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下名校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精(三)_第1页
2024年高二下名校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精(三)_第2页
2024年高二下名校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精(三)_第3页
2024年高二下名校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精(三)_第4页
2024年高二下名校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精(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二下名校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精选(三)一、文言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节选自《陈情表》)材料二: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节选自《晋书·孝友传》)材料三: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勳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也多矣。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寄以民社,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节选自简祖英《陈情表》)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而臣俯顾A自惭B不敢C拜命者D以罪戾E已深F不宜职G在民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中的“见”词义不相同。B.虫流,指死不得葬。齐桓公任用竖刁治国,他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虫子流出。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服丧一年。D.“以酬罔极之恩”的“罔极”与《氓》中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罔极”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保夕,所以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这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B.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C.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D.“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14.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他是如何论述的?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答案】10.【答案】BDF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11.【答案】D“以酬罔极之恩”中“罔极”是指没有边际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罔极”是指没有准则的。12.【答案】C.“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可知,识相的都官从事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故选C。13.(1)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得分点:矜愍、愚诚、听、庶各1分。(2)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得分点:白、清慎、弗劾之(宾语前置)各1分,句式通顺1分。14.李密认为:诸葛亮与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不匹配,所以他的言教具体琐碎。(1分)。举例论证(1分),诸葛亮先举例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是简洁高雅,而《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所以具体琐碎一点。由此得出诸葛亮言教的对象水平不如诸葛亮,因此他言教具体而琐碎。(1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夫人主之听治①也,虚心而弱志②,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辏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千钧之重,乌获③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人有余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制者,则天下不足有也。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之主乎!夫载重而马羸,虽造父④不能以致远;车轻马良,虽中工⑤可使追速。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仲哉?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是以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聋者可令唯筋⑥,而不可使有闻也;喑者⑦可使守圉,而不可使言也。形有所不周,而能有所不容也。是故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圣人兼而用之,故无弃才。得失之道,权要在主。是故绳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以修者然也。故人主诚正,别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准高下,则群臣以邪来者,犹以卵投石,以火投水。故灵王好细腰,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由此观之,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现之,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明矣。《书》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此之谓也。(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注】①听治:断狱治事。②弱志:减少自己的志趣、欲望。③乌获: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力士。④造父:人名,古代驾车的高手。⑤中工:具有中等技能的人。⑥唯筋:缠制弓弩。⑦喑者:哑巴。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故A绳正B于上C木直D于下E非有F事焉G所缘以H修者I然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意思是“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面守藩篱”的“使”词义不同。B.