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 再生塑料 第11部分:聚氯乙烯(PVC)材料-编制说明_第1页
塑料 再生塑料 第11部分:聚氯乙烯(PVC)材料-编制说明_第2页
塑料 再生塑料 第11部分:聚氯乙烯(PVC)材料-编制说明_第3页
塑料 再生塑料 第11部分:聚氯乙烯(PVC)材料-编制说明_第4页
塑料 再生塑料 第11部分:聚氯乙烯(PVC)材料-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塑料再生塑料第11部分:聚氯乙烯(PVC)材料》

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工作任务来源和主要工作过程

1.1标准制定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属于资源型国家,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到今天,

我国能源匮乏的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废塑料的可再生利用被看作是对于原生自然资

源的补充,可以说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

已形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废塑料回收和再生塑料交易市场和加工集散地。废塑料回收、加工、

经营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年交易额达百亿元以上。在国内PVC再生塑料主要分未增塑聚氯

乙烯(PVC-U)和增塑聚氯乙烯(PVC-P)再生料两大类,PVC-U主要集中在塑料管材、型

材、片材等,PVC-P主要集中在汽车脚垫、线缆、薄膜、软包装材料及雨衣、雨鞋等日用

塑料制品。本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国内再生PVC利用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行

业良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再生塑料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该领域的标准也处于缺失状态,

行业内无标准可依。因此,制定再生塑料的产品标准,将促进国内再生塑料行业高质量发

展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生态环境部和海关总署等部署,为加强对塑料可再

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管理,防控塑料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规范再生塑料的生产和贸

易,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启动了再生塑料系列国家

标准项目研制工作。

作为量大面广的聚氯乙烯再生塑料,列为本系列标准的第11部分。

1.2任务来源

GB/T40006.11《塑料再生塑料第11部分:聚氯乙烯(PVC)材料》国家标准制定项

目已列入国家标准委2021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计划编号:20214822-T-606)。标准

负责起草单位为安徽冠泓塑业有限公司,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技

术归口,全国塑标委再生塑料工作组(TC15/WG2)具体牵头组织标准制定各阶段工作。

1.3主要工作过程

1.3.1国内外标准资料调研

2021年10月~2022年8月,标准制定工作组对国内外再生塑料标准情况进行了调研。

国内外再生塑料相关标准见表1,国内相关聚氯乙烯树脂的命名和产品国内外标准见表2。

表1国内外再生塑料相关标准

标准号标准名称标准内容

本标准为基础标准,为塑料废弃物回收(包括再循环)标准

ISO15270:塑料废塑料回收和

1.和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指南,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提供了多种

2008再利用指南

方式。

本标准为基础标准,提供了有关塑料回收和其他减少废物和

资源回收方法的标准(指南、术语、试验方法或规范)的制定

减少废物、资源回收

信息.包括:

ASTM和使用回收聚合物

2.总体目标、修订标准、术语和定义、性能标准的使用、可回

D7209-06材料和产品的标准

收性的设计、质量保证、塑料主体鉴定、分离和隔离、污染

指南

物、填料、重组产品、能量回收、含有再生塑料的产品的百

分比和认证、认证、标签、材料和产品制造商的责任

1

标准号标准名称标准内容

塑料回收料的分类

3.EN17134本标准为基础标准,规定了塑料回收物的分类和标记方法

和标记-总则

塑料再生塑料聚本标准为基础标准,规定了聚氯乙烯(PVC)回收物的交付条

4.EN15346氯乙烯(PVC)回收件。给出了用于生产半成品/成品的PVC回收物的最重要特征

物的表征和相关试验方法。

塑料再生塑料废

5.EN15347本标准为基础标准,规定了表征再生塑料的方法

塑料的表征

再生塑料聚氯乙烯

6.KSM3844本标准为产品标准,规定了再生PVC的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

(PVC)

GB/T40006本系列标准为本标准的相关标准系列,本标准为系列标准的

7.塑料再生塑料

系列第11部分

本标准为国家强制标准,规定了进口废塑料的环境保护控制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要求。

