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昆虫的分类_第1页
第三章 昆虫的分类_第2页
第三章 昆虫的分类_第3页
第三章 昆虫的分类_第4页
第三章 昆虫的分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昆虫分类第一节昆虫分类的任务、意义和方法昆虫的分类、鉴定和研究昆虫演变的自然系谱关系是昆虫分类学的主要任务。昆虫分类的任务除鉴别种类和确定名称外,还要研究昆虫种的渊源及系统发生,以探讨物种的起源、种群的形成、分布、进化与变异以及整个昆虫区系的形成、发展与演替,建立符合客观的分类系统。

正确鉴定昆虫种类,对害虫防治和益虫的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在种类繁多的昆虫中,种间差异有时是极其细微的,若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失误。

此外,昆虫分类还是植物检疫、昆虫资源与区系调查、天敌昆虫的引进与利用等研究的重要基础。

一、分类阶元:门、纲、目、科、属、种。在种以上的基本分类阶元间增设“亚门”、“亚纲”、“亚目”、“总科”,“科”下设“亚科”、“族”、“属”,设“亚属”等。有时在“种”下还设“亚种”或“变型”、“生态型”等。在昆虫分类中,科名字尾加—idae,亚科加—inae,族加—ini,总科尾加—oidea。在具翅昆虫中,其目名字尾多加—ptera。属以上各阶元名称的第1个字母一律要求大写。以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为例,表示昆虫的分类地位和阶元如下:

界(Kingdom):动物界(Animalia)

门(Phylum):节肢动门(Arthropoda)

纲(Class):昆虫纲(Insecta)

亚纲(Subclass):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Order):直翅目(Orthoptera)

亚目(Suborder):蝗亚目(Locustodea)

总科(superfamily):蝗总科(Locustoidea)

科(Family):蝗科(Locustidae)

亚科(Subfamily):蝗亚科(Locustinae)

属(Genus):飞蝗属(Locusta)

种(Species):飞蝗(migratoria)

亚种(Subspecies):东亚飞蝗(manilensis)

二、物种的含义关于种的概念和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有过不同的争论和认识。自然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Linnaeus),在18世纪给物种所下的定义为:“同一种生物,其形态相同,在自然情况下能够交配,生出正常的下代来”。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Darwin),在1859年《物种的起源》(OntheOriginofSpecies)一书中,阐明了所有生物的种类都是由低等的共同祖先演化来的,不同的种是由不同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因之生物的种与种之间都存在着血缘关系。近代许多分类学家研究认为,种与种之间在空间上存在着质的差别,在时间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发展的继承性上来看,一个种可以由另一个种发展而来,种与种之间是连续的;从发展的一定阶段和种的总体上看,种与种之间是间断的,且独具质态。因而,可将种的定义表述为: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近似类群有质的差别,并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三、种以下的分类:种以下的分类阶元主要有亚种、变型、生态型、变种等。

亚种是指具有地理分化特征的种群,或称“地理亚种”,它在分类上与同一种中的其它亚种有不太显著的形态特征或生物学特征上的区别。一个亚种可以被看作为一个“未成熟的种”。

例如发生在我国南部的飞蝗是亚洲飞蝗的东亚亚种(简称东亚飞蝗),而发生在东北、内蒙古、新疆的则是亚洲飞蝗(L.migratoria

migratoria)二者属于不同的亚种。

亚种是物种形成的过渡阶段,而地理隔离是构成亚种的必要条件。四、昆虫的命名和命名法规每一种都有一个学名学名: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的动物名称和分类单元.双名法:属名、种名、命名人的姓氏或缩写.三名法:属名、种名、亚种名、命名人的姓氏或缩写.丝带凤蝶上雄下雌学名的写法:学名的第一个字母及人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排版时学名要斜体,命名人须正体;抄写时学名下要划一横线;重新组合:种错置在其他属中,更正后,原命名人的姓加括号,更正人置于后或不写。如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

(Walker)〕,即是由原来的Schoenobius

属(禾螟属)移到了Tryporyza

属(蛀禾螟属)的。

一种昆虫只能有一个学名,凡后人将该种昆虫定为别的学名的,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应作为“异名”(synonym)而不被采用。同样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种昆虫,如果用作为另一种昆虫(或动物)的名称,成为“同名”(homonym),也不为科学界所承认。无论是异名还是同名,后人都有权修订。因此,科学上采用最早发表的学名,这叫做“优先权”。优先权的最早有效期公认从林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十版出版的时间(即1758年1月1日)开始。

五、模式标本

在发表新种时,第1次用于描述和记载新种所用的标本,叫做模式标本(type)。在一批同种的新种标本中,选出的其中1个最为典型的标本,称为正模(holotype);另选出的1个与正模不同性别的标本,称为配模(allotype);而同时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统称为副模(paratype)。并分别以红、蓝、黄标签标注。

六、分类检索表分类检索表(identificationkey)

是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阶元(目、科、属或种)的特征中选出比较重要、突出、明显而稳定的特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绝对性状,作成简短的条文,按一定的格式排列而成。检索表的形式,常用的有双项式、单项式(连续式)和包孕式(退格式)三种,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见。七、昆虫纲的分类特征形态特征有外部特征、外生殖器、内部形态及外部和体内器官的超微结构特征。幼期特征包括胚胎期、卵期、幼虫期、蛹期的各个特征。行为特征是昆虫生命活动所表现出各种行为性状,现可在分类中使用的有鸣声、气味及交配和趋性行为等。生态特征是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状,包括生态位、食性与取食方式及寄生物等。地理分布特征由于每种昆虫都有其他地理分布范围,因而可依据形态差异、生殖隔离、分布的同域或异域性鉴别出居群、亚种及种。细胞学特征现涉及到的包括体内器官的细胞结构、染色体组配及特征、生殖细胞特征等。生物化学特征包括各类化学物质、蛋白类物质、核酸等。遗传特征

第二节昆虫纲的分类无翅亚纲:原始无翅,无变态或变态极微,成虫具腹部附器,有成对针形附肢或突泡。包括4个目:原、弹、双、缨尾目有翅亚纲:有翅或后生无翅,有变态,成虫无腹部附器。包括29个目昆虫纲分为两大亚纲,33个目,如下:

无翅亚纲Apterygota

1.原尾目(Protura)

2.弹尾目(Collembola)3.双尾目(Diplura)4.缨尾目(Thysanura)

有翅亚纲Pterygota

外翅部

5.蜉蝣目(Ephemerida)

6.蜻蜓目(Odonata)

7.蜚蠊目(Blattaria)8.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

10.缺翅目(Zoraptera)

11.襀翅目(Plecoptera)

12.竹节虫目(Phasmida)13.直翅目(Orthoptera)14.蛩蠊目(Crylloblattodea)15.纺足目(Embioptera)16.半翅目(Hemiptera)17.革翅目(Dermaptera)18.同翅目(Homoptera)19.缨翅目(Thysanoptera)20.啮虫目(Corrodentia)21.食毛目(Mallophaga)22.虱目(Anoplura)

内翅部

23.鞘翅目(Coleoptera)24.脉翅目(Neuroptera)25.捻翅目(Strepsiptera)

