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史(第2版) 课件 第19、20章 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发展史_第1页
外国新闻史(第2版) 课件 第19、20章 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发展史_第2页
外国新闻史(第2版) 课件 第19、20章 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发展史_第3页
外国新闻史(第2版) 课件 第19、20章 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发展史_第4页
外国新闻史(第2版) 课件 第19、20章 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章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本章学习要点●南斯拉夫工人自治运动与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的启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不同改革模式探析。对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现已分裂为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马其顿等国和科索沃地区),人们并不陌生,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系列改革运动浪潮的兴起,人们对于南斯拉夫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南斯拉夫领袖和人民所创立的工人自治理论,使这个国家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与此相同,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事业无论在新闻理论还是在新闻实践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第一节背景之回顾一、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是1919—1945年地下工作和战争时期的革命新闻宣传工作的经验;二是1945—1950年外来的苏联新闻传播体制的影响;三是南斯拉夫党和人民自行创立的工人自治理论和实践。二、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理论来源:工人自治运动及理论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南斯拉夫新闻传播模式产生的另一个历史背景是工人自治理论的创立。1948年,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事业集中管理体制开始面临改革的压力。这一年,苏联和南斯拉夫关系恶化,以铁托元帅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很快发现,从苏联全面照搬的许多做法并不能适应南斯拉夫的实际情况。他们进而转向寻求符合本国实际状况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始了南斯拉夫工人自治运动的尝试,这样就产生了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的新思想基础——工人自治理论。工人自治理论是南斯拉夫党和人民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自行创立的一种社会主义独特理论。为了反击苏联“老大哥”及一些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强加给自己的“修正主义”的罪名,南斯拉夫所创立的工人自治理论必须符合下述三个基本前提:其一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其二是必须符合南斯拉夫的实际国情;其三是要同苏联集权模式相异。大致来说,工人自治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建立过程是这样的:南斯拉夫共产党人认为,“人”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南斯拉夫共产党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基本条件就是能够直接参加生产的管理,有权决定自身的事务,唯此,才能消除对劳动者主人公地位的异化。南斯拉夫共产党人认为,在确立民主管理与工人自治的基础上,实行广泛的社会自治与削弱国家的某些社会管理职能是进一步发展工人自治运动和确立工人阶级主人公地位的必要条件。工人自治理论的最后一个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体系是联结社会生产者的重要纽带,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活动依然是商品的市场化生产活动,因而商品的价值规律仍然在起作用。三、工人自治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至1963年,是工人自治理论的创立阶段。1950年,南斯拉夫开始了工人参加国营企业管理的初步尝试,但工人委员会仍从属于国家认可的经理人员。第二阶段,从1963年至1970年,这是工人自治理论向社会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阶段。1963年新宪法进一步规定了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等领域中实行自治,更加削弱了国家的行政权力。第三阶段,从1976年至铁托元帅逝世,是工人自治运动向联合劳动发展的阶段。所谓联合劳动,就是在推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条件下,使自治生产者通过契约与协议将社会所有的资金与劳动者结合起来。第二节历史的进程一、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的形成和特征(1950—1971)在20世纪50年代,南斯拉夫开始了工人自治理论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自治制度和原则在南斯拉夫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逐步确立了主导地位。这一历史潮流的理论观念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变,必然要求在南斯拉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制。