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2024年中考网上阅卷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对于成长而言,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dǒusǒu精神,A(持之以恒一成不变)地追求真理与自我。通过寻,在guǎngmào的知识海洋中追溯历史的踪迹,琢磨前人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B通过寻,我们汲取智慧的甘泉,明确心中理想,坚守人生信念,不断砥砺前行。寻是成长的催化剂,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

A处的词语是______。

3.请在B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B处的标点符号是______。

【答案】1.抖擞、广袤

2.持之以恒3.;(分号)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字形。

抖擞(dǒusǒu):振动,引申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广袤(guǎngmào):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比喻非常广阔。

【2题】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一成不变: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这里形容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应用:持之以恒。

【3题】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通过寻,在guǎngmào的知识海洋中追溯历史的踪迹,琢磨前人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与“通过寻,我们汲取智慧的甘泉,明确心中理想,坚守人生信念,不断砥砺前行”为并列关系的语句,应使用分号。

4.即使是平凡的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光亮。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这些看似小小的举动,就像一束微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这就是“凡人微光"。通如中学组织“追寻凡人微光”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任务一】微光故事会:讲述身边平凡人的“微光"故事。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故事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2)【活动任务二】微光论坛: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化对“追寻凡人微光”主题的理解。请你设计一个讨论的问题,并简述你设计这个问题的理由。

我设计的问题:___理由:_

(3)【活动任务三】微光图书角:筹集与主题相关的书籍。

①如果把《朝花夕拾》《简·爱》放在“微光图书角"。你觉得妥当吗?请结合作品内容阐述理由。

②《朝花夕拾》与《简·爱》虽然体裁不同,但是都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从你的阅读体验来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同学们,凡人善举为世界增添一份光亮,他们的故事,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动与思考。现在,就让我们倾听凡人的“微光”故事。

(2)①.示例:我设计的问题:组织“追寻凡人微光"主题活动有什么现实意义?②.理由: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能够明确对“追寻凡人微光”主题的深刻认识,提高学习“凡人微光"的行动意识。或:“微光”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追寻微光(或方式)

(3)①示例:我认为将这两本书放在“微光图书角"是妥当的。因为这两本书中都有“凡人微光”的人和故事。例如《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虽然没什么文化,甚至显得粗俗迷信,但是她买绘图版《山海经》的善良与爱心,为小鲁迅带来感动与温暖,一生都难以忘怀。(列举鲁迅、藤野先生也可)《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反抗精神,从不向命运低头,如她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毅然选择离开。她们(他们)的故事都显示了“凡人微光"。

②首先,第一人称使作品更真实、亲切,《朝花夕拾》真实叙写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所经历的人和事,《简·爱》真实讲述了女主人公追求人格独立与人生理想的全过程。第一人称便于展示叙述者心理,增加叙述的感染力。如阅读《朝花夕拾》我们会与作者体验往事中的心境,体会回忆往事时的复杂情感;阅读《简·爱》,我们会与主人公一起体会她人生的喜怒哀乐。

【解析】

【小问1】

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本题要求以主持人的身份,为“追寻凡人微光”主题活动中的“微光故事会"设计一段开场白。重点在于如何以生动、感人的方式引入主题,激发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在编写开场白时,应突出“凡人”与“微光"的关系,即强调即使平凡人也能散发出不平凡的光芒。同时,语言要流畅自然,情感要真挚动人,以便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温馨的时刻,我们相聚一堂,共同聆听那些来自平凡人的“微光”故事。他们或许并不耀眼,但他们的善举和爱心,却如同星星之火,点亮了我们的世界。今天,让我们一同追寻这些微光,感受它们带来的温暖与力量。让我们用心聆听,让微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小问2】

本题考查拟写采访问题。在“追寻凡人微光"主题活动“微光论坛”环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问题,用于引导参与者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设计问题的指导原则:(1)紧扣主题:问题应直接关联到“追寻凡人微光"这一主题,确保讨论不偏离中心。(2)开放性:问题应具有足够的开放性,以激发参与者的多样思考和深入讨论。(3)实用性:问题应能引导参与者思考如何将主题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活动的实际意义。(4)引导性:问题应具有引导性,能够启发参与者从不同角度思考,拓宽思路。

示例:在你的观察中,哪些凡人微光的故事或行为让你印象深刻?这些故事或行为是如何影响你或你周围人的?

理由:(1)紧扣主题:这个问题直接关联到“凡人微光”的主题,要求参与者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微光故事或行为,确保讨论不偏离中心。(2)开放性:问题允许参与者分享各自独特的经历和观察,从而激发多样的思考和讨论。(3)实用性:通过分享和讨论这些微光故事或行为,参与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思考如何将这些正能量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高活动的实际意义。(4)引导性:问题中的“如何影响你或你周围人"部分,能够引导参与者从影响的角度思考这些微光故事或行为,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视野。

【小问3】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主旨和写法。

①本题要求判断《朝花夕拾》和《简·爱》这两部作品是否适合放在“微光图书角”,并需要结合作品内容阐述理由。答题指导:(1)明确标准:首先,需要明确“微光图书角"的书籍应该与“追寻凡人微光”的主题相关,即书籍内容应体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或正能量。(2)分析作品:接着,要分别分析《朝花夕拾》和《简·爱》的内容,找出其中符合“凡人微光"主题的元素。《朝花夕拾》:鲁迅回忆性散文集,可以通过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找到体现人性光辉的例子。《简·爱》: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主人公简·爱虽然平凡,但她的坚强、独立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正是“凡人微光”的体现。(3)阐述理由:结合上述分析,阐述为什么这两部作品适合放在“微光图书角"。