26.广翅目(Megaloptera)27.鳞翅目(Lepidoptera)28.蛇蛉目(Raphidiodea)

29.长翅目(Mecoptera)30.毛翅目(Trichoptera)31.双翅目(Diptera)

32.膜翅目(Hymenoptera)33.蚤目(Siphonaptera)1.原尾目(Protura)

通称为原尾虫或蚖。体尖细,淡黄透明或乳白色。体长在2mm以下。无触角、复眼和单眼,但在头部背面两侧有l对假眼器。胸部分节明显,但前胸小,前足长,生有特殊的感觉器,可代替触角的功能。腹部12节,第1~3节上各生有1对退化的腹器,无尾须。

增节变态.该目全世界已知540多种,我国自l956年由杨集昆教授在陕西华山第1次采集到后,目前已发现140余种。

2.弹尾目(Collembo1a)

通称为跳虫。体小形,体长0.2~10mm。无复眼,但有的在头部两侧有8个以下小眼组成的小眼群。触角一般4或6节。腹部一般不超过6节,第l、3、4节腹面生有特化的附肢,分别称为腹管(或粘管)、握弹器和弹器,共同组成跳器。

表变态.该目全世界已知种类有2000多种,我国已知90余种。

溪跳虫水跳虫3.双尾目(Diplura)

通称双尾虫、蛱尾虫。体细长,柔软,体长约5~10mm,最大者可达50mm多。头部无复眼和单眼,触角细长多节呈丝状或念珠状。前胸小,中、后胸较大而相似,跗节1节,有爪2~3个。腹部11节,多数腹节腹面生有成对的针突和泡囊,腹末具尾须1对,细长多节或短粗铗形。

表变态。该目全世界已知种类有600多种,中国已记载有20余种。

野生的缨尾虫缨尾目衣鱼双尾目毛双尾虫尾铗双尾虫4.缨尾目(Thysanura)

通称衣鱼和石蛃。体较狭长,10一20mm,末端尖细,密被鳞片,呈银灰、白、黑褐等色。口器咀嚼式,外露,触角丝状,细长多节,复眼和单眼发达或缺如。胸足发达。腹11节,各节腹板上生1对刺突,多数还生有1一2对泡囊。腹部末节背板延长成中尾丝,其两侧生有l对分节的尾须。

该目全世界已知500多种,我国已记载有20多种。

衣鱼衣鱼石蛃竹节虫雌雄成虫5、其他竹节虫成虫蟑螂第三节与森林有关主要目大多数农林害虫分布在直、半、同、鞘、鳞、双、膜翅目天敌分布在直、半、鞘、双、膜、脉翅目、蜻蜓目、螳螂目等一、直翅目Orthoptera体中-大型,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复眼发达,单眼2-3个。前翅复翅,后翅膜质。产卵器发达,具尾须一对,雄性具发音器渐变态,若虫一般4—6龄,多植食性,少部分肉食性中华稻蝗(一)

头部多数种类为下口式,少数穴居种类为前口式。上颚发达,强大而坚硬。复眼大而突出,单眼一般2—3个,无翅种类缺单眼。多数种类触角丝状,有的长于身体,有的较短;少数种类触角为剑状或棒状。(二)胸部

前胸特别发达,背板呈马鞍形,中、后胸愈合。前翅覆翅;后翅膜质,折扇状纵褶于前翅下。有些种类的翅退化成鳞片状。有的前翅较宽,雄性在肘—臀脉区特化成发音构造,两前翅相互磨擦发音(如螽斯、蟋蟀、蝼蛄等)。前足特化成开掘足(如蝼蛄),或后足形成跳跃足(如蝗虫、蟋蟀、螽斯)。(三)

腹部

腹部一般ll节,具尾须l对,短而不分节或长丝状。雌虫产卵器一般很发达,仅蝼蛄等无特化的产卵器。多数种类雄虫常具发音器,以前后翅相互磨擦发音(音锉和刮器),或以后足腿节内侧的音齿与前翅相互磨擦发音。能发音的种类常具听器,螽斯、蟋蟀、蝼蛄等的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或显露,或呈狭缝形;蝗虫类的听器位于腹部第1节的两侧,近似月牙形。(四)生物学特性:

渐变态。卵生,雌虫产卵于土内或土表,有的产在植物组织内。螽斯、蟋蟀等的卵为散产,蝗虫则多产于卵囊内。卵囊是雌虫附腺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常杂有土粒等。本目昆虫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如螽斯科的一些种。本目分三个亚目,12个总科和26个科,全世界已知近3万种,中国已知1000余种。很多种类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触角30节以下,比体短。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产卵器锥状,粗短。足跗节3节,尾须短。后足为跳跃足,以后足磨擦前翅而发音云斑车蝗1、蝗科Acrididae

:中华蚱蜢夏型

中华蚱蜢秋型植食性,卵产于土中卵囊内2、蟋蟀科Gryllidae

:触角30节以上,比体长,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矛状或针状,足跗节3节,尾须长。以左右翅磨擦而发音夜出性,穴居生活,危害根、叶、种子、幼苗等3、蝼蛄Grhllotapidae

:触角30节以上,比体短,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不发达,产卵器退化,不外露,足跗节2-3节,尾须长。前足为开掘足,以左右翅磨擦而发音。前翅短,纵卷的后翅超出腹末地下害虫,造成缺苗断垄华北蝼蛄4、螽斯Tettigouridae

:触角30节以上,至少与体等长,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刀状或剑状,足跗节4节,尾须短。以左右翅磨擦而发音多植食性,有的肉食性暗褐蝈螽优雅蝈螽二、半翅目Hemiptera:体小至中型,扁平触角丝状,多4-5节,单眼2个或无口器刺吸式,从头前端伸出有发达的小盾片,前胸背板阔大前翅半鞘翅,后翅膜质足跗节3节。腹面后胸侧板靠近中足基部处有一臭腺孔。渐变态世界已知38000多种,是昆虫纲中的大类之一。中国已记录的种类有3100多种。(一)头部

头部多呈三角形或五角形,口器刺吸式,后口式,喙管通常3—4节,喙基部从头的前方伸出(与同翅目不同)。触角4—5节,多为丝状。复眼发达;单眼2个。少数种类无单眼。

(二)胸部

前胸背板发达,通常呈六角形;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成角状。中胸小盾片发达,通常呈三角形,或有半圆形与舌形者,有的种类特别发达,可将整个腹部盖住。通常有翅两对,前翅基部加厚成革质,端部为膜质,故称为半鞘翅。革质部又常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称为膜片,后翅膜质。跗节3节,偶有2节或l节者,具2爪。多数种类有臭腺,中、后胸各具气门l对。

(三)腹部

腹部通常10节。无尾须。第l一8节的腹侧面各具气门1对,水生种类或具呼吸管。雌性生殖孔开口于第8腹节,产卵器由两对产卵瓣组成,缺第3产卵瓣。

生物学特征

渐变态。卵单粒或成块,产于寄主体表、组织内或土中,负子蝽将卵产在雄虫体背。多数种类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少数种类1年发生多代。以卵越冬。