在这一时期,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新闻传播体制基本形成,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闻工具社会职能的转变南斯拉夫共产主义同盟(简称“共盟”,是占据全联盟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对于新闻工具社会职能的认识在这一期间有了明显的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共盟认为报刊是党传达政策和决议、指导工人运动和革命战争的有力工具,报刊具有革命的指令性传达的性质。报刊是我们今天反对反革命和资产阶级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武器。但在开展社会主义自治运动以后,共盟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新闻媒体转变为帮助工人自治者和公民们获得最广泛、最充分和最及时的新闻与情报的社会工具。自由地使用社会化的新闻媒体既是自治者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也是其赖以实现其他一切自治权利的重要的先决条件。(二)共盟与新闻媒体关系的转变共盟对于新闻媒体的主要作用不再是宣传鼓动而是传播消息,是劳动者用以获取各种社会信息、借以实现其各项自治权利的工具的这些认识,导致了另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共盟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的转变。这种关系强调在社会主义自治的条件下,新闻媒体是依据自治原则独立进行活动的社会主体,这一主体在履行其社会职能时,享有充分独立的权利。共盟公开申明,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共盟都不能依靠政治和思想上的垄断及执掌的国家机器来获得指导社会思想政治的垄断地位,而只能作为自治制度中的创造性力量,依靠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和模范作用来获取这种地位,新闻传播事业也不例外。(三)南斯拉夫新闻自由原则的确立及其特点1.工人阶级新闻自由的性质与指导原则共盟认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社会自治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所要求的新闻传播事业必然是自由的而不是少数人的垄断物。共盟十一大决议曾就新闻自由的指导思想这样写道,新闻自由就是“报刊、广播和电视在反映社会主义自治发展中的进步要求时所享有的自由;除了新闻传播事业对于这项发展所负的责任和义务外,任何人都不能对其加以限制。1960年,南斯拉夫《联邦新闻法》第一条也明确规定:“为了实现公民们行使民主权利的目标,加强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随时向公众最大限度地报道来自国内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事件和现象,必须保证新闻自由。”2.实现新闻自由的具体法律形式宏观来看,南斯拉夫新闻自由原则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新闻自由具备比较完善的法律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南斯拉夫的新闻自由原则很值得称道。因为该国的联邦宪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完整地规定了公民的新闻自由权利以及实现的具体方式——这显然比一些国家仅仅在宪法上抽象地肯定公民的新闻自由,却缺少能帮助公民们实现这些自由权利的具体法律法规要进步得多。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南斯拉夫政府还用法律规定了实现和保障这些权利的各项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第一,社会工作公开化原则。第二,新闻信息源的开放性和可接近性。第三,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机构在接近新闻信息源、获取和传播新闻、销售出版物等方面权利平等。第四,新闻传播机构发表新闻时不需要提出申请和被事先批准,除了处于直接战争威胁或战争状态中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事先新闻检查。3.共盟对新闻自由底线的规定、南斯拉夫新闻自由原则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共盟认为新闻自由并不是某种超阶级的或无限制的自由,即西方国家所鼓吹的那种所谓的新闻自由。毫无疑问,新闻自由也是具有阶级性的。它的阶级性首先突出地表现为保证构成这个社会基础的一些基本原则不受攻击。这些原则主要包括:第一,社会主义自治的基本理论和制度;第二,南斯拉夫联邦各民族平等、团结;第三,全民防御和社会自立;第四,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第五,承认铁托元帅在南斯拉夫历史上的作用、地位和威望。南斯拉夫新闻自由原则的阶级性还表现为,反对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利用这一原则把新闻媒体私人化(个人私有化),从而使劳动人民实际上被迫放弃这一重要的基本自由权。另外,南斯拉夫新闻自由原则的阶级性还表现为反对新闻工具在报道和辩论中秉持所谓的不偏不倚、无立场、无观点的态度,要求新闻工具在客观地报道事实和开展公开辩论时,要有自己鲜明的立场,要能够根据社会主义自治原则判断是非、明确态度。(四)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的主要特点第一,以往为各级政党组织机关报的主要党报党刊,在社会主义自治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逐步转变为劳动人民群众组织的机关报刊。第二,1965年以后,南斯拉夫新闻单位招收的新员工不再由党和政府的人事部门选派,而是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让人们在公开的竞争中凭学历和能力获取在新闻单位工作的机会。第三,报社成立出版委员会(广播电台、电视台为节目委员会)作为社会管理机构。第四,新闻媒体成为经济上自负盈亏的独立的核算组织。第五,20世纪50年代后,南斯拉夫联邦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工作的法律,使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法制化了。二、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的完善和巩固(1971年—20世纪90年代)(一)“克罗地亚事件”和“塞尔维亚事件”中的新闻媒体1971—1972年,南斯拉夫联邦的克罗地亚共和国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先后出现了两起严重的民族分裂运动。两个共和国中的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在暴乱中利用一些新闻媒体对南斯拉夫工人自治制度进行了破坏性的批评和肆意的攻击。