移民局报到一次,并且不准离开他所在的洛杉矶。联邦调查局的特务一直监视他,时常闯入他的研究室和住宅捣乱。他的信件和电话也都受到了检查。⑫为了减少朋友们的麻烦,整整五年,钱学森处在与世隔绝的境地。但是,这种变相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国。”⑬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那时候,他的七岁男孩和五岁女孩也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⑭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⑮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⑯在铁的事实面前,美方代表无言以对。不久,美有关方面匆忙通知钱学森可以离美回国。⑰1955年9月17日,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胜利地乘坐轮船,驶向东方,驶向始终眷恋的祖国。31.第②段中为什么要写美国人对钱学森的评价?32.本文用了很多交代某年某月,甚至某日的时间词语,这样写作用是什么?3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34.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钱学森的人物形象。请从⑧至⑬段中,选择一个细节,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35.想象“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登上驶向祖国的轮船”时的心理,描摹他们的动作、神情。不少于50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祖国出征是种幸福谷业凯

余建斌①为了国家的崛起,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这是一飞冲天的起点。②记者:航天员的初心是什么?③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我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虽然我是独自在太空飞行,但一想到亿万同胞翘首以待,我便觉得不是一个人在飞,我代表着所有中国人甚至是人类来到了太空。于是我拿起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是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初衷,“中国人来到了太空”既描述了一个历史时刻,也表达了我为祖国航天事业感到无比自豪的心情。④置生死于度外,为梦想而拼搏,视责任为己任……这是不懈奋斗的精彩。⑤记者:航天员的使命感源自哪里?⑥刘伯明: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在“神七”出舱的关键时刻,出现了两个意外:一个是压力差给开启舱门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另一个是突然传来轨道舱火灾的报警提示。出舱在即,我们决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生死不在我们考虑的范畴,只有完成任务才是最重要的!翟志刚毫不犹豫地出舱,我果断调整步骤,先将国旗递给志刚……任务完成后,有人问我为什么先把国旗递出去?我说:“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⑦刘洋:被祖国需要、为祖国出征是一种幸福。2010年,面对后续任务准备时间仅有两年的现实要求,零基础的我一头扎进学习训练中,过着外人看来苦行僧一般生活:一个细节有疑问就翻遍所有书籍,一个动作不到位就练习上百次……当得知自己被确定为“神九”任务的首飞女航天员那一刻,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像暖流一般在我心中流淌,这幸福是被祖国需要、被任务挑选、被人民信任的幸福!⑧胸怀大局、矢志不渝、精于钻研、甘做人梯……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⑨记者: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⑩聂海胜:载人航天工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系统之间需要密切配合。作为航天员,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主份备份,始终坚守“天地一体、乘组一心”的信条,胸怀任务成功的大局,密切配合、同舟共济,努力夺取任务的最后胜利。“天地一体”,就是乘组在天上执行任务,战友在地面轮流值班,为执行任务的战友加油鼓劲,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乘组一心”,就是大家相互信任、保持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之间都能够心领神会,团结一心完成任务。⑪邓清明: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太空与天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人员的要求却有天壤之别。我日复一日地学习训练,先后入选“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但每一次都与“飞天”失之交臂。直到今天,我和战友们一样,还在坚持不懈地开展训练。20年的艰辛努力,我是幸福的,也是成功的。枕戈待旦是军人的使命,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36.联系上下文,概括一下航天员的初心是什么。37.说说你对刘伯明所说的“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这句话的理解。38.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写出记者所提出的问题。(限20字以内)39.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中唯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的言外之意。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学的壮举①1989年,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开始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6人中,有两名科学家和四名探险家,秦大河是仅有的两名科学家之一。②在行前的体检中,秦大河被医生判定,要么拔掉10颗牙齿,要么不要去南极。在南极要待200多天,温度低、体力消耗极大,要靠补充大量热量维持体能,如果牙齿犯病不能吃东西,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但要想去南极,就必须拔。从那时开始,秦大河就只能靠假牙吃饭了。③9月和10月份,秦大河一行是在暴风雪中行进的。疯狂的雪暴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他们用旧裤腿做成头套罩在脸上,只露两只眼睛,一天下来,眼睫毛上挂满黄豆大的冰粒。衣服表面冻成冰壳,他们回到帐篷里打碎衣服外面的冰层,用火把衣服烤干。这时秦大河的右眼皮冻伤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到达南极点照相时他戴了一副墨镜。秦大河的眼皮一直有冻伤,旧疤未去,又添新疤。④每天,他们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用刷子把衣服表面结的一层冰除去,因为睡袋上结满了冰。吃的食品很简单,一般是把压缩食物用锤子打碎放在锅里煮,很不好吃。20天下来,队员们连放食品的盒子都不愿意看。⑤由于食物单调,低温严寒和高强度的滑雪活动,体力消耗大,每个人的体重都在下降,3个月以后,秦大河的体重减少了15公斤。