绿盲蝽为害果实

绿盲蝽为害叶片点蜂缘蝽为害扁豆茶翅蝽为害豇豆变态为渐变态。本目绝大多数为植食性昆虫,但猎蝽、姬猎蝽、花蝽等科为肉食性,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茶翅蝽成虫和卵臭虫黾蝽螳蝽田鳖科1、蝽科Pentatomidae

:体中-大型,触角多5节,少数4节,喙4节,单眼一对。中胸小盾片发达,三角形。前翅膜区上有多数纵脉,从一基横脉上伸出。菜蝽

2、网蝽科Tingidae

:体小型,触角4节,第三节长,喙4节,单眼一对。头部、前胸背板向两侧及向后延伸部分以及前翅呈网状纹3盲蝽Miridae

:体小型,多纤弱。触角4节,喙4节,无单眼。前翅膜区上有1-2个小型翅室4、缘蝽科Coreidae

体狭长,两侧缘平行。触角4节,喙4节,中胸小盾片小,前翅膜区上从一基横脉上分出多条分叉的脉。点蜂缘蝽5、猎蝽科Reduriidae体中型,触角4节,喙3节基部弯曲。膜片基部有2个翅室,伸出两条纵脉均肉食性,捕食害虫6、长蝽科Lygaeoidea

小至中形,体狭长。触角4节,着生在头部侧下方。喙4节,有单眼。前翅革质区无楔片,膜质区仅具4—5条简单的纵脉。足跗节3节。大多数种类植食性。三、同翅目Homoptera体小-大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伸出。前翅质地均一,均为膜质或革质,休止时呈屋脊状。渐变态。世界已知45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已知3000多种。

蟪蛄

同翅目一般分为2个亚目:头喙亚目:喙着生在头的后方,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之前胸喙亚目

: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之间。我国目前多采用5个亚目的分类系统(周尧,1964,1980),其中蝉亚目相当于头喙亚目,其余4个亚目都是胸喙亚目分出来的。(一)头部

口器刺吸式,喙基部自头部后下方或近前足基节间伸出,喙3—4节,少数种类喙短,仅1或2节(蚧)。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复眼发达或退化,有翅种类有单眼2或3个,无翅种类缺单眼。

(二)胸部

前胸背板形状变异较大,角蝉前胸背板向后延长或形成各种形状的角状突起。中胸发达,前翅质地相同,膜质或革质,后翅膜质。有长翅型和短翅型(飞虱),有无翅型和有翅型(蚜虫),雌虫无翅、雄虫有翅(蚧)。翅脉变异较大,翅脉发达(如蝉),或翅脉简化(蚜虫、粉虱、木虱、雄蚧等)。胸足一般较发达,有些种类后足胫节具刺或距,善跳。跗节2或3节,偶有l节或退化者。

(三)腹部

腹部常见8一ll节。有些种类基部两侧具发音器(如蝉),有的在某些腹节上具有瘤突、腹管及蜡腺等。产卵器通常较发达,并可将卵产于植物组织内;有的无特化的产卵器。生物学

渐变态,少数种类为过渐变态(粉虱和雄蚧)。繁殖力强,多数种类年发生世代多。雌虫产卵部位因种类不同,用产卵器切裂寄主植物,产卵其中或卵产于寄主表面。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及有性与无性交替生殖等。卵生或卵胎生。

几乎全部为植食性种类,被害处呈黄白色斑点或刺激植物畸形生长,形成虫瘿。有些种类如叶蝉、飞虱、蚜虫等,还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间接为害。蚧和蚜虫等排泄“蜜露”,可导致煤烟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具蜡腺的种类,可分泌蜡粉、蜡丝于虫体背面,或形成介壳,以保护虫体,给药剂防治带来一定困难。有的飞虱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以扩大分布和为害。

①蝉亚目

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以前;触角刚毛状;前翅膜质、透明;跗节3节。活泼善跳,飞翔能力强,许多雄虫能发音。最大的蝉,叫蚱蝉,产中国,长达5厘米;1、蝉科Cicadidae

中到大型,是同翅目中个体最大的一类。触角短,自头前方伸出。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若虫的脱皮称“蝉蜕”,若虫被真菌寄生形成“蝉花”,均可入中药。本科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有仅200种,常见的蚱蝉等。

右为蟪蛄,约2-2.5厘米长,叫声不带拐弯,这点和蛁蟟不同,一般是“吱吱”声,为害桃、梨、李等果树及桑、茶。这三种我国极常见。蛁蟟2、叶蝉科:Cicadellidae

体小,俗称浮尘子头部颊大,触角短,刚毛状,单眼2个,足的跗节3节,后足基节横向膨大,胫节有成排的刺大青叶蝉产卵器锯齿状多食性,成虫有趋光性,常以产卵方式危害3、沫蝉科Cercopidae

体长很少超过13毫米。后足胫节有1-2个侧刺,有2横列端刺。若虫一般隐藏在自身分泌的一团泡沫中,既可防止干燥,又可避敌,故有吹泡虫或泡沫虫之称。4、飞虱科Delphacidae

体长2-9毫米,多呈灰白色或褐色。

后足胫节有2个大刺,端部有1个可动的距,是本科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世界已知15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记载100多种。本科有许多种类是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常见的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等。5、木虱科Psyllidae

:体小型,触角9-10节,末节具刚毛两根,单眼三个。足跗节2节,长短相似,具两爪,有爪间突。前翅具一基横脉R+M+Cu。若虫常分泌蜡丝覆盖虫体合欢木虱

6、粉虱科Aleyrodidae

:体小,被蜡粉,翅不透明,触角7节,第三节膨大,单眼2个,足跗节2节,长短不同,具2爪,无爪间突,前后翅均膜质,短而圆,翅脉简单。成虫与若虫第9腹节背面凹入,形成皿状孔,中间有第10节背板形成的小形盖片及管状肛下片。7、蚜科Aphididae

:体小,柔软触角:多6节,末节分基部和鞭部,3-6节基部常有次生感觉孔,末节基部顶端和末前节顶端各有一圆形原生感觉孔蚜科原生感觉孔

次生感觉孔

蚜虫前翅翅:分有翅个体和无翅个体,若有翅,则有2对膜质翅,翅脉简单,前翅有明显翅痣。腹管1对(位于腹部第五节或第六节上或两节之间),腹末有尾片。腹管、尾片用于分类。足跗节2节

蚜虫腹管

蚜虫尾片麦长管蚜蚜虫生活史复杂蚜虫为多型昆虫,卵孵化后的无翅蚜叫干母,干母胎生的后代叫干雌,干雌既有有翅蚜,又有无翅蚜,越冬前发生有翅且身体较大的性母,由性母产生两性性蚜,性蚜交配后产卵越冬。即在一年中,除性蚜产卵外,均为胎生。同一种蚜虫既有有翅蚜又有无翅蚜。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的叫留守蚜,迁移到越夏寄主上生活的叫侨迁蚜。干母、性母和性蚜均有其独特的形态特点。