共盟和铁托元帅并没有允许其简单地倒退,而是更加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巩固和完善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新闻传播体制,努力克服其中的某些缺陷。一方面,共盟要求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另一方面,共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可以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政治方向施加决定性的影响。这些措施主要有:第一,在实际工作中,共盟通过各种组织和思想的渠道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新闻工作者,统一对重大问题的思想认识,而具体工作则由新闻工作者依据法律规定独立自主地进行。第二,重要新闻媒体的主要负责人必须通过以共盟为核心的社盟的领导机关的任命,其编辑方针也要经过这些机构的讨论研究。第三,联邦及各共和国、自治省分别设立新闻委员会,共盟中央、社盟中央及各级组织也设置有关新闻工作的机构,直接领导和影响新闻媒体。第四,在新闻媒体的社会管理机构即新闻管理委员会中,共盟、社盟和社会自治组织的代表占三分之二,重要单位的出版委员会主席由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兼任。(二)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事业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事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南斯拉夫的报刊、广播、电视具有品种丰富、消息容量大、出版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第二,新闻媒体讲求实效性,迅速及时地报道各种人民大众关心的重要新闻。第三,强调客观反映现实,重视揭露社会矛盾和阴暗面。第四,允许不同意见在报刊等媒体上公开辩论。第五,在新闻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方针,要求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新闻流通自由,反对互相封锁消息,联邦一级的新闻机构在采用消息、编辑方针、报道组织,甚至语言、书写方式诸方面都严格地贯彻民族平等方针。第六,在国际报道方面,新闻媒体在总方针一致的前提下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南斯拉夫联邦历来要求各新闻机构在国际报道中必须严格遵循不结盟政策和各项具体政策,不允许因为报刊自行其是而造成国家外交方面的困难。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一个探索自己独特道路的新生事物,在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大体可以概括如下:其一,由于南斯拉夫位于欧洲历史上经济比较落后、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程度不高的巴尔干地区,而以实现直接民主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自治又是在面临国内外巨大压力和没有足够经验的条件下开始的,这就使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各种曲折和反复,依附于整个制度之上的新闻传播事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其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系列社会事件表明,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并不是存在于真空中,它时刻面临着各种敌对势力的挑战,这就需要新闻机构中以共盟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力量必须保持可以做出及时反应的能力。其三,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在抵御市场规律和开放政策所带来的副作用方面还不够完善。第三节分析与思考一、思考与借鉴南斯拉夫对于新闻自由这一敏感问题的处理原则和具体做法,为我们考察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切实地实现公民的新闻自由提供了一个思路。正如前面所介绍的那样,南斯拉夫党和人民对待新闻自由的基本做法是:既在法律的内涵里明晰地确定新闻自由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又通过吸收人类以往所创造的其他制度文明成果,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形式来保证新闻自由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得以实现。关于新闻自由问题,存在两个观念上的误区:其一是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剥夺了资本家利用资本创办新闻传播事业以获取商业利益的权利,根除了这一制度性的资本痼疾,把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社会生产资料交到了人民大众的手中,在这一公有制基础上诞生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本身的性质自然地决定了它除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目标。其二是许多人认为在西方社会中发展成熟起来的新闻出版法规是保护资本家根本利益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产物,是虚伪的、表面的幌子,其目的就是掩盖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麻痹人民大众的阶级觉悟,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使用这些骗人的东西。对于如何借鉴与使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包括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所创造的某些制度性文明成果)上成熟的新闻自由的法律,南斯拉夫党和人民认为,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人类社会发展出的许多制度文明其本身也有可借鉴之处。