示例:我认为将《朝花夕拾》和《简·爱》放在“微光图书角”是妥当的。在《朝花夕拾》中,鲁迅通过回忆性散文的形式,展现了许多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如长妈妈、藤野先生等,他们的善良、正直和无私体现了“凡人微光"的精神。同样,在《简·爱》中,简·爱虽然出身卑微,但她的坚韧、勇敢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也是“凡人微光”的典范。这两部作品都深刻体现了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因此适合放在“微光图书角"。

②本题要求分析《朝花夕拾》与《简·爱》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答题指导:(1)明确叙述方式:首先,需要明确两部作品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2)分析第一人称的好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能够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使读者感觉更亲近、更真实。(3)心理描写:第一人称便于深入展示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增加叙述的感染力。结合文本:结合两部作品的具体内容,举例说明第一人称叙述如何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示例:《朝花夕拾》与《简·爱》虽然体裁不同,但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这种写法带来了许多好处。首先,第一人称叙述使作品更真实、亲切。在《朝花夕拾》中,鲁迅通过“我”的视角,真实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氛围;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简·爱的眼睛,展现了她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其次,第一人称叙述便于展示叙述者心理,增加叙述的感染力。在《朝花夕拾》中,读者可以深入鲁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在《简·爱》中,读者可以随着简·爱的成长,体验她人生的起伏和波折。这种写法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

5.用课文原句填空。

寻,是对美好的不懈探索。“(1)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探索路上,必须坚定信念,恪守“(2)“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的心灵法则,方能到达“不畏浮云遮望眼,(3)"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境界。探索路上,会遭遇“欲渡黄河冰塞川,(4)“______"(《行路难》)的迷茫,也会收获“(5)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的意外之喜。每当困境来临,回想起“(6)______,______"(杜甫《望岳》)的凌云壮志,便会激发起“(7)“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英勇气概。

【答案】①.三军可夺帅也②.非淡泊无以明志③.自缘身在最高层④.将登太行雪满山⑤.山重水复疑无路⑥.柳暗花明又一村⑦.会当凌绝顶⑧.一览众山小⑨.会挽雕弓如满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夺、明、缘、疑、凌、绝、雕。

二(60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翰传

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吴大鸿胪①。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②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②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③。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④。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③性至孝,遭母忧⑤,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选自《晋书·张翰传》)

【注】①大鸿胪:官名。②贺循:两晋时期名臣,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③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齐王冏,晋武帝司马炎之侄,“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大司马东曹掾,官名。辟,征聘并授予官职。④见机:看机会,辨形势。⑤母忧:母亲的丧事。

6.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会稽贺循赴命入洛

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就循言谈()(2)祸难未已()

(3)求退良难()(4)俄而冏败()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意思。

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

9.首段说张翰“纵任不拘”,从全文看体现在哪几件事上?

10.传记通常通过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刻画张翰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6.会稽贺循/赴命/入洛

7.①.靠近(接近,凑近)②.停止③.很,甚④.不久,一会儿

8.有人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放纵、安逸一时,难道不考虑身后的名声吗(难道不为身后的名声考虑吗)?"

9.与素不相识的贺循交谈甚投;与贺循同载入洛不告家人;不得适志,辞官而归;不求功名,心性旷达;母过世,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规定。

10.(1)运用正面描写(或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如语言描写“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表现张翰任心自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2)运用侧面描写(或烘托手法),以“人皆谓之见机”,侧面烘托张翰淡泊自适、善于审时度势的特点。(3)对比(反衬)。

【解析】

【6题】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会稽的贺循接受命令,前往洛阳。根据句子结构划分:首先“会稽贺循”是一个地名加人名的组合,表示“来自会稽的贺循”,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读。接着,“赴命”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接受命令前往”,应该与前面的地名和人名分开。最后,“入洛”又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进入洛阳”,也应该与前一个短语分开。因此,正确的断句为:会稽贺循/赴命/入洛。

【7题】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于是靠近贺循并与他交谈;乃:于是,就。

(2)句意:灾祸不断;已:停止。

(3)句意:想要退隐是很困难的;良:很,甚。

(4)句意:不久司马冏就失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8题】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或:有人,某些人;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纵适:动词短语,纵情适意,自由自在地生活;独:副词,表示单独、仅仅。

【9题】

本题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

由“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可知,张翰初次遇见贺循时,尽管素不相识,但他主动上前交谈,并很快与贺循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率真和主动的行为体现了他的“纵任不拘"。

由“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可知,张翰在决定与贺循同行去洛阳时,没有告诉家人,而是直接启程。这种果断和不受约束的行为也展现了他的“纵任不拘"。

由“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可知,张翰因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决定辞官回家。这种不为名利所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舒适的行为,正是他“纵任不拘"性格的体现。

由“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可知,张翰在面对他人劝诫时,表现出对功名的淡泊和旷达的性格。他更看重的是当下的生活和快乐,而不是未来的名声和地位。这种超脱世俗、不受名利束缚的态度,也是他“纵任不拘"性格的一种表现。

因此,可以概括说,张翰的“纵任不拘”性格体现在他与人交往的率真和主动、行事的果断和不受约束、对自由和舒适的追求以及对功名的淡泊和旷达等多个方面。

【10题】

本题考查文言文写作方法。题干要求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刻画张翰的性格特点。这需要我们仔细阅读文本,识别并理解作者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在传记文学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包括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手法)、对比(反衬)等。

(1)正面描写(或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文本中直接通过张翰的语言和动作来展现其性格特点。例如,“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这句语言描写,生动表现了张翰任心自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他不在乎名利,追求即时的欢乐,这种性格特点在他的语言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

(2)侧面描写(或烘托手法):作者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反应来间接描绘张翰的性格。如“人皆谓之见机”,这句话通过他人的评价,侧面烘托出张翰淡泊自适、善于审时度势的特点。他没有被权力和名利的诱惑所迷惑,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做出明智的选择。