8、蚧总科:雌雄异型雌成虫:无翅,圆形、长形、或球形,常被有蜡粉、蜡丝、蜡片或蜡质的介壳,多营固定生活朝鲜球坚蚧体分节常不明显,口针发达,单眼2个或无触角5-10节,丝、念珠、膝状或退化成瘤状。胸足3对或退化为瘤状跗节2节,爪一个,常有跗冠毛及爪冠毛体上多蜡腺,分盘腺、管腺、刺腺。吹绵蚧雄成虫:具翅1对触角丝状或刚毛状,具单眼,口器退化,不取食,足跗节1节,具一椎状交尾器,寿命短,1-2天。渐变态草履蚧1/蚧科(坚蚧、蜡蚧)Coccidae

体圆形或椭圆形,隆起。体壁坚硬,少数柔软。雌虫和若虫一般营固定生活,足、触角等均退化。仅具两对胸部气门。腹末具深裂,叫臀裂,在肛门上方覆盖两块三角形的骨片,叫肛板。雄虫腹末具长蜡丝。如朝鲜球坚蚧.日本龟蜡蚧朝鲜球坚蚧2/盾蚧科Diaspididae

此为蚧亚目中最大的科,其介壳为真正的介壳,为前一龄的虫蜕再加上其分泌物组成。营固定生活,除雄成虫外,均终生不可动。雌虫和若虫,腹部的末几节不分节,愈合成一块完整的骨片。无肛环和肛环刺,但腹末具许多叶状的突起,叫臀叶。

盾蚧科胸气门两对,无腹气门.腹部第五至第八节形成臀板,臀板边缘有臀叶、臀栉,阴门在臀板腹面,肛孔在臀板背面虫体上的腺体有阴门周腺、管状腺、刺腺及气门周围的圆盘腺仙人掌盾蚧盾蚧科

雌成虫有发达的介壳,圆形或梨形,可见2个壳点雄介壳长筒形,壳前端仅一个壳点褐软蚧盾蚧科雄成虫触角丝状,10节,单眼4-6个,交配器剑形,狭长,腹末端无蜡质尾丝。最大的一科,如桑白蚧、杨圆蚧、褐软蚧等四、鞘翅目Coleoptera:最大的一个目,统称“甲虫”。有35万种之多,占昆虫总数的40%,我国记载7000种。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叠在前翅下咀式口器,发达复眼发达一般无单眼,触角形状多样足跗节4节或5节,用跗式表示5-5-5,5-5-4腹部可见10节,具伪产卵器完全变态,少数复变态(芫菁)。幼虫咀式口器,无腹足,离蛹

(一)头部

头壳坚硬,头式一般为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类的额与头顶向前极度延伸,形成象鼻状的“喙”,口器生于喙端。触角有丝状、棒状、锯齿状、彬齿状、念珠状、鳃叶状和膝状等,一般11节,少数1—6节。复眼通常发达,圆形、椭圆形或肾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多无单眼。上唇发达,有的隐藏于唇基下或消失,上颚多发达.(二)胸部

前胸发达,能活动,前胸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与侧板间在肉食亚目中有明显的缝分开,而多食亚目则两者愈合(背侧沟的有无)。前胸腹板为一骨片,其上有1对前足基节窝,该基节窝后缘若被骨片环绕,即称为“闭式”,反之则称为“开式”,此特征常用于分类。中、后胸愈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间,中、后胸背板的其余部分为鞘翅所覆盖。中、后胸基节窝的形式,也常作为分类依据。

前翅由于角质化,后翅膜质,是飞翔的主要器官。3对足跗节的数目按前、中、后足顺序排列,称为跗节式,通常是分类的重要特征。如5—5—5则表示前、中、后足跗节均为5节;5—5—4则表示前、中足跗节为5节,后足为4节等。跗节的着生情况通常有两类,一种是跗节5节时,第4跗节甚小并隐于第3跗节之间,称为隐5节或伪4节;另一种是跗节4节时,第3跗节甚小并隐于第2跗节中间,则称为隐4节或伪3节。(三)腹部

腹部变化较大,一般10节,可见腹板通常为5—8节。雌虫腹部末端数节变细而延长,形成可伸缩的伪产卵器。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缩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间。

(四)幼虫

头部通常发达,坚硬,胸部3节,腹部10节。头部每侧有单眼1—6个,触角3节,口器咀嚼式。胸部一般有3对胸足,无腹足。气门共9对,第1对着生在前胸与中胸之间,其余8对着生于第1—8腹节上。体型一般分为蠋型、蛴螬型和象甲型等3种基本类型。

蠋型幼虫体表坚硬,体形扁长;胸足发达,触角和口器发达,腹末有能活动的尾须;行动非常活泼,营自由生活。属该类型的主要有肉食亚目、隐翅甲类的幼虫及芫菁科的第1龄幼虫。

蛴螬型幼虫身体柔软,肥大而弯曲成“C”形;胸足4节,行动迟缓;具触角,口器发达,无尾须;生活于隐蔽和阴暗的场所。金龟甲类的幼虫属此种类型。

象甲型幼虫身体柔软,粗圆,弓弯;触角退化,无尾须;胸足退化或完全消失。如象甲类的幼虫等。生物学特性

完全变态。但有部分种类如芫菁科、步甲科、隐翅甲科、豆象科等均具有复变态,即幼虫各龄出现多种不同形态。雌虫产卵于土表、土下、洞隙中或植物上。幼虫一般3龄或4龄。成虫多具假死性。

成、幼虫有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肉食亚目:触角丝状前胸背侧沟明显腹部第一腹板不完整,被后足基节窝分开,足跗节5节幼虫炳型,肉食性,如步甲、虎甲1、虎甲科Cicindelidae

:俗称“引路虫”。体长形,有鲜艳的色斑及金属光泽;下口式,比胸部略宽。触角丝状,着生于额区复眼之间,触角间距小于上唇宽度。复眼大而突出。上颚很发达,长大弯曲而有齿。后翅发达,善飞,白天活动,常静伏地面或低飞捕食小虫。虎甲头部拟丽步甲2、步甲科Carabidae

:亦称步行虫小至大形,体黑色或褐色,具光泽。前口式,比前胸狭。触角细长丝状,着生于上颚基部与复眼之间,触角间距大于上唇宽度。上颚不太大,内颚叶无能动的钩。鞘翅上常有刻点或条纹,有的种类左右前翅愈合。后翅常退化,不能飞翔,但行动敏捷。成虫和幼虫昼伏夜出。常见的有中华步甲等。大艳步甲双齿梭步甲广屁步甲中华步甲捕食步甲科麻布甲3、龙虱科Dytiscidae

小至大形,体椭圆形,扁平而光滑,有光泽。头阔,与前胸紧密嵌合。触角丝状,11节。后翅发达。后足特化为游泳足。雄虫前足为抱握足。水生,肉食性,多以水生昆虫为食料,大形种类可加害鱼苗。常见种类如黄缘龙虱。黄边龙虱多食亚目:触角多变化前胸背侧沟无或不明显腹部第一腹板完整,不完全被后足基节窝分开足跗节4节或5节,或似为3节、似为4节幼虫食性杂,种类多4、水龟虫科(Hydrophilidae)小至大形,外形似龙虱。但背部隆起更显著;触角短,6—9节,端部锤状;下颚须长,线状,与触角等长或更长;中胸腹板有1条长的中脊突。成虫和幼虫多数腐食性,少数捕食水生动物。有些种类有为害水稻的记载。