平时他们裹衣而睡,没有看过自己的身体,到104天时,他们到了南纬80°,西经90°,这里的一个考察站安排他们吃饭后洗澡,秦大河才发现自己是皮包骨头,四肢细瘦,关节突出。他开始担体质继续下降,仅凭毅力能否完成这次探险。好在他们得到了一些鲜肉,食物构成上有所改变,增强了体力。⑥通讯是采用20瓦的电台,靠它和外界联系,但这不足以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在当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一旦遇难,飞机无法援救。因为暴风雪太大,能见度太低,有电台也没有用。有一段时间,他们与外界的联络经常中断。好几次,他们好不容易和飞机联络上,可是风大,能见度低,飞机无法确定他们的准确地点,因而也就无法投递食物。为了确保安全,他们在将经过的地段预先投递食物,但是有许多食物找不到了或丢失了。当两个相邻的物资集散地的食物都丢失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减少定量,狗减少1/2,人要减少到1/4。有一次,狗的粮食只能维持两天了,十分危险。⑦1990年3月3日,徒步近6000公里后,考察队顺利抵达终点——东南极洲的前苏联和平站,按最长路径成功横穿了南极大陆。秦大河也采集到了横贯南极洲东西最长路线上的800多瓶表层雪样,成为我国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40.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大河一行的探险生活?41.从文章的叙写中,可以看出队员们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2.学校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活动,特邀请秦大河院士来做报告。假如你有机会和秦大河交流,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向秦院士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链接材料】2016年以前,我国没有也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我们的运动员训练只能去国外“找场子”。而就在这个时候,北京申冬奥成功了。“造出中国人的冰状雪”这个艰难的攻坚任务,最终落在了70岁的秦大河肩上。没有任何数据和方法,秦大河和攻坚队住进试验区,在零下20几度的寒冷中,一干就超过11个小时。四年奋战之后,中国终于突破了这项艰难的人造雪技术,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用雪自由!并且这项技术还可以保护我国正在融化的冰川。参考答案1.①闻一多先生参加步行团前往云南时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②闻一多先生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2.①闻一多先生讲古代神话时“图文并茂”;②闻一多先生将枯燥的课题,讲得让人感到一种美;③闻一多讲唐诗时诗画结合,妙语连篇。3.都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第①句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性格坚毅的特点;第②句写出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大无畏的革命精神。4.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杰出人物的光辉品质”。本单元通过写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来让我们感受他们非凡的气质。本单元的选文中臧克家通过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光辉品质,而本文作者不仅写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和革命精神,还写了他独特的上课风格以及个人魅力。这样更加丰富了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所以,我推荐这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解析】1.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仔细阅读第①②段,根据所写内容,按照什么人做什么事来概括即可。由第①段“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可概括为:闻一多先生参加步行团前往云南时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由第②段“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可概括为:闻一多先生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2.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概括。由第⑥段“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可知,闻一多先生讲古代神话时“图文并茂”;由“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可知,闻一多先生将枯燥的课题,讲得让人感到一种美;由第⑦段“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可知,闻一多讲唐诗时诗画结合,妙语连篇。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①句描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胡子、嘴唇和目光,是外貌描写。结合“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可知,这里的外貌描写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性格坚毅的特点。②句描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动作、身形、精神和胡须,是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结合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可知,此处外貌描写刻画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面貌。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两句话都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第①句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性格坚毅的特点;第②句写出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大无畏的革命精神。4.本题考查推荐语。撰写推荐语就要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读它可以从中收获什么,也就是把它的看点介绍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推荐选文做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就要从选文的主题与单元主题的一致性、选文相比于课文的独特性和补充性方面阐述理由。