(3)对比(反衬):虽然文本中没有直接给出对比的例子,但对比手法在传记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其他人物可能为了名利而争权夺利,而张翰却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所动。这种对比能够进一步凸显张翰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性格特点。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潜在的对比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张翰这一形象,展现了他任心自适、旷达洒脱、淡泊名利、善于审时度势的性格特点。这些手法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也增强了读者对张翰这一历史人物的认知和理解。

【点睛】参考译文:

张翰,字季鹰,是吴郡吴县人。父亲张俨,官任吴地大鸿胪。张翰品行高洁才华卓越,善于写文章,性情放纵不羁,当时人称他为“江东步兵"。会稽人贺循受命到洛阳任职,经过吴地阊门,在船中弹琴。张翰最初并不认识贺循,凑近与贺循交谈,两人彼此便钦慕不已。张翰问贺循赶赴何处,了解到贺循要去洛阳,张翰说:“我也正有意到北方京城谋事。”于是就同乘一车离开了,都没有与家人告别。

齐王冏征召张翰授予大司马东曹掾的官职。冏当时执掌大权,张翰对同乡顾荣说:“天下纷乱,祸难不断。到盛名享誉四海之时,急流勇退恐怕会相当困难。我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之人,对时势不感兴趣。您善于以明达之思防患未然,也善于以睿智谋虑未来。"顾荣拉着张翰的手,悲伤地说:“我也和你一起去南山采蕨菜,痛饮家乡之水。”张翰见秋风刮起,就思念起吴地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这些家乡美味,于是说到:“人生可贵的是舒适自得,怎么能在几千里之外束缚为官来谋取功名爵位呢!"于是命人驾车回归故里。没过多时,齐王冏兵败,人们都称张翰能看准形势,善于灵活应对。然而官府因其擅自离开,革除了他的官职。张翰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不求随顺世俗。有人对张翰说:“您只能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一时,难道不为过世后的声名考虑吗?”张翰回答到:“让我死后留得声名,还不如饮得眼前一杯美酒。"当时的人都认为他的旷达十分可贵。

张翰十分孝顺,母亲去世万分忧伤,哀痛的表现超过礼制规定。他57岁去世,有几十篇文章流行于世。

(二)(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吟

白居易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

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

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

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戏书吴江,二贤画像首(之一)

苏轼

浮世功劳食与眠,

季鹰真得水中仙。

不须更说知机早,

直为鲈鱼也自贤。

11这两首诗都用了什么典故?

1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11.都运用了张翰鲈鱼莼菜之思(或:思念家乡菜),这一典故。(意思相近即可。)

12.《偶吟》表达了对人事变迁、身不由己的感慨,以及对归隐(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之一)》表达了作者对张翰超凡脱俗、智慧贤达品格的赞美,对这种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向往。

【解析】

【分析】

【11题】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白诗“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作者化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希望归隐林泉、静赏烟霞,等到春暖花开、姹紫嫣红之时,更要游访江东美景,与故人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苏轼的这首诗中,将鲈鱼称为“水中仙”,认为即使张翰长季鹰,不识破先机借鲈鱼全身而退避免了杀身之祸,只为鲈鱼这一人间佳品,也可以成为为后世纪念的一代“贤人”。诗人感同身受,颇为张翰的高风亮节文人雅趣钦佩不已。

鲈鱼莼菜的典故源于西晋时期文学家张翰的故事。张翰,字季鹰,是吴郡人,他在洛阳担任官职期间,因为秋风起,思念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因此决定弃官归乡。这个故事反映了张翰对家乡美食的怀念以及对人生自由的追求,后来“莼鲈之思"成为了思乡和归隐的代名词,在中国文学中经常被提及,体现了对美食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据此,两首诗都运用了张翰鲈鱼莼菜之思这一典故。

【12题】

本题考查情感的理解。

白诗首联抒写了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无奈,更感慨自己由积极上进的朝官,变为闲适安逸的野翁。接下来化用典故,继续表达自己的感悟,“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诗人在宦海沉浮多年,深知仕途险恶,于是奉劝后人不要长久地混迹其中,而要洁身自好,并逐渐地抽身,如蕙兰一般芬芳四溢,似芙蓉那样出淤泥而不染。颈联富含理趣,也反映了诗人思想的深邃,“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白居易觉得其一生仿佛一叶不系之舟,任凭狂风操纵,沉浮不定、四海为家。“任、随”二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毫无自由、被人支配的无奈,令人颇感悲凄。最后两句表达出对恬淡悠闲生活的渴望,“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作者化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希望归隐林泉、静赏烟霞,等到春暖花开、姹紫嫣红之时,更要游访江东美景,与故人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苏诗将鲈鱼称为“水中仙”,认为即使张翰长季鹰,不识破先机借鲈鱼全身而退避免了杀身之祸,只为鲈鱼这一人间佳品,也可以成为为后世纪念的一代“贤人"。表达了作者对张翰超凡脱俗、智慧贤达品格的赞美及追求。

(三)(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部分植物药用功能

《诗经》名称现用名称例句特性药用

①______莼菜思乐泮水,薄采其茆。全草入药②______

荇菜莕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全草入药主治疮肿及热淋等

杨柳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叶、枝入药祛风除湿、利尿消肿等

(根据网络材料编写)

【材料二】

《诗经》中有关自然生命力的意象中,植物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农耕社会背景下特有的社会心理。《诗经》中一些作品是以植物意象作为人类生命的参照,通过描写植物的生存状态,表达出上古先民心中的感情体验,再将自身抽象的生命实现了多样化和物象化,《诗经》中所涉及的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多彩,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教人认识植物的教科书。其借助植物意象的审美功用也体现得尤其鲜明,运用植物特性来比兴寄托,是《诗经》修辞的一大特色。

(选自李冰《中植物特性与比兴关系之研究》)