5.隐翅甲科(Staphilinidae)

小至中形,体长形,两侧几乎平行,腹部末端尖。头大,前口式。触角10或11节,少数9节,丝状或棒状。跗节5节,前足跗节有时减少1—2节。鞘翅极短,腹部大部分裸露。腹部可见腹板6—7节。多为腐食性,有的为捕食性。6、叩头甲科(Elateridae)

小至中型,多为灰、褐或棕色。触角锯齿状、栉齿状或丝状。前胸背板后缘角突出成锐刺,前胸与鞘翅相接处明显凹陷,前胸腹板具有向后延伸的刺状突,插入中胸腹板的凹沟内,能作有力的叩头状活动。足较短,跗节5节。腹部可见5节。沟金针虫成虫沟金针虫幼虫幼虫通称金针虫,体细长,体壁光滑坚韧,头和末节特别坚硬,生活在土中,取食植物的根、块茎和地下的种子,是重要的地下害虫。细胸金针虫成虫细胸金针虫幼虫7、吉丁甲科(Buprestidae)

体形与叩头甲相似,但前胸后侧角无刺,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入,前胸腹板突扁平状,嵌入中胸腹板,不能活动。体常有鲜艳的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幼虫俗称“串皮虫”,体细长,前胸常扁平而膨大,无足,腹部9节,柔软,在树木的形成层中串成曲折的隧道,取食为害,是果树和林木的重要害虫。

金吉丁成虫

金吉丁幼虫8、瓢甲科(Coccinellidae)

体呈半球形,色多美丽,具斑纹。头小,一部分常隐藏在前胸背板之下,复眼大,触角短,棒状。下颚须斧状。足跗节似为3节。有植食性和捕食性两类。植食性的如马铃薯瓢虫。捕食性的如:澳洲瓢虫、大红瓢虫七星瓢虫、小红瓢虫、异色瓢虫。

多异瓢虫异色瓢虫2

8星瓢虫9、叶甲科(Chrysomelidae)

亦称金花虫。体小型至中型,卵形或圆形,有金属光泽。触角中等,线状;眼圆形。足跗节似为4节。种类极多,均为植食性,其中有不少种类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如白杨叶甲、柳蓝叶甲、榆绿叶甲等。榆绿毛萤叶甲榆紫叶甲杨兰叶甲10、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一般为长椭圆形,触角长于体长,或至少超过体长之半,生于额瘤上。复眼肾形,环绕触角基部。足跗节似为4节或隐5节。幼虫黄白色,扁长圆筒形,胸足退化,古称“蝤蛴”。幼虫蛀食树木枝干,俗称“锯树郎”。为森林、桑树和果树的重要害虫。最常见的有星天牛、云斑天牛和褐天牛等。

桃红颈天牛星天牛六斑虎天牛红缘天牛双斑锦天牛11、金龟总科。是鞘翅目中的一大科,种类多。体多为卵圆形;触角鳃叶状。足跗节5节。前足开掘足。幼虫乳白色,体常弯曲呈马蹄形,背上多横皱纹,居于土中,一般称为“蛴螬”,为主要的地下害虫。如大黑金龟子、铜绿金龟子等。A、花金龟科Cetoniidae

身体扁宽,体色美丽。上唇退化或膜质。鞘翅外缘凹入,中胸腹板有圆形向前的突出物。鞘翅前阔后狭,背面常有2条强直纵肋,后胸后侧片及后足基节侧端于背面可见。成虫白天活动,常钻入花朵取食,故有“花潜”之称。常见的有白星花金龟。B、丽金龟科Rutelidae

体色蓝、绿、褐、黄、赤等,具金属光泽。足的爪不对称,尤其是后爪更为明显。鞘翅往往有膜质的边缘。腹部前3对气门位于侧膜上,后3对气门位于腹板上。幼虫肛门多为横裂状。多食性,常危害森林、果树。常见的有铜绿金龟子、等。苹毛丽金龟-左雄右雌异色丽金龟C、锹甲科(Lucanidae)

体多为黑色或褐色的大形甲虫,有光泽,体壁坚硬,头大而强。触角膝状,ll节,末端3节呈叶状。雄虫上颚特别发达,而突出成鹿角状。跗节5节。以第5节最长。幼虫蛴螬形,但体节背面无皱纹,肛门3裂状。一般生活在朽木或腐植质中。

黄褐锹甲

锹甲长颈鹿锹甲12、芫菁科(Meloidae)

成虫体圆筒形,有细颈,鞘翅软弱,端部不合拢。黑色、绿色或棕黄色,跗式5-5-4。复变态。成虫吃植物的花、叶,最常见的为豆芫菁,绿芫菁。

豆芫菁苹斑芫菁斑蝥(Mylabris

phalerata)亦称“黄黑大芫菁”、南方大斑蝥

关节处能分泌黄色毒液,皮肤接触后能起水泡。中医学上以斑蝥、小斑蝥干燥虫体入药,夏、秋二季捕捉,闷死或烫死,晒干。性寒、味辛,外用攻毒蚀疮;内服破血消结,主治血积瘀块、疯狗咬伤等症。但有大毒,内服微量,宜慎用。样子和汉代地方小官亭长的服饰很相像,故绰号叫“葛上亭长”;亭长,其毒更猛,使用时要慎之又慎!葛上亭长13、象甲科(Curculionidae)

通称象鼻虫。小至大形。头部向前方延长的长短不一,口器着生于头管端部。触角膝状,10一12节,末3节膨大成锤状。跗节隐5节。幼虫体软,肥胖而弯曲,无足。成虫和幼虫均植食性,食叶、钻茎、蛀根或种子。榛实象象甲幼虫臭椿沟眶象

卷叶象甲玉米象蒙古灰象甲栗实象甲14、小蠹科(Scolytidae)

体多为黑色或褐色。微小至小形,宽短,圆筒形。头部成较短的头管。触角短,锤状。前胸背板大,长度约占体长的l/3以上,前端收狭。足胫节有齿,跗节5节,末节长。鞘翅长,盖过腹末,表面有粗大的刻点条纹。腹部末节通常平切状。幼虫无足式,似象甲幼虫。小蠹科日本小蠹五、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纲第二大目。有约20万种,其中蝶2万种。我国记载8000种左右,其中蝶1300种翅两对,膜质,鳞翅,翅脉多变化。翅上具线纹和斑纹,具连锁结构。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退化触角多节细长,丝状、羽状、锯齿状、球杆状口器虹吸式,有些口器退化。完全变态,被蛹。成虫一般不危害,幼虫危害多植食性,分蛾、蝶两大类蛾、蝶的区别:蝶类:色彩鲜艳,多美丽,白天活动,静止时翅直立于背上,触角球杆状,连锁器为翅抱型蛾类:色多暗淡,夜间活动,静止时双翅平置于体背,呈屋脊状,少数四翅平铺,触角形状多异,连锁器多为翅缰型,少数翅抱型、翅轭型大红蛱蝶落叶松毛虫一、形态特征(一)头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触角多节,呈丝状、棒状、栉齿状(羽状)等。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数低等蛾类保留有上颚和下颚外,绝大多数种类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下颚须发达或退化,下唇仅保留3节的下唇须,两下颚外颚叶延长而合并形成的虹吸管(喙管)。眼发达,单眼通常2个,位于复眼后方,但也有一些种类(蝶类、尺蛾等)无单眼。(二)胸部