修,文中指遵循,与《离骚》中“又重之以修能”的“修”词义不同。C.灵王,即楚灵王“灵”是带有批评性质的谥号,从“好细腰”可见其昏聩的一面。D.危,文中指危险的局面,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危士臣”的“危”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人主治国应虚怀若谷,减少欲望,清静明朗而不昏暗,这样群臣才能像车的辐条向中心聚集一样,都愿意贡献自己的全部才能。B.作者借周文王,周武王来说明依赖众人的重要性;并以乌获、大禹,后稷等例说明一个人能力再强,只靠自己单打独斗难以成功。C.作者认为,圣人也不能把天生弯曲的变成笔直的,将天生卷曲的变为舒展的,他只是遵从人们的本性天资,下达的任务必定适合他们的能力。D.作者认为,国政得失的关键在君王。人主执掌权力才能够改变社会习俗,光凭贤德是不能治理国家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4分)(2)故人主诚正,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4分)14.尧明明是人主,作者却说“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作者为何这样说。(3分)【答案】10.【答案】CEG(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绳正于上”“木直于下”是对称结构,故在C,E处断开。“焉”是句末语气词,故在G处断开。原文标点为:是故绳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以修者然也11.【答案】D【解析】“用法相同”错误,二者用法不同:“处危”指面对危险的局面,“危”是名词;“危士臣”中的“危”是使动用法。12.【答案】B【解析】作者举大禹,后稷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13.【答案】(1)他的能力(力量)可以承担他的任务,那么他举起这个东西就不会感到沉重;他的能力如果跟他做的这项事情相符合,那么做这件事就不感到困难了。(“胜”“能”“称”各1分,句意1分)(2)因此君王如果诚信正直,那么正直的人士就任职理事(承担事务),奸佞之徒便销声匿迹了。(“诚”“直”“伏匿”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把作为人主的尧假设为匹夫,(l分)与下文的“桀在上位,令行禁止”形成对比,(1分)从而更有力地论证了“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的观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人主治理国家,虚怀若谷而不断减少自己的志趣,清静明朗而不昏暗。所以群臣像车的辐条向中心聚集一样,一起前进,没有愚蠢智慧、贤良不肖的分别,没有人不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才能。那么国君能够制服臣下,臣下也得以事奉国君,(如此,)治国的道理便明确了。周文王富有智慧而勤学好问,故而无所不通。周武王勇敢而勤于学问,故而战无不胜。依赖众人的智慧,那么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依赖众人的力量,那么没有什么不能取胜的。三万斤的重量,大力士乌获不能举起来;众人帮助一人,那么一百个人的力量都有剩余。故而任用一个人的力量,乌获也不可以依靠;依靠大众的力量,那么天下也不够被占有。大禹把长江,黄河的水疏导出去,帮助天下人兴修水利,不过他却不能让江河的水向西流。后稷垦荒种田,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不过他却不可以让禾苗在冬天生长。这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把本事全部发挥出来吗?是因为自然的规则不允许。如果勉强去做那些自然规律所反对的事情,不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就算是圣人神仙也是办不到的,更别说仅仅是当今的一个普通的君主了!车载如果过重的话,拉车的马就会疲弱,此时就算是最高明的驾驭手造父都不能把车赶到远方去;(反过来说,)如果车辆本身轻便,马儿肥壮,那么就算是一般的驾驭手也都能把车赶得飞快。因此,圣人办事怎么可以违背事物规律,违背自然本性,把天生就弯曲的变成笔直的,将天生卷曲的变为舒展的呢?他所做的无非是遵从事物的本性和天资来加以利用罢了。故而汇聚众力来办事,就没什么不能成功的;依赖众人的智慧来做事,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能够让聋人去缠制弓弩,而不是让他去伺听;能够叫哑巴去看守马圈,而不是派他去传话。这是由他们身体上的缺陷决定的,故而功能就不全备。因此给他们所安排的必定要适合他们所拥有的能力,有哪种技能就让他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他的能力(力量)可以承担他的任务,那么他举起这个东西就不会感到沉重;他的能力如果跟他做的这项事情相符合,那么做这件事就不感到困难了。因此,不管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只要他们做的事适合自己的能力,这样天下人都能有所作为,不会出现无法胜任而导致发生过失的现象。圣人可以兼容并蓄,任用各种人才,故而天下也就不存在所说的无用之人了。国政的得失,关键的原因在君王身上。因为上面的墨线牵得正,下面的木材便取得直,并不需要匠人费很大气力,按着拉直的墨线修整就能如此了。因此君王如果诚信正直,那么正直的人士就任职理事(承担事务),奸佞之徒便销声匿迹了;君王要是不正派,那么奸佞之徒就会得志,忠臣就隐退不出了。要是人主执掌权力平正,就像遵循准绳一般,高下一致,那么群臣中有用邪道来干扰的,就如同用鸡蛋碰石头,把火投到水中。故而楚灵王爱好细腰的臣妾,宫中就有许多人减食饿饭;越王勾践喜欢勇武之人,人民面临水火之难便不怕死。从这能够看出,控制了权势的把柄,能够用它来转移风气,改变习俗。尧如果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就不能用仁爱感化一里之地的人;桀成了天子,就令必行禁必止。从这能够看出,光凭贤德是不能治理国家的,而权势能够改变社会习俗,这是很清楚的。《尚书》中讲:“一个人干了好事,万民便会获得利益。”说的便是此种情形。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王进屯永济,张彦选银枪效节五百人,皆执兵自卫,诣永济谒见,王登驿楼语之曰:“汝陵胁主帅,残虐百姓,数日中迎马诉冤者百馀辈。我今举兵而来,以安百姓,非贪人土地。汝虽有功于我,不得不诛以谢魏人。”遂斩彦及其党七人,余众股票。王召谕之曰:“罪止八人,馀无所问。自今当竭力为吾爪牙。”众皆拜伏。明日,王缓带轻裘而进,令张彦之卒攘甲执兵,翼马而从,仍以为帐前银枪都。贺德伦帅将吏请晋王入魏州城慰劳。既入,德伦上印节,请王兼领天雄军,王固辞,曰:“比闻汴寇侵逼贵道,故亲董师徒,远来相救。又闻城中新罹涂炭,故暂入存抚。明公不垂鉴信,乃以印节见推,诚非素怀。”德伦再拜曰:“今寇敌密迩,军城新有大变,人心未安。德伦腹心纪纲为张彦所杀殆尽,形孤势弱,安能统众!一旦生事,恐负大恩。”王乃受之。戊戌,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遇奚首秃馁五千骑,为其所围。晋王力战,出入数四,自午至申不解。李嗣昭闻之,引三百骑横击之,虏退,王乃得出。因纵兵奋击契丹大败,逐北至易州。(《资治通鉴·后梁纪》,有删改)材料二: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至许州,谓左右曰:“此行有二失:来朝一失,纵我去一失。”又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吾无忧矣。”乃缮城积,招纳梁旧兵,为战守之备。夏六月,帝苦涛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帝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早,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侯半年。”帝不听。