【材料三】

《诗经》中优美的植物描写,使得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都自成一个世界,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影响持久而深远。其一,是对文学题材的影响。《诗经》以植物入作品,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后世文人吸纳并广泛沿用了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中挖掘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植物题材。纵览《诗经》之后的文学作品,如《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时期的赋、唐宋的诗词散文、元代的散曲和杂剧以及明清的小说,其中不乏植物的描写和歌咏。其二,是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影响。《诗经》有着浓厚的抒彩,其中借植物来抒情和以植物为主的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诗经》中一些植物的寓意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对于情感的表达功能却从未改变,反而更加突出。在历代诗歌创作中,更多的植物被挖掘,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寓意,并成为特定情感的代名词。如桑梓代表家乡,柳有送别之意,菊花象征隐逸,竹子蕴含积极向上的气节等,这些植物的广泛运用,大大增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选自张会娟《中的植物描写研究》)

【材料四】

莼菜:舌尖上藏着最深的乡愁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

崔丽娟

①思乐泮(pàn)水,薄采其茆(máo)。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鲁颂·泮水》节选

②莼菜,来自《诗经》里的《鲁颂·泮水》。其中的茆,即莼菜。这是一首歌颂鲁僖公的诗,本诗的主人公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xié)莼菜以备大典之用。鲁僖公即将驾到,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

③诗中“采茆”是为祭祀作准备。《正义》引《诗义疏》:“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中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yù),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本草纲目》中还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莼菜的嫩叶、叶柄和嫩茎均可食用,味道鲜美嫩滑,因此常常在饮酒、欢乐、庆功和祭典中使用。

④莼菜,又名蓴(pò)菜、马蹄菜、湖菜等,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茎长1~2厘米,无毛,基部有匍匐根状茎横卧于水体底泥中;花小,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2厘米,暗紫色;花梗长6~10厘米;叶呈椭圆状,漂浮于水面,长为3.5~6厘米,宽5~10厘米,盾状着生于叶柄,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25~40厘米,有柔毛,叶柄和花梗有黏液;果为革质,不裂,有宿存花柱。

⑤莼菜属水生浮叶植物。曾因其有性繁殖能力弱,对土壤及水环境要求高,原生种群较少,于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年又被调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通过地下茎越冬,一般花期为6月,果期为10~11月。

⑥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莼菜含有酸性多糖,主要存在嫩芽和幼叶叶柄外包裹的透明胶质中,另外,莼菜还包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自古被视为珍贵蔬菜,味道清香,可用来制作杭州莼菜羹、莼菜黄鱼羹等杭州名菜。作为中药材,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

⑦莼菜还被人们用来寄托思乡之情。______,莼菜与鲈鱼就将舌尖的美味和文人浓浓的乡愁串联起来了。

(选自《科普时报》2024年3月29日)

13.【材料二】【材料三】论述的共同话题是什么?

14.阅读【材料四】,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四】,在【材料一】空格处填上相应内容。

①______,②______

(2)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能不能删掉?简述理由。

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______

(3)你认为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填入第⑦段横线处更恰当?请阐述理由。

A《晋书·张翰传》中记载:西晋末年,吴郡名士张翰洛阳做官,深受掌权的齐王司马冏器重。但时值天下纷争,张翰萌生辞官归隐之心。有一年秋风起时,张翰思念起江苏苏州老家的菰菜(茭白)、莼羹、鲈鱼脍,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然后辞官回乡。

B晋代张翰在外任职,有一年秋风起时,他想起了家乡的蔬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我选择______,理由:______

15.小语同学以“《诗经》中的植物世界"为主题拍摄了一组照片,准备举办展览。请你根据四则材料,帮他撰写展览的前言。要求:从《诗经》中的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两个角度简要阐述。

【答案】13.《诗经》中的植物描写

14.①.茆②.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等③.均不能删去,“主要”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是莼菜分布的重点区域,“也有"说明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天然分布着莼菜,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④.A或B均可。选A,理由:主要内容为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而辞官归隐。这与第⑦段语意连贯,内容一致。⑤.选B,理由:主要内容为张翰在外任职因想起家乡的莼菜鲈鱼而作诗抒写乡愁。这与第⑦段语意连贯,内容一致。或:结尾引用《张翰传》相关内容,具体说明莼菜是怎样由舌尖的美味与文人浓浓的乡愁联系起来的,进而说明“莼菜还被人们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15.示例:举办“《诗经》中的植物世界"主题展览旨在生动形象地展示植物意象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欣赏这组照片,你将更直观地了解植物与生活、与文化的关系。《诗经》中的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部分植物不仅可做美食,更具药用价值;《诗经》是一部教人认识植物的教科书。《诗经》中的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持久而深广,包括对文学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寓意,并成为特定情感的代名词。

【解析】

【分析】

【13题】

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

结合材料二“《诗经》中有关自然生命力的意象中,植物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和材料三“《诗经》中优美的植物描写,使得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都自成一个世界,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影响持久而深远"可知论述的共同话题是:《诗经》中的植物描写。

【14题】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1)根据材料四第②段“其中的茆,即莼菜”可知第一空填写:茆。

根据材料四第⑥段“作为中药材,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可知第二空填写: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等。

(2)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

主要,意思是指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是莼菜分布的重点区域。“也有”表示前后所描述的东西是并列关系,重要程度基本相同。“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说明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天然分布着莼菜,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所以不能删掉。

(3)本题考查语段的衔接。结合段落内容和材料内容分析内在联系。

示例:选A,理由:材料“有一年秋风起时,张翰思念起江苏苏州老家的菰菜(茭白)、莼羹、鲈鱼脍,……然后辞官回乡”主要内容为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而辞官归隐。这与第⑦段“莼菜还被人们用来寄托思乡之情"语意连贯,内容一致。

【15题】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根据四则材料内容撰写展览的前言。注意从《诗经》中的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两个角度简要阐述。