胸部发达,各胸节趋于愈合。前胸在低等蛾类中较发达,而高等蛾类一般较退化,呈颈状。中胸甚大,后胸背板小。足细长,跗节5节,以第1节最长,爪1对。

(三)腹部

腹部呈圆筒形或纺锤形,10节。雌虫腹部形成伪产卵器。某些低等蛾类仅第9腹节有一生殖孔,称为单孔类;大部分种类第8腹节有一交配孔,第9腹节有一产卵孔,称为双孔类。

(四)幼虫幼虫多足型,2-5对腹足,有趾钩(能伸缩的囊状)趾钩单行、双行、多行;单序、双序、多序;环、缺环中带:着生于内侧一列弧形且与身体纵轴平行的趾钩,分同形中带、异形中带同形中带:趾钩长度相同异形中带:两端趾钩长度明显较中间小二横带:与身体纵轴垂直的2列趾钩单横带:与身体纵轴垂直的1列趾钩中断中带具匙状叶:中带中部趾钩消失或退化,同时在附近还有一肉质叶状的构造二、生物学特性

成虫取食花蜜。但吸果夜蛾类成虫能刺破果实;吸食果汁,导致落果,成为柑桔、桃、李、梨等果树的重要害虫。蛾类常有趋光性。幼虫绝大多数植食性,是害虫。少数种类为捕食性,捕食蚜虫或介壳虫等,如食蚜灰蝶是甘蔗绵蚜的天敌。常见的资源昆虫有家蚕、柞蚕、蓖麻蚕等。虫草蝙蝠蛾幼虫被真菌寄生而形成的冬虫夏草,是名贵的中草药。

三、分类及重要科简介同脉亚目:前后翅翅脉相同,即前翅与后翅亚缘脉与第一径脉分离,径分脉4分支前后翅连锁方式为翅轭型或翅褶型为比较原始的种类,如:蝙蝠蛾科异脉亚目:前后翅翅脉不同,后翅亚缘脉与第一径脉合并,径分脉不分支前后翅连锁方式为翅缰型或翅抱型。本亚目包括鳞翅目大部分种类(或分为球角亚目和异角亚目)。三、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多眼蝶1、眼蝶科

Satyridae

翅上多眼状斑,反面更明显。翅基有粗壮脉。2、凤蝶科Papilionidae

多为大形和色彩鲜艳的蝴蝶。翅三角形,后翅外缘呈波状或有一燕尾状突起。底色黄色(极少数白色)或绿色而有黑色斑纹,或黑色而有蓝、绿、红的色斑。前翅R脉分5支,在中室下与A脉基部间有一小横脉相连,后翅A脉仅1条,肩部有1钩状小脉。金凤蝶

柑橘凤蝶

幼虫体光滑无毛,后胸隆起最高,前胸背中央有1可翻缩的分泌腺(香腺),“Y”形或“V”形,红色或黄色,受惊扰时翻出体外。趾钩双序或3序,中带式。主要为害芸香科、樟科、伞形花科等植物。如柑桔风蝶丝带凤蝶雌雄异型,雄蝶翅面白色,有黑色斑纹;前后翅外缘有断续的红色;雌蝶翅面黄色有黑褐色斑纹。成虫4--8月间出现,飞行轻缓。3、蛱蝶科Nymphalidae

中形或大形,翅面有各种鲜艳的色斑。雌、雄蝶前足都很退化,雄蝶跗节1节,雌蝶跗节4~5节。翅色鲜明,前翅R脉分5支,A脉1条。后翅A脉2条。幼虫通常色深,头部常有突起或棘刺,体上常有成对的棘刺,趾钩中带式,多为3序,少数双序。幼虫主要取食野生或栽培植物的叶片。枯叶蛱蝶

黑脉蛱蝶成虫和蛹

大紫蛱蝶幼虫4、粉蝶科Papilionidae

多中型,翅面多为白、黄、橙等色,A脉1条,后翅A脉2条。幼虫体多环节。菜粉蝶幼虫

菜粉蝶蛹蓝灰蝶雄成虫雌成虫5、灰蝶科Lycaenidae

小形蝴蝶,纤弱而美丽。触角有白色的环,复眼周围有一圈白色鳞片。通常翅表有灰、兰、绿等色,并具金属闪光。前翅R脉分3~4支,后翅A脉2支,无肩横脉。翅反面灰色,常具眼点,后翅常具纤细的燕尾状突。雌蝶前足发达,雄蝶前足退化。幼虫蛞蝓型,短而扁,头小,常缩入胸内,体光滑或具小瘤突,趾钩双序或3序,中带式,并有一匙状叶。

小赭弄蝶6、弄蝶科Hesperiidae

小至中形,体粗壮,颜色深暗。头比前胸大。触角末端尖出,弯成小钩。前、后翅的翅脉各自分离无共柄现象,由翅基部或中室分出,翅面上常具白斑或黄斑。幼虫头大,前胸细瘦呈颈状,趾钩双序或3序环式,腹部末端有臀栉。

直纹稻弄蝶7、木蠹蛾科Cossidae

体中形,触角羽状。体一般具浅灰色斑纹。前、后翅中室保留有M脉基部,前翅有副室及Cu2,后翅Rs与M1接近,或在中室顶角外侧出自同一主干。

幼虫略扁,头及前胸盾硬化,上颚强大,趾钩双序或三序,环式。多蛀食树木。芳香木蠹蛾成虫

芳香木蠹蛾幼虫8、透翅蛾科Aegeriidae

体中形,狭长,黄蜂状,白天活动。触角棍棒状,末端有毛。单眼发达。喙明显。翅狭长,除边缘及翅脉上外,大部分透朗,无鳞片。后翅Sc十R1脉藏在前缘褶内。幼虫蛀食树干、树枝或树根,趾钩单序二横带式。

9、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体中形或大形,粗壮而多毛,静止时形似枯叶。单眼和喙管均退化,触角羽状。前翅R4长而游离,Rs与Ml共柄,M2基部与M3接近,或缺M2。后翅无翅缰,肩区扩大,有l一2条肩脉,静止时常突出在前翅前缘外方。幼虫体粗壮,多长毛,前胸在足的上方有1或2对突起,腹足趾钩双序,中带或缺环式。10、尺蛾Geometridae

体小至中型,身体较细弱。翅宽大,质薄,鳞片细密,停息时翅平展体侧。有的雌虫无翅或翅退化。腹部细长,听器位于腹基部下方。前翅M3出自中室后角;后翅Sc十R1与Rs在基部弯曲或与中室有一段合并,A脉只1条。