(《资治通鉴・后唐纪》,有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陛下断得A天下B诸侯不过遗子弟C将位D入贡E惟高季兴F身自入朝G当褒赏H以劝来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得不诛以谢魏”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中“谢”词义相同。B.“比闻汴寇侵逼贵道”中的“比”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门”中“比”词义相同。C.“以印节见推”中的“见”与《陈情表》“慈父见背”中的“见”用法相同。D.“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的“之”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中“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王李存助平定魏州之乱时,能审时而为,宽严相济,斩杀了前来投降的张彦及其同伙,又收服了战斗力很强的银枪效节军。B.晋王李存勖英勇善战又能身先士卒,在和契丹作战时,他奋力冲战,以少胜多,凭一已之力率兵突破敌人包围,一直将契丹军追到易州。C.高季兴在洛阳时对庄宗左右的伶宦贪婪索求财物的行为感到愤怒,他离开后开始战守之备。D.庄宗李存苦于盛暑湿热,下令让允平建宫殿,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花费巨大。崇韬劝谏庄宗等到丰年再建,但他没有听从。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兰亭集序》)1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释后唐之亡,在于庄宗之“逸豫”,材料二揭示了其灭亡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BEG11.B(比闻汴寇侵逼贵道:近来;比去:等到)12.B(由“李嗣昭闻之,引三百骑横击之,虏退,王乃得出”,可知凭一己之力率兵突破敌人包围描述不当)13.(1)晋王率兵奔赴望都,契丹兵迎战,晋王率领亲军一千多骑兵率先前进。(“趣”“逆战”“以”“先进”各1分)(2)每当看到古人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我)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叹息伤感的。14.伶宦乱政,朝局混乱;居功自傲:不听劝谏:不顾民生疾苦,不得民心。(任意3点即可)译文:材料一:晋王率领军队向前推进,驻扎在永济。张彦选银枪效节五百人,都全副武装,加强自卫,到永济拜见晋王,晋王登上驿站的城楼对他说:“你欺凌逼迫主帅,残害百姓,连日来迎马诉冤的就有百余批。我今天率兵而来,目的是安定百姓,并非来贪图别人的土地。你虽然对我有功,但为了向魏州人民谢罪,不得不将你杀掉。”于是晋王斩了张彦及其同伙共七人,其余的乱兵吓得腿都发抖,十分恐惧。晋王把其余乱兵召集来对他们说:“有罪的只有八人,其余的一概不追究。从今以后你们应当竭力成为我的亲信。”大家听后都跪伏在地感谢。第二天,晋王宽带轻衣,十分从容地继续前进,命令张彦的士卒披甲执枪,全副武装,跟随在晋王的两侧,把他们仍然作为帐前银枪都。贺德伦率领将吏请求晋王入府慰劳士卒。晋王入府以后,贺德伦送上天雄军府印和天雄旌节,请求晋王兼管天雄军,晋王一再辞让说:“近来听说汴梁强寇侵逼您的军镇,所以亲自统率士卒,远道来相救;又听说城中百姓最近遭到严重残害和灾难,所以亲自暂时进城安抚一下。您却不能理解、信任,竟把印节推让给我,这不合我的心愿。”贺德伦又一再拜谢说:“现在寇敌逼近,军营中最近又有大的变化,人心未安,我的亲信臣仆都被张彦杀死,形势十分孤弱,怎么能统率大家呢?一旦发生事情,唯恐辜负晋王的大恩。”晋王于是接受了他的印节。戊戌(十七日),晋王率兵奔赴望都,契丹兵迎战,晋王率领亲军一千多骑兵率先前进,正好遇上奚族首领秃馁五千多骑兵,被秃绥所包围。晋王奋力冲战,出入敌阵好几次,从午时起一直战到申时都没有冲开包围。李嗣昭听说以后,率领三百骑兵从侧面攻打秃馁部队,秃馁的部队退走,晋王才从包围中解救出来。于是放手让士卒奋力追击,契丹大败,一直向北追到易州。材料二:高季兴在洛阳时,后唐帝的的左右伶人宦宫们贪得无厌地向他索取财物,高季兴十分憎恨。后唐帝打算留下高李兴,郭崇韬劝后唐帝说:“陛下刚刚取得天下,诸侯们都不过是派子弟或将佐们来朝入贡,只有高季兴亲自来朝,应当表扬奖励他来劝那些不亲自来的诸侯。如把他扣留下来不让他回去,这样背信弃义,让天下灰心失望,这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后唐帝派高季兴回去。高季兴出来后日夜兼程,到了许州以后,对跟随他的人们说:“这次行动有两个失误:我入朝是一个失误,朝廷把我放了又是一个失误。”又对将佐们说:“新朝皇上经过百战刚得到黄河以南地区,他举起手来对有功之臣们说:“我靠我十个指头夺得了天下。’如此居功自夸,别人都没有一点功劳,这样谁不灰心?而且皇上还迷恋于捕猎和女色,怎么能够长久统治天下呢?我没有什么担忧的。”于是他修缮城池,积蓄粮食,招纳原来后梁国的旧兵,做战斗的准备。夏季六月,庄宗李存勋苦于盛暑湿热,在宫中寻找地势高且凉爽的处所,没有找到符合心意的。庄宗下令让允平建楼,每天役使工匠上万人,花费巨大。郭崇韬劝谏说:“现在黄河南北遭受水早灾害,军粮不足,希望您暂时停止营建,等到丰收之年再动工。”庄宗李存勖没有听取。四、(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节选自《晏子春秋》)材料二: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回、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节选自《孔丛子·诘墨》③)【注】①晏子:晏婴,名娶,字仲,溢平,世人多称平仲。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孔丛子》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家族后裔的言语行事的书,鲁国孔鲋撰。孔鲋,字子鱼,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晏子对A曰B君其勿忧D彼鲁E君F弱G主H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文中指断绝,与《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的“绝”意思相同。B.之,到……去。与《孔雀东南飞》“府吏得闻之”中的“之”意思不同。C.荆,古代常指九州中的荆州,也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别称,文中此处指楚国。D.反,文中同“返”,与《氓》“反是不思”中的“反”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景公担心孔子做鲁相对齐国不利,晏子建议让孔子既不被鲁国重用,又不被齐国接纳,并用计谋使其困于陈蔡之间。B.墨子引用晏子和景公的对话,说孔子曾经鼓动楚国臣子以下犯上,弑杀国君,这不是圣贤的行为。C.齐景公想称霸诸侯,晏子认为还不具备条件,他认为即使孔圣人也需要弟子们劝勉,齐君要称霸也应有相应的辅佐官员。D.曹明说自己当初觉得墨子诋毁孔子的言论有点可疑,经孔鲋有理有据地陈述,就不再胡乱怀疑孔子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l)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2)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14.孔鲋用于批驳墨子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答案】10.BDF【解析】原句为: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意思是:晏子回答说:“君主不用忧虑。那鲁国的国君,是个懦弱的君主”(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l1.A【解析】后一个绝是“越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12.A【解析】“并用计谋使其困于陈蔡之间”错误。