示例:举办“《诗经》中的植物世界”主题展览旨在生动形象地展示植物意象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欣赏这组照片,你将更直观地了解植物与生活、与文化的关系。部分植物不仅可做美食,还有药用价值呢。《诗经》中优美的植物描写,使得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都自成一个世界,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影响持久而深远。《诗经》以植物入作品,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诗经》有着浓厚的抒彩,其中借植物来抒情和以植物为主的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寓意,并成为特定情感的代名词。如桑梓代表家乡,柳有送别之意,菊花象征隐逸,竹子蕴含积极向上的气节等,这些植物的广泛运用,大大增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四)(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大汶口随想

陈茂慧

①坐落于泰山脚下的大汶口镇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②大汶河自东向西贯穿大汶口,由五条河流汇聚而成。先是泮汶河、石汶河、瀛汶河三条支流与牟汶河紧紧相拥,之后一路奔流。在大汶口,牟汶河再与柴汶河牵手而为大汶河。河水潺潺,流入东平湖平静的水域后,稍作停留便继续一路向西北,过陈山口,扑入黄河的怀抱——经过239公里的奔赴,百转千回后觅得归宿。

③6000多年前,新石器文化自大汶口出发,一路蜿蜒到今天。几千年过去了,河还是那条河。河水载沉载浮的光阴,见证了水域变化、水草荣枯、生命繁衍与时代变迁。

④这里处处弥漫着古意。一个秋日,晨光初露时,我站在大汶河岸边。村庄里有袅袅炊烟从房舍冒出,曼妙的身姿似乎千年来从未改变,浓郁、温暖的生活气息在弥漫,农人正迎着晨曦走向田间地头。

⑤大汶口镇与大汶河南岸的堡头村隔河相望。连通大汶河南北两岸的是一眼就能望见的七座桥,有明代古石桥、公路桥、京沪线铁路桥和普普通通的小桥。此刻,正有一列火车从铁路桥上轰隆隆地驰过,余音在原野里回荡。

⑥明代古石桥,据传清代雍正年间曾被大水冲毁,后由粥店老板姜桂松捐资修复,当地人立碑以资纪念,故又称“姜公桥"。桥面上能看到零星的新石块,桥下流水淙淙向西而去。石桥中间,有一条明晰的分界线,线南边为鲁国,北边乃齐国,我双脚分立分界线两边,心中不免生发“双脚踏齐鲁,一眼望七桥”之慨。过往的历史与纷繁的现实一一拼接、融合。芦苇在侧随风摇曳,依石栏拍照的女子明眸皓齿,衣袂飘飘。

⑦煦暖的阳光铺满古石桥,一队白色的山羊自南向北从容有序地走了过来,牧羊人慵懒地跟在后面,那么怡然自得。他们仿佛自远古而来,从鲁国到齐国串门。过桥后,牧羊人静静地坐在岸边的桥墩上,看天上白云飘、地上白羊跑、河中流水淌。他在想什么?羊儿们,散落在他身边,陶醉地嚼着岸边的青草,饱饮甘甜的河水。岁月静好,在清澈的河水里,它们是否看见了远古时自己祖先的倒影?

⑧走进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我看到一件又一件陶器安静地陈列于橱窗。每件陶器都形态各异,有陶豆、陶鼎、陶碗、陶壶、陶罐等。它们有着朴拙、饱满、圆润、匀称的身姿,温柔、敦厚、大方的仪态,或完整或残缺,镌刻着远古时代鲜明的烙印。它们仿佛敞开心扉向我低语:“我来了,我来了!"

⑨彩陶上布满了绚丽多彩的纹饰:弦纹、三角印纹、镂孔纹、几何纹、兽面纹、花叶纹等。一只陶尊上的“日火山”符号尤为神秘:最上面的像是太阳,下面的像是山脉,连接太阳与山脉的则像一簇火焰。这些符号是原始的信仰,成为文字的源头。它们是本体,也是喻体,构成千年文明进化的修辞说。

⑩一块刻着“大汶口遗址"的石碑静静地竖立在大汶河北岸、京沪铁路旁。在它的一侧,农田里的庄稼已被收割,有农民正在一畦畦菜地上忙活。不远处的村子里,葱郁的绿树环抱白墙黛瓦。这片土地下面,曾经埋藏着千年前的墓葬、房址、灰坑、城址。目前已挖掘出的墓葬,大汶河北岸有56座,南岸的磁窑镇堡头村有133座。由这些墓葬得知,远古时的大汶口人也爱美。他们通过打造精美的骨针、造型优美的首饰、光滑精致的玉器来装饰自己。为了追求美,他们甚至不惜拔除门牙或侧门牙,因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而致齿弓变形、头部枕骨变形。葬具的材质、结构,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数量、质量,葬体的姿势,各有不同。而今,大汶口尚有许多未解的秘密,正等待更多的人踏上探索之旅,去一一解开——关于部落的、城邑的、村庄的,关于身体的、命运的,关于人与人的、人与自然的、人与时代和社会的秘密。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22日)

16.为什么说大汶口镇是个神秘的地方?请阅读全文后回答。

17.第②段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述其表达效果。

18.作者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写,有什么作用?