黄辐射尺蛾幼虫腹足2对,分别着生于第6和第10腹节上,趾钩一般为双序中带或缺环式。幼虫爬动时弓背而行,故称为“尺蠖”或“步曲”;静息时腹足固定于枝条,身体前部伸直,拟态成枝条状。棉大造桥虫窗纹波尺蠖11、夜蛾科Noctuidae

最大的一科,包括2万多种。

体中至大形,粗壮多毛,体色灰暗。触角丝状,少数种类的雄性触角羽状。单眼2个。胸部粗大,背面常有竖起的鳞片丛。前翅颜色一般灰暗,多具色斑,中室后缘有脉4支,中室上外角常有R脉形成的副室。后翅多为白色或灰色,Sc十Rl与Rs在中室基部有一小段接触复又分开,造成一小形基室银锭夜蛾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色较深。腹足通常5对(其中的1对臀足发达),但也有少数种类仅为4对或3对,即第3腹节或第3、4两个腹节的腹足退化。趾钩单序中带式12、刺蛾科Eucleidae

成虫中等大小,体短而粗壮,多毛,黄色、褐色或绿色,有红色或暗色的简单斑纹。喙退化,雌虫触角丝状,雄虫羽状。翅较阔,鳞毛浓密。前翅M2基部接近M3,A脉2支,2A基部有分叉。后翅Sc十Rl与Rs在中室基部愈合,中室常保留有M主干的痕迹,A脉3支。

褐边绿刺蛾

幼虫蛞蝓形,具枝刺及毒毛。头小,缩入胸内,胸足很小,腹足退化呈吸盘状。化蛹时作石灰质的茧,形如雀卵。幼虫食叶性,为害多种果树及林木等。黄刺蛾幼虫

黄刺蛾茧13、毒蛾科Lymantriidae

体中形而粗壮,胸、腹部及前足多毛。口器与下唇须均退化。触角羽状。无单眼。很多种类雌虫腹末有成簇的鳞毛。前翅R2~Rs共柄,常有一副室,M2与M3接近。后翅Sc+R1在中室1/3处与中室相接触,造成1大形的基室。

幼虫被毒毛,毛长短不齐,生于第1~8腹节的毛瘤上。腹部第6、7节或第7、8节背面中央各具1翻缩腺。趾钩单序中带式。舞毒蛾成虫与卵

舞毒蛾幼虫14、灯蛾科Arctidae

与夜蛾科体形相似,但体色鲜艳,通常为红色或黄色,且多具条纹或斑点。成虫触角丝状或羽状。前翅M2、M3与Cu接近,似自中室下角分出;后翅Sc十R1与Rs自基部合并,至中室中部或以外才复分开。成虫具趋光性,多在夜间活动。

幼虫体上具毛瘤,生有浓密的长毛丛,毛的长短比较一致,中胸在气门水平上具2~3个毛瘤。趾钩双序环式美国白蛾灯蛾幼虫15、蓑蛾科Psychidae

雌雄异型。雄虫有翅及复眼,触角羽状,喙退化,翅略透明。前后翅中室内保留M脉主干,前翅A脉基部3条,至端部合并为1条。后翅Sc十R1与中室分离。雌虫无翅,幼虫形,终生生活在幼虫所缀成的巢中。幼虫肥胖,胸足发达,腹足趾钩单序,椭圆形排列。幼虫能吐丝,缀枝叶为袋形的巢,背负行走。幼虫多为害果树、林木等。大蓑蛾危害

大蓑蛾幼虫16、舟蛾科Notodontidae

又称天社蛾科。与夜蛾科很相似。前翅多具副室,M2不与M3接近,中室后缘翅脉为3支。后翅M3甚弱,Sc十R1与中室平行靠近,但不接触,有时在中室近1/4或l/2处相连。有些种类前翅内缘有显著的毛丛,后足腿节也有很多长毛。

幼虫体生较多的次生刚毛,但不具毛瘤,趾钩单序中带式,臀足退化或变形为长突起。有的特化成枝状,向后伸,静止时头尾两端上翘,似舟形。幼虫食叶。卵表面的刻纹呈多角形网纹,无纵脊,多聚产成堆。蛹表面有细软的毛。舟形毛虫舟形毛虫幼虫分月扇舟蛾杨小舟蛾17、卷蛾科Tortricidae

中或小形,前翅略呈长方形。静止时,两前翅平叠在背上,合成钟状。有的种类雄虫前缘向反面褶叠。前翅翅脉均从基部或中室直接伸出,后翅Sc十R1与Rs分离。

幼虫圆柱形,趾钩二序或三序,环式。前胸气门前的骨片有3毛。苹小卷叶蛾苹小卷叶蛾危害状梨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幼虫18、小卷蛾科Olethreutidae

与卷蛾科很相似,但体型较小。前翅前缘无褶叠。后翅Cu脉上有长的梳状毛。幼虫多为蛀果的种类,卷叶的种类较少。趾钩单序或双序,环形。如蛀食梨果的梨小食心虫。19、螟蛾科Pyralididae

仅次于夜蛾和尺蛾的第3大科。体细长,脆弱,体翅鳞片稀少,触角细长,下唇须伸出很长。前后翅M2近M3,后翅Sc+R1和Rs平行,或合并至中室中部或以外才分开。幼虫体刚毛稀少,前胸侧毛2根(螟2卷3)。多数螟蛾有卷叶、蛀茎、干习性。桃蛀螟尖锥额野螟Loxostege

sticticalisLinnaeus20、天蛾科Sphingidae

体多大形,行动活泼,飞翔力很强。身体粗壮,末端尖削,纺锤形。头大,复眼突出,触角棍棒状,端部弯曲成钩状,喙发达。前翅大而狭,顶角尖而外缘倾斜,R分4~5支,有共柄。后翅较小,Sc+R1与中室平行,在中室中部有1小横脉与中室相连。

幼虫身体粗壮,表面光滑,腹部第8节背面有1个尾状突(或称尾角),胸部各体节分为6~8个小环,趾钩双序中带式。21、蚕蛾科Bombycidae

体中形而粗壮,喙退化,触角羽状,翅阔。前翅5条径脉(R)基部合成l柄,翅的顶角尖出,外缘呈波状弯曲。后翅无翅缰,Sc十R1以横脉与中室相连,A脉3条。幼虫第8腹节背面有1短尾角,胸部显著隆起,趾钩双序中带式。如家蚕22、大蚕蛾科Saturniidae

大型或特大型蛾类。喙不发达,触角羽状。翅面上多具透明的眼斑或色斑。前翅仅3~4条R脉,臀脉(A)只1条。后翅Sc十R1与Rs不相连接,A脉2条,无翅室。幼虫体肥大,多枝刺,趾钩双序中带式。如柞蚕燕尾大蚕蛾

乌桕大蚕蛾

六、膜翅目Hymenoptera:包括蜂、蚁类昆虫。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全世界已知约12万种,中国已知2300余种,是昆虫纲中第3个大目、最高等的类群。具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具翅痣,后翅小,连锁结构为翅钩型触角丝状或膝状,复眼大,单眼三个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部分种类有腹柄,第一腹节并入后胸,称为并胸腹节,第二节缩为细腰雌虫有发达的产卵器,锯状、管状、针状或不外露。