GB

8.固体废物环境保护主要规定了放射性限量、不能混有废弃炸弹、炮弹等爆炸性

16487.12

控制标准废塑料武器弹药、及其他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等危险废

物。

聚氯乙烯(PVC)塑

本标准给出了聚氯乙烯(PVC)回收塑料的表征性能和检测方

9.GB/T35262料回收料的表征特

法,是一项基础标准,可为产品标准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性及检测方法

废旧高分子材料种本标准为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是方法标准,规定了废

SN/T

10.类的判定方法:第一旧塑料的定义与外观、燃烧、溶解性、密度、元素和红外光

2928.1

部分废旧塑料谱等废旧塑料判定方法。

初级形状塑料树脂本标准为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是方法标准,规定了初

11.SN/T3095与再生塑料树脂的级形状塑料树脂与再生塑料树脂的定义、技术要求、鉴别方

鉴别方法法。

表2国内外有关PVC树脂的标准(试验方法除外)情况

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

ISO21306-1:2019塑料-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模塑和挤出材料-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

1

分类基础

ISO21306-2:2019塑料-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模塑和挤出材料-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

2

性能测定

ISO24023-1:2020塑料-增塑聚氯乙烯(PVC-P)模塑和挤出材料-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

3

类基础

ISO24023-2:2020塑料-增塑聚氯乙烯(PVC-P)模塑和挤出材料-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

4

能测定

5ISO24024-1:2021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6ISO24024-2:2021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ASTMD1784-20StandardSpecificationforRigidPoly(VinylChloride)(PVC)

7

CompoundsandChlorinatedPoly(VinylChloride)(CPVC)Compounds1

ASTMD2287-19StandardClassificationSystemandBasisforSpecificationfor

8NonrigidVinylChloridePolymerandCopolymerMoldingand

ExtrusionCompounds

塑料-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模塑和挤出材料-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

9GB/T12001.1-2008

分类基础

塑料-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模塑和挤出材料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

10GB/T12001.2-2008

性能测定

11GB/T5761-2018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2

以上标准为本系列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1.3.2国内行业情况调研

GB/T40006系列标准制定时,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考察了国内再生塑料行业内

具有代表性的几家企业。通过现场参观、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对我国再生塑料行业现状有

了大致了解:1、每家企业的产品都是按类别分类,如PE、PP、ABS、PS等;2、考察企业

中,其中一家企业有自己的质量控制管理规定、少数参数性能测试方法和测试设备,而大

多数企业没有没有,产品质量无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3、考察企业中,产品的包装简单,

产品命名方式不一致,没有执行国家关于产品包装的相关规定;4、每家企业都没有考虑

过环保、卫生性能的要求;5、各企业原料来源渠道、产品供货渠道基本固定;6、可能有

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来源的固废等进入了再加工,流入市场;7、有些回收料是100%直

接制成制品使用,有些是部分掺入新料中使用。通过考察,塑标委认识到这个行业国内发

展逐渐壮大,已形成一个产业,但缺乏产品标准规范。及时制定相关标准,以规范产品质

量,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应做的工作。

我国2022年PVC产能超过2600万吨,产量2200多万吨,年废弃量估计近1000万吨,总

回收量约600万吨,PVC回收来源比较复杂,行业内较大的企业PVC回收量硬质约2万吨/年、

软质PVC约1.5万吨/年,因此尽快制定GB/T40006.11标准满足行业急需是非常必要的。

1.3.3第一次工作会议

全国塑标委再生塑料工作组(TC15/WG2)组织于2022年2月23日上午以线上会议形式

召开了标准制定工作会议(腾讯会议:448-536-324)。来自WG2工作组委员单位、部分再

生PVC塑料生产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等单位的9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标准起草组向与会代表介绍了GB/T40006.11标准工作组草案的标准结构、主

要内容和标准制定工作方案(草案)。经与会代表热烈讨论,达成以下一致意见:1)原

则同意工作组提出的标准制定工作方案,对工作方案中验证试验安排提出了部分修改意

见,要求起草组会后尽快修改完善工作方案,以便提供给各参加单位检查各自仪器情况最

后确定参与验证试验的项目。修改后的标准制定工作方案由WG2工作组秘书处发送给各参

加单位使用;2)标准验证安排涉及的表格建议按照GB/T40006.2/.3/.9等标准制定的有

关表格格式,仍请华塑晨光牵头修改完善。其中涉及PVC特殊性的内容请各单位协助提供

信息。上述表格确定后,由WG2工作组秘书处发送给各参加单位使用;3)各单位对于标

准工作组草案文本的意见可于会后反馈给起草组。

1.3.4第二次工作会议

2023年3月29~30日在界首召开了标准制定第二次工作会议。来自WG2工作组委员单

位、部分再生PVC塑料生产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等单位的5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标准起草组向与会代表介绍了GB/T40006.11标准工作组草案的修改情况,工