由原文“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可知,使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不是晏子的计策。13.(1)孔子是圣明的国相。国君不如私下表示器重孔子,假装许他做齐国的国相。(评分参考:“孔子,圣相也”判断句;“阴”,暗中,私下;后一个“相”,动词,做国相,辅助。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2)如果(我的责问)符合礼法,即使有一百个墨子我也能驳倒他。(评分参考:“苟”,如果;“虽”,即使;“明白”,使之清楚,此意为“驳倒”,学生能译为“使他明白”就可得分,译为“使事情(或真相>清楚”也可酌情给分。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14.①墨子所举晏子涉及孔子的言论与事情发生的时间有出入。楚惠王任用白公胜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五年了,白公胜与石乞作乱时,孔子已死百天。②晏子一向是赞赏孔子的,不会否定孔子的德行,可见墨子毁谤孔子所借用的晏子言论是凭空捏造的。(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⒉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国相,齐景公对此很忧虑,就对晏子说:“邦邻有圣人,便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国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不用忧虑。那鲁国的国君,是个懦弱的君主。孔子,是圣明的国相。国君不如私下表示器重孔子,假装许他做齐国的国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您不要接纳他。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在齐国接受委任,(这样)孔子就会陷入困境。”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材料二:墨子说:“齐景公向晏子询问孔子的为人,,(晏子)却没有回答,(景公)再三询问,(晏子)还是没有回答。景公说:‘对我谈论孔子的人有很多,都认为(他)是个圣贤。今天向你询问你却闭口不言,这是什么缘故?’晏子说:‘我听说孔子去楚国的时候,明明知道白公胜将要谋乱,还把石乞推荐给他。(孔子)鼓动臣子以下犯上,纵容臣子弑杀国君,这不是圣贤的行为。’”(孔鲋)驳斥墨子道:“楚昭王在位的时候,夫子应昭王之聘前往楚国,因没有被任用而返回,周游于陈、宋、齐,卫等国。楚昭王去世后,惠王继位。楚惠王十年,令尹子西才召回王孙胜,把他封为白县县公,此时为鲁哀公十五年,夫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已经过了五年了。白公胜在被封爵一年后才图谋作乱。叛乱之事发生在哀公十六年的秋天,而此时夫子已去世一百天了。墨子即使要诽谤诋毁圣人,(就)凭空捏造不实之词,怎奈这件事在时间上根本不吻合,又能怎么样呢?”曹明问孔鲋道:“我看您责问墨子的言论,事实与墨子的话正好相反,墨子太荒谬了。假如墨子能够复生,您还会和他们辩论吗?”孔鲋回答说:“如果我的责问能够符合礼法,即使有一百个墨子我也能驳倒他。假如我没有掌握正理,哪怕是一个墨子我也抵挡不住。墨子所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婴之名的言论。晏婴对我先祖孔子的赞赏,先祖孔子对晏婴的称誉,这样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曹明说:“能说给我听听吗?”孔鲋说:“从前齐景公问晏子,‘我要想好好治理国家,能够称霸诸侯吗?’晏婴回答说,‘贤能的官员还未完备,我曾多次向您建议,可您总是不以为然。我听说孔子是圣人,如此还会有倦怠懒惰、行为不当的时候,就有原宪子羔从旁相劝;当他萎靡不振、心灰意冷的时候,就会有子路、子夏从旁鼓舞志气;当他德欠高尚、行不勤勉的时候,就会有颜回和冉雍善意勉励。如今您有朝臣上万,兵车千乘,强加给百姓的恶政实在太多了,然而却没有谁能告诉您实情,所以我说现在贤能的官员还没有完备。’这又是晏婴对孔子的赞誉。(而孔子则)说,‘晏子善于与人交往,交往时间越长,别人越尊重他。’这又是孔子看重晏婴的地方。”曹明说:“当初我也觉得墨子攻击孔子的话有点可疑,但现在我决不会再胡乱怀疑孔圣人了。”五、(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注]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选自苏轼《贾谊论》,有删改)[注]痛哭,贾谊《治安策》中有这样的话:“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亦使人君A得B如贾生之臣C则知其D有狷介之操E一不见F用G则忧伤H病沮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所以自用者实难”中的“自用”是指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自用”意思不同。B.“所就者大”的“就”是完成、达到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同死生,轻去就”的“就”意思不同。C.本文中的“豫”为安乐、快乐之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意思相同。D.见,这里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府吏见丁宁”的“见”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苏轼看来,古代的贤人,都有建立功业的才能,可是有的人最终不能施展自己才能的万分之一,其原因有可能源自他们自己。B.本文列举孔子的事例表明孔子这样的圣贤也渴望得到君主的了解,为此孔子极为殷勤,先后派两名弟子前去表明自己的想法。C.贾谊路过湘水时作赋凭吊屈原,心中满怀忧郁和苦闷,后来时常因感伤而哭泣,以致过早地死去,可以看出他不善于过贫寒的生活。D.苻坚从平民中发现了王猛,就立即贬黜旧臣,而和他商谈国事。苏轼援引这一事例表明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可以获得显著成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4分)(2)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4分)14.苏轼认为贾谊得不到汉文帝重用以致郁郁而终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10.CEG(原文为: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意思是:也想使君主明白,假如得到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该知道他们有孤高自爱的操守,一旦不被重用,他们就会忧郁伤感,沮丧颓废)11.D(A项正确,文中“自用”指发挥自己的才能,“刚愎自用”中的“自用”是自以为是的意思;B项正确,“所就者大”的“就”是完成、达到的意思,“同死生,轻去就”的“就”是指在朝任职;C项正确,两个“豫”都是安乐、快乐的意思;D项错误,“这里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表述错误,“一不见用”的“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12.C(C项“不善于过贫寒的生活”理解错误,原文中“是亦不善处穷者也”的“穷”不是指贫寒,而是不得志、不显贵的意思)13.(1)如果不是过于无道的国家,都想尽力扶助它,希望有朝一日能实行自己的主张。(得分点:苟,如果;勉强,尽力、竭力;庶几,希望;句意1分)(2)他们这种君臣投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兄弟之间的骨肉关系所能比的呢?