幼虫有头或无头,无足或有足。蛹为裸蛹。植食性或寄生性,也有肉食性的。姬蜂科分类及重要科简介广腰亚目胸腹连接处宽阔不收缩;足转节2节;翅脉多,后翅至少有3个基室;产卵器多为锯状。幼虫有胸足,多数有腹足。植食性,食叶、蛀茎或形成虫瘿。细腰亚目胸腹连接处收缩如细腰,或有柄;足转节1节或少数2节;翅脉减少,后翅最多有2个基室;产卵器锥状或针状。幼虫无足。植食性,多寄生或居于巢室内。分锥尾组和针尾组。叶蜂广腰亚目:1、叶蜂科Tenthredinidae

:小型至中型昆虫,体阔,无腹柄。头阔,复眼大,单眼三个。触角丝状或棒状,9节,前足胫节有2个端距。幼虫腹足6-8对,体多环节。如小麦叶蜂、梨实蜂及松锯蜂等。

2、树蜂科Sircidae

大型昆虫,体狭长,圆筒形,暗色或金属色,雌蜂有一粗长的产卵管。头阔大,翅狭长。幼虫白色,胸足不发达,在木质部中啮食,常引起真菌寄生,降低木材工艺价值。常见的有冷杉大树蜂、泰加大树蜂等。细腰亚目:(一)锥尾组:腹部末节腹板纵裂,产卵器出自腹部末节前方。转节2节。瘿蜂、茧蜂、姬蜂、小蜂科。姬蜂3、茧蜂科Braconidae

体小至中形。与姬蜂科相似,区别是茧蜂前翅多无小室或不明显,无第2回脉。腹部圆筒形或卵圆形,并胸腹节大形,第2、3节背板愈合,之间仅有横凹痕,不能自由活动。少数种类产卵器较长。黑纹茧蜂卵多产于寄主体内,幼虫的寄生,有多胚生殖现象。幼虫老熟后常钻出寄主体外结黄色或白色小茧化蛹。4.姬蜂科Ichneumonidae

体小至大形。触角长丝状,多节。口器发达,单眼3个。并胸腹节常有刻纹。腹部细长,圆筒形或侧扁。幼虫营寄生生活,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蛹多有茧前翅端部第2列翅室的中间1个特别小,呈四边形或五角形,该小室下方连有1条横脉,称为第2回脉。具小室和第2回脉是姬蜂科的重要特征。5、小蜂科Chalalcididae

体长0.2-5mm。有黑、褐、黄、白、红等颜色。头横宽,触角柄节长,端部有时呈锤状。足转节2节,跗节5节,后足基节极大,为前足基节的5—6倍,后足腿节通常膨大,内缘成锯齿状;胫节弯曲,生有2距。腹柄短,产卵器直而短。广大腿小蜂(Bracchymeria

obscurataWalker),寄生于粉蝶、松毛虫苞虫以及舞毒蛾等多种昆虫的蛹。6、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

微小形,体长0.3-1.0mm,黑色、暗色、淡褐色或黄色。触角膝状,1-2个环状节,1-2个索节,棒节1-5节。前翅宽,或狭而具长缘毛;翅脉呈弓形,痣脉弯;翅面上布有不整齐而稀疏的细毛。跗节3节。如松毛虫赤眼蜂等。(二)针尾组:腹部末节腹板不纵裂,产卵器特化为蛰针。转节1节。蜜蜂、泥蜂、马蜂、熊峰等。7、蜜蜂科Apidae

多为黑色或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部等阔。复眼椭圆形,有毛,单眼排成三角形。前、中足胫节各有1端距;后足胫节无距,形成花粉篮、花粉刷。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少。前足净角器

弓背蚁8、蚁科Formicidae

通称蚂蚁。多为黑色、褐色、黄色或红色。头部阔大,触角膝状,4—13节。复眼小,退缩,单眼3个,位于头顶。跗节5节。有性个体有翅2对,工蚁通常无翅。基部腹节显著紧缩,形成腹柄。腹柄1—2节,每节背面上有1—2个结节状突起。

泥蜂科9、泥蜂科:多黑色。腰(腹柄)细长,俗称“细腰蜂”。雌虫尾端有毒刺,能螫人。胡蜂科七、双翅目Diptera

蚊、蝇、虻、蚋、蠓,第四大目体小至中型,头部呈圆球形复眼大,单眼3个,排列在头顶呈三角形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仅具前翅,翅脉简单,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虻科完全变态,寄生种类有的为复变态。幼虫无足型,显头(蚊)、半头(虻)或无头(蝇)。离蛹或围蛹。植食性、腐食性、粪食性、捕食性、寄生性。世界已知约10万种,遍布世界各地。我国已记载约5000种。

分三个亚目:长角亚目、短角亚目、环裂亚目丽蝇科芒角亚目的一些蝇类,触角基部上方有一倒“U”形的缝,称为额囊缝。虻触角仅有1对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某些蝇类前翅后缘基部有1分离的翅叶,称为翅瓣;在翅与胸节相连处还有1—2个片状构造,称为腋瓣。翅瓣和腋瓣的有无和发达程度,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一)长角亚目Nematocera

成虫触角长,一般长于头、胸部之和,由6—18个相似的环节组成,少数多达40节,无芒;下颚须4—5节,下垂;翅多无中室;幼虫全头型(瘿蚊科少数种类例外),上颚能左右活动;多为裸蛹,羽化时蛹壳自背面直裂。属双翅目中较原始的类群,包括蚊、蠓、蚋等。1.大蚊科(Tipulidae)

头大,无单眼,触角丝状、栉齿状或锯齿状。中胸背板有一“V”形沟;翅狭长,平衡棒细长。足细长,转节与腿节处常易折断。

幼虫圆柱形或略扁,头部大部骨化,腹末通常有6个肉质突起。陆生、水生或半水生,通常取食土壤中或水中的腐植质与植物根部以及真菌和朽木等。(二)短角亚目Brachycera

成虫触角短,不长于胸部,3节,具分节或不分节的端芒;下颚须1或2节,不下垂;翅具中室,肘室在翅缘前收缩或封闭;幼虫半头型;蛹多为裸蛹,成虫羽化时,由蛹背面直裂。通称虻类。2.虻科(Tabanidae)

体粗壮,中至大形,头部大,后方平截或凹陷。复眼大,占据头的大部分,雄虫为接眼,雌虫为离眼。触角第3节最大、角状、由3—8个亚节组成。口器适于刺吸。平衡棒显著。腹部阔扁,多毛,可见腹板6节。

幼虫长圆柱形,多水生或半水生,肉食性,捕食小动物。雌成虫善飞,主要刺吸哺乳动物的血液。如牛虻等。3.食虫虻科(Aslidae)

或称盗虻科。小至大形,多毛。头宽,有细颈,能活动。头顶在两复眼间下凹,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3节,末节具端刺。口器细长而坚硬,适于刺吸。足细长多刺,爪垫大,爪间突刚毛状。

幼虫长圆筒形,分节明显,各胸节有1对侧腹毛。成、幼虫均肉食性,捕食小形昆虫等。盗虻

爪间突(三)芒角亚目(Aris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