作进展,并讨论了下步试验工作安排。与会代表就标准草案内容、试验项目和相关指标、

工作进度等进行了热烈讨论,达成以下一致意见:1)按国标委对项目完成期限的要求,

加快工作进度;2)尽快收集标准验证试验用样品,并按工作方案要求开展试验;3)各

单位对于标准工作组草案文本的意见继续反馈给起草组,以便汇总提出征求意见稿草案。

此次会议后,共收集到25批次PVC再生塑料样品,其中PVC-U(REC)3批次、PVC-P(REC)

22批次。

1.3.5验证试验

2023年4月至7月,标准工作组进行了验证试验,按试验方案对样品的“材料主体定性”、

“环保安全卫生性能”、“颗粒外观”、“加工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五类测试项目

进行了验证。试验报告见附件1。

3

1.3.6起草小组内部会议

2023年7月24日,WG2组织以腾讯会议形式(ID:149-210-490)对拟征求意见材料进

行了讨论。TC15秘书处、WG2秘书处、负责起草单位和部分专家出席会议。经讨论,同意

修改后的材料报TC15秘书处以便尽快对社会征求意见,同时起草组尽快联系验证试验参加

单位,深入讨论试验数据,如有必要再补充一些试验。

1.3.7征求意见

2023年7月至9月,TC15秘书处向社会征求意见稿。

2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的确定

2.1标准编制原则

2.1.1严格按照GB/T1.1-2020的要求起草。

2.1.2标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2.1.3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经济学。切实可行。

2.2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

2.2.1“范围”的确定

根据前期调研和工作组历次工作会议讨论,并与第1部分:总则和其他部分协调一致,

本部分确定的范围为:

“本文件规定了聚氯乙烯(PVC)再生塑料的分类与命名和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试验

方法,规定了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以废弃的聚氯乙烯塑料为原料,经分类、筛选、粉碎、熔融挤出造粒等

工艺制成的颗粒状再生增塑聚氯乙烯(PVC-P),以及经分类、筛选、粉碎获得的粉状未

增塑聚氯乙烯(PVC-U)。

本文件不适用于来自医疗废物、农药包装等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的聚氯乙烯再生塑

料。

本文件不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用于制备食品接触用制品。”

本文件与GB/T40006.1-2021范围相比,增加了“不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用于制备

食品接触用制品”,一是目前政策还未见到宽松;二是PVC材料应用上很多增塑剂、稳定

剂等助剂,不太适合再次应用(再生料)用于食品接触。

2.2.2命名

按照再生塑料标准体系,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的命名和分类按GB/T40006.1(本标准第

1部分)规定进行。其命名与GB/T40006系列标准其他部分协调一致。

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的命名和分类按GB/T40006.1-2021规定进行。聚氯乙烯再生塑料

分为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和增塑聚氯乙烯(PVC-P)两类,PVC-U再生塑料的特征性

能为维卡软化温度和密度,PVC-P再生塑料的特征性能为邵氏硬度和密度,均按其特征性

能的标称值命名,维卡软化温度取2位有效数字置于其测试条件类型B(B50)字母之后;密

度标称值小数点后第2位四舍五入后,取其2位整数;邵氏硬度取2位有效数字置于其硬度

类型A字母之后。

示例:来源于工业品(1)的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再生塑料(REC),灰色(G1),粉

状(G2),含粉末状碳酸钙填料(KD),用于挤出型材(E),维卡软化温度为83℃(B83),

密度为1.44g/cm3(14);命名为:

4

特征项目组

国家标准号

字符组1字符组2字符组3字符组4字符组5

可选项必选项可选项可选项可选项可选项

GB/T

PVC-U(REC)-G1-G2-1KDEB83-14无

40006.1-2021

命名:GB/T40006.1-2021-PVC-U(REC)-G1-G2-1,KD,E,B83-14。

简化命名:PVC-U(REC)-G1-G2-1。

示例:来源于生活日常用品(3)的增塑聚氯乙烯(PVC-P)再生塑料(REC),黑色(B1),

颗粒状(G1),含碳酸钙填料(KX),用于注塑制品(M),邵氏硬度标称值为66(A66),

密度为1.39g/cm3(14);命名为:

特征项目组

国家标准号

字符组1字符组2字符组3字符组4字符组5

可选项必选项可选项可选项可选项可选项

GB/T

PVC-P(REC)-B1-G1-3KXMA66-14无

40006.1-2021

命名:GB/T40006.1-2021-PVC-P(REC)-B1-G1-3,KX,M,A66-14。

简化命名:PVC-P(REC)-B1-G1-3。

2.2.3通用性能

2.2.3.1主体材料的确定

聚氯乙烯再生塑料采用红外方法定性。

本部分给出了聚氯乙烯树脂的红外谱图(附录A),并在本系列标准第1部分中规定

了相应的测试方法。由5个单位对25个样品进行了红外定性分析,采用透射法,单颗粒

压片。试验结果表明:对PVC再生塑料可以用红外定性方法分析出其主体材料,具体见试

验报告。

2.2.3.2气味等级

试验结果表明PVC再生塑料的气味等级在1.5~4.0之间,不同单位试验结果有差异,

以05单位(质检机构)结果统计:2个级别为4,占8&,3个级别为1.5,占12%,其余

级别大于等于2小于4之间,占80%,可以满足GB/T40006.1-2021中5.3的小于等于4

级的要求,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实际应用,本文件的气味等级与本系列标准第1部分(GB/T

40006.1)规定一致。

2.2.3.3限用物质含量

按GB/T40006.1-2021中6.2.1规定进行试验,测试限用物质含量(重金属——铅、镉、

汞、六价铬),根据验证试验结果,11001P、11002P、11004P、11006U和11014P样品的

铅含量超过0.1%,其他再生塑料中重金属含量(铅、镉、汞、六价铬)都不高,因此采用

ROHS2.0的规定,即铅(Pb)≤0.1%,汞(Hg)≤0.1%,镉(Cd)≤0.01%,六价铬(CrVI)

≤0.1%是适宜的。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实际应用,本文件的限用物质含量与本系列标

准第1部分(GB/T40006.1)规定一致,由于聚氯乙烯再生塑料配方复杂,不同用途的聚

氯乙烯再生塑料可含有多种金属,本文件规定除限用物质中金属外,其他金属(钙、铁、

锌、镁、铜、铝、锡)含量给出相应测试方法,列入本文件附录B中。

根据验证试验结果,可见再生塑料中11001P、11004P、11013U和11014P的DEHP较高,

11004P、11005P的DBP较高,其他大多数的含量都不高,由于PVC添加增塑剂和稳定剂等

助剂才可使用,因此采用ROHS2.0的规定,部分限定限用物质含量(多溴联苯(PBB)及

5

其他有机物),即多溴联苯(PBB)≤0.1%、多溴联苯醚(PBDE)≤0.1%、邻苯二甲酸甲苯

基丁酯(BBP)≤0.1%是适宜的。

可见再生塑料中11001P、11004P、11013U和11014P的DEHP较高,11004P、11005P的

DBP较高,其他大多数的含量都不高,因此采用ROHS2.0的规定,即多溴联苯(PBB)≤0.1%、

多溴联苯醚(PBDE)≤0.1%、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0.1%、邻苯二甲酸甲

苯基丁酯(BBP)≤0.1%、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DBP)≤0.1%、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

≤0.1%是适宜的。

2.2.3.4放射性物质的确定

放射性物质与本系列标准第1部分(GB/T40006.1)规定一致,本部分未作验证。

2.2.3.5一般要求

根据再生塑料特性,经会议讨论确定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的一般要求为:

聚氯乙烯再生塑料主体材料应为聚氯乙烯。无杂质,无油污。PVC-P(REC)颗粒大小应

均匀,无明显色差。PVC-U(REC)粉料应均匀,无明显色差。

2.2.4试样制备、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标准环境

2.2.4.1试样制备

根据ISO21306-2和ISO24023-2规定了PVC-U和PVC-P试样预塑化方法和制样方法。

试样制备时需对试样进行预处理,其目的是为保证充分塑化,因而粉料需要开炼后模塑制

样,颗粒料亦宜开炼后模塑制样。因此,增加注释说明:“为保证充分塑化,PVC-U(REC)

粉料和PVC-P(REC)颗粒料宜采取适宜的方法经预塑化(如开炼)后模塑制样。”预处理条

件如文本表2和表3所示。压塑成型是将混炼好的片材,交叉层铺放到预热的模具中,PVC-U

和PVC-P分别按标准文本表4和表5给出的条件,按GB/T9352制备模塑样片,根据性能试验

方法要求从模塑试片上冲模或机加工制备试样样条。

2.2.4.2试样的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根据PVC含较多填料的实际,试样的状态调节规定为:“除非测试方法中另有规定,