(得分点:得,投合、融洽;分,情分,关系,感情;特,只,仅;句意1分)14.①不善于处理君臣关系和同僚关系,人际关系不融洽;②不懂默默等待时机,却自我摧残;③志向远大却气量狭窄,才华横溢却见识不足;④性格孤高自爱,忧郁多愁。(每点1分,答对3点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一个人有才能并不难,怎样使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却实在难。可惜呀!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想要达到长远的目标,就必须有所等待;想要完成伟大的事业,就必须有所忍耐。古代的贤人,都有建立功业的才能,可是有的人最终却不能施展自己才能的万分之一,其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主的过错,也许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谊的议论,如果像他所说的那样,即使是夏商周三代,又怎能远远地超过他的设想呢?贾谊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为不能受到重用而抑郁死去,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圣明的君主,就终生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位圣人,曾走遍天下,试图实行自己的主张,如果不是过于无道的国家,都想尽力扶助它,希望有朝一日能实行自己的主张。他打算到楚国去,先派冉有去表明自己的想法,接着又让子夏去重申这个意思,君子为了能遇到了解自己的君主,是这样的殷勤。孟子离开齐国的时候,在昼地停留了三天,然后才走,他还说:“齐王也许还会召见我。”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君主,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问他:“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说:“当今的天下,如果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还能有谁呢?我又怎么会不高兴呢?”君子爱惜自己,考虑得是这样周到。如果做到了这一步还不被任用,那就可以知道天下确实没有足以一起有所作为的君主,因而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至于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能重用他,而是他自己不能效力于汉文帝。周勃曾亲自捧着皇帝的印玺交给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军队决定了刘、吕二家较量的胜负,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将。他们这种君臣投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兄弟之间的骨肉关系所能比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年轻人,想让文帝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全部废去旧政而改用新政,这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如果能上得君主的信任,下得大臣的支持,对周勃、灌婴这样一些人,能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建立深厚的交谊,使天子不怀疑,大臣不妒忌,这样之后整个天下就能够按照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哪里有在短暂的交谈后,就急于对人“痛哭”的道理呢?看他路过湘水时作赋吊屈原,心中满怀忧郁苦闷,很有远走退隐的意愿。这以后就时常因感伤而哭泣,以致过早地死去,可见这也是个不善于对待不得志境遇的人。谋略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就知道永远不会被采用了呢?不知道默默等待着形势的变化,却这样地自我摧残!唉,贾谊真是个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的人。古代的人,如果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就必然会鄙弃世俗,因而给自己招来祸害。所以如果不是非常英明卓越、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古今的人们都称道苻坚从平民中发现了王猛,就立即贬黜原来的旧臣,而和他商谈国家大事。像苻坚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当时能够占据半个天下,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我为贾谊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而深感惋惜,因而对此事详尽地加以评论。同时,也想使君主明白,假如得到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该知道他们有孤高自爱的操守,一旦不被重用,他们就会忧郁伤感,沮丧颓废,再也不能振作起来。而对贾生这一类人来说,也应该慎重地处世啊!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③,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材料二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14.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0.CFH

句意:为什么这么说呢?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得不到雄才的胆力,那么他的理论和主张就不能付诸实践。“夫”句首发语词,在其前C处断开;“也”句末语气词,在其后F处断开;“则”句首词,在其前H处断开。故在CFH三处断开。11.D

A.正确。开始/才。句意:所以英才以其聪明谋划开始。/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B.正确。发挥/救济。句意:这样才能够各自发挥他们的长处。/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C.正确。D.错误。两个“师”词义不同,效法、学习/军队。句意: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军队一定会撤退。故选D。12.C