示例:汪曾祺的《闻一多先生上课》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该文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教学态度和真诚人格魅力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这篇文章与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杰出人物”相符合,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们更加了解闻一多这位文化名人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这篇文章也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提供借鉴和启示。5.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6.运用比喻手法,把作者当时紧张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7.示例:从文段来看,杨利伟的航天历程充满了惊险和意外,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除了要有严谨的态度之外,还要有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勇气。8.提示:可主要表达祝贺、敬佩并表示向他学习等内容。【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结合第⑨段“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可直接提取答案。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比喻手法,将人比作一块铁,再结合“全身用力,肌肉紧张”可知,把作者当时紧张的反应表现得十分彻底。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⑨段“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第⑪段“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触碰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可知,作为一名航天员,除了要有严谨的态度之外,还要有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勇气。8.本题考查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杨利伟叔叔,祝贺您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您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一定要学习您为了国家勇于献身的精神,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9.②自己查英文网站搜索资料做PPT④身体虚弱时为团队项目奔走呼吁⑥病中只惦记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10.体现了王小谟院士对工作心无旁骛,淡泊名利,同时注重对年轻人的关怀和培养。11.吃苦耐劳,亲力亲为:酷暑和寒冬中爬预警机机罩,自己查资料做PPT;专心科研,心无旁骛:带着病体为项目奔走呼吁,病中关心人才队伍建设;关心年轻人: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把名利让给年轻人。12.题目是话剧的叙述线索,“碧空”暗示了王小谟院士的预警机事业;题目揭示了话剧的主旨,赞美王小谟院士的品格与精神就像皓月清辉,长存不灭,代代传承;题目极富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13.示例:文中的王小谟院士一生驰骋于国防科技的赛场,为国产预警机的振兴付出一生的心血,《中国男儿》这首歌是激励热血男儿报效祖国的战歌,用来纪念王小谟院士,恰好表现了振兴我国的国防事业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梦想。【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第一空,根据⑤段“后来我才知道,他经常自己查看英文网站搜索资料,自己做PPT”可概括为:自己查英文网站搜索资料做PPT;第二空,根据⑥段“去年我们团队忙一个新的型号项目,小谟院士不顾刚刚化疗完的虚弱身体,四处帮我们奔走呼吁,并不断勉励我们不要怕,大胆创新,坚持自己的技术主张”可概括为:身体虚弱时为团队项目奔走呼吁;第三空,根据⑧段“去年,小谟院士在电科院领衔成立院士实验室,雄心勃勃描绘新的事业版图,我们最后一次去看望他时,他心心念念的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而非自己的病”可概括为:病中只惦记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1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根据⑥段“2021年,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之际,国防科工局隆重举行‘军工记忆’盛典,要为小谟院士颁奖,表彰他为第一架国产预警机作出的贡献。他却把这个光鲜的任务交给了我:‘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可知,国防科工局隆重举行“军工记忆”盛典,要为小谟院士颁奖,表彰他为第一架国产预警机作出的贡献。他却把这个光鲜的任务交给了“我”,体现了王小谟院士对工作心无旁骛,淡泊名利的人生信仰,同时表达出王小谟院士对青年一代人才的重视和关爱。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第⑤段“后来我才知道,他经常自己查看英文网站搜索资料,自己做PPT”可知,他吃苦耐劳、亲新亲为;结合第⑥段“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可知,他专心科研、心无旁骛、淡泊名利;结合第⑥段“去年我们团队忙一个新的型号项目,小谟院士不顾刚刚化疗完的虚弱身体,四处帮我们奔走呼吁,并不断勉励我们不要怕,大胆创新,坚持自己的技术主张”可知,他关心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第⑥段“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可知,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关心年轻人。1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结合选文第②段“2003年我刚刚进入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时,小谟院士在单位已是偶像级的人物。无论是带着研究所搬到贵州山沟沟里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还是与外方合作破裂后力主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国产预警机,他的故事大都荡气回肠,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可知,标题中的“碧空”暗示王小谟院士一生崇高神圣的预警机制工作,点明文章的叙事线索;结合第⑦段“他一生驰骋于国防科技的赛场,始终心无旁骛。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⑧段“遗憾的是,他已无法见证这最后一个梦想的实现。但我相信,他的品格与精神就像皓月清辉,长存不灭,他费尽心血播下的那些种子,终将繁花似锦”可知,标题“皓月清辉映碧空”点明文章主旨,表达对王小谟院士默默耕耘祖国预警机制精神的深情赞美;此外,标题富有诗意,更能激发的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13.本题考查主观表达。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示例:《中国男儿》唱出中国男儿顶天立地、不怕牺牲、献身祖国的精神,文中王小谟院士将毕生经历奉献给祖国国防科技,倾尽一生研究国产预警机制,为我们国防事业的整体提升立下汗马功劳。王小谟院士这种为祖国鞠躬尽瘁的精神恰恰符合《中国男儿》歌曲中所传颂的精神。14.