PVC-U(REC)或PVC-P(REC)试样的状态调节应按GB/T2918的规定进行。状态调节的条

件为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时间至少16h。”其试验标准环境规定为:“所

有试验都应在GB/T2918规定的标准试验环境下进行,温度23℃±2℃,相对湿度50%±

10%。”即除了对温度有要求外,对相对湿度也做了要求。

2.2.5聚氯乙烯再生塑料技术要求项目设置和指标的确定

2.2.5.1项目的确定

根据调研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及国内行业状况,与相关聚氯乙烯再生塑料和聚氯乙烯树

脂标准项目设置对比见表3,根据表3,ISO、欧盟和韩国聚氯乙烯再生塑料标准测试项目,

同时考虑PVC-U(REC)和PVC-P(REC)不同用途要求,确定本部分基本要求涵盖测试项目和其

他附加性能(列入资料性附录中)。

根据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灰分含量,分别给出PVC-P(REC)灰分≤2%和2%~30%级别要求,

PVC-U(REC)灰分≤2%和2%~25%级别要求;通过试验验证,表明了所验证试验项目方法的

可行性;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分析了表征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的颗粒外观、物理化学性能项

目等,建议本部分性能项目设置如下:PVC-U(REC):杂质、灰分、挥发物(包括水)、

流动性、表观密度、密度、密度偏差、维卡软化温度、硬度、拉伸强度;PVC-P(REC):颗

6

粒外观、杂质、灰分、挥发物(包括水)、流动性、密度、密度偏差、硬度、拉伸强度、

拉伸断裂标称应变。此外,以下附加性能项目列入资料性附录中:PVC-U(REC):粒径及粒

径分布、热稳定性、拉伸弹性模量、弯曲弹性模量、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负荷变形温度、

扭转刚度、氧指数、燃烧性能和其他金属(钙、铁、锌、镁、铜、铝、锡);PVC-P(REC):

粒径及粒径分布、表观密度、热稳定性、拉伸弹性模量、弯曲弹性模量、简支梁缺口冲击

强度、维卡软化温度、负荷变形温度、扭转刚度、氧指数、燃烧性能和其他金属(钙、铁、

锌、镁、铜、铝、锡)等作为可选检验。

表3相关聚氯乙烯再生塑料标准试验项目设置对比

序号项目PVC-UPVC-P

本部分ISOENKSMGB/T本部分ISOENKSMGB/T

建议21306-215346384435262建议24023-215346384435262

颗粒外

1.√--√--√√--√--√

颜色

2.√--√--√--√--

粒径及

3.√--√--√√--√--√

粒径分

杂质

4.√--√--√√--√--√

灰分

5.√--√√√√√√√√

挥发物

6.(包括▲--▲--▲▲--▲--▲

水)含量

水分

7.√--▲--▲√--▲--▲

流动性

8.√--▲--▲√--▲--▲

表观密

9.√--√--√√--√--√

密度

10.√√▲--▲√√▲√▲

维卡软

11.√√▲√▲----------

化温度

硬度

12.▲√------√√√√√

拉伸屈

13.√√▲√▲√√▲√▲

服应力

拉伸断

14.----▲--▲√√▲--▲

裂标称

应变

热稳定

15.▲--▲--▲----▲--▲

残留氯

16.▲--------▲--------

乙烯单

体含量

拉伸弹

17.▲√----------------

性模量

弯曲弹

18.▲√--√------------

性模量

简支梁

19.▲√▲√▲----▲--▲

7

序号项目PVC-UPVC-P

本部分ISOENKSMGB/T本部分ISOENKSMGB/T

建议21306-215346384435262建议24023-215346384435262

缺口冲

悬臂梁

击强度

负荷变

20.▲√----------------

形温度

扭转刚

21.▲--------▲√------

氧指数

22.▲√----------------

燃烧性

23.▲√▲--▲----▲--▲

√:要求的;▲:可选的(本部分放入资料性附录中);--:不规定。

2.2.5.2指标的确定

依据上述试验项目和KSM3842-2010标准的技术要求(见表4和表5),以及对国内产

品及进口再生聚氯乙烯验证试验数据和历次工作会议讨论,确定在按聚氯乙烯再生塑料命

名规则基础上,再按密度和灰分含量进一步分类:PVC-U(REC):灰分≤2%的一类,灰分>2%

且≤25%的作为第2类;PVC-P(REC):灰分≤2%的一类,灰分>2%且≤30%的作为第2类。下

面分项目根据试验报告结果讨论技术指标的确定。

表4KSM3844PVC-U(REC)技术指标

项目PVC-U(REC)