C.“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不合文意,应是“这样的人可以做先锋,却不可以任他为将帅”。故选C。13.(1)雄才用他的力量征服众人,用他的勇气排除困难,还要有(有待)英才的智谋才能成功。(2)等到项羽放弃关中而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埋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时已)处境艰难了。14.①因为项羽缺少英才成分,不能听取采纳奇计妙策;而刘邦英才的成分多,所以群雄都服膺他,英才也归顺他。②项羽自己夸耀功劳,逞个人之智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之业就是依靠武力征伐夺取天下。三、(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泊就加宽譬,遗寝床、粥食、盐菜韩王元嘉,贞观初,为潞州刺史。时年十五,在州闻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师发丧,哀毁过礼。太宗嘉其至性,屡慰勉之。元嘉闺门修整,有类寒素士大夫,与其弟鲁哀王灵夔甚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其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霍王元轨,武德中,初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属高祖崩,去职,毁瘠过礼。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征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惟吴玉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太宗曰:“卿以为前代谁比?”征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间、平,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闵也。”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妻征女焉。(节选自《贞观政要》材料二:臣某言:臣母刘氏,今月十三日,忽患暗风发动,状候非常,今虽似退,犹甚虚慑。惊惶忧苦,不知所图。臣唯一身,更无兄弟,侍疾尝药,难阙须臾。伏乞圣恩,停臣所职。今臣见在家扶侍,其官吏等并已发遣讫。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夙夜兢惶,唯思答效,至诚至恳,天眷所知。岂虑未效涓尘,遽迫方寸,以开塞重轻之务,加焦劳忧灼之怀,虽欲徇公,无由枉志。况忠孝同道,臣子一心,许国诚切于死生,报亲忍忘于顾复?进退穷蹙,昧死上陈。候母刘氏疾疾小瘳,冀微臣驾蹇再效。无任惶惧恳倒呜咽之至。(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臣愚暗A不尽知B其能C惟吴王D数E与臣言F臣未尝G不自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年号,与《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的“永和”用法相同。B.类,指好像,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意思相同。C.兄弟,为偏义复词,与《孔雀东南飞》中“逼迫兼弟兄”的“弟兄”用法相同。D.枉,指屈心改变,与成语“矫枉过正”的“枉”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房玄龄侍奉继母时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办丧事时悲伤到骨瘦如柴,太宗对其进行宽慰。B.太宗认为韩王侍母至孝,兄弟友爱,诸王无人能及,所以称许他天性纯良,并多次加以赞许劝勉。C.太宗因为吴王通晓经学,博学文雅且孝行出众,因此对他更加宠爱信任,把魏征的女儿嫁给他。D.王叔文在母亲病重期间侍奉疾病,亲自尝药,一会儿也不敢离开,内心焦虑万分,十分忧苦。13.材料二和李密的《陈情表》同为陈情,请分析二者的异同。(3分)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答案】10.ACF11.C(“用法相同”错。)12.B13.同:情感相同。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孝情、不能对皇帝尽忠的忧惧和忠情。异:出发点不同。①李密在野,意在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②王叔文在朝,因母亲生病暂时告假,希望日后继续效劳。(共3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14.(1)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到处都是。(得分点:“迨”“异爨”“往往”各1分,语句通顺1分)(2)不久,嫁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去吊丧的心情非常急迫,就自己弃官离职了。(得分点:“寻”“去”各1分“丧于武昌”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四、(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世家眉山。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城。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水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至登州,召为礼部郎中。公旧善门下侍郎君实①、知枢密院子厚②,然二人冰炭不相入。

子辱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公见子厚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子厚以为然,君实赖以少安。三年,公权知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有旨送内侍挞而逐之,士皆悦服。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岁适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明年方春,即减价柴常平米③,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饘粥、药剂,遣吏抉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公曰:“杭,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乃得铜钱二千,复发私囊,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至于今不废。四年秋,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瑞明墓志铭》,有删改)【注】①司马光,字君实。②章惇,字子厚。③常平米:汉宣帝时政府修建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购入,谷贵时减价卖出,以平抑物价,称为“常平米”。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靖之A浮B誉C播D流四海E若不加礼F必以G贱H贤为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名与字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苏轼字子瞻,取“凭轼而瞻”的意思。B.礼部:是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的中央机关,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C.“尾属于城”的“属”与“举匏樽以相属”的“属”读音相同,意思不同。D.“被病”的“被”是“遭受,遭遇”的意思,与“如被冰雪”的“被”意义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在徐州任职时,恰遇黄河决口,河水泛滥,徐州城面临被淹的危险。当地驻军卒长带领部队主动抗洪救灾,保住了徐州城。B.司马光虽然名望很高,但面对章子厚的嘲笑侮辱,也没有办法。后来,在苏轼的劝说下,司马君实才稍得安宁。C.面对巡铺内臣对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考生的凌辱,苏轼将相关情况上奏朝廷,这些巡铺内臣得到了应有的处罚。D.在做杭州太守时,苏轼面对大旱带来的饥荒以及同时发生的疫病,采取了多种得力措施,不仅让百姓免于大旱之苦,而且救活了很多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太守犹不避水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4分)(2)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4分)14、苏轼去世后,“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其原因是什么?