送行的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欢送航天英雄杨利伟出征。15.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16.环境描写。点明天气的寒冷,烘托出热烈欢送的场面,突出送行群众的热情。17.是一个具有高超飞行技术,忠于职责,热爱祖国,具有坚定信心,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人。【解析】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③段“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今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④段“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概括可得:送行的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欢送航天英雄杨利伟出征。15.本题考查词句理解。“成功的花”比作杨利伟飞天成功,“当初她的芽”可理解为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结合选文第⑨段“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可得: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16.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为环境描写,形象写出深秋荒漠的寒冷,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结合④段“问天阔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可知,通过对大漠环境的描写,反衬出送行人们的热情,进而表现出人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自信心荣誉感。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选文第⑧段“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⑨段“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等内容可知,杨利伟飞行技术高超,业务能力极强,吃苦耐劳、刻苦训练;结合⑮段“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和链接材料“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可知,杨利伟心系他人,忠于职责,热爱祖国,具有坚定信心。可据此作答。18.交代文章要写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情;突出文章的主题;表达对袁隆平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语言富有感染力。19.时间20.参考:动作、外貌描写,形象生动写出袁隆平的日常工作,突出了袁隆平执着于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的高贵品质。21.参考:热爱祖国,不畏艰苦,无私忘我,意志坚强,执着于科学研究,不为权威束缚、敢于挑战权威,淡泊名利,生活朴素等。22.能够从句子中获得启发,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从学无止墇,奋斗无止境;不畏困难,敢于挑战;目标明确,不懈奋斗;有了目标,更要刻苦钻研等方面去谈即可。【解析】18.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本文标题“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交代了写作对象——袁隆平,主要事件——情系水稻五十载。结合首段“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可知,标题表意鲜明,表达了对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赞美之情,突出文章主旨。同时,文章标题“情系”“五十载”具有文艺气息,读来具有人情味,能够打动读者。19.本题考查写作顺序。根据本文第②段“1953年,23岁的袁隆平”,第③段“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第④段“1962年”,第⑥段“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第⑦段“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第⑧段“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第⑨段“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第⑩段“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第⑪段“2014年10月10日”可知,本文的记叙顺序是时间顺序。20.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手拿”“寻找”是动作描写,“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是外貌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袁隆平在田间地头为科研而辛劳工作的场景,再结合第⑥段“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可知,这些描写也突出袁隆平认真科研,兢兢业业、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据此才有后来“杂交水稻”的相关成果。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联系本文第②段“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可看出袁隆平是个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联系本文第⑥段“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可知,袁隆平是一个不畏艰苦,坚忍不拔,有勇敢顽强意志的人;联系本文第⑦段“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以及第⑥段“‘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第⑫段“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可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执着于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的人。2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谈启发。联系“84岁的袁隆”“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可知,写出了袁隆平虽然已经是高龄,但是依旧怀揣梦想,坚持奋斗,联系“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可知,写出了袁隆平为人类事业孜孜不倦,体现了他坚持不懈老当益壮的精神,表达的是作者对他的高度赞美之情。启发:从袁隆平虽已84岁仍然想着攻关目标,不断钻研,启示我们要学无止境,奋斗无止境;从袁隆平提出的希望“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启示我们要不畏困难,敢于挑战以及目标明确,不懈奋斗;从袁隆平为了达成目标不断地实地考察和钻研启示我们要有了目标,更要刻苦钻研。23.D24.