19.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右图是一件什么藏品。假如你是大汶口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请介绍这件藏品。

这件藏品是:_____

我讲解是:_____

20.学校选派你参加在大汶口遗址举行的“探寻中华文明源头”活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描述你发现的与中华文明源头相关的重要物证,并结合你掌握的历史知识,简要说明这些物证为何对探寻五千年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16.大汶口地理位置重要,大汶河贯穿其间,由五条河流汇聚而成;6000年前,新石器文化自大汶口出发,河水见证了时代变迁;这里处处弥漫着古意;而今,大汶口尚有许多未解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17.“相拥,牵手,扑入"等词或将大汶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自东向西渐次汇聚一路奔流直到最后汇入黄河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汶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8.全面展现了大汶口文化的过去与现在(发展历程),突出这里“处处弥漫着古意”的神秘色彩,表达了作者怀古叹今的无限感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文化底蕴、历史厚重感、突出主题等)

19.①.这件藏品是:陶尊(陶器)②.我的讲解是: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只陶尊,它有着朴拙、饱满、圆润、匀称的身姿,温柔、敦厚、大方的仪态。你看,它身上的纹饰是不是很特别,最上面的圆形符号像是太阳,下面的梯形符号像是山脉,连接太阳与山脉的就像一簇火焰。这个“日火山"符号体现了先民原始的信仰,也成为文字的源头,这就是古代文明的烙印啊。

20.示例1:站在大汶口遗址,可以看到明代古石桥,……,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向善的品质与含蓄诗意的文化特质。

示例2:站在大汶口遗址,透过陈列馆的一件件陶器,……,可以了解先民的原始信仰,了解文明的起源。

示例3:站在大汶口遗址,曾经埋藏的千年前墓葬、房址、灰坑、城址,……,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初期的社会制度、建筑特色、墓葬制度,通过挖掘的骨针、首饰、玉器等,可以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追求。

【解析】

16题】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②段中“大汶河自东向西贯穿大汶口,由五条河流汇聚而成。先是泮汶河、石汶河、瀛汶河三条支流与牟汶河紧紧相拥,之后一路奔流。在大汶口,牟汶河再与柴汶河牵手而为大汶河。河水潺潺,流入东平湖平静的水域后,稍作停留便继续一路向西北”可概括为:大汶口地理位置重要,大汶河贯穿其间,由五条河流汇聚而成;

结合③段中“6000多年前,新石器文化自大汶口出发,一路蜿蜒到今天。几千年过去了,河还是那条河。河水载沉载浮的光阴,见证了水域变化、水草荣枯、生命繁衍与时代变迁"可概括为:6000年前,新石器文化自大汶口出发,河水见证了时代变迁;

结合④段中“这里处处弥漫着古意。一个秋日,晨光初露时,我站在大汶河岸边。村庄里有袅袅炊烟从房舍冒出,曼妙的身姿似乎千年来从未改变,浓郁、温暖的生活气息在弥漫,农人正迎着晨曦走向田间地头”可概括为:这里处处弥漫着古意;

结合⑩段中“而今,大汶口尚有许多未解的秘密,正等待更多的人踏上探索之旅,去一一解开——关于部落的、城邑的、村庄的,关于身体的、命运的,关于人与人的、人与自然的、人与时代和社会的秘密"可概括为:而今,大汶口尚有许多未解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17题】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注意从拟人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大汶河自东向西贯穿大汶口,由五条河流汇聚而成。先是泮汶河、石汶河、瀛汶河三条支流与牟汶河紧紧相拥,之后一路奔流。在大汶口,牟汶河再与柴汶河牵手而为大汶河。河水潺潺,流入东平湖平静的水域后,稍作停留便继续一路向西北,过陈山口,扑入黄河的怀抱——经过239公里的奔赴,百转千回后觅得归宿”的内容可知,在第②段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相拥"、“牵手”、“扑入"等动词,将大汶河及其支流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这些词语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河水从各个支流汇聚、一路奔流,最终汇入黄河的壮丽景象,更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大汶河及其流域的深厚感情和赞美之情。这种手法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汶河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时也为整篇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18题】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大汶口地区的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描述。作者首先描绘了大汶口地区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大汶河如何由五条河流汇聚而成,并一路奔流最终汇入黄河的壮丽景象。接着,作者回顾了大汶口地区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展现了这一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描述中,作者穿插了对当地现实生活的观察,如村庄的炊烟、农民的劳作、以及明代古石桥等历史遗迹,强调了这片土地既弥漫着古意又充满生机。此外,作者还详细描述了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中看到的陶器,以及陶器上神秘的纹饰和符号,进一步凸显了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最后,作者以一块刻着“大汶口遗址”的石碑为结尾,预示着这片土地下埋藏着更多未解的历史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整篇文章通过描绘大汶口地区的自然、历史与文化,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写,其作用在于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大汶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通过回顾大汶口文化的历史,作者突出了其古老而神秘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同时,结合现实场景的描写,作者又展现了这片土地在当代的生动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文章具有了时代感和现实感。这种写法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其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还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大汶口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作者传达了对这片土地和文化的深深热爱与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交融、古今辉映的美好愿景。这种写法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使读者在领略大汶口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19题】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根据文章内容,右图展示的藏品应该是一件具有独特纹饰的陶器,特别是提到了陶尊上的“日火山"符号。

结合⑧段中“走进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我看到一件又一件陶器安静地陈列于橱窗。每件陶器都形态各异,有陶豆、陶鼎、陶碗、陶壶、陶罐等。它们有着朴拙、饱满、圆润、匀称的身姿,温柔、敦厚、大方的仪态,或完整或残缺,镌刻着远古时代鲜明的烙印”,⑨段中“彩陶上布满了绚丽多彩的纹饰:弦纹、三角印纹、镂孔纹、几何纹、兽面纹、花叶纹等。一只陶尊上的‘日火山’符号尤为神秘:最上面的像是太阳,下面的像是山脉,连接太阳与山脉的则像一簇火焰。这些符号是原始的信仰,成为文字的源头。它们是本体,也是喻体,构成千年文明进化的修辞说"的内容可知,围绕图片中的符号组织语言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这件藏品是:陶尊(陶器)