1型2型3型

弯曲模量,MPa≥1471~2550>2550>2550

拉伸强度,MPa≥29.4~44.1≥44.1~55.8>55.8

悬臂梁冲击强度≥0.1~0.74≥0.74~3.43>3.43

KJ/m2

维卡软化温度,℃≥70~80≥80~90>90

灰分,%报告

表5KSM3844PVC-P(REC)技术指标

项目PVC-P(REC)

1型2型3型4型

密度,g/cm3<1.2≥1.2~1.3≥1.3~1.4>1.4

拉伸强度,MPa<6.9≥6.9~10.8≥10.8~17.2>17.2

硬度邵氏A<45≥45~65≥65~85>85

灰分,%报告

(1)颗粒外观

按试验方案,颗粒外观检验包括项目见表5。

表5颗粒外观及性状测试项目

序号测试项目试验方法单位说明

8

见标准中分类与命名部

颗粒性状(C圆柱状冷切、D

分,包括C圆柱状冷切、

粉末状、F毛碎片、G1颗粒状

1目测D粉末状、F毛碎片、G1

热切、G2薄片状热切、G3珠

颗粒状热切、G2薄片状

状等)

热切、G3珠状等

2颗粒外观(颜色)目测

产品声明颜色之外的颜

3颗粒外观(杂色粒)SH/T1541-2018个/kg色粒子,参见“黑粒”

的方法

树脂材质以外的物质,

4颗粒外观(杂质)SH/T1541-2018个/kg指标设定为“0”即不允

许有

5颗粒外观(大粒)SH/T1541-2018g/kg5mm以上部分

6颗粒外观(小粒)SH/T1541-2018g/kg2mm以下部分

7连粒SH/T1541-2018个/kg

8拖尾粒SH/T1541-2018个/kg

“颗粒性状”目测结果,可以区分出“C圆柱状冷切、D粉末状、F毛碎片、G1颗粒状

热切、G2薄片状热切、G3珠状等”,可作为命名字符组内容。本次验证试验收集到的PVC-P(REC)

样品全部为C圆柱状冷切颗粒,PVC-U(REC)样品全部为粉料,不测试颗粒外观。

“颜色”可作为通用要求。从目前收集的样品来看,基本颜色是一致的,这在本部分

5.1“一般要求”中以“无明显色差”表述,因此,SH/T1541-2019规定的“杂色粒”在

本部分不另行规定。

目前SH/T1541规定颗粒料粒径应控制在2mm~5mm,颗粒外观中的连粒可以归入“大

粒”中,即用标准筛筛分时,大于5mm颗粒被记为“大粒”,小于2mm的记为“小粒”。但

一般认为粒径均匀对材料使用时的要求更重要。用筛分方法分出,对收集到的PVC-P(REC)

再生塑料样品进行该项验证,大多数样品均大小均匀,在2mm~5mm范围内,11004P和

11005P样品有较多不均匀颗粒和拖尾粒情况,其中大粒、小粒和之和11004P为340.7g/kg,

11005P为242.4g/kg,有8个样品的大粒小粒之和0.1~26.8g/kg之间,其余3个试验样品

没有超过2mm~5mm范围的颗粒,参照相关国家标准规定颗粒外观(大粒和小粒)≤40g/kg

是合适的。

(2)加工方法适用性

根据样品量,进行了11002P等10个PVC-P(REC)样品的加工方法适用性试验验证,结果

表明压延后的片材均表面光滑,无肉眼可见未熔颗粒、孔洞、纤维,也进行了11006U等3

个PVC-U(REC)样品的加工方法适用性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压延后的片材均表面光滑、两

边有裂口、无光泽。挤出法评估表明主机电流小,挤出的片材表面光亮平整,无明显凹凸

点。说明标准文本规定的方法可用来评估PVC再生塑料的加工方法适用性。

(3)灰分

根据GB/T9345.5方法A(直接灼烧),试验条件为950℃。22个PVC-P(REC)中有4个灰

分数据小于2%,占18.2%;6个灰分数据大于30%,占27.3%;PVC-U(REC)有1个灰分数据小

于2%,另外两个在16-20之间。建议本部分给出灰分要求,根据会议讨论,将灰分指标分

为2类,分别给出PVC-P(REC)灰分≤2%和2%~30%级别要求,PVC-U(REC)灰分≤2%和2%~25%

级别要求。

(4)挥发物(包括水)含量和水分

9

挥发物和水分影响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的加工和产品品质,按GB/T2914进行挥发物