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写出一篇重要论文,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80多岁修订出版《物候学》,开创中国物候学研究新纪元。25.运用侧面描写,体现了毛泽东对竺可桢工作的肯定,突出了竺可桢从事的工作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26.勤奋刻苦,聪明好学,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勇于为科学事业献身。【解析】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新闻特写”有误。本文记述了竺可桢“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一生,是人物传记。故选D。24.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根据第④段中的“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可得: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根据第⑥段中的“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可得:写出一篇重要论文,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根据第⑦段中的“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可得:80多岁修订出版《物候学》,开创中国物候学研究新纪元。25.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毛主席的话是对竺可桢的侧面描写。“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体现了毛主席对竺可桢工作成绩的肯定。联系本句中的“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结合本段中的“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可知,强调了竺可桢从事的工作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2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第①段“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二期公款留学美国的名额”可概括出:勤奋刻苦,聪明好学;结合第②段“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可概括为: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结合第⑤段“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祯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以及第⑦段“‘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可概括为:勇于为科学事业献身。27.写斯科特上校等三人骄傲的等待死神的到来和英雄们得到安葬,他们的事迹传遍全世界。28.“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29.英雄们虽然失败了,但精神却是伟大的。30.这是一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了美丽的地球,使人类走向了进步。【解析】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关键语段第③段“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遗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经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垒了一石墓”可概括为:斯科特上校等人骄傲的等待死神的到来和英雄们得到安葬,他们的事迹传遍全世界。28.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根据画线句中“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可知,斯科特心中的海市蜃楼指的是在他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他想起了那些因为爱情、忠诚、友谊而同他产生了联系的各种人,他想起了那些美好的往事。他想想了自己的祖国,想起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然而这些都只是海市蜃楼,他现在面对的是即将死亡的境地。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增强了英雄人物的悲剧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29.本题考查段落的含义。结合最后一段“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可知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分析时要注意前后两层意思。“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是指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失去了生命;“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是指他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伟大”指的是斯科特一行表现出的精神,“悲剧”是指他们探险回归而死去来说的。根据这一理解整理作答即可得出:英雄们虽然失败了,但精神却是伟大的。30.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此题关键要抓住斯科特的主要精神及作用去分析阐述。示例:斯科特一行的行为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他们是为了科学探索而献身,他们表现出的是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人类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认识了美丽的地球,走向了进步。31.通过写美国人对钱学森极高的评价,侧面表现了钱学森的才华横溢、成就高,为下文美国人阻挠钱学表回国作铺垫(写伏笔也对)32.通过交代具体时间,①体现了钱学森被禁锢于美国的时间之长(最终能顺利回国其中所经历的磨难之大);②体现了钱学森无时无刻不再眷恋着祖国,凸显文章的主旨;③使文章层次清晰。33.连用两个不止一次,强调钱学森忆起祖国的次数之多(运用反复),衬托出了钱李森对故乡、祖国的强烈思念。34.示例:选择第⑨段中的: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通过细致描写钱学森体重急剧下降,来表明他受到的折磨之大,反衬出了钱学森意志的坚定和他对祖国的深情。35.示例:钱学森和蒋英夫妇怀着激动的心情,大步跨上驶向祖国的轮船,钱学森眺望五星红旗,眼中饱含热泪,他的嘴角止不住地上扬,一家人站在甲板上,挽着家人的手,向美丽的东方,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眺望。(动作、神态描写,语句通顺)【解析】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第②段“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分析,第②段中写美国人对钱学森的评价是侧面描写,表现了钱学森的才华横溢、成就高;结合第③段“移民局不准他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