我的讲解是: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件珍贵的陶尊上。这件陶尊不仅体现了大汶口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大家看,陶尊的身姿朴拙而饱满,线条圆润而匀称,透露出一种敦厚和大方的气质。而它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身上那神秘的纹饰了。最上面的圆形符号,我们称之为“日”,它象征着太阳,寓意着光明和希望;下面的梯形符号,我们称之为“山”,它代表着大地,象征着稳定和厚重;而连接太阳与山脉的,则像一簇火焰,它可能是先民对火的崇拜,也可能是对生命力的赞美。这个“日火山”符号,不仅体现了先民原始的信仰,更成为文字的源头。它既是本体,又是喻体,构成了千年文明进化的修辞说。每一件陶器,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都蕴含着先民的智慧和情感。希望大家在欣赏这件陶尊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唤和传承。

【20题】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解题思路主要围绕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结合历史知识的分析。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特别是关于大汶口遗址的描述和提到的重要物证。文章中提到的物证,如明代古石桥、陶器以及墓葬、房址等遗迹,都是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重要线索。

其次,要理解这些物证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例如,明代古石桥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体现了古人对工程的精湛技艺和对后世的深远考虑。陶器上的“日火山"符号则展现了先民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独特理解,是原始信仰的集中体现。墓葬、房址等遗迹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社会制度、建筑特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直接信息。

接着,要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对这些物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比如,要理解这些物证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是如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相联系的。

最后,要将这些分析和解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在描述这些物证时,要注意它们的外观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说明它们对探寻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示例一:站在大汶口遗址,我首先被眼前的明代古石桥所吸引。这座石桥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石桥的坚固与耐用,展现了古人对工程的精湛技艺与对后世的深远考虑,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善的品质与追求长久、稳定的价值观。同时,石桥的存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含蓄诗意的文化特质,它不仅是交通的通道,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示例二:透过陈列馆中一件件精美的陶器,我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这些陶器不仅形态各异,更在纹饰上展示了先民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独特理解。特别是陶尊上的“日火山”符号,更是先民原始信仰的集中体现,它告诉我们,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宇宙的奥秘。这些陶器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证。

示例三:大汶口遗址中曾经埋藏的千年前墓葬、房址、灰坑、城址等遗迹,更是探寻五千年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证。通过这些遗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文明初期的社会制度、建筑特色、墓葬制度等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我们的祖先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挖掘出的骨针、首饰、玉器等随葬品,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审美追求,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些物证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历史信息,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三(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1.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平凡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老师、同学、邻居、街边的小商贩,甚至是匆匆而过的路人。尽管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引人瞩目的言行,但他们的一举一动,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温暖和触动。

请选择你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一个人物或事件,以《微光也动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细节描写;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例文:

微光也动人

“轰隆隆……"一声炸雷惊醒了睡梦中的我,我起身走近窗台,方才发现已是清晨,只是那漫天的乌云遮住了黎明的霞光,万物似乎还都笼罩在黑夜当中。漫天风雨中,这座小城仿佛是怒海狂涛中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

雨从空中倾盆而下,雨中的微光时隐时亮,苍天仿佛鼓足了力气想要摧毁雨幕中的光芒。微光正缓缓的靠近,我隐约看到一个人影在雨中蹒跚前行。几分钟后,微光已移至楼下,我这才发现那人原来还托着一辆自行车。可为什么他不骑车呢?可能这狂风暴雨中连车也骑不稳了吧!

“轰隆隆……”又是一声惊雷,风呼啸着在城中肆虐,雨如万马奔腾般从空中泻下,如果诗仙太白面对此景一定会感叹“疑是银河落九天"吧!突然,雨中的身影摔倒在地上,那身影在雨中不断地挣扎,想要站起,我不禁为他担心起来。风一直刮,雨不停下,仿佛想要压垮那人一样。终于,雨中的身影缓缓站起,托着车走向我们楼道,可能是要避雨吧。

几分钟后,我正要回屋,一阵敲门声忽然响起。我一愣,心想:这种天气谁会来我家呢?我带着疑惑打开门,只见一人站在门外,雨水顺着他的衣角不停地向下流,地上的水已积聚成一条小溪。抬头看去,雨水顺着他的脸不停地流下,他的左颊上有一道伤痕,血正缓缓地渗出。

我正疑惑着这人是谁,他将身后的绿包拽至身前,只见上面印着“中国邮政”四个已泛白的大字。我不禁恍然大悟,原来是邮递员。只见,他将冻得发抖的手缓缓伸入包中,艰难地掏出一份用尼龙布裹住的报纸,递进大门的铁栏杆,艰难的对我笑道:“小朋友,这是你们家的报纸。"我闻声一怔,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我打开铁门,对他哽咽道:“叔叔,进来避避雨吧!”他不禁一愣,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对我摆摆手:“不了,不了,我还要去给别人家送报。"说着便缓缓地走下了楼。漫天风雨中,我望着那远处离去的微光,泪水悄然流下脸庞……

生活中有着无数的凡人,发生着无数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凡人小事,一次又一次感动着我们!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第一,审题立意。结合“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平凡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老师、同学、邻居、街边的小商贩,甚至是匆匆而过的路人”可知,“微光"是指人物的身份,是相对于那些身份高贵、知名度很高、曝光率很高的人而言的,他们很平凡普通甚至处于底层,身份卑微。这就限制了我们选材的范围,必须是“平凡人”。而“微光"是比喻说法,顾名思义,“微光”就是“微弱的光“微小的光”,可是再小再弱也散发了光芒,这“微光可以是他们身上的某种精神,某种品质,闪现着人格的光辉;可以是他们对于别人、对于社会来说的一点小小的价值:可以是某个瞬间,让人记住的感动。

第二,选材构思。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材,比如上学路上看见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一位在疫情当中不畏生死,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普通医护人员;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位清洁工;自己每天坐的公交车上那个面容普通的司机……如写成记叙文,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某件事,重点描写那个“平凡”人的言行举止,描写他身上那“微光”,也要描写自己的感受,表现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2024年中考网上阅卷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对于成长而言,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dǒusǒu精神,A(持之以恒一成不变)地追求真理与自我。通过寻,在guǎngmào的知识海洋中追溯历史的踪迹,琢磨前人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B通过寻,我们汲取智慧的甘泉,明确心中理想,坚守人生信念,不断砥砺前行。寻是成长的催化剂,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