(3分)【答案】10.CEF11D12.A13.(1)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士卒,正是效力的时候。(2)子厚常常嘲笑侮辱君实,君实为此感到十分痛苦,向苏轼寻求帮助。14.①苏轼在危险面前,英明决策;②不畏权贵,主持正义;③以民为本,爱护百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因为看轻贤人而受牵连。“靖之浮誉”是“播流四海”的主语,主语较长,其后c处断开;“若不加礼”和“必以贱贤为累”构成假设关系复句,“若”前E处和两句中间F处断开。故选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都读“zhǔ”。连续;劝酒。句意:一直连接到城门口。/举起酒杯互相敬酒。D.错误。用法相同,意义不同。都是动词。遭受,遭遇;覆盖。句意:得了病。/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主动抗洪救灾”错误,由原文“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可知,是在苏轼的要求下才去的。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犹”,尚且:“侪”,同类的人;“秋”,······的时候,(2)“每”,常常;“苦”,意动用法,以······为苦。【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驱使复入城。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可知,苏轼在危险面前,英明决策;②由原文“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可知,不畏权贵,主持正义;③由原文“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明年方春,即减价柴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饘粥、药剂,遣吏抉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可知,以民本,爱护百姓。参考译文: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苏轼从密州调任到徐州。这年,洪水决堤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溢出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狭窄阻滞了泄洪,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你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又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对他说:“河水将要冲毁城墙,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回答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士卒,正是效力的时候。”于是拿着梃回到队伍中,率领他手下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到了登州,征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过去与担任门下侍郎君实和任职枢密院子厚有交情,然而这二人像冰火一般互不相容。子厚常常嘲笑侮辱君实,君实为此感到十分痛苦,向苏轼寻求帮助。苏轼见了章惇说:“司马君实在当前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因为看轻贤人而受牵连。'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章惇认为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窥探这些士子的行动,常过分地侮辱应试士人。苏轼认为这些做法会伤害动摇士人心,对国家大体有所亏损,于是上奏了这件事。皇帝下旨将这些宦官送到内侍省鞭打并驱逐了他们,士子都高兴并佩服苏轼。元祐四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杭州知州,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过去的米价也不上涨。第二年刚开春,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百姓于是免于大旱之苦。他又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这种做法到了今天还没有废止。四年秋,得了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五、(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①。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也,如臾树、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为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树、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节选自张惠言《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材料二: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饕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10.材料一中画破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然吾闻A古之有道之士B盖有重治C其精神D而易天下者E吾未尝学之也F达甫傥G闻之软?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锐意,意志坚决,与“锐意进取”中的“锐意”用法相同。B.病,生病,与《归去来兮辞》中“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病”意思不同。C.孝廉,汉代荐举人才的科目,与《陈情表》中“臣逵察臣孝廉”的“孝廉”用法相同。D.区区,小、少,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段写庄达甫两幅自画像前后巨大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对两幅画的解说不仅引出了下文,而且还表达了两人的友情。B.材料一第一段写了庄达甫对功名态度前后的变化,作者对此感到疑惑,并借古人的人生观,委婉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和激励。C.材料二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一连串短促的骈句,把官吏们的神气活现写得可见可闻。D.材料二作者借郭橐驼的评价,深刻地指出繁政扰民最终会给百姓带来灾祸,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忧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2)吾小人辍飧饕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14.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在说理艺术上都颇具特色,请赏析其说理的相似处。(3分)【答案】10.