二、历史首创精神与社会实践活动南斯拉夫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其既注意到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规律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正面作用,也注意到了它们的负面作用,并对如何处理商品价值规律与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正是在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和坚持适应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南斯拉夫人民创造了国际共运新闻传播史上极为独特的社会主义自治新闻传播体制。无论怎样加以评价,这种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都值得后人特别是当今世界上依然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和人民大众学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工人自治理论2.铁托元帅二、简答题1.简述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2.简述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的主要特点。三、论述题1.试论述南斯拉夫新闻传播体制的优缺点。2.试论述分析苏联与南斯拉夫两种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异同和发展模式。第二十章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发展史本章学习要点●互联网发展简史。●互联网与信息传播革命。●互联网对新闻传播方式造成的影响。第一节背景之回顾一、技术背景——现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与集成(一)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美国人1946年研制成功的“埃尼阿克”(ENIAC),全称为“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后被人们简称为电子计算机。它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学院电工系为美国陆军所属的阿拉丁弹道研究实验室制造的。英国人在1997年提出英国邮电管理总局于1944年研制成功的“巨人”(Colossus)比“埃尼阿克”要早两年,应该是世界上第一台正式运行使用的电子计算机。(二)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第一代计算机以电子管为组件(20世纪40-50年代),而第二代计算机则以晶体管为组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第三代计算机开始使用规模集成电路(20世纪60年代后-70年代初),第四代计算机则大规模使用了更高级的集成电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的应用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应用于大型的科研、工业、军工项目的计算;第二阶段主要应用于过程控制、管理等非数值计算;第三阶段主要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和社会各行各业;第四阶段则开始运用于每个家庭。(三)“摩尔定律”计算机的发展现在主要依赖于其中的半导体芯片(微处理器)容量的发展速度。美国著名的计算机芯片公司英特尔(Intel)的创始人之一摩尔在196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每隔18个月左右,新发明的半导体芯片容量就会增加一倍。他大胆预测这种增长趋势将会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四)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蓝色巨人”IBM、“芯片霸主”英特尔、苹果(Apple)、康柏、惠普(HP)、戴尔(DELL)、虹志(AST)、微软(Microsoft)、网景(Netscape)等公司,以及太阳微(Sun)等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生产巨头,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一样,不断地促使新技术革命的“火车头”向前开动。(五)多媒体技术由于计算机能够处理各种形式的信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为人们利用计算机打开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这是因为多媒体技术既能够处理文字、图表等静态信息,也能够处理声音、动画、影像等动态信息。多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融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高科技于一体,改变了以往计算机单一的功能。多媒体技术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它的综合性,其次是它的互动性。二、互联网——苏美核武器“冷战”对抗的产物为了应对“冷战”时期随时可能爆发的苏美核大战,美国军方提出了应对核大战的新型战时通信联络集成技术设想,并通过有关部门招标投资,开发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就这样,为了冷战的军事需要,美国国防部建设了军用网阿帕网,提供远程登录、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等服务,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网络时代。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了自己的名为“NSFnet”的网络,并连接上了所有美国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需求随着美国军方网络的通信化,美国大学与科研机构的互联网也开始逐渐成熟。然后,这个进程逐渐国际化、商业化、民用化,这同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是分不开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资本流通、商品流通、人力资源、技术合作、后续服务等各个经济环节都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而以全球为基础进行整合。第二节历史的进程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新一轮的传播革命,其历史是复杂而丰富的,包括技术、商业、使用、治理等多个维度的内容。