A处的词语是______。

3.请在B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B处的标点符号是______。

4.即使是平凡的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光亮。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这些看似小小的举动,就像一束微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这就是“凡人微光”。通如中学组织“追寻凡人微光"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任务一】微光故事会:讲述身边平凡人的“微光”故事。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故事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2)【活动任务二】微光论坛: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化对“追寻凡人微光"主题的理解。请你设计一个讨论的问题,并简述你设计这个问题的理由。

我设计的问题:___理由:_

(3)【活动任务三】微光图书角:筹集与主题相关的书籍。

①如果把《朝花夕拾》《简·爱》放在“微光图书角”。你觉得妥当吗?请结合作品内容阐述理由。

②《朝花夕拾》与《简·爱》虽然体裁不同,但是都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从你的阅读体验来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5.用课文原句填空。

寻,是对美好的不懈探索。“(1)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探索路上,必须坚定信念,恪守“(2)“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的心灵法则,方能到达“不畏浮云遮望眼,(3)"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境界。探索路上,会遭遇“欲渡黄河冰塞川,(4)“______"(《行路难》)的迷茫,也会收获“(5)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的意外之喜。每当困境来临,回想起“(6)______,______"(杜甫《望岳》)的凌云壮志,便会激发起“(7)“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英勇气概。

二(60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翰传

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吴大鸿胪①。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②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②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③。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④。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③性至孝,遭母忧⑤,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选自《晋书·张翰传》)

【注】①大鸿胪:官名。②贺循:两晋时期名臣,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③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齐王冏,晋武帝司马炎之侄,“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大司马东曹掾,官名。辟,征聘并授予官职。④见机:看机会,辨形势。⑤母忧:母亲的丧事。

6.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会稽贺循赴命入洛

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

(1)乃就循言谈()(2)祸难未已()

(3)求退良难()(4)俄而冏败()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

9.首段说张翰“纵任不拘”,从全文看体现在哪几件事上?

10.传记通常通过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刻画张翰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吟

白居易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

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

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

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戏书吴江,二贤画像首(之一)

苏轼

浮世功劳食与眠,

季鹰真得水中仙。

不须更说知机早,

直为鲈鱼也自贤。

11这两首诗都用了什么典故?

1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三)(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部分植物药用功能

《诗经》名称现用名称例句特性药用

①______莼菜思乐泮水,薄采其茆。全草入药②______

荇菜莕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全草入药主治疮肿及热淋等

杨柳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叶、枝入药祛风除湿、利尿消肿等

(根据网络材料编写)

【材料二】

《诗经》中有关自然生命力的意象中,植物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农耕社会背景下特有的社会心理。《诗经》中一些作品是以植物意象作为人类生命的参照,通过描写植物的生存状态,表达出上古先民心中的感情体验,再将自身抽象的生命实现了多样化和物象化,《诗经》中所涉及的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多彩,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教人认识植物的教科书。其借助植物意象的审美功用也体现得尤其鲜明,运用植物特性来比兴寄托,是《诗经》修辞的一大特色。

(选自李冰《中植物特性与比兴关系之研究》)

【材料三】

《诗经》中优美的植物描写,使得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都自成一个世界,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影响持久而深远。其一,是对文学题材的影响。《诗经》以植物入作品,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后世文人吸纳并广泛沿用了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中挖掘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植物题材。纵览《诗经》之后的文学作品,如《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时期的赋、唐宋的诗词散文、元代的散曲和杂剧以及明清的小说,其中不乏植物的描写和歌咏。其二,是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影响。《诗经》有着浓厚的抒彩,其中借植物来抒情和以植物为主的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诗经》中一些植物的寓意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对于情感的表达功能却从未改变,反而更加突出。在历代诗歌创作中,更多的植物被挖掘,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寓意,并成为特定情感的代名词。如桑梓代表家乡,柳有送别之意,菊花象征隐逸,竹子蕴含积极向上的气节等,这些植物的广泛运用,大大增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选自张会娟《中的植物描写研究》)

材料四】

莼菜:舌尖上藏着最深的乡愁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

崔丽娟

①思乐泮(pàn)水,薄采其茆(máo)。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鲁颂·泮水》节选

②莼菜,来自《诗经》里的《鲁颂·泮水》。其中的茆,即莼菜。这是一首歌颂鲁僖公的诗,本诗的主人公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xié)莼菜以备大典之用。鲁僖公即将驾到,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

③诗中“采茆"是为祭祀作准备。《正义》引《诗义疏》:“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中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yù),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本草纲目》中还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莼菜的嫩叶、叶柄和嫩茎均可食用,味道鲜美嫩滑,因此常常在饮酒、欢乐、庆功和祭典中使用。

④莼菜,又名蓴(pò)菜、马蹄菜、湖菜等,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茎长1~2厘米,无毛,基部有匍匐根状茎横卧于水体底泥中;花小,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2厘米,暗紫色;花梗长6~10厘米;叶呈椭圆状,漂浮于水面,长为3.5~6厘米,宽5~10厘米,盾状着生于叶柄,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25~40厘米,有柔毛,叶柄和花梗有黏液;果为革质,不裂,有宿存花柱。

⑤莼菜属水生浮叶植物。曾因其有性繁殖能力弱,对土壤及水环境要求高,原生种群较少,于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年又被调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通过地下茎越冬,一般花期为6月,果期为10~11月。

⑥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莼菜含有酸性多糖,主要存在嫩芽和幼叶叶柄外包裹的透明胶质中,另外,莼菜还包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自古被视为珍贵蔬菜,味道清香,可用来制作杭州莼菜羹、莼菜黄鱼羹等杭州名菜。作为中药材,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