(3分)BEF(句意:然而我听闻古代的有修养的读书人,大概有注重养护他们的精神而轻视天下的人,是我不曾向他们学习过的,达甫或许听说过这样的人吧。“古之有道之士”是“闻”的宾语,其后断开;“盖”句首发语词,其前断开;“者……也”,判断句式,其间断开。)11.(3分)A

(“锐意”,勇气进取,动词,

“锐意进取”则是“意志坚决”,形容词,用法不同;B“益衰且病”中“病”是“生病”,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中“病”应为“感到痛苦”;D“而区区摄生之谋哉”中“区区”应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孔雀东南飞》“感君区区怀”

中“区区”应为“情意深挚”。)12.(3分)A(“还表达了两人的友情”错,

应该是表达作者对庄达甫功名态度变化的惋惜。)13.(8分)(1)政治理想如果存在心中,不因为得志或不得志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又不应该因为自身的衰老而有使自己安适的想法。采分点:苟,如果(1分);以,因为(1分);异,改变(1分);自安,使自己安适(1分)。(2)我们小百姓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能有空闲,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采分点:辍飧饕,停止吃饭(1分);劳,慰劳(1分);暇,空闲(1分);蕃,使繁盛(1分)。14.(3分)运用类比来说理(1分),材料一以医生储药、用药分别类比国家储备、使用人才,批评了朝廷用人失当的现象。(1分)

材料二把郭橐驼的“养树术”(种树之道)类比为官者的“养人术”(治民之道),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1分)参考译文起初我看见达甫的自画像,选取杜甫诗句命名为《看剑引杯》,当时达甫正当壮年,对天下事勇于进取,对问题进行评议讨论情绪激昂,豪气在眉目间显现出来,到现在十八九年了,屡次科举考试都不利,渐渐衰老而且生病,凭借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德行方正被推举,官吏想因此征召任用他,他坚决推辞不赴命,于是不再参加进士科考试,而改为画画,画名叫《摄山采药》。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我说:“达甫大概无意于俗世了吧?”我听了怀疑这件事。古代的君子,积极追求以天下忧乐为忧乐的原因,确实因为有政治理想在心中。政治理想如果存在心中,不因为得志或不得志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又不应该因为自身的衰老而有使自己安适的想法。达甫年龄不到五十,政治理想实现不实现不可知,即使在当今不能实现,也应当有在以后实现的可能,却只是谋求微不足道的养生?这与以前从达甫那里听到的大不相同。然而我私下里曾经评论国家选用人才,就像臾树、扁鹊储存百药一样,选取药材一定在合适的地点,聚集药材一定在恰当的时间,储存药材必定准备充足。一旦需要用到,把药材从药笼中取出也不会匮乏,这求的是预先准备。如果事情正紧急而在山林野泽发出命令(采药),那么成捆绑带回来的药材,必定是柴胡、桔梗,像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必有能采到的,要用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治的病,却用柴胡、秸梗,它不能够用来治愈疾病反而会加速死亡,这是很明显的。看到柴胡、桔梗不能够用来治愈疾病,而认为全天下的药材都像这样,这种疑惑难道小吗?像这样的人连当庸医的资格都没有,却煞有介事承担国家大事,任用或黜退天下的读书人,自以为得到了天下贤才。世上有臾树、扁鹊,难道就不为此而深深忧虑吗?我又怀疑地认为达甫的意思或许出自这里。然而我听闻古代的有道之士,大概有注重养护他们的精神而轻视天下的人,是我不曾向他们学习过的,达甫或许听说过这样的人吧。我为这件事写序文,姑且拿这件事询问达甫。六、(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胆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昔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