从万维网到Web2.0,乃至Web3.0,互联网不断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衍化出了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社交娱乐、电子商务等一系列模式创新,谱写了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商业传奇。一、科技革命的浪潮(一)电子邮件1971年,雷·汤姆林森通过分布式网络,让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的研究人员可以互相传送信息。1972年,汤姆林森对SNDMSG程序进行了修改,让它能通过阿帕网把信息发送到其他电脑上。汤姆林森用“@”这个很少见的符号来区别发送信息的电脑与接收信息的电脑。这种跨机信息传输被称为电子邮件(E-mail)。1977年,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正式规定了在阿帕网上使用电子邮件的标准:邮件中必须包含文件头(包括收信人、发信人)、网络地址和主题三个部分。(二)TCP/IP协议为了解决计算机局域网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的问题,TCP/IP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出现了,这是网络使用中最基本的通信协议,是大家默认的网络通信的基础架构。这个设想最终催生了互联网,TCP/IP协议可以说是互联网壮大的基础。(三)域名系统域名(domainname)即网站名称,域名系统就是给网站命名的一种系统。在互联网中,当一台主机要访问另外一台主机时,必须首先获知其地址,而传统的IP地址由四个数字段组成,记忆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人们发明了域名,用来代替复杂的IP地址。(四)包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packetswitchingtechnology)也称分组交换技术,是指将数据划分成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分组。每个分组最前面都要有分组头,用来标明该分组发往的地址,然后由交换机将每个分组的数据转发至其标识地址,再去掉分组头,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原始数据。(五)万维网1989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了WWW(WorldWideWeb,Web),其中文译名为万维网。万维网的主要思路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超链接进行关联。(六)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提供了一个窗口,使用户能够输入查询内容,并能帮助用户在站点中找到匹配的搜索结果。现在无论文本,还是图片、声音和各种形式的自然语言,都可以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目前搜索引擎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的用户中心时代,因为大数据技术的逐步成熟,用户各种千奇百怪的搜索需求基本都可以得到满足。(七)Web2.0蒂姆·奥莱利创办的奥莱利媒体(OReillyMedia)公司联合其他几家公司在2004年发起了首届Web2.0大会,预示了Web2.0应用的兴起与普及。而Web2.0的指向,则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社交媒体产生的基础,社交媒体的主要特征就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八)ChatGPTChatGPT是由美国OpenAI组织研发的大型语言模型,于2022年首次面世。该模型的名字来自“GenerativePre-trainedTransformer”(预训练生成转换器)的首字母缩写,可以生成人类语言的自然文本,并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ChatGPT-3.5和ChatGPT-4可以模仿人类大脑的语言处理方式,理解并生成自然语言文本,使机器可以更自然地与人类交流。四、著名的公司与时代的弄潮儿(一)国外互联网公司1.史蒂夫·乔布斯与苹果公司2.拉里·佩奇与谷歌公司3.比尔·盖茨与微软4.OpenAI(二)中国互联网公司1994年4月20日,中国用一根64K的国际专线正式接入互联网。1995年,“瀛海威时空”创始人张树新女士在北京中关村南边架起了一块巨大的指示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此后的四五年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问世。1.丁磊与网易2.张朝阳与搜狐网3.马化腾与腾讯4.王志东与新浪网5.李彦宏与百度三、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时代数字移动传播的开启者是手机,而单纯的功能手机发展至如今的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是分不开的。2007年,史蒂夫·乔布斯宣布第一部iPhone诞生。从此,手机的概念被重塑。尽管1993年IBM公司(国际商务机器公司)已推出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Simon,但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却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的概念,并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全面普及,同时iOS操作系统的“应用商店”以及App应用模式也随之普及。智能手机把BBS和博客的网络社交留在了过去,乘着Web2.0技术的东风,直接迈向了以用户生产内容为核心特征的社交媒体时代。(一)国外的社交媒体1.脸书的诞生2.推特(二)中国的社交媒体1.微博2.微信四、电商时代的寡头们(一)国外的电商寡头1.杰夫·贝索斯与亚马逊、2.皮埃尔·欧米迪亚与易贝(二)中国的电商平台1.阿里巴巴2.腾讯+京东3.拼多多4.抖音和快手五、新闻的几次革命(1)20世纪60到90年代,互联网世界逐渐孕育,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开始逐渐被移出自己肉眼所见的范围。(2)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互联网世界逐渐显形,新闻逐渐通过互联网而非报刊、电视、广播来传播,此时互联网对新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载体、实效性等方面。(3)21世纪初期,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原来的大众传媒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新闻的方式被打破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