(包括水)试验,GB/T35262进行水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氯乙烯再生塑料中的残留

低分子物质(包括水)有一定差别,挥发物有2个数据大于1%,其余在0.08%~0.65%之

间,水分数据有1个数据大于1%,建议将挥发物(包括水)列入技术要求中,按GB/T2914

进行挥发物(包括水)试验,指标定为≤1%。

(5)流动性

按GB/T21060规定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氯乙烯再生塑料中流动性有一定差别,

特别是11001P样品发粘,无法流出,影响加工和使用,因此要求流动性是必要的。影响

根据使用要求不同,流动性可采用不同规格的漏斗和测试条件测试,建议将该项要求列入

技术要求中,按标准要求具体给出报告值和现象。

(6)表观密度

按GB/T1636进行表观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氯乙烯再生塑料中的表观密度有一

定差别,PVC-U(REC)粉料的差别较大,可能影响加工时物料输送,PVC-P(REC)的表观密度

均大于0.62g/mL,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建议将PVC-U(REC)粉料的表观密度列入技术要求

中,采用A型漏斗,参考GB/T5761(最小值为0.40g/mL),并根据试验数据,建议指标

定为≥0.38g/mL。建议将PVC-P(REC)的表观密度列入附加测试项目中,根据需要选用。

(7)密度和密度偏差

按GB/T1033.1进行密度试验,考虑到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特点,参考KSM3844,根据

试验数据密度范围:1.259~1.564g/cm3,由于密度和灰分相关,且为命名特征性能,因

a

此标准中按M1、M2、M3、M4分别为PVC-U(REC)、PVC-U(REC),X、PVC-P(REC)和PVC-P(REC),

Xa要求给出密度的标称值。

密度偏差可考察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的均匀性。本部分根据试验数据(均≤0.001),

参考本系列其他标准要求,建议密度偏差指标为0.005g/cm3。

(8)维卡软化温度

维卡软化温度为PVC-U(REC)命名特征性能,为产品应用中关键指标,KSM3844根据

维卡软化温度将PVC-U(REC)再生塑料划分为3个型号,结合国内外标准和应用实际,试

验11006U为82℃,11013U为73℃,建议PVC-U(REC)指标为低灰分≥70℃;高灰分≥73℃。

根据目前应用实际,一般不关注PVC-P(REC)维卡软化温度,建议将PVC-P(REC)维卡软

化温度列入附加测试项目中,根据需要选用。

(9)硬度

硬度为PVC-P(REC)命名特征性能,为产品应用中关键指标,KSM3844根据硬度将

PVC-P(REC)再生塑料划分为4个型号。不同应用材料的硬度差别较大,不宜规定具体指标

限制应用,结合国内外标准和应用实际,建议标准要求中给出报告值。

(10)拉伸性能

根据聚氯乙烯再生塑料试验数据,不同种类的聚氯乙烯存在有的没有屈服点,有的拉

伸断裂应力不出现的情况,按GB/T1040.1-2018中3.6.2定义“拉伸强度:在拉伸试验过

程中,观测到的最大初始应力。该值也可能是试样在屈服或断裂时的应力”。以“拉伸强

度”作为反映聚氯乙烯再生塑料拉伸性能指标之一。

拉伸性能按不同灰分样品分别统计,PVC-U(REC)11007U样品为低灰分,但样品量少,

没有力学性能数据,高灰分样品11006U和11013U拉伸性能表明硬制品宜用拉伸强度给出性

能要求,结合国外标准要求和试验结果,建议PVC-U(REC)指标为低灰分拉伸强度≥29MPa;

10

高灰分拉伸强度≥34MPa。PVC-P(REC)低灰分样品为11018P、11019P、11021P、11022P和

11023P,结合国外标准要求和试验结果,建议PVC-P(REC)指标为低灰分拉伸强度≥5MPa,

断裂标称应变≥200%;高灰分拉伸强度≥8MPa,断裂标称应变≥100%。建议将PVC-U(REC)

的拉伸弹性模量列入附加测试项目中,根据需要选用。

(11)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

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可以反映PVC-U(REC)的耐冲击性能,但不同用途的再生塑料要求

差别较大,建议将该项目列入资料性附录中,为供需双方根据实际应用选择使用。

(12)粒径及粒径分布

按GB/T35262-2017附录D进行测试PVC-U(REC)的粒径及粒径分布,按GB/T35262-2017

附录E进行测试PVC-P(REC)的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试验表明该方法比颗粒外观中大粒

和小粒计数方法更能清楚的表明颗粒粒径分布情况,建议将该项目列入资料性附录中,为

供需双方根据实际应用选择使用。

(13)杂质

按GB/T35262-2017附录C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VC再生塑料杂质含量有较大差

异,变化范围0.015%~2.01%,有4个样品的杂质超过1%,建议将该项目列入标准要求中,

指标定为≤1%。

(14)热稳定性

按GB/T2917.1进行试验,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PVC再生塑料热稳定性有较大

差异,变化范围4min~246min,某些应用如电线电缆需要材料热稳定性好,建议将该项

目列入资料性附录中,为供需双方根据实际应用选择使用。

(15)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

按GB/T4615进行试验,试验结果为未检出(Lod:0.1μg/g),说明经过加工使用,

已无残留氯乙烯单体,不必要求该项目。

(16)氧指数

按GB/T2406.2进行试验,结果范围为22~41,不同PVC再生塑料热稳定性有较大

差异,建议将该项目列入资料性附录中,为供需双方根据实际应用选择使用。

(17)燃烧性能

按GB/T2408进行试验,分别按方法A(水平)和方法B垂直试验,结果均为不燃烧,

但方法可行。为考察材料的燃烧性能,建议将该项目列入资料性附录中,为供需双方根据

实际应用选择使用。

此外根据使用要求,经讨论还给出了负荷变形温度和扭转刚度性能列入附录B附加性

能中。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最终确定标准主要规定的试验项目、参数和指标,聚氯乙烯

再生塑料性能要求建议见表6。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的其他性能项目见表7。

表6聚氯乙烯再生塑料性能要求建议

要求

序号项目单位

PVC-U(REC)PVC-U(REC),XaPVC-P(REC)PVC-P(REC),Xa

颗粒外观b(大粒和小粒)≤g/kg----4040

1.

11

2.杂质≤%11

11

灰分,(950)℃%≤2>2~≤25≤2>2~≤30

3.

挥发物(包括水)%1111

4.

流动性s均匀流出均匀流出均匀流出均匀流出

5.cccc

报告报告报告报告

表观密度≥g/mL0.38--

6.0.38--

3dddd

密度g/cmM1M2M3M4

7.

密度偏差g/cm3±0.005±0.005

8.±0.005±0.005

维卡软化温度B50≥℃7074----

9.

硬度邵氏D≥--报告c报告c报告c报告c

10.

邵氏A≤----报告c报告c

11.

拉伸强度≥MPa293458

12.

拉伸断裂标称应变%----200100

13.≥

a:“X”,按GB/T40006.1命名,为含填料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的灰分百分数,如:含5%(wt)的再生塑料,X记为5。

b:仅适用于颗粒料。

c:“报告”,按样品试验数据报告结果。

daa

:M1、M2、M3、M4分别为PVC-U(REC)、PVC-U(REC),X、PVC-P(REC)和PVC-P(REC),X密度的标称值。

表7聚氯乙烯再生塑料的其他性能项目

序号项目单位PVC-U(REC)PVC-P(REC)试验方法试验条件

1√√PVC-U(REC):GB/T

粒径及粒径分35262-2017附录D

g,%

布PVC-P(REC):GB/T

35262-2017附录E

2表观密度g/mL●√GB/T1636

3热稳定性min√√GB/T2917.1

4拉伸弹性模量MPa√--GB/T1040.1、GB/T1040.2速度1mm/min

5弯曲弹性模量MPa√--GB/T9341速度2mm/min

6简支梁缺口冲√--80×10×4,V型缺口r=0.25,1eA

kJ/m2GB/T1043.1

击强度

7维卡软化温度℃●√GB/T1633A50

8负荷变形温度℃√√GB/T1634.1负荷:1.8MPa

9--√80×10×2或80×10×4(非常软),

扭转刚度a℃GB/T41936.2-2022扭转刚度与温度函数曲线上300

MPa时的温度值。

10氧指数%√√GB/T2406.280×10×4,方法A顶端点燃

11方法Amm/min√√125×13×3,水平燃烧速率

燃烧

√√GB/T2408125×13×3,垂直燃烧余辉和余烬

性能方法Bs

时间。

12钙、铁、锌、√√

mg/kgGB/T39994

镁、铜、铝

锡mg/kg√√GB/T35492

√:可选的;--:不规定,●表1中已要求。

3主要试验验证的分析

3.1收集样品、试样制备和试验方法及条件等具体情况见试验